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鋼琴琴鍵重量調整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電鋼琴琴鍵重量調整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凱文.巴札納寫的 驚豔顧爾德 和希爾多.E.史坦威的 人與琴:圖說史坦威鋼琴百年傳奇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NUX NPK-10便攜式電鋼琴也說明:NUX NPK-10 輕巧好攜帶的88鍵電鋼琴;重量只有10公斤,是傳統電鋼琴的1/3~1/4重。 5段琴鍵重量感應切換,從初學者到能手都可以調整到最舒適的觸感。 內建12種音色,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出版 和原點所出版 。

最後網站FLYKEYS P60 88鍵電鋼琴真實重量琴鍵德國平台 ... - 樂天市場則補充:亞斯頓鍵盤樂器Rakuten樂天市場線上商店,提供FLYKEYS P60 88鍵電鋼琴真實重量琴鍵德國平台鋼琴音色[亞斯頓鍵盤樂器] FP30 P125 FP10等眾多優惠商品、會員獨享下殺優惠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電鋼琴琴鍵重量調整,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驚豔顧爾德

為了解決電鋼琴琴鍵重量調整的問題,作者凱文.巴札納 這樣論述:

風格、美學、創造力,盡在藝術家傳記的典範中! 本書囊括多項殊榮 加拿大多倫多書卷獎 加拿大《溫哥華太陽報》年度最佳書籍 加拿大《環球郵報》年度好書 美國《華盛頓郵報》年度好書 美國作曲家、作家暨出版人協會「迪恩斯?泰勒獎」年度最佳音樂傳記 義大利《共和報》百大選書 翻譯授權英國、美國、德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俄國、日本等國 風格、美學、創造力,均非自然天成,這本藝術家傳記的典範,讓世人瞭解,它們從何而來。   《驚豔顧爾德》是一本傑出的傳記作品,生動再現了顧爾德這位當代最負盛名鋼琴家的一生,讀來令人興味盎然。二十年多年來,凱文?巴札納持續不斷地蒐集研究,重新發現理解顧爾德的曙光。他描摹

了葛蘭.顧爾德的藝術生命與性格,還有他身為鋼琴家、寫作者、廣播工作者、作曲家多樣豐富的創作樣貌。過去,顧爾德的形象不外乎是,1950年代中期突然崛起於樂壇、無師自通的天才、乖張孤僻的怪人,除了這些傳奇面向,巴札納為讀者勾勒出一幅完整的肖像,並且大力著墨,多倫多的時代背景如何造就了這位風格獨具、才能卓越、創造力源源靈動的音樂家。   作者將顧爾德諸多引人側目的特徵,諸如獨樹一幟的演奏詮釋、過度炫麗的台風、對傳統的抗拒等特質,放到一個更大的架構背景中來審視,涵蓋音樂家的社會、文化、宗教背景、多倫多中上階層的成長過程、母親與他一生中唯一一位鋼琴老師的深刻影響,以及加拿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環境氛圍

,觀點令人耳目一新。並由此出發,對於顧爾德短暫但輝煌的演奏生涯,離開舞台後的生活,投入廣播與平面媒體的工作,還有他與加拿大廣播公司(CBC)、哥倫比亞唱片公司,以及史坦威鋼琴(Steinways and Sons)之間的關係,進行深入的描述。   本書作者取得顧爾德私人文件的無限調閱權,實際採訪了顧爾德的友人與同事(當中有許多是從未曝光的受訪者),書中探討了顧爾德的家族歷史、音樂與智識的發展、怪癖的行徑、風格品味與美學理念、隱密的情感關係與性生活、慮病的精神狀態、加拿大式的幽默感等等。最後,巴札納敘述晚年折磨顧爾德的詭異手疾、家庭問題、新的創作領域,如電影配樂,以及音樂家過世二十多年來仍享有的

無上榮耀。   一九六四年,顧爾德便決定從此僅在錄音間、廣播室、電視節目和電影中演奏,對此關鍵轉折,作者史無前例地根據完整資料,提出一個全新的評估。佐以為數可觀的罕見照片與珍貴手稿。可以說,本書是關於當代最受追憶、造詣最高的音樂家顧爾德的超級文本。 作者簡介 凱文.巴札納(Kevin Bazzana)   加州柏克萊大學音樂史與文學博士。自1995年起,即擔任《葛蘭?顧爾德》國際雜誌編輯,前一本著作《葛蘭?顧爾德:作品的演繹者》(Glenn Gould: The Performer in the Work),以研究顧爾德的鋼琴演奏與詮釋,於199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所出版。另著有《失落的天才》(

