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莽行事英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魯莽行事英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相生昌悟寫的 東大現役學霸的讀書計畫制定法:設定目標、擬定策略、確定方法、規劃時程,學會東大式的正確用功法 和王曉秦的 鴉片戰爭:肆之壹 山雨欲來風滿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台灣東販 和大旗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魯莽行事英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東大現役學霸的讀書計畫制定法:設定目標、擬定策略、確定方法、規劃時程,學會東大式的正確用功法

為了解決魯莽行事英文的問題,作者相生昌悟 這樣論述:

  俗話說「努力就會有回報」,這是真的嗎?   你是否明明很努力,卻得不到理想的成效呢?     「明明每天都花好幾個小時在讀書,成績卻沒有起色……」   「我也做了確實的讀書計畫,每天按表操課,卻還是沒辦法考更好。」   明明是努力認真的學生,卻無法獲得滿意的成果,產生這種差距的原因到底在哪裡呢?   由東大模擬考榜首、現役東大生告訴你,許多人從一開始就輸在起跑點的錯誤觀念是什麼!   捨棄「努力就是一切」的觀念,學會「目標必達」的私藏手帳術吧!     ***************     只要夠努力,最後一定能開花結果……   成績沒有進步,一定是因為我還不夠努力……   你是否也被這

樣的「精神論」荼毒過呢?   光是一直努力,什麼也沒想,認為沒有進步的原因是「努力的程度還不夠」──這種思維是很危險的。   沒錯,努力的程度的確會產生差異,但這不是左右成果的唯一要素。   「努力的方法」更是與他人拉開差距的關鍵。     試問,你現在會一邊學習,一邊思考面前有什麼樣的課題,以及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嗎?   還是你只是每天認真上課,做完學校給的題庫跟作業而已呢?   這就是標準的「什麼也沒想,就只是一直在努力」的類型。   然而殘酷的是,這世上多的是「努力卻得不到回報的人」。   若沒有採用正確的努力方法,好好建立策略,並將其落實為一種能夠實踐的模式的話,你的努力永遠不會有結果

。   也就是「在還沒比賽前就已經輸了」的人。     想要改變這種現狀,你需要的是「目標達成型思維」。   這並不限於學生而已,很多成功人士都是採用這樣的方式。   而目標達成型思維的兩個關鍵字,即是「策略」和「記事本」。     本書即是專給勤奮努力卻得不到成效的人的處方箋   分析現況+掌握理想+建構方法=達成目標   無論是上班族,還是在校學生,本書介紹的方法絕對能收穫成果,而且任何人都做得到。 作者簡介   相生昌悟(Aioi Shogo)     西元2000年出生。地方公立學校出身的東京大學在校生。     儘管從高中入學之初就一直勤學不怠,但成果卻不盡人意,於是開始鑽研「努力

」的方法,最後建立出一種必將自身努力導向成就目標的「目標達成型思維」,並在高三時奪得東京大學模擬考全國榜首。隨後應屆考上東京大學。     現正透過「三次元東大特訓班計畫」輔導高中生,以便將自身經驗傳授給日本全國師生。此外,也在日本媒體平台「note」上以「普通東大生NEKO」的名義解說東大歷年考題。 序言 ●「努力就有回報」是真的嗎? ● 僅僅安排時程計畫不行嗎? ●「目標達成型思維」裡的兩大關鍵字 ●「目標達成型思維」是在現代社會下存活的必要條件 PART 0 「目標達成型思維」是什麼? PART 1 「策略」篇 SECTION 1 關於分析現況 何謂正確分析現況?

對努力結果患得患失的人將面臨失敗? 眼前問題太過龐大,怎麼辦? 「失敗」是什麼? 你只關注失敗與失敗的原因嗎? 你的現況分析是有意義的嗎? SECTION 2 關於掌握理想 何謂正確掌握理想? 東大生就有好好掌握理想嗎? 你是否正對著輕鬆的理想樂不思蜀? 為何會描繪出這樣的理想? 你所掌握的理想與將來的分析現況有關嗎? 人類是不是只能進行短期思考? SECTION 3 關於建構方法論 何謂正確建構方法論? 你是否在縱容自己呢? 這是真正該做的事嗎?是真心想做的事嗎? 這套方法論的優先度為何? 你規劃的方法論有餘裕嗎? 修改方法論是壞事嗎? 三大核心間的關係 PART 2 「記事本」篇

