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琴和弦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電子琴和弦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招敏慧寫的 流行鋼琴自學秘笈(六版) 和姚逸軒的 五線譜、豆芽譜、樂譜:流行豆芽譜 第99冊(適用鋼琴、電子琴)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2021入門款電子琴,選它就對啦! - 部落格文章也說明:有多重指法、智慧和弦; 免費電子版樂譜; 伴奏風格控制有主奏、過門; 30首內建樂曲.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書 和卓著所出版 。

東海大學 音樂系 郭宗愷所指導 蔡庭芳的 音樂會曲目解說 (2009),提出電子琴和弦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法雅、巴赫、心路歷程、音樂會曲目解說、三角帽、悲劇性、基督徒、柴可夫斯基。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音樂學系 張玉樹所指導 王樂倫的 Dallapiccola"PiccolaMusicaNotturna"作品的分析與設計創意 (1999),提出因為有 達拉畢柯拉、小夜曲、馬洽多、安東尼奧馬洽多、12音音樂、作品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電子琴和弦表的解答。

最後網站樂團吉他手監修!推薦十大吉他和弦App人氣排行榜【2021年 ...則補充:吉他和弦App 有助於吉他的學習,無須再去購買內含和弦表的按法教學書, ... 更棒的是它還具有五線譜、電子琴、吉他譜等三種顯示方式,因此特別推薦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電子琴和弦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流行鋼琴自學秘笈(六版)

為了解決電子琴和弦表的問題,作者招敏慧 這樣論述:

  單元簡介   單元 1–基礎樂理   這個單元內容包括不同類型的鋼琴介紹、彈奏時的姿勢、音符與彈奏記號的運用、五線譜與簡譜的介紹以及和弦的介紹。   單元 2–節奏全攻略   隨著不同的年代與背景,產生了很多不同的音樂類型,如︰古典樂、民謠、流行樂、搖滾樂、爵士樂、拉丁樂、舞曲⋯等等。當中它們所用到的節奏型態也各有特色,如: Waltz、Slow Soul、Slow Rock、Tango、Rhumba、Cha Cha、Disco、Bossa Nova⋯等等。這些節奏型態都會在這個單元逐一為大家介紹。   單元 3–古典分享   古典音樂常出現在電視、電影或廣告中,

在這個單元為大家挑選了一首在電影出現的樂曲。   單元 4–手指強健秘笈   在這個單元裡,提供了幾個可以增加手指靈活度的練習。這些練習除了可以作為階段性的鍛鍊,也很適合在日後當作例行性的暖指運動。   單元 5–自彈自唱   常常看到很多歌手自彈自唱,看起來好像彈得很簡單,但不知道為什麼自己就是不會彈或彈得不像?   沒關係,在本單元我會為大家示範一些較常用到的伴奏手法,由淺入深的,讓你也來親身體驗一下自彈自唱的樂趣吧!   單元 6–右手旋律的變化   告訴你們如何在旋律的單音上面,再多加一些音符,使旋律的表情變得更豐富。   單元 7–綜合練習   綜合以上所學習過的節奏型態,混

合使用於同一首歌曲中。   單元 8–好歌推薦   在這個單元裡面,收錄了一些流行歌曲,以及一些經典名曲,希望你們喜歡。 本書特色   ◎輕鬆自學,由淺入深。   ◎從彈奏手法到編曲概念,全面剖析,重點攻略。   ◎適合入門或進階者自學研習之用。   ◎可作為鋼琴教師之常規教材或參考書籍。   ◎本書首創左右手五線譜與簡譜對照,方便教學與學習。   ◎附影音教學QRCode。

電子琴和弦表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Subscribe to UTIN喻婷 on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UTINYANG620/featured

►Follow UTIN喻婷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utinyang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utinyang/

►Contact 商業洽談
[email protecte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聽到身邊朋友或是想幫家裡的小朋友選琴,大多會想選比較好上手的電子琴,我自己的第一台琴是電鋼琴,但當時的音色不多,大概10個左右。KONIX這台61鍵的電子琴,居然有200種音色和200種節奏?!!哇,已聽到遠方的小姪女興奮吶喊 😂

