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種姓 區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印度種姓 區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湯姆.斯丹迪奇(TomStandage)寫的 經濟學人104個大解惑:從紙鈔面額、廣告祕辛,到航空公司如何節省成本的全面揭密 和葛瑞里.克拉克的 父酬者:姓氏、階級與社會不流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怎麼區分印度女子的種姓?其實看長相和穿著就知道了 - 德若資訊也說明:近代以來,人人平等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但是在印度還存在著種姓制度,將人分為三六九等,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區分印度美女的姓等級呢?其實看她們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出版 和時報所出版 。

長庚大學 護理學研究所 蔡芸芳所指導 呂國樑的 台灣護理人員社會階級、身心健康及憂鬱症狀之探討 (2008),提出印度種姓 區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社會階級認同、階級衝突、身心健康、憂鬱症狀。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林安邦所指導 唐秋霜的 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能力指標核心內涵之探討 (2003),提出因為有 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能力指標、核心內涵的重點而找出了 印度種姓 區分的解答。

最後網站The World as a Whole-- Mankind, Its Past and Present ...則補充:似乎带有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并不符合中国文明在秦汉以后尤其是唐宋以后形成的平民社会的 ... 罔不率俾”〔《周书·武成》〕,它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分,而不是种族的区分。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印度種姓 區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經濟學人104個大解惑:從紙鈔面額、廣告祕辛,到航空公司如何節省成本的全面揭密

為了解決印度種姓 區分的問題,作者湯姆.斯丹迪奇(TomStandage) 這樣論述:

最複雜的問題需要最簡單的解釋,這本書正是你的「解事者!」當你還不知道你不知道哪些事,《經濟學人》讓你比想知道的知道更多!為什麼經濟不好的時候人們喜歡吃披薩?哪國政府最愛向臉書討資料?哪些國家是賭場的大輸家?……你曾經好奇過這些問題嗎?面對敘利亞烽煙四起的新聞,你是否好奇過中東的複雜形勢?面對北韓飛彈連發的新聞時,你是否好奇過「平壤時間」為什麼比較慢?當眾多資訊從你眼前一閃即逝,你頭上剛冒出的問號,真的獲得解決了嗎?來自世界各地最優秀的《經濟學人》智囊團,網羅了最受各界讀者好奇的各種問題,用精美的圖表為你我解惑,包括:◆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那些事:一個嬰兒怎麼會有三個爸媽?如何

在獨裁政權下出人頭地?◆你想知道,又不敢說你不知道的事:什葉派與遜尼派有什麼區別?為什麼這麼多韓國人姓金?◆每個國家都不一樣的那些事:為什麼法國嚴禁伊斯蘭頭巾?為什麼這麼多美國婦女死於生產?◆跟經濟有關的那些事:為什麼大面額紙鈔可能會消失?哪個國家的人民最懂得理財?◆跟休閒與娛樂有關的那些事:為什麼經濟不好的時候人們喜歡吃披薩?為什麼運動禁藥這麼難抓?◆跟科技有關的那些事:什麼時候在臉書上發表動態最有效?如何追蹤網路攻擊武器?◆跟科學有關的那些事:癌症為什麼還是無法治癒?如何做出一件隱形斗篷?最枝微末節的問題背後,有著最博大精深的啟發,一本適合所有年齡層閱讀的精彩著作!

台灣護理人員社會階級、身心健康及憂鬱症狀之探討

為了解決印度種姓 區分的問題,作者呂國樑 這樣論述:

台灣護理人員之社會階級地位一直為護理人員所重視,也深深的影響著護理界,而護理人員的社會地位普遍認為不高,其如何影響護理人員身心健康,是一重要議題。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台灣護理人員階級認同與衝突和其身體、心理健康及憂鬱症狀之關係。採用描述性研究設計之調查研究法,以立意取樣法抽取包含台灣地區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內之護理人員285人,並以社會階級認同及衝突量表、SF-36健康量表及貝氏憂鬱量表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再以SPSS for Windows 10.0版軟體分析。結果顯示護理人員的社會(Mean=5.6, SD=1.3)及醫院內(Mean=5.08, SD=1.64)階級認同均偏低,

