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情緒調節量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兒童情緒調節量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LindaGraham寫的 【逆境復原力套書】(二冊):《心理韌性》、《關係結束後,成為更好的自己【薩提爾專文推薦暢銷經典版】》 和陳品皓的 成長起步走!親子溝通X情緒練習套書:《暫停情緒風暴》+《弄懂6~12歲孩子的內心x情緒x行為問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探討兩週身心中軸覺察練習對大學生情緒調節的成效 ... - 臺灣大學也說明:標:負面情緒狀態(以貝克憂鬱量表測量)、自評生活情緒調節能力(以情緒. 調節困難量表當中三 ... 近年研究也顯示短期的BMAA 練習對成人與兒童的不同面向的身心功能有.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日出出版 和禾禾文化所出版 。

國立成功大學 行為醫學研究所 黃惠玲所指導 許家綺的 有無自殺意圖之自我傷害學齡兒童的情緒調節歷程差異 (2013),提出兒童情緒調節量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無自殺意圖之自傷、有自殺意圖之自傷、兒童、情緒調節。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 林蔚芳所指導 戴貝臻的 兒童自傷行為、情緒調節與挫折容忍力之研究 (2012),提出因為有 兒童自傷行為、情緒調節、挫折容忍力、挫折經驗的重點而找出了 兒童情緒調節量表的解答。

最後網站以繪本培養學齡前幼兒情緒能力之探討作者則補充:當我們在幼兒園實習的時候,發現每個孩子的情緒能力表現不相同,情緒覺. 察、表達和調節能力好的孩子,會觀察其他人的情緒,並做出適當反應,情緒不. 佳的時候也會適當表達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兒童情緒調節量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逆境復原力套書】(二冊):《心理韌性》、《關係結束後,成為更好的自己【薩提爾專文推薦暢銷經典版】》

為了解決兒童情緒調節量表的問題,作者LindaGraham 這樣論述:

  本套書組合:《心理韌性:重建挫折復原力的132個強效練習大全》+《關係結束後,成為更好的自己【薩提爾專文推薦暢銷經典版】:分手、離婚、喪偶,重建自我的19段旅程》(二冊)   從低谷與破裂的關係中走出來,直到獲得新生,   你必須要有更多能量來面對解決人生躲不開的失望與難題。   你需要為自己重新定位!   這一段重建之路,能為將來的幸福找到極大的成長空間。   ★《心理韌性》★   不論多努力過生活,壞事還是會發生。   即使人生因為糟糕的事情脫離軌道,   你還是有能力幫助自己,培養挫折復原力,   讓自己更成熟,更堅強!   美國「鸚鵡螺」銀獎得主、復原力

心理專家,   將人生痛苦分級,彙整132個心理韌性練習,   幫你穩穩接住人生投來的變化球。   壞事發生時,「心理韌性」是幫助我們在逆境中前進最重要的能力。   科學家已經研究出「心理韌性」是大腦前額皮質功能成熟、運作正常時的行為,   不論我們面對的是一連串小煩惱,或是顛覆人生的災難,   人類的大腦一輩子都會持續學習與改變,並恢復心理韌性!   ◎第一本集大成的心理健康實用工具書   本書作者琳達.格拉翰是國際上復原力專業,與心理健康訓練集大成者。他在書中整合了當代心理學、神經科學及正念智慧,設計出符合大腦特性、心理專家證實有效的132個練習。   ◎人生痛苦分成三等級,你現在遇

到的是哪一種?   ——第一級:人生中的小波折,第一天到新公司上班,被害怕和擔憂的情緒困住;家中電腦總是在故障,煩惱若壞掉了自己不夠錢買台新電腦;急著出門卻怎樣都找不到鑰匙,急躁地在家中亂翻尋找。   ——第二級:錯誤與心痛、悲傷與掙扎,和同事間常有摩擦,導致工作無法順利進行;和另一半的婚姻關係正面臨著考驗;保險公司拒絕車禍理賠申請,花了許多時間和承辦人員爭論不停,心力交瘁地想放棄。   ——第三級:無法承受的打擊,年邁家人忽然重病需要照護,平常能理性思考,此時卻因煩惱無比,無法靜心面對亂了套的生活;工作十幾年的公司被併購或部門縮編,面臨可能被資遣的命運。   ◎從五大面向強化你的心理韌