Lost Genius),敘述匈牙利最後一位浪漫鋼琴大師爾文?尼爾哈齊(Ervin Nyiregyh?zi)的故事。目前居住於加拿大卑詩省。 譯者簡介 劉家蓁   台灣大學政治系、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所畢業。曾任雜誌編譯、駐外記者、專欄作家,具筆譯、口譯專業經驗,譯作散見雜誌期刊。曾任職於模特兒經紀公司國外部、大學藝文中心展覽經理、藝術拍賣公司專題編譯、並主持過多場音樂會。關注議題廣泛,時尚、藝術、宗教、人文、歷史等。   譯者亦為顧爾德資深樂迷,二○○七年將此巨著引進華文書市,樂為音樂推手,先生為德籍古典音樂家及作曲家。現旅居德國,正在籌製顧爾德商業劇情片。興趣寫作翻譯,已出版德國博物館系列

《柏林灰色》、《漢撒橘色》等書。 Email:[email protected]

電鋼琴琴鍵重量調整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泡沫之夏》電視原聲帶配樂-《你會救我嗎?》(被你拯救的我)鋼琴版讓V.K克彈給你聽❤

每一天 經歷過什麼打擊 什麼折磨 任何隨時而來的壓力
我都可以
唯獨在 剩下我一個人時候
一個人 是我最難承受的
那個感覺 叫做孤單

隨著故事情節,連夏沫的仇敵們都感受得到她逆風的堅強,她那抵抗一切的安靜。可是,當全世界都暫時放她一刻休息的時候,那才是尹夏沫在刻意看待命運之苦至輕時的最大重量。
如同泡沫一樣聚集,孤單襲之而來。
可以喘息的每一刻,夏沫要調整自己的呼吸,重新感覺心怎麼跳,重新回憶任何殘存的美好,然後重新找到力量,等著。
等下一秒,等著明天,在殘酷人生裡面會有的那點希望。

在V.K克鋼琴的行進的軌跡上,輕輕的,卻實在地按下每顆琴鍵。那些聲音也引導著觀眾聽見泡沫緩緩聚集的聲紋,
勾著,牽著,纏繞著,讓聽見的人隨著尹夏沫的心一起,飄移。感覺那不著地而漂浮的憂傷。

泡沫之夏-電視原聲帶配樂《你會救我嗎?》
♫iTunes https://apple.co/2Ln54Lk
♫KKBOX https://kkbox.fm/csMqsN
♫Mymusic https://goo.gl/jygqmZ
♫FriDay https://goo.gl/gdQi9m

《泡沫之夏》電視原聲帶
♫AppleMusic (iTunes) https://goo.gl/QRbWuZ
♫KKBOX https://kkbox.fm/Ma2o3N
♫Mymusic https://goo.gl/duQJa4
♫FriDay https://goo.gl/FQJdcD

小巨人音樂 Tiny Giant Music
Warner/Chappell Music (Hong Kong & Taiwan)
Warner/Chappell Music

#泡沫之夏電視原聲帶
#泡沫之夏電視劇
#VK克 #泡沫之夏

人與琴:圖說史坦威鋼琴百年傳奇

為了解決電鋼琴琴鍵重量調整的問題,作者希爾多.E.史坦威 這樣論述:

一個打造出世界頂級鋼琴的傳奇性家族,與當代一流的鋼琴演奏家,他們跨越三個世紀的動人故事,敘說了鋼琴工藝與演奏藝術因相互激盪而登峰造極。 百年名琴的第一手珍貴史料+300張歷史照片+你不知道的音樂大師故事即使不彈鋼琴,也要知道史坦威! 本書由曾任史坦威公司總裁的史坦威家族成員親自撰寫,搭配第一手的珍貴史料與超過300幅歷史照片,揭露史坦威打造世界第一名琴的精湛手藝與研發過程,以及自1853年以來,充滿遠見的行銷手法與迭宕起伏的經營傳奇。   而真正讓史坦威成為傳奇品牌的原因,則是與當代一流鋼琴演奏家的深厚情誼。諸如帕德瑞夫斯基、拉赫曼尼諾夫、霍夫曼、顧爾德、賽爾金,和魯賓斯坦等大師,他們都愛用史

