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喜鍋評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大喜鍋評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照寫的 不一樣的中國史(全13冊) 和何與懷的 文革五十年祭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中市豐原區美食】大喜鍋豐原店- 網友評價 - 飢餓黑熊也說明:大喜鍋 豐原店是一間位於台中市豐原區的餐廳,總共有418位網友評價過此餐廳,平均是4.1顆星。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新銳文創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 賈立人所指導 王益群的 台北市夜市冷飲產業與遊客訊息知覺幸福感之研究 (2012),提出大喜鍋評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消費空間、夜市、冷飲產業、幸福感。

最後網站大喜鍋菜單 - Kanbb則補充:大喜鍋 線上點餐菜單介紹外帶菜單分店介紹提供者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大喜鍋豐原店是一間位於臺中市豐原區的餐廳,總共有410位網友評價過此餐廳,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喜鍋評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不一樣的中國史(全13冊)

為了解決大喜鍋評價的問題,作者楊照 這樣論述:

「中國史」是「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要回答臺灣怎麼來的,不能不理解中國歷史。   以歸零、新解的思維,扭轉你過去所讀的歷史印象 一套重新理解臺灣、理解中國、理解世界的書──   【第一冊簡介】   中國是怎麼出現的?近百年最新出土的考古成果,讓我們比司馬遷更懂先秦。新石器時代如滿天星斗般的文化遺留,居所、食物、墓葬、器皿……,勾勒出鮮活的生存樣貌與部落演進。   夏、商、周是接續的王朝嗎?這三個同時存在、興起於不同地域、先後成為共主的三個強大部族,夏人發明最有效的「夯土技術」,宮室與城牆的突破性興建,如何重組以城為中心的人口分布?商人擁有馴服動物與遠途運輸的本領,它更是個「鬼神民族」,

又是如何設計出與祖先溝通、召喚靈異力量的神祕儀式?讓卜甲、卜骨上的文字,成為神力的媒介?周人則首先提出「天」的概念,神鬼退場,人文精神躍動昂揚,他們又是如何扭轉文明方向,走向一個禮儀的、文字的和記憶的社會?   【第一冊突破看點】   ●深入認識「挖死人骨頭」的考古學   ●村落遺址、陶器、青銅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的迷人解讀   ●新石器時代的演進脈絡   ●中國文字表意的真相   ●夏、商、周三大先後共主的部族性格與互動競爭     【第二冊簡介】   中國文明的主流是什麼?天命信仰、宗法親族、文字系統和地理基調,是周文化留下的長久印記,周人如何給予其堅韌的質地,得以抵抗時間的試煉?  

 中文字何其奧妙?不講究時態,喜歡省略人稱,少有抽象數詞等等,默化了文字使用者的價值觀;更重要的,你活在一個什麼樣的語言環境,就決定了你如何思考。   我們有好好認識孔子嗎?孔子並非被後世曲解的「真理製造機」,而是個有脾氣也有偏見,有巨大叛逆性格,更有強悍邏輯頭腦的人。他如何創造「老師」這個身分,又是如何定義「學」、內化「禮」?莊子的思考友伴是開闊無涯的天地精神,《老子》一書則是對應極端亂世的精巧智慧,老、莊的分別和其中的誤謬又是什麼?   西周到東周,一個動盪變遷的時代,也是思想學術的黃金年代!   【第二冊突破看點】   ●憂患意識、人本價值和統治手段,深入理解周文化   ●語言、文

字,和思想、哲學的微妙牽繫   ●「國」是什麼?周代的建「國」運動   ●從王官學到諸子學,亂局下的真理競賽   ●重新認識孔子、認識莊子、認識老子     【第三冊簡介】   春秋,是個人個性強烈發展的時代,服膺「賴活不如好死」的生命原則,這樣的信念何以被後世遺忘?戰國,是戰爭規模持續升級的時代,富國強兵是國君放不下的目標、人民躲不掉的日常,又如何衍生歷史詮釋權爭奪的現象?   雄辯,是戰國的風格標誌。墨家以「天志」保證兼愛;孟子讓「仁義」在戰國現實中還有用武之地;荀子講「禮」的約束訓練;國際秩序則取決於縱橫家的穿梭遊說;而在南方的楚文化,神話與異界交織的環境裡,還有個書寫個人極端情緒的屈

