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量公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降雨量公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明杰,周文進,黃正良,呂宗烜,梁偉立,周坤宇,詹孟浚,李勝倫,曹舜評,李汴軍等寫的 2014森林集水區經營研討會論文集 和余濬的 降雨強度之推算與應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和科技圖書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系土木與防災碩士班 林鎮洋所指導 林哲瑋的 低衝擊開發設施對都市水文之影響 (2021),提出降雨量公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低衝擊開發設施、水文循環、SWMM、透水鋪面、雨水花園。

而第二篇論文中華科技大學 土木防災與管理碩士班 程智強所指導 林于生的 頭前溪流域水文量與輸砂量之趨勢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頭前溪、Mann-Kendall 趨勢檢定的重點而找出了 降雨量公式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降雨量公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2014森林集水區經營研討會論文集

為了解決降雨量公式的問題,作者陳明杰,周文進,黃正良,呂宗烜,梁偉立,周坤宇,詹孟浚,李勝倫,曹舜評,李汴軍等 這樣論述:

  台灣是世界上罕見的複合災害高危險地區,隨著時代變遷與社會環境改變,森林集水區面臨的問題及牽涉的因素日趨複雜;現階段森林集水區經營的重點,不僅需要維護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同時也要擔負起國土保安、坡地減災的重責大任;也因此擴展了研究範疇。舉辦研討會的目的就是希望建立彼此交流、合作的機會,讓獨立型的研究有機會合併為整合型的研究,讓研究效率更為擴大。   本年度的森林集水區經營研討會,特別邀請到台灣大學、師範大學、中興大學、屏東科技大學、華梵大學及本所多位專家學者提出相關的論文,以拋磚引玉,來引起大家對森林集水區經營更深入的研究與討論。本次研討會主題單元,有集水區的能量收支及

氣候變遷、降雨逕流特性分析、生態育林及水質監測、水土保育及崩塌機制評估等。在集水區能量收支及氣候變遷方面有:蓮華池四號集水區微環境及能量收支之探討、疏伐對土壤水空間分布的影響、屏東3年生無患子平地造林調節溫度特性、因應氣候變遷合坑溪集水區調適策略之研究;降雨逕流特性分析方面有:大崙山區降雨強度—延時--頻率公式之建立、蘭陽溪上游集水區降雨量及逕流量之趨勢分析、試驗集水區研究;生態育林及水質監測方面有:太麻里研究中心之生態育林與效益監測、魚池鄉頭社活盆地水質與生態監測、原住民部落生態產業與森林生態保育關聯性之研究;水土保育及崩塌機制評估方面有:檳榔園混農林栽植之水土流失探討、屏東來義東部落邊坡崩

塌災害潛勢分析、試驗林集水區之崩塌潛勢評估模式應用之初步架構。今天的議題非常多元化,希望藉著這些研究課題,集思廣益,提出建言,讓集水區經營方法及策略更趨完善,促使從事森林集水區經營相關產、官、學界間有良好之互動機制。

低衝擊開發設施對都市水文之影響

為了解決降雨量公式的問題,作者林哲瑋 這樣論述:

都市水文循環隨著不透水面積增加而改變,逕流量比開發前高,洪峰延滯期減少,再加上氣候變遷影響導致降雨型態改變,都市地區發生積淹水的機率上升。透水鋪面和雨水花園等多種低衝擊開發設施被廣泛用於增加都市的滲透率,以減輕都市化過程中水文的影響。然而,此類設施的性能受降雨事件的影響很大。臺灣近年來推廣低衝擊開發設施來降低都市地表逕流量,但多數缺乏實際監測數據來瞭解設施成效。因此,本研究以透水鋪面和雨水花園作為研究基地,使用水位計監測地表逕流削減之成效,地下水位觀測用來瞭解地下水補給的潛力,最後配合SWMM水文模式模擬出低衝擊開發對於都市水文之影響。忠孝東路基地內僅有一種透水鋪面LID設施,佔整個集水面積

36.0%;北投國小基地則含有雨水花園A、B、透水鋪面及15m3的地下貯水槽共佔整個集水面積15.9%。研究期間,忠孝東路透水鋪面和北投國小雨水花園分別收集50及60場有效降雨事件,結果顯示,透水路鋪面基地平均逕流削減率為14%,雨水花園和貯水槽可保留97.8%的降雨量。依據通過率定驗證的SWMM模式模擬出透水鋪面年水文循環為52.2%出流量,23.5%蒸發量及24.3%入滲量;具有地下貯水槽的雨水花園有91.3%的年雨量為入滲量和儲水量,僅5.8%成為地表逕流。

降雨強度之推算與應用

為了解決降雨量公式的問題,作者余濬 這樣論述:

降雨是水文循環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適時適量的降雨,可使得大地生機盎然 古人稱四大樂事之一為「久旱逢甘霖」 但降雨如果下的多又急,就會造成積水 如果降雨不但下的多且時間又長,則會造成更嚴重的淹水   就水文學的觀點而言,單位時間內降雨量的多寡,稱為降雨強度,降雨強度愈大則造成淹積水災害之機會就愈大。   為了方便表示降雨強度的大小,於是就有降雨強度公式的提出,它在雨水下水道、區域排水、河川、道路排水、坡地排水與滯洪等工程之規劃設計上十分重要,也是國家考試常考的重點題目。

頭前溪流域水文量與輸砂量之趨勢研究

為了解決降雨量公式的問題,作者林于生 這樣論述:

本文採用頭前溪流域上游的雨量測站資料(太閣南站、梅花站、清泉站、鳥嘴山站)與流量測站資料(內灣站、上坪站、經國橋站與竹林大橋站) ,使用Mann-Kendall (M-K)趨勢檢定(設定5%顯著水準)與線性迴歸方法,輔以距平圖,除了用以判斷流域水文量(雨量與流量)之趨勢變化情形外,並建立流量與輸砂量之率定曲線經驗公式。根據流量與輸砂量之經驗公式,最後並討論2009年莫拉克颱風前後河道流量與輸砂量的變異情形。本文採用之雨量站資料包含了年雨量、年一日最大降雨量、年二日最大降雨量與年三日最大降雨量。以M-K趨勢分析結果顯示,除了太閣南站與梅花站的年二日最大降雨量與年三日最大降雨量有明顯下降之外,其

餘各站雨量資料皆無顯著趨勢。本文採用之水位流量站資料包含了年逕流量、最大日平均流量與最小日平均流量;利用M-K趨勢分析的結果顯示,除了經國橋站的最小日平均流量有顯著的上升趨勢,竹林大橋年逕流量有顯著的下降趨勢外,其餘各站流量資料則無顯著趨勢。本文研究結果顯示頭前溪流域各流量站之流量與懸移質輸砂量皆呈現良好的乘冪關係式。仔細觀察各流量站在常流量區間,2009年莫拉克風災前後的河道懸浮載輸砂量並無明顯差異,顯示莫拉克風災對頭前溪流域的土砂生產量沒有造成明顯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