最近才聽媽媽說,原來外婆以前年輕時很會唱歌,(媽媽、阿姨、舅舅也超會唱的其實),嗯,所以小姪女也是小歌女之一!這台琴可以接麥克風和耳機 (小姪女真的要瘋惹),很適合想一圓自彈自唱夢,但又沒有鋼琴基礎的朋友,因為即便沒有基礎,還是可以跟著KONIX內建的示範曲彈奏,有60首任你挑囉,分不清Do Re Mi在哪裏的話,建議可以開啟鍵盤燈的按妞,跟著那道紅光就對了😂

挑選了幾個KONIX的音色,隨性做了一小段Beat,一個下午,倒也玩得挺開心~

《開箱61鍵發亮鍵盤 隨性製作一段Beat》|Daily Practice Day54|玩音樂日常|feat. KONIX 科尼斯樂器

#Dailypractice #utin #beats #music #Day54
#KONIX #科尼斯 #電子琴 #電鋼琴 #可外接耳機 #和弦 #樂器 #躍動 #伴奏 #移調 #延音 #雙人彈奏 #Greenon #橘能國際

===========================================

➣ 購買傳送門:https://lihi1.cc/QIiX9

➣ 追蹤 KONIX 科尼斯樂器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greenontw/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greenontw
Youtube:https://reurl.cc/mLVO1j

音樂會曲目解說

為了解決電子琴和弦表的問題,作者蔡庭芳 這樣論述:

音樂會曲目解說巴赫:《A小調管風琴協奏曲—來自韋瓦第》作品593Johann Sebastian Bach:Organ Concerto AfterAntonio Lucio Vivaldi in A minor,BWV593改編自韋瓦第《A小調雙小提琴協奏曲》op.3 no.8的管風琴版本,仍然反映了巴哈的巴洛克風格。從巴赫在音響上的要求,值得我們深思一件事:如果以巴赫的角度看現今電子琴的進步及豐富的觸鍵,不知道他會不會因此設計出令現代音樂家驚奇的音色?會不會希望再尋找到更豐富的音源,為的是更能呈現他在編曲上的概念呢?考慮以上的情況,在編曲的選擇上,似乎有很大的空間,讓筆者在配器上多加著墨

。許多來自義大利和法國風格的音樂充斥在威瑪宮廷裡,但是,在音樂和宗教上巴赫都有自己的原則及標準。由於他的創作風格漸趨成熟,有能力用更成熟的角度來分析音樂,他改編了韋瓦第的作品後,開始捨棄過去所堅持的新穎手法。逐漸地,他的音樂就像他的主題那樣較少裝飾,成果也較少受到爭議,他的音樂主題簡明、曲式清晰、富邏輯性且又亮麗輝煌。 筆者看過由巴赫修改後的樂譜,認為是一首值得再次改編的曲目。因此,筆者以下列四大方向做為編曲的原則:(1)突顯早期大協奏曲風格的特徵。(2)尊重韋瓦第在大協奏曲上的特殊貢獻。(3)保持巴赫改編韋瓦第作品的優點及巴赫個人在協奏風格上的突破。(4)筆者依電子琴之音色製作原則改編成獨奏

曲。巴赫改編韋瓦第作品後的優點及巴赫個人在協奏風格上的突破。筆者從巴赫改編韋瓦第作品的樂譜中,看出更多編曲上的可能性及突破,但是唯有數字低音的傳統方式沒有改變。另外,若想在電子琴上呈現關於韋瓦第的配器概念,會有很大的挑戰。電子琴為了模仿小提琴的實際音色,編曲時需同時混疊一些相似音質的音色;演奏時更要模仿提琴的弓法及音樂語氣(articulation),才能補足單把小提琴在電子琴音源上的破綻。為此,筆者決定了編曲原則:(1) 在配器的部分加以創新,但不完全局限於巴洛克的協奏曲風格中,獨奏樂器與大樂團間那種相互競奏的氣氛。(2) 雖然韋瓦第的原譜並無使用管樂器,但是為了曲子結構能夠表現得更清楚

