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裔移民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亞裔移民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單親,我們可以的!:走過挫折與無助,75位單親媽媽愛與勇氣的真情告白 和傑森.德里昂,麥可.威爾斯的 敞墳之地:移民路上的生與死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美國亞裔歧視越演越烈!為什麼亞洲人在美國感覺特別弱勢?也說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越演越烈的「亞裔仇恨爭議」吧! ... 像是19世紀末期,美國因為內戰所以經濟正在衰退,同時也有大量華人移民到加州,成為低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好書屋 和左岸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物理治療學研究所 簡盟月所指導 張欣韻的 成年女性肥胖的影響因素:呼吸交換率、心率變異性、身體意象 (2019),提出亞裔移民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肥胖、呼吸交換率、身體意象、心率變異性。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外國語文研究所 龔紹明所指導 吳佳芬的 鐘芭‧拉希莉作品之新世界公民研究 (2014),提出因為有 鍾芭•拉希莉、《病症的翻譯員》、《同名之人》、《陌生的土地》、新世界公民理論、新世界公民、身份認同、全球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亞裔移民的解答。

最後網站移民- 美国亚裔频繁受到伤害,为何在美华人还坚持生活在美国則補充:以亚裔中的美籍华人为例,彼时清朝移民到美国大概始于19世纪40年代,但人数比较少。1840年至1860年赴美的华人以男性为主. 到了19世纪50年代,华人移民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亞裔移民,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單親,我們可以的!:走過挫折與無助,75位單親媽媽愛與勇氣的真情告白

為了解決亞裔移民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一群單親媽媽寫下的情書,獻給每一位單身母親與愛著她們的人! 坦誠、脆弱、真實得毫不閃躲, 那些單親世界裡的恐懼與希望、挫折與韌性,她們都懂!     究竟女性們是如何成為單親?又怎麼走過悲喜交集的日子?   75位不同背景、年齡、種族、性向、職業與價值觀的單親媽媽,   透過散文或詩歌,訴說扛起單親母職的心路歷程。     「讀者將在文章裡找到笑容、啟發或宣洩大哭。   這是向單親媽媽的心血、靈魂和創造力致敬的一本書。」──《科克斯書評》     79篇優美、幽默、動人的女性書寫   第一手真情告白,陪你走過單親母職的淚水與喜悅     自主離婚、喪偶、偽單親、未婚生子、精子捐贈、女同志離

異……這些選擇性單身或意外單身,都是現代單親媽媽的成因,但我們鮮少有機會聽到她們的心聲。本書收錄75位單身母親的故事,涵蓋暢銷書作家、詩人、演員、編輯,以及伊拉克難民、亞裔移民等。更有幾篇為單親小孩從後代視角寫下的心情,訴說他們對單親家庭的理解與愛護。     這群身兼父職和母職的單親媽媽,勇敢、獨立且見地深刻。有為了找回自我而毅然結束婚姻的媽媽、長期受家暴而通報警方帶離另一半的媽媽、遭受丈夫背叛出軌而鼓起勇氣單飛的媽媽;也有為了彌補孩子而全心守護的媽媽、看著孩子沉迷毒癮而主動送交勒戒的媽媽,以及渴望愛情卻依然最牽掛孩子的媽媽……     .關於單親支援──「身邊沒男人的時候,要怎麼養大一個兒

子?到底該怎麼辦才好?」     女子懷胎九月時,丈夫一腳踏出了家門,不會摔角、捕魚、打球的她,從此肩負拉拔一個男孩長大的任務。     .關於面臨劇變的困難──「對我來說這是何等深奧的謎團,前一刻充滿生機的存在,如此真實可觸,下一秒卻無影無蹤。」     丈夫心臟病發驟逝後的一年半裡,女子雖然持續繳納著另一半的手機帳單,但她也努力學習操作錄影機、嘗試清除丈夫的影片觀看紀錄。     .關於成長與韌性──「有時候,我依然希望他會求我讓他回到身邊,希望他承諾說他會改變,真正有所改變。但這件事遲遲沒發生。」     女子長期遭受另一半家暴,嘗試陪伴對方走過心理治療的她,最終忍無可忍選擇通報。她告訴

