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利安人種分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雅利安人種分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澳)彼得·貝爾伍德寫的 最早的農人:農業社會的起源 和(英)菲利普·費爾南多-阿梅斯托的 美洲五百年:一部西半球的歷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非洲失落的白色部落:探險家、科學家與一段改變人類命運的假說也說明:事實上,雅利安人入侵論會取得成功,是因為它能夠把很多較早期和看似格格不入的遷徙 ... 不過他用來表達這種雅利安人分布到全世界的過程的比喻不是浪潮,而是火山爆發。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上海古籍 和中信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林修澈所指導 周士煌的 台灣民族學的發展與意義 (2021),提出雅利安人種分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民族學、台灣民族學、台灣學、台灣國學、學術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鄭麗榕所指導 許玉欣的 傳說、利用與保育:近代臺灣海洋史中的鯨豚 (2021),提出因為有 鯨豚傳說、捕鯨、漁業史、海洋史、海洋文化、海洋保育的重點而找出了 雅利安人種分佈的解答。

最後網站雅利安人种中国人則補充:黄色人种主要分布于乌拉尔地区、东亚、北亚、东北亚、西伯利亚地区、南亚、东南亚、马达加斯加、美洲、大洋洲。 黄色人种其数量在四大人种中排名第二。约占世界人口的37%。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雅利安人種分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最早的農人:農業社會的起源

為了解決雅利安人種分佈的問題,作者(澳)彼得·貝爾伍德 這樣論述:

本書研究了世界上不同地區早期農業起源與發展的歷史,所使用的資料和方法包括考古學、比較語言學、生物人類學,研究物件集中在世界上幾個關鍵的早期農業中心,包括中東、中國、北非、新幾內亞、中美洲和安第斯中部。貝爾伍德教授據此提出了農業—語族擴張理論(language-farming model),認為那些特別核心的早期農業地區,是農業社會起源的中心,人群的遷徙帶動了農業、語言和人種的傳播,造就了後世人類文化分佈的版圖。 中文版序1 英文版序1 第一章 早期農業擴散假說1 概述1 相關學科3 主要觀點5 指導原則10 第二章 關於農業起源與擴散的思考14 農業的意義: 生產力和人

口數量16 為什麼農業會在某些地區率先發展?23 農業相對於狩獵採集的重要性32 在什麼情況下史前狩獵採集者採納了農業?36 第一類: 非洲和亞洲的“小生境”狩獵採集者38 第二類: 澳大利亞、安達曼群島和美洲地區的 “開放型”狩獵採集者44 第三類: 農人退化為狩獵採集者48 一項比較研究: 為什麼志中的狩獵採集者沒有採納 農業?51 關於考古資料55 第三章 西南亞農業起源57 新月沃地的植物馴化59 西元前19000年到前9500年黎凡特地區的狩獵採集者63 前陶新石器時代和馴化作物崛起69 穀物馴化是如何在西南亞開始的?74 西南亞農業考古資料的宏觀考察76 前陶新石器時代A段77

前陶新石器時代B段79 新石器革命的真正轉捩點85 第四章 走出新月沃地: 農業在歐洲和亞洲的傳播89 新石器經濟在歐洲的傳播90 歐洲南部及地中海地區93 賽普勒斯、土耳其和希臘93 巴爾幹半島98 地中海地區99 歐洲溫帶地區與北歐100 多瑙河流域和北歐中石器時代102 漏斗杯文化與波羅的海地區104 不列顛群島106 歐洲史前時期的狩獵者與農人107 農業從西南亞向東亞的傳播109 中亞109 印度次大陸112 印度次大陸的馴化作物114 從狩獵採集到農耕: 南亞地區的農業發展之路115 梅赫爾格爾文化的成果115 印度西部: 從巴拉塔爾到喬威118 印度南部120 恒河流域和印度東

北地區122 歐洲與南亞的比較125 第五章 非洲: 又一個農業起源中心?127 西南亞農業文化傳入埃及129 非洲本土馴化的起源135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農業的發展與傳播139 非洲中部和南部農業的出現140 第六章 東亞農業起源146 環境因素與中國的作物馴化過程153 中國早期農業考古156 黃河和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考古資料158 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農業的發展160 長江以南——河姆渡文化與馬家浜文化163 浙江南部的農業傳播164   第七章 農業向東南亞和洋的傳播168 東南亞農業傳播的背景170 大陸東南亞的早期農人171 臺灣島和島嶼東南亞的早期農人176 洋地區的早期

