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敬老津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各縣市敬老津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尤清,孫廷龍,林豐賓寫的 睠睠懷顧:台北縣政府的那些年 和謝榮堂的 社會福利行政法規導讀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社會福利世代分配不均!台灣老年人1年領走90億敬老禮金7年 ...也說明:攤開各縣市政府的帳冊來看,台灣從2011年到2018年的各式敬老禮金發放人次 ... 縣則將每個月發放的敬老津貼從3000元調降為1500元,也大幅減少支出。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秀威資訊 和元照出版所出版 。

佛光大學 公共事務學系 張中勇所指導 饒佳汶的 台灣人口少子化問題與對策之研究 (2021),提出各縣市敬老津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台灣少子化、人口老化、少子化政策。

而第二篇論文亞洲大學 經營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林彥廷所指導 謝勝次的 地方自治選舉策略探討-以南投縣地方選舉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地方自治選舉、選舉策略、地方選舉的重點而找出了 各縣市敬老津貼的解答。

最後網站老人年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則補充:老人年金,或稱「敬老津貼」,在台灣由范振宗於新竹縣縣長任內首創,針對年滿65歲的新竹縣縣民,每月發放6000元。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時也跟進,至其2002年總統任內時,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各縣市敬老津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睠睠懷顧:台北縣政府的那些年

為了解決各縣市敬老津貼的問題,作者尤清,孫廷龍,林豐賓 這樣論述:

抖一抖雙手,只有兩袖清風, 我不期望光圈與雲彩送行,但也不帶走一片陰霾, 心中念茲在茲只有美麗的新台北縣!   ▍前台北縣縣長尤清與執政團隊建設美麗城市的奮鬥過程總回顧。   本書由前台北縣縣長尤清,以及知名記者孫廷龍和前台北縣政府主任秘書林豐賓共同撰寫。回顧尤清擔任台北縣縣長八年(1989~1997年)的重要事件,包含興建捷運系統、環河共構式道路、興建大型焚化爐、垃圾衛生掩埋場等交通環境建設,並且解決國小二部制、建設完全中學、實施電視教學、籌辦縣立台北大學等教育政策,以及健全財政、開源節流、整頓政風等政績。本書記錄尤清主持台北縣政府的八年間,與執政團隊以建設台北縣的美麗願景而努力的詳

細過程。 本書特色   前台北縣縣長尤清、中國時報資深特派記者孫廷龍、前台北縣政府主任秘書林豐賓,聯手記錄尤清主政台北縣八年的詳細事績!

各縣市敬老津貼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一、重整嘉義市都市計畫
※終結派系把持,啟動都市計畫
1. 結合國土永續開發策略
2. 提高土地價值,阻止失序亂象
3. 鼓勵廠商進駐成立企業總部
4. 打造特色商圈,提高居住品質
5. 帶動嘉市經濟、社會、空間轉型

※善用都市更新,改善前後站風貌
1. 改造市區街廓景觀,啟動垂楊路造街計畫
2. 打造觀光夜市文化區、眷村文化區
3. 規劃阿里山茶文化街、彌陀路咖啡街、舊城區徒步街等

※平衡東西區域,全面發展嘉義
1. 建構藝文新廊道,再現「畫都」光榮
2. 成立青年創意產業園區
3. 公園特色化

※縣市合作,互利共榮
1. 推動大阿里山觀光特區
2. 嘉義縣市資源整合,觀光、產業行銷一條龍
3. 嘉義市為研發行銷中心
4. 嘉義縣為製造重鎮

二、打通交通任督二脈
※實現鐵路高架化,整合轉運站機能
1. 優先編列市府預算,協調中央立即動工
2. 檢討火車站周邊土地使用

※廢除垂楊路BRT專用道,打造安全行車環境
1. 恢復機慢車專用道
2. 設置交管行控中心
3. 規劃大眾運輸網絡系統
4. 成立嘉義市公共運輸與智慧發展處

※建立環市自行車系統,形塑單車友善城市
1. 鼓勵市民以自行車取代機車
2. 建構Smart-Bike系統
3. 廣設自行車租借系統
4. 定期舉辦自行車比賽

三、打造健康防老園區
◎涂醒哲:讓嘉義市蛻變為台灣的佛羅里達,是「防老」不是養老!
◎涂醒哲:人口老化的趨勢不可避免,就必須有前瞻性的規劃,除了養老,更要防老!我要打造嘉義市為銀髮樂活的健康城市,還要創造就業機會,以吸引年輕人返鄉服務,與老人共享天倫。

