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本獎112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電視劇本獎112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小野寫的 世界雖然殘酷,我們還是┅┅ 和廖輝英的 愛,不是單行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譯林 和九歌所出版 。

銘傳大學 新媒體暨傳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張舒斐所指導 陳麗惠的 小眾電影的創意管理分析:以台灣的類型電影為例 (2021),提出電視劇本獎112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小眾電影、類型電影、製片制、創意管理、網路聲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陳建忠所指導 陳碧華的 反共年代臺灣歷史劇的美學與政治──李曼瑰歷史劇與戰後戲劇運動之展開(1949-1975) (2010),提出因為有 李曼瑰、歷史劇、現代戲劇、戲劇運動、美學與政治的重點而找出了 電視劇本獎112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電視劇本獎112,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世界雖然殘酷,我們還是┅┅

為了解決電視劇本獎112的問題,作者小野 這樣論述:

本書是小野先生寫給各位讀者的心靈雞湯文,其主要內容包括:教導年輕人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更精彩;在人生的岔路口如何進行正確的抉擇;在人生遭遇不如意時,依然要保留一顆本真的心;心中應該留存有自己的夢想藍圖;多為社會做事,造福他人;尋找各種機會讓自己施展自己,實現人生價值……。全書字字充滿正能量,文字通俗易懂,並結合事實個案進行詮釋和說明,是一本故事性極強的勵志書。小野,本名李遠,小說家、電影編劇。1951年生於台灣,畢業自台灣師范大學生物系。80年代初與吳念真、侯孝賢、楊德昌等人合作推動台灣地區新浪潮電影運動。1984年以《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獲第23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

獎,1987年與楊德昌合編的《恐怖分子》獲第28屆亞太影展最佳編劇獎,此外還多次入圍金馬獎及其他影展。曾任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台北電影節主席、台灣電影公司節目部經理、中華電視公司總經理等職。自1973年開始文學創作起至今,著有一百多部作品,並屢次獲獎,長年暢銷。其創作類別豐富多元,以散文最多,涵蓋小說、童話、電影劇本。成名作小說《蛹之生》獲聯合報文學獎首獎、金鼎獎最佳著作獎等,並被《中國時報》讀者票選為「四十年來影響我們最深的書籍」。 自 序先學會愛上你的人生 / 001輯 一世界雖然殘酷,我們還是可以有很多選擇 / 001永恆的反抗——寫給以為這世上選擇不多的你 /

002八歲,一個人想自殺 / 007其實,人的選擇還是很多 / 011你愛錢嗎?我曾經非常恨錢! / 015你工作,是為了你自己 / 019流浪、勞動、謀生,哪里不對? / 022Man 不 Man / 026學生愛翹課,都是老師的錯? / 030有時候,你可以開除你的老板 / 033輯 二世界雖然殘酷,我們還是有很多人和事物值得相信 / 037在日出時醒來——寫給不再相信世界美好的你 / 038不安的李安 / 046愛沒有權力,有的只是負擔和牽掛 / 049台灣,作為一個「偉大」的社會 / 052朋友,你相信什麼? / 055美國夢 / 059長得丑,是爸媽的錯? / 063沒有貴族,何來貴

族學校 / 066是奇才還是傻瓜? / 070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看輕 / 073輯 三世界雖然殘酷,我們還是能擁有自己的夢想藍圖 / 077年輕無懼——寫給曾經受挫卻仍懷有夢想熱情的你 / 078一九九○年冬天的一場會面 / 087跑馬拉松的六年級生 / 091年輕人不是用來操的 / 095會打家長的老師 / 098上路吧,有為的青年們! / 102大人們,請別占着茅坑不拉屎 / 106幸運的《南方小羊牧場》 / 109最年輕的火箭已經升空了 / 112回家,只因為離夢想更近 / 116輯 四世界雖然殘酷,我們還是要為這個社會做些事 / 123你可以拿,你也可以給——寫給願意釋放溫柔力量的你 /

