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淡水夕陽時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今日淡水夕陽時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錦毛鼠寫的 私房桃花源:北北基90祕境 和安妮‧迪勒的 汀克溪畔的朝聖者(20世紀最令人驚豔的作家之一‧榮獲普立茲獎自然文學經典之作‧45週年紀念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新北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也說明:總部地址:25172 新北市淡水區新市六路一段161號 客服電話(一般服務諮詢及旅客申訴):02-2805-9877 服務時間:07:00-23:00. 瀏覽人數:1,985,291 網站最後更版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白象文化 和麥田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 蔡錦堂所指導 曾令毅的 近代臺灣航空與軍需產業的發展及技術轉型(1920s-1960s) (2017),提出今日淡水夕陽時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飛行試驗、軍需產業、航空廠、戰後接收、軍援政策、軍工體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黃儀冠所指導 陳冠如的 瓊瑤電影研究(1965-1983) (2016),提出因為有 瓊瑤電影、現代性、冷戰、女性形象、電影空間、電影音樂、電影明星、瓊瑤的重點而找出了 今日淡水夕陽時間的解答。

最後網站借你看看我的貓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 終止捷運淡水線大約是過了北投之後越能清楚見到淡水河如果幸運能在下午的時間回 ... 望向西邊與高腳椅總是沒有合意的想像能在陽台迎接夕陽不用再多走一段路到淡水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今日淡水夕陽時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私房桃花源:北北基90祕境

為了解決今日淡水夕陽時間的問題,作者錦毛鼠 這樣論述:

走過路過,千萬別錯過!北北基私房祕境大公開,保證接地氣又值回票價!   ◎COVID-19限制出國時,快轉性投入國旅吧!說走就走免猶豫!   ◎嚴選北北基90個景點大大滿足,現在就和在地老司機一起上車,玩出人生新高度!   ◎全彩圖文並茂,各景點都有交通方式和建議停留時間的說明,每節章首所附「腦補小站」風土人情一次說清楚講明白!   誰說去基隆只能逛八斗子、廟口夜市?誰說陽明山只有擎天崗、七星山?   誰說瑞芳只有九份可以玩?……相信這些地方大家都已經熟到可以煎蛋了!   其實台灣處處皆美,只是缺少發現,譬如北北基就有不少「路過」的地方,就能見到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美景!   新店不是只

有碧潭,烏來還有後花園,三鶯地區也並非只有老街而已,很多地方根本不是又老又醜又窮!北北基有著說不完的天然風景,遊山玩水,登山觀瀑全都有。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席地而臥,徜徉於天地間的懷抱,吸收大自然的精華,乘著風兒的翅膀翱翔天際!   90個耳目一新的北北基好所在,私房祕境、特色景點、必去所在、容易親近的郊山等等,出門不用人擠人也能玩得盡興、滿載而歸!純正雙北、基隆風景區一次打包,海派大景不必舟車勞頓,人來就對了!   #高CP值   #包山包海   #小資限定   #不撞點   #不吃土   作者簡介 錦毛鼠   臺北市人,中華民國合格導遊領隊。有金牛座的穩重節儉務實,也有A型

的敏感細膩好奇。愛好攝影、旅行,喜歡騎著愛車小紅帽上山下海,並用文字及照片記錄人生。始終相信有心就不難,只要有興趣的事,再累都值得(確認過眼神),期望將來能發現更多屬於臺灣的美好!   序文:尋找一座桃花源   A.基隆山海關 七斗山 大牛稠登山步道 五坑湖 仙洞巖 石獅山 虎仔山、大德山 阿拉寶灣 容軒步道 基隆燈塔 基隆嶼 暖東峽谷 碇內尖砲台 樂利山、金龍湖   B.雙北市郊區 一線天 小南港山 五堵獅頭山 白鷺鷥山 如意湖 牡丹心山 秀峰瀑布 指南宮 月老步道 新莊水源地 福德坑環保復育公園 翠湖、鷹石尖 黎和生態公園   C.花都陽明山 大屯瀑布 大砲岩 小隱潭