性:   ——身體智能:用身體當練習工具,加強安全感、信任度,激發大腦神經可塑性。   ——情緒智能:管理並培養正向情緒,將大腦從退縮消極的態度中轉成開放與接納,駕馭自己與他人的情緒波動。   ——內在智能:平息內心的自我批評,接納構成自我的各種聲音。   ——人際關係智能:學習如何與他人來往,建立健全的相互依存關係,並有能力去培養充實的人際關係。   ——省思智能:看清楚當下發生的事,有意識地轉變缺乏靈活彈性的思維,保持平靜的心,清楚知道自己手上有什麼選項,並做出明智選擇。   雖然無法改變壞事的發生,但我們能改變回應的方式。書中的心理韌性練習可每日隨時翻閱,是生活中是簡單又強大的工具。你

會看到自己更有能耐面對並解決人生種種躲不開的失望與難題,不管人生投來什麼樣的變化球,你都能柔韌堅毅的回彈。 專業推薦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好評推薦   以幽默和智慧,琳達巧妙地將神經科學、心理學與禪修教育融為一體,建立了一套充滿智慧和非常實用的工具,讓我們可以帶著智慧與仁愛之心面對日常生活的逆境。—蘇珊.葛凌蘭(Susan Kaiser Greenland),《孩子的簡單正念:60個靜心練習,陪孩子專注應對高壓世界》(Mindful Games)作者   琳達創作了一本精心編排的好書,其中包括超過一百三十種改變大腦運作方式的練

習。閱讀此書一定有所幫助,但真正讓本書與眾不同的是,書中的一項項練習。—澳洲雪梨大學心理健康系教授詹姆士.班列特.雷伊(James Bennett-Levy)   這是一本豐盛的著作,作者琳達端出了精彩多元的練習工具,我認真地數了數,總共竟有一百三十三項練習!幫助讀者不被人生的艱難擊垮,更能透過困頓提高情感強度。她很清楚顛簸與衝擊之間的區別,她將各種工具依序排列,滿足不同情況的需求。強烈推薦正在經歷困難的人讀讀本書,也別忘了推薦給身邊有這樣需求的親朋好友。—哈佛醫學院講師克里斯托弗.格默博士(Christopher Germer),「正念自我同情」課程的共同開發者   即使我們衷心希望人生

舒適平順,卻仍然經常遇到挫折、失望與痛苦(真是討厭!)當事情不如預期,我們需要特定的能力與策略來重新獲得平衡,讓自己不要身陷谷底爬不起來。本書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工具書,指引我們方向,除了為自己閱讀,這也是身為父母必須為孩子讀的一本書,身為治療師的你也該為客戶詳加閱讀。—美國社會學家及快樂教養專家克莉絲汀.卡特博士(Christine Carter),《培養快樂而強韌的孩子》(Raising Happiness)、《微調5個地方,每天開心醒來》(The Sweet Spot)作者   作者在培養心理韌性的領域擁有開創性的專業知識,她改變了無數人。在這本書中,她集結了一套順序清楚的最佳練習法,引導

我們在生命中遇到最大挑戰時,找到自由。我強烈推薦!—臨床心理學家塔拉.布萊克(Tara Brach),《全然接受這樣的我》(Radical Acceptance)作者   ★《關係結束後,成為更好的自己【薩提爾專文推薦暢銷經典版】》★   ☆薩提爾專文推薦☆   【暢銷經典版】   從別人的另一半,變成獨立完整的自我!   一段關係結束後,感情上有了創傷,自尊受到傷害,自我價值感降低,   內心是否不斷地糾結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有沒有迅速擺脫悲傷和和孤獨的方法?   何時才是開始下一段感情的好時機?   你需要為自己重新定位,甚至要一點時間來緬懷過去。   重建之路,能為將來的幸福

