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文化局補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台北市文化局補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游書珣寫的 站起來是瀑布,躺下是魚兒冰塊 和李昱宏的 經典緬甸:意想之外的紅土地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臺北文化局補助也說明: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藝文補助案作業流程其他文件210202_市民服務大平臺線上申辦操作手冊-臺北市藝文補助申請說明(含計畫變更及如何補件).pdf.pptx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藝文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斑馬線文庫有限公司 和遠景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林淇瀁所指導 謝三進的 台灣生態詩之初期作品研究──以《自立晚報》副刊一九八四年「生態詩‧攝影展」為例 (2011),提出台北市文化局補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生態詩、自然書寫、生態批評、一九八○、《自立晚報》。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電視學研究所 陳儒修所指導 羅立芸的 在影像中遊走:城市行銷觀點下的台北城市空間及其影像再現 (2010),提出因為有 電影、台北、城市空間、城市行銷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市文化局補助的解答。

最後網站臺北市文化局|「藝文紓困三二一plus2 」方案則補充:文化局 延續去年以「防疫確實、紓困及時、振興適時」的原則,今年 ... 期間藝文專案補助計畫」、2plus為「疫情時代下的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在疫情下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市文化局補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站起來是瀑布,躺下是魚兒冰塊

為了解決台北市文化局補助的問題,作者游書珣 這樣論述:

  〈站起來是瀑布,躺下是魚兒冰塊〉   我是青蛙,我是鴨嘴獸   有時是鼴鼠,貓咪或狗   變累了我就躺下來游泳   等湖面結凍,可是   我會哭,於是   逐漸變成一灘水   我趕緊站起來   往下俯瞰   一群螞蟻經過   指著我,說咦   這裡有瀑布耶   《站起來是瀑布,躺下是魚兒冰塊》選了書珣從1999年到2015年發表過的58首詩,其中收錄曾獲林榮三文學獎的佳作與首獎、聯合報文學獎的首獎作品。   書中將詩作區分為三個單元:「人物與環境系列」書寫本土、相識與不相識的人物,以詩與外界聯結;「日常感思系列」之中的作品,則是對自我的挖掘、對日常的各種感覺之抒發;而「懷孕系列」

是最新的作品,描述陸續成了兩個孩子的母親之心情與生活。   書名「站起來是瀑布,躺下是魚兒冰塊」即是從作者的一歲半孩子口中說出的詩句,詩人從孩子身上學習語言的純粹性,終於體會到「純粹,比完整更難」。 本書特色   在成為母親之後,作者的生活產生了爆炸性的轉變,這也影響了她日後的創作   「女兒十個月大時,某天從公園回家的路上,坐在推車上的她突然轉過頭來用小小的手指著我,用很清楚的語音說出:「媽媽」,那一刻,漂浮的意義和語音合而為一,語言的小宇宙爆炸了──她的世界從此變得不一樣,而我的也是。   從此,我每天和孩子的語言互動,與孩子一起重新認識事物的名字,解構每一個簡單的句子,從這些對

話之間,有時我突然覺得某些字眼變得好陌生,慢慢寫下的字,仔細端詳著,漸漸變成某種圖形,甚至不確定自己是否寫對了。   好特別的感覺。我想或許我內在那個語言的宇宙,也因為孩子的介入而悄悄變動著,隱隱感覺,這將影響我往後寫下的詩。」  

台北市文化局補助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吳尚霖以肖像攝影聞名,尤其是《畢業照》計畫,不僅僅是將台東成功鎮三民國小的畢業紀念冊化為攝影集,還請師生們表情平靜、閉眼進行拍攝,推反長久以來畢業照的拍攝方法,重新思維與定義觀看與被觀看的關係。
他自言是個人喜好的關係,關於充滿情緒的臉,總是覺得不耐看。反倒是沒有表情的臉,更能演現出人與所處空間的關係。吳尚霖希望藉由被攝者直接以自身面對鏡頭的復原手法,促進觀者去思索活在社會框架與安排下的種種狀態。
而錄像作品《回家計畫》則是邀請小學生帶著攝影機回家,拍攝從下課至家的過程,也藉由影像凸顯現代兒童的樣貌,並企圖透過他者的移動,召喚出各種關於空間的記憶。