自己,面對這位深愛的丈夫,她曾經那麼努力過了。     .關於下一段感情──「我想像在她還小的時候,找到對的男人,然後將彼此的家庭結合起來,但遲遲無法如願。」     一名單親媽媽帶著八歲女兒與新男友見面,心情尷尬又忐忑不安,但這才發現女兒早已敞開胸懷,在門的另一邊等著她。     .關於養育孩子──「我應該帶你到動物園去。我應該沖個澡。這個星期天我應該給你更豐富的體驗。只是我好累、好累。」     一名出身單親家庭的女人,在她也成了一名單親媽媽後,拚上全力愛護她的小野獸……只是她精疲力盡,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樂與寂寞。     .關於生活的挑戰──「她們生我的氣,這也情有可原。那是某種安靜的怒氣

,在表面底下悶燒著。」     受夠前夫精神折磨的女人,選擇離婚後卻得不到女兒們的諒解,直到某天她開車撞到一名小女孩,母女三人心結悄悄解開……     .關於希望與樂觀──「頭一次,我的身分認同不是由其他人的評價所決定。我的人生富足且美麗,而我衷心熱愛身為單飛母親。」     在婚姻中逐漸失去自我的日本女子,結束關係後帶著兩名幼子於美國獨力生活。雖然失去了朋友、家庭、存款與職業,但她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從這些優美動人的單親故事書寫中,我們看見單飛母親如何以堅定、勇敢的精神,走過對孩子的愧疚、對自我的質疑、對經濟的不安與對愛的忐忑,撐起一個充滿愛與溫暖的家。這些故事娓娓道來,想告訴讀者們

,單親不代表孤單;單親媽媽是一群強大、有韌性的女性,即使在艱困情境中也能找到幽默,跌倒後又站起來活出幸福!     如果你是單親媽媽,你將如獲有相同經驗的摯友,傾聽你、支持你;   如果你是單親小孩,你將彷彿走入媽媽內心,重新擁抱與她的關係;   如果你沒上述經驗,你也能從中感受到母愛,獲得鼓舞人心的力量!   本書特色     ◎多元議題的發聲:75位單親媽媽的真實故事   本書一口氣集結75位不同價值觀、性向與生活環境的單親媽媽,從第一人稱視角道出最真實的單親心聲。此外,也收錄精子捐贈者與女同志家庭後代的文章。豐富的內容不乏性別議題、多元文化的探討,提供讀者不一樣的思維,也打開人們對於單親

的想像。     ◎一時之選的單親詩文集:詩意、優雅的魅力敘事   這群單親媽媽作者群多為作家與文字工作者,更收錄多位美國桂冠詩人、暢銷小說家的作品,例如詩人亞卓安.芮曲(Adrienne Rich)、朵里安.勞克斯(Dorianne Laux)、小說家安娜.卡斯提洛(Ana Castillo)等等,形式有散文有詩歌,篇篇優美動人,相當引人入勝。   得獎紀錄     ★ 國際間獲獎連連!   2019《科克斯書評》非小說類之最佳獨立出版圖書   2019 女性議題之最佳圖書獎   2020獨立出版人圖書獎之女性議題銀獎   2020國際圖書獎之女性議題首獎   2020國家獨立傑出獎之家庭育