找到極大的成長空間。   情感關係的結束,對很多人來說是一段支離破碎的經歷,想要繼續好好地生活之前,需要收拾殘局,此時通常會強烈感受到絕望、無助、挫敗、憤怒,想要報復,內心不斷思考問題在哪裡,質疑自己是否不值得被愛。   也許現在你的戀情穩定,也許你正因為剛結束的戀情而傷感,也許你早就注意到問題的苗頭,也許是你提出分手,或者你只收到寥寥幾語的訊息被告知分手,也許你正陷入分手或離婚的痛苦中。無論你有什麼樣的故事,此時此刻只有迷惘和痛苦,聽不進任何安慰話語,即使想改變卻毫無頭緒。曾經熟悉舒適的生活崩潰了,到底該怎麼做才好?   重建,從結束後開始   重建能幫助你處理情緒、健康地放下已終結的

關係,   接受現實,接納自我,讓未來的感情路走得輕鬆些。   布魯斯.費雪博士的十九個重建步驟是經過驗證的實用方法,這個有效的架構組成了金字塔形的「心理重建方塊」,幫助審視分手後的各種階段,一步步引導你去享受與調適關係結束後的生活及情緒。   ▶否認:不想接受事實,還沒有足夠的堅強去面對難以承受的痛苦。   ★重建:誠實回答十二個問題清單,多角度看雙方的關係,幫助認清並接受事實/不要問「為何分開的理由」,而是找出「當初在一起的理由」。   ▶恐懼:在剛分開時,因為無法掌控變化而感到害怕,不想被人認為是失敗者,家醜外揚。   ★重建:逐一列出自己恐懼的事物,讓它們更真實地貼近自己/進行深

度放鬆練習,找出身體哪個部位對恐懼有反應。   ▶適應:當一個人「被關心和被愛」的需求沒得到滿足,就會想辦法來適應。但若是不健康的適應行為發展過度,會讓人失去平衡。   ★重建:練習在付出和得到之間建立平衡,請求他人為你做些事情,以及當有人請你幫忙時對他說「不」,並觀察這麼做時的六種感受反應。   ▶孤獨:很多人在關係結束後會想:「我一輩子都會這樣孤單的過下去了。」這是一種令人難以承受的想法,即使身邊還有親朋好友會溫暖你,但都敵不過分離後的孤獨感。   ★重建:診斷孤獨三階段,退縮、忙碌、獨處。獨處一段時間對療傷有極大好處,能幫助自我發現,是這階段所需的治療之一。   ▶內疚/被拋棄:大

多數主動提分手的人,會因為傷害了以前的戀人而感到內疚;而被拋棄的人則難以接受自己被甩的事實。兩種類型的調適過程是不一樣的。   ★重建:判斷自己的角色究竟是拋棄者還是被拋棄,從兩個角度來理解雙方的感受和態度,能幫助你更清楚認知關係結束的原因。   ▶悲傷:分手大多時候是個悲傷的過程。除了難以承受的傷心與絕望,還會感到筋疲力盡,無力改變自己的生活。悲傷在重建方塊中是一個很關鍵的重點。   ★重建:用「V形圖」來檢視悲傷過程,幫助人們在理智上理解悲傷期/為自己寫一封告別信。   ……   【為何「重建」很重要?】   →避免日後再度進入錯誤的關係。   →喚醒內心麻痺、壓抑或未知的部分。   

→幫助調適情緒,接受現實,接納自我,擺脫失敗感,讓未來的感情路走得更輕鬆。   「他怎麼會知道我的感受?!」是多數讀者閱讀後的反應。   本書除了給情感關係受挫的人們心靈上的安慰,更有一針見血的分析,幫助人們走過最困惑、最痛苦的分手過程。   從破裂的關係中走出來,直到獲得新生的十九個重建步驟,每個步驟針對心理情緒剖析內在原因和意義,提供切實可行的應對方法。分析哪些感情為何注定會終結,什麼是真愛,一段看似不錯的感情中隱藏哪些危機,原生家庭對經營感情的影響,以及如何開始一段健康的關係。 專業推薦   布魯斯.費雪的這本書可以引導人們度過關係結束後的一道道關卡。重要的是,心理重建需要時間,