坦威鋼琴,史坦威鋼琴也幫他們探索演奏藝術的無限可能。書中諸多音樂大師的趣聞軼事及珍貴史料,都是樂迷們所第一次聽聞。 編輯室報告   1953年,史坦威父子鋼琴公司的總裁希爾多.E.史坦威,親手在筆記本上寫下本書的原稿,紀錄截至當時為止的史坦威公司歷史,書中附了許多歷史照片,送給史坦威員工,當作公司創立一百週年的紀念品。該書從未公諸於世。五十多年後的今天,這部珍貴的紀錄首度公開出版發行,並增加了近代發展的篇幅。   對喜愛鋼琴音樂的讀者而言,本書解開了史坦威之所以成為偉大鋼琴製造廠的祕密。我們可以看到從十九世紀至今,史坦威在鋼琴工藝的種種創新與發明;看到史坦威經歷美國南北戰爭、經濟大蕭條,和兩次

世界大戰的種種經營挑戰;也看到了現代鋼琴在經歷自動演奏鋼琴、留聲機、廣播電視蓬勃發展,和電子科技演進所受到的影響。   而真正讓史坦威鋼琴變成傳奇品牌的原因,在於史坦威和跨越三個世紀以來頂尖音樂家之間的深厚關係。早在十九世紀,史坦威第一次把俄國鋼琴大師安東.魯賓斯坦和帕德瑞夫斯基引介給美國聽眾;之後,史坦威不僅開展了鋼琴音樂家的演出經紀業務,也與眾多世界一流的鋼琴音樂家簽約,邀請他們成為「史坦威音樂家」(Steinway Artists)名錄上的成員──也就是公開為史坦威鋼琴背書,並承諾在公開演奏中只用史坦威鋼琴的鋼琴家,把有史以來最著名的鋼琴音樂家幾乎一網打盡。他們全都因史坦威鋼琴的精緻工藝

而受惠,相對地也擦亮了史坦威鋼琴的卓越名聲。   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傳奇音樂家的珍貴史料與照片,例如帕德瑞夫斯基在美國演奏現場聽眾爆滿的場景,1890年愛迪生訂購史坦威鋼琴的訂單,1899年波斯國王欽選史坦威鋼琴的指定狀,史坦威公司和安東.魯賓斯坦的演出合約(特別註明拒絕在啤酒屋演奏)等;並且讀到亨利.Z.史坦威對音樂大師如帕德瑞夫斯基、拉赫曼尼諾夫、霍夫曼、顧爾德、塞爾金、哈絲,和魯賓斯坦的動人回憶。 作者簡介 希爾多.E.史坦威 Theodore E. Steinway   史坦威鋼琴創辦人亨利.史坦威之孫,也是史坦威公司第四任總裁。為了慶祝史坦威百週年慶,他於1953年寫下了本書

的初版原稿。 譯者簡介 莊靖   台大外文系畢,印地安那大學英美文學碩士。譯有《奧黛麗.赫本:一個優雅的靈魂》、《魅惑》、《兩支口紅和一個情人》、《遇見完美:永恆經典奧黛麗.赫本的一生》等書。 導讀:不彈鋼琴,也要知道史坦威(焦元溥∕撰)導讀:史坦威鋼琴在台灣(陳義雄∕撰)編輯室報告:關於本書史坦威家族族譜初版序再版序第三版序 PartⅠ 人與琴─史坦威百年傳奇(初版)第一章 源起-1836.1853.1866 第二章 追求完美-1866-1896 第三章 不朽的樂器-1896- 1953 第四章 迎向未來第五章 史坦威音樂家-1853-1953第六章 百年之後-1953-1961 Par

tⅡ 現代觀點第七章 談家族、業務,和音樂家我父親希爾多.史坦威和史坦威共同成長從自動演奏鋼琴到廣播和大蕭條員工造就公司資本主義和美國夢製作較小的鋼琴工會二次大戰戰後重新開始我的任期賣給CBS新史坦威公司鋼琴─音樂家的關係獨奏會音樂教育最後的一些想法史坦威家族我們所熟知的音樂家公司的重要員工 第八章 幕後英雄我們的經銷商我們的技師演奏會暨音樂家部門經理史坦威比賽當今的史坦威音樂家 第九章 史坦威公司漢堡分公司 PartⅢ 近五十年第十章 近五十年的發展史坦威一百五十週年演奏會爵士音樂會流行音樂會結語 導讀:不彈鋼琴,也要知道「史坦威」c 文∕焦元溥   一如「史特拉底瓦里」(Stradiva