目標達成型思維所改變的未來 記事本已經過時了嗎? 透過PDCA循環來思考時間的概念 在策略中添加時間觀 分析現況的實行——結合時間概念 掌握理想的實行——結合時間概念 建構方法論的實行——結合時間概念 複習九大要素 九大要素分別該於何時實踐? 複習「目標達成型思維」 結語 序言     「明明很努力,卻得不到成效……」     我是為這種人而寫下這本書的。   這本《踏實達成目標的東大思考術》就是一本將任何人在努力後都能收獲成果的方法告訴各位的書。     那麼,先跟各位說聲抱歉,不好意思太晚自我介紹了。   我是現在正就讀日本東京大學二年級的學生。   過去從地方的公立高中奪下東京

大學入學模擬考的榜首,之後應屆考上了東大。     我這麼一說,大家可能會有「東大學生?」、「還是榜首!?」這種好像很厲害的印象吧。不過,其實我以前原本是個就算用功讀書,也沒能獲得理想成果的人。再怎麼努力,成績也無法提升;再認真學習,也沒辦法把事情做好……我曾有過無數次這樣的經驗,不斷重複失敗。     然而,這樣的我在費了一番工夫——也就是完成這本書標題所說的「目標達成型思維」——之後,努力開始有了結果。     「努力就會有報酬」是真的嗎?     不曉得各位在擁有想達成的目標時,會意識到什麼事而努力呢?話說回來,各位是有意識地在努力的嗎?   說不定,大家就像過去的我一樣,現在所做的都是

很難取得成果的事情。     那是我在某間補習班打工時的事了,當時有位補習班的學生來找我商量:   「明明我每天都花好幾個小時在讀書,成績卻都沒有起色……我好煩惱,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他在補習班裡算是比較認真的學生,是那種每天孜孜不倦、勤奮努力的類型。     當時我聽了他的煩惱後,試著問了這個問題:   「你現在會一邊學習,一邊思考面前有什麼樣的課題,以及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嗎?」     這麼問完,他有點驚訝地回答:   「沒有耶,只有做學校給的題庫而已。」     沒錯,他什麼也沒想,就只是一直在努力。     一般來說,結果之所以會產生差距,原因多半會被認為是「努力的程度本身

就有差」。我以前也這麼想過,而且努力程度是一個很大的因素,這也是事實。     不過,努力的程度並不是左右結果的唯一要素。     單聽他的發言,會覺得他已經付出了足夠的努力。儘管如此成績卻毫無進展,我覺得「難道不正是因為他從未考慮過『努力的方法』嗎?」     俗話說:「努力就會有報酬」。這句話成了世上許多人的心靈寄託。然而,這句話本身真的是正確的嗎?   請各位試著想像一下。放眼當今世上,「努力能得到回報的人」跟「努力卻得不到回報的人」,到底哪種人比較多呢?   這是一個殘酷的事實,但「努力卻得不到回報的人」明顯多出許多。     當然,努力之所以會得不到回報,有時原因也可能是自己無論如何

也改變不了的事情,例如是別人的問題、或是社會結構等問題所致等等。但與此同時,問題出在自己身上的情況也不在少數。     換言之,把「努力就會有報酬」這句話照單全收,一昧埋頭努力是很危險的事。     僅僅安排時程計畫不行嗎?   「才不是,我是有好好思考才努力的喔!」   讀到這裡,應該也有人會這麼想吧。   可是,這種「思考」也有很可能並不恰當。      關於這一點,就來看看我高中時代的例子吧。     我所就讀的高中每年都有十幾名學生報考東大。我高三時也是如此。不算實際參加考試的人數,而是最初以東大為志願的人數及如果可以升學的話就想去東大的人數來說的話,大概有接近一百個人上下吧。但包括

我在內,應屆考上東大的只有三個人——這就是現實。     在我看來,他們明顯有在努力。每天用功讀書十個小時以上的人很常見,而且有的人作業全都好好完成,上課也很認真聽講。還有,仔細思考並規劃讀書計畫後再努力的人也很多。然而正如前面所述,這些人中應屆考到東大的人不過三個人而已。 那麼,他們的讀書計畫上寫了哪些內容呢?大致如下:     「考上東京大學。」   「用一個月背三遍單字卡。」   「做完一遍數學評量。」     對於這樣的規劃,各位覺得如何?     「這計畫也不糟啊?」   「我也是這樣努力的。」   「我覺得這有好好思考並努力唸書。」     這麼想的大家,其實正是問題所在。   光

