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發軟無力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全身發軟無力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木野村朱美寫的 疲勞身體的省力圖鑑:身體會累,是因為在「白費力氣」的關係! 和郝軍的 讓膝關節不老的自我保健療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四肢发软,无力,肌肉酸痛,怎么办?我有一招轻松搞定 - 网易也說明:四肢乏力是指在正常生活清醒情况下,出现的四肢发软,无力。常与嗜睡,头晕等症状一起出现。排除病理性疾病后,多属亚健康状态。引起全身乏力的原因有很多,如某些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楓葉社文化 和金塊文化所出版 。

最後網站全身無力想吐怎么辦才好_百度文庫 - Untigw則補充:通常女性全身發軟,酸疼無力,想吐由兩方面原因導致,從中醫學辨證和西醫醫學辨證兩方面考慮這個問題。從中醫學角度通常屬于虛癥的所在,女性常因氣虛,血虛而導致周身無力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全身發軟無力,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疲勞身體的省力圖鑑:身體會累,是因為在「白費力氣」的關係!

為了解決全身發軟無力的問題,作者木野村朱美 這樣論述:

  ~給疲勞世代的身體使用手冊~   抬重物、下廚、打掃&洗衣、爬樓梯、久坐……   善用「亞歷山大技巧」正確使用身體,    改善【肩膀痠痛】、【腰痛頭痛】、【便祕】、【情緒焦躁】、【失眠】等擾人問題!     「容易疲累」或是「疲勞消除不了」,絕不只是因為年紀大了的關係。   關鍵是「身體使用方式」不夠正確,導致「愈動愈累」!     常常有人會以為「立正站直」就是優良的姿勢,   但回想小時候的升旗典禮,是否不出10分鐘,背部、雙腳肌肉就發軟發痠?   有人認為全身放鬆不用力,就不會腰痠背痛,   事實上,即便手臂不出力地往下垂,也不代表肌肉沒有在白費力氣!     ◆用正確

的姿勢,執行公務和家務   ◎家庭主婦「下廚、吸地、晾衣服、爬樓梯」、   ◎上班族「久坐、滑手機、提重物」、   ◎年輕人「搭捷運、看演唱會、騎自行車上坡」、   ◎老年人「穿襪子、打開冰箱、跨進浴缸」……   使用不正確的姿勢,都使身體「勞累疲倦」,久而久之會造成慢性傷害。     ◆改變兩個步驟,清除從頭到腳的毛病   日本「亞歷山大技巧」專業教練,   將以圖解告訴大家「使身體能輕鬆發揮原始力量的方法」。   用趣味圖解標示22個日常動作的O與X:     ▲在家裡做菜時、廚師在廚房工作時……   (X)頭部低得太下去、腰部過於後彎、雙腳併攏,正對著流理台   (O)將下巴適度往內縮,

將慣用手那一邊的腳往後移動,用一半身體對著流理台!     ▲宅配送貨到府時,要把重物搬起來……   (X)脖子縮起來使勁出力、頭部往前伸,且過度彎腰,宅配貨品和身體距離很遠   (O)縮短身體與宅配貨物的距離、使用梨狀肌將臀部頂出去!     ▲上班途中、手扶梯或電梯點檢時,需要爬樓梯……   (X)低頭看著腳邊、過於想要前傾而彎著腰,用力踏地   (O)看似前傾的腰部也能靠座骨調整成一直線,輕踏樓梯,避免發出腳步聲!     只要兩個步驟,   就能改善「肩膀痠痛、頭痛、情緒焦躁、失眠、便祕、視力模糊」等困擾,   減輕身體的「吃力感」,釋放長久累積的疲憊!   本書特色     ◎舉出日

常生活中,會莫名感到「吃力」的動作,同時對照身體原始的構造,逐一為大家介紹「身體怎麼動才不會累」。   ◎使用「簡單」又「輕鬆」的插圖,讓人對身體的正確構造及使用方式恍然大悟!   ◎「亞歷山大技巧」專業教練顛覆你的「舊觀念」,兩步驟教你如何正確、省力地使用身體!

