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體制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體制內體制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俊凱,Anderson,小薇,Joè,喬王寫的 斜槓族的13個原子習慣:建立正確習慣,改變未來人生 和MadelineLevine的 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放下憂懼,陪伴I世代孩子,共同迎接瞬息萬變的未來世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體制外的教育春天@ Happy與我在一起 - SPA8 - 痞客邦也說明:體制外 的道路是一條越來越清晰的道路體制外的教育是愛的教育、重視均衡發展的教育體制外的孩子是快樂的、懂得思考的、會自己負責任的這些都是體制內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布克文化 和聯經出版公司所出版 。

元智大學 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 劉阿榮所指導 曾麗盈的 臺灣體制外小學之探究-以二所蒙特梭利小學為例 (2014),提出體制內體制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體制外、蒙特梭利教育、蒙特梭利小學、昶心小學、澴宇小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王曉丹所指導 江可捷的 社會運動中的法意識: 以中科三期的法律動員為中心 (2011),提出因為有 法律與社會、法社會學、法律與社會運動、法意識、法律動員、環境影響評估法、中科三期的重點而找出了 體制內體制外的解答。

最後網站讓體制內管道成為社會改革的助力 - 看守台灣則補充:歷經去年多件的抗爭,無論環保、勞工或是土地議題都有所獲也有所失,而事實上我們仍走在一條崎嶇而且還看不到路途終點的改革路程上;在這條路上,體制外的社會運動對於釐清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體制內體制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斜槓族的13個原子習慣:建立正確習慣,改變未來人生

為了解決體制內體制外的問題,作者王俊凱,Anderson,小薇,Joè,喬王 這樣論述:

掌握幸福人生,從跨界發展開始!   你現在站在哪裡? 未來準備去到哪裡? 斜槓的浪潮誰都不能置身事外 養成原子習慣,學會原子祕笈 幸福人生由你掌控 專業推薦: 理財醫生 陳大仁 國際記憶協會理事長 王煜明 身心靈融合成長哲學大師 吳浩中 「Vista寫作陪伴計畫」主理人 鄭緯筌 前言:你該怎樣成為一個抓穩未來的斜槓人 總策畫/吳明展   談起斜槓,這已經不是一個新概念了,網路上大家斜槓已久,坊間也有不少相關的書。但相信還是有很多人不確定什麼是斜槓,畢竟就連專家們在介紹斜槓定義時,也有不同說法。 然而,這裡必須要說,一個術語或一個名詞,唯有當其跟我們「實際生活」產生連結,

才會變得重要。否則,我們並非文字考據學者,考證詞語正確定義並非我們的專職。 但我們終究還是想要追求更好的人生,包含更高的收入、更有效率的賺錢方式、更美好的生活多元面向……,簡言之,我們希望追求更幸福的生活。既然斜槓是現在社會的趨勢,那麼大家自然也需要關心斜槓跟自己生涯的關係。   .人人都想斜槓,但如何才是真斜槓? 以最簡單的概念來說,斜槓如同字義所展示的,就是「/」的意思,當我們提到斜槓青年或斜槓人生,闡釋的重點不在於他的名片上有多少「/」,而應該在於他為何要用那些「/」,以及這些「/」帶給他的整體價值是什麼? 人人都可以讓自己的頭銜很多,名片上印出一排排的「/」,舉例來說: 某甲的稱號:電

玩達人/遊戲分析師/遊戲撰述員/遊戲測試員/電競隊成員 當大家看到他的名片,表面上可能會說聲:「哇!你是遊戲產業的高手耶!」但內心裡不免OS,反正就是電玩達人的意思嘛!寫那麼多頭銜,還不都是類似的概念?   某乙的稱號:營養學教授/作家/講師/電視節目名嘴/廣播常態營養嘉賓/企業營養顧問/認證營養師 當大家看到他的名片,會感到很敬佩,這真的是營養領域的專家,但是不是斜槓卻有待商榷。因為,其實他就是個營養學專長的博士,他可以靠營養學做任何事,但是難道每做一件事就掛一個新頭銜嗎?   某丙的稱號:資訊工程師/專案企畫/電腦銷售業務/保險銷售/健康食品銷售/日用品銷售 乍看職銜不少,但知情的人會說,