農人184 新幾內亞的農業發展軌跡及其在洋殖民中的作用186   第八章 美洲早期農業192 背景概況195 早期農業地理環境及文化軌跡197 關於美洲農業起源的主要觀點201 馴化作物203 玉米204 其他作物207 美洲的早期陶器209 美洲的早期農人210 安第斯山區210 地區217 中美洲218 美國西南部223 高速公路和管道建設帶來的考古發現228 美國西南部農人來自中美洲?230 美國東部林地農業的獨立起源232 第九章 如何通過語言研究人類史前史?239 語系及其研究方法240 語系發生及其網路244 語系的識別與種系關係246 相關語系252 語言和語系是怎樣傳播的?2

54 語言如何隨著時間而改變?258 超大語系,以及關於時間因素一步討論261 語言的競爭: 語言轉換262 語言競爭: 接觸引起轉變265   第十章 農業傳播: 考古學與語言學的比較研究268 歐亞大陸西部和中部,以及北非269 印歐語系269 印歐語系來自東歐大草原?271 原始印歐語的真正起源地在哪裡?我們能夠 瞭解多少?273 科林·倫福儒對印歐語系研究的貢獻276 亞非語系278 埃蘭語和達羅毗荼語,以及印度雅利安語282 多學科視野下的南亞史前史286 印歐語系,亞非語系,埃蘭達羅毗荼語系,以及泛歐亞 大陸語系290 撒哈拉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尼祿撒哈拉語系和 尼日爾剛果語系2

93 尼祿撒哈拉語系293 尼日爾剛果語,班圖語294 東亞和東南亞,以及洋地區298 中國和大陸東南亞的語系298 南島語系304 東亞概觀306 “阿勒泰語系”謎團307 跨新幾內亞語系309 美洲——南部和中部310 南美洲312 中美洲和美國西南部317 烏托阿茲特克語系320 北美東部327 阿爾岡琴語和馬斯科吉語328 易洛魁語、蘇語和卡多語332 的農人傳播他們的語言嗎?336 第十一章 遺傳學、體質人類學和人類生理特徵338 人類生物學特徵與語系之間是否相關?340 基因記錄了歷史?341 西南亞和歐洲343 南亞351 非洲353 東亞354 東南亞和洋: 以南島人為例35

5 美洲363 早期農業是通過人口遷徙擴散的嗎?364 第十二章 早期農業擴張的性質366 起源地、遷徙區、摩擦區和回歸區367 農業起源與擴散過程的各個階段371 注釋375 參考文獻392 索引503 譯後記523  

台灣民族學的發展與意義

為了解決雅利安人種分佈的問題,作者周士煌 這樣論述:

民族學ethnology研究「民族ethnos,及附著於其身的文化」,台灣的民族學,研究對象是台灣諸民族/民族集團:原住民族、客家、Lán-lâng/Holo、外省人。其中,學科傳統領域研究的首為台灣原住民族,在政策的支持下,客家研究亦開始展現成果。原住民族研究和客家研究,已有整體性「知識體系」的建構。台灣其餘民族的學問,則以民俗學或地方學來表達,其體系尚待發展。作為近代學術的民族學,在台灣有其特別的歷史發展過程。由日本治理台灣時,為了施政所進行的大規模調查、與稍後的學術研究開始,累積成果。國民政府來台之後,以誌書的編寫及審查圈錮地方知識份子,確立「以本土為地方」,以台灣為學科的練習場,並橫

殖入文獻學研究的中國邊疆民族史。民主化之後,台灣主體性漸漸展現,本土研究開始興盛,教育系統與學術系統對台灣的觀點也開始正常化。對自身生活環境的興趣,則以「地方學」的樣態出現。台灣為一多民族的國家,清楚了解諸民族及其文化,為「屬族」的學問,以國家的文化主體性為學問的對象,可以稱為「台灣學」。台灣學為「屬國」的學問,為台灣的國學,其核心應該為台灣的民族學。台灣學或國學的發展,尚待觀察,但並非空想。