關於
吳尚霖,1977年出生於台北,新媒體藝術家,從事攝影、錄像、行為等跨領域創作,目前居住於淡水。2008 年法國巴黎第八大學聖德尼新媒體與當代藝術碩士,2007年法國第戎高等藝術學院碩士,2000年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學士。
近幾年,吳尚霖分別於韓國.國立高陽藝術工作室、台灣.台北國際藝術村、日本.阿庫斯計畫等地進行駐村創作。其作品主要在探討當代城市在其不斷擴張的背景下所產生的種種問題,並經由其自身的觀點與其他人之間的交流,透過不同的面向呈現每個個體對其當下處境所選擇的應對方式。
吳尚霖同時也是獨立策展人,計有《不可能的旅行》、《亞洲之道》、《微光─亞洲工業圖景》、《城市體溫》、《與時空的一場對話》、《旁觀者》等。他曾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台北市文化局補助,以及台新藝術獎提名、亞洲文化協會獎、韓國國立當代美術館獎助等。
其個展有《好奇樹》、《內觀感》、《家景》、《畢業照─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城市變奏》、《台東計畫─故事》、《城市肖像─回憶之境》、《城市肖像─凝視,感獸》、《城市肖像─柏林計畫》、《城市肖像─邊緣與核心》、《城市肖像─迷境》等,聯展則有《光華門國際藝術節》、《1 2 3計畫》、《城市體溫》、《與時空的一場對話》、《第二屆高雄好漢玩字節》、《Faux Amis - Une vidéothéque éphémère》、《後窗─一個關於凝視的展覽》、《Multiscape》、《藝術工作室連網》等,展場遍及台灣台北、台南、高雄、台東和韓國首爾、德國柏林等地。

相關新聞
http://bit.ly/2SK7mbb

台灣生態詩之初期作品研究──以《自立晚報》副刊一九八四年「生態詩‧攝影展」為例

為了解決台北市文化局補助的問題,作者謝三進 這樣論述:

  台灣生態詩隨著台灣社會邁向工業化的腳步而誕生,一九七○年代以環保議題為關懷的詩作開始出現於詩人筆下,一九八○年代始有報紙副刊製作生態詩專輯、專欄,本篇論文《自立晚報》一九八四年六月至八月間連載刊登之「生態詩‧攝影展」為主要討論文本,以此基礎歸納分析台灣生態詩初期作品之特質與內涵。  台灣生態詩之評論者不少,唯多為小篇論文或評論短文,且隨著評論者學養基礎不同而各有偏重,有從詩學之社會性著眼者,有從自然書寫觀點討論者。生態詩之研究在環境保護的大共識之下,各有意見分歧之處。唯這些不同的細節,事實上並未互相衝突,將不同意見予以整合、分析出生態詩論述者對生態詩的觀察及期許。以求得台灣生態詩的研究基

礎,以及廣義的生態詩定義,便是本篇論文第一章緒論的首要任務。  上述生態詩評論者切入生態詩之視野各有不同,事實上,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身為創作者的詩人身上。《自立晚報》「生態詩‧攝影展」專欄邀得二十二位詩人發表二十四首詩作,我們可從詩人們的創作發現其對「生態」的理解其實互有不同。有出自環保新聞而發表批判意見者,也有紀錄自身生態觀察經驗者。在第一章由生態詩論述所得的基礎上,本篇論文第二章「台灣生態詩初期作品分類」再參入由生態詩作文本分析而得的詩作焦點,分由「文化觀」、「自然觀」與「美學觀」三條脈絡切入剖析。  在第二章列出的分類基礎上,第三至五章便分由「台灣生態詩之文化批判」、「台灣生態詩之自然思

索」與「台灣生態詩之美學經營」細論《自立晚報》「生態詩‧攝影展」專欄之詩作,並輔以自其他版面蒐羅而得之生態詩作品,以求得台灣生態詩初期作品之發展概況。第六章結論則彙整以上各章的研究結果,列述台灣生態詩之內涵、特質與意義,另列述台灣生態詩研究尚有待著力之部分,以求推進台灣生態詩之研究。

經典緬甸:意想之外的紅土地

為了解決台北市文化局補助的問題,作者李昱宏 這樣論述:

  緬甸,總是與軍政府、翁山蘇姬,甚至是動盪不安等負面的形容詞繞在一起。欠缺基礎建設的緬甸,每逢雨季便成水鄉澤國,旅行其中,鞋子根本是多餘;軍政府的鎖國愚民政策,以及國際上的經濟制裁,使得緬甸成了地球上唯一可以找到「古董級汽車」與二戰時期遺留下的Willys吉普車到處跑的國家;還有遍地需要收費的寺廟、遍地已傾頹的古都殘骸、遍地蒸騰著熱氣的紅土地──這些,都是李昱宏對緬甸最深刻的印象。然而,李昱宏仍是毅然決然地揹起背包、相機,完成了旅行。他認為,唯有勇敢的獨闖,才能探觸到這個神秘國家的真實溫度,也才能觀看到真正屬於這個國度的靈魂核心。   李昱宏對於大景的攝影,總能等待並捕捉到那最驚心動魄的