124關於「功利」,我想說的是....../ 135沒錢補習的小孩長大了 / 139家園已毀,我們為什麼還要生孩子 / 142在沒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個人 / 145他們是人,他們不危險 / 148我不是笨,我只是不忍心 / 151越老越要愛這個世界 / 154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新故鄉動員令 / 158輯 五世界雖然殘酷,我們還是有機會綻放自我 / 163寂寞的皇帝——寫給沉着勇敢迎向滔天巨浪的你 / 164我撿起爸爸掉落的那把刀 / 172你到底想要一個怎樣的人生? / 177我好愛你,但我不屬於你 / 181別低估「一個人」的力量 / 184我不要讀台大 / 187如果蝌蚪沒有變青蛙

/ 191人生的各種想象和可能 / 194船、老虎、求生手冊,綻放的人生 / 198 二○一二年末聖誕節前五天,瑪雅預言世界末日的前夕,我拖着一大一小的行李出發了,和我同行的是我的二姊。我們要去美國南方路易斯安那州找弟弟一家人,計划在二○一三年初,五個人一起搭郵輪橫越加勒比海,其中一站便是墨西哥東南沿海圖倫的瑪雅遺址,一座建築在海邊懸崖上的瑪雅古城。在瑪雅預言的世界末日,去探訪瑪雅遺址,這趟旅行似乎充滿了人生的隱喻和提醒。

小眾電影的創意管理分析:以台灣的類型電影為例

為了解決電視劇本獎112的問題,作者陳麗惠 這樣論述:

自從2008年電影「海角七號」之後,台灣電影產業漸漸走過低谷,近幾年的電影市場更是出現多元的類型與題材,不僅與觀眾產生了共鳴,更帶動整體國片票房的回升。從根本上來說,最大的變化就是臺灣電影從創意到在製作方面,逐漸地從上世紀的「導演制」轉向目前類似美國好萊塢的「製片人制」。台灣電影產業猶如手工業無法量產,其癥結在於執行「導演制」。目前「導演制」在國內仍占有一定比重,並以低成本,劇情片及社會題材的「小眾電影」為主。畢竟「類型電影」在百年電影發展史中,已具備明確的市場機制與獲利軌跡,好萊塢製片人的創意管理模式不但為美國電影產業帶來全球市場,更有穩健的指導方針,值得國內電影創作者參考。本研究從好萊塢

電影製片人與創意管理模式出發,藉由《紅衣小女孩》、《角頭》、《粽邪》三部成功的類型電影為例,以文獻資料分析及深入訪談方式,探討台灣現行電影產業從非主流電影的「導演制」走向類型電影「製片人制」現況。研究發現,非主流的小眾電影雖不完全迎合商業機制,但仍需藉由類型電影的製片人創意管理方式,管控影片品質與網路行銷、刺激消費者購票意願、創造票房成績及降低投資風險。希望本研究能帶給電影產業一個不同角度的分析視野。

愛,不是單行道

為了解決電視劇本獎112的問題,作者廖輝英 這樣論述:

  生命有兩大課題,一是如何愛與被愛,另一則是如何幸福與給人幸福。不管是愛或不愛,總會有主客兩體互動,才能完成所謂的愛、所謂的幸福。畢竟愛與被愛不是單行道!   愛情之所以多變、不定,難以久長或圓滿,就因為這是無法由個人單獨一方來完成;愛情也不僅僅是個人一廂情願付出的單行道,而是雙方得要琢磨用什麼樣的態度,才能讓對方欣然接受的互動模式。   將近三十多年來,身為最受信任且仰仗的兩性專家,廖輝英老師經常反覆自問:儘管愛情是這樣獨特化的存在,難道沒有一些通則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做出比較正確的抉擇?避開錯誤,不傷人傷己?   本書就是在上述這些考量之下寫出來的愛情通則。它不僅是單純的教戰守冊,也

告訴你如何處理身體的情慾而不被長期操控?如何在對的時候遇到對的人?如何不做剩女?如何擺脫惡緣?了解愛情的最低消費額(付出真心是絕對必要,但不要付出尊嚴)?女人為什麼讓男人從行情看好拖到無人聞問?   這本書的另一個特色是:它是一本戀愛講義,全書三十篇故事呈現了愛情的種種樣貌和問題,涵蓋面極廣,皆以廖老師的妙筆寫出,再加上一段字字珠璣的評析建議,引領你直探問題本質;並道盡現代兩性的情愛變貌,你若仍為情所惑所苦,想必可從中得到真心的提醒與思索的機會。   祝福你找到健康飽滿的愛情!更祝福你在人生中不斷創造出累積的幸福! 本書特色   ★各大電視台最受歡迎談話節目之兩性專家廖輝英老師最新著作!   