人們要給自己時間來喚醒內心中麻痺、壓抑或未知的部分。願每一位離婚人士都能擺脫失敗感,帶著希望走向生命的下一個階段。—心理學家族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   為離婚者寫的書中最好的一本……溫暖又動人。—《行為治療師》期刊(Behavior Therapist)   這本書正是處在離婚期或離婚後所需要的:幫助你重拾生活。—《離婚雜誌》(Divorce Magazine) 讀者回響   我買這本書,是為了戀愛對象,他和老婆分居兩年正考慮離婚;當我和他分手後,我才看完這本書。我發現,我們的關係只是為了讓他感到被需要,這種關係是無法長久的。這本書讓我對分手後的感覺好多

了。我相信只要自己完成這個重建過程,我會痊癒並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莫妮卡.斯特魯辛斯基(Monica Strucinski)   這本書第一次出版時我就買了,當時我正好離婚。之後,在任何關係結束時,我都會把這本書再拿出來看,並且做筆記,只要覺得是有用的部分就畫上重點……我最近想起這本書,驚訝地發現它仍在印刷出版!原來這麼多年來,它對人們一直是有幫助的。—CW   這是幫助你擺脫過往關係最好的書之一。和所有的自助類書籍一樣,有些部分更適合某些人,但對於你經歷過的事情,這本書絕大部分都說到了,而且還談到孩子會經歷到的事,以及如何幫助孩子們。—Strongfit   不論你離婚時是困難重重,

還是雙方和平結束,在進入新感情之前,這本書對於想重建自我的單身者來說,內容既全面又實用。這本書讓我知道,「分手後必須先重建自我」之所以很重要,是為了避免日後再度進入錯誤的關係。—布倫達.齊默曼(Brenda Zimmerman)

有無自殺意圖之自我傷害學齡兒童的情緒調節歷程差異

為了解決兒童情緒調節量表的問題,作者許家綺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學齡兒童自傷行為有其高盛行率與嚴重性,近期研究進一步將自傷行為細分為有無自殺意圖之自傷,因無自殺意圖之自傷與有自殺意圖之自傷兩者可能在特性與成因上有所不同;而過去研究多呈現有自殺意圖之自傷與無自殺意圖之自傷在負向經驗上、負向情緒的變項之差異,而無針對情緒調節歷程上的差異做研究,也未能作出統整性的解釋,且少有研究聚焦在有自殺意圖之自傷、無自殺意圖之自傷與無自傷的差異三組比較,目前仍缺乏加入對照組作比較,以及少有研究將社區學齡兒童作為研究樣本。給予不同自傷行為有效的衡鑑與介入方式,釐清不同自傷行為的差異,以及了解不同自傷行為的心理歷程有其重要性,目前台灣鮮少有研究提出情緒調節歷程說明

學齡兒童自傷行為的心理歷程,本研究以國小四、五年級學齡兒童為研究對象,對有自殺意圖之自傷、無自殺意圖之自傷與無自傷在情緒調節歷程上之差異與負向生活事件內容之差異進行探討,以及建構出心理社會壓力、憂鬱、情緒調控與自殺意圖至自傷頻率之路徑的假設歷程模式。過去研究顯示兒童與青少年自傷行為和憂鬱症狀有關,而壓力會影響兒童的憂鬱症狀,當採用不適應的壓力因應策略來因應壓力時,會增加其憂鬱症狀,故本研究將探討壓力因應策略與自傷行為之間的關係;而自傷者被認為缺乏適應良好之情緒調節策略,因此當產生負向情緒時,自傷者傾向使用不適應之情緒調節策略,導致最後產生自傷行為以緩解情緒,在不適應的情緒策略中,壓抑情緒表達及