,我決定加入獨奏木管樂器去展現不同的演奏技巧。這樣的配器聆聽起來會更顯得趣味。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作品74號,第四樂章Pyotr Il’yich Tchaikovsky:Symphony No.6in B minor Op. 74, “Pathétique”, Finale第四樂章為終曲,是悲痛的慢板(Finale, Adagio lamentoso-andante),曲式為自由的ABA三段體。《第六號交響曲》四個樂章的調性設計相對保守,各以b/D/G/b為主要調性,較古典交響曲的形式還自由一些。一般交響曲的終曲都是快速、壯麗,而《第六號交響曲》的第四樂章則正好相反,為強調「悲愴」的慢板樂

章。第一、三樂章比較傳統,分別附有序奏的快板與詼諧的快板。柴可夫斯基將古典形式的二、四樂章對調,脫離習慣用法將原本該慢的第二樂章變快,而該快的第四樂章變慢 。以下將從三個角度來探討《第六號交響曲》的創作技法。(1) 柴科夫斯基個人特有的細膩旋律。在俄國的音樂表演市場中,柴科夫斯基一向備受重視。這是因為他的作品旋律動聽,背後隱藏的情感總是直指聽者深層的心。真摯、熱忱的愛是《第六號交響曲》的主要創作源泉。柴科夫斯基非常注重音樂中必備感人抒情的段落,同時又要呈現震攝人心的戲劇性效果。他擅長運用小巧的主題與樂念、樂句長度不一、偏好半音變化的長樂句、旋律具有歌唱性;樂句要包含著豐富的情緒,表現出如嘆息

、悲傷、滿足……等等豐富的情感暗示。(2) 柴科夫斯基的和聲手法。柴科夫斯基的和聲豐滿渾厚,顯露出深刻的思想和高度的藝術性。 研究柴科夫斯基作品的阿薩菲耶夫(Boris Vladimirovich Asafiev)表示:「整個樂團的幾個尖銳和弦,就像釘進棺材裡的釘子一樣,強調音樂的悲劇性。」(第四樂章,1小節,第一拍,譜例7) 。和聲是作曲家拿來暗示、象徵、堆砌、轉化情緒的重要工具,對柴科夫斯基來說,先前古典樂派傳統的和聲規範已經不敷使用。他積極地擴展浪漫主義的精神,挑戰和聲上的限度。例如:多彩的半音階和聲是渲染音樂戲劇性的最佳的手法,也可以用來強化樂句及音量的對比。[譜例7]《第六號交響曲

》,作品74號,第四樂章,1小節,第一拍。柴科夫斯基在音響上的突破。美學家克羅齊(Benedetto Croce,1866-1952)說:「真正的欣賞是再造藝術家的直覺。」筆者認為《第六號交響曲》第四樂章,可依四大要素的方向加以詮釋:(1)以「標題音樂的角度」去詮釋。(2)以「古典形式的構造」去詮釋。(3)以「作曲者各人特有的感情世界」去詮釋。(4)以「演奏者內心壓抑的情感」去詮釋。法雅:《三角帽》,終曲Manuel De Falla:El sombrero de tres picos,Danza, final《三角帽》(El Sombrero de tres picos)以八個組曲組成,筆者

只演奏終曲(Danza final),所以本文只對終曲的部份作探討。法雅為了把民族氣質的精神與美學永存下來,他像阿爾班尼士與葛拉納多斯的做法,把響板與鈴鼓,及具有民族特徵的節奏、音階和曲調,融入他的作品中。《三角帽》演出時,第三幕的三首舞曲相當著名,以組曲型態演出。《終曲之舞》(La danza final)穿插著方當果(Fandango)、塞吉迪亞(Seguidilla)、費魯卡(felucca)及霍塔(Horta)……等西班牙主要舞曲的節奏,使《終曲之舞》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獨創性。《終曲之舞》棌用許多強音記號,聽起來會令人為之雀躍。另外,低音部的半音線條與和聲使用弗里吉安調式及現代的半終止。