兒類   2020最受讀者喜愛獎非小說選集金獎   國內名人推薦     Mr.6 劉威麟|知名作家   日日・甜甜|作家   安東媽|知名親子部落客   烏恩慈|禾馨婦產科烏烏醫師   鄭如晴|作家兼世新大學教授   鄭凱云|健康主播   ——真情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離婚後變成單親的苦痛,並不會隨時間沖淡至完全消失;它會不斷變換形式,甚至時而增強──我們一輩子都得被它黏著!單親爸媽必須承受比一般家長更辛苦的人生,經濟困境只是其一,更大部分的痛苦來自心理缺憾。本書的七十五位單親媽媽必然都面臨過上述掙扎而完成一篇篇的作品,鑄成這本在國際間獲獎無數的書。——Mr.6 劉威麟|知名作家

    《單親,我們可以的!》這本書,是這麼篤定地告訴我們,只要有愛,可以戰勝一切。書中所有的文字,無論是徬徨、孤單、無助、挫折、傷心的敘述,最終都在自性中的愛裡終結。無論在哪個時代,單親都是一條孤獨的路,也因為品嚐孤獨,超越孤獨,才有更大更強的愛力給子女,進而相互產生愛的連結。這種強大的連結,有時更勝於雙親的家庭。於此,給單親但不孤單的妳加油,「愛完勝,親不單!」——鄭如晴|作家兼世新大學教授   國外高度盛讚     還記得大人在你年少時問你,「你的英雄是誰」,而你說出了自己最愛的總統或流行樂手嗎?讀完《單親,我們可以的!》之後,我敢打賭你不會重溫那個問題。在這本非凡的合集裡,七十五位形形

色色的單身母親將她們對孩子的熱愛和寫作技巧結合起來。她們的聲音細微與雄渾、抗辯與歡慶、輕哼與高唱。她們集體宣布:單親媽媽是我們的無名英雄。──愛爾瑪.葛力伯(Alma Gottlieb)|《一整個世界的寶寶:給八個社會的想像育兒指南》(A World of Babies: Imagined Childcare Guides for Eight Societies,暫譯)共同作者     《單親,我們可以的!》是強烈的愛碰上恐懼與驚奇。我細細品嚐這些詩作和短文,裡面充滿了幽默和心碎、智慧和人性。母親們在經歷所謂「母職」這件無比龐大的事情中,這些作品會幫助她們任何一人──不管單親或非單親──得到啟

發和支持,被看見與被理解。──凱特.哈潑(Kate Hopper)|《準備換氣:一趟歷經過早母職的旅程》(Ready for Air: A Journey Through Premature Motherhood,暫譯)作者     《單親,我們可以的!》裡頭的聲音動人、脆弱、滑稽、洞察、大膽、堅強、韌性、聰慧。不管你正在面對單親母職,或你目前是單身母親,抑或者你愛著一位單身母親,這本書就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獨力撐起母職──以及獨力蓬勃向上──的特殊生命體驗。──艾瑪.強森(Emma Johnson)|Wealthysinglemommy.com創辦人,《了不起的單身母親》(The Kickas

s Single Mom,暫譯)作者     《單親,我們可以的!》是倖存者的團圓。這裡提供的不是「指南」,而是充滿愛的聚落,這些女性曾經有過,也依然有著類似的經歷……在這些紙頁中,你會找到鼓舞人心的力量,以及尋獲個人喜樂的承諾。──M. M.德沃(M. M. DE VOE)|家長筆會(Pen Parentis, Ltd.)創辦人與董事     孤立、害怕、悲傷、絕望,是我十一年前經歷離婚時的部分感受。當時我有兩個幼子,家人都不住附近,我從來不曾這麼孤單過。我真希望自己當時讀到了《單親,我們可以的!》。讀這本書讓我覺得有了朋友,有女性懂我、在乎我、在身邊陪伴我,而且不管怎樣,一切都會好好的!─