衝動情緒表達已被證實與憂鬱症狀與自傷行為相關,故本研究以上述相關變項探討有自殺意圖之自傷、無自殺意圖之自傷與無自傷在情緒調節歷程上之差異與負向生活事件內容之差異,並建立一心理社會壓力、憂鬱、情緒調控與自殺意圖至自傷頻率之路徑,檢視有無自殺意圖之自傷者在路徑上的差異。【研究目的】1.探討有自殺意圖之自傷、無自殺意圖之自傷與無自傷組在情緒調節歷程上之差異。2.探討有自殺意圖之自傷、無自殺意圖之自傷與無自傷組在負向生活事件內容上之差異。3.建構心理社會壓力、憂鬱、情緒調控與自殺意圖至自傷頻率之路徑。A.探討逃避因應策略與負向生活事件及兒童憂鬱症狀間的關係。B.探討衝動情緒表達及自殺意圖在憂鬱症狀至自

傷頻率間所扮演的角色。【研究方法】1.參與者:以台南市三所國小四、五年級學生為樣本,在排除資料未填寫完全之參與者後,共475位學生納入研究分析。2.研究工具:「基本資料問卷」、「兒童自傷行為問卷(Children’s Self-injury Questionnaire, CSIQ)」、「兒童生活事件量表(Children’s Life Events Scale, CLES)」、「兒童因應策略量表(Children’s Coping Strategies Scale,CCSS)」、「兒童情緒行為檢核表(Child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Checklist for Ag

es 4-16, CBECL/4-16)」、以及「兒童情緒調節量表(Children’s Emotion Regulation Scale,CERS)」。3.研究程序:在取得人體試驗委員會同意後,取得家長及學童的同意書,以標準化施測程序於各校提供之場地分別進行團體施測,並於施測後進行資料的輸入及分析。4.統計分析:針對研究問題,研究者將使用描述統計、相關分析、結構方程式模型來進行資料的分析。【研究結果】1.有自殺意圖之自傷組比無自殺意圖之自傷組經歷較多負向生活事件,且較常使用逃避因應策略,並經驗較高的憂鬱症狀;而有自殺意圖之自傷組較無自傷組較常使用壓抑情緒表達與衝動情緒表達;無自殺意圖之自傷組

較無自傷組較常使用分心策略,以及較常使用壓抑情緒表達與衝動情緒表達。2.有自殺意圖之自傷組有較高的比例經歷較嚴重的家庭負向事件;無自殺意圖之自傷組有較高的比例經歷典型的負向事件。3.心理社會壓力、憂鬱、情緒調控與自殺意圖至自傷頻率之路徑:負向生活事件可透過逃避因應策略的調節作用,預測兒童憂鬱症狀;而憂鬱症狀會透過衝動情緒表達作為中介變項,預測兒童自傷頻率,憂鬱症狀亦會透過自殺意圖作為中介變項,預測兒童自傷頻率。【討論與建議】本研究結果顯示有自殺意圖之自傷者較常使用逃避因應當面對壓力時,較可能發展出憂鬱症狀而產生有自殺意圖之自傷;而無自殺意圖之自傷者當有憂鬱症狀時會從事衝動情緒表達而進行無自殺意

圖之自傷。此外,建議應提早篩檢出高壓力與憂鬱症狀程度高的兒童,將其視為高危險群提早介入,並增加自傷兒童的適應性的壓力因應策略與情緒調節策略,以減少有無自殺意圖之自傷的產生。

成長起步走!親子溝通X情緒練習套書:《暫停情緒風暴》+《弄懂6~12歲孩子的內心x情緒x行為問題》

為了解決兒童情緒調節量表的問題,作者陳品皓 這樣論述:

  《暫停情緒風暴》   老師家長迫切需要的情緒使用指南   品皓臨床心理師的情緒心法   情緒曲線七階層 x 高效能介入方法   陪伴陷入風暴的孩子,一同回到最初的理解與貼近   ──寫給因為孩子而心累氣餒的大人   孩子的情緒常像一場暴風雨,說來就來,   一不小心就席捲了整間教室或家庭。   當我們想要解決問題時,方法卻又常常不奏效,   反而讓孩子更歇斯底里,和大人更加對立。   你是不是也希望成為能傾聽孩子、善於陪伴的正向大人,   卻老是承受孩子的反覆情緒或行為衝擊?   不僅傷身累心,孩子也跟著受傷。   如果你是家中有8~16歲孩子的爸媽,或是班級導師、輔導室老師