瀑布 小觀音山 水車寮步道 永春寮鳳梨宅聚落 石梯嶺草原 坪頂古圳步道 風尾步道 菜公坑 楓林瀑布 磺嘴山、翠翠谷   D.黃金北海岸 台電風車公園 田心池 老梅迷宮 兩湖里梯田 洲子灣海灘 神祕湖 茶山步道 淡水港燈塔 野柳燈塔 鏡湖 麟山鼻   E.東北角風光 八仙洞 卯澳觀海步道 四腳亭砲台 牡丹山 坪溪古道 祈堂老街 瑞芳三山 逸仙山 夢幻瀑布 鼻頭角望月坡 龍門吊橋 龍洞灣岬步道 嶺頭觀日步道   F.翡翠後花園 永安景觀步道 石牌縣界公園 屈尺古道 信賢瀑布步道 馬岸古圳步道 桶後 開眼崙步道 籟狸尖山 灣潭 觀音台 貴妃池   G.大漢溪河畔 二鬮石牛山 三角埔頂山 大豹吊橋、東

眼瀑布 山中湖、太極嶺 中山公園 百年大榕樹 雲森瀑布 熊空茶園 鶯歌蛋石   H.觀音山周邊 五股新垃園 太平濱海步道 水碓景觀公園 牛港稜步道 台灣山豬城 占山 林口大峽谷 南灣頭 新寮觀景台 潮音洞 觀音小黃山   後記:關於旅行的二三事     序文 尋找一座桃花源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   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呃……這不是國文課本,先別急著嘴。   誰說去基隆只能逛八斗子、廟口夜市?   誰說陽明山只有擎天崗、七星山?   誰說瑞芳只有九份可以玩?   相信這些地方大家都已經熟到可以煎蛋了!   常常聽到有人問:雙北、基

隆有什麼地方好玩的地方?這問題總是讓人絞盡腦汁,因為能夠推薦的景點實在是不勝枚舉,無論是想上山下海,登山觀瀑,北北基都有不少地方可以「路過」,見到的美景也能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台灣處處皆美,只是缺少發現。如果對旅遊書上那些千篇一律的景點感到厭倦,認為不夠接地氣,或者懷有獵奇的心,想在都市叢林中發現新大陸,那肯定不會失望的!好玩有趣、值得一訪的地方,一千零一夜也說不完!   有別於坊間旅遊書多數是介紹大範圍的景點,內文中推薦的地方大多是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的。包括在地的私房祕境、特色景點、必去所在、容易親近的郊山等等,出門不用人擠人也能玩得盡興!同時也將刷新三觀,帶來最pro的旅行體驗!每節章首還

有腦補小站,把老師有教的,沒教的,一次通通說清楚講明白!   新店不是只有碧潭,烏來還有後花園,三鶯地區也並非只有老街而已,很多地方根本不是又老又醜又窮!走入如詩如畫的山川裡,燦爛陽光高高掛,一塵不染的天空鑲上朵朵雲兒,翠綠綿延千里遠的山峰以及無邊無際的大海在招手,悅耳動聽的蟲鳴鳥叫,儼然是一首首天籟般的管弦音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席地而臥,泡一杯熱可可,徜徉於天地間的懷抱,吸收大自然的精華,乘著風兒的翅膀翱翔天際,是多麼喜悅的事呀!柳宗元曾說過:「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就是這種感覺!如果還不信,現在就將過去的成見斷捨離,趕快衝一波玩起來吧!   旅行的快樂並不是到達目的才感受得到