美洲五百年:一部西半球的歷史

為了解決雅利安人種分佈的問題,作者(英)菲利普·費爾南多-阿梅斯托 這樣論述:

我們可以把美洲的歷史簡要理解為這四個時代:本土文明時代、歐洲殖民時代、獨立時代和“美國世紀”。500年前,歐洲航海者“發現”的美洲並非一片蠻荒之地。以墨西哥和秘魯為中心的美洲本土文明已經繁榮了數百年,建立了宏偉的城市。歷史悠久的美洲農業培育出土豆、玉米、辣椒、花生、番茄、煙草等作物,它們改變了整個世界的口味。 16世紀,西班牙人滅亡了阿茲特克帝國和印加帝國,並且繼承了它們的權力和財富。此後,歐洲上到王公貴族、商人、冒險家、傳教士,下到失業者和流放犯,紛紛來到新大陸,尋找財富、土地或者自由。大量黑人作為奴隸被販賣到這片土地,以彌補殖民地農業的勞力短缺。經過兩個世紀的殖民開發與鬥爭,美洲大部分成

了英國和西班牙兩個王國的領地。 在作者看來,18世紀末至19世紀的美洲獨立浪潮,帶來了美洲原初的“分裂”。美國的獨立革命獲得成功,很快建立了統一、民主的國家制度,並且開始向自身的西部內陸擴張。然而,很多拉丁美洲國家在獨立之後,卻陷入了獨裁、分裂、內戰或經濟停滯的困境。 美國在19世紀逐漸崛起之時,就開始謀求美洲的霸主地位,然後更是在20世紀成了世界的領導力量。遺憾的是,“一戰”以來美國在世界舞臺上的義舉,卻很少能讓拉丁美洲享受到。我們熟知的切•格瓦拉和卡斯楚的革命事業、哥倫比亞的毒品戰,其背後的大背景,就是美國之霸權和拉丁美洲之掙扎齊頭並進的20世紀美洲。 菲力浦•費爾

南多-阿梅斯托 知名歷史學者,同時也是家喻戶曉的BBC(英國廣播公司)節目主持人。他的專業範圍跨越環境史、思想史、西班牙和拉丁 美洲研究、全球史等多個領域,曾任教於大西洋兩岸的多所高等學府,包括牛津大學、塔夫茨大學、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等,目前是聖母大學歷史學教授。阿梅斯托 共有十多本著作,包括《改變世界的觀念》《文明的力量》《大探險家》等。 阿梅斯托的著作為他贏得不少榮譽,2017年他獲得西班牙給人文學者的至高榮譽——智者阿方索十世大十字勳章。各書評媒體對他讚譽不斷,《紐約時報》將他比擬孟德斯鳩、吉本、湯因比、布羅代爾等歷史思想大師。 第一章 大美洲?美利堅? / 001

003 / 獨一的美洲 009 / 大美洲的分化 015 / 例外主義的誘惑 第二章 首次殖民後:美洲最初的“常態” / 021 034 / 文明的中心 046 / 文明的傳播 052 / 環境溫床:沙漠和熱帶 058 / 文明的分佈 第三章 殖民地美洲:分化及其限度 / 059 059 / 傳統優勢的延續 071 / 殖民地宗教 085 / 新世界與舊世界:世界歷史中的殖民地美洲 093 / 舊世界與新世界:殖民經歷如何團結起整個美洲 111 / 殖民地的穩態 第四章 獨立時代 / 113 113 / 轉向內陸 122 / 美洲藝術概覽 127 / 走向獨立 141 / 形勢裂變 第五章 獨

立:新的依賴 / 149 162 / 美洲1 9 世紀的並行歷史 167 / 邊疆 173 / 邊界以外的族群 178 / 黑人的歷史 第六章 美國世紀 / 185 187 / 帝國式共和國 195 / 從後帝國主義到反殖民化 200 / 從帝國主義到影響力 209 / 美洲的陪跑失敗者 第七章 回顧與展望 / 219 221 / 法利賽人的收穫 233 / 展望未來 參考文獻 / 239 到底有多少個美洲?曾幾何時,只有一個,至少在西半球以外的旁觀者眼裡是如此。過去,在大美洲還沒分疆定界之前,這片土地很早就擁有某種統一性和完整性。“美洲”這個詞最早在歐洲語言中誕生時是以單