……,   需要長時間和孩子溝通相處的你,這本書將會對你大有幫助!   「孩子並不是說爆炸就爆炸!」   全書從「情緒的細緻變化」開始,品皓心理師將會讓老師和家長看見高張的情緒是怎麼發生的?從無到有的衝突脈絡,是如何細緻的變化?   當孩子的情緒被點燃時,大人如何切斷反應的連結,為親子創造一個緩衝空間;並且不被孩子的暴衝、挑釁,甚或是攻擊打倒,陪伴孩子一同走過這場情緒風暴。   本書要帶你————————   1.走進你我的情緒七階層曲線   ⊙孩子不是說爆炸就爆炸。從平靜,導火線到高峰,最終回復冷靜,每一個人生氣時都會經歷七個階段的內在變化,你會發現原來情緒這麼細緻。而在孩子爆炸前後,每

一個階段都有線索可依循觀察,引流孩子的怒火。        2.在「當下」緩解衝突   ⊙很多大人都希望自己成為不吼不罵的爸媽,但往往家務工作繁忙,心有餘而力不足,兇完孩子之後反而更氣餒,更加責怪自己;抑或想發怒,卻害怕孩子討厭自己。衝突來臨時,我們需要「當下」能讓大人小孩不一起爆炸的處理方式。        ⊙校園輔導經驗近20年的品皓心理師,善用正負增強的心理學原理、九種反應中斷法,搭配定錨效應、雙重束縛,融合行為經濟學帶來的教養啟發;讓我們從孩子的思考特性出發,幫助親師孩子一起建立「踩煞車」的能力。   3.靈活搭配運用各種策略   ⊙書裡示範了各種策略的靈活搭配運用,以及圖表詳細解說

。教師或爸爸媽媽可以加上自己的智慧與經驗,發展出更適合自家小孩的策略,逐步找到和孩子相處的最佳步調與節奏。   透過本書,期盼能幫助第一線的老師、每天和孩子朝夕相處的家長,抓住情緒曲線七個階段中,每一個可以介入的機會,讓孩子的情緒有機會在平靜時被認識,在爆發前得到降溫,在爆炸後被肯定學習,成為每一個情緒暴衝與對立的孩子的後援。 貼近孩子,好評推薦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郭葉珍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副教授   黃瑽寧 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依姓氏筆畫)──   《弄懂6~12歲孩子的內心x情緒x行為問題》   六週年《暢銷增修版》,   由陳品皓臨床心理師,針對

教育現場的變化、   經驗的修正,做出全書新增與修訂!   /孩子脫序、失常、令人擔憂的行為,往往只是冰山表面!/   做事總是拖延上身,三催四請才肯去,聯絡簿、作業、便當盒叮嚀一次忘一次!   3C產品的使用分寸,該如何拿捏?暴衝、焦慮、害羞、拒絕溝通……,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6~12歲是孩子建立心理素質、人際品質、內在動機的關鍵階段,   21個家庭與學校情境,搭配親筆漫畫,   看見隱藏在孩子行為背後的身心因素,接住孩子情緒與行為的動盪不安。   緩解學齡爸媽的教養焦慮,建立親子間「有效又長效」的教養模式!   我們看見孩子的問題,還是問題背後的原因?   孩子展現的問題與困

擾,往往不是單一理由或原因就可以完全解釋。更多時候,一個現象的背後,常是許多因素的共同結果,因此更需要長時間的投入與協助,才可能看到改善。   這個過程中不管對孩子、爸媽與老師來說,都是考驗耐力與信任的試煉,因為我們往往會認為,既然我們已經有做些什麼了,那應該孩子要很快改變才對,一旦結果不如預期時或成效不明顯時,我們不免會開始在挫折與氣餒中懷疑自己、對方與方法。   【心理師想跟你說】   當大人以「單一事件」看孩子的行為時,理所當然會看到孩子的行為不斷再發生,覺得沒有任何改善。但如果改以「趨勢」的角度看孩子的行為,我們很有可能發現孩子行為的某種趨勢出現了,可能是孩子每次發作的強度變低了、

