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志工動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一日志工動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苦苓寫的 苦苓自然書寫四部曲:苦苓與瓦幸的魔法森林+苦苓的森林祕語+熱愛大自然:草木禽獸性生活+我在離離離島的日子 和苦苓的 最後書:苦苓的餘生日記【作者親簽告別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桃園市動物保護教育園區】一日志工申請辦法修訂 ... - 學務處也說明:【桃園市動物保護教育園區】一日志工申請辦法修訂公告及申請方式。 · 一、申請辦法修訂公告參考網址如下: https://drive.google.com/open? · 二、志工申請方式參考網址如下: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時報所出版 。

東海大學 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王啟明所指導 陳豈銘的 國軍人員環境素養、環境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中部地區陸軍後勤部隊為例 (2021),提出一日志工動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環境素養、環境態度、環境行為。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藝術教育碩士班 李靜芳所指導 洪翠玲的 以生命歷程為核心概念的成人藝術創作教學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生命歷程、成人藝術創作教學法、藝術的構成、藝術創作的重點而找出了 一日志工動物的解答。

最後網站[心得] 板橋動物之家一日志工 | 健康跟著走則補充:先整理新屋收容所遛狗志工團的資訊給大家: 報名方式:搜尋臉書桃園市推廣動物保護協會填google表單報名遛狗日:禮拜六10:00~15:30 需要的技能: ... ,... 去第一次去主要在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一日志工動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苦苓自然書寫四部曲:苦苓與瓦幸的魔法森林+苦苓的森林祕語+熱愛大自然:草木禽獸性生活+我在離離離島的日子

為了解決一日志工動物的問題,作者苦苓 這樣論述:

最暢銷的大自然書寫,多次入選優良課外讀物── 苦苓自然書寫四部曲!     這是一套生動活潑的動植物觀察筆記,   也是一位被社會放逐的作家,   重新在自然裡找回自己的神奇旅程。     《苦苓與瓦幸的魔法森林》增訂新版   +   《苦苓的森林祕語》增訂新版   +   《熱愛大自然:草木禽獸性生活》   +   《我在離離離島的日子》     《苦苓與瓦幸的魔法森林》增訂新版     聽苦苓與泰雅女孩瓦幸暢談生命的堅韌、聆聽自然的樂章、呼吸曠野的清新、明瞭生死的無常……讓洗淨鉛華的自然文學家,帶我們邁入最神祕的領地,享受大地之妙,山林之美!     《苦苓的森林祕語》增訂新版    

 如果你得到與自然界溝通的能力,你最想跟它們說什麼?   害羞的蛇下巴會脫臼、大部分的蜂不採蜜?超級解說員苦苓再次展開他與森林的祕密對話。   跟鳳仙花姐妹談戀愛、撞見貓頭鷹和蝙蝠在聊天、聽群鳥七嘴八舌、跟檜木爺爺辯論……噓!苦苓的森林祕語說也說不完……     《熱愛大自然:草木禽獸性生活》     ※本書非限制級,無尺度問題,請安心閱讀!   臺灣第一位動植物兩性作家──苦苓,帶你一窺動物們的狂野豪放,植物們的閨房春光。   33篇全新嘗試、前所未有的動、植物書寫,帶領你看見大自然最赤裸,也最生生不息的篇章,更深入了解自然界的奧妙與美麗。     《我在離離離島的日子》   臺灣是歐亞大陸

的離島,馬祖是臺灣島的離島,東莒是馬祖的離島;島嶼情人讓情感豐富的文人有了寄託,即使孤身獨行,依然能將陌生的自然內化成心靈的養分,豐足一切。   得獎記錄     ▲《苦苓與瓦幸的魔法森林【增訂新版】》   2016年第38次中小學優良課外讀物 【文學創作類】     ▲《苦苓與瓦幸的魔法森林》   2012年臺北市101年度兒童深耕閱讀好書推薦   2012年第34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   2011年博客來「年度百大」總榜TOP52、童書TOP1     ▲《苦苓的森林祕語》   2011年臺北市立圖書館第61梯次好書大家讀知識性讀物     ▲《我在離離離島的日子》   2014年第