,而是在規劃的過程中就能深深地體會。計畫一趟旅行,未必要花上許多時間金錢,有時候偷個浮生半日閒也無傷大雅。如果從雙北市區出發,這些地方多數在一兩小時左右就能抵達,而且大多無料,省下許多通勤時間和費用,更能玩得盡興又開心。就算是小資男女,只要帶上一顆熱忱的心,有一台機車或一張電子票證就能出發,無須擔心口袋不夠深或月底會吃土,沒有股東也沒關係,千萬別浪費老天賞賜的好天氣呦(握拳)!若對每天「是在哈囉」的日子感到懷疑人生,或者總是被邊緣、被塑膠、被甩鍋,想要好好「鬆」一下,不願再被沒營養的咖啡話荼毒,那麼請相信自己,這時絕對不需要提神飲料,只要放個半天假,讓壞心情退散,造訪最給力且絕不踩雷的隱藏版景

點,一定也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桃花源喔!   要玩就玩大的,嚴選北北基90個景點大大滿足,現在就和在地老司機一起上車,玩出人生新高度!   完稿匆促,不及校對,若有任何疏漏之處,懇請不吝賜教!感謝各位讀者的閱讀及購買,若本書能讓您感到有共鳴,甚至能夠喚醒內心深處的那股澎湃激昂,點燃您的旅遊魂,那就是草民最大的榮幸了!   A.基隆山海關雨港遊天險 中元眾姓朝迎風觀湧浪 廟口品佳餚北台灣的海洋都市,三面環山,一面向海,擁有天然的深水良港,是北部的航運樞紐。早期是平埔人的家鄉,因和平島有如雞籠的外型,故舊稱雞籠社。清代劉銘傳來台之後積極建設、開發,成為北區的海防要塞,也是最早開放的通商港口之

一。如今砲台密度居全台之冠,可知其戰略位置的重要性,歷史悠久的中元祭,更是年度一大盛事呢! 境內山多平原少,冬季在東北季風的強力吹拂之下,經常霪雨霏霏,連月不開,所以也有雨都之稱。今以國道一號中興、大業隧道上方的獅球嶺為界,分為港口附近的海線精華區以及山線內陸區,各有不同風情,無論是富饒的農村,或是熱鬧的海岸線,都值得好好端詳品味。●腦補小站:為什麼沒有基隆縣?日治時期的台北州有三市與九郡,三市為台北市、基隆市及宜蘭市,基隆郡是九郡之一(範圍大概在今日新北市的東北角一帶)。光復初期(1945年3月),依照《台灣接管計劃綱要地方政制》將基隆郡改為省三縣,就是基隆縣,取名省三縣是為了紀念劉銘傳(字

省三)在基隆的貢獻。但到了1945年10月,因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認為該制不符實際需要,所以並未實施。之後將「州廳-郡-街、莊」改稱「縣-區-鎮、鄉」,台北州改為台北縣,台北市與基隆市升格為省轄市,基隆郡改為基隆區,隸屬台北縣。1947年七堵鄉劃入基隆市,1950年基隆區廢止,所轄之鄉鎮改隸屬台北縣,只留下省轄市的基隆市,因此基隆縣也就成為曇花一現。感覺眼花撩亂了嗎?為大家整理如下:日治時期:台北州基隆郡。1945年3月:基隆郡→省三縣(基隆縣)。1945年10月:基隆郡→基隆區(隸屬台北縣)。1950年:基隆區廢止。‧‧‧  ‧‧‧  ‧‧‧  七斗山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七斗山又稱為八斗山

或長潭尾山,逛完了八斗子潮境公園覺得不過癮嗎?那就來七斗山等待夕陽,肯定能讓您流連忘返!到潮境公園最後面的停車場旁邊,有個不顯眼的階梯就是通往七斗山的登山步道,前段為石階,後段是木棧道,有點陡但並不難走。上方是個超大的觀景台,有座碉堡位在中央,因海拔約101公尺,所以也稱為101高地。傍晚隨意倚靠著欄杆,感受海風拂面,火紅的太陽緩緩沉入無邊大海裡,浪花翻騰著金光,是為著名的「八斗子夕照」。怎麼去:八斗子潮境公園(北寧路369巷)直走到底,入口在最後面的停車場旁邊。建議停留時間:1.5小時。

近代臺灣航空與軍需產業的發展及技術轉型(1920s-1960s)