想是不會有成果的,各位必須理解這一點。   如果沒有好好建立策略,並且將其落實為一種能夠實踐的模式的話,你的努力永遠不會結果。     講難聽點,像上述例子這樣什麼也沒想就在努力的人,以及雖然有思考過再努力,想法卻不恰當的人,就是那些「在還沒比賽前就已經輸了」的人。     魯莽的努力和未曾基於正確思想的努力,可能會帶來失敗。相反地,只要正確地努力,或許就能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是的,錯誤的努力沒有成效。     因此,從現在開始,我們要用正確的方式努力。徹底杜絕在競爭中成為失敗者的可能性,以壓倒性的優勢成為贏家。本書就是一本幫助各位變成這種人的書。     「目標達成型思維」裡的兩大關鍵字

    接下來將透過本書與大家分享「目標達成型思維」以做出正確的努力,不過要理解這種「目標達成型思維」的話,有兩個很重要的關鍵字。     第一個是「策略」,第二則是「記事本」。     策略是「在努力時應該要有什麼意識」的意思。而將其以時間序列的方式打造成足以付諸實踐的模樣的,就是記事本(行事曆)。     也就是說,透過記事本,用可實現的方式將取得成果的最佳化策略應用在實作上,並以此為基礎來努力,從而留下自己期望的結果。     而且我認為,成功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這種目標達成型思維,並不只限於東大學生而已。從現在開始,我想向各位介紹這種對能力好或可以做出成果的人來說很理所當然的事。     

事實上,大部分東大學生在讀書的同時都在進行跟本書所介紹的目標達成型思維類似的思考。此外,至今為止我所認識的社會成功人士也都在奉行類似的思考方式。     但是,就算對那些「做得到的人」來說很正常,對「做不到的人」來說卻並非天經地義。     可能很少人會在意識到本書這回所要傳達的東西下學習。而且說不定有很多人都只是因為不曾學過這種概念,才會像過去的我一樣處於「做不到」的那一方。有鑑於此,我便決定寫下這本書。     「目標達成型思維」是在現代社會下存活的必要條件     「這是東大學生想出來的『目標達成型思維』,所以應該是一種應考策略,對嗎?」     我想應該也有這樣想的人吧。的確,目標達成

型思維是我在當考生的時候創造出來的技巧。不過,我相信社會人士應該也能靈活運用。     如今,「學習」不再只是學生的專利,人們認為在邁入社會之後,也應當繼續學習下去。     舉例來說,決定「重啟學習」的社會人士有增加的趨勢。搞不好現在正在讀這本書的各位之中,也有人是一邊想著「雖說我是個上班族,但不曉得有沒有對我有幫助的重點」,一邊翻閱的。以前很少有這種情況,我想那時腦中想著「總之先工作就是了!」的人應該很多吧。與此相對,感覺現在出社會的人們心裡愈來愈有這種「不學習不行」的危機意識。     若講得嚴厲一點的話,可以說「在變化劇烈的現代社會中,不勤奮向學的人可能會逐漸被淘汰,成為整個社會的累贅

」。     目前AI人工智慧已然崛起,據說十年後,大多數人類的工作都有可能被AI人工智慧所取代。即使那些是在過去擁有勝利公式的領域,其勝利公式也將逐漸失效,這個社會將成為一個無法應對變化就活不下來的世界。     雖然講得好像很厲害,但其實我也無法置身事外。大考結束並不代表以後不讀書就能活得下去,反而接下來才更應該用功才是。     那麼,假如每個人都開始帶著這樣的意識學習的話,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毫無疑問,現代社會是一個以自我責任感為原則的競爭社會,所以單純學習卻不能獲得收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說真的,我們該在意的不是學習這件事對我們有沒有用,而是應該在學習以及在學習過程中思考的