ri)之於小提琴,對於許多非音樂人而言,「史坦威」這個名字依然如雷貫耳,堪稱鋼琴的代名詞。對鋼琴有些許認識者,更會知道史坦威是著名演奏廳必備樂器,甚至音樂廳以是否備有史坦威作為合格標準。根據《富比世》(Forbes)雜誌調查,史坦威演奏型鋼琴的價值甚至超過名車老酒,價值只增不減,列入《富比世》「百大最值投資」。若論鋼琴第一品牌,史坦威自是當之無愧。   然而就鋼琴發展史而言,史坦威其實是後起之秀,但登場不久便獨佔鰲頭。究竟史坦威鋼琴為何成功?其誘惑人心的魅力何在?讓我們從鋼琴的起源和作曲家與鋼琴的互動談起,從鋼琴演進過程看史坦威的歷史定位和後續成就。 細說從頭   雖有更早的嘗試,但義大利人克

里斯托福里(Bartolomeo Cristofori,1655-1732)在十七世紀末於佛羅倫斯所製造的新樂器「pianoforte」,被公認為是「鋼琴」的起源。在鋼琴之前,與之類似鍵盤樂器為大鍵琴(harpsichord)和古鋼琴 (clavichord)。前者採羽管撥弦發聲,琴音沒有強弱分別;後者採擊弦發聲,但強弱變化十分有限。克里斯托福里的發明,關鍵在於讓琴槌擊弦後能夠退回,使強弱更顯著,演奏者得以表現更豐富的力度層次。鋼琴原文為「pianoforte」——「piano」是義大利文的「弱」,「forte」則是「強」,就是強調此樂器和大鍵琴與古鋼琴最顯著的差別在於力度表現。 鋼琴與作曲家

的互動   相較於其他樂器,鋼琴製造業的演化和作曲家與演奏家互動最為密切,甚至足稱一體兩面。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當年曾對德國鋼琴製造家席伯曼(Gottfried Silbermann,1683-1753)的鋼琴嚴詞批評。席伯曼雖然生氣,冷靜思考後卻也自巴赫意見中得到改進方向,最後的產品終獲這位大師認可。只可惜巴赫在三年後過世,不然當能針對鋼琴譜出豐富作品。   就一位當時歐洲最傑出的管風琴和鍵盤樂名家而言,我們雖無法得知巴赫本人對鍵盤演奏的心得,但巴赫次子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1714-88)在1753年寫下劃時代

的《鍵盤樂器基本演奏法試述》(Versuch ?ber die wahre Art, das Clavier zu spielen),是首部針對專業鍵盤演奏技巧所寫的訓練教材,多少反映出父親的教學和演奏心得。鋼琴自創生之始就被設定成獨奏樂器,但初期性能非常有限,音域和音量甚至不如大鍵琴,到十八世紀中期仍和大鍵琴與古鋼琴共列為演奏鍵盤樂曲時的選擇樂器之一,並沒有立即取代前兩者的地位。C.P.E.巴赫的著作在演奏法上也以水平運指為主,仍是演奏大鍵琴與古鋼琴的技巧。 從大鍵琴到鋼琴   雖然大鍵琴和鋼琴在性能上完全不同,但一如人們最初對鋼琴的懷疑,甚至負面心態——伏爾泰(Voltaire)就說,鋼琴

是五金工匠的樂器,不能和大鍵琴相比——以及對新發明的欠缺了解,一般人仍在逐漸接受並了解鋼琴的過程中持續延用演奏大鍵琴的鍵盤技巧。當年徹爾尼(Carl Czerny,1791-1857)在維也納和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學習鋼琴時,這位大師要求他所帶的教材仍是C.P.E.巴赫的著作,即使貝多芬本人的演奏技法已經非常「鋼琴化」,無論是他人對其演奏的描述或是其鋼琴作品的力度變化,都顯示出非常強烈的動態對比。在貝多芬之前,雖然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在書信中顯示他仍是以傳統手指技法為主的演奏者,他仍熟知大