36次中小學生優良讀物推介‧文學創作類   2013年臺北市立圖書館第64梯次好書大家讀知識性讀物     國內外暢銷記錄     ▲《苦苓與瓦幸的魔法森林》   2013年博客來「年度百大」童書(小學)TOP19   2012年博客來「年度百大」童書(小學)TOP12     ▲《苦苓的森林祕語》   2013年博客來「年度百大」童書(小學)TOP35   2012年博客來「年度百大」童書(小學)TOP4   2011年博客來「年度百大」童書TOP21     ▲《我在離離離島的日子》   2013年博客來「年度百大」華文創作TOP35     ▲《請勿對號入座》   2015年博客來「年度

百大」銷售榜華文創作TOP37   2015年度金石堂華文文學TOP52

一日志工動物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我們去阿里山拍YT 路上遇到被棄養
在車來車往的阿里山公路旁
等主人的小可憐重獲新生了!
從完全不讓人靠近到短短幾個月
這個撒嬌模樣真的是融化惹~~~
(不知道這個故事的朋友們可以去看我們阿里山旅遊影片第三集的最後四分鐘唷!)

真的很感謝幫忙發文的游安婷/香蕉哥 +
去救她的台南小姐和迷你品救援小組。
辛苦了!!!

📩底下可以找到迷你品救援小組的官網
現在在招募愛心中途之家與接送人員唷!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臉書私訊他們做詢問!

我們做影片的初衷就是想盡自己的一點點力
讓世界多那麼一點溫暖。
因為做影片而認識到那麼多好人真的是很感動
狗狗能被救回來也讓我們動力滿滿!
謝謝有幫我們轉發影片,文章,還有一起捐款為乖乖擔心的大家!

謝謝!💗

臺灣迷你品醫療救援小組的網站在這裡❗️❗️❗️
📌官網 🔍 https://www.facebook.com/MiniaturePinscher2016anna/

更多游安婷和香蕉哥在這裡❗️❗️❗️
📌游安婷和香蕉哥的YT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tfs...
📌游安婷I N S T A G R A M 🔍https://www.instagram.com/sunshine860...

更多楊楊Milly 在這裡 ❗️❗️❗️
📌S U B S C R I B E 🔍 https://www.youtube.com/c/楊楊Milly楊婷婭
📌 I N S T A G R A M 🔍 https://www.instagram.com/millyyang1010
📌F A C E B O O K 🔍 https://www.facebook.com/milly1010
✉️ Business Inquiries 合作邀約:[email protected]
📌 I N S T A G R A M 🔍 https://www.instagram.com/sayysentertainment/

更多錄影/剪接師大海Sinego 在這裡 ❗️❗️❗️
📌S U B S C R I B E 🔍 https://www.youtube.com/user/sinoceanl0l
📌 I N S T A G R A M 🔍 https://www.instagram.com/dj_sinego0717/​​
📌F A C E B O O K 🔍 https://www.facebook.com/DJSinocean
✉️ Business Inquiries 合作邀約:[email protected]

#流浪狗
#流浪動物
#動物救援
#阿里山
#領養不棄養
#領養代替購買
#志工

國軍人員環境素養、環境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中部地區陸軍後勤部隊為例

為了解決一日志工動物的問題,作者陳豈銘 這樣論述:

環境教育力量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根源。環境教育不僅是讓受教者學習環境知識,也要培養對環境保護的積極態度,進而衍生出參與克服環境問題的行動力。我國在國軍人員在環境素養與環境態度議題的討論是相當缺乏的,國防部是負責國軍官士兵之環境教育課程規劃的主辦機關。國防部於2009年頒布國軍推動節能減碳綱要計畫,其目的是配合國家環保政策,提升環保意識與「節能減碳無悔措施」觀念。本研究主張以國軍人員環境素養與環境態度為研究主軸,再結合陸軍後勤部隊的特性,試圖瞭解同仁的環境知識,引導同仁建立的環境素養、環境態度和環境行為。

