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燈園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一燈園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倉田百三寫的 出家及其弟子:浪子、高僧、僧侶與藝妓 和張殿文的 融入顧客情境:台灣7-ELEVEN的共好經營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一燈園 | 新・宗教図鑑也說明:1904年、西田天香によって一燈園が開かれる 1951年、学校法人燈影学園が認可され一燈園小学校・中学校が設立される 1968年、西田天香死去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牌出版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班 盧瑞鍾所指導 張麗君的 法鼓山與慈濟社會福利思想實踐的比較: 非營利組織的觀點 (2013),提出一燈園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非營利組織、人間佛教、社會福利、法鼓山、慈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蘇憲法所指導 黃坤伯的 品東西―以西方媒材表現東方禪宗美學與意境之研究與實踐 (2011),提出因為有 禪、意境、意象、頓悟、移情的重點而找出了 一燈園的解答。

最後網站一燈園研修 - フリースクール玄海ニュース則補充:11月6、7、8日で恒例の一燈園研修に行ってきました。 普段の日常では味わえない体験をさせて頂きました。 生徒達の心にも何か響くものがあったみたいです。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一燈園,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出家及其弟子:浪子、高僧、僧侶與藝妓

為了解決一燈園的問題,作者倉田百三 這樣論述:

  「世俗是火宅,生比死痛苦得多。  能堅強地忍耐著,信仰之心就會萌生。」  一個僧侶與藝妓的故事,一場狂暴的宗教與情愛衝突;  一個高僧與浪子的故事,至死難解的親情糾葛。   這部劇作不僅刻劃了淨土真宗的開門祖師,親鸞。  還展現人生充滿矛盾的現實──  純潔之心與肉欲的誘惑、信仰與懷疑、善與惡、生與死、罪與罰……   ★影響日本,乃至世界文壇的青春史詩!  法國文豪羅曼.羅蘭深受感動!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大為贊賞!  三島由紀夫更是為之傾倒,據說他在切腹自殺前不久,還在重讀。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生死的事情。我家裡人丁不旺,只有七個人,十六歲的時候阿嬤突然過世,我開始想人為何會死、

死了又如何。後來我讀到對我一生影響最大的三本書,就是湯瑪斯.卡萊爾的《衣裳哲學》、倉田百三的《出家及其弟子》、哥德的《浮士德》。這三本書都是在講人活著的意義。」——李前總統登輝先生 《財訊》 第375期   ★一部哀傷的青春史詩!  《出家及其弟子》是作者倉田百三於26歲寫成的一部劇本,初刊於1917年創刊的雜誌《生命之河》。當時他已重病纏身,臥床不起。他在22歲就染上結核病,被迫輟學,直到40歲仍無法擺脫病榻,其作品幾乎都是在與疾病苦戰的情況下寫成。對一個時時刻刻都受到死亡威脅的人來說,對於生命的理解極為深刻。   他在病床上所經歷的不僅僅是肉體的煎熬,更殘酷的是精神上的重壓,那種對靈魂鞭撻

的痛苦使倉田進入了宗教性的體驗,同時他自身天才般的藝術感受又令他近乎于窒息。   致使他吶喊道︰「命運蹂躪著希望」;  也自我安慰著︰「祈願呼喚著命運。」   ★一部橫跨世紀的經典之作!  本書在日本由岩波書店于1918年發行單行本以後,在日本社會引起了強烈的迴響,一版再版,直到如今,岩波書店已經重印了86次以上,其他出版社如新潮社,講談社等多家大型出版社紛紛發行單行本,而且累積再刷次數多達百次以上。一部劇作橫跨整個二十世紀能夠擁有如此眾多的讀者,在日本的文學界,尤其是明治維新以後,實屬罕見。   「我相信,哪怕是惡,也能依靠其他法門抵達樂土;這就是愛,是寬容,是超越善和惡而發揮的作用。」  

 《出家及其弟子》故事描述,開創淨土真宗的日本佛教大師親鸞,早年因受誣陷,被判流放,在各地苦行巡禮。期間與一名武士的女兒生下了一個男孩,善鸞。並在某個下大雪的夜裡,因欲借宿與一個獵戶人家結了緣份。   十五年後,親鸞大師帶領弟子們建立起淨土真宗的威望。獵戶的兒子松若也出家修行改名「唯圓」,並跟隨、近身服侍親鸞,成為親鸞最親近的弟子。   但親生兒子善鸞卻終日酒肉池林,不願接受信仰的救贖,被世俗認作放蕩兒。甚至透過善鸞的介紹,唯圓愛上了一名叫做「楓」的藝妓,讓原本平靜無波的寺院掀起了一場信仰與道德的風暴。……   親鸞能否原諒接納善鸞?善鸞是否接受佛法的洗禮?唯圓如何在信仰與情愛中求得平衡?  