※建構衛星防老社區,創造就業機會
1. 成立健康產業研究中心,吸引廠商進駐設立企業總部
2. 導入TMO「Tow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市鎮管理組織)營造機制
3. 提供健康管理、教育與社福、護理師等醫護工作機會。
4. 衛星社區以增加五萬人口數為目標
5. 各行各業預計可增加20%營業額
6. 打造雲嘉嘉特色商圈

※營造幸福住宅社區,共享天倫之樂
1. 吸引有老人的家庭移居嘉義市
2. 標榜環保綠建築、無障礙空間設計
3. 興建出售或出租的一般與老人住宅
4. 公共空間管線地下化
7. 輔導社區營造、商圈經營與城鎮營造

※善用嘉義豐沛醫療資源
1. 全面盤點醫療資源,避免重複浪費
2. 園區規劃電動公車交通服務
3. 開辦日間照護與護理之家
4. 定期舉辦健康講座與健康生活輔導計畫
※提高重陽敬老津貼,老人長壽久久久
1. 設籍本市3個月以上並實際居住者
2. 年滿65歲至79歲,每人新台幣5,000元整
3. 年滿80歲至89歲,每人新台幣6,000元整
4. 年滿90歲至99歲,每人新台幣9,000元整
5. 年滿100以上,每人新台幣12,000元整

四、建構「食品安全」首都
※成立「食品安全委員會」,
1. 培植嘉義市專業認證分析實驗室
2. 推動食育自治條例
3. 仿效日本推動校園食農教育
4. 根據地方特色,建立食品安全優先防禦順序
5. 啟動「在地食材供應計畫」

※嚴格管控、源頭管理
1. 要求食品業者提供添加化學物質清單
2. 訂定新上市食品申報與核可機制
3. 不定期、不定點抽查
4. 加重罰責、提高檢舉獎金

※建立「集體訴訟」求償平台
1. 協助受害者求償(含括民眾、廠商)
2. 由市府協助集體訴訟

台灣人口少子化問題與對策之研究

為了解決各縣市敬老津貼的問題,作者饒佳汶 這樣論述:

少子化現象一直都是許多國家迫在眉睫的問題,由於現代人因為各種因素使得生育意願降低,導致多項層面皆受到嚴重的影響,因此各國政府積極制定政策及措施,期望能夠將生育率回升,以應對少子化帶來的危機。然而台灣也不例外,目前台灣少子化現象逐年嚴峻,生育率更是年年下滑,到2021年出生人數更是下滑到153,820人,總生育率僅剩0.98胎,成為政府棘手的問題。因此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法,分別透過蒐集相關之專書、期刊、書籍、論文、報章雜誌、研究報告、電子資料庫、官方統計數據、文件記錄、市場調查資訊、以及政府部門報告等相關資料進行探討。首先針對目前台灣少子化之現況與成因,介紹台灣近年來少子化現象的發展與趨勢,並

從而了解台灣人不願生育的因素。接下來要討論少子化會對台灣造成的衝擊與影響,針對經濟、社會以及環境三大面向分別進行闡述,從中探討直接造成的衝擊與威脅,以及間接所產生的影響與未來可能引發的趨勢。在認識台灣少子化的危機後,分別於馬英九與蔡英文兩個執政時期,對於因應少子化所制定的政策與措施進行成效之評估。最後則是討論目前台灣無法應對之挑戰以及未來的策進之道。最終研究結果發現,台灣人不願生育的因素在經濟方面有1.經濟負擔2.工作壓力3.育兒成本;在社會方面有1.價值觀改變2.育兒條件不足3.醫療技術進步;最後在環境方面有1.政府政策的影響2.移民人口的變動。另外在衝擊與影響中,對於經濟面向、社會面向以及