但是,引人爭議的是,法雅歌曲中的要素出自於那種文化呢?法雅的音樂風格聽起來受到歐洲拜占庭文化影響的西班牙教會音樂、阿拉伯及東方音樂的影響。法雅的器樂曲及管絃樂的作品中都聽得見西班牙吉他的舞蹈節奏;他喜歡在後樂句使用西班牙民間曲調下行半音等等特色。法雅十分欣賞古老的安達魯西亞歌曲(anle hondo),所以他在《終曲之舞》中採用安達魯西亞的舞曲風格,經常以中庸的速度演奏,3/4與3/8節拍,曲式為ABACA的輪旋曲(rondo)。首先八小節3/4拍短小的序奏,然後A段是由吉普賽的霍達舞曲特性的第一主題開始。這個第一主題在10-17小節(譜例15),法雅在和聲上使用持續低音,之後雖然是3/8拍但

聽起來像是回到了3/4拍,18-35小節由鋼琴與豎琴之外的管弦樂團來支持,由木管與小提琴奏出旋律。其後由鋼琴、豎琴、弦樂的滑奏,變成了稍快(poco piu mosso)的節奏性樂段,乘著低音部三連音符快速音群,法國號與小號奏出馬厝卡舞曲。像這樣的主題持續著,同時鋼琴、豎琴以滑奏或琵音來裝飾。蔡庭芳:《人間》《人間》為筆者的畢業創作。在這部作品中,其中各樂章所顯示出的衝突對比及思想態度也極為不同。以下為本文探討的主要方向:1.筆者簡介。求學於東海音樂研究所期間,除專心於課業與音樂教學上,在上帝的指引之下成為耶和華見證人,且開始展開聖經教育的義工工作。身為一名耶和華見證人,使筆者更加重視基督徒應

負起的義務與責任,也從學習聖經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方能在學業與工作的雙重壓力下,還能穩定的保有自制的情緒及健全的靈性。透過聖經的指引,筆者的生活不再只是隨波逐流,而是更有力量去實踐自己的生涯規劃;面對信仰的堅定,也奠定了不同於以往的全新價值觀。宛若新生的筆者堅信善行不是要等到人生順境時才追求,而是應該落實在生活及人生目標中。創作《人間》的想法,是期待透過自身微小的力量與上帝的指引,能讚美、榮耀上帝。2.電子鍵盤樂器的能力與極限。數位音樂發展至今約20餘年,電子鍵盤樂器只是其中一部份;筆者畢業製作使用的樂器是YAMAHA的Stagea 及EL-900m。電子鍵盤樂器在音域和演奏上不像真實

樂器有那麼多音高及技巧的限制,這也是人們不斷研發電子鍵盤樂器的原因之一,目的就在於想要突破真實樂器本身先天上的限制。也因為仍在摸索階段中,使得筆者在創作上除了享有樂器的獨特優勢外,亦有相當的阻力存在,如:電子鍵盤樂器本身仍有一些編曲上的限度及難度,例如模仿真實樂器的音色編輯、演奏表情的音樂語氣(articulation)……等。所以,筆者創作《人間》時,將其定位為電子琴的獨奏曲目,而非電子琴演奏管弦樂編制的曲目。3.信仰的助力。創作《人間》的過程中,宗教意涵是為創作的泉源與主軸,也是筆者成長過程的心情寫照。生活裡透過理性的思考及具體的行動後,轉而將求得的智慧以音樂為媒介,表達對造物主的感激之情

。此曲初創時,筆者對宗教並無涉獵,但完成作品時,已是一位受過訓練的基督徒及傳道員。筆者不斷的尋找具體證據,實際將上帝的智慧運用在生活上,進而對造物主逐漸產生信心,並且改善了人生觀。由於筆者喜愛體會生命的各式面貌,所以積極參與社會志工活動至今仍無間斷,更深刻體認到關懷及幫助他人,能令人快樂,但從中獲得最多快樂的則是自己;筆者又領悟到有些事其無形的價值遠比實質財富帶來更多的快樂。故此,筆者對自己的期許,建立於以下兩點,「終生以謙和的態度學習」及「健全平衡的思想」,這幫助筆者面對逆境,仍保持積極的心及幽默的看法。這樣的經歷不僅充實了音樂的創作靈感,也使筆者在音樂詮釋方面大有突破。即使音樂沒有歌詞,筆

