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歷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阿里山歷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坤城,程怡嘉寫的 以阿里山之名植物圖誌 和陳玉峰,陳月霞的 火龍119:阿里山1976年大火與遷村事件初探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鐵道新世界購物網】蘇昭旭- 阿里山森林鐵路與台灣林業鐵路 ...也說明:阿里山 森林鐵路與台灣林業鐵路傳奇。蘇昭旭著2019年4月3日上市。頁數224頁開本19cm*26cm 全彩圖文。。。-鐵道新世界購物網|PChome商店街.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 和前衛所出版 。

南華大學 旅遊管理學系旅遊管理碩士班 丁誌魰所指導 李蕙娟的 以網路旅遊平台評論探討旅遊意象及體驗價值-以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為例 (2021),提出阿里山歷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旅遊意象、體驗價值、共詞分析、多元尺度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中國文學系所 解昆樺所指導 劉安的 戰後台灣阿里山空間的現代文學書寫──以散文、新詩、小說三文類為觀察核心 (2015),提出因為有 阿里山、地方書寫、空間理論、地方感、人文地理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阿里山歷史的解答。

最後網站阿里山的歷史- 世界名山則補充:§歷史 · 1937年-日治時期,新高山(玉山的舊稱)、阿里山被指定為日本國立公園。 · 1982年- 玉山被指定成中華民國的國家公園。 · 2001年- 阿里山一帶,被指定成中華民國的國家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阿里山歷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以阿里山之名植物圖誌

為了解決阿里山歷史的問題,作者張坤城,程怡嘉 這樣論述:

  阿里山是臺灣國際知名旅遊景點,擁有壯闊多變的美麗山林,但你知道嗎,自1896年至今120多年來,有多少種以「阿里山」為名的植物被發現發表?發現新物種背後的曲折艱辛,是臺灣高山植物調查的篇篇詩章,本書完整蒐錄所有以「阿里山」命名的植物嬌客,帶領讀者隨著前人腳步翩然走訪阿里山,一探這自然與文化交織的珍貴資產。   以阿里山為命名之植物名錄為主軸,並依照植物發現時期先後介紹,模擬阿里山歷史脈絡爬梳之感。提供形態特徵、彩色照片、相關標本影像及手繪圖等內容;輔以進行田野調查照片拍攝、植物發表脈絡,考證植物的發現史、或與日常生活關係等呈現方式。

阿里山歷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台灣有一條綠道,可以從海拔0公尺的台江內海,一路走到3952公尺的玉山,全長177公里,橫跨2座國家公園,2座水庫,4大河川,四種文化, 被封為是台灣版的朝聖之路。現在就跟著資深媒體人王文靜的腳步,從阿里山達邦的鄒族聚落,開啟這段穿越台灣400年歷史的山海圳旅程。

店家資訊:
鄒風館部落餐廳(鄒達邦餐飲工藝複合館)
電話:0938-867-380
地址:嘉義縣阿里山鄉17號

■台灣1001個故事 說不完的故事
每周日晚間10點,請鎖定東森新聞【台灣1001個故事】唷!

更多精彩內容鎖定《台灣1001個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user/ettvtaiwan1001

#台灣1001個故事 #白心儀 #美食 #達邦部落 #山海圳 #餐廳 #鄒族 #嘉義 #阿里山 #綠道 #部落

以網路旅遊平台評論探討旅遊意象及體驗價值-以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為例

為了解決阿里山歷史的問題,作者李蕙娟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透由旅遊平台評論,瞭解遊客對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旅遊意象、體驗與感受,讓管理單位思索:如何經營,才能讓遊客在非花季期間,一樣渴望進入園區,體驗和花季不同的享受。先以語義網絡分析作質化探究,再運用中文斷詞系統(CKIP)找出關鍵詞進行詞頻分析、共詞分析及多元尺度分析做量化統計,探討旅遊目的地意象的元素與體驗價值。  研究結果發現:(1)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有櫻花與蒸氣火車相互輝映的美景、最具特色的曙光、如夢似幻的高山雲海、幽靜森林、紓解生活壓力的芬多精,這些親近大自然的體驗讓人讚嘆,值得再次造訪。(2)因園區大、景點多,建議可以過夜,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慢活享受自然的洗禮。(3

)停車場、車位數量不足,假日或花季期間,停車位是一位難求,抱怨在所難免,所幸,花季期間有貼心的接駁服務,但因美景實在太吸引人了,知道花季期間或假日一定人潮湧現,遊客仍願意上山,與櫻花來一場美麗的約會。(4)遊樂區內,步道及各項措施規劃完善且持續更新中,連外國人都稱讚,是休閒的好選擇。據上述研究結果,建議:(1)應該改善停車空間不足的問題(2)提升非花季期間旅遊人次(3)棧道與步道應利於輪椅、嬰兒推車前進

火龍119:阿里山1976年大火與遷村事件初探

為了解決阿里山歷史的問題,作者陳玉峰,陳月霞 這樣論述:

  1976年11月9日凌晨,一把無名大火,將日治時代以迄國府治台前半葉的傳統阿里山聚落,也就是沼平車站前的商業精華區燒個精光,形成今之所謂阿里出森林遊樂區的「沼平公園」。現今阿里山的停車場、旅館區、商店區、新火車站(1999年921大震震垮),係1981年啟用的新阿里山,亦即阿里山森林鐵路的第四分道區。第四分道在1976年之前,完全由人造柳杉林所覆蓋。  1976年大火事件及之前的遷村計畫,徹底改變阿里山歷史。此一事件在白色恐怖及戒嚴時代,甚至釀成國際及兩岸鬥爭的焦點,當年盛傳政府放火,惹來阿里山居民有史以來最大的抗爭事件,本書某種程度上雖為林務局澄清放火謠傳,但對當局亦多批判。

戰後台灣阿里山空間的現代文學書寫──以散文、新詩、小說三文類為觀察核心

為了解決阿里山歷史的問題,作者劉安 這樣論述:

阿里山開發的百年歷史中,有著非常多元的現象發生。經由書寫,除了一般民眾的旅遊踏青外,還有日本的開發殖民、漢人的開拓生活、原住民的神話信仰……等等,不同的內涵與意向,表現出空間的多樣化。又,社會形態的快速變遷,各種技術的迅速發展,讓社會、區域都產生大規模的變化,使得人的意識也產生跳躍性的連結與呈現。因此為了更細膩的探究文學中的場域,將社會意識引入文學研究中探討,是必然的。 本研究藉著關注人與地方的空間理論,以切入點不同的方法論,除了釐清人、地方與文學三者的聯繫,則可以更清晰的從紛亂的表徵、符碼中,去理解與欣賞地方書寫的情感與美麗。空間理論的研究,除了段義孚(Yi-Fu Tuan)

以人本主義為主,還有愛德華.索雅(Edward W Soja)以後現代理論的角度切入、大衛.哈維(David Harvey)著重於社會主義的層面、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將人對空間的意識約化為原型解析,都是以跨界的理論,從不同的角度切入了空間,加以探討。 因此透過了三種文類:散文、新詩、小說,從中剖析了關於文學作品中的「地方感」,對於人、地方與文學三者的聯繫,以空間理論用之於「阿里山」的地方書寫研究上,進一步探詢了地域內涵與地方意識,明確呈現了三者之間的交互關係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