事物間找到樂趣,這才是最重要的。我認為這正是我們本來該有的姿態。     不過,現實卻很難做到這一點。在他人眼中看來,沒有取得成果就等於什麼都沒學到。換言之,要在現今社會上活得更好、活出自己想成為的模樣的話,學習是理所當然的事,而且只有學習是不夠的。     因此,我們必須藉由目標達成型思維來正確考量努力的方式,這對學生還是社會人士來說都一樣。     在這裡,有件事希望各位先想一想。那就是——「學習究竟為何」?     大家在聽到「學習」兩字時,腦海裡會浮現什麼?     恐怕大部分的人想到的都是「國語」、「數學」、「英文」等科目,或者是「經濟學」、「政治學」、「生物學」之類的學科。    

 然而事實上,學習不只是這些東西而已。     比如我接下來會提到的目標達成型思維,用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一種學習。無論是學數學以連繫未來,還是閱讀本書以將其運用在明天開始的人生裡頭,本質上都是同樣的一回事。     總而言之,任何「有助於自我成長的活動」都可以說是學習的一種。     我很希望這本書所撰寫的內容可以讓各位應用在這種廣義上的學習之中。意思是,期盼各位在將這套心法活用於鑽研數學或背英文單字的同時,也能令它在邁向明天的活動上發揮作用。沒錯,目標達成型思維也能夠運用在備考以外的事上。     接著,有些事希望各位可以基於這個學習的話題來思考。     自己本來要學的的事物真的是自己想學

的東西嗎?如果透過學習實現了自己想達到的目標的話,就能成為自己真正想成為的自己嗎?     「明明是一本講策略跟記事本的書,為什麼要問這種問題?」   「這對制定記事本行事曆來說是很重要的事嗎?」     也許各位會這麼想吧,不過這可是在接觸目標達成型思維之前最該考慮、同時是最重要的事。     學習並非目標本身。學習是一種「實現目標並成為自己期望的人的手段」。那些做了也沒意義的事、自己沒興趣的事,以及無法讓自身成為理想中的自己的事,都不能算是學習。     正因如此,在實行這種名為目標達成型思維的手段時,不可或缺的是必須擁有一個「想成為的自己」的目標。簡單來說,在沒有目標的狀態下,即使實行目

標達成型思維也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在實施這種目標達成型思維以前,請先想想看,「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真正想學的東西是什麼?而自身想藉此成為的自己又是什麼樣子?」     說了這麼多,但其實在這篇序中我最想傳達給各位的,是努力有所成效或毫無效果的差異在於「是否能基於正確的策略來努力」。     努力沒有結果的原因並非努力程度的多寡,也不是運氣問題。單單只是「不曾設法讓努力獲得成果」罷了,這真的是很微不足道的一點,我是這麼覺得的。     而且我相信,今後時代的勝利者,正是那些可以注意到這項差異,同時又能正確學習的人。     正如開頭所述,我曾經是一名「不優秀」、「無法基於正確的思考來努力」

的人。過去魯莽冒失,什麼也不想就埋頭努力的我,曾為無法取得成果而苦。我不想讓各位也步上我的後塵。     如果讀了這本書的讀者能比以前更能將「努力」轉化為「結果」,那便是我的榮幸。   相生昌悟

鴉片戰爭:肆之壹 山雨欲來風滿樓

為了解決魯莽行事英文的問題,作者王曉秦 這樣論述:

  這一年,大清帝國的威勢尚存,   卻錯過最佳先機,不論是進步,抑或戰爭。   這一年,英國的聲勢迅速竄起,   搶先洞悉真相,不論是清帝國的落後,還是無知!   扣除勝者的餘裕,減去敗者的藉口,添加軍者的悲歌,增補商者的無奈,成就這部飽含詩意的民族痛史。   清朝道光年間,烏煙沖天,上至皇親貴胄,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吸食鴉片,抽得形銷骨立,幾成廢人,卻依舊沉迷其中,無法逃脫……   你以為這是道光皇帝誓除鴉片的原因?   錯!戰爭的關鍵,古往今來都沒變過,只有一個字──錢!   國庫要稅收,官員要應酬,商人要貿易,百姓要生存,   怎能放任最重要的白銀如滔滔洪流湧入外國人的口袋?   