─賈姬.皮洛索夫(Jackie Pilossoph),芝加哥論壇報媒體集團「Love Essentially」專欄作家     《單親,我們可以的!》收錄的故事是一份精美雕琢的見證,見證了單親母職的宇宙,將原本覺得陌生的女性以最親密的方式連結起來。──黛柏拉.古恩菲(Deborah Gruenfeld)|史丹佛大學女性領導經營管理學程的教授與共同指導     《單親,我們可以的!》這本精彩合集收錄了單身母親及其孩子的各種聲音。這些母親的哀嘆與勝利讓我充滿了敬畏和笑意,讓我覺得身為人類是值得驕傲的事。──莎里.威爾森(Sari Wilson)|《穿鏡的女孩》(Girl Through Glass

,暫譯)作者     《單親,我們可以的!》為身為單身母親這條看似黑暗的道路,帶來希望、光亮、喜樂、幽默──這份我們通常不會自主選擇,也不會放棄的職責。這個合集裡分享的故事為我帶來極大喜樂,因為它們真誠地描述了身為單身母親的現實。替自己找一本來吧,你會很滿意的。──諾耶樂.費德力克(Noelle Federico),Theworkingsinglemom.com商務顧問與創辦人

亞裔移民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強勢問鼎奧斯卡!
🔥絕對不只在說一個移民故事:婚姻爭扎,婆孫之情,一定有打動你的地方!
🔥怎麼從小雞屁股看性別?用木棒找水真有其事?原來導演就是David本人?新影片一次告訴你!

這次要介紹的電影是入圍了本屆奧斯卡6項大獎,即將在4/23號上映的《夢想之地》(Minari)。這是一部由美籍韓裔導演,鄭李爍,根據自身成長經歷,自編自導一個家庭追逐美國夢的故事。

英文片名Minari,其實是水芹的意思。這是在韓國料理中常見的一種食材。這類型水生植物,容易種植與生長,通常在水源豐富的地方就可以找到。外型看起來雖然像是雜草,但它芬芳的香氣,卻是家常菜中不可或缺的一角。編導在電影中把水芹比喻為新移民,默默地在社會角落努力紮根,證明自己的價值。

然而《夢想之地》能夠入圍多項奧斯卡,甚至帶走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絕對不只是在說一個『移民故事』。因為靈感來自編導的真實經歷,整部電影架構和角色塑造都非常地真摯寫實,相信觀賞時絕對可以在其中找到相同的回憶與類似的情感。

在今天的節目裡,我們會先介紹無雷劇情大綱,聚焦在電影中的兩個議題『期待落差』與『落地生根』,去分享這一家人的心路歷程,最後則會揭露幾個電影背後的秘辛,例如『怎麼從小雞屁股看性別?』、『用木棒找水真有其事?』『原來導演就是David本人?』、以及『有如神蹟的創作源起?』。在繼續看下去之前請先訂閱頻道並且按下小鈴鐺,也歡迎到各大Podcast平台上搜尋『那些電影教我的事』,聽我們聊更多《夢想之地》喔!


【Podcast 收聽資訊】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3fZIWpl
KKBOX:https://bit.ly/3aJntQ8
Spotify:https://spoti.fi/2BGZ4Nx
Google Podcast:https://bit.ly/2BeuhrA
SoundOn:https://bit.ly/2CD0edl
Castbox:https://bit.ly/2CMjgy8
SoundCloud:https://bit.ly/2BhmAkh

#夢想之地
#尹汝貞
#奧斯卡

成年女性肥胖的影響因素:呼吸交換率、心率變異性、身體意象

為了解決亞裔移民的問題,作者張欣韻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與目的:世界各國的肥胖盛行率逐年增加,因此積極推動肥胖防治工作已是刻不容緩的健康議題。造成肥胖的原因很多,例如飲食不均衡、缺乏體能活動、心理因素、基因等各種可改變和難以改變的因素。目前世界肥胖相關學會已經建議肥胖分級防治策略指引,基本上是採取飲食控制結合運動的生活型態介入來改善肥胖,但實證資料顯示介入成效不一。由於肥胖是多重危險因子造成的,探討肥胖的危險因子有助於提供更多減肥介入計畫的選擇。先前的研究顯示,交感神經活動降低可能會造成肥胖;另外肥胖男性的呼吸交換率較高,代表他們較傾向於利用碳水化合物作為能量來源,故油脂無法被有效消耗並囤積於體內。此外,相較於其他種族,亞裔對於自己的身體

