阿里山山脈形成原因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阿里山山脈形成原因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徐如林,楊南郡寫的 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 和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聯合文學出版社的 閱讀文學地景.新詩卷(附DVD)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阿里山公路面對519 豪雨事件之精進概述也說明:明假期的連續降雨其0405 豪雨在阿里山降雨量逾100mm/24hr 之外,就以五月下旬的這 ... 讓此地區阿里山山脈如鏟雪效應與S 型反轉島弧,在其西側前緣西部麓山帶形成頗多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和聯合文學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詹素娟所指導 顧恒湛的 再殖民、地緣政治與抵抗:戰後臺灣原住民族形塑之研究(1945~1984) (2018),提出阿里山山脈形成原因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灣原住民、地緣政治、再殖民、抵抗、原住民族運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孫大川所指導 洪瑋其的 兩種百步蛇──台灣原住民族文學中基督宗教的治癒與網羅 (2017),提出因為有 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原住民、基督宗教、改宗、受苦經驗的重點而找出了 阿里山山脈形成原因的解答。

最後網站阿里山森林鐵路路基之破壞原因與邊坡穩定治理工法之初步探討則補充:究地區發生崩塌之主要原因係為地形陡峭、降雨量集中及植生生長不佳等因素;此外,本研究. 並針對該整治工程之治理工法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阿里山森林鐵路、邊坡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阿里山山脈形成原因,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

為了解決阿里山山脈形成原因的問題,作者徐如林,楊南郡 這樣論述:

  歷時二十多年刻劃而成的報導文學史詩鉅作。   古道研究權威楊南郡與徐如林,帶領大家走入「浸水營古道」,   從這條路窺見臺灣五百年來的命運!   沒有一條道路能像浸水營古道一樣,激發人們那麼多的思古之幽情。這一條道路的形成,可以推溯到五百年前,被稱為卑南王的卑南族總頭目,威震臺灣東部與南部各原住民的時代。   五百年來,卑南族、排灣族、荷蘭人、平埔族、漢人、日本人,利用這一條路探金、納貢、交易山產、訪親、山地探險、學術調查、移民、販牛、郵遞、傳教、行軍、赴任、爭戰、討伐、山地警備、巡視、健行、山訓......,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發生在這裡。   五百年來,層層疊疊的時空,

訴說著不僅是浸水營古道的故事,更是臺灣的故事。

再殖民、地緣政治與抵抗:戰後臺灣原住民族形塑之研究(1945~1984)

為了解決阿里山山脈形成原因的問題,作者顧恒湛 這樣論述:

摘要本文企圖把臺灣原住民族面臨的中華民國殖民結構,重新放入地緣政治與冷戰結構變動局勢中觀察。也就是說,臺灣從日本的海外殖民地,變為中國的一個省;再從中國邊陲島嶼,轉變為中華民國最後一處根據地;而這個國民黨最後的權力據點,又在偶然下併入美國冷戰反共的東亞防線之一;後又受到冷戰結構變化的影響,逐漸走向中華民國臺灣化的過程。這些局勢變化,不但牽動了中華民國的國家走向,也影響了國家對原住民族及其居住區域的配置與政策,進而形塑出當今的原住民族樣貌。1950年代開始,國民黨政權逐步在臺灣形成「遷占者國家」統治型態後,臺灣山地與東部區域即被捲入了「國共內戰+冷戰結構」的歷史動力變遷之中,並以「內部殖民地」

的姿態被國家所挪用。在國民黨政權遷臺初期,臺灣的山地被定位為敵人可能空降與滲透的軍事要塞。因此,一方面在空間上進行山地管制、情報蒐集及警備武力的配置;一方面則組織山地青年服務隊與國軍山地團,把原住民族的人力挪用為山地軍事要塞的守軍,以及反攻作戰下的山地特攻隊戰士。另外,也特別強調原住民族對國家的效忠,並透過「山胞論」的建構,使其成為中國國族的一員。韓戰使美國介入臺海及對中國內戰的封鎖後,臺灣山地及東部區域則成為「安置移民與資源開發的殖民地」。因此,1950年代中期起,國民黨政權發動了山地與東部的開發計畫,並配置退伍軍人的進行墾殖與移民。到了1960年代,臺灣經濟轉向出口工業,原住民也開始離鄉到

