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未婚懷孕補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2021 未婚懷孕補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周志盛,周瑋軒,周瑋倫寫的 勞動基準法隨身查(三版)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研究所 李玉嬋所指導 陳怡安的 人工流產決策諮商之專業能力 (2021),提出2021 未婚懷孕補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人工流產決策諮商、工作項目、能力、培訓課程、焦點團體訪談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吳書昀所指導 林容的 未成年小媽媽教養發展遲緩兒童經驗之詮釋 (2021),提出因為有 未成年小媽媽、發展遲緩、母職、教養的重點而找出了 2021 未婚懷孕補助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2021 未婚懷孕補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勞動基準法隨身查(三版)

為了解決2021 未婚懷孕補助的問題,作者周志盛,周瑋軒,周瑋倫 這樣論述:

  本書精選勞動基準法歷年來重要的解釋令,並且融合實務議題詳加分析,是職場上班族熟稔自身權益的實用工具書。細究本書特色有下列數項:   1.每一條文標示制定要旨,便利讀者查詢與閱覽。   2.逐條彙整主管機關發布之重要解釋令,以使勞資雙方有所依循。   3.常用條文輔以實務解析,藉以探究勞資雙方常見的迷思。   4.敘述簡要、條理清晰,是職場工作者與在校學子必備的工具書。   5.提供讀者人資管理、勞資關係與勞動法令的諮詢服務。

人工流產決策諮商之專業能力

為了解決2021 未婚懷孕補助的問題,作者陳怡安 這樣論述:

本研究基於聯合國的 CEDAW、CRPD、CRC 三公約,強調的婦女生育自主權和身體自主權,欲探究與了解人工流產決策諮商專業人員的工作項目與能力,並設計對應之能力指標與培訓課程。 本研究方法採用焦點團體法,透過文獻分析整理工作項目,供焦點團以成員做討論。藉由國內外的人工流產決策諮商之計畫、施行模式與相關研究等,分析目前國內外運行之人工流產決策諮商模式的工作項目,整理出相對應工作項目的「執行人工流產決策諮商所需要的能力和能力指標」,歸納「人工流產決策諮商焦點團體訪談大綱」,再邀請專家共15位,以焦點團體訪談法,針對訪談大綱進行討論,提出建議,以內容分析法分析專家意見與建議,據以提出本

研究之結論。 本研究結果:一、人工流產決策諮商共有六大工作項目。二、六大工作項目可擴充為九大能力。三、此九大能力化為課程能力,據此能力指標和專家們建議,設計十五小時的人工流產決策諮商專業人員培訓課程。四、提倡生育自主權、人工流產的去汙名化與專業人員自我價值觀澄清,是人工流產決策諮商的核心能力。五、應增加人工流產決策諮商對青少年和身心障礙婦女的調整和專業人員的敏感度。六、人工流產決策諮商,是需要相關醫事人員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服務。

未成年小媽媽教養發展遲緩兒童經驗之詮釋

為了解決2021 未婚懷孕補助的問題,作者林容 這樣論述:

未成年小媽媽,一個稱謂、雙重身份,在仍須被保護以及要負起保護、教養之責的兩種身分下,她們的身心和各項需求產生巨大的變化與拉扯,也使她們在為人母後面臨極大的考驗。若遇上孩子有發展遲緩,面臨額外的早療治療、親職課程等狀況,對未成年小媽媽來說,又何種處境與狀態,值得深入探究。因此,本研究在目的在於詮釋未成年小媽媽在面對親自撫育及教養發展遲緩兒童的經驗。 本研究歷經10個月,透過16次跟訪早療課程的機會,實際參與一位小媽媽日常教養及親子互動;從情境中取得相關故事的片斷,加上傳述經驗的過程,整理小媽媽的生命經驗,進而整理出以下四面向的發現:(一)從生態理論觀點論述小媽媽母職實踐的想法與作法;(二

)從社會排除觀點探討在母職展現過程中自我內在的糾葛與衝突;(三)從政策面向分析小媽媽在母職身分下使用資源的經驗及感受;以及(四)從小媽媽對自己未來生涯、母職的期許中看到她逆境求生的不容易。希望能透過這樣的整理,讓大家對於未成年小媽媽教養發展遲緩小孩的處境、經驗有更深入的理解與認識。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予以七點研究討論與反思及二點建議,期許在服務或福利供給上從巨視體制、文化到微視的個人狀態有脈絡性的去理解未成年小媽媽;以及從不同面向來重新檢視及建構更貼近未成年小媽媽的福利政策,為她們帶來更多希望。關鍵字:未成年小媽媽、發展遲緩、母職、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