鍵琴與鋼琴性能之分別,特別是在鋼琴上藉由強弱區隔而表現彈性速度與「左右手不對稱」的演奏技巧。而鋼琴製造業在各地的不同發展,也影響演奏技法與作曲風格。一代鋼琴名家卡爾克布萊納(Friedrich Kalkbrenner,1785-1849)就曾在1830年指出維也納和倫敦的不同鋼琴設計,其實正培育出兩種演奏風格:維也納鋼琴鍵盤輕而快,容易演奏,維也納鋼琴家也以快速、乾淨、準確的演奏聞名;倫敦鋼琴琴鍵重但聲響厚實,倫敦鋼琴家也因此以寬廣恢宏的風格著稱。此外,不同鋼琴的踏瓣效果不同,也讓作曲家給予不同的踏瓣指示。在那各地鋼琴製造商競爭激烈的時代,鋼琴鍵盤也從四個八度一直延伸到六個半八度,不同的鋼琴音

域也影響了作曲家的創作。對鋼琴音樂研究者而言,從踏瓣指示法和音域幅度,常可推算作品之創作年代或作曲家所使用之鋼琴,見證鋼琴演進與音樂創作的高度相關。   雖然眾多作曲家與演奏家都為鋼琴演奏做出貢獻,論及鋼琴寫作和鋼琴技法,蕭邦(Fr?d?ric Chopin,1810-49)堪稱有史以來最了解鋼琴的作曲家,不但將鋼琴的性能特色和聲響效果做完美發揮,也為演奏技法提出革新。他看出傳統演奏學派的問題,真正從鋼琴性能來思考演奏技巧,而非延用以往的鍵盤演奏法則。舉例而言,蕭邦可以彈出極為平均優美的琶音和音階,也詳盡指導學生手指轉位以求段落勻淨,但他卻不像主流教師極盡所能地要求手指「平均」,反而正視五個手

指的不同性格,並以此天生之不同配合適當指法設計,在作品中表現扣人心弦的語氣與說話效果。在踏瓣運用上,蕭邦更是精緻至極。在手稿上,對於踏瓣收放的時機可以準確到一音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設計出前所未見的音響色彩。蕭邦在傳統奏法的基礎上發展出更靈活豐富的技巧,追求更細緻的聲音與色彩,將「人聲化的演奏」、「音色」和「觸鍵的奧妙」視為鋼琴演奏所該追求的最高藝術,至今仍深深影響所有鋼琴家,也是現代鋼琴演奏的基石。 當鋼琴成為「鋼」琴   若說蕭邦的演奏有何不足之處,唯一的缺點可能是音量。蕭邦自己也深知此點,因此他並不喜歡與樂團合作鋼琴與管弦樂的曲目——那實在超過他的能力;他在1835年四月以後不但鮮少舉行

公眾演奏會,更從此不再和樂團合奏。因此,沙龍的發展與盛行造就了蕭邦的藝術——就讓李斯特(Franz Liszt,1811-86)在舞台上鬥狠爭強,蕭邦寧可讓自己的琴音在名媛貴婦的客廳裡成為唯一的焦點。李斯特在音量上自有非凡成就,也進一步開展出複雜多元、集各家大成的鋼琴技法,但他的力道卻也超過當時鋼琴的負荷。斷弦已是家常便飯,誇張的是他常當場砸爛鋼琴,舞台上得準備兩架鋼琴供他砍劈。既有如是演奏者出現,鋼琴發展的下一個方向自是追求更大的音量,擊弦裝置也因而愈來愈重。然而,如此結果必會造成琴鍵反彈不夠迅速,鍵盤反應遲鈍。如何解決一此難題,耗盡各地鋼琴製造家的巧思與試驗。但可以確定的,是金屬開始大幅運