階級流動為向上,自覺醫院內階級間差距較大(Mean=8.11, SD=1.71)。而醫院內階級衝突並不嚴重,但醫師(54.4%)及護理行政人員(佔57%)之壓迫仍屬嚴重,人際關係和諧度(Mean=6.57, SD=1.54)及工作滿意度(Mean=5.8, SD=1.6)於中上程度。而護理人員身心健康方面其生理功能平均值為84.61(SD=17.92)、因生理功能角色受限平均值為67.15(SD=40.20)、身體疼痛平均值為70.07(SD=20.64)、一般健康平均值為53.44(SD=20.08)、活力狀況平均值為47.62(SD=11.02)、社會功能平均值為66.29(SD=18.6

0)、因情緒問題角色受限平均值為58.51(SD=43.52)、心理健康平均值為55.69(SD=16.37)及健康變化平均值為16.37(SD=21.88),顯示護理人員各構面分數均較一般民眾之常模分數為低,身心健康較差。另在護理人員的憂鬱症狀方面有輕度憂鬱佔12.30%,有中度憂鬱佔7.30%,嚴重憂鬱佔3.2%。而憂鬱症狀的顯著影響預測因子為工作滿意度(t=-3.1,p<0.01)、社會階級認同(t=-2.3,p<0.01)及年齡(t=1.98,p=0.05),可解釋23%的總變異量。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應增加基層人員工作滿意度。此外,可加強學校或職場人本教育,並教育有關權力平衡之概念,以

增加學子或員工之階級認同,進而達到平衡權力及地位提升之作用。並可改善醫院內之權力結構及階級關係,以營造祥和健康之工作環境。最後,宜針對年輕的護理人員給予更多的關懷,以避免憂鬱問題的產生。

父酬者:姓氏、階級與社會不流動

為了解決印度種姓 區分的問題,作者葛瑞里.克拉克 這樣論述:

一日靠爸,大富三代! ————社會未曾流動,階級宛若遺傳———— 如何消弭世襲階級導致的教育、所得、財富、健康、壽命不平等? 如何翻轉父酬者主導的贏者全拿社會? 經濟史學界重量級學者葛瑞里.克拉克 繼《告別施捨——世界經濟簡史》 再次推出前所未有、顛覆現有社會流動理論的爭議鉅作!   ▍面對長逾五百年階級地位持續不墜的證據如此確鑿,迫使我放棄原本對資本主義的驕傲之一——對普遍和快速社會流動的樂觀。過去多年屢次嘲諷我的社會學同僚偏執於階級等虛幻概念,現在我已有證據相信,個人的人生機運不僅可從父母的地位預測,而且從太祖父母輩(祖父母的父母的父母的父母!)就能預測。▍—葛瑞里.克拉克G

regory Clark   我們的命運有多少取決於家族地位?對後代的影響又有多大?很遺憾的,大過我們願意相信的程度。儘管許多人認為僵化的階級結構已經鬆動、社會人人平等,但本書證明,過去八世紀以來的社會階層,幾乎可說是不動如山。   重量級經濟史學家葛瑞里.克拉克採用了一套全新的分析技術,他追蹤檢驗全球多個世代的多樣化家族姓氏——涵蓋現代瑞典、英國、美國、中國、台灣、日本、韓國、印度、智利,最遠更溯及中世紀英格蘭——用以測量許多國家和期間的社會流動性。本書所揭露的社會流動性,不但遠低於主流學者的估計,且古今社會大同小異(不論在現代或中世紀,共產中國或福利國瑞典),幾乎不受任何政策影響。

  好消息是,此一模式由才能的傳承所決定,世系並不能帶來萬無一失的優勢;長期來看,終將向下流動。壞消息是,個人的命運大部分可從世系預測,且要待世家大族全然喪失優勢向下流動,也得耗上數百年的光陰。基於上述理由,克拉克主張,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宣稱的高流動性無異於遠古神話,政府應確實採取行動,縮小階級間的差距——即使無法立即加速社會流動,但還是可以有效縮減不平等的程度,避免贏者全拿的社會。   本書以長達數百年的歷史實據為立論之基礎,並不天真地以為人人終能住進豪門大宅,或狂暴地主張剝奪富人所有權利。但起碼,國家政府,世族財閥,也都能選擇不去侵毀下層平民的最後一畝田地——既然你已經獲得了階級傳承的頭獎