 一段佛緣、親情、情愛相互交纏的糾葛錯亂。   眾生們能否求得超脫一切煩惱的智慧?抑或,只是不斷為彼此套上更多枷鎖? 作者簡介 倉田百三(1891 – 1943)   1891年2月23日生於廣島縣東北部比婆郡莊原町一個富裕的綢緞莊家庭,為家中的獨長子。早期仰慕西田哲學,遂入一燈園接受宗教、文學之薰陶;後與同道創辦雜誌《生命之流》,並發表代表劇作《出家及其弟子》,是活躍於大正、昭和初年的日本劇作家、評論家。也曾與赤松克□等人組織國民協會,成為佛教與日本主義結合之一大勢派,引起社會各界的迴響。   倉田自幼病弱,但終其一生創作不輟。他22歲感染結核病,被迫輟學,直到40歲仍無法擺脫病榻,所以文學

作品幾乎都是在與疾病苦戰的情況下寫成。一個時時刻刻都受到死亡威脅的人來說,對於生命的理解極為深刻。   著作包括《愛與認識的出發》、《青春氣息的痕跡》及《親鸞》……等。 譯者簡介 毛丹青   旅日華人作家。北京大學畢業後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1987年移居日本,從1999年開始雙語寫作,曾獲日本第28屆籃海文學獎,其日語作品被多次用于日本大學高考試題,在日本有固定的書友會,獲獎著書曾分別由日本放送協會(NHK)和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連續朗讀播放。   其中日文著作及譯書有《出家及其弟子》、《禪與中國》、《嘆異抄》、《發現日本蟲》、《中國人如何看待落日的日本》及《日本蟲眼紀行》等。

一燈園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朝聖台灣:燒王船、迎媽祖,一位攝影記者的三十年祭典行腳」介紹

訪問作者:陳逸宏  

內容簡介:
神明欽點的攝影師 陳逸宏
三十年庶民信仰影像全記錄

  疫情時代,最撫慰人心的信仰參與,
  世紀瘟疫籠罩,最閃耀的人性光芒。

  從燒王船到媽祖遶境進香,
  身兼攝影記者與拱天宮志工的陳逸宏,
  用三十載光陰與數以萬計的影像,
  為台灣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記錄下最珍貴的感動與瞬間。

  三年一次、千萬王船平安祭,最震撼視覺的火焰儀式高潮;
  步行超過三百公里、數萬信眾瘋媽祖,全台最龐大的進香隊伍;
  還有外人鮮少參與,深入鄉野的白沙屯二媽遊庄,首度披露……

  橫跨台灣兩大民間信仰的廟會記錄,
  影像與故事交織的庶民信仰紀行,
  帶你一同深入台灣人的百年記憶。

  ◆ ◆ ◆
  信仰有如空氣。在太平盛世、健康安定的時候,不覺得可貴;但當世紀疫情肆虐全球、奪走成千上萬生命,人們陷入恐慌時,敬天畏神、對生命保持謙卑的信仰,帶來安定人心的龐大力量。

  王爺信仰的燒王船祭典,源自古代為了對抗瘟疫的儀式。從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到白沙屯媽祖進香,之所以形成台灣最龐大的長途進香隊伍,是先人渡海來台,面對各種生命挑戰所依賴的生存護佑傳統。

  不論是燒王船或遶境進香,廟會活動與宗教儀式是先人長期生活智慧的累積,也是台灣民間信仰的歷史軌跡。對此台灣兩大最重要的民間信仰活動,本書作者陳逸宏跨越30年最近距離的影像拍攝,忠實保存三十年來的演變記錄。介於傳統和現代之間,如何從過去留下的信仰傳統,重新因應社會需求因時制宜,陳逸宏用鏡頭反映時代的軌跡,也用鏡頭提出了他的思考。