數形式出現的。根據亞美利哥•韋斯普奇(AmerigoVespucci,或者,至少是一位如此署名的作家)的報告,在今天委內瑞拉、圭亞那和巴西一線沿岸發現了新的土地,這些土地成為首批被稱為“亞美利加”的地方。1507年,宇宙學家(cosmographer)馬丁•瓦爾德塞彌勒(MartinWaldseemüller)在他製作的一版地圖和隨後發表的論文裡,為紀念亞美利哥而創造出了這個命名,但他很快就後悔了;他意識到,那些被他歸功於亞美利哥的大發現,其實真正應歸功於哥倫布。他在接下來的一張地圖上,停用了這一名稱,但為時已晚。在當時的人看來,在整體都界定模糊的西半球內,“亞美利加”展開了更多不為人知的部分

,隨著後續遠征隊一連串更深入的探險活動,這片土地仿佛在不斷擴展。對最早偵察到“新世界”的那批探險家和最早繪製這片疆土的歐洲製圖師來說,它的統一性顯而易見。其中有些人最開始用一道非常狹窄的海峽把它劃分成兩半;而其他人描繪的“新世界”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南美洲,他們把北美洲僅僅繪成亞洲的一個海角。無論如何,將整個西半球呈現為單一大型陸地的慣例在16世紀20年代得以固定下來。 歐洲人的思想首度接觸到美洲這一概念的頭幾年,好像乾脆要把整個西半球否認掉,把承認它存在的主張當作欺騙或錯覺,不予理會;或者將其歸為亞洲的一部分,因為這樣做更簡單。西半球的存在從而顯得更為非同尋常,而且更加新奇。在古代和中世紀,

歐洲地理學家曾猜測,在西面海洋的荒僻深處存在著一片未知的大陸。可這只是少數人的執念,遭到懷疑者的嘲笑。有觀點認為,有個無比廣闊而獨立的地方,猶如一個“新世界”,一直都沒被人看到過,等待著被發現,但這樣的想法對舊世界的人來說似乎難以置信。在海上英雄傳奇故事充當科幻作品的中世紀,連這些故事的作家普遍都更偏愛給大西洋點綴上星星點點的島嶼,將其作為英雄們冒險之旅的背景。當時,推測性海圖的繪製者也採取了同樣的做法。(15世紀流傳下來的一些地圖中,也描繪出了一片西方大陸,並以黃昏之神赫斯珀洛斯女兒們的名字命名,這靈感來自大力神的傳說,傳說中大力神為搶奪金蘋果襲擊了她們的花園。) 15世紀,宇宙學家在審查跨

洋航海專案的時候,大多對通過探險活動發現新大陸的可能視而不見。他們認為,自己熟知這個世界的全部。即使是發現美洲的哥倫布,也不願意相信有這樣的地方存在。雖然他的地理觀念總反復無常,還傾向于根據讀者的幻想和偏見來變換主意,但總體上他堅持認為,這個世界太小,再無法容納下一個未知的半球;那個他宣稱發現的“新世界”,在他自己的估算中,其實只不過是這個舊世界裡一個新的組成部分——歐亞大陸東端的盡頭,古人曾苦苦搜尋的“印度群島”。 然而,大約在哥倫布航行之前的一個世紀,有觀點認為像美洲這樣的陸地可能確實存在,這一觀點贏得了一定的市場。這要部分歸因於廣義上的文藝復興運動,即在西歐範圍內對古代經典文本富有進步

意義的重新發現。在古代,主流的地理傳統就已經認識到世界大概有多大了。西元前3世紀,希臘有位圖書館長叫厄拉多塞(Eratosthenes),他曾測量過地球,而且相當準確。他測出的赤道長度值,相當於現代度量體系中的40000千米(赤道長度現代的測量值是40075.02千米。——譯者注),其中,綜合運用了三角法(這絕對可靠)以及實地測量(這部分還有待商榷)。總之,很明顯還有空間可以容納下“另一個世界”,即“對蹠地”(theAntipodes),這是對此抱有信仰的地理學家們對它的稱呼。 在15世紀,“人文主義者”都推崇古典學所提倡的一套以人為本的課程,他們中有一些人提請人們關注古代有關對蹠地的推測。

