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03公車動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淡江大學 水資源及環境工程學系 陳俊成所指導 葉嘉純的 都會交通建設對空氣品質變化之影響評估 (2002),提出f103公車動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交通污染排放、交通建設、旅次模式、系統動態學、羅吉特模式、交通策略。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水資源及環境工程學系 陳俊成所指導 蔡萬春的 交通污染管制評估模式之參數研究 (2001),提出因為有 系統動態學、羅吉特模式、車流理論、排放模式、地理資訊系統的重點而找出了 f103公車動態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f103公車動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都會交通建設對空氣品質變化之影響評估

為了解決f103公車動態的問題,作者葉嘉純 這樣論述:

台北市區因人口密度與產業結構的因素,都會內交通工具污染物的排放成為主要空氣污染來源。政府為解決市區交通問題,以擴增道路路網、增建大眾捷運系統以及利用各種交通管理策略等方法,以期紓解交通壓力。從環境面來看,這些建設及策略的實施對於都會區空氣品質之影響,亦為政府所關心之問題。本研究利用以系統動態學為基礎之決策系統,評估都會區之交通建設及管理策略的實施,對空氣污染物排放總量之變化影響。此系統結合旅次分析模式以及交通空氣污染評估模式兩個模式。旅次分析模式為設定交通分區、路網規劃、旅次分配及路徑分析等工作,而交通空氣污染評估模式則結合運具選擇、車流與交通排放等三個子模式,並配合地理資訊系統資料庫的應用

,評估NOx、HC及CO之排放總量變化。本研究以針對台北市所實施之交通建設及交通管理策略,評估NOx、HC及CO之排放量改變。在交通建設部份,包括環東、洲美快速道路通車後以及捷運內湖線通車後對空氣品質均有正面影響,且快速道路之通車對於空氣污染之減量有較佳之效果。在交通管理策略部份,則評估各項單一策略之執行對於空氣品質之影響,包括汽車停車位之管理策略、新增公車專用道之實施、機車行駛路段之限制、大眾運具費率及班距之調整等,另外評估兩項策略搭配執行對於空氣品質之影響。對於NOx、HC及CO減量具有正面效果之交通管理策略為汽車停車費率調漲、公車專用道路段禁行機車、公車費率調降、捷運費率調降、捷運班距縮

短、汽車停車費率調漲配合公車費率調降、汽車停車費率調漲配合捷運班距縮短、公車專用道路段禁行機車配合公車費率調降,以及公車專用道路段禁行機車配合捷運班距縮短等;對於NOx、HC及CO減量具有負面效果之策略為提高停車位周轉率為1.5倍、設定限時停車格、增加汽車停車位及新設公車專用道之實施;對於不同空氣污染物減量具有正面及負面效果之交通管理策略為捷運路段禁行機車及公車班距縮短。另外,直接抑制私人運具之成長比增加大眾運具之競爭力,對於空氣品質之改善有更明顯的效果。

交通污染管制評估模式之參數研究

為了解決f103公車動態的問題,作者蔡萬春 這樣論述:

本研究使用以系統動態學(System Dynamics)為基礎,建立一個包含羅吉特模式(Logit Model)、車流理論(Traffic Flow)及排放模式(Emission Model)之決策支援系統,配合地理資訊系統之資料庫應用,以評估交通策略實施後對空氣污染物排放量的影響,並對參數進行靈敏度分析。本研究以台北市為主要研究地區,機車、汽車、計程車、公車與捷運為主要研究之交通工具,評估五項管理策略對於NOX、HC與CO,此三種空氣污染物排放量的影響。其中讓三種污染物排放量均達減量目的之策略,依其成效分別為採行合理停車費率、公車速限放寬為60 km/hr以及停車費率調高10元;使NOX排

放減少、HC與CO增加者為忠孝東西路與羅斯福路專用道策略;使三種空氣污染物排放均上升者為停車位週轉率提高1.5倍策略。在污染物減量方面,以公車速限放寬為60 km/hr為較易實施的策略。在靈敏度分析方面,本研究針對三項參數分析,分別為汽車停車時間、機車購車成本與汽車停車費率。根據本研究所得到的結果顯示,對三項污染物排放影響最大的參數為汽車停車費率,其次為汽車停車時間,最小者為機車購車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