者仍能用每一個音符清楚地描繪出創作的主軸,表明一時期、一個體、一群人或者一種概念。以下詩作為筆者寫曲時的心路歷程,做為引導聆聽者進入《人間》曲意的敲門磚:人間轉身回望人潮,狂流兀自起了又落,轉眼消失極盡。再一次睜眼,踩踏附著在大地上的混亂足跡,追索模糊滄灰的輪廓,薄弱的理解力飄飄浮浮圍繞著我,預知循環的悲傷停靠在人間。4.電子琴獨奏曲《人間》的創作理念。第一樂章,人類的仇敵:死亡的行為與撒旦的詭計(受造眾生都受制於徒勞的景況。羅馬書8:20)。第二樂章,最後的日子:末期徵象的預言(戰爭、糧荒、大地震、瘟疫、世道人心、對所有國族作見證。路加福音21:10、11,馬太福音24:3、7、14)。第三

樂章,大群人:上帝的帳幕在人間(地上不再有死亡、哀慟、呼號、痛苦,從前的事已經過去了。因為,對受造眾生來說,耶和華上帝就是一切。啟示錄21:3、4)。5.作曲手法探討。(1) 新的音階設計。(2) 旋律與主導動機的不同。(3) 不規則節奏。(4) 和聲與終止式的原則。(5) 自由之樂曲形式。(6) 以聆聽者角度進行創作。(7) 配器之變形。(8) 時間中止的概念。6.創作意識與表演意識的落差。以《人間》一曲來說,由電子琴造就的一人樂團,除了能像作曲家用腦寫下創意及記錄樂思外,同時也能像演奏家用肢體表現音樂的內涵、情感及視覺藝術,因此可以減少創作意識或是表演意識所帶來的衝突性。

五線譜、豆芽譜、樂譜:流行豆芽譜 第99冊(適用鋼琴、電子琴)

為了解決電子琴和弦表的問題,作者姚逸軒 這樣論述:

  為目前國內當月最新國.台.英.日.韓語...等,最流行的歌曲,所編輯而成。   以五線譜方式編輯,約每75~90天發行一本。   為【喜愛流行音樂】但又看不慣簡譜的樂友們,所精心編輯的鋼琴彈唱譜。   ▲更多加值服務,請加入卓著官方Line ID: @lim5583i客服   本書特色     *編曲難易度寬廣分級,教學/演奏兩相宜。 (參考英國皇家考級,以標註「幾顆星」均勻分級。)   *增加「解析加油站」專欄,古典/流行無縫接軌。   *增加「QR Code」掃碼,體驗樂譜與示範音頻同步。   *增加「原創曲」,讓創作者有正式的投稿出版平台。   *將與「亞太音協」合作,不定期舉辦

鋼琴比賽創造舞台。   *收錄YouTube MV破百萬點閱歌曲,曲曲精選動聽。

Dallapiccola"PiccolaMusicaNotturna"作品的分析與設計創意

為了解決電子琴和弦表的問題,作者王樂倫 這樣論述:

●論文摘要: Dallapiccola"Piccola Musica Notturna"作品的分析與設計創意 這篇論文,主要在分析Webern之後的40年代以及和60年代之間的十二音音樂,Dallapiccola正是討論的對象。在分析的過程中,希望盡可能地可以回到Dallapiccola的創作歷程,發掘作品中所暗藏的思維發展,其分析章節流程的安排從大到小,視角由淺至深。 第一步從找尋原形音列的方式著手,隨後依音列的使用找出初步所認定的段落,在這個階段中雖然是很初