為了解決今日淡水夕陽時間的問題,作者曾令毅 這樣論述:

1910年代日本軍方開始陸續將航空科技引進臺灣後, 1920年代起日本陸海軍航空部隊也開始在臺灣展開多次的飛行試驗與調查,這些經驗的累積對於日本航空科技的發展,產生一定程度的貢獻與意義。其次,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美列強開始重返亞洲,為求更快速連結東亞的殖民地,列強各國無不開始進行長距離的飛行試驗,甚至是難度極高環球飛行。臺灣也在世界飛行試驗浪潮下扮演一定的角色,並逐漸成為東亞區域重要的航點,以及1930年代日本推動南方航線時,唯一的空中交通動脈。1931年九一八事件後,中日關係的變化則深刻地影響著日本在亞太航線的布局,連帶也影響著「日臺航線」設置的變更。由此得知國際政治與軍事行動之間的連動及變

數,深刻左右著航線設置與區域航空網的形成,而這也是戰前日本民用航線開設的主要特色。其次,是詳細勾勒1930年代後日本陸海軍駐臺航空兵力的建置、組織、作戰行動與性質,並說明駐臺航空部隊在中日戰爭的角色。同時,考察海軍航空基地的設置與高雄工業地帶的關聯,並探討臺灣工業化下所設定的金屬原料初階加工對日本整體航空產業的貢獻評估,以及臺灣本地資源能提供的航空軍需原料類型、產量與實際效益。  另外,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臺灣因地理位置的關係,對於日本的空中運輸、開戰準備、航空作戰,以及後勤補修方面,均充分扮演重要的中繼角色。不過,臺灣所扮演的角色並非固定不變,而是隨著戰時整體戰略,而產生不同的動態

發展。其次,則是以臺灣的海軍航空廠為例,探析戰時該廠的性質、業務與角色功能,並評估該廠因戰時應急處理而躍升的技術能力與形成的「產、官、學」合作模式,以及其培養的數萬本地航空技術人才,對臺灣所帶來的整體歷史意義。  1945年日本戰敗,中國華民國空軍於是在戰後中美體制之下與美方合作進行對臺共同佔領與接收。其後,空軍因接收松山機場及物資,導致與陳儀當局產生派系鬥爭,並因二二八事件而產生連動性的深遠影響。特別是事件發生後臺籍飛行員及留用空軍的技術人員之介入與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府的軍事綏靖行動,也因此導致後續政府對臺籍軍事人才的忌憚與防範,並直接影響戰後臺籍航空人才的流動與出路。  1948年9

月,共軍於徐蚌會戰大敗國軍後,空軍率先遷臺。其遷往臺灣的主因,與戰後空軍接收後所留用的臺籍空軍技術人員在製造練習機時所發揮的能力,以及臺灣本身所具備的後方條件有關。由此,進而影響層峰最後決定將空軍先行遷臺的決策。其次,1950年代美國雖因韓戰而開始軍援臺灣,但美方為免臺灣反攻大陸,而開始藉由軍事援助來限制空軍獲取新式戰機,並對空軍後勤制度進行大幅改革,撤除空軍製造飛機的能力,改以後勤補修為主,故軍援政策與其說是援助,不如說是一種限制。而這些被裁撤的空軍飛機製造人才,則因此流向黨、公、民營單位,除成為政府在戰時軍事動員之下軍工體制的一環,也逐漸形成黨國裙帶政商關係為主的產業分工及發展構造。

汀克溪畔的朝聖者(20世紀最令人驚豔的作家之一‧榮獲普立茲獎自然文學經典之作‧45週年紀念版)

為了解決今日淡水夕陽時間的問題,作者安妮‧迪勒 這樣論述:

她的寫作,會改變你看待自然的方式 她的觀看,就像初獲視覺的人那樣充滿驚奇 這世界有太多東西可看,到處是尚未拆開的禮物、等待推開的門 作家吳明益專文撰稿導讀‧全球獨家45週年紀念版收錄   ◎作者以二十九歲早慧之姿榮獲普立茲獎非小說獎得獎之作 ◎名列「現代圖書館」非小說類百大必讀殊榮 ◎譽為「二十世紀最令人驚豔的作家之一」、《湖濱散記》作者亨利‧梭羅的傳人 ◎列入美國高中、大學必讀書目 ◎關心自然文學、生命療癒課題的讀者必備之書 ◎收錄作者〈二十五週年紀念版後記〉,以及本書問世三十三年後的〈多年後再記〉 ◎收錄中英生物地名對照‧超過百條注釋完整呈現豐富背景知識 ▍在專文導讀中,吳明益這樣談

她── 這些年來,無論聽眾識與不識,我在自然書寫的課程必談迪勒。……二十年過去了(距離本書的成書則已經將近五十年),我想請各位讀讀這本「大膽、堅持理想,且有著鋪張美感的作品」。這世上沒有一天的夕陽能取代今天的夕陽,沒有一本自然書寫能取代《汀克溪畔的朝聖者》對我一生的啟發。──吳明益(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她這樣談自然、談觀看、談時間── #有關自然── ‧山巨大、安靜、吸收著。你可以將你的心靈拋給一座山,山會保存它,將它摺疊起來,不會將它擲回,如某些溪流那樣。 ‧溪流就是世界,具有世界一切的刺激和美;我住在那兒,但是山是家。 #有關觀看── ‧「看見」的祕密是高價的珍珠。倘使我認

為哪一個瘋子可以教我找到這粒珍珠,並且永遠保存它,我會赤著腳踉踉蹌蹌跑過一百座沙漠去追逐它。 ‧倘使黑暗令我們目盲,光也令我們目盲。當太多的光落在萬物之上,一種獨特的恐怖產生了。 ‧你記得梵谷稱這世界為一張沒有成功的習作。這張習作是否「成功」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有關時間── ‧我所加入的,是一種殘酷的遊戲,因為無論如何,這種遊戲一直進行著,一個既需要技巧,也需要良機的遊戲,而且玩伴是一位看不見的對手──時間的本質。 ‧我心裡想,就是這個,就是這個,現在,此刻,這無人的加油站,這裡,這西風,舌頭上的咖啡氣味,而我正輕拍著小狗,正注視著那座山。在我以語言於腦中表達這種覺知時的那一秒,

我再也看不見那座山了,再也感覺不到那隻小狗了。 ▍內容簡介 「我住在一條小溪旁,它叫汀克溪,位於維吉尼亞州的藍嶺。……這是一個很好的居所,有許多事物供我思考。溪流──汀克溪和卡爾文溪──是一個充滿生氣的奧祕,每一分鐘都呈現新貌。它們的奧祕是一種持續創造的奧祕,是天道暗示下的一切奧祕……」 二十多歲的安妮.迪勒大病初癒,決心以汀克溪生活時的日記為本,為田野、溪流、森林與高山寫作,不糾結以四季為分野的傳統寫作方式,分別寫了十五個篇章。在作者獨白與細膩切入角度中,為本書創造了獨樹一幟的文體。她的文字奢華而鋪張,構想大膽而堅持理想,字裡行間常與自然文學經典遙相呼應,卻又跳脫「四季書寫」的傳統

框架,時而獨白,時而敘寫。透過她的心靈,看似平凡的山林溪流壯麗開闊,一如《聖經》筆下荒涼原始的世界。 曾有論者說她是「二十世紀最令人驚豔的作家之一」,迪勒自己則在〈二十五週年紀念版後記〉提到:「二十五年之後,《汀克溪畔的朝聖者》看起來如何?最重要,而且具救贖意義的,我希望它看起來很大膽。它過於大膽,而且譬喻大膽,這是個優點。我毫不畏懼上帝而衝了進去;二十七歲的時候我以為自己擁有一切該有的放逸,來與世間最偉大的主題交鋒。我毫不畏懼人而衝了進去。」 ◎一個探索者、跟蹤者、觀看者 迪勒自述自己是「一個探索者,也是一個靜悄悄的跟蹤者,或者是狩獵的工具」。她的觀察有其獨到之處,文字寧靜而切合季節變