原。最後勝出的法家,靠的是現實示範,由此建立「絕對王權」的起點。   秦朝是個早熟的帝國。抗拒死亡、相信久長,是秦始皇的執念;雷厲執行一統、重今賤古,是秦始皇的野心。但法家的「輕罪重罰」,形成龐大的刑徒部隊,竟成為秦帝國快速滅亡的根本原因……   【第三冊突破看點】   ◆從《左傳》等自殺故事,看春秋人的生命情調   ◆戰國的主題當然是「戰」,看戰國人的動員生活   ◆深入諸子的雄辯現場,探訪癲狂的楚文化   ◆從兵馬俑考古,挖掘秦始皇「空前」的心事   ◆無賴劉邦和梟雄項羽的心理戰略成敗     【第四冊簡介】   漢初的朝政主流是「無為」,擺脫封建糾纏,對治過度動員,同時嚴苛的秦律仍在

。直到武帝朝,漢代才變身為嚴密運作、權力束攏的大帝國。設中朝、養酷吏、迷封禪、頒輪臺詔……,盡顯武帝的豪邁與哀愁。   西漢盛世的特點,就是昂揚、誇耀的時代氣氛,一種挑戰極限、對外擴張的浪漫精神。漢賦的華美誇張堪為代表,那是文字上的巨大奇觀,同時透露什麼樣的帝國矛盾?漢朝與匈奴的對峙征伐中,司馬遷為何將李廣視為最重要的「人物」?《史記》裡,司馬遷通書以「太史公」自稱,又是何其動魄的、以歷史來彰顯深刻人間道理的使命!   回到思想現場,西漢最特殊之處就是對經書的強烈信仰。今文經的開放現實、古文經的返本主義,讖的曖昧預言、緯的自由荒謬;儒家也變成被百家滲透的複合體,董仲舒援引陰陽五行,創造「天

人感應」新意識形態,利用「天」約束皇帝,也讓孔子變成活生生的怪物?   什麼是帝國的宿命?當皇帝愈來愈孤獨,身邊注定圍繞著精神扭曲的人,加上朝廷的聚斂機制、民間的土地兼併,中央集權產生的因果連動,終讓西漢成為第一個被這種宿命結構搞垮的王朝。   【第四冊突破看點】   ◆重新認識《史記》,尋索「太史公」三字深意   ◆重新認識「漢賦」,想像力的特技表演   ◆重新認識《鹽鐵論》,政治鬥爭的現場傳真   ◆重新認識王莽,偽詐下的真實復古決心   【第五冊簡介】   王莽的新朝有兩項第一,未經流血衝突改朝之平順,與前王朝斷裂之巨大,都在中國朝代史上排名首位。新朝到底怪在哪裡,又進行了哪些天翻

地覆的大改造?   東漢承繼西漢再起,表面上帝國運作模式一致,骨子裡卻與西漢有著根本差異。東漢皇后的角色與作用,顯示東漢的統治結構變成了「大姓共治」,皇權空洞化之下,如何一步步演變為外戚、宦官、士族的大亂鬥?   重視人才等級,是這個時代最主要的特色。「清議」是士族的精神武器、人物的品評說詞;章句之學沒落後,士人轉而追求浮華詭奇的「游談」;再到講究規矩、著意表演的「清談」,何以成為貴族社會維繫內部團結的重要形式?   漢末亂局,黃巾賊、五斗米道是在什麼樣的人心氛圍中崛起?三國的故事為何如此深入人心?而來自封閉親族組織的「門第」,又如何一躍成為社會真正的重心?   【第五冊突破看點】  