步的勘察,但藉由音列的分析卻釐清非常多的觀念;在第二步觀察詩的結構中,由於須要將文學性的意念注入在抽象的音樂活動內,並配合第一步的結果得以做出整合與調整;第三則從初步各段落中找出特別與眾不同之處,將每一層的分析經驗再度逐步統合,使整個作品的鋪陳已有一個鮮明的輪廓出現。最後一步的探討,則將焦點著眼在段落之間相互牽引的關係,找尋更細微的關聯性。 材料分析後的重點簡述: (一)動機音組的出現:Dallapiccola雖然深受新維也納學派的影響,但他在運用十二音素材的方式上有相當獨特的個人風格。在原形音列中,音列可分割出相當多的動

機三音組,並貫穿整首樂曲。 (二)音列以富有旋律性的方式呈現:每條旋律均以波浪狀的動態出現,與Webern或Schoenberg的十二音旋律截然不同。動機三音組在時間的移動下徐緩地勾勒出旋律輪廓,因此,旋律均呈現出如歌似的特性。 (三)音樂與詩之間的結構關係:在相當多的情形下,音樂段落的想法與詩詞非常相似,整體音樂結構受到詩的影響非常大,因此,此作品呈現出一種綜合藝術的特色。 (四)對位技術的發揮:Dallapiccola的音樂在某方面觀察下是非常傳統且自然的,所使用的技法均是基本的作曲

手法。對位技術中的卡農,在這首樂曲內有相當重要的使用,時常運用在旋律主題的呈現上。 (五)衍生性集合的產生:由於動機三音組的發展,使得音樂材料產生全新的表現,這些開展的素材與舊素材相互融合在一起,呈現新的蛻變。 (六)蘊藏調式的概念:此曲具有調式音樂的想法,三和弦以及半音之間的銜接與解決,亦或再現段落的安排,都暗示出"調"的想法。 當分析過程中找出某些很重要或很深入的因素時,就會覺得距離作品的核心愈來愈近,但是,真正誘發創作的引線卻在離終點處模糊了,而只能知道離目標不遠,在創作的

過程Dallapiccola思考文學性的意義是否真足以影響整首樂曲的重要關鍵?分析到最後實在無法很真實的確定距離Dallapiccola實際創作的思考有多相近?但這個答案的必然性事實上不再是這麼的重要,重要的是創造力迷人之處在於作者必須與全世界分享,在他逝去之後還能一再地聽到。分析音樂就像是從事心理諮商,自心理學的結果來看,我很可能無法根除病苦,找到疾病的根源以統合人的整體系統;然而,藝術卻不拘泥於此,音樂家將會永存於其作品中,意即給予我們經歷他們的一生。在這拆解的過程中,最大的價值就是感受當時的此時此刻。 ●作者簡歷:

王樂倫 民國58年8月18日生,16歲開始正式學習音樂,民國82年插班考入東吳大學作曲組二年級,民國86年榜首考取東吳大學音研所理論作曲組,作曲曾師事盧炎、楊聰賢、張玉樹老師。 民國89年:畢業於東吳大學音研所理論作曲組 民國88年:以創作曲“BiOriginal”獲1999年電子琴音樂原創曲第二名,並受邀至東京參與99’年全日本電子音樂教育研究會,於會場上發表作品“BiOriginal”。 民國87年:以創作曲“SYNTHESIS I”獲1998年電子琴音樂原創曲第二名。首次代表台灣

參與98’年全日本電子音樂教育研究會,於會場上發表作品“SYNTHESIS I”。 民國86至88年:擔任山葉數位鋼琴編曲指導老師。 民國85至87年:擔任國際現代音樂協會(ISCM)中華民國分會執行編輯。 民國84年:參與飛利浦公司開發“河邊數學”互動式光碟音樂製作。改編“雨夜花”室內樂作品,於德州大學Austin分校演出。 民國82年:獲第23屆電子琴聯歡會少年組最佳指導獎,並受邀參加馬尼拉所舉行之東南亞電子琴聯歡會。