讓膝關節不老的自我保健療法

為了解決全身發軟無力的問題,作者郝軍 這樣論述:

全新的運動療法,教你「人老,腿不老」的年輕對策 以故事和案例問答,解讀預防和治療膝關節炎的要點和方法 一看就懂,一學就會,清清楚楚,簡單明白!   本書以簡明的文字及插圖,闡述膝關節炎的病因、發展及致病的生活習慣,並詳細介紹膝關節炎的運動療法,使患者能一本書讀懂防病、治病的新概念。   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和生活品質的提高,社會老齡化的到來,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成為影響人們生活品質的主要因素之一,骨性關節炎影響現代人至深,但骨性關節炎是怎樣引起的呢?要怎麼預防?怎麼療護?   作者對骨關節病中西醫治療有30餘年的臨床經驗,本書介紹了膝關節炎及膝關節部位疼痛的常見病因,讓患者清楚自己為什

麼會得這個病,繼而瞭解到醫院要做哪些檢查,提供手術前後的健康教育,更告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該注意什麼,怎麼有效地從飲食、運動、工作、起居等方面自我治療和保護膝關節,讓你「活到老,腿不老」。   ▌膝關節疼痛的發病原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50歲以上人群中,骨關節炎的發病率為50%,60歲以上人群中,發病率為80%,致殘率高達53%,是成年人致殘的第一大慢性疾病,也是全球範圍內最常見的疾病之一。   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和生活品質的提高,社會老齡化的到來,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成為影響人們生活品質的主要因素之一。聯合國還把2003〜2013年定為骨性關節炎普及的十年,骨性關節炎影響現代人至深

,但骨性關節炎是怎樣引起的呢?   1.慢性勞損長期姿勢不良(如公車司機,膝關節常處於屈曲位,易出現髕股關節病變),負重用力(如以體力勞動為主的農民,經常肩背臂扛),導致膝關節軟骨因超重而損傷。   2.體重的增加和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病成正比,亦是病情加重的因素。生物力學研究證實,人體每增加1kg體重,加到膝關節上的負荷為3kg,在上下樓梯時為7kg。因為人體行走是要交叉步,同時加上剪力的作用,所以肥胖的人膝關節負重更大,更容易引起膝關節軟骨磨損,引起關節疼痛。而疼痛導致患者不願運動,又增加體重,形成惡性循環。   3.現代人生活習慣改變了,由原來的步行為主,變成以車代步(關節失去步行

帶來的濡潤);由原來的平房為主,變成樓上樓下(關節在上下樓時負荷增加);由過去的營養不良,成為營養過剩(增加負重);由過去的平底靴變成高跟鞋;由長褲變為短裙(關節過度受寒)。   4.隨著年齡增加,會發生骨質疏鬆。當軟骨下骨小梁變薄、變僵硬時,其承受壓力的耐受性就減少,就像房子的柱子不結實了,我們得想辦法支持房子一樣,關節會長出一些多餘的骨質。因此,骨質疏鬆者出現骨性關節炎的機率就增多。   5.外傷和力的承受。膝關節損傷,如骨折、軟骨、韌帶的損傷,造成關節正常的結構和功能改變。   ▌骨刺是怎麼回事,它是怎樣產生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腿部的肌肉變得軟弱,不能很好地穩定關節,使關節產

生小的微動,這種異常活動對軟骨造成損傷而出現纖毛變和退化,同時在關節邊緣形成骨刺,即所謂「牽引性骨刺」。由於關節之間有半月板,所以這些骨刺就在股骨和脛骨的邊緣約1mm處水準生長。它預示著膝關節的不穩,常見的象牙狀骨刺就是在關節的邊緣呈弧形生長的,繼發於軟骨的退變。   ▌自我發現骨性關節炎   人的關節有非常強大的代償功能,骨性關節炎初期,大多數人沒有典型的症狀,當出現以下症狀的一種時,很可能已經患有骨性關節炎,需要開始關注關節的養護和治療了。   1.膝關節酸困不適:僅僅是膝關節前側酸困不適,沒有其他任何症狀伴隨發生,且往往在運動或登山後加劇。酸困不適多可忍耐,在工作學習時往往感覺不到,

精神放鬆休息時可有感覺,有時會反復發作,經休息後可自行緩解。找不到壓痛點或酸困點,關節屈伸活動時可有撚發音樣的摩擦感。這時的膝關節已經存在退變了,前面講過因為軟骨沒有神經血管,所以疼痛不明顯,摩擦感主要是因為軟骨面不平整。   2.膝關節腫脹:無明顯誘因(扭傷和外傷史)膝關節腫脹起來,多是先感覺關節屈伸不利,活動一下後好轉,往往在睡覺前或洗澡時發現兩個膝關節大小不一。此時如果注意保暖、外用膏藥,多可自癒,但有反復發作的趨向,多在勞累後或天氣驟冷時復發。   3.膝關節「卡腿」彈響:是一種常見症狀,行走時膝關節突然卡住了,不敢活動,可由各種疾病引起,如損傷的半月板或骨贅掉下來形成游離體,均會