作者簡介:攝影.口述/陳逸宏
  同時具有攝影記者、東港東隆宮王爺公子民、白沙屯拱天宮媽祖香燈腳三個身分。

  1967年出生於台灣屏東東港。13歲在父親(台北市攝影學會成員)的耳濡目染之下,第一次開始接觸底片相機,從此踏上攝影人生。從小喜歡去廟裡看剪黏和神像,床頭書是《山海經》跟《封神榜》。談戀愛時很少在約會,都在衝廟會。

  曾任職蘋果日報副刊攝影記者14年,主跑旅遊與美食。時尚、人像、婚紗、美食、商品,都曾是他鏡頭下的主角。30歲之後,或許是歲月的洗禮,或許是神明的召喚,他開始全心全意記錄廟會與祭典。曾獲多次新聞攝影比賽生活民俗類大獎,亦舉辦過多次攝影個展,經常參與各地民俗與文化類記錄片平面攝影與製作統籌。現為陳逸宏攝影工作室(EyeShot Photo Studio)負責人。

  【平面攝影】
  《發現肯園》、《揉美的力量》、《市長的口袋食堂》、《家在蘆竹湳》等書。

  【展覽】
  「祭特洛伊‧本事紀」、「近未來的交陪」、「出社會:1990年代之後的台灣批判寫實攝影」。

  【獲獎記錄】
  「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大賽」、「第二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 生命紀錄類.首獎」。

作者粉絲頁: 陳逸宏的逸想視界 The Image world of Y.H.Chen

出版社粉絲頁: 一葦文思 Gate Books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法鼓山與慈濟社會福利思想實踐的比較: 非營利組織的觀點

為了解決一燈園的問題,作者張麗君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非營利組織觀點比較法鼓山與慈濟之社會福利思想的實踐,研究動機為溯源佛教的社會福利思想,由萌芽、發展至今歷經的進程和轉化,以及佛教社福思想和非政府組織服務人群理念的關聯性;另一方面,當前佛教團體如何透過非政府組織的運作方式來實踐佛教的社福思想,臺灣重要的佛教團體大都均在施行社會福利相關作法,但著重的方向並不完全相同,各有其重點與特色,本論文以法鼓山和慈濟為比較研究個案,研究內容以法鼓山與慈濟實踐佛教社會福利思想的具體作法之異同比較為主。本論文由三個面向進行研究,包括佛教的社福思想;非政府組織服務人群的理念;法鼓山和慈濟如何透過非營利組織推動社會福利工作,以及兩個佛教團體在組織運作與組織

文化方面的異同。佛教非營利組織是透過一個民眾可以信任的團體和機制去募款和執行,將大眾的人力和物力集合起來做更大的事情。當代佛教社會福利是在「人間佛教」的框架内展開,法鼓山、慈濟等臺灣佛教團體在社會公益參與的功能,包括在社會救助救災等工作、文化的影響以及推動社會運動等方面均有一定成果,不過也面臨一些問題需要克服,組織才能更加健全且永續發展。活化非營利組織,是建立公民社會、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基礎。宗教和國家發展可以相互配合與協助,使兩者達到平衡有益的雙贏局面,這應是未來政府和宗教團體必須努力的目標。

融入顧客情境:台灣7-ELEVEN的共好經營學

為了解決一燈園的問題,作者張殿文 這樣論述:

  30年來7-ELEVEN成為台灣第一家,也是唯一單一連鎖突破4000店的企業,它的經營祕訣在於透過引進各式新商品、新事業,提供消費者更多價值及便利,共同為台灣寫下「全球密度最高便利商店市場」的奇蹟。   國內零售流通業教父、7-ELEVEN總經理徐重仁曾說過,「好的企業,不是做事業、獲取利潤就好了,還要能為顧客創造滿意度,讓員工感到幸福」,他認為「一個事業如果能夠讓顧客喜悅、感覺幸福,這個企業自然會產生價值,利潤也隨之而來。」而滿足顧客、員工和社會的需求,就是徐重仁「共好經營學」的主要真諦。   本書作者張殿文以半年多時間密集專訪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及各部門主管、加盟店主,描繪出台灣最大的