換的氛圍:「今年,我不想錯過春天。我想辨別冬天最後的霜和不合時節的霜──春天的霜。草變綠的那一刻,我想在場」、「我閉起眼睛,看見星星,天空深處的星星不見了,天空更深處的星星取而代之,而天空更深處的星星向天空最深處的星星鞠躬,後者位於一個無限的圓錐體頂端。」她描繪景物的功力一流,在平面的狀態卻能有動態的轉換,由她的角度親近大自然,四季與生態成了動態的圖示,充滿美感。 迪勒非同一般的觀察者,她在大自然中,不僅看見生,也看見殺戮,她捕捉到孕育之美,也深入描寫毀滅之陰暗。她形容世界是「一個還沒拆開的禮物」,因受到大腦意識的局限,人們所認知的「看」,常是「視而不見」。她說孩童如野獸般不識恐懼,於是便聽

得見成人無法辨識的聲響。她從盲人術後病例還原色彩給人的強烈衝擊感,無論是山是水,世界僅是一抹抹的強烈色彩,一陣陣強弱不一的聲響。 ◎確實地去看,看見表面也看見自然與心靈的全貌 迪勒的另一寫作特色是帶出心靈的靜謐,創造出療癒的氛圍。因為她原本就準備藉由文字探究人與自然的關係,當心靈面對無垠的恐懼與荒蕪,該如何在荒原中尋找慰藉。令人驚喜的是,迪勒標幟了從小我推出世人共感的廣遠幅度:「我們的生命是奧祕表面的一種模糊不清的描摹,就像潛葉蟲在葉面製造的無用、彎曲的隧道。我們必須更宏觀,必須觀看事物的全貌,確實去看,並且描述此處發生的事情。然後,我們至少能夠對著黑暗的界限大聲哭問正確的問題,或者倘使我

們走到那地步,至少能夠合唱適切的讚美歌。」  《汀克溪的朝聖者》是寫實的作品,帶領讀者用嶄新的心情觀察山林,感受聲音與顏色,將落魄的心志重新上色,為麻痺的感官注入能量。整本書寫的是一次又一次還原感官接收到的訊息,一次又一次刷新人與世界之間的對話往來,而在所有細微觀照裡,我們才得以宏觀地觀看自己的生命,召喚心靈的寧靜。本書是一部與萬物和解之書、自我覺醒之書,是自然文學寫作史上的代表作,也是安頓生命的必讀經典。 ▍媒體評論 作者是位科學家亦肅然起敬的觀察專家……其作品混合了觀察、內省、神祕,與知性。──普立茲獎評語 這裡沒有溫柔浪漫地迴舞的金鳳花……。迪勒小姐如同任何掠食者悄悄潛近獵物一

般地悄悄貼近讀者……。此地不僅是殘酷及「浪費痛苦」的棲地,也是舊約《聖經》荒涼不馴且盛大壯麗的世界,由一位滿懷熱情的耶和華管轄,卻不見彌賽亞……。一部驚人的恐懼與禮讚之頌歌。──《時代雜誌》 這本奇妙的書是真正的美好之書,不論就任何時候來說……每一頁都盛著讓人迫不及待想與朋友分享的段落篇章。它是一種成功。──《出版人週刊》 這本書是一種關於看見的冥想形式,以急促的執拗寫就。讀者的心必須帶著如此無懼、無拘的驚奇感,與年輕的作者一同徜徉……。我喜歡她書裡的一份企圖──熱切地去感受。──《紐約時報書評》 個別文字的精準、暗喻的生命力、資源的全然豐沛、栩栩如生的感覺與大腦印象──這一切使得《汀克

