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農業群學校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高職農業群學校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慶裕寫的 除草劑抗性生理學 和鄭連德的 最後的雄鷹:一位台籍日軍飛行員的戰時日記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學林 和秀威資訊所出版 。

遠東科技大學 創新商品設計與創業管理系碩士班 余國訓、丁永強所指導 穆怡君的 美容業創新商業模式之研究 (2021),提出高職農業群學校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美容業、創新、商業模式。

而第二篇論文佛光大學 樂活產業學院碩士班 韓傳孝所指導 CHAI JYI KAY (蔡子琦)的 中藥香薰療法對於壓力紓解之研究—以香囊研究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中藥香熏療法、中藥香囊、壓力紓解的重點而找出了 高職農業群學校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職農業群學校,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除草劑抗性生理學

為了解決高職農業群學校的問題,作者王慶裕 這樣論述:

  除草劑生理學(Herbicide physiology)是台灣國內各農學相關大學研究所於學習「除草劑」相關課程時,所涉及之一門重要課程,由於化學除草劑(herbicides)是台灣本國自 1970 年代以來作物生產上極為重要之農用藥劑,其使用量居三大農藥(pestcides)之首,超過殺蟲劑(insecticides)、與殺菌劑(fungicides),因此從事作物生產者對於除草劑除了需有基本認識外,必須進一步了解除草劑發揮除草效果之生理基礎。此外,國外研究報告指出,過去因長期連續性使用特定作用機制之除草劑,也衍生出雜草族群出現抗性(或耐性)生物型(biotypes)之問題,想要避免抗

性雜草產生,也需了解除草劑之作用機制(action mechanism)、與抗性機制(resistance mechanism),進而利用抗性基因於作物生產上。有關除草劑抗性相關生理機制之研究,乃為本書之主要內容,可提供修習「除草劑抗性生理學」之讀者、或相關領域研究者參考。     本書之主要內容先介紹除草劑抗性與耐性之定義、化學性除草劑之作用機制、除草劑抗性鑑定、除草劑之抗性機制(除通論外,並依照不同作用機制除草劑之抗性機制分各論介紹)、化學性除草劑抗性雜草、及化學性除草劑抗性作物。隨著分子生物技術之發展,深入了解化學性除草劑之抗性機制後,亦有助於了解抗性基因之利用與發展。

美容業創新商業模式之研究

為了解決高職農業群學校的問題,作者穆怡君 這樣論述:

  台灣美容業起步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歷經二十多年,行業已從簡單的保濕護膚、口紅唇膏發展到現在美容、美髮、美體、醫療整形、保健、美睫、美甲等,本研究藉美容創新商業模式之研究,就以本模式可提供美容相關實務經驗,以及複合式美容創新概念之研究。探討美容行業商業模式之發展、美容業利用何種行銷策略手法成功經營企業,本研究採取個案質性研究,半結構式訪談法,利用訪談美容相關行業之四位資深專家,彙整訪談結果後分析現今美容業者的創新商業模式與經營方針。 經由研究結果彙整,將訪談結果以「商業模式九宮格」的成功因素架構,區分為目標客層、價值主張、通路、顧客關係、收益流、關鍵資源、關鍵活動、關鍵合作夥伴、成

本結構等九大領域進行結論式訪談與彙整,提出深入的顧客與價值網之結合式運用與延伸的創新概念,發展出一套不一樣的美容新型態創新模式,期望將來能為顧客規劃出一系列保養與銷售產品的流程,以創新策略來推動經營管理模式。最後,希望本研究能在未來美容商業模式作為創新、創業、從業人員之永續經營的目標。

最後的雄鷹:一位台籍日軍飛行員的戰時日記

為了解決高職農業群學校的問題,作者鄭連德 這樣論述:

  日治後期,二戰的戰鼓敲響,身為殖民地的優秀子弟,鄭連德身為基督徒卻踏上了從軍這條路,接受日本特攻隊訓練,投身前線。     生與死的大問題,在二十歲的青春年華,倏忽向他襲來。   一個青年如何面對生死交關?如何在效忠殖民政權與對家園深摯的眷戀之間尋求平衡?     鄭連德,1926年生,二戰時從軍改名賀川英彥,以日文寫下多部日記,因「英彥」的日文念法「ひでひこ」與「日出火子」發音相同(ひでひこ),故以「日出火子」諧音命名其日記。本書收錄其中第四號、第六號、第八號、第十號日記,各號涵蓋的時期或有重疊,但內容各有側重。     其中,日記〈第六號〉的篇幅最多,主要為鄭連德自1945年2月1