民國79年:獲第18屆國軍文藝金獅獎音樂類佳作獎。 民國78年:以創作曲“Mysterious Palace Hall”獲第19屆電子琴聯歡會社會組全國決賽優勝獎,並擔任曼谷舉行1989年東南亞電子琴大賽國家代表。 ●畢業音樂會曲目及樂曲解說: 時間:中華民國八十九年五月二十六日 下午2:30分 地點:東吳大學音樂廳 Entropy Entropy原為物理名詞,被運用在各

種領域的觀念上。當我們探究質能轉換的過程及結果中,人們習慣在轉化中尋求滿足,並竭力地忽視發展的過程中無法轉變的物質與能量,此曲Entropy主要是使音樂材料在不同時空下所造成的不同感受,並逐一追尋音樂素材中轉變的物質與能量。 String Quartet 第一樂章主要以音列的手法來完成,係使用作者的生辰年月日作為音列素材,第二樂章純以實驗性質為主,運用部份12音的概念所完成,嚐試運用空間記譜的特性,來表達不同的音樂張力。第三樂章則以傳統動機發展的方式完成,曲末則重新呼應第一樂章的素材。

嶺之冬 整首曲意主要以述景為主,雖意圖表現出凜冽寒氣之時令,但歌詞背後卻充滿對於外界壓迫的反動,暗喻世間的現實,讓人不禁為之寒顫。本闕詞是一位已失去音訊的長者所贈,在演出的同時,寄予我無限的思念。 天籠寒 雲暗 靜寂重重山 松竹猶自綠 其奈 六出飛花遍迷漫 鳥絕跡 山徑滅 極目疏林 同一色 雪壓枝椏柔無力 點點峰巒 雲不起

銀光反湧 冰凍凜冽 蔣再杭 Synthesis I 隨著科技的進步,樂器的發明亦日新月異,此曲首次嘗試將電子樂器與傳統西方樂器做一結合。音樂中以中世紀聖歌旋律曲調 ( Sequence for the Solemn Mass of Easter Day : Victimae Paschali Laudes ) 與現代非調性和聲作為素材,於消長之間開展音樂,採用電子樂器為YAMAHA EL-900機種。

(1998全日本電子音樂教育大會演出) Experiment Husserl所強調的“回歸事物的本身”讓我重新思考動機Motif的本質,於是開始挑戰過去我所以為的創作方式。因此,我嘗試在找尋創作中的本質,從傳統的經驗中我得到了很多印證,更進一步地開始探討A. B. Marx ( 1795~1866 ) 所提出創作中 “Gestalt”的概念,它究竟影響架構一件作品的程度有多少。在這四首短小作品中,均賦予各自的 "Gestalt",各樂章都有其獨特的遊戲規則,以嚴謹的態度創作,正是此次嘗試的重點。

BiOriginal 在這次創作中,我將音高、節奏、語法、技法做綜合回顧。此首命名為“BiOriginal”的二重奏曲,是我在印尼旅遊後而產生的靈感,融合藍調、民族、序列、極微、原始等音樂,精神上可謂充滿後現代主義的想法。樂器選擇上各使用了一部EL-900以及一架鋼琴,它們分別擁有自己的音高材料並相互影響。音樂分為三段,以快慢快來呈現。演奏者可體驗節奏所附予的肢體律動,猶如兩位打擊樂者。 (1999全日本電子音樂教育大會演出) ●演出人員

Entropy 長 笛:陳育琛 雙簧管:吳淑蓉 單黃管:陳慈欣 低音管:黃惠琪 法國號:曹予勉 小 號:潘克定 打 擊:魏銘儀 定音鼓:陳亮吟 小提琴:陳怡茹 小提琴:林孟穎 中提

琴:陳臻嫻 大提琴:鄭惠齡 弦樂四重奏 小提琴:陳怡茹 小提琴:林孟穎 中提琴:陳臻嫻 大提琴:陳彥蓉 嶺之冬 聲 樂:孔仁芳 大提琴:陳彥蓉 鋼 琴:馬國薇 Synthesis I

小提琴:楊欣暐 電子琴:洪偉婷 Experiment 長 笛:陳育琛 單黃管:陳慈欣 低音管:黃惠琪 BiOriginal 鋼 琴:洪婉清 電子琴:洪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