最後書:苦苓的餘生日記【作者親簽告別版】

為了解決一日志工動物的問題,作者苦苓 這樣論述:

  【作者親簽告別版】   14.5公分的腫瘤、1.1公斤的重量,長期霸占腹腔。   最終,它在2021年9月28日悄然離開體內,盼它連同病痛一起帶走。     我想為自己寫下墓誌銘:   這裡躺著一個這輩子都很開心,而且也讓很多人開心的人。   這本日記救了我。     沒想到這本日記會變成一本書,   因為這一年以來,我完全不知道自己還可以撐多久。   400萬個B肝病毒、14.5公分的肝臟腫瘤、   以及突然而來的嚴重抑鬱症,徹底擊垮了我。   最後想到了寫日記這個辦法。   至少至少,還能寫一些意思完整的句子,證明我還有一點用。    

 寫日記對我是一種療癒,也是一種救贖。     我幾近絕望的對抗身體的病痛,但並未放棄救回自己潰散的心理……我這樣寫日記簡直就像是在汪洋大海的孤島上,發出一小聲微弱的吶喊而已……     我好像在海灘上放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瓶中信」,也不敢期待有人前來救援,只想知道我唯一還能創造的這些文字,到底有沒有價值、有沒有意義?     這確實是我的「餘生日記」,也很可能是我的「最後書」,但大家也不用在心裡幫我舉辦告別式,我們永遠不知道命運之神會玩什麼把戲……     ∣關於本書∣   2020年底,經醫生檢查,苦苓發現肝臟多了一顆14.5公分大的腫瘤。     

當時,他正要出版新書《煩事問莊子》,因為這突如其來的腫瘤,新書講座、演講邀約都被迫取消。2021年元旦,苦苓開始書寫日記,記錄他與這個不請自來的腫瘤、肝病毒與憂鬱症共存的生活,並寫下他的不安、焦慮、期盼與自我療癒的心路歷程。     在日記裡,苦苓自述生理及心理變化,時而消沉,時而豁達,更多的是對日常周遭有不同的體悟。開始是逐日記錄,後改為有所感才書寫。日記中有他對社會的觀察,有哲學式的思辯,也有他對人類、地球與大自然的反思,當然,更有自我的反省。     日記從元旦寫到10月8日,這一天,苦苓66歲生日,記錄他近一年來死去又活來的心態轉折。如苦苓說言,這本可能是「最後書」,但

也可能禍害遺千年的還有下一本或下下本,但期待讀者可以一同與他見證——這輩子,沒白寫、更沒白活! 作者簡介   苦苓     本名王裕仁,1955年生,祖籍熱河,宜蘭出生,新竹中學、臺大中文系畢業。     曾任中學教師、雜誌編輯、廣播電視主持人,獲《中國時報》散文獎、《聯合報》小說獎,《中外文學》現代詩獎及吳濁流文學獎,著作五十餘種,暢銷逾百萬冊。     曾任雪霸國家公園解說志工,沉潛8年,驚豔於天地萬物超乎想像的各種生命形式,遂提筆書寫自然。     2011年開始,陸續出版《苦苓與瓦幸的魔法森林》、《苦苓的森林祕語》,成功開創新型態書寫,以生動詼

諧的方式開啟認識自然的全新視角。2013年寫下散文《我在離離離島的日子》,深刻反思人類與自然的親密關係。2015年《請勿對號入座》,用諷刺中帶有戲謔的筆鋒,描寫各種奇人異事,2016年《短短的就夠了》精選出版,描寫人世的荒誕無稽,再掀膾炙人口的「極短篇」風潮,同年12月推出《熱愛大自然  草木禽獸性生活》,生動描寫動、植物五花八門的繁衍方式,成為臺灣第一位「動植物兩性作家」!2017年出版《對不起,嚇到你》,讓讀者體驗背脊發涼、腸胃翻攪的苦式驚魂。2018年出版《所謂愛情,只不過是獨占與反叛》,以短篇小說表現複雜的愛情樣貌,描述關係中情深慾重的真實人性。     2020年,開啟國學全