意象較不滿意,其中女性不滿意程度更高。不良的身體意象會帶來許多的影響,可能造成肥胖的惡性循環。過去研究多以居住在美洲等地的亞裔移民者為研究對象,少有針對居住在亞洲的亞裔作調查。因此本研究的目的為探討在不同肥胖程度的成年女性間,呼吸交換率、心率變異性及身體意象等因素是否有差異,同時探討影響肥胖指標(身體質量指數、腰圍、體脂肪百分比)的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設計採橫斷面式設計,在台北招募符合條件且有意願的女性參與。受試者的納入條件為20至50歲,排除條件為:一、服用影響體重或內分泌的藥物;二、參與研究前3個月內體重變化超過2公斤;三、受試者無法完成評估流程,如:認知問題;四、有精神疾病診斷者;五、

懷孕或停經者。評估項目包括:身高、體重、腰圍、體脂肪百分比、呼吸交換率、心率變異性、身體意象(多向度自我身體關係問卷(multi-directional self-body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 MBSRQ)、圖像評量表(figure rating scale, FRS))、七日回憶活動量問卷(Seven-days Physical Activity Recall, 7-d PAR)、三因子飲食量表-18題版本(Three-Factor Eating Questionnaire, revised 18-item, TFEQ-18)、蒙哥馬利憂鬱量表(Mongo

mery-Asberg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MADRS)。統計分析使用SPSS第18版(SPSS Inc, Version 18.0. Chicago: SPSS Inc.),採用獨立樣本t檢定(independent sample t-test)、皮爾森卡方檢定(Pearson’s chi-square test)及費雪精確檢定(Fisher’s exact test)檢測不同肥胖程度受試者間的變項是否有差異,並以斯皮爾曼排序相關係數(Spearman rank-order correlation)分析肥胖指標與呼吸交換率、心率變異性、身體意象的相關性。另外,以

逐步多元線性迴歸分析(stepwis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來分析影響肥胖的參數。結果:本研究共納入106位受試者,以身體質量指數24.0公斤/公尺2為切點,分為正常組(57人)和過重/肥胖組(49人),兩組的體重、身體質量指數、腰圍及、體脂肪百分比出生體重均有顯著差異(p < 0.05)。此外,過重/肥胖組的身體意象顯著較正常組差,如自覺實際身形、理想身形、理想與自覺實際身形之差別、多向度自我身體關係問卷總分、“外表評價”、“健康評價”、“身體各部位滿意度”及“體重自我分類”(p < 0.05)。體脂肪百分比與高頻功率(ρ = -0.247)呈顯著負相關,肥

胖指標與理想與自覺實際身形之差別(ρ = 0.599~0.693)、多向度自我身體關係問卷總分(ρ = -0.318~-0.423)、“外表評價”(ρ = -0.410~-0.532)、“健康評價”(ρ= -0.289~-0.363)“身體各部位滿意度”(ρ = -0.419~-0.552)、“體重自我分類”(ρ = 0.484~0.611)均有顯著相關(p < 0.05)。多元線性迴歸分析結果顯示,理想與自覺實際身形之差別是三項肥胖指標的影響因素。其他影響因素包括出生體重、生育次數、呼吸交換率及高頻功率。結論:身體意象是影響肥胖指標的重要因素。未來的肥胖防治計畫介入可加入改善身體意象,建立正

確的健康體型概念,避免過重或肥胖者盲目追尋不健康的美學,使身體意象更差,陷入肥胖的惡性循環。

敞墳之地:移民路上的生與死

為了解決亞裔移民的問題,作者傑森.德里昂,麥可.威爾斯 這樣論述:

「好好地記錄死亡。」 這是一個人類學家最艱困的敘事,從中呈現出這個時代最急迫的政治議題── 我們該如何在國家政策的框架下,思考所謂「人命價值」?   美墨邊境的索諾拉沙漠不時可見散落棄置的屍骨,或是亡者的遺留物。因為有成千上萬無證移民企圖從墨西哥跨越邊界進入美國。只是,這趟理應邁向美好未來的希望之旅(雖然非法),很多人無法走完,很多家庭從此支離破碎。   近三十年來,美國逐步加強邊境管理,1993年開始,在所謂「威懾預防」政策之下,邊境巡警透過在城市近郊頻繁且大規模的巡邏查緝,將無證移民從原本穿越城市的路線上移除,然後把他們推向嚴苛的自然環境。過去這些遷移者貼近城市,相對而言安全

,如今則被迫到險惡的沙漠中尋找越境路線,美國政府等同於把邊境治理的成本轉嫁給沙漠,以嚴苛的自然環境來恫嚇無證移民的越境企圖。而當移民失敗,也是以同樣的環境來消除其遷移的痕跡,從而讓美國政府得以免去一場人道危機。   這本質上就是一個以沙漠的險惡為掩護和工具的殺人計畫。   《敞墳之地》記錄的就是這些邊境穿越者每天面對的暴力與死亡。   作者德里昂受的是考古學訓練,並於2009年開始帶領學生在美墨邊境進行「無證遷移計畫」。在本書中,他從無證移民會走的路徑、躲避「邊巡的」地點和休息場所,尋找無證移民在沙漠中遺留下來的物品和痕跡,分析這些沙漠中的物質遺留背後可能代表的意義,並且試圖由此還原無證

移民在沙漠中的經歷;他甚至透過實驗考古學式的研究方法,實際觀察沙漠是如何吞噬這些逝去的生命所留下的最後痕跡。他研究政府對於非法越境者的遣送作業、在邊境巡邏隊的陪同下參觀政府設施;他也實際踏上了遷移者穿越沙漠的小徑。   德里昂結合了人類學四大領域:民族誌、考古學、語言學及鑑識科學,清楚呈現無證遷移的社會過程,同時剖析美國的「威懾預防」政策並對其提出嚴厲批判。他以多物種民族誌的視角,將過去研究者未曾注意、但對無證移民影響甚巨的險惡自然環境置於重要地位,並檢視其影響,更將宏觀政策上的變遷,腳踏實地呈現於邊境場景和無證移民實際行動的微觀研究,讓這些無證移民不再只是官方評估政策效益的數字。   這

些在沙漠裡經歷死生的人有名有姓、有面孔有家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故事。   他們有些人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有些人則是冀望修補跨國遷移撕裂的家庭。德里昂訪談了數百位曾經或正在遷移過程中的男女,透過倖存者或失蹤者親友的第一人稱敘事,從他們的視角來描述那些發生在邊界帶及邊界以外的,關於存活、失敗與心碎的故事。這些故事反映出跨國遷移者與全球經濟不平等的緊密關聯,但我們很少仔細看他們走過的這趟可怕旅程,聽他們用自己的話描述其間經歷。   我們該從怎樣的角度思考移民問題,以及其所造成的影響?   人類學家選擇以一種幾乎過於詳實,甚至可能引起讀者不適的方式呈現死亡,並詳細記錄這些無證移民的歡笑和痛

苦,以及逝者和失蹤者親屬那沉痛而無盡的哀傷。記錄這些絕大多數未曾被記錄的故事,近距離看見這些面孔與身軀,或許能提醒明日的我們記得,這些人今天就在這片沙漠上生存,在這片沙漠上死去。   或許,唯有將這一大群無證者還原為「人」,我們才能開始認真討論如何解決美國千瘡百孔的移民制度,以及該如何在國家政策的框架下,思考所謂「人命價值」。   「對墨西哥人來說,邊界根本不存在,我們會一直嘗試到成功為止。我們相信瓜達露佩聖母會保佑我們。只可惜有時你的身體跟不上信仰。」   「『我要你放那些能真實呈現我們的照片。這樣更好,大家才能看到發生什麼事。看到真實。這樣大家就會相信正在發生的事,就會知道這是真的。