連鎖便利商店自1978年創立以來,如何以嚴謹的物流體系和後勤制度,加上創新的行銷手法,與台灣人民的生活密切互動,帶動台灣社會消費型態演進。這是第一本系統介紹台灣零售流通業經營know-how的寶典,透過本書將可一次讀懂徐重仁的「共好」經營哲學,以及7-ELEVEN獨特的「消費心理學」、「流通經濟學」、「品牌管理學」及「公益行銷學」 作者簡介 張殿文   1968年生,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畢業,英國利物浦大學企管碩士,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班。曾編過《兄弟棒球雜誌》、《People》雜誌,主跑藝文,出國進修前曾擔任《中時晚報》記者。2000年在紐約時代廣場除夕倒數後,決定結束流浪,回到

台灣,主戰永遠處於供需失調的文化創意市場。歷任《商業周刊》資深撰述、《e天下》雜誌副總編輯、《天下》雜誌資深撰述,《數位時代》總主筆。靠著行動及文字產生力量,缺乏產能時會重新流浪,相信一生能吃、能用的東西終究有限,但是文字體驗的深度、廣度無限。在台灣缺乏一流財經作家之際,目前積極卡位,在寫過《三千億傳奇》《虎與狐》《懸崖邊的貴族》之後,希望能在未來開拓更多類型寫作。 《推薦序》旅人的情境 徐重仁 《推薦序》以7-ELEVEN為師 胡志強 《導 讀》見證三十年台灣生活變革史 趙義隆 《自 序》一燈園靜坐 張殿文 第一部:社會的情境   從統一超商轉虧為盈的第二年,決定將兩百家店廣告

預算的10%投入社會公益,到2005年10月四千家門市的達成,最大的意義不在於50%的超商市占率而已…… 第一章:良樹細根 第一節:只會喊歡迎光臨的年代過去了 第二節:只有市占率的年代過去了 第三節:只求自己生存的年代過去了 第四節:只靠個人單打獨鬥的時代過去了 第二章:損的路線 第一節:大眾到分眾的革命 第二節:經銷到物流的革命 第三節:空間到時間的革命 第四節:公益當事業的革命 第三章:標竿學習 第一節:觀察到傾聽 第二節:高效率到高密度 第三節:無交集到無障礙 第四節:本土化到國際化 第二部:商品的情境   從一日二配的鮮度管理,到全國

連線的金融服務;從故鄉的名物,到全球首賣的商品,只有10%的商品可以存活下來,四千家門市就是2500種商品的舞台,提供「五秒鐘就能決定」的商品。 第四章:提升便利的價值 第一節:開發溫熱的磁石 第二節:代替顧客採購 第三節:跨界的服務 第四節:預購果實的成熟 第五章:打造安心的價值 第一節:品牌口味並重的白色食品 第二節:供應鏈的光合作用 第三節:無污染的供應鏈 第四節:全新的「無添加」供應鏈 第六章:打造歡樂的價值 第一節:開發零基點的商品線 第二節:提升購物的樂趣 第三節:價值延伸的路線 第四節:便利商店變成玩具店 第三部:時間的情境   生產力的解放,早上

可以變成晚上,對顧客來說,時間的經驗也被改寫,像客觀的一秒鐘,對排隊的顧客來說,是整整三秒鐘,超商從結帳的方式、動作到收銀機安排,都是為了那一秒而設計。 第七章:鼓動情報的心臟 第一節:季節交會的人生 第二節:從兩天到半天的訂貨時間 第三節:把店開在需要的地方 第四節:三分鐘結完日報表 第八章:風雨無阻正向循環 第一節:每週巡店二十小時的區顧問 第二節:每一天維持開幕的品質 第三節:五秒鐘的直覺 第四節:挑戰商品的生命週期 第九章:理想國度未來視野 第一節:當午前陣雨從大樓天際線降下 第二節:四十八小時打造大愛門市 第三節:從清掃中學習凡事徹底 第四節:生

活節奏的吹笛人 第四部:共好的情境   大企業的體力加上小企業的精神,可以創造一個循環型的優勢,讓彼此發揮所長。帶領社會正向的循環,就可以慢慢拿掉更多的框框和界限,讓彼此更加接近,不再孤單,這是顧客滿意的最高境界,也是企業存在的理由。 第十章:先有員工滿意,才有顧客滿意 第一節:「別擔心,一定不會下雨。」 第二節:員工,還是自己培養好 第三節:家的感覺 第四節:要能換投手 第十一章:大企業的體力,小企業的精神 第十一章:大企業的體力,小企業的精神 第一節:順勢經營 第二節:垂直布局 第三節:水平式布局 第四節:跨業態經營 第十二章:心念則花開 第一節:加速度