新書系,出版《苦苓開課,原來國文超好玩》,將曾經風靡一時的苦式國文課重現於紙本;2021年,出版《煩事問莊子:苦苓的莊子讀書筆記》,用自己的生命體驗,訴說在低潮時,如何體會莊子悠遊自得、無可無不可的人生哲學。      FB請搜尋「苦苓(王裕仁)」   Podcast請收聽「苦苓巴拉巴拉」 編輯序 青天霹靂的消息——2021/1/1 死不苦,痛才苦——2021/1/2 誰想當抗癌勇士?——2021/1/3 刷存在感——2021/1/4 苦痛得自己承擔——2021/1/5 相對剝奪感——2021/1/6 人類是地球的病毒——2021/1/7 當勇士還是鴕鳥?——2

021/1/8 常見的事物都不美好——2021/1/9 今日停更——2021/1/10 看完標題已成過去——2021/1/11 天冷腦熱的奇思異想——2021/1/12 我記得,故我在——2021/1/13 重啟日記——2021/3/9 百無聊賴的一天——2021/3/10 沒人相信,我很軟弱——2021/3/11 人,真的很奇怪——2021/3/12 我很久沒有哼歌了——2021/3/13 為愛自尋煩惱——2021/3/15 我只想好好吃頓晚餐——2021/3/17 繞著恆星的日常——2021/3/20 有一種牢籠,叫文明2021/3/21 總有無法逃避的一天——2021/3/22 老天的禮

物——2021/3/23 投降日——2021/3/29 一切都是命定——2021/3/31 愛是百憂解——2021/4/6 我又開始哼歌了——2021/4/12 多久沒與伴侶談心了?——2021/4/14 失智前,我想環遊世界——2021/4/21 如果想活,就養隻小狗——2021/5/27 人類是地球的病毒——2021/5/28 You Are What You Live——2021/5/30 苦樂如晴雨,終將過去——2021/6/2 天譴或天擇——2021/6/6 敬重掌握自己命運的人——2021/6/13 存在論——2021/6/16 網路殺人——2021/6/17 一場躲不掉的突襲——

2021/6/22 不愛,是怕再次愛上——2021/6/26 不動心——2021/6/29 有意識的努力活著——2021/7/8 按下暫停鍵——2021/7/12 所謂愛情,只不過是……——2021/7/14 一個人,與一隻病毒——2021/7/21 看了六個醫生之後——2021/7/22 尋死的念頭——2021/7/23 最後身影——2021/7/28 不知者不病——2021/7/29 快樂主義者——2021/8/1 與恐怖分子談判——2021/8/3 第一千個日子——2021/8/4 清晰的夢——2021/8/6 宛如黑色喜劇——2021/8/12 一場艱難的戰役——2021/8/14 困

局——2021/8/17 開始設想沒有妳的日子——2021/8/19 病毒與它們的產地——2021/8/26 還我健康山河——2021/8/28 全心愛一個人,真好——2021/9/14 把痛視為常態就不苦了——2021/9/17 樂於接受一切——2021/9/19 不留遺憾的生活——2021/9/26 別把自己當國王——2021/9/29 不是落荒而逃,而是華麗轉身——2021/10/1 想好好看看這美麗的世界——2021/10/2 我的墓誌銘——2021/10/3 自我點評——2021/10/4 意料的結局——2021/10/5 給自己的錦標——2021/10/8 後記 編輯序

    第一次讀到日記,是在二○二一年一月二十六日的下午。那天下午作家剛好北上,我們約在臺北車站碰面。其實也沒說具體要談些什麼。不過前一個月,他才因健康因素取消三場《煩事問莊子》新書講座,當時我還不知具體原因,於是對我而言,見面只想關心其近況。     比預定時間稍早,我抵達臺北車站咖啡廳,並傳訊告知。沒多久就收到即將抵達的訊息回覆,並傳來一篇文章讓我先看看。我收到的是「元旦日記」,看了首段,感覺瞳孔放大:「新年的第一天,我帶著肝臟中的十四.五公分腫瘤,和超過四百萬個B肝病毒,努力的活下去。」讀完日記,記得我回:「這是小說嗎?我希望它是一本小說。」(直到現在,我仍不知這樣的回覆是否