都市成為底層勞工。上述1960-70年代因冷戰結構啟動的殖民政策,逐漸打破了臺灣長久以來形成的空間與族群隔離的特性。空間變異與人群流動,讓原住民族被捲入資本主義的貨幣經濟生活方式,進而造成土地流失、高利貸、負債、貧困化、婚姻買賣、雛妓、童工等社會問題陸續出現。因此,1970年代初期,新一代接受(中)國語教育的原住民青年開始透過媒體發聲,自我反思族群的處境,某種抵抗族群階序差異的「山地人」主體想像開始浮現。不過,在當時的戒嚴體制之下,不幸被羅織為「臺灣山地獨立運動案」的白色恐怖案件,很快被打壓了下去。到1980年代,美麗島事件之後,臺灣的黨外政治運動開始走向以「臺灣人」作為想像與號召的臺灣民族主

義。在此風潮之下,原住民族的本土性特別受到重視,而被帶入了挑戰國民黨大中國主義的論述之中。此外,社會學、人類學也開始轉向批判的立場,從學術的角度為原住民族的處境發聲。同時,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也發展了「原住民認同的神學」。多股力量的匯集與刺激下,1983年首先由台大的原住民學生首先發起「民族自覺運動」,使原住民族問題逐漸成為政治議題。1984年底「臺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成立,並選擇「原住民」作為泛群的自稱,終於開展了1980年代以降的反殖原住民族運動之路。

閱讀文學地景.新詩卷(附DVD)

為了解決阿里山山脈形成原因的問題,作者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聯合文學出版社 這樣論述:

  文學的源頭就是土地;沒有土地,就沒有文學。文建會策劃主辦「閱讀文學地景」叢書,共分三大卷:新詩、散文、小說(上、下冊)。主軸焦點定位在文學與地方的結合,希望民眾在參與的過程中,重返對家鄉的感情記憶,並深入了解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變遷軌跡。   新詩卷收錄從日據時代的指標詩人賴和、郭水潭、林芳年,至近代活躍於詩壇的鄭愁予、余光中、楊牧、周夢蝶、吳晟、陳義芝、?弦、詹澈、洛夫、羅智成等詩人的作品,共103篇(詳見本書目次),有大山大水的壯闊,亦有小景小點的優雅情深。詩人如樹,緊緊扎根於土地,是勇於挑戰的勇士,是境界超凡的哲人,他們領略風、雨、日、月,熱情擁抱人群,穿梭於光陰,化成動人詩篇。

◎本書特色:以台灣各地區分章,每篇作品均有作者簡介,並附名家導讀賞析。 ◎本套書每本均附文學地景DVD,總長40分鐘,為您導覽台灣各地景緻與文學的對話。   「站在太魯閣峽谷,我的腦海裡隨即浮現楊牧、陳列、陳黎和吳明益等人的散文和詩作。同樣地,我若佇立濁水溪畔,相信季季、吳晟和宋澤萊等人的小說和旅記,大概也會清楚地浮升……放眼觀之,凡台灣之地,不論大山大水之區塊,抑或不起眼的小村小島,都有作家書寫的蹤影……作家在長年的生活歲月裡,以家園山川做為背景,展開生命悸動的書寫,描繪自己的成長,往往是一塊土地,最深沈感人的文字記錄和生活刻劃。以山川地理和風物文化為素材的文學地誌,經由作家的文字詮釋,每個

時代也都會呈現不同的美學符號和標誌。土地會變遷,但他們以文字做為見證,展現地理景觀另一面的心靈風景,跟土地做微妙互動。」──評選委員劉克襄

兩種百步蛇──台灣原住民族文學中基督宗教的治癒與網羅

為了解決阿里山山脈形成原因的問題,作者洪瑋其 這樣論述:

本論文藉由梳理台灣原住民與基督宗教相遇的歷史,以及閱讀原住民族文學作品,思考台灣原住民普遍信仰基督宗教的原因。本研究主張,基督宗教在宣稱治癒台灣原住民受苦經驗的同時,也強化了使原住民受苦的社會制度與現狀。若不正視基督宗教造成的陷阱,將使原住民陷入更深的受苦狀態而無力反駁。本文以「治癒」強調基督宗教對台灣原住民有治療情感、社群、文化受創的意義。對基督宗教的信任與依賴,逐漸使原住民內化基督宗教思維的人觀、宇宙觀,與原住民原有的文化思維相互交融、彼此改造。但基督宗教教義中隱含的單一價值判斷、崇尚進步與乾淨的倫理觀念,是另一種立基於現代進步想像的壓迫制度。這種排外的價值體系將強化使人受苦的秩序,無助

於撼動現行的制度與價值標準。本文以「網羅」強調基督宗教為台灣原住民帶來文化、政治、人格上的危害。若要真正解決原住民的受苦經驗,必須持續書寫、閱讀弱勢族群的負面情緒,藉此想像一個不再為現代價值綁架的秩序。唯有不斷的想像、嘗試界線的突破,才能為坐困愁城中的受苦之人,開啟改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