1423年,古代地理文本中最富啟發性的一部來到“拉丁基督教世界”:斯特拉波(Strabo)的辯護書,這部著作於西元前1世紀在希臘寫成,維護了自荷馬時代以來的傳統世界圖景。根據斯特拉波的猜想,這塊未知大陸的位置,大致是在哥倫布和其他大西洋航海家可能期待找到它的地方。“也許,”他寫道,“同在這個溫帶,有人居住的世界實際上有兩個,甚至更多,尤其在大西洋上接近雅典所處緯度的區域。”以斯特拉波的整體思想為背景,這一言論似乎只是出於諷刺;但是,要從一個來自陌生年代和文化的文本中發現諷刺本身就非常困難,而哥倫布同時代的一些人就把這段話當真了。當哥倫布第一次橫渡大西洋歸來時,人文主義地理學家便開始猜測,他已經

到過對蹠地。聽聞這一消息的人越多,這種確信就越堅定。美洲大陸及其島嶼的各個組成部分——不管到底有多廣袤,到底擁有多麼豐富的多樣性——至此都融為了一體。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把美洲視為一體就是個錯誤的認識。哥倫布抵達之前,居住在那裡的人們根本沒有這樣的概念——他們對這片土地太過熟悉了。統一的西半球是被強加的概念,在其背後推波助瀾的,是那些對其廣袤程度幾乎毫不懷疑的想像,或是那些急於把它縮小至可控版圖的想法,只有這樣,才能讓追尋東方香料的商人毫不費力地湧向這裡。舊世界人們的頭腦中似乎在排斥美洲疆域大小和複雜程度的真相。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有關美洲的真相真正沉澱下來並被完全理解。16世紀20

年代中期,維拉紮諾(Verrazano)以為他可以從大西洋這邊的卡羅來納海岸直接看到太平洋。16世紀的大多數地圖都把北美擠壓成狹長的部分。17世紀初,在佛吉尼亞殖民地的英國殖民者想當然地以為能夠通過越野行軍抵達“南海”(SouthSea)。早期在密西西比河中巡航的航海家們還指望這條大河匯入一片沖刷著中國海岸的大海。 大家對美洲的疆域大小和多樣性的認識日漸增長,並開始蓋過現實,可人們頭腦中的想法並沒有做出相應的調整,仍沒有放棄“統一說”的觀念;美洲依舊被認為是一整塊廣闊的土地。在西班牙王室控制的美洲地區,熱愛自己的土地的克裡奧爾人(Creole)都自稱“美洲人”,而此後很久這一稱謂才成為現今美

國領土內的通用詞彙。17—18世紀,在對這片大洲的象徵性描寫中,始終只有一個美洲。18世紀出現了一場“新世界之爭”,即知識份子之間進行的一場曠日持久的大辯論,討論如何對美洲及其產物進行分類,即使是這場辯論,也主要是基於對整個西半球的一般化概括。歐洲評論家們都將美洲當作一個整體來評價;喬治•路易•布豐(Georges-LouisBuffon,1707—1788)和科尼利厄斯•德•波夫(CorneliusDePauw,1734—1799)都嘲笑美洲是一片有退化作用的土地,認為這裡只孕育出了發育不良的物種、劣等的人種(軟弱的男人,不敏感的女人)和倒退的文明,與此同時,他們把這些令人不安的特點賦予整個

西半球。科尼利厄斯在他的《美洲民族的哲學研究》(RecherchesphilosophiquessurlesAméricains)一書中指出,巴塔哥尼亞巨人和聰明的休倫族印第安人、達連灣的白化病人、亞馬遜河沿岸的亞馬孫人一樣都令人難以置信;這些人代表的只是一類幻像罷了,他們讓西半球看起來非常美妙,但他聲稱,那裡實際上卻糟糕透頂。他如此概括當地的氣候:那裡寒冷潮濕,潮氣和腐爛無處不在。而作為美洲的辯護者,安東莞—約瑟夫•貝內蒂(Antoine-JosephPernéty,1716—1801)則提倡對其做出平等而對立的概括,堅持認為那裡的氣候到處都很宜人。這種說法和科尼利厄斯的說法都不太有助於人們