恰當,但我至今仍想不到適當的文字回覆。)     沒多久,苦苓大哥來了。在那個人聲嘈雜的咖啡廳裡,我追問許多當事人可能早已經歷過的無數次拷問:「什麼時候發現異狀的?」「去看醫生了嗎?醫生怎麼說?」「最近身體狀況好嗎?」「家人朋友都知道了嗎?」只見他平靜且不時帶著幽默的回答我連珠砲的提問,彷彿我比他焦慮十倍。     很多事在發生後已成既定事實,它不會因為我們的慌張失措或懊悔不已而改變,就像苦苓大哥身上的腫瘤與病毒,也不會因為我的擔心焦慮而消失無蹤。況且當事人勢必經歷我們難以想像的內心煎熬,各種可能的解方肯定也諮詢嘗試過。分開後,我陸續收到其他篇日記,每看完日記便有些感想,寫下讀

後感回信。只是當時,我並不曉得這些回覆對他的意義,直到我看了這本書的後記。     我很喜歡這些日記(倒不是我愛窺探他人隱私),從日常瑣事著眼,旁及人生哲學、自然科學等思維,讀來很有感觸。如首篇日記提到,作家深受耳鳴之苦,但醫生表示,已過治療期,勸慰病人只能與之「好好相處」。乍聽無奈,但其實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家庭、職場、生活總有不如意處,而這些無法輕易改變之處,與其哀怨度日,何不換個想法與之共處?第二天的日記作家更進一步談到與苦痛共處的方式:「人的感受會互為消長,能讓某一種感受多一些,原先(尤其是不好的)的感受就能少一些,或至少晚一些才來報到。」日常的苦痛不會驟然消失,但透過注意力的轉

移,或許能減少不愉快的感受,也會讓我們生活好過一些。     此外,一些日記偶有哲學思辯的味道,像是探討人的存在論,人到底怎麼樣才算存在於世呢?作家透過唯心、唯物論的角度,申論現代人存在的意義。存在本身就是個很弔詭的命題,以唯物論觀之,人生於世,就是一種存在;但若以唯心論來看,假設世上無人知曉此人存在,或此人忘了自己的過去,或此人的過去都蕩然無存,那麼此人是否真的存在過呢?所以現代人在浩瀚的網路世界,透過文字、影像亟欲證明自己的存在,但有時鑿斧太深,留下難以癒合的傷痕,所以作家不免感嘆:「難怪有人不擇手段、有人幹盡傻事,無非也就為了被看到、被聽到、被承認自己的存在而已。」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每個人都希望被別人肯定,也特別在乎他人的目光,而在這網路時代,我們更會在意有多少人來臉書按讚,有多少人給我們負評,而這些人與我們素昧平生,透過網路連結,每個陌生人都成了舉足輕重的存在。於是作家在日記中寫下:「原本跟我們八竿子打不著的人,都變得有分量、有影響力,甚至牽扯到我們的喜怒哀樂、恩怨情仇了。在資訊氾濫、資訊爆炸、資訊超量負載的時代,人要怎樣在無數的電磁波中找到自己、確認自己的位置,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這些探討網際網路裡人類存在的諸多叩問,似乎也呼應時下熱門的「元宇宙」議題:我們在社群有自己的名字、身分帳號,也有人際交友圈,所以每個人早已生存在M

eta 世界裡了,而我們判斷一個人的生死或好壞,很多時候可能是看對方在FB或IG留下的隻字片語。作家話鋒一轉,寫到了「現代老大哥」的可怖之處,「這個時代要『殺人』實在太容易了:既然大家都依賴社群平臺而互相聯繫、而工作生活、而證明自我,那麼專制者只要掌握了這個平臺,就可以輕易『滅』了一個人!」原來《一九八四》不只是經典小說,更是跨時代的預言。     這本日記寫下作家對日常周遭的體悟、對現狀的哲學式思考,以及對大自然的觀察,還有對人類的反思。除了巨觀看世界與社會的俯瞰角度外,這本書的自我微觀,也有可讀之處。這本書真誠不虛構的記錄了作家深陷大小疾病的痛苦、掙扎、無奈以及坦然,透過日記,我們