很多人認為這一切都是假的,這些事根本沒發生。』或許,書裡接下來的照片和文字能幫助那些人,那些從來沒有想過一個人要多麼走投無路才會踏進沙漠、而身旁親友被這個過程奪去性命又是多麼傷痛的人,讓他們離『真實』稍微近一點點。」 得獎記錄   2015年,拉丁美洲與加勒比人類學學會圖書獎   2016年,應用人類學學會,瑪格麗特・米德獎   2017年,北美人類學學會,Delmos Jones and Jagna Sharf Memorial Prize for the Critical Study of North America   2018年,高等研究學院,J. I. Staley Prize

  2017年,德里昂獲麥克阿瑟天才獎 推薦人   江芝華,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審訂   卓浩右,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曾於美墨邊境進行人類學田野工作   林浩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饒舌團體「參劈」成員   臥斧,文字工作者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憂鬱的邊界》作者   洪廣冀,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副教授;曾前往敞墳之地一遊、日後發現自己只見到表面的科學史研究者   劉文,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長期旅居美國並書寫亞裔移民酷兒經驗的作家   —————————————————推薦   (依姓氏筆畫排

列) 好評推薦   毫不掩飾地呈現情緒,使得德里昂的書寫展示了人類學式的田野調查和民族誌最大的特點與優勢,提供給讀者迥異於官方報告中那些沒有情緒波動的語言和數據。德里昂在這本書中描述的,是研究者做了會傷心的研究,讀者看了會難過的民族誌。正因為如此,使得這本民族誌忠實貼近美墨邊境帶中,那些每日都在想著、試著穿越邊境的無證移工的生命經驗。——卓浩右,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曾於美墨邊境進行人類學田野工作   傑森‧德里昂是一位很酷的考古人類學家。受石器分析訓練的他是兩個龐克搖滾樂團的主唱,曾在大學開過「搖滾人類學」這門課。或許正是這種活力,使他看到考古學不只能重建模糊的過去,

還能揭露當代被掩蓋的社會問題。──林浩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饒舌團體「參劈」成員   沙漠給人一種無論時間空間皆是無邊無際的感受,邊境則相反,帶點界線的壓迫。而沙漠中的邊境又是如何?《敞墳之地》嘗試透過民族誌方法,來呈現美墨邊境移民遷移過程的生死困鬥,他們腳下是遺骸風化積累的路途無際,面對的是未知的險阻,逐漸走成一條無證遷移之路,但在歷史與社會是無聲的。幸好,這本書畫出了路,並為其揚聲。──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憂鬱的邊界》作者   十餘年前,因緣際會,與本書推薦序作者卓浩右博士,前往美墨邊界一探究竟。當時的我正關心發生在這條邊界上的各種科學調查,讀了不少官方報告與科學

記載。即便如此,當我置身在邊界之上時,仍然為眼前所見地景的野性與荒涼所震懾。   讀了這本《敞墳之地》後,我再度被震懾。原來,那些記載在官方與科學報告中的事蹟,不過是這條邊界之歷史的一小部分而已。更準確地說,關於邊界,人們常認為,就是個只有長度沒有寬度的存在;如果邊界有歷史的話,那也是劃界的歷史,在這個沒有寬度的空間裡,歷史並不存在。但事實上,更多扣人心弦的歷史,是在邊界被確定為地圖上的一條線、科學報告中的「田野」、政府的國界後才正式開始。這些歷史不會見諸正式史料,不會成為某種盛大研討會中為人津津樂道的題材,更不會是什麼西部開拓的壯麗史詩;它們是沙堆中半露的骨骸、小徑旁腐爛的衣物,以及非法移