的企業 第二節:複製優勢的企業 第三節:改造社會的企業 作者序:一燈園靜坐   如河駛流,往而不返。早期佛教經典《法句譬喻經》中用人生往而不返的歷程,來強調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不是「我」所能真正擁有。   不管是名牌商品,或是豪飲夜宴,從今天的消費型社會來看商品的意義,會發現買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比想像中困難:如果「明日的我」已不是「今日的我」,而「昨日的我」所購買的東西,真能符合自己的「需要」?   擁有和需要,變成一件抽象的事情。原本,我希望看完本書的讀者,能夠將過去接觸過的通路管理、品牌管理、整合行銷、商品開發、電子化流程、門市經營、教育訓練及跨國策略聯盟主題等,一次貫穿,藉由台灣

兩千三百萬人口的市場、每日六百萬便利商店消費人次的學習、一萬二千件商品、四千多家門市、上千位加盟主、三班制二十四小時輪班,最後變成一句「歡迎光臨」,讓川流不息的顧客繼續流動。   後來,我在徐重仁總經理身上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融入顧客情境」其實說明企業的主體是「人」,企業流程的本身絕不是把一件事情趕快結束而己,而是如何在過程中增加價值,而且只有人,才能幫流程加值,這也提醒我在採訪時收起了記錄的筆記本,忽視無謂干擾,解除和受訪者之間的緊?關係,其實這些都在十多年前學生時代「採訪學」的課堂上演譯過,唯有更真誠的採訪,才能讓本書加值。   在企業流程發揮「人」的力量   上千個店面、上萬種商品、

上億筆資料,只是服務的「載具」,只是溝通人與人的「工具」。但如何在企業流程之中發揮「人」的力量,東方企業有自己的看法。像在日本企業發展史中就有一股不可忽視的宗教力量,從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東芝前社長土光敏夫、住友企業、花王肥皂、讀賣新聞、一直到到京都陶瓷的稻盛和夫,均引用佛教的精神來經營企業,因為工作的態度和人的價值觀,息息相關。   其實我個人認為,徐重仁也有這樣的企圖心,從台灣7-ELEVEN和日本樂清集團(Duskin)的合作就可一見倪端,這是我在本書寫作過程之中最大的驚喜。   樂清創辦人鈴木清一先生在26歲時決心擴大事業規模,他進入京都一家禪寺「一燈園」修行,每日於寺內研讀經

典、修身養性,期望能體悟出道德融入經營的道理,創立出道德與事業合而為一的企業。而一燈園其實也是一家以「奉獻」為經營理念的集團,一燈園創立者是生於明治年間的近江商人西田天香,二十歲時因不願參與戰爭殺生,所以帶領百戶佃農,參與北海道開墾(在當時參與北海道開墾者可免除兵役)。   2006年4月,我買了前往日本大阪的機票,在京都坐上前往大宮的電車,前往一燈園的總部,前往祈禱式經營的大本營,我希望得到的不是一燈園的接待和公關式的導覽,而是前往一個名剎聖地感受的心情,畢竟,寫書過程最煩的就是干擾。   下車處是一個安靜的小車站,車站前只有一家便利店、一家洋食店而己,走路十分鐘後可以看見一燈園所經營的幼稚

園,在一燈園前有一條小溪,我在那裡的石椅上吃著飯糰,回程時我拿出一本小書靜靜的翻閱,這就是一種擁有吧。 要賦予工作神聖性   每個人機緣不同,工作並不能盡如人意,宗教是一種轉換機制,當人不能轉變環境時,卻可以轉變想法,朝對自已、對別人有利的想法去看事情。一名曾參觀過一燈園的企業界前輩就指出,賦予工作神聖性,這會令人充滿了生命力。   就像書本的價值流程,不但要有創意,還要能讓顧客感受到全心全意。這本書的寫作、編輯過程長達一年半,參與本書的編輯包括嘉玲、怡沁和宜諄,工作上都有新的機緣和規畫,但他們都朝正面的看法去迎接挑戰,也是本書能夠面世的最大助力。   如果說,要在一年半時間內了解許多產業的事