得知他深受肝腫瘤、失眠、憂鬱症、耳鳴等大小病痛侵擾,而隨著時間推移,我們也可讀出其生理與心理變化:時而消沉,時而豁達,卻不故作堅強,面對病痛時,他一樣會脆弱、會無助、會憂鬱,甚至有了逃避離世的想法……在苦痛的日常下,他更以不同觀點詮釋何謂「敬重生命」。而透過作家的深度自剖,讀者更可看到一個有別於螢光幕上能言善道、口才凌厲的形象——原來私底下的他下十分封閉,討厭人多的場合,更討厭應酬的話語,因為是工作「個體戶」,他沒有同事,也沒有上司,所以交友圈不如我們想像中廣闊。透過這些深度自剖,相信也會顛覆大家對「苦苓」的印象。     這本日記,是作家的自我療癒,更是苦苓的私密記錄。從道德面來看,

公開似乎有些爭議,更別說出版成書供大眾閱覽、評頭論足了。但正如作家自承,這是一本「救命之書」,在書寫的過程中,他透過自我檢視,不斷與自我對話,得到了救贖,離苦得__樂。這樣的一本日記,從出版編輯的角度觀之,當然值得出版——以出版類別來看,它其實就是一本「勵志書」。我相信每個人在閱讀這本日記時,都能從中自我觀照,並有許多寶貴的收穫——就像我初看這本日記時有一樣的感受。     最末,畫蛇添足一下。這本書是時報出版「苦苓作品集」的第十三本,但作家說,這是「最後書」,所以我初聽這書名時,內心其實有點點抗拒。(請您想想,有哪個編輯聽到作家說,手上的作品是最後一本時會高興的?)作為他在時報出版社

「復出」第一本書的責任編輯,相識、合作十多年,意見相左也在所難免,畢竟就算夫妻,也偶有齟齬。但所有意見溝通都是如此:求同存異、達成共識。所以我在細想後,很能理解他的想法,也尊重這個書名。畢竟寫這本書時,苦苓大哥想的是自己的「餘生」,但我看到的是他的「重生」;面對腫瘤、病毒、大小病痛侵擾,他感受到的是絕望的「最後」,作為讀者的我,期盼的是希望的「癒後」。因此,藉由最後一段,抒發編輯讀後感:竊以為,其實書名即使調整兩個字似乎也能成立——「最、餘」改成「癒、重」,亦即《最後書:苦苓的餘生日記》改成:《癒後書:苦苓的重生日記》,或許也是另一種觀看本書的角度。讀者們看完手上這本書,也歡迎至苦苓大哥臉書分

享閱讀後的想法,相信他會非常高興看到您們的慷慨回饋。 青天霹靂的消息 2021/1/1 天氣晴 我的身體也是在我自以為健康的時候,忽然向我「全面宣戰」,似乎在不知不覺之間,體力就變差了,經常精神不濟,身上也常出現莫名的痠痛。 新年的第一天,我帶著肝臟中的十四.五公分腫瘤,和超過四百萬個B肝病毒,努力的活下去。 想想自己真是個自大狂:這輩子都覺得自己身體不錯,上山下海,出國遊玩,一日來回北高上電視通告,似乎從來沒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大多數上了年紀的人擔心的「三高」或是心血管疾病,我好像也沒有半點徵兆,再因為媽媽已經八十六歲,我更堅信自己可以長命百歲(聽說壽命長短的基因,是來自母親,所以如果令堂大