這個某丙就是在某家中小型企業上班,擔任的是銷售工程師,因為公司人少,一人身兼多職,所以他可以說自己是工程師、業務或是企畫都行,甚至也可以說自己懂財務、總務,反正都是領同一份薪水。至於什麼保險、健康食品和日用品銷售,根本就是業餘在做傳直銷,這樣也算斜槓嗎?   既然斜槓沒有明確的定義,其實上面甲、乙、丙三位也不能說他們不是斜槓。重點在於,這些斜槓頭銜對他們來說只是虛名,還是真的可以為自己的生涯加分?更重要的是,以今天為基準,放眼三、五年後,這些斜槓身分會不會讓他未來事業有跳躍式的提升?   .你適合怎樣的斜槓人? 本書雖跟斜槓有關,但如同封面文案中所提到的「原子習慣」,我們關注的是建立正確的習慣

,然後改善我們的人生。在本書作者群中,甚至有一位還用另類的觀點,覺得如果現在是上班族,且擁有很好的生涯規劃,那麼斜槓就只是做為一種生活的「選擇」,我們並不一定要被斜槓的「概念」甚或「義務」綁住。 所謂原子習慣,原子是構成你我的基礎,也是構成整個世界的基礎。原子,以物質世界角度來看是不變的,但原子本身又會服膺於物質世界的物理定律,也會和超物質世界的量子力學相關。放在本書裡,概念就是打造一個基本的生活態度與習慣,一件事若養成習慣,可以持之以恆,那麼就會為人生帶來正面的效用。 如何成為斜槓人?該不該成為斜槓人?成為斜槓人後可否再轉換?在怎樣的前提下應該轉換?關於這些種種的斜槓問題,在本書中都會找到相

應的答案。 無論此時此刻的你,是新進上班族、資深上班族、企業中高階主管,還是自己有著事業,或者是大學生,乃至於家庭主婦,本書都有助於你做為重要參考,思考你的生涯或人生。 以斜槓的不同面向區分,全書分成四大篇:   1.基礎思維篇: 本篇講述的重點,是斜槓人的重要基本入門觀念,在此邀請四位老師分別從四種角度的思維探討職涯。包括: .王俊凱:如何從大學開始規劃生涯,最終導引到更高的收入及職位境界。 .Anderson:如何透過資源整合,就算身為上班族,也可以形成斜槓力量。 .小薇:結合自身專業,轉換過不同跑道,但都跟本職學能相關,後來如何突破新局。 .Joè:原本是軍職,卻可以在退伍重出社會後,逐

步建立自己的一片天。   2.生涯轉型篇: 植基於生涯成長中再突破的斜槓概念,特別適合上班族做為思考選項的參考。我們介紹的三位老師,本身也都曾經歷過上班族生涯,後來透過多樣的斜槓,開創不一樣的人生,有著更高的收入以及更圓滿的人生。包括: .喬王:來自頂尖金控集團體系的高階主管,他以金融的專長,逐步拓展出非常多元且成功的事業,最終離開年薪超過150萬元的公司,擁有全新的斜槓人生。 .Grace:擁有美麗的外表,人生一路也都經歷跟美麗相關的事業,是臺灣電商界的重要經理人,看她如何一次又一次的轉型,拓展更亮眼的生命。 .Kota:非常年輕的AI工程師,也一直思考著體制內及體制外的斜槓拓展意義,最終在

