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工專畢業紀念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另外網站畢冊「嘉義縣」誤植「喜義縣」 學生:好特別的一版 - 自由時報也說明:臉書粉絲專頁綠豆嘉義人今晚轉貼「喜義縣」畢業紀念冊的照片,網友們議論紛紛。也有人回應說,有鄰居小孩是永慶高中學生,拿到後說「喜義縣也不錯」,也有 ...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社會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 張弘毅所指導 方婉萍的 任培道對台北女子師範學校之創建與經營 (2006),提出高雄工專畢業紀念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任培道、台灣省立台北女子師範學校、女子教育、女子師範教育。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研究所 查時傑所指導 葉晨聲的 從牛津學堂到淡江中學―一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學校的個案研究(1872-1956) (2003),提出因為有 牛津學堂、淡江中學、橄欖球、女子籃球、八角塔、馬偕牧師、陳清忠、陳敬輝的重點而找出了 高雄工專畢業紀念冊的解答。

最後網站聯合工專畢業紀念冊 - 職涯貼文懶人包則補充:國立聯合大學(英語:National United University),簡稱聯大,是一所位於臺灣苗栗縣的國立大學, ... 名為「私立聯合工業專科學校」,參加二專聯合招生,限制高工畢業生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雄工專畢業紀念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任培道對台北女子師範學校之創建與經營

為了解決高雄工專畢業紀念冊的問題,作者方婉萍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本研究採行歷史研究法,來探討任培道對台北女子師範學校之創建與經營。運用歷史研究方法來,必須建立在良好的史料基礎上。本研究所引用的一手史料以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前身為台北女子師範學校)總務處檔案室內所藏檔案資料為主。二手史料則是參考相關台灣教育史及師範教育研究之專書、論文、期刊等,也採用過去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的出版品。詳細蒐集一手和二手史料,統整、交叉分析及考證各種史料對同一問題的看法,以找出過去台灣省立台北女子師範學校的情形。戰後國民政府派遣任培道來到台灣籌辦女子師範學校,任培道到處尋找合適的,後來乃找到台灣總督府在台設立的台北師範學校預科及女子部為合適地點。當時學校在戰爭中遭受盟機的轟

炸,房舍無一完整,儼然看不出這裡過去是校地。在任培道不分寒暑晝夜的努力經營下,女師由廢墟中逐漸成長茁壯。任培道對女師的影響深遠,為女師立下基礎,讓這所學校能夠發展下去。其後學校歷經多次變革,在2005年8月1日升格為現今的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校在長時期的發展下,培育了無數的教師,這些教師也教化了無數的學生,因此北市教大在台灣教育上扮演了相當重要角色,也有其貢獻。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校史有其必要性。且學校本當有其歷史,唯有記取過去歷史經驗,才能反觀現在,並對未來尋找出路,繼往開來,不斷的反省、改變與創造,學校才能永續發展下去。

從牛津學堂到淡江中學―一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學校的個案研究(1872-1956)

為了解決高雄工專畢業紀念冊的問題,作者葉晨聲 這樣論述:

教會學校對於中國的現代化曾經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過去學者多半將注意力集中在中國基督教高等教育的研究上,而對於為數眾多的教會中學,至今仍缺乏具體的研究成果。本文以加拿大長老教會在台灣淡水設立的淡江中學為中心,希望對於教會中學的發展模式能有更完整的認識。 淡江中學原本是男女分離的兩個學校,直到1956年才合併成為今天的局面。男校最早稱為淡水中學校,創始於1914年,女校最早稱為淡水女學校,創始於1907年,兩校都是從晚清時即已成立的牛津學堂和淡水女學堂演變而成的。之所以選擇這所學校,主要是基於以下的幾個原因: 一、他曾經締造多項台灣第一,例如台灣第一支橄欖