國防面向皆造成嚴重的危機。而馬英九與蔡英文執政時期的少子化相關政策與措施皆有不錯的執行狀況與滿意度。但是評估的結果卻存在許多問題與缺失,依舊無法提升整體生育率。最後在挑戰與策進中,發現1.房價逐年上漲,導致民眾買房困難2.國民價值觀改變,生育意願不高3.歷年薪資毫無成長,經濟負擔沉重等未來需要積極改善的問題。

社會福利行政法規導讀

為了解決各縣市敬老津貼的問題,作者謝榮堂 這樣論述:

  我國法律制度繼受德國法精神,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制定基本法,將人格尊嚴保護奉為憲法之最高指導價值,此一價值亦為我國學界與實務界所共同肯認,因此,國家權力之行使皆受其指導與拘束。人民與國家間之法律關係基於法治國原則,不再僅限國家依法規範要求人民為特定作為或不作為,而逐漸融入社會國思想,亦即法治國思想與社會國思想交互作用。國家之角色與功能不再只是秩序維護者,同時亦應兼顧社會共同資源之正義分配,以實現與保障人民之社會基本權利,並建構與改善社會安全法制。   社會安全法制依據德國立法例與通說,得分為社會保險法制、社會補償與福利服務法制及社會救助制度。本書依據公法體系與上述制度作為分類標準,首述

前言,次及社會基本權利之憲法法源依據,再分以社會保險相關法規、社會補償相關法規、福利服務相關法規以及社會救助相關法規,並將各該法規分別收錄整理,最後再列出司法院大法官與此相關之重要解釋。 作者簡介 謝榮堂   【現職】  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輔仁大學法律系兼任副教授   【經歷】  德國D&J法律事務所顧問  劉俠之友基金會法律顧問  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  國防大學法律研究所副教授  華夏技術學院申訴評議委員   【學歷】  德國曼海姆(Mannheim)大學法學博士  德國美茵茲(Mainz)大學法學碩士

地方自治選舉策略探討-以南投縣地方選舉為例

為了解決各縣市敬老津貼的問題,作者謝勝次 這樣論述:

國父孫中山先生曾說:「地方自治者,國之礎石也,礎不堅則國不固。」。地方自治是國家穩定的基礎,基礎如果不堅固,那麼國家也無法穩固的存在。韓非在顯學篇也有這麼一段話:「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大意是說宰相一定從基層州部興起,猛將一定從基層卒伍發端。這都在在顯示地方基層制度及人才的重要性,不僅是國家堅實的根本,也是國家發展的基礎;而地方議員職司監督與行政經費預算審查,如何在立法權間的制衡與協調間找到一條中庸之道,也是本文關懷的焦點。我國地方自治實施選舉制度歷史悠久,自從治理概念提出後,地方政府不再是唯一提供公共服務與公共事務的提供者,行政長官必須先了解各界需求後,藉由多元性的網絡治理模式

,整合各種資源充分與地方民選議員溝通,才能有效率地達成施政目標。職故,地方民意代表區行政競選組織需透過運用地方治理的模式才能更有效率地推展區政業務。然而近年來由於資訊科技的發達及人民自主意識提升,縣民代表的組織與功能卻未能隨著時代演進而加以轉化,連帶使得地方民代的角色定位及職務功能受到民眾質疑,以致無法發揮原本應具有的功能,進而導致區行政組織與選民間的關係互動產生許多對立與不協調的地方,必須透過地方縣議員居間協調整合。本研究以南投縣地方自治選舉為中心(尤其本人親身參與縣長及縣議員候選人的競選活動及競選團隊),藉由歷史文獻回顧法與參與觀察法了解民選議員在我國地方自治制度上的功能與運作情形,並藉由

對現任縣市長、縣市議員參與選舉過程策略過程中從事深度訪談,探討民選代表在地方治理中的關係,發掘影響民選議員與行政長官關係互動的基本要件並提出建議,期望能增進府會關係和諧,以利後續政策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