,又何必向下層掠奪更多額外的獎賞? 名人推薦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研究員/副所長|劉士永 專業導讀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所長|姚人多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紀大偉   導演|楊雅喆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蘇國賢 好評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克拉克的《父酬者》可以是一本挑戰既有經濟發展與社會流動性解釋的重要著作。作為一個具有歷史深度的經濟現象分析者,克拉克在選材與分析方法上都有相當的可信度,這是無庸置疑的。—中央研究院臺史所研究員/副所長|劉士永   在新自由主義完全失去信用的今天,「你我都可以自由創業」、「大家都可以自由追求成功」這類謊言還是讓魯

蛇大眾覺得好溫馨。人人大可以拒絕肉麻話術,要求既得利益者講清楚、說明白。—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紀大偉   小孩班上有仗勢欺人的胖虎,大人們會盡力解決;   社會上有太子黨炒股炒地,我們告訴自己做人要知足常樂。—導演|楊雅喆   克拉克的書不僅充滿學術上的睿智,更極具挑戰性⋯⋯它引發我們對自身、和對整個社會根深柢固觀念的質疑。讓我們希望他是錯的吧。—哈佛大學威廉・约瑟夫・梅耶(William Joseph Maier)政治經濟學教授|班傑明・弗利曼Benjamin M. Friedman   《父酬者》既是克拉克的新作,也是一個大事件。沒錯,你應該買下這本書。—《大停滯》、《中

午吃什麼?一個經濟學家的無星級開味指南》作者|泰勒・柯文Tyler Cowen   一本重要的書。任何想探究不平等和社會真實情況的人,都應該閱讀。—經濟學家、英國財政部顧問|黛安‧柯爾Diane Coyle   這是多年來對社會流動性的「美國夢」最令人振奮的研究!本書不僅深刻探究子女能否超越父母的社經階層,更廣泛地揭露家族對創造財富出人意表的重要性。—紐約大學經濟學家|威廉・伊斯特利William Easterly   本書主張快速的社會流動性向來就是例外、而非常態。克拉克檢驗過去七百年來的許多社會,發現各個國家經濟菁英的組成出乎意料的維持極為穩定。—《紐約客》(New Yorker)|

詹姆斯・蘇洛韋基James Surowiecki   一本集合龐大資料分析和協力合作的偉大著作……克拉克徹底顛覆了當今對社會流動與人口流動社會的自滿想法。—《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崔佛・巴特渥斯Trevor Butterworth   令人驚訝……克拉克提議用一種新的方式來測量各個國家的長期流動性,追蹤罕見姓氏在不同時期的社經地位。他蒐集的資訊本身就十分引人入勝,其重要性更不在話下。—《彭博觀點》(Bloomberg View)|克利夫・克魯克Clive Crook   克拉克偏好研究有趣的議題,也喜歡文學雙關語⋯⋯正當皮凱提的《21世紀資本論》引發人們

質疑資本主義在創造財富上的角色,克拉克也引發了資本主義影響社會流動性的疑問。—策略與商務網站(Strategy+Business.com)|西奧多・基尼Theodore Kinni   《父酬者》以創新的方法,利用姓氏來測量社會流動性。本書的真知灼見來自精心設計的研究,我們強烈推薦所有關心建立民主體制的讀者都該閱讀,因為高社會流動性是活躍的民主制度之核心。決策者將從本書根據多世代研究得出的反直覺結論受益;關心社會正義和提高社會流動性的學界人士,也能由本書得到許多省思。—《商業世界》(BusinessWorld)   本書是對主流社會流動性觀點的精闢挑戰。利用高度原創的方法並從廣泛的世界歷史

取材,克拉克證明政治措施對社會流動性的影響,比大多數人所知的小——成功唯一的途徑,是生對人家。每個對公共政策有興趣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為什麼西方暫時統治世界》(Why The West Rules- for Now)作者|以安・莫里斯Ian Morris   一本原創的研究社會流動性的重要文獻,充滿挑撥性和爭議性,精彩絕倫。棒!—《飢饉簡史》(Famine: A Short History)作者|歐葛拉達Cormac O Grada   清晰、深思熟慮、寫作嚴謹,提供一個全新的觀點來看待亙古不變的問題——社會流動性的高低。這本極有刺激性的書,將吸引很多目光。—西北大學經濟學家|約瑟夫