球隊、第一支合唱團及第一個中學設立音樂專科等,其校友中也包括了台灣第一位女醫師和台灣第一位民選總統。此外該校的英語和美術教學、校園建築及女子籃球在台灣也都享有盛名。 二、他具有悠久的歷史,若從其前身牛津學堂開始計算,至今校史已超過一百二十年,是台灣各級學校中少數曾經經歷「中法戰爭」、「日據台灣」、「皇民化運動」、「太平洋戰爭」、「二二八事件」以及「白色恐怖」等台灣史上重大事件的學校,從這個學校發展的過程中,想必也能對於這些事件有另一個角度的觀察。 三、他並不以培養知識菁英為目的,很多學生都是在投考公立學校失利後才來就讀的,本身也是校友之一的作家鍾肇政甚至

戲稱這是一所不入流的學校。不過在日治時期,該校卻是少數專門招收台灣學生的中學校,即使到了光復以後,也有很多人為了學習英文或音樂特別來此學習。 全文共分七章,以1872年加拿大長老教會在淡水設教為始,以1956年淡江與純德兩校合併為終,除了第一章序論與第七章結論以外,第二章晚清加拿大長老教會在台灣北部的教育工作(1872-1901),介紹加拿大長老教會第一位在台佈教的馬偕牧師其人及其所創設的教育機關。第三章日治時期的淡水中學與淡水高女(1902-1945),討論加拿大長老教會在淡水設立男女中學的經過,在日本殖民政府嚴格的私校管理政策下如何自處,「皇民化運動」下面臨的危機,以及

1936年被殖民政府接管以後新任校長有坂一世的治績,最後敘述太平洋戰爭對學生生活的影響。第四章光復初期的淡江中學與純德女中(1945-1956 ),分析「二二八事件」對淡江中學的影響,「英專事件」與「經營權之爭」的始末,以及純德女中的音樂專科,最後論及純德女中與淡江中學合併的經過。第五章力與美的結合:淡江中學的全人教育,從全人教育的觀點出發,分別探討淡江中學的教學內容、宗教活動、學生管理、體育活動、音樂教育與美術教育,並分析其如何將全人教育的理念落實在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當中。第六章畢業生對台灣社會的影響,從校友所從事的傳教與橄欖球等的活動分析他們對台灣的基督教與體育運動的貢獻,同時列出六位日治時

期畢業的校友蔡阿信、柯設偕、陳信貞、陳泗治、鍾信心和鍾肇政的具體事蹟,以明其對台灣社會的影響。 從本文的研究中可以得出以下的幾個結論:一、日本據台期間,實行日台人有別的教育政策,因此淡江中學雖是一所學歷不被承認的私立學校,在日治時期卻是台籍學生主要的升學管道之一。此外該校包括許多原住民學生,為原住民的教育也開啟了另一個機會。二、在日本殖民政府嚴格的私校管理政策下,該校有很長的時間學歷一直無法得到認可,畢業生不能直接投考上級學校,因此除了部份有意進入神學校的學生以外,大部份在二、三年級時就必須轉往他校就讀。三、由於使用日語、神社參拜及學校經營權等問題,1936年該校被殖民政府

強制接管,有八年的時間處在日人治校時代,全面推動「皇民化」教育。四、光復以後,由於校內的部分老師在政治立場上遭到政府的懷疑,該校有一段時間與政府的關係十分緊張,「二二八事件」及後來純德女中校長陳清忠被迫離職都對校務的發展造成極大的衝擊。五、1950年以後,發生一個學校兩個董事會的「經營權之爭」和一個校園兩個學校的「英專事件」,這兩個問題一方面是由於該校前校長偕叡廉與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會所委派的董事對於學校的經營方式意見不合,另一方面則是加拿大長老教會未能即時處理校產的歸屬問題。六、「全人教育」是淡江中學教育工作的特色,以基督教信仰的培育為基礎,逐漸發展出英文、橄欖球、女子籃球、鋼琴、合唱以

及美術等的教育資源,讓學生在身心各方面都能獲得充分的發展。七、該校畢業生是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佈教事業上最主要的推動力量,同時在教育、音樂、美術、橄欖球和女子籃球等領域,他們也有十分傑出的表現,對於台灣社會發揮不少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