出現「卡腿」現象。多發生在一側,當反復晃動關節時,疼痛可緩解。   4.膝關節疼痛:膝關節在活動時疼痛,剛開始時以上下樓梯時明顯,漸漸發展到行走時也出現疼痛,初期呈間歇性,繼而發展為持續性疼痛,晚上也疼,影響睡眠。早期主要為膝關節前側疼痛,到中期可蔓延到膝關節內側,後期為全關節疼痛,但是以膝關節後面疼痛為主,即「膝後大筋痛」。   5.關節變形:伴隨著膝關節內側的疼痛,關節也開始出現變形,即俗稱的「O型腿」。再繼續發展,後期不僅僅內側痛,膝關節也伸不直了,呈屈曲畸形,行走呈鴨步,即兩邊晃著走,或要支具和拐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三部曲   1.什麼是早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有什麼症狀和

表現?   B女士,30歲,在公司上班8年了,工作和生活都很平靜。假期和同事去爬山,可到了下山時卻出現了問題,右膝關節劇烈疼痛,每下一個臺階都感到右膝發軟,用不上力氣,有想跪下來的感覺,好不容易在同事的幫助下下了山。第二天發現右膝關節紅腫,到醫院檢查,拍了右膝關節負重正側位片和髕骨軸位片,X光表現為髕骨與股骨關節間隙變窄,髕骨向外側傾斜,被診斷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早期。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早期主要是軟骨纖毛樣變,關節面開始變得粗糙。臨床症狀為:膝關節前側酸困不適,勞累後加重,主要為上下樓梯或蹲起時疼痛,可伴有彈響、關節腫脹等,關節無明顯畸形及活動受限。   醫生說,B女士與20歲時相比,肌

肉開始老化,肌力下降,膝關節承受的負擔加重,加上B女士穿著8cm的高跟鞋,加重了髕股關節的應力,這次爬山是加重膝關節負擔的又一次挑戰,所以出現了骨性關節炎的早期症狀。   2.什麼是中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有什麼症狀和表現?怎麼治療?   C先生,50歲,從20歲就開始打工賺錢養家,是家裡的經濟支柱,現在一兒一女均有了工作。本該鬆一口氣的他卻發現右膝關節內側疼痛越來越厲害了,出現了一瘸一拐的症狀,實在忍不住了到醫院就診。拍了片子,顯示脛股關節內側間隙變窄。   醫生告訴他,這是膝關節骨關節炎的中期了,關節軟骨脫落,脛股關節內側間隙變窄,從正常的6〜8mm已經減少到了2mm,內側壓痛明顯;膝關

節由正常的過伸10°變為伸直受限5°;內側半月板已被擠在脛股關節間隙的內側,且變小,變硬了。長期的體力勞動使他的膝關節受損嚴重,醫生建議他住院保守治療,但他怕耽誤工作而不願意住院。   對於不願住院治療的C先生,醫生給他算了一筆帳,如果他不住院,那麼5年以後他就需要做膝關節置換手術,而這一次手術後的關節只能用15年左右,等他到了70歲,就需要再次行關節翻修術,這一次的手術要把上次損壞的關節假體取出來,然後再換墊和帶上下延長柄的假體。不說做兩次手術受苦受罪,單單花費就不是一個小數目。   如果C先生選擇住院採保守治療,可有效緩解疼痛和改善膝關節的功能,更重要的是,C先生能掌握一套膝關節養護的

方法,如果C先生能堅持復健和治療,就可以有效延緩骨性關節炎的發展進程。等到了60歲再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可以一直用到80歲左右,就不用二次置換了,等於省了一大筆費用。C先生接受了醫生的建議,開始住院治療,一周後疼痛明顯緩解,患肢也恢復到了正常的伸直狀態,再沒有出現一瘸一拐的情形。   3.什麼是晚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有什麼症狀和表現?怎麼治療?   70歲的D奶奶,雙膝關節疼痛有十餘年了,以前還能拄著拐杖勉強去買菜,現在因為膝關節疼痛,不僅不能走路,連站著做飯都堅持不住了,吃止痛藥也無效,更別說和鄰居的婆婆媽媽們一起散步聊天了。在孩子們的堅持下,D奶奶只好到醫院看了醫生,醫生的診斷讓她嚇了一