土地與大氣間的脈動;而出版過黑白人物攝影集的他,更是擅長黑白人物群像。冷調的畫面,使讀者專注於人們表情上的瞬間微動,以及隱含在冷漠無感下的苦憂悲愁。但即使經歷了那麼多苦難,緬甸人民仍能保有原初純樸與友善的面目,因此,在李昱宏心中,緬甸,依然可稱經典!   出版過多本旅遊文學的李昱宏,今年再度用筆、用鏡頭,帶領台灣讀者一窺緬甸之堂奧! 作者簡介 李昱宏   自由作家、攝影者。世界新聞傳播學院(今世新大學)視聽傳播學系(今廣播電視電影系)畢業,英國布里斯托大學藝術碩士、澳洲雪梨科技大學藝術與人文社會學院創作藝術博士。曾任《藝術家》雜誌、《藝術收藏+設計》雜誌駐雪梨特約記者、朱銘美術館季刊特約撰稿者

,目前於文藻外語學院傳播藝術系任助理教授。   作品涵蓋旅行文學、攝影美學論述。作品至今共有二十多種。 李昱宏作品集:  歐遊的鱗爪1(人人出版公司出版,入選《誠品好讀》)  歐遊的鱗爪2(人人出版公司出版)  英倫筆記(人人出版公司出版)  冰島日記(人人出版公司出版)  流浪(人人出版公司出版)  眼睛的秘境(2005年5月 雅書堂文化事業公司出版)  漫游古巷弄(2005年9月 雅書堂文化事業公司出版出版)  攝影課:攝影美學的養成 (2005年10月出版 藝術家雜誌社)  微笑盛開的國度:柬埔寨(2006年3月出版 華滋文化出版)  質樸瑰麗的萬象之邦:泰國與寮國(2006年4月出版 

華滋文化出版)  風姿綽約的東方巴黎:越南(2006年5月出版 華滋文化出版)  動物狂想曲(2006年4月 雅書堂文化事業公司出版)  島嶼的旅行(2006年6月 華成出版公司出版)  創意攝影:美感的攝影技巧(2006年 藝術家雜誌社出版)  雪梨藝術顯影(2008年2月 藝術家雜誌社出版)  澳洲奇幻之旅(2008年8月 華成出版公司出版)  冷靜的暗房(2008年12月 書林出版公司出版。本書為攝影理論與哲思專書,台北市文化局補助出版,並入選2009年德國法蘭克福書展台灣館優選出版品。)  灰色的隱喻(2009年6月 田園城市出版公司出版。本書為攝影理論與哲思專書)  天使的孩子 (2

009年12月 田園城市出版公司出版。本書為黑白人物攝影集。)  霧中的風景 (2010年7月 田園城市出版公司出版。本書為攝影理論與哲思專書。)  越過邊境:從蠻荒到大洋(2011年3月 華滋文化出版)

在影像中遊走:城市行銷觀點下的台北城市空間及其影像再現

為了解決台北市文化局補助的問題,作者羅立芸 這樣論述:

  2008年台北市電影委員會的成立,及台北市文化局補助電影製作案的推行,象徵著台北市政府對於電影作為城市行銷方式採取的積極作為。本研究試圖探究此一因應全球化所引發的城市行銷風潮,在政府正視與政策鼓勵的大環境影響之下,電影中的台北城市空間呈現之樣貌。透過回顧文獻與資料蒐集、分析主要文本,及相關之深度訪談等方式,以台北市文化局補助電影製作案之影片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探討。  研究顯示,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行銷台北意象之補助政策,與台北市電影委員會之協拍服務,皆對於電影中的台北城市空間呈現造成影響,並形成一種台北城市空間的新興體驗方式。由於行銷台北意象之政策訴求,使得電影中的台北城市空間產生了觀光化

的趨勢;對於具有獨特性的台北意象之鼓勵,使得台北城市空間在影片呈現上更趨多元。而台北城市空間與其影像呈現,便在互動的過程中,交織成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結構。台北市電影委員會的協拍機制,使得電影中的台北城市空間,能有不同以往的呈現角度與宣傳可能。台北市文化局對於國際合製的政策鼓勵,亦使得電影中的台北城市空間得以納入多樣的思考觀點,並在海外電影城市行銷上取得先機。行銷台北意象之政策與宣傳方式,則促成了台北城市空間之新體驗。電影作為城市行銷工具,不僅帶動觀光效益,亦使得同時體驗真實與電影城市空間成為可能。而透過網路聯結的電影場景與台北城市空間,則能藉由影像賦予城市的不同氛圍,體驗電影為台北城市空間帶來

的多樣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