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耨 拼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阿 耨 拼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宏實寫的 圖解心經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佛光大學 佛教學系 釋永東所指導 鄭芳宜的 漢譯《孔雀明王經》之演變與法門研究 (2017),提出阿 耨 拼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孔雀明王、唐密、經錄、曼荼羅。

而第二篇論文南華大學 宗教學研究所 陳又新所指導 江幸珍的 阿底峽《發心律儀儀軌次第》之研究 (2010),提出因為有 律儀儀軌、菩提心、懺悔、菩薩戒、歸依、藏傳佛教、阿底峽、發心律儀、發心的重點而找出了 阿 耨 拼音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阿 耨 拼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解心經

為了解決阿 耨 拼音的問題,作者張宏實 這樣論述:

終於可以讀懂心經了! 《圖解西藏生死書》作者張宏實先生讀經大作!   《心經》,全經只有260個字,是佛教大乘典籍中,文字最短少,卻最深奧微妙的經典。這部簡短的經廣受世人喜愛,在佛教道場裡,從日常課誦到大小佛事,無不念誦此經。然而,誦念者雖多,但是能真正了解義趣的人卻很有限。關鍵原因在於這是一部經過萃取濃縮度極高的經,但卻能精確而完整地闡述五蘊、四諦、十二因緣等皆空的佛教核心義理,並清楚告訴人們獲得真正解脫智慧的修學次第。   如何破解《心經》的濃縮文字,直達解脫智慧的關鍵?本書作者張宏實先生,運用他所擅長的現代電腦工具和圖解方法,向讀者揭示: 讀懂《心經》的4大關鍵。 10個中外《心經》

版本逐字交叉比對,還原心經的完整面貌。 達賴喇嘛精彩解釋《心經》最後咒語所隱含的修行次第。 日本的空海大師、中國的東初老人精闢分析《心經》是密教經典。   對於這部濃縮度極高的經典,「圖解」正好是最好的表達與詮釋工具。透過對十個《心經》版本逐字逐句的交叉比對與相互補充,作者整理出近兩百幅圖解與表格,讓讀者用圖解讀《心經》,不僅能準確地閱讀到《心經》的關鍵要點,並能啟發更多的思考與討論,可以說是閱讀心經的新方法新體驗。 一次徹底解決《心經》的諸多疑問: 1. 讀《心經》能得解脫智慧的關鍵在哪裡? 2. 讀《心經》要掌握的關鍵語彙有哪些? 3. 讀一部《心經》等於讀600卷的大般若經? 4. 短短

260字完整闡述了四諦、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等佛法基礎義理,這是如何辦到的? 5. 為什麼《心經》有廣本和略本之分?讀廣本的真正關鍵是什麼? 6. 《心經》到底是經還是咒? 7. 到底該怎麼唸《心經》最後的咒語? 8. 如何具體實踐《心經》的修學次第? 9. 二十世紀孔茲的英譯本《心經》媲美玄奘的《心經》的特點在哪裡? 10.達賴喇嘛、空海大師、東初老人如何剖析《心經》的顯義與密義? 作者簡介 張宏實 藏傳佛教、唐卡藝術研究者。   擅長運用電腦工具以及各種圖解、圖表解析法,探討佛教經典和佛教藝術。曾多次參與國際性藏傳佛教藝術展覽的作品翻譯與解說工作,包括:「慈悲與智慧:藏傳佛教藝術

大展」(1998)、「清宮祕藏:承德避暑山莊藏傳佛教文物展 」(1999)、「祕境寶藏:達賴喇嘛珍藏文物展」(2002)、「美的沉思:中國佛雕藝術」(2002)等等。 個人著作包括 圖解西藏生死書(2005) 探索西藏唐卡:揭開藏傳佛教即身成佛的祕密(2004) 藏珠之樂2:古代神秘的眼珠與護身符(2000) 藏珠之樂1(1999) 探索唐卡.佛部與菩薩部(1998) 璀璨琉璃.戰國古珠(1997) 古域瑰寶.聖眼傳奇(1996) 西藏神域.辟邪瑰寶(1995) 滄海遺玉.細說琥珀(1994) 法相莊嚴.管窺天珠(1993)