溪畔的朝聖者》顯得既奢侈又特出。──〈五百本女性創作的好書〉柯爾斯坦.貝克史東   作者簡介安妮‧迪勒Annie Dillard (1945.4.30-)20世紀最令人驚豔的作家之一亨利‧梭羅的傳人普立茲獎得主美國作家,生於賓州匹茲堡,創作領域涵蓋詩、散文與小說,《汀克溪畔的朝聖者》是她在二十九歲之齡即獲得普立茲非小說類獎的重量級之作,標舉了自然文學獨一無二的里程碑。迪勒於維吉尼亞霍林斯學院學習寫作與文學課程,後來與寫作老師詩人迪勒結婚。以梭羅與《瓦爾登湖》為碩士論文主題的她,寫作深受梭羅影響,因此論者稱其為「梭羅的傳人」。其文字探索神學、生命、大自然的奧祕,文字富有靈性與詩意,也有人

將其文字比擬為小說家吳爾芙、詩人艾蜜莉‧狄金森、威廉‧布萊克,並是「二十世紀最令人驚豔的作家之一」。迪勒作品思想深沉豐富,經常為學術界引用、探討,並選入各類文集。她的作品包括《現世》等約十部作品,一生殊榮無數,包括美國藝術與文學學院頒發年度文學獎、紐約市圖書館頒發殊榮(New York Public Library Literary Lion),文學名家瑪格麗特‧艾特伍、扎蒂‧史密斯亦獲此獎,以及波士頓圖書館授予「文學之光」(Literary Light)。《汀克溪畔的朝聖者》名列現代圖書館百大名著、世紀百大性靈類圖書,其他著作亦有年度選書的注目、邦恩書店非小說類年度選書等榮耀。譯者簡介吳美真

政治大學西洋語文學系畢業,美國紐約大學英美文學博士班肄業。曾任英文教師及出版公司翻譯工作,譯有《鋼琴師──大衛.赫夫考傳奇》、《沙郡年記》、《星星、雪、火》及《微物之神》、《孤獨及其所創造的》、《大洋洲的逍遙列》、《汀克溪畔的朝聖者》等書。 精采導讀|情有獨鍾者看得見,博識者也看得見(部分摘錄) 文/吳明益(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二〇一〇年我曾在淡水有河BOOK書店(現已改為「無論如河」)演講過安妮.迪勒(Annie Dillard),並且把她拿來跟另一位我鍾愛的美國自然書寫者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比較。原因無他,在我的文字尚未形成較有個人氣味的節奏時,黛安.艾克曼的行

動主義及作品中的知識性、安妮.迪勒的文字與思辨宗教、神學與科學的自然哲學,對我都曾有過決定性的影響力——就像目睹某個巨大的流星朝向自己而來,至今我的心頭都還留著不可磨滅的隕石坑。 在我出生的那年,時年二十六歲的迪勒因為一場重病,移居維吉尼亞州的洛亞諾克(Roanoke),寫出了《汀克溪畔的朝聖者》。這本充滿生死辯證、自然描寫,語言華麗又哀傷的作品,獲得一九七五年的普立茲非虛構文學獎,當時引發了讚譽與爭議。隨著時間過去,藍燈書屋將本書選為二十世紀百本英文經典,同時也是有史以來五百本女性優異作品之一,已成今日美國高中與大學常見的指定讀物。 對我來說,初讀安妮.迪勒的文字就像初聽吉米.佩吉(Jimm

y Page)的吉他語彙一樣,不可思議地綜合了思維性與畫面感。如果用安妮.迪勒的語境來說,那是結合造化隨機性與神創造意志的產物——你知道它用心雕琢,但你找不到釘子、接榫以及歌劇歌手的換氣空檔。 在有河那場演講裡,我提及自己如何著迷於她風格化的語彙、特殊的語言節奏,出人意表的表現(隱喻)方式,還有一點都不讓人心煩的大量典故——把說教式的環境倫理隱藏起來,產生了有別於我過去所讀自然書寫作品的氣息。我常在讀安妮.迪勒時被突如其來的文字之美打動而需要抬頭遠望喘一口氣,隨即又被她近乎殘酷的自然思辨衝擊至心神糾纏。 l 經過漫長的等待(因為版權的失誤,二〇〇〇年同時有兩個譯本在臺上市,一是吳美真譯的《汀克