打造出別具影響力的莫比烏斯概念社團後,也獨立創業有成。   3.開創新局篇: 特別要介紹在專一項目很突出的斜槓人,他們可能一開始追求的是不被一般人看好的職涯選擇,但植基於心中的熱情,他們無怨無悔持續投入,並且結合斜槓精神,最後讓自己在熱愛的興趣領域發光發熱。包括: .阿元:臺灣花式走繩運動的創始人,同時也是在戶外運動領域傑出的企業家。 .April:從小熱愛跳舞,也設法在這個領域憑著專業以及熱情,真正開枝散葉成為斜槓舞蹈大師。 .Kevin:看似一路走來很不平順,總是狀況連連,卻可以從挫折中找出教訓,開創出很另類的斜槓模式,同時在尖端科技領域以及房地產理財領域都做得有聲有色。   4.另類意境

篇: 斜槓人生的願景是什麼呢?本書最後介紹幾個透過斜槓,完全改變人生,讓自己擁有幸福美麗生活的案例。包括: .陳建鼎:覺得身為上班族也不錯,只要快樂知足就好,同時也已經為未來打下無後顧之憂的斜槓規劃,他並且以命理的角度,分析斜槓人生這件事。 .Hebe:因為掌握時勢找到貴人,在正確時間做出正確判斷,很短時間內翻轉人生,四十歲前就已財富無虞的美麗企業家。 .John:出書這年才三十出頭,卻已擁有多樣事業,他早在二十幾歲就已資產上億元,現在更是能把資源圓滿斜槓應用,在創業過程中也幫助他人。   以上就是本書的十三位斜槓達人,結合他們要分享的原子習慣。我們鼓舞大家學習,也許A的成功模式不適用在B,也

許比起C的職涯歷程,你更適合跟D學習。 無論是哪種模式、哪種職涯,重要的是我們要以宏觀的視野,多看看不同人的成功方式。由於本書分享的作者群都不是名人或大企業家,也因此,他們的分享不會遙不可及,更適合你我的學習。 讓我們一起建立更多更好的原子習慣,若有進一步的諮詢需求,在每章後面都附有聯絡資訊,方便更進階的交流。

體制內體制外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美方出售給台灣的66架F-16V戰機,預計在2026年全數交機,不過,立法院法制局最新報告指出,空軍的座艙比例長期偏低,代表飛行員不足。對此,前空軍副司令張延廷認為,官校體制必須大刀闊斧的改革,應讓最優秀的官兵去當飛官。此外,國防部向立法院爭取2400億的軍購特別預算,部長邱國正今天強調,國軍備戰不求戰,敵人來就奉陪。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5853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臺灣體制外小學之探究-以二所蒙特梭利小學為例

為了解決體制內體制外的問題,作者曾麗盈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蒙特梭利小學教育的特色與價值以及在臺的現況與施行成效,並與臺灣現行體制內小學教育之實施做一差異分析,針對兩所蒙氏小學的親、師、生與體制內小學親、師、生的訪談,期能為臺灣小學教育尋找新方向。本研究主要是以臺北「昶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與臺中「澴宇蒙特梭利實驗教育」兩所體制外小學為研究對象,採用文獻分析、參與觀察與深入訪談為研究方法,透過研究資料之綜整分析發現如下:一、釐清體制內與體制外教育之差異,可由制度層面、教育層面、思想層面與行動層面幾個面向檢視。二、蒙特梭利教育理念的特點可以從蒙氏小學的實踐中顯現出來。三、蒙特梭利小學教育對於小學學童學習之成效與影響,發現學童多半能主動學習,

擁有道德勇氣與公平正義的情操,對自己的未來有主見與想法。

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放下憂懼,陪伴I世代孩子,共同迎接瞬息萬變的未來世界

為了解決體制內體制外的問題,作者MadelineLevine 這樣論述:

為什麼這時代的孩子充滿無力感?為什麼不想努力?為什麼厭世又憂鬱? 焦慮的父母養出焦慮的孩子,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你更需要穩住自己! 給每一位過度用力的父母,與無能為力的孩子。     I世代的孩子若想在波瀾萬丈的未來出類拔萃,不可或缺的各種技能有:適應力、心智的靈活性、好奇心、合作性、對挫折的耐受性、韌性,還有樂觀的心理。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若我們能養育出懂得善用這些不確定性,也懂得帶著期待、樂觀與熱情去迎向這些不確定性的孩子,那我們就算是盡力為他們做好了準備,而他們也將在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裡開心地接下我們的棒子,創造出一個新的時代。     每天醒來,我們所知的世界都變得更加令人不安