民收容所牆上的一則則尋人啟事。感謝《敞墳之地》的考古學家,這些歷史終於有了願意把它們訴說出來的作者。現在,它們需要如各位一般,能對失去、分離、徬徨、迷惘與牽掛等人類共同經驗有所共鳴與共感的讀者。──洪廣冀,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副教授;曾前往敞墳之地一遊、日後發現自己只見到表面的科學史研究者   《敞墳之地》是一本哥德式的民族誌,作者拒絕洗白暴力,奪取廉價的同情與憐憫。他真實地書寫了在亞利桑那沙漠上跨越美墨邊境的無證移民,如何被國家當作「裸命」處置的赤裸苦難,以及他們所體現的驚人智慧與創造力。──劉文,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長期旅居美國並書寫亞裔移民酷兒經驗的作家   德里昂對美墨邊境

的殺戮場提出了鮮明控訴,並揭露了全球不平等的野蠻殘酷,以及其中各種的血腥與個人苦難。──菲利普.布格司(Philippe Bourgois),《自以為是的毒鬼》(Righteous Dopefiend)作者   在我讀過的邊境民族誌中,這本備受期待的作品是剖析遷移者生死最動人、最具理論企圖心也最具力量的一本書。──瑪利亞.伊蓮娜.賈西亞(María Elena García),《打造原住民》(Making Indigenous Citizens: Identities, Education,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Peru)作者 本書從人性的角度呈

現美國南亞利桑那州遷移者之路的生與死,是一本重要又出色的學術之作,令人印象深刻。──蘭道.馬奎爾(Randall H. McGuire),《考古學作為一種政治行動》(Archaeology as Political Action)作者   本書在政治、理論和道德方面都是重要之作,從四個人類學領域切入,清楚指出美國目前的邊境防禦政策造成了蓄意殺人的結果。不論大眾或社會科學研究者,都該閱讀這本書。──林恩.史蒂芬(Lynn Stephen),《我們是瓦哈卡的面目》(We Are the Face of Oaxaca: Testimony and Social Movements)作者  

鐘芭‧拉希莉作品之新世界公民研究

為了解決亞裔移民的問題,作者吳佳芬 這樣論述:

本論文提出鍾芭•拉希莉的作品針對南亞裔移民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她將這些移民塑造成新世界公民,運用他們流動的旅行經驗和攝影敘事來推翻傳統舊有的主客關係,甚至能在全球化趨勢中跨越所有文化、宗教、種族、地域、階級的差異。 第一章將探索《病症的翻譯員》 的兩則故事。藉由伊莉莎白.傑森和蘇珊.柯西的理論概念來闡述<受到福佑的家>的晶晶與<第三暨最後一個大陸>的敘述者的流動性特質。我主張這兩個角色運用他們的旅行經驗呈現他們全球旅居者般的歸屬感,並且藉由更新後的主客關係來突破原有的種族和宗教身分。第二章將著重在《同名之人》裡的兩位南亞裔女性,愛希瑪和茉淑蜜。我援引吉塔.拉詹與夏雅.夏爾瑪的理論,針對

這兩個角色對家的重新定義,討論他們的身份轉變成新世界公民,並且對原有的國族和文化認同去畛域化。第三章將檢視《陌生的土地》裡的第二部<海瑪和卡西克>,兩位主角如何透過對家的不定性和流動性的定義、攝影和旅遊抒寫來彰顯其新世界公民的身份。我的論點是,由於他們在當前全球化世界裡經歷了異國陌生感、自我身分認同危機、自我定位的迷失,兩位主角學會了如何透過全球性流動的特性來調整以及重新定義他們自己的身份。關鍵字:鍾芭•拉希莉、《病症的翻譯員》、《同名之人》、《陌生的土地》、新世界公民理論、新世界公民、身份認同、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