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長片輔導金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文化創意事業系 顏加松所指導 趙芝婉的 文化創意產業的跨文本發展之可行性研究-以《閰小妹》IP引用與拓展為例 (2020),提出112長片輔導金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文化創意產業、臺灣動畫產業、IP產業、跨文本、國際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外國語文學研究所 柏逸嘉所指導 沈昆賢的 距離電影:趙德胤「歸鄉三部曲」與後殖民及華語語系的邊界 (2017),提出因為有 趙德胤、歸鄉三部曲、後殖民、華語語系、亞際遷移、緬甸華人、距離的重點而找出了 112長片輔導金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12長片輔導金,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文化創意產業的跨文本發展之可行性研究-以《閰小妹》IP引用與拓展為例

為了解決112長片輔導金的問題,作者趙芝婉 這樣論述:

美、日兩國動畫產業穩定成熟,發展出各種跨文本的行銷策略,從漫畫、小說、動畫、遊戲中取得IP,並發展相關周邊商品與內容,將IP推向國際市場,讓全球為之風靡,深受許多消費者喜愛。近年來,臺灣動畫逐步走向原創IP,《閰小妹》就是其中一個成功的案例,因此,本研究聚焦於探討臺灣動畫IP的引用與拓展,從臺灣動畫產業分析IP產業的拓展與引用。研究發現,影響臺灣未來動畫IP發展走向主要有三個因素:一、政府的資金與輔導缺乏後續應用;二、累積IP內容發展國際化;三、角色IP帶動經濟商機。

距離電影:趙德胤「歸鄉三部曲」與後殖民及華語語系的邊界

為了解決112長片輔導金的問題,作者沈昆賢 這樣論述:

本論文旨在探討趙德胤導演所拍攝之「歸鄉三部曲」中對於緬甸華人角色失敗的亞際遷移的再現,並將此三部作品—包括《歸來的人》(2011)、《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2012),與《冰毒》(2014)—定義為「距離電影」。本論文的核心論點指出,距離電影不但能夠挑戰線性的移民敘事,同時也推展後殖民研究與華語語系研究的知識邊界。論文第一章首先揭露將趙德胤描繪為在台灣獲得成功的少數族裔導演的主流論述形構如何與其電影中失敗的亞際遷移的主題產生矛盾,並且藉由詳細定義距離電影來提供分析其作品的另類方法。本章節同時也引介後殖民研究與華語語系研究中的批判思維,並點出其能夠與無法幫助本論文分析之處。第二章分析《歸

來的人》如何藉由緬甸的回流移民來批判台灣夢與緬甸改革等吸引移民的論述,並且著重於傾聽影片部署之聲音。第三章探討《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中由泰緬邊界空間與跨界移民所體現的居間性,並且關注影片中的表演面向。第四章檢視《冰毒》中緬甸當地的底層華人所面臨的機動性與不動性的辯證關係,同時考量影片中的攝影機運動。第五章總結本論文,並且提問:趙德胤的距離電影如何挑戰台灣的外文系中固有的「外國」與「本地」的二元對立?透過對於「距離」此一概念的更多討論,本論文提議趙德胤的電影促此我們重思台灣過去在不同學科與主體間不加批判所設立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