、更加陌生,也更加充滿威脅。在自身接受過不確定性與快速變遷的洗禮後,成年人們正變本加厲地搬出高壓的親職風格,逼著孩子在智育上表現優異。但這些高聳參天的期待,加上家長在有意無意間投射到孩子身上的壓力,正讓一整個世代的年輕孩子感到不知所措。這些孩子在疲憊而苦惱之餘,更完全沒有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我們確知的,是孩子正在受到的傷害,我們無法確知的,是孩子長大後要面對的是什麼樣的世界。繼續把智育成績與體育表現奉為圭臬,只會讓孩子更加無法面對充滿挑戰性的未來世界。     但希望是有的。集合神經科學與表觀遺傳學(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的交會點)的知識,加上收穫自產業巨擘、創業家、軍事將領、科學家、學界領袖與未

來學專家的深刻研究心得,勒文確認出了孩子們想在波瀾萬丈的未來出類拔萃,不可或缺的各種技能:適應力、心智的靈活性、好奇心、合作性、對挫折的耐受性、韌性,還有樂觀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勒文具體分享了該如何日起有功,才能讓我們養育出胸有成竹、熱情如火,蓄勢待發要以自信與樂觀迎向未知世界的孩子。   本書特色     ●  焦慮症已成為現代文明病之一,無論是成年人的焦慮、父母的焦慮、或是青少年的焦慮,都嚴重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作者分析焦慮的原因,以及大腦在焦慮狀況下的運作方式。     ●  孩子為什麼充滿無力感?為什麼不想努力?為什麼厭世又憂鬱?作者點出父母的過度干涉反而剝奪了孩子的能力。     ●

  I世代必備的基本技能,不再是學科能力,而是:適應力、心智的靈活性、好奇心、合作性、對挫折的耐受性、韌性,還有樂觀的心理     ●  實地採訪六個真人案例,讓讀者看見所謂「成功的人生」絕非一條直線,而是不斷從嘗試錯誤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     ●  鼓勵父母活出自己的人生,並且加入社區團體、投身公共事務、關心環境與公益,以樂觀和積極的態度主動參與社會,從自身出發,用身教引領孩子做出改變。   共同推薦     ▍專文引讀   李玉華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好評力推   李崇建  親子作家   張美蘭(小熊媽) 親職/繪本作家  

 黃琬茹 臺北巿芳和實中校長   劉安婷 「為臺灣而教」基金會創辦人   蔡淇華 作家/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專家媒體佳評     「想走快,一個人走;想走遠,一群人走。一起看《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我們一起慢慢陪孩子走得穩穩的、遠遠的。」——李玉華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本書點出這個世代,教育上根源性的問題,讓教養、教育者更多覺察,看見一條寬闊的路,非常重要的視野。」——李崇建  親子作家     「誠摯推薦這本書,這本書可以同時帶著我們準備好自己,也清晰描繪了一個我們跟孩子攜手前行的新時代方向。」——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作者在書中的論述精彩、有憑有據,閱讀起來很燒腦

,但也十分過癮。」——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若我真的愛我的孩子,我就不能只愛我的孩子』,這本書用經驗與科學深刻又溫柔的體現了這樣的視野。打從心底推薦這本好書。」——劉安婷「為臺灣而教」基金會創辦人     「勒文將令人眼界大開的數據與為家長量身打造的智慧,提供給在這個一夕數變的世界中努力養孩子的爸媽。希望這本書一定要落到最需要它的人手裡,因為那會讓我們所有人共同受益。」──《紐約時報》書評     「一本洋溢著智慧的實用指南……以帶著同理心的筆觸,勒文探究了家長與孩子對於『難以逆料之紛亂世界』所抱持的真實焦慮,並勾勒出了孩子需要去開發的『基礎』技能……這份講述如何讓孩子準備好面對未知