溪畔的朝聖者》,二是余幼珊譯的《溪畔天問》),二〇一六年我等到了臺灣第二本安妮.迪勒的譯本《現世》(For the Time Being)。當時我寫了一篇短短的書介,提到將近三十年的思考差距(本書在美國的出版時間是一九九九年),「迪勒從一個在汀克溪畔的朝聖者,走向質疑或與造物主對話的思想家。」我把文章的標題訂為〈叩問生死、神人的艱難之書〉,時移既往,我現在覺得這標題下得不好,應該把生、死、神、人之間都加上頓號。

瓊瑤電影研究(1965-1983)

為了解決今日淡水夕陽時間的問題,作者陳冠如 這樣論述:

1965年至1983年間,共有五十部瓊瑤電影上映。瓊瑤電影最初產製於國片起飛年代,並非一開始即以談情說愛、脫離現實的姿態被認知,而是在電影文本中,不斷被摻雜譯界台灣、形構女性倫理主體等政治意識形態。同時,作為與國片一起起飛的瓊瑤電影,亦承擔知識份子試圖提升國片地位、主導國片形態的動機。但當1970年代的瓊瑤電影在李行、白景瑞等菁英導演退場,瓊瑤電影成為以瓊瑤個人意志產製後,評論界突出了瓊瑤電影脫離現實之名。這背後一方面指涉了象徵性權力鬥爭的因素,同時亦顯示出,瓊瑤電影的言情,除了政治,亦不斷接受當時文藝評論者所形構的真理、價值評估。因此,瓊瑤的浪漫,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一直處於迴繞在寫實語境中

,位於邊緣的現象。但瓊瑤電影興起的時間點,外在有冷戰體制,內在有黨國權力的監控,同時,那也是人民在美援及黨國意識下,開始接收及想像現代性的年代,因此,在這曾經的電影盛世裡,流動著極其複雜的情感結構,它不但有屬於社會性的國家教條,亦有在私人性的個人情感張揚下,反映一代人對於物質、情感心靈的某種匱乏與求索的想望。本文試圖從跨地性、政治性、現代性去考究瓊瑤電影,而其中大致指涉以下幾個研究面向:瓊瑤電影在1960年代的崛起,其背後的冷戰結構如何造就了瓊瑤電影的跨界?而此跨地性質所引領傳承的版塊又將涉及1930年代上海、1950年代香港的何種電影特色?同時,這場在冷戰下崛起的「熱戀」,在飽含著國家、人民

對現代性的渴求下,現代性與瓊瑤電影文本間,又將隱含怎樣的表述關係?而瓊瑤電影對於台灣現代性歷程,起了怎麼樣的作用?瓊瑤電影歷時十八年,大致而言,本文在各章節多半將將瓊瑤電影區分為1965-1971年、1973-1977年、1977-1983年三個階段做類型特色的討論。時段的區分除了與台灣從農業跨入工業都市化的時間有所應對,同時也與國家、導演、瓊瑤等人分別在不同時期主導瓊瑤電影生產有關。本文以電影社會史視野,關注瓊瑤電影外部的製作、銷售、評價,及電影內部的性別形象、空間特色、明星產製及電影音樂的流變,試圖指出瓊瑤電影的內容與國家語境、時代變遷、社會經濟息息相關,在1960、70年代,它實則牽涉了

冷戰結構下傳媒娛樂的生產,以及接受、再造了現代性的傳播。在本論文中,試圖將瓊瑤電影放回原本的時代背景下去做解讀,除了指出歷時性變遷所形構出的類型特色,及瓊瑤電影與現代性間的關係,同時也關注瓊瑤電影的跨地性生產,盼能以此深化瓊瑤電影的研究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