了解美洲的真實情況。 總之,不論喜歡還是討厭,人們仍然將西半球視為一個整體。根據美國開國者們的想像,他們希望創立一個最終有可能包含了整個新世界的政治聯合體,用傑弗遜的話來說,就是讓他們自己的共和國成為“全美洲從南到北”的“搖籃”。(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的繼任者們保留了這一傳統;門羅主義也將美洲視為一個單一的特權競技場,認為這裡只歡迎美國的干預和霸權。如今,也存在這一信條的弱化版,將美國以外的美洲都描繪成“山姆大叔”的“後院”。)某些原住民部落甚至也逐漸接受了外人眼中的一元化視野,並慢慢生出一種團結感,使他們到現在能夠欣然接納異族人,而對他們的祖先來說,這些人都是敵人或者陌生人。馬普切人(Ma

puche)和密克馬克人(Micmac),尤皮克人(Yupik)和雅馬納人(Yamaná)如今都屬於“美洲原住民”。其中有些原住民甚至還認為分享“龜島”(TurtleIsland,是印第安土著居民對北美大陸的稱呼——譯者注)值得稱道。

傳說、利用與保育:近代臺灣海洋史中的鯨豚

為了解決雅利安人種分佈的問題,作者許玉欣 這樣論述:

鯨豚在現今作為海洋生態的指標生物,但除此之外,臺灣為一擁有豐富鯨豚生態的海島,在島嶼歷史中,人們對鯨豚的認識、互動與利用,同樣能作為海洋文化與觀念的展現。本論文欲於近代臺灣海洋史中加入非人動物的視角,檢視鯨豚在近代初期、日治時期與戰後的歷史脈絡下,所反映而出的傳說、利用與保育三種面貌,並以此透視長時間下,鯨豚、海洋觀念上的變化與意義。在日治時期以前,臺灣並無發展出商業性的捕鯨活動,不過作為一個海島,與鯨豚的相遇早在荷治時期,就已悄悄反映在鯨油貿易蹤跡當中。而至19世紀開始,地方志、遊記以及在臺西方人的紀錄中出現鯨豚的身影,並有如漢人對鄭成功與大鯨的傳說想像,以及原住民族中的鯨豚傳說,再再反映

了人們對巨大而神祕的鯨豚印象,以及寄託於鯨豚的海洋情懷。日治時期,隨著日本母國捕鯨文化與技術的帶入,臺灣的鯨豚資源被有計劃的調查與捕撈。自1913年起,南灣(大板埒)開展捕鯨業,鯨豚被視為經濟性動物,直至1943年,大板埒捕鯨結束,總共捕獲多達800頭的鯨豚。日本母國的捕鯨文化和技術,影響了臺灣對鯨豚與海洋的觀念,鯨豚成為可以大量捕撈的商業海洋資源,更從中可見捕鯨業與日本的關係,呈現高度仰賴母國的日本內地人漁業性質;再者,在大量被捕撈的座頭鯨數量中,也反映了臺灣的海洋生態史。戰後臺灣在漁業增產、地方經濟利益下,重新恢復捕鯨業,並持續將鯨豚作為經濟性動物來利用,分別在1950年代與1970年代開

展,前者為位於香蕉灣的沿海捕鯨、後者則進行遠洋工船式捕鯨。1980年代,隨著保育觀念以及美國壓力影響下,臺灣政府於1981年公布停止商業捕鯨,但直至1990年澎湖沙港事件後,鯨豚才正式納入保育法令當中。1990年代,在鯨豚保育觀念的開展,以及對本土的關懷下,鯨豚書寫興起,同時鯨豚成為了海洋國家的象徵,代表著保育與本土的觀念,重新定義了鯨豚對人、以及臺灣島嶼的意義。17世紀的鯨油、以及19世紀開始直至1990年代末之間,鯨豚在臺灣島嶼上的變化,作為檢視海洋生態與海洋觀念歷程的意義,與此同時,更反映了島嶼複雜而多元的海洋與海洋文化史脈絡。最後,從臺灣島上的鯨豚歷史,吾人也可再思臺灣與海洋、環境的關

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