世界的論述,推薦給所有一定會受益良多的為人父母者。」──《出版者週刊》     「(勒文)分享了一則說服力十足的扎實訊息:家長必須讓孩子發展出獨立性,才能讓他們具備能在未來世界中存活下來的自信與能力。書中經得起推敲的親職建議在這麼一個不斷加速的世界裡,確實就是焦頭爛額的爸媽所需。」──《科克斯書評》     「深思熟慮、切中要害的指引……在詳實的研究基礎上,勒文提供了兼具理性與感性的親職建言,但也不曾對在今日世界中該如何為人父母與達成自我成長懷抱著不切實際的預期。最棒的是,她巧妙地在現實與樂觀之間找到了平衡點。勒文成功為世界再添了一筆珍貴的教育資源。」──《書單》雜誌(星級評論)     「當

年我曾嘗試理解我在耶魯大學教授的學子──這些資優生工廠的倖存者都在想些什麼?──而我求助的正是麥德琳‧勒文的作品……勒文始終站在與親職扮演過度與社會地位崇拜抗衡的最前線。在《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一書中,她再一次集結了其獨特的智慧、臨床經驗與深刻的溫厚之心……在教養二十一世紀青年的艱鉅任務上給了我們指引。」──《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威廉‧得雷謝維奇(William Deresiewicz),著有《優秀的綿羊:耶魯教授給20歲自己的一封信,如何打破教育體制的限制,活出自己的人生》。     「感謝老天賜給我麥德琳‧勒文,謝謝她證明了在親職的世界裡也存在過猶不及。勒文指出的前路要我們首先去處理好自身

的焦慮,以便我們的孩子可以去控制好他們自身的生命,並在對他們至關重要的事物上展現堅毅。《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無疑是對處於關鍵時刻的家長們一本至關重要的作品。快放下你家孩子的作業簿,來讀讀這本書吧!」──茱莉.李斯寇特-漢姆斯(Julie Lythcott-Haims),著有《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     「以長年從事心理輔導的臨床執業經驗、涉獵廣泛的研究工作,還有強大的道德感作為底蘊,麥德琳‧勒文的最新作品以極具說服力的方式,描繪了親師在這詭譎的世界中面對的挑戰。但她最大的貢獻,對於一心想要協助孩子在二十一世紀發光發熱的我們而言,仍得算是其滿溢智慧與溫情的建議。《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是我在很

長一段時間的閱讀生涯裡,感覺到相當不虛此行的一本書籍。──暢銷書作者東尼‧華格納(Tony Wagner),著有《教出競爭力:劇變未來,一定要教的七大生存力》與《教出創造力:哈佛教育學院的一門青年創新課》。     「勒文博士過往的每一本書都在我的書架上佔有尊榮的地位,新增的《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也毫不遜色。今日的爸媽往往會因為得在不確定且快速變遷的世界中養育孩子,而感受到隨時會爆炸的焦慮與擔心,而這本貴重的指引正可以替這些爸媽拆除引信。我愛這本書,因為這本書將讓教育觀念改頭換面。」──潔西卡‧雷希(Jessica Lahey),著有《每一次挫折,都是成功的練習:失敗是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社會運動中的法意識: 以中科三期的法律動員為中心

為了解決體制內體制外的問題,作者江可捷 這樣論述:

  本研究聚焦反對中科三期建廠的個案,採用法律與社會的研究取徑敘述社會運動者的法意識與法律動員歷程。2010年,當臺中后里農民拿到確認勝訴判決時,以為中科三期會就此停工。後續,行政院環保署、國科會提出了「停工不停產」等等解釋,說明中科三期毋須停工,引發各界討論。前述判決是針對中科三期的后里基地七星農場的開發行為而生,此開發行為的環境影響評估於2006年一階段有條件通過,經臺北高等行政法院、最高行政法院分別於2008年、2010年判決撤銷環評結論,這也是環境影響評估法實施以來撤銷環評結論的首例。  2006年,因為環評委員的揭露,反對興建中科三期的居民、律師與環保團體開始集結,在環評審查時便出