日起在奈良陸軍航空整備學校及至1945年10月的日子,除了記述一日生活,亦包含當時的國際局勢、最新戰況、特攻隊作戰記錄、部隊記事、氣象等第一手見聞;從中亦可觀察到昭和20年(1945)4月起,日軍開始更大規模的特別攻擊,發動數次菊水作戰,大和號也參加了特攻隊的戰役。作者於日記中屢屢表示應具特攻隊的心志、也不斷提及戰爭的殘酷。日記〈第四號〉始於1945年6月30日,鄭連德進入豐岡陸軍航空士官學校前後,流露更多個人私密的情感,包括自身內心狀態,以及對家人的愛。〈第八號〉收錄親友為其出征所撰寫的贈別文,以及鄭連德的詩歌與川柳創作,少部分是在台灣所著,亦有1944年7月11日他離台後的俳句、短歌、川柳

、散文詩等作。〈第十號〉則始於1944年7月鄭連德前往日本直至1945年8月底戰爭結束後,共計約一年的時間,包含部隊的資料、人員長官與同僚的姓名紀錄、金錢收支紀錄等,並有作者對於自身性格與未來展望的自省,及其與友人的信件往來,可見鄭連德在日曾與東京的松沢教會及三浦清一、藤田治芽等人有所聯繫。   徘徊在皇國與家鄉、信仰與生死之間,青年鄭連德站在歷史的轉折點,在日記中真誠紀錄了面對未知的愛與恐懼,不僅留下許多珍貴的史料與見證,更銘刻了一個年輕的熾熱之心對於生命的求索印記。   本書特色     ★日本陸軍航空士官學校特攻隊訓練班出身的台籍日本兵鄭連德(賀川英彥)【戰時日記手稿】原件刊出   ★「

手稿影像」與「日文判讀」逐頁對照呈現(本書不含中譯),一部讓人重返戰時前線的珍貴紀實   ★學者賴永祥、許雪姬、鄭仰恩、鄭麗玲——專業推薦   專業推薦     賴永祥(台灣史資深學者‧前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副館長)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   鄭仰恩(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   鄭麗玲(台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教授)

中藥香薰療法對於壓力紓解之研究—以香囊研究為例

為了解決高職農業群學校的問題,作者CHAI JYI KAY (蔡子琦) 這樣論述:

現今社會壓力造成許多人處於亞健康狀態,久而便形成慢性疾病。中醫“治未病”之理論實質是主動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疾病預防目的,因此本研究目的主要探討中藥香熏療法對於壓力紓解之成效及以香囊研究為列的使用滿意度。 此次的研究採同組受試者進行前後測的實驗設計,實驗時長為6週。研究根據文獻分析法調配出2款紓壓中藥香囊,以相互比較2款香囊之間的紓壓效果,並添加1款實驗空白組作為對照,依序給同組受試者進行使用,受試者會在實驗進行前,實驗開始的第二週、第四週及第六週填寫壓力知覺量表。另外,在實驗進行期間會設立Line群組,以便在群組中提醒受試者使用香囊以及發放電子問卷

(壓力知覺量表)給予受試者填寫,最後以IBM SPSS 26作為分析工具,以了解在中藥香熏的介入前後受試者的壓力知覺差異。 研究最終發放問卷數為87份,扣除不完整資料及無效問卷,最終回收有效問卷為70份。研究結果顯示在使用配方1(p=0.048)及配方2(p=0.019)香囊時,受試者的壓力知覺有顯著地下降,而在使用實驗空白組(p=0.92)香囊時壓力知覺則無顯著差異。對於3款香囊的購買意願整體之排序為:配方1香囊 >配方2香囊 >實驗空白組,證實受試者對於香囊的滿意程度是依據其紓壓效果而有所差異,具有顯著紓壓效果的2款中藥香囊在受試者的滿意程度上會比實驗空白組的滿意度來得高。研究最終結

論證實中藥香熏能有效地舒解壓力,而中藥香囊是一個可以簡便進行的紓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