與其擔心煙毒,不如思考怎麼回收白銀;   與其管束夷商,不如徹查廣東的貪官汙吏。   早在林則徐遠赴廣東之前,早在隆隆炮聲響起之前,   充滿金錢味的煙硝,便已率先燃起! 本書特色   經過二百年的沉澱,這場戰役,早已退出英國人的記憶,卻依舊是中國人耿耿於懷的民族痛史,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等差異?憤怒,怨恨,悲傷,抑或是企圖遮掩內心濃濃的悔意?   專業引用海量中英兩國文獻成就的歷史小說,超過六十幅親眼見證動盪瞬間的畫作,   帶領讀者以帝相、軍民、官商的身分,以最自私自利的犀利角度,   見證一箱箱煙土,如何壓倒中國這條千年巨龍! 作者簡介 王曉秦   高級教師。畢業於四川外國語學

院,長期在內蒙古師範大學和北京印刷學院進行教學與研究工作。   多年來致力於文史類作品的寫作與研究;精通英文,善於挖掘國外的史料,並與中國史料進行對比研究,成果頗豐。出版過長篇歷史小說《李鴻章大傳》等七本著述和十本譯著(含合著)。 壹 兩總督邂逅相逢 貳 道光皇帝談禁煙 參 樞臣與疆臣 肆 權相回京 伍 紅頂掮客 陸 因義士事件 柒 天字碼頭迎欽差 捌 廣州名士 玖 廣州十三行的官商 拾 欽差大臣嚴訓行商 拾壹 令繳煙諭 拾貳 商步艱難 拾參 英國駐澳門商務監督 拾肆 嚴而不惡 拾伍 夷商繳煙 拾陸 水師提督嚴懲竊賊 拾柒 珠江行 拾捌 虎門—金鎖銅關 拾玖 揚州驛 廿 

閒話清福 廿壹 舊部歸來 廿貳 虎門銷煙 廿參 觀風試 廿肆 水至清則無魚 義律進入商館後發現各國商人沒有被抓被殺之虞,包圍商館的清軍封堵了所有路口,但號令嚴明,不闖入樓內、不損壞器物,不拘捕、不打罵、不傷害任何人,僅將夷商軟禁在樓內。武力營救人質似乎成了多餘之舉,義律反而惴惴不安起來。 他曾給佈雷克艦長下過命令,若六天內得不到消息,可以採用適當方式前來營救。在扶胥碼頭巡視時又曾授意「忠勇號」船長馬奎斯組織各船水艄,一俟清軍大開殺戒就以武力抵抗,衝破攔阻,營救商館裡的同胞。 可現在看來,事情顯然並沒有壞到那種地步。萬一佈雷克艦長和馬奎斯船長因為消息不明,採取極端行動,整個局面就會失

控,各國商人和水艄就可能因一場意外的衝突大量傷亡,他無論如何都承擔不起這麼重大的責任! 斷水斷糧斷蔬菜比鈍刀割肉還教人難受。商館裡沒有水井,廚房裡沒有存貨,肉蛋菜蔬僅夠食用兩天,夷商們很快陷入缺水缺食的窘境。商館與珠江僅有一箭之遙,但清軍弁兵橫槍挎刀封鎖了江岸。就算讓他們取水,江水也不宜飲用,因為江面上船舶如梭,到處漂浮著穢物垃圾和死貓死狗。 到了第三天,商館裡的所有水缸水櫃一清見底,人們像陷入沙漠一樣嘴乾口澀,焦渴難耐,夷商們心旌動搖,一致要求義律拿出應急的辦法。 義律、參孫和馬儒翰在小會議室裡商議如何應對這場突發的危機。義律灰藍色的眼睛飽含著陰鬱和不安,肩上的擔子沉重無比,幾乎要把他壓垮。

 馬儒翰舔了舔乾澀的嘴唇,「欽差大臣是個冷酷無情、意志如鐵的人,不繳鴉片,他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參孫的嗓子同樣乾得要冒煙,「清軍把我們圍得鐵桶一般,任何消息都無法傳遞出去,我擔心萬一佈雷克艦長冒險闖入虎門,馬奎斯船長率眾呼應,就事大難收了。」 義律道:「是的。我曾經多次警告我們的同胞,在中國做鴉片生意如同火中取栗,但是,他們被貪慾矇蔽了雙眼。這場危機既意外,又在意料之中,只是沒想到來得如此猛烈。欽差大臣行事魯莽,竟然把《大清律》的連坐法應用於世界各國,讓無辜的商人和水艄也遭到軟禁。商館和扶胥碼頭有一千五六百外國人,多數是我國人和英屬印度人,這種舉動會引起各國政府的抗議和干涉,甚至讓禁煙論的同

情者們眾叛親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