人長壽的話,理論上你也可以活得滿久的)。 不過斯斯有兩種,長壽也有兩種:一種是老當益壯,這個當然最理想;另一種是風燭殘年,那就真的不知道活得久是不是一種好事了? 雖然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但如果活著卻毫無精力,甚至全身病痛,那真的不知道到底該不該在這個世界上「賴」下去…… 我的身體也是在我自以為健康的時候,忽然向我「全面宣戰」,似乎在不知不覺之間,體力就變差了,經常精神不濟,身上也常出現莫名的痠痛。本來我也不以為意,覺得只是所謂的男性更年期,畢竟我也不折不扣超過六十五歲,已經是一個「合法」的老人了。 但情況似乎不只是這樣:容易累還可以多休息,反正我的工作多半是「應召」,真的不行那少接點通告就

是了。但真正困擾我的是耳鳴:耳邊好像有綿綿不絕的蟬叫聲,有時甚至會忽然提高音量,簡直就是「吵死了!」去看醫生,說是已經過了黃金治療期,叫我只能跟這個耳鳴的現象「好好相處」。 然後是嘴巴忽然莫名的冒出鹹味,從早到晚,越來越鹹,簡直就像嘴裡含著一個鹽塊——雖然要不了命,卻非常困擾,整天都有不舒服的感覺。去看醫生,而且看了幾個醫生,都說「沒聽過這樣的」,叫我只能跟這個嘴鹹的現象「好好相處」。

以生命歷程為核心概念的成人藝術創作教學研究

為了解決一日志工動物的問題,作者洪翠玲 這樣論述:

社會上藝術美學課程正蓬勃發展,經多年的觀察及眾多的文獻探討中,發現鮮少以啟發成人內在意識為主的藝術創作課程。茲以當代課程新觀點:「概念重建」、「課程即文本」、「課程即複雜對話」為重要概念,從己身的藝術學習、教學及創作經驗裡尋找教學中的詩性智慧,依此設計編製一套離開學校後未曾有繪畫學習經驗的成人藝術創作課程─「話畫課」。 「話畫課」分為三部曲進行:藝術地圖、藝術手札、藝術創作。課程涵蓋了研究對象的生命歷程、藝術學習歷程、藝術創作歷程,在圖文交織穿梭書寫、對話的實踐下,循序漸進地引領成人完成有意義的作品。經過 4 堂暖身活動、15 堂三單元的主題創作,共 19 堂課 86 小時 121 天的探索

與實作研究結果,發現藝術地圖的內外整合開展了她們的感知力;藝術手札的主題學習啟動了她們的想像力;藝術創作的主題連結呈現了她們的敘事力。三者之間密切連結、相互運作下,在課前毫無繪畫技巧與概念的研究對象身上,看見了成人藝術創作發展的無限可能。她們展現出對創作無比的熱情,更說出了「我們是用生命在畫圖的!」驚人話語。 本研究採多重個案研究法,場域為個人工作室。探討了生命歷程內容與視覺藝術形式併進的成人教學策略。雖為團體上課,實則以啟發個人的藝術創作為目的。研究中參照 Gerald Owen Grow(1991)自我導向的學習階段模型 SSDL、Renee Sandell(2006)藝術教師調色板 FT

C Palette 模式及 Wassily Kandinsky(1912)的構成理論。綜合應用於成人藝術創作教學策略為探索、對話、構成、創作、表達的五階段學習方法,透過完整的活動設計與教學歷程蒐集資料並作整理分析。依研究結論如下: 一、成人透過啟發式創作教學方法,能養成獨立思考藝術的構成與創作表現。 二、成人透過自我探索式課程設計,能理解藝術創作元素存在生活裡,提升對周遭人事物的感知與觀察,並透過自主學習產生繪畫能力。 三、長達四個月的密集課程,成人創作歷程甘苦參半,但皆能以正念解決問題。藉由不斷的對話中,尋找出生命體悟與創作之間的平衡點,繼而表現了屬於自己生命歷程的作品。 四、曾歷經身心病痛

創傷者,將深刻的生命印記流露於藝術創作中。反之,日常 生活順遂者,甫從藝術創作中摸索未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