跳,原來她是雙膝骨性關節炎晚期,關節軟骨大量剝脫,已經是骨頭對骨頭的摩擦了。X光片上可以看到髕股、脛股內外側關節間隙均變很窄,內側間隙消失,骨質硬化,有大量骨贅形成,膝關節變形呈「O」型。這就需要做膝關節表面置換術了,D奶奶聽了是既害怕又猶豫。   醫生講,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術並不可怕,手術過程只需要1個小時左右,就像削蘋果一樣,把硬化的骨質和增生的骨贅去除,再如鑲牙一樣,把做好的合金假體套上。術後用鎮痛泵止痛,第三天就可以推著小扶車上廁所了,減少了在床上大小便的不便。   像D奶奶這樣的患者,如果不接受手術治療,要嘛繼續走路會不慎摔倒致骨折臥床,要嘛坐輪椅生活,心臟功能易於退化,且易患老

年癡呆症,一旦生活不能自理,就需要兒女的陪伴或請看護工照顧,增加了兒女和家庭的負擔。   D奶奶最終選擇了手術治療,她驚奇地發現,手術並不像她想像的那樣痛,而且第二天下床時腿也變直了,告別了「O」型腿。   ▌運動療法治療膝關節疼痛   1.運動療法的目的   膝關節痛是有差別的,「有時疼痛,但休息後好轉」者占多數。如果受「人老腿先老」的俗話影響,許多人就認為自己是年紀大了而出現膝關節痛,沒辦法了,而不採取積極的治療措施。膝關節骨質增生不單純是年老退化,更不要認為骨質增生無法治療而不去治療。如果靠忍耐或止疼藥來抵抗疼痛,那就大錯特錯了。   膝關節炎患者急性發作,適當休息是必需的。但對於

骨質增生較重的人來講,因為伸直和屈曲時膝關節都會疼,就會儘量避開這種動作。長時間避開最大限度屈伸活動的話,膝關節的活動範圍就會漸漸減小,這在醫學上叫做活動受限,導致膝關節越來越伸不直,越來越屈不了了。為了防止膝關節僵硬,即使膝關節疼痛也應適當復健,這就是運動療法。   首先明確治療的目的,是通過適度加強肌肉鍛煉,讓肌肉來穩定關節,減少膝關節疼痛,延緩骨性關節炎發展,而達到重返運動的目的。   對於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來說,最大的苦惱就是因為膝關節疼痛或腫脹導致行走、坐下站起、奔跑、上下樓梯等動作不能完成,繼而因為膝關節疼痛而不能進行登山、旅遊或打高爾夫球等運動。這樣一來,股四頭肌萎縮,導致

骨性關節炎逐漸加重。   對於照護膝關節來講,首先是從肌肉著手,當然,不是讓患者去登山、滑雪或者打球,而是:1.增加肌肉的力量。2.養成散步和騎自行車的習慣。3.膝關節的極度屈伸(即每天最大限度地伸直和屈曲膝關節)。4.在日常生活中減輕膝關節的負擔。   這些運動方法的目的都是在適當地運動關節,使關節軟骨得到濡養,而提高自癒能力。   2.治療膝關節疼痛的運動方法   功能運動講究四個原則,即適度、堅持、漸進、科學的原則,合理正確的運動才能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盲目運動反而會有反效果。   1.適度:運動應該適量,並且要時刻注意膝關節應在不負重或輕度負重下進行活動。運動的時間以半小時、膝

關節不感到酸困為度。門診經常會見到一些患者,每天走2個小時,結果好好的膝關節反而開始出現疼痛。   2.堅持:應堅持每天運動,少量多次,每次堅持15〜30分鐘,每日3〜5次,以剛剛感到疲勞為度。   3.漸進:運動量應循序漸進,逐漸增加,不可一次性過勞而大量出汗,避免風寒、感冒。   4.科學: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科學的運動,不能盲目跟從他人進行。   鍛煉股四頭肌   骨與肌肉之間由堅強的肌腱相連,如果肌肉有力量,那麼關節就能自由運動;如果肌肉收縮力減弱,帶動關節運動就困難了。為什麼這樣講呢?從生物力學角度來看,人體在行走時,骨骼只承受30%的力量,而70%的力量是靠肌肉的收縮來完成