・斐利Joseph P. Ferrie   克拉克檢驗並比較極其多樣的姓氏,涵蓋現代瑞典、14世紀英國和中國清朝。他證明命運如何取決於祖先,而且幾乎所有社會——不管是多麼不同的現代美國、共產中國和現代日本——都有類似的低社會流動率。這些數字對體制十分重要,且祖先喪失優勢和擺脫劣勢得花上數百年的時間。基於這些理由,克拉克主張應採取措施,以限制高、低階級間的所得差距。—「普林斯頓西方世界經濟史」(The Princeton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Western World)系列編輯|喬爾・莫基爾Joel Mokyr   本書的論點基本上是蘋果不會從樹上掉下來。克拉克和

他的團隊以聰明的方式,透過檢視超過20個社會的姓氏,來探究社經地位的持續性。—《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提姆・蘇利文Tim Sullivan   克拉克撒出更大的網,探究不只一、兩代的流動性,而是許多個世代。他透過專注於姓氏的分析來證明,在菁英階層有過度代表性的家庭將長期保持如此,雖然其地位會逐漸下降,但不只需要幾代的時間,而是幾個世紀。—《華盛頓觀察家報》(Washington Examiner)|麥可・巴洛尼Michael Barone   如果你想在人生賽局中脫穎而出,你應該和誰結婚?克拉克在他精彩的新書《父酬者》中提供了一些答案。—《文學評

論》(Literary Review)|艾瑞克・考夫曼Eric Kaufmann   這本令人好奇的書,以新奇的方式測量社會流動性,藉由追蹤九個不同國家、跨越數個世代的罕見姓氏,探討教育、財富以及職業所代表之社會地位的代際變遷。—《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無疑的,本書將引發許多爭議。因為書中的主題會刺激人們的思維。—《圖書館期刊》(Literary Review)   克拉克對代際流動性的分析,象徵經濟學家對社會流動性思考方式的重大改變。—《雪梨晨鋒報》(Sydney Morning Herald)|安德魯・李伊Andrew Leigh 作者簡介 葛瑞里.克

拉克Gregory Clark   1957年生於蘇格蘭,1979年畢業於劍橋大學(主修經濟學與哲學),後進入哈佛大學經濟系就讀,1985年取得博士學位,曾任教於史丹佛和密西根大學。   現任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經濟學教授、《歐洲經濟史回顧》(European Review of Economic History)主編、全加大經濟史討論會(All-UC Group in Economic History)指導委員會主席、戴維斯分校貧窮因素研究中心(Center for Poverty Research)研究員。著有《告別施捨——世界經濟簡史》(A Farewell to Alms: A Br

ief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World)。   Website|www.econ.ucdavis.edu/faculty/gclark/index.html 譯者簡介 吳國卿   台北市人,1956年生,資深新聞從業人員。從事翻譯工作十數年,譯有《為什麼國家會失敗》、《跛腳的巨人》、《聰明網路使用手冊》等作品。 序言 1  導論 PART 1————不同時期與地方的社會流動性 2  瑞典——達成流動性了? 3  美國——機會的國度 4  中世紀英格蘭——封建時代的流動性 5  現代英格蘭——追本溯源 6  社會流動性定律 7  先天與後

天 PART 2————測試流動性定律 8  印度——種姓制度、同族通婚與流動性 9  中國與台灣——毛澤東後的社會流動性 10 日本和韓國——社會同質性與流動性 11 智利——寡頭間的流動性 12 社會流動性定律和家族動力 13 新教徒、猶太人、吉普賽人、穆斯林與科普特人——流動性定律的例外? 14 流動性異常 PART 3————好社會 15 流動性太低?——流動性與不平等 16 逃脫向下的社會流動性 附錄1——測量社會流動性 附錄2——從姓氏比率估算流動率 附錄3——發現家庭世系的地位 圖表資料來源 參考書目 導讀   經濟史學家葛瑞里.克拉克在其2009年的作品《告別施捨—

—世界經濟簡史》(A Farewell to Alms)中,提出了一個雙元歷史規律論的觀點:人類的經濟生活一直處於人口學上的「馬爾薩斯陷阱」中,這種人口膨脹因戰爭、疫病與飢荒等因素的自然限縮情況,一直持續到工業革命後才被打破,從而使得全球的人口與經濟結構出現了「具有現代性」的變化。延續這種歷史循環觀,並運用來自各式各樣家族史的資料,克拉克的新著《父酬者》(The Son also Rises)則給了一個恐怕要令當代人感到沮喪的說法:要從窮爸爸的陰影中翻身,得耗盡數個世代的努力甚至是好運才有可能;但那些生在富爸爸庇蔭下的子孫,卻能不費吹灰之力的保有經濟上的優勢。原本在《告別施捨》中一絲轉機的光點