用於鋼琴,鑄鐵框架逐漸取代木製產品,讓鋼琴真正成為「鋼」琴。同時,鋼琴製造者也在解決直立式鋼琴低音弦長度問題時研發出交叉弦(cross-stringing)設計,更進一步發現交叉弦在演奏型鋼琴上具有增潤音色的功效,交叉弦也因而逐步成為鋼琴製造的主流。 史坦威王朝現身   就在這歷史關鍵上,史坦威家族的亨利?史坦威(Henry Steinway,1797-1871)在1859年以鑄鐵和交叉弦為主的演奏型鋼琴設計系統取得專利權,昂然跨入鋼琴演化史,為1860年至今的鋼琴製造業定型。史坦威鋼琴在1862年和1867的倫敦與巴黎世界博覽會中參展,皆以其創新設計和傑出性能驚豔全場。歐洲原本三大鋼琴製造中

心——倫敦、巴黎、維也納——的情勢也被史坦威打破。在美國,紐約史坦威和波士頓的雀可凌(Chickering)各擅勝場,後者更在1843年就以全鑄鐵框架鋼琴取得專利,表現出美國新興工業的進步。在德國,史坦威和後進貝許斯坦(Bechstein)與布魯特納(Bl?thner)則持續創新,把德國推向歐陸鋼琴製造業第一強國。相對地,倫敦、巴黎、維也納的鋼琴製造業則十分保守,對史坦威等研發的新設計保持觀望態度,也不夠工業化:倫敦的博德伍德(Broadwood)到1895年才運用交叉弦;當史坦威早已運用機器,巴黎的艾拉德(Erard)還維持人工。至十九世紀末,幾乎所有的鋼琴演奏家都選擇美國或德國製鋼琴,史坦

威更引領風騷。到了二十世紀,隨著音樂廳愈來愈大,作曲家如巴爾托克(B?la Bart?k,1881-1945)、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1971)、普羅柯菲夫(Sergei Prokofiev,1891-1953)等人亦發揮鋼琴的打擊樂性能後,堅固、耐用、表現幅度寬廣的史坦威鋼琴更成為絕大多數鋼琴家的首選,在二十世紀鋼琴史上建立史坦威王朝。 史坦威不只是鋼琴   鋼琴製造業自1860年代後仍有許多發展,包括踏瓣設計、音域幅度、擊弦裝置、鍵盤重量等等都有相當大的變化,但以史坦威鋼琴立下的標準演進則是不變的方向。另一方面,一個品牌能夠歷久不衰,至今仍是鋼琴界首席,除

了產品出眾外,經營亦同等重要。這本《人與琴:圖說史坦威鋼琴百年傳奇》的珍貴之處,在於我們得以見到史坦威家族現身說法,訴說他們如何在每一個轉捩點維持不敗之地。從南北戰爭到兩次世界大戰,在鋼琴製造業看似最無用武之地的時日,史坦威家族都以最靈活的頭腦度過難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甚至還能出售超過二千五百架,在任何氣候下都耐用的四十吋「野戰鋼琴」給美國政府。在錄音與廣播逐漸取代聆樂習慣,世人不必親自演奏以獲得音樂時,史坦威不與科技對抗,反而設置廣播錄音間,並以穩定品質戰勝其溫差變化,成為錄音間鋼琴首選。德國鋼琴製造業自十八世紀中就很看重家用鋼琴市場,席伯曼的學生費德利奇(Christian Ernst

Friederici,1709-80)更是家用方型鋼琴(square piano)的創始者。史坦威家族沒有忘記此一傳統。他們雖然致力於改進演奏型鋼琴的性能,但也同樣重視直立式鋼琴的發展。雖然今日家用鋼琴市場多為新興日本鋼琴所佔,但若回顧半世紀前的家用鋼琴,史坦威仍是大宗,也是其得以在商業上屹立不搖的原因。   甚至,史坦威家族遠比我們想得要重要,在鋼琴製造業與社會活動上都有重大貢獻。史坦威家族的威廉.史坦威(William Steinway,1835-96)在美國除了負責公司事務,更熱心公益。他不但開地產開發公司、設軌道電車路線、擔任捷運系統委員會董事長、參與瓦斯公司、擔任銀行董事、在1888

年和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1834-1900)合夥成立戴姆勒汽車公司、活躍於民主黨,甚至在長島市北端為員工興建「史坦威村」,有自己的郵局、公共浴室、公園、圖書館、幼稚園、義消,還給付獎助金補助公立學校的音樂和德文教育。如此驚人的政治與社會參與,證明史坦威家族不只是鋼琴製造商,更是當地文化的一部份。而有如此氣魄與能力的家族,當他們專注於鋼琴製造業,成果更是所向披靡。   然而,史坦威公司最關鍵的成功點,筆者認為仍是音樂。雖然許多人把鋼琴當成家具或保值投資,但無論如何,鋼琴畢竟是樂器。即使商業頭腦出眾、政治手腕高明,史坦威家族並沒有本末倒置,知道成功事業必須根著於鋼琴發展與作曲