★一本實用的戀愛講義,書中真實案例為長期輔導經驗的累積,再加上對人性獨具的慧心體驗,能讓讀者在情感徬徨時尋得踏實的方向。 作者簡介 廖輝英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曾獲《聯合報》、《中國時報》小說獎、吳三連文學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及金馬獎改編劇本獎。首位為傳統女性發聲的小說家,作品篇篇與時代脈搏息息相關,擊中社會要害。寫兩性情懷,最能撫平現代人的傷口,公認是社會性最強、共鳴性最大、最具現代感的作家。她對兩性的觀察,文走社會各階層,成為最信賴的「廖老師」。現更專注於青少年問題,關懷社會層面更深廣。著有小說《今夜微雨》、《盲點》、《油□菜籽》、《女人香》、《焰火情挑》、《相逢一笑宮前町》,

散文集《製作多情》、《先說愛的人,怎麼可以先放手》。作品多部被改拍成電影、電視。

反共年代臺灣歷史劇的美學與政治──李曼瑰歷史劇與戰後戲劇運動之展開(1949-1975)

為了解決電視劇本獎112的問題,作者陳碧華 這樣論述:

摘要 歷史劇在反共時代中被作為一種特殊的戲劇文學形式,尤其在五、六○年代臺灣的現代戲劇的演出當中,歷史題材時常被利用作為政治宣傳。在這個時代中無論是歷史劇的劇本出版,或是戲劇演出的數量都相當可觀,但是相關的研究卻很少。本文研究的對象李曼瑰,她在戰後也創作過不少的歷史劇,現實的感觸激發出她創作歷史劇的思想情感,因此她的戲劇常帶有濃烈的民族主義與愛國精神的氣息。她將理性的現實主張,或意識形態化為感性的戲劇形式,傳達心中所欲,其背後卻關係到政治領導者的權力與構想,而在這之下所形成的戲劇美學通常是具有矛盾性與複雜性。本文主要是以李曼瑰的歷史劇與戰後臺灣現代戲劇運動為考察對象,討論歷史劇美學與政

治之間的問題,並力圖從整體上把握李曼瑰歷史劇創作歷程與相關的問題,以及探討其劇作的精神意蘊。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主要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以及相關論題解與研究範圍,並且概要說明美學與政治之間的關係。 第二章是透過觀察臺灣歷史劇的創作與演出暨中國大陸戲劇的發展概況來看兩岸歷史劇發展的關係。藉由這一章的敘述來突顯李曼瑰身處的那個時期的歷史劇大量出現的特殊現象,從中觀察歷史劇的發展脈絡與歷史劇的演進與變革,以及消長的情況,在這過程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政治面貌,並且得知各時期的歷史劇的創作演出與當時對於戲劇的主張,亦可以認識到李曼瑰身處的那個時期的歷史劇特色。 第三

章則是探討李曼瑰在文藝與政治之間的糾葛的關係,除了從李曼瑰的戲劇主張去觀察其究竟呈現出何種的視野與意識形態之外,並討論身為戲劇大師的李曼瑰歷史劇中的現實關懷,以及國家文藝等政策對於她的戲劇理論與創作產生何種的影響,並且討論文藝與政治這兩者之間的關係與其所延伸而出的問題。 第四章是以李曼瑰的歷史劇作為一個切入點,從文學社會的角度觀察其文本與社會結構、思想、歷史,以及權力等關係,分析1949年至1975年李曼瑰在台灣的這段期間所創作的七齣歷史劇的主題與內容,以及其生成與傳播,並進一步的觀察這些劇作於當時起了何種作用,又帶來怎樣的迴響。並說明其歷史劇的主題,以及其背後所潛在的意識形態,從中指出

這位劇作家作品中的書寫策略、與其書寫過程中展現的創作思維與意義,希望能從中觀看到作者的創作意圖。 第五章為討論李曼瑰的歷史劇的風格與特色,除了分析李曼瑰歷史劇的精神意蘊之外,並觀察其如何透過劇中人物形象的來彰顯其思想與訴求,以及簡要說明其歷史劇的敘事特徵,希望有助於瞭解與掌握李曼瑰歷史劇的藝術建構的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