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坑生態保護區門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王志弘所指導 陳琳的 煉金術—金門戰地襲產的觀光治理 (2014),提出龍坑生態保護區門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金門戰爭地景、觀光、治理、異質地方。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應用經濟學系所 黃炳文所指導 李守銘的 新社花海遊憩效益與遊客評價之研究 (2011),提出因為有 新社花海、消費者剩餘、旅行成本法、現場波松的重點而找出了 龍坑生態保護區門票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龍坑生態保護區門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煉金術—金門戰地襲產的觀光治理

為了解決龍坑生態保護區門票的問題,作者陳琳 這樣論述:

本文探討金門自戰地轉型的進程中,金門發動戰地襲產化的觀光治理機制為何,以及戰地襲產化觀光帶給金門什麼樣的前景與困境。金門長達四十三年的軍事管制時期,意外使得戰爭地景得以保存與襲產化(heritage),在解除軍管後,這些戰地遺跡成為觀光遊憩資源,也是今日金門發動戰地觀光的結構動力。我嘗試挪用「煉金術」一詞來譬喻金門以發展戰地觀光的策略,去修補撤軍後的經濟危機,在這個過程之中涉及了不同治理體制之間的緊張關係。更具體地說,我探討金門三個地方層級的不同治理機制:「三金」(金門縣政府、國防部金門防衛指揮部、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在其各自本位上,如何治理金門襲產觀光化的具體措施,彼此間有何合作和衝突關係

,同時,去歷史的觀光化過程中,這些體制自身如何不自覺地扭曲、變形。另一方面,我也關切金門人自身如何面對這個強調特定戰爭記憶,並予以襲產化和觀光化的家鄉。也就是說,在地居民面對這些戰爭地景意義的轉變,涉及了地方記憶與認同的協商和重塑,如何具體映照出金門置身兩岸關係中的曲折處境。因此,我在參照傅柯「異質地方」概念後,試圖以「雙面鏡」的空間隱喻,說明金門如何可能在戰地襲產化觀光治理與地景重塑的脈絡中,體察到一種傅柯式的鏡像反身重塑效果。

新社花海遊憩效益與遊客評價之研究

為了解決龍坑生態保護區門票的問題,作者李守銘 這樣論述:

自2006年起辦理的「新社花海」,為臺灣中部地區重要的農業休閒推廣活動之ㄧ,政府投入預算的目的即是創造遊客遊憩效益及提升農業休閒或觀光產業收益,而參觀新社花海活動並不需要支付任何門票費用,個別展示館亦無收費,無法以一般市場財貨方式來評估新社花海遊憩效益,必須採取非市場財的評估方式。另外,活動參觀人數達150萬人次,新社花海周邊道路產生「塞車」的情況,因此,將塞車時間納入旅遊成本,以避免產生遊憩效益偏估。本研究利用TCM建立新社花海的遊憩需求實證模型,並以計數模型中TNBES及On-Site Poisson模型來修正截斷與內生分層問題,遊憩效益部分係採取消費者剩餘為計算標準,遊客評價部分採取O

rdered Probit模型分析,遊客對於新社花海各項因素滿意度部分,則以因素分析及集群分析將樣本資料區分為三大因素及二大集群,以探討遊客滿意度各項因素組成。研究結果顯示:(1)影響新社花海旅遊次數的因素包含遊客旅行成本低、騎機車、女性、年長者、所得較低者、假日參觀者及遊客評價高者,參觀新社花海次數相對較多。(2)實證估計將塞車時間納入旅行成本,則新社花海每人每次遊憩效益為1753元,遊憩效益為13億1475萬元,如未納入塞車時間,消費者剩餘將達1878元,遊憩效益將達14億850萬元,表示旅行成本如未納入塞車時間,將高估消費者剩餘每人每次125元,遊憩效益高估達9375萬元。(3)遊客對於

新社花海園區規劃主因素構面滿意度最高,人員服務主因素構面次之,友善設施主因素構面整體滿意度較低;如果以單項滿意度問項,以整體園區視覺景觀設計得分最高,停車空間及對外交通便利性問項得分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