家、演奏家良性互動的傳統。當年莫札特在鍵盤演奏上的對手克萊曼第(Muzio Clementi,1752-1832),集演奏家、作曲家、出版商、鋼琴製造商合夥人為一身,巡迴歐洲演出並推銷鋼琴,甚至與門生在聖彼德堡建立大型鋼琴倉庫,影響所及讓歐洲各鋼琴製造者膽戰心驚。史坦威家族雖沒出鋼琴家,但他們贊助演奏家、建立音樂廳推廣音樂,甚至為確保演奏會品質而擔任演奏家經紀人,成果一樣輝煌。也因為史坦威家族的遠見,俄國巨匠安東?魯賓斯坦(Anton Rubinstein,1829-1894)才在史坦威贊助下赴美演奏,波蘭傳奇帕德瑞夫斯基(Ignace Jan Paderewski,1860-1941)更因史

坦威家族擔任經紀人而抵達新大陸。他們和頂尖演奏家來往,鋼琴大師也回報其演奏心得供史坦威家族改進產品。安東?魯賓斯坦的得意門生,對機械極有天分的霍夫曼(Josef Hofmann,1876-1957),就設計出許多擊弦改良裝置並為史坦威公司採用。今日的鋼琴巨匠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1956-)也和史坦威公司長期合作,開發出新穎的擊弦系統與音色設計。不只是鋼琴製造,史坦威家族以全方面的視野在樂史留芳,成為結合商業與藝術的典範。 黑與白的祕密   雖然在鋼琴製造史上率先使用機器,一如本書所強調,史坦威鋼琴的祕密仍在於手工與人耳。史坦威工廠三分之一是現代工廠,三分之二仍是手藝店舖

。不只是每架鋼琴的音色與音量調整,包括每一個制音器和擊槌都必須由經驗老到又有過人品味的師傅以人耳手工調整。如此深厚功夫和鋼琴調律技術一體兩面,都是史坦威公司的不傳之秘。鋼琴調律最深奧的學問在於整音(voicing):鋼琴調校的弔詭,在於八十八個琴鍵都校準,整體琴聲卻是「死」的。如何從每架鋼琴特性,判斷出如何藉由調整少數關鍵音讓琴音「活」起來,產生豐沛飽滿的和聲與音響,這才是鋼琴整音的真正學問,也是集天分、苦學、經驗於一的頂尖藝術。到今天,面對山葉(Yamaha)與河合(Kawai)等競爭者,史坦威公司都不傳日本人高級整音技術,將美麗音色當成至高商業機密,而也正是那美麗音色,讓史坦威享盡榮耀。

  嚴格說來,史坦威鋼琴以個性強烈聞名,漢堡廠和紐約廠的風格即有所不同,每架鋼琴的特色也不一樣。既不像其他廠牌平均齊一,演奏上也不好控制,若再加上保養不佳,往往令鋼琴家叫苦連天。然而,也正是如此特點,只要鋼琴家有能力掌握史坦威,馴服那可能彆扭的個性,史坦威就能倒過來反映鋼琴家的個性,表現出獨特的音色。現代鋼琴共有近一萬兩千種零件,結構極其複雜,發展方向也因而無限寬廣。在作曲家式微,音樂創作和樂器演進不再高度相關的今日,鋼琴還會怎樣發展?在公司易手後,新型史坦威在鋼琴家口中普遍不如舊款(這也是舊史坦威反而值錢的原因),史坦威公司是否願意持續改進?在二十一世紀鋼琴製造業又會遇到如何變局?《人與琴:

圖說史坦威鋼琴百年傳奇》簡明扼要地讓我們見證史坦威家族的努力與成就,至於未來的鋼琴歷史要如何寫,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簡介 焦元溥   樂評家,廣播節目主持人。現為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生,研究鋼琴演奏風格轉變與錄音對詮釋之影響,並獲選為大英圖書館「愛迪生研究員」(Edison Fellowship)。著有《經典CD縱橫觀》三書與《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問錄》(聯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