席會議、表達意見;環評通過後,提起行政訴訟,勝訴後,仍然必須走上街頭開記者會、抗議政府作為。這條路,一走就是五年多。環評法於1994年立法完成,開啟了社會運動體制內參與的途徑,在1990年代之後,環境運動開展了體制內、體制外並進的策略。  為何勝訴判決之後,人民還需走上街頭?本研究的問題意識是:法律/法意識(legal consciousness)在社會運動中扮演何種角色?回顧既有研究,法律人類學、法意識、法律動員(legal mobilization)開展出觀看社會中實際運作法律的視角。本研究則意在探討中科三期運動者的法意識,引入中科三期法律動員的過程,結合理論敘述中科三期的故事,也發展法意

識與法律動員理論的對話可能。  敘事的基礎,是本研究以中科三期為個案收集的資料,研究一開始收集運動者的投書、新聞及法律案件以及理論閱讀;之後開展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經過文獻與經驗的思考,本研究觀察到中科三期體制內、體制外路線並進的特點,並著重運動者在其中的法意識「轉換」,同時,法律策略的內涵與運作也是探討中科三期法律動員的重心。回顧運動者法意識的變遷。思考集體行動的邏輯與經驗後,我認為命名(naming)與行動是個人連結集體的樞紐。  我認為法意識與法律動員是一體兩面而不可分視的,我提出「理解社會運動中的法意識」分析框架,並且依著這個框架分析中科三期的歷程:「命名與行動」是運動者認知社會結構以

及動員的階段;「策略行動」則描述法律策略的形成、擬定過程,運動者在此時會接觸成文法律構成的體制,進而在體制的情境中形成法律策略;而第三階段「變遷與轉化」呈現了動員、接觸體制後運動者法意識的變遷,進而反饋到法律動員的意義與策略決定。  本研究探究律師、農民與環保團體等12位運動者的法意識,一開始,這三群人動員的理由各不相同,接觸體制之後,會因為法律知識以及既有經驗形成分工、溝通與動員的模式,而運動者也會產生為體制背書的焦慮。最後,運動者的法意識會有不同程度的變遷,律師認為自己不只是律師,傾向思考體制的變革;農民則在行動中認識、主張自己的權利;環保團體則發現體制的侷限,重新回到社會之中尋找社會結構

的變革可能。  法律在社會運動中是對立雙方的衝突界線,而浮沉在成文法律與法律動員背後的是運動者要對抗的權力關係。本研究將中科三期運動者的行動歸納為三波法律動員,指出法律動員的基礎與具體內涵。一開始,中科三期的運動者普遍具有不信任政府的想法,在運用法律後,法律動員慢慢成形,最後因為體制內的經驗,強化不信任政府的想法,並形塑法律工具觀。法律工具觀意指以法律為武器、工具的法意識,這是源自於運動者心中更高的運動目標。而正因為法律工具觀的存在,我們可以決定法律的內涵,發掘法律對人們的意義,找出法律的形式與實質之間富含的生命力,這些必須要探索人們的法意識才能得知。  基此,我談及運動者法意識與法律動員的三

層觀察,我以行動與結構的分析概念入手,觀察行動者所處的情境。在動員與運用法律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觀察運動者的法意識,這個法意識又呈現了社會結構;因為有著更高的運動目標,運動者的行動與話語會轉化法律、權利的內涵,行動的同時,也可以觀察法律動員對運動的限制與推進,不過,法律不完全限制行動者,行動者也不完全轉化法律;因為最後運動目標會限制運動者對法律的運用。  法律是社會運動中衝突雙方的底線,而中科三期事件中呈現了人們以工具看待法律,同時又引入法律希望解決糾紛、表達訴求。環評法一開始是國家應對社會力量興起的產物,後來,中科三期事件發展中,社會力量使用法律對抗國家,激起了法律與社會落差的動員力量;但是僅

用成文法律作為命名的資源,是不足以持續社會的力量,因此社會運動必須從對抗的對象回到自身,重新尋找糾紛的來處以及命名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