,在《父酬者》似乎變得更加黯淡。   在本書中,克拉克基本上還是以相當比較經濟史的方法,把人類的歷史以工業革命為界,區分為兩個循環結構,並把人口增長設定為貫穿其間的要素。只是在《父酬者》中,作者將焦點從經濟或產業結構與人口變化的互動關係上,轉移到了推動經濟成長的人口要素與內質本身,並以特定家族的變化為觀察點,提出儘管經濟結構、社會思潮與政治板塊在過去六、七百年都出現過劇烈變化,但經濟上「富者愈富、貧者難富」的說法依然未減,也因此造成社會階級流動與相關的不平等現象,並未因社會或政治變革而有所改善。這種財富世代因襲且不受外在社會、政治因素變動的現象,並非僅發生在工業革命發源地的西歐大陸,也對於那

些後進國如中國、日本等地,有著一體適用的解釋力。這套「富者愈富、貧者難富」的說法,不僅僅適用於時間軸上的歷史比較、空間軸上的區域或國家對照,也同樣在個別社會內部中得到印證。不論是社會與人口同質性極高的中國與當代日本,抑或號稱民族大熔爐、高度異質化的美國社會,都同樣沒能跳脫出這個定律。只是對於這樣的看法,《父酬者》這本書似乎給台灣讀者―尤其是那些深受太陽花運動與巢運,這般呼籲社會平等的改革運動激動的讀者們―當頭潑了一桶冰水。   克拉克的說法和許多人的理解不同,過去社會學家認為人口流動是可以在兩、三個世代裡完成的,以北歐為例,過去三百年間的社會階級流動率就接近25%。然而,克拉克卻認為這是採樣

過少的結果,一旦時間軸拉長兩倍以上,就不難發現這些社會流動現象其實遠低於當前的估計,北歐的社會流動率可能遠低於20%。而在追蹤歷史家族資料後,克拉克斷言,出身(birth)比起所得和教育程度,對於某個人或家族的社會階級流動性具有五成以上的影響力。立足於「出身為大」的認知上,作者倒也提出了一個擺脫貧困、向上移動的可能性―跨階級的通婚關係。只有那些受過良好教育與社經地位高尚家庭的出身者,才有可能因為婚姻的緣故,協助他們出身較低的配偶及其家族,緩慢地提升他們的社會階級與相應之經濟地位。   《父酬者》的英文原著出版後,自然也有一些反對的看法,其中最主要的反駁聲浪,認為克拉克把對於「富者愈富、貧者難

富」的解釋,過度強調富人比窮人更聰明、也益發地努力所致。這些反對者認為,克拉克全然忽略了社會與政治制度始終掌握於富人之手的現實。換言之,這是人性自私自利的前提下,富人家族壟斷資源的結果;豈能單憑現象就斷言富者的成功可隨血源(blood)與基因(gene)被延續下來?從這樣反駁的聲調中,意外地讓人想起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教授羅伯.薩波斯基(Robert Sapolsky)反對基因決定論的說法。薩波斯基認為基因決定論之所以危險,正是因為該解釋過於簡單,卻也因此可輕易用來解釋一切人類事務。他認為從生物學的角度,我們其實還沒有能力去判斷哪種行為是由基因造成的,更不可能「科學地」(scientifical

ly)排除後天環境對人類成就的影響。類似的反思,也出現在1997年的科幻電影《千鈞一髮》(Gattaca)中,劇情圍繞在一個天生基因低下的工人,如何以各式各樣的非法手段,換得另一個具有完美基因人員的身分,而終能一償移民火星的宿願。當火星象徵著社會階層的頂端,如何登上太空船遂成為階級流動的過程,於是那句對白「I give you the identity, you give me the dream.」,就成了反駁克拉克認為只有婚配才能解決社會流動的小註腳。   本書的英文書名「The Son Also Rises」,戲謔地借用了小說家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名著《妾似朝