的,膝關節也是這樣。股四頭肌由內側肌、外側肌、股直肌和股中間肌四塊肌肉組成,這四塊肌肉通過髕韌帶附著在脛骨結節。膝關節的穩定主要靠這塊肌肉來維持,行走的時候就可以正常運作,如果股四頭肌無力,就會出現打軟腿的症狀,容易發生或加重關節軟骨的損傷。隨之而來的是膝關節功能下降,站立、行走、上下樓梯時就會感到非常困難。   鍛煉的目的   運動療法的核心目的在增強股四頭肌肌力,有效避免肌肉萎縮,增強肌肉力量,防止關節僵硬,擴大關節活動範圍。 鍛煉的方法   1.股四頭肌收縮:患者採臥位或坐位,患側膝關節屈曲,在膝關節下放一個軟枕頭,用力向下壓膝關節,使患側股四頭肌做等長收縮,也就是大腿上面的肌肉用力

收縮。每次堅持5〜10秒,如此反復進行。   患者採坐位,患膝水平伸直,踝關節最大程度拉伸,足跟用力向下蹬,膝關節和大腿固定,堅持10秒後休息3〜5秒,如此反復進行,每次20下。如果膝關節伸直受限,開始時可不完全伸直。   2.直腿抬高訓練:將腳尖勾直,儘量伸直膝關節,緩慢、勻速抬高,約35°左右,在空中穩定5〜10秒,緩慢放下,每天3次,一次15〜30下。後期還可在小腿遠端綁砂袋增加負重練習。健側臥位患肢的直腿抬高是禁忌的,因為此訓練加強了股外側肌的肌力,加劇了股外側肌與股內側肌斜行纖維的失衡,從而會加重患膝疼痛。   3.終末伸膝鍛煉:在屈膝小於30°的範圍內對抗重力做伸膝鍛煉,鍛煉

時可在膝下墊一枕頭,保持屈膝約30°,而後使足跟抬高離開床面,直至患膝伸直,循環往復進行。   膝關節的觀察方法   養成平時就注意觀察膝關節狀態的習慣非常重要。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並不是一開始就很重,而是慢慢進展的,所以要常常觀察膝關節的狀態。觀察膝關節的要點,就是要極度地屈曲膝關節(比如下蹲)和過伸膝關節(比如立正),同時雙側膝關節對比,看股四頭肌是否有萎縮的情形。   平時注意觀察,可以發現膝關節微小的變化,方法如下:   膝關節屈曲和伸直狀態的觀察方法:坐在床上,伸直膝關節時,膝關節能貼著床面就可以;屈曲膝關節時,能輕鬆地將臀部放在腳上就可以。坐在椅子上兩手向下壓膝關節,還能過伸10°

左右就可以。   股四頭肌的觀察方法:坐在床上,將下肢伸直,然後用力抬膝關節,抬到與床成30°的角度,觀察股四頭肌是否萎縮,同時用手觸摸,感受股四頭肌的堅硬度,並雙側對比。   膝關節柔韌度訓練   膝關節柔韌度訓練的目的是通過柔韌訓練,增強膝關節韌帶和肌肉的伸展能力,加大膝關節活動範圍,增強身體的柔韌性。柔韌性不好不要怕,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每個人都能夠拉開的,很多老年人60多歲後練太極拳,最後也拉得很好。   等速訓練   每天堅持騎自行車半小時,能夠訓練膝關節的穩定性,增加其柔韌度。   柔韌性訓練   1.仰臥位,一條腿向上抬高30°,堅持10秒後放下,一次20下。   2.俯

臥位,一條腿向上抬高30°,堅持10秒後放下,一次20下。   3.仰臥位,雙膝中間夾一個枕頭,用力夾10秒後放下,一次20下。   4.側臥位,一條腿向上抬高30°,堅持10秒後放下,一次20下。   膝關節最喜歡的運動方法   對膝關節來說,它最喜歡的是什麼運動?答案是:散步、游泳、騎自行車、慢節奏的跳舞等。這些運動能提高人體下肢的功能,增強心肺能力,促進體內脂肪的消耗,配合飲食控制,可促使體重減輕,從而有效預防骨關節炎發生。 本書特色   權威性——作者對膝骨關節病中西醫治療30餘年的臨床經驗,曾在電視臺《健康之路》做過「中醫治療骨性關節炎」的專題講座,並用中醫方法為多位中央領導成

功治癒膝關節疾患。   通俗性——本書語言文字通俗易懂,配合簡潔、生動的插圖,形象展示了具體的運動動作和動作要領,讓患者一看就懂,一學就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實用性——本書介紹了膝關節骨關節炎及膝關節部位疼痛的常見的病因,讓患者清楚自己為什麼會得這個病,繼而瞭解到醫院要做的常用檢查,指導手術前後的健康教育,更告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什麼,怎麼有效地從飲食、運動、工作、起居等方面自我治療和保護膝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