漢譯《孔雀明王經》之演變與法門研究

為了解決阿 耨 拼音的問題,作者鄭芳宜 這樣論述:

  《孔雀明王經》為密教陀羅尼經典之一,素以祈雨靈驗而聞名古今。自西天東傳中土,迄今已逾千年,漫漫時代洪流,歷經興盛衰榮,自唐不空設壇祈雨建樹有功後,即列唐密護國大法之一。根據歷代經錄考究,漢譯《孔雀明王經》前後共經九次翻譯,能知其翻譯人名者共計六位胡漢僧人,現今則僅存六譯本。  觀《孔雀明王經》內文,此經屬具慈心、三寶及稱名類等三類保護作用之護衛經典。其中秘密不翻的咒語,又屬佛慈悲度眾之密言。經中涵攝之眾多諸佛菩薩與護法神眾,井然有序排列於壇城中,形成一法界大曼荼羅。藉由壇城與畫像儀軌的建立,使行者在修持時能三密合一,達到行者、眾生、佛三無差別之境界。  盛唐時期,孔雀明王法除了作為護國大

法之外,亦為修禪行者之內護修持法門。又,孔雀明王不僅為大日如來等流身,亦屬阿彌陀佛變化身。可見此法與密教、淨土以及禪宗互相融合與加乘,實是一部難遇且殊勝之大法。  有鑑於此,本論文將分做五大章節來探究其根本意涵,先考證《孔雀明王經》於經錄的記載,一窺此經於歷史的定位發展為何;其次,從不同漢譯本與南傳等佛典中,追溯其原始風貌以及演變過程,並比對此經與其他經典之不共特色;再者,依據壇城與畫像儀軌的描述,來闡述此法門之密義所在;最終,則藉由列舉歷代曾修持此法之高僧事蹟,進一步突顯此法門之獨特性。

阿底峽《發心律儀儀軌次第》之研究

為了解決阿 耨 拼音的問題,作者江幸珍 這樣論述:

  《發心律儀儀軌次第》是阿底峽的作品,就以中文翻譯來說,目前尚未發現《發心律儀儀軌次第》完整的中文翻譯,只有部分學者或研究者略述儀軌或律儀。本論文將阿底峽《發心律儀儀軌次第》內容、阿底峽的生平傳略、阿底峽的見地著述,並引用經典與相關資料,從這諸論點可予聯繫等,檢討其文本的理據,來闡釋《發心律儀儀軌次第》思想的特色。之後,將《發心律儀儀軌次第》藏文諸版本校刊做有系統的整理,並編輯《發心律儀儀軌次第》文本作為科判表,以利方便閱讀與研究。   菩薩發心應當先發菩提心受持菩薩戒,在受菩薩戒之前必先作懺悔的儀軌,懺悔在過去或現在無明的積集,貪嗔痴覆蓋於心,在十方佛面前希望能淨除業障,進而遠離惡趨向善

,這一切的修持都是為了有情眾生能離苦得樂,並披上菩薩的宏願。發心儀軌立基於戒律,在受戒時需不斷地請求師授於其戒法,不論是皈依、受五戒、受菩薩戒等,都以請求來授於其戒法,這律儀儀軌有它的次序與規則,它以三次問;三次回答的方式,藉以這儀軌的方式得到戒體。如沒有經過這儀式的形式,就無法得到證明。並且發誓發堅固心而行菩薩道,進而走向佛道。   《發心律儀儀軌次第》:「未得度之眾生我令其得度、未解脫之眾生我皆令其解脫、未息者我皆令其息、未獲涅槃者我皆令其獲證涅槃。」這段話來自於《菩提心釋》,從《菩提心釋》來看《發心律儀儀軌次第》的關聯性,其背後意涵著是法派的傳承與經脈的傳承,不論是發心律儀或者律儀儀軌,

可帶領現代的人遵循的方向,亦即引領實踐菩薩道的路徑。再者,使佛教發揚光大,令佛教能正法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