或是影響範圍變小了,這種趨勢便是在告訴我們,孩子用他的能力與方式作調整,當你看到孩子進步的趨勢,並肯定趨勢時,改變就這麼發生了。   為什麼家庭教養與學校教育,同樣重要?   國小,是孩子從家庭走向社會的第一站,在這個階段,孩子透過在學校與家庭中的觀察、學習與經驗,進而瞭解自己、覺察自己並發展出獨特樣貌。反之亦然,孩子會把從家中所學到的任何行為、言論與價值觀,在他的學校生活中完全展現。   【心理師想跟你說】   在這個階段,爸媽與班級導師的角色更加重要,爸媽既是孩子模仿的對象,也是向外探索時重要的後盾,爸媽對待孩子及處理情緒的方式,將會深刻影響孩子日後與別人互動的方式。對孩子的導師來說,

也是如此,導師的帶班風格與處事方式,也會對孩子帶來許多意義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本書特色   ──「教養急救包」上線!有效第一時間拉開距離,化解衝突   防疫期間親子長期相處,課業生活一把抓,大人小孩的情緒最常面臨臨界點,親子間衝突發生時該怎麼做?如何避免問題越演越烈?   善用「沖脫泡蓋送」五字訣、溝通關鍵「我訊息」、情緒測量溫度計……,掌握實用工具與心法,教養不再急跳腳!   ──21個家庭VS教育現場,最真實的教養案例   從生活作息、人際關係、情緒溝通與特殊狀況等,最令父母老師糾結的21個教養難題,心理師彙整十餘年進校經驗、搭配步驟+方法,實際引導成效,一次呈現。   ──孩子

X心理師X父母X教師,四方角度一同呈現   大人們的對立,只會讓孩子如夾心餅乾無所適從;由家庭到校園,心理師、父母與老師如何建立合作模式,聽見孩子心底的聲音,陪伴孩子跨過擾人的成長痛!   ◎ 心理師連環漫畫:將老師與家長、孩子間的相處、摩擦、爆笑等生活鏡頭以漫畫方式貫穿全書。   ◎ 附錄檢附測量表格:實用生活教養表格,部分並可下載實際運用,加強親子間的溝通管道! 成長推薦   李儀婷 薩提爾教養暢銷作家   沈雅琪  資深教師/神老師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葉美英  全教會年度SUPER教師   (依姓氏筆劃)

兒童自傷行為、情緒調節與挫折容忍力之研究

為了解決兒童情緒調節量表的問題,作者戴貝臻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究兒童自傷行為、情緒調節以及挫折容忍力之關聯。研究者以民國一○一年學年度,就讀於台北市及新北市國民小學三至六年級兒童為研究對象,施以「兒童生活經驗調查表」、「兒童情緒調節量表」以及「兒童挫折容忍力量表」,得有效樣本554份。研究結果發現如下:(一) 大台北地區兒童自傷行為盛行率達22.7%,當中有76.2%的自傷兒童會選擇超過一種的自傷方式來傷害自己;兒童情緒調節各向度得分最高為情緒覺察,最低為情緒表達;兒童挫折容忍力各向度得分最高為建設性行動取向,最低為挫折情緒應對。(二) 男性、中年級及曾有過學業、人際及家庭挫折經驗的兒童,在自傷行為的比率上顯著較高;女性、高年級

、沒有過人際或家庭挫折經驗以及沒有自傷行為的兒童,在情緒調節總平均表現上顯著較佳;不同性別的兒童在挫折容忍力的表現沒有差異,而高年級、沒有過人際或家庭挫折經驗以及沒有自傷行為的兒童,在挫折容忍力總平均的表現上顯著較好。(三) 能夠有效預測兒童自傷行為的變項依序為情緒調節、性別以及挫折經驗。最後研究者總結本研究結果後,建議相關領域工作者正視兒童自傷行為問題、強調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發展並重視挫折經驗對兒童自傷行為之影響力;而在後續研究上,建議針對兒童自傷行為之相關變項進行更深入的探究、發展或改編相關量表,同時擴大研究對象之範圍,以隨機抽樣方式進行研究,並進一步以路徑分析形成兒童自傷歷程之結構

化模式。關鍵詞:兒童自傷行為、情緒調節、挫折容忍力、挫折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