陽又照君》(The Sun Also Rises)。該原著以移居巴黎的美國人生活為本,表達了當代人目睹西方社會在一次世界大戰的摧殘下,對舊有的和平秩序完全被瓦解、不可復得的感受;並藉此傳達海明威對傳統價值觀破滅,快樂主義等新生活態度興起的詮釋。這樣劇烈的變動,若是從克拉克的角度來說,恐怕不過是黃粱一夢;當戰爭結束、社會秩序恢復後,海明威書中人物的感懷,都應該只是「強說愁」的文人詞彙而已。至於在中譯書名《父酬者》方面,雖嗅不到英文原名的戲謔味,卻也直接反映了克拉克寫作本書的重要發現與其宗旨。簡言之,葛瑞里.克拉克的《父酬者》可以是一本挑戰既有經濟發展與社會流動性解釋的重要著作。作為一個具有歷史深

度的經濟現象分析者,克拉克在選材與分析方法上都有相當的可信度,這是無庸置疑的。於是本書留下的觀點與結論,除了前述引發的學術爭辯外,或許還有讀者閱讀後的一點不安:「我怎麼沒有個富爸爸!」 劉士永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研究員/副所長 統治階層與下層階級——社會流動性定律圖1.1是戈凡區(Govan)的一個小男孩。戈凡區就在我的故鄉格拉斯哥(Glasgow),在我的青少年時期(1970年代)是個慘淡、貧窮的地區。這名男孩長大後,他的兒女、孫兒女和曾孫兒女的生活情況會不會一樣?假設一個有同等能力的中產階級小孩,被安置在戈凡區同樣的家庭,他有多大可能性將來也會和父母一樣貧窮?對照之下,圖1.2顯示

我成長的優渥郊區格拉斯哥街道,正確名稱是里奇蒙街(Richmond Drive)。在這條街長大的孩子,將來社會地位的可預測程度又有多高?如果他們在戈凡區長大,他們的命運又會改變到何種程度?這些問題向來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努力探索的主題。大多數人相信高社會流動率是健全社會的基礎。除非任何力爭上游的公民都有機會出人頭地,否則我們如何能合理化資本主義經濟裡如此典型的所得、財富、健康和壽命不平等?如果在民主體制下,位居所得分配下半部的人沒有機會透過市場機制獲得這些好處,他們為什麼不以激烈手段從上半部的人奪取資源?對代際流動性(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我們可以採用一種方便的

測量方法,就是探究父母和子女的所得、財富、教育、職業位階,甚至壽命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介於0到1,0代表完全的代際社會流動性,世代之間沒有任何相關性——在這類情況下,我們完全無法從子女的出生情況預測他們的結果。相關性如果是1,則代表完全沒有流動性,子女和父母的地位存在完全的相關性——我們可從任何一個子女的出生情況預測所有結果。這種代際的相關性與另一個重要概念緊密關聯,即回歸平均數速度率(rate of regression to the mean,計算的方法是1減去相關性)。這是每個偏離社會平均狀態的家庭或社會群體,在每一個世代向這個平均狀態移動的平均速率。因此我們把代際相關性視為特性的持續率

(persistence rate)。相關性愈小,社會中特定優勢和劣勢結構解體的速度就愈快。

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能力指標核心內涵之探討

為了解決印度種姓 區分的問題,作者唐秋霜 這樣論述:

本研究針對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能力指標進行研究,旨在探討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能力指標之核心內涵。研究者採用文獻分析方法探討人權教育相關文獻,據以瞭解人權教育課程目標,人權教育課程包含之教學內容,分析人權教育相關研究,以及國內外人權教育教材架構等,作為詮釋人權教育能力指標核心內涵之參考。採行專家諮詢方法,尋求專家意見協助,促使探討結果能更加完備,以幫助教師解讀人權教育能力指標,進行人權教育教學,或是編製人權教育教材之參考。 本章將依據研究結果與分析,提出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能力指標以人權的價值與實踐及人權的內容

作為區分的方式適宜。 二、初探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能力指標核心內涵之適切性評估結果, 顯示研究者合宜掌握該項能力指標蘊含之意涵。 三、採用能力指標轉化策略及結合其他學習領域,可以幫助解讀並進一 步具體化人權教育能力指標之核心內涵。 四、部分人權教育能力指標順序與內容之編排,可能形成解讀上之困 擾: (一)能力指標之內容未能依照學生認知能力而設置 (二)能力指標中涵蓋兩個以上或多個不相干之概念

(三)能力指標顯現未能與人權教育目標相連結之陳述 (四)能力指標順序位置錯置 最後,根據文獻探討與研究結果之分析,提出對於研究結果運用與研究發現的建議,以供推展人權教育及後續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