情,其實還是要靠7-ELEVEN非常有效率的團隊,加盟主、門市顧問的不吝指導,讓大家可以分享這個商業傳奇。   最後,感謝我的好友及家人,他們一直深信完美的作品已正在書寫中,只是有時遲到而已。 見證三十年台灣生活變革史趙義隆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教授)要談零售業的未來,這個議題太大,甚至恐怕不是一、兩本書能說得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整個通路的距離愈來愈短,連過去做批發的,現在都爭相恐後和顧客直接接觸,可以肯定的是,接觸「顧客」就是未來的出路。還記得小時侯,台北市的零售商家要批發服裝、玩具,就得跑到萬華後火車站一帶;賣行李箱皮件的,則要跑到華陰街、太原路一帶,曾幾何時,大批發商為主的迪

化街、後火車站、華陰街等,都已經改頭換面,成為「年貨大街」或是「皮件大街」,過去那些遠從各地前來批貨的小零售商,已經被一批批前來懷舊尋寶的遊客所取代。這就是時代的變化。在這個變化的背後,不只是單純的誰被誰取代,有的是商圈的變化、有的是商品需求的開放、有的是年齡的變化、有的是受資訊科技變化所影響,這些都成為改變零售流通業的動力。在這樣的背景下,看統一超商的現代化、效率化、系統化,以及把公益當事業來經營,才有意義。相較於三十年前的零售小賣店,商店「現代化」的腳步,其實從商品的「開放式擺設」開始。過去,走進鄰里不同規格的商店買東西,一定要先問老闆:東西放在那裡?有時侯連老闆自己都不記得放在那裡,還要

從陰暗的商品堆放空間中翻找,這種景象可能是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世代所未曾見過。現在年輕人只要一進店門,就知道在那裡可以找到大亨堡、純喫茶、關東煮和奮起湖便當。對超商的經營者來說,這種「現代化」也意謂著店員不必再去記商品的擺放位置、商品的價錢,因為對他們來說,只要一打開手上的電子裝置,商品的位置及數量都一目瞭然,即使一年換上一千種全新的商品,一天進來一千名顧客,也難不倒這些反應快速、頭腦敏銳的part-time工讀生。

品東西―以西方媒材表現東方禪宗美學與意境之研究與實踐

為了解決一燈園的問題,作者黃坤伯 這樣論述:

創作是藝術家的直觀感受、是心境的呈現,透過畫布上的手繪動作與視覺的觸動,讓心靈有所寄託。創作者經由對外在景象的感知,將眼前景象所觀察得到的客體事實,藉由繪畫元素的構成、組織和運作,將心中的「意」藉由眼前的「象」表達出來。而畫家作畫不只為了再現事物,而是為了託物寄情,所以畫中之物,蘊含了藝術家的情感,而此獨特之情趣,便形成了繪畫的本質。藝術思維決定了創作的深度,東方禪宗美學和意境的審美體驗,對東方的詩詞、書畫的表現影響很大;甚至是西方五O年代的抽象繪畫和無形式繪畫的藝術家也受到東方禪學影響。所以,本研究與實踐試從中國禪宗美學的演變、禪法思想的發展,探討佛學禪傳入中國轉變成美學禪的過程和禪的藝術

思維,以瞭解佛學禪如何演變到美學禪。接著再從意象論在中國古典美學中的發展,分析「意象」和「意境」、「化景物為情思」的轉換。藉由前人豐富的美學論述和審美意境的探討,結合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審美情思,利用禪宗美學的頓悟、空性和中國古典美學的意象、移情等理論的研究,厚植個人創作論述上的學理基礎。另外,試著從東方禪宗美學與意境對東西方藝術的影響,尤其是以西方的媒材(油畫)作為表現媒介的藝術家,最後,以自己研究與實踐的結果作一個呈現。本文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內容包含論述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二章東方美學禪的演變,從禪在中國的早期發展到美學禪的成形,探究禪的起緣與如何演變到美學

禪。第三章「意」與「境」的流轉,藉由前人豐富的美學論述和審美意境的研究,從意象論在中國古典美學中的發展分析「意象」和「意境」、「化景物為情思」的轉換。第四章是從禪對東西方藝術藝所造成的影響,概述藝術的發展與特色。第五章是個人創作鋪陳和研究實踐,最後一章是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