 ◆漢代人怎麼生活?窺看他們的食衣住行   ◆《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三國演義》特色剖析   ◆儒學轉玄學的關鍵《論衡》,為何一點都「不衡」?   ◆抽絲剝繭「身分決定一切」的時代特徵   ◆重新認識根本的、原始的佛教   【第六冊簡介】   漢帝國崩落,中國進入大分裂時代。這是一個軍事的、貴族的、異族血統大舉襲來的時代,也是一個土地關係翻新、莊園經濟崛起、誇張而無節制的時代。   《人物志》和《世說新語》是這時代的兩本奇書,標誌著「品」高於「用」的品鑑人物態度,名士崇尚清逸、風流,寧為棄才。在虛無生命心態下,佛教依附黃老東來,成為中國思想新鮮的元素。   世族是六朝最醒目的

現象,其地位與權力甚至凌駕皇帝之上,王朝來來去去,門第一直都在。與華麗炫耀的貴族文化相應的,是駢文的文字設計實驗,在規律中尋找自由的審美,為唐詩鋪出了新路。   北魏有其特殊意義,它聚攏了五胡亂華的種種元素,它帶給隋唐制度最深遠的影響,它徹底漢化甚至改造種族認同,一種草原民族與北方漢人互動涵化的新精神由此而生。   【第六冊突破看點】   ◆一次讀懂「中古」中國的獨特個性   ◆深度認識五言詩,以及無可取代的陶淵明   ◆以營造美文的態度,重新評價六朝駢文   ◆亂華的不全是胡,重新認識「五胡亂華」   ◆打破朝代史觀,好好看一看北朝      【第七冊簡介】   隋唐帝國是中國中古時代的

一個異數,是在分裂性格時代中的統合時期。從北朝到隋朝,像拼圖般一塊塊找到對的位置拼起了全新的國家體制,均田、府兵、開科舉士、建長安城……,成就了輝煌的大唐治世。   唐朝從來都不是貫通一致的時代,唐朝的文化、生活,甚至統治形態、經濟脈絡、社會活動,都應該分為四個段落來看待:武則天稱帝結束前的初唐、安史之亂爆發前的盛唐、憲宗死於宦官之手前的中唐,以及混亂不安的晚唐。   唐朝有著好動的身體意識、「不露骨」的審美觀、較平等的兩性關係;唐朝誕生了詩的巔峰,唐詩講對仗、重才氣,創造的是「尺幅江山」,更是連結文人集團的時代工具;唐朝也萌芽了復古運動,文章強調「有我」、以本真承載世間道理,召喚了後世理

學的思考。   唐太宗成為「天可汗」,其實是對朝代觀的一種退讓;幾乎傾覆朝廷的「安史之亂」,讓前後李唐判若兩朝;而藩鎮的武力割據,終致迎向另一段分裂……   【第七冊突破看點】   ◆重新認識北朝、隋朝在政制上的作為   ◆大唐的四階段性格,與所謂的「盛世詛咒」   ◆唐代的胡人、女子,和有趣的社會生活   ◆深入認識唐詩的黃金時代,及古文運動   ◆科舉如何打擊門第,藩鎮如何崛起     【第八冊簡介】     由唐到宋,中間有個古怪的五代十國。那是藩鎮的更高階段,是武人治國下荒唐又裂解的特殊時期。宋朝立國的「祖宗家法」,明顯是對五代亂象矯枉過正的產物,確立了「重文輕武」、「與士共治天下

」的信念,繼而誕生了空前絕後的文人文化。   唐代是外放的,宋代是內向的。由唐到宋,中國正式步入「近世」。棄儒入賈的自由民崛起,高度發達的城市生活,戲文小說等活潑創造;文人、商業、都市,成為最重要的近世元素。   作為宋代文人,不可能和琴棋書畫絕緣。文人的「琴」不假設聽者,只為知音而奏;圍「棋」簡單卻高度抽象,中國遊戲遂重視大腦超過重視感官;「書」追求框架中的自由,宋人好臨帖,蘇軾卻強調以個性寫字;文人「畫」則是將現實經過減形、減色後的心象反射。   禪宗和理學是思想上的兩大異彩,彼此競爭著助人安頓身心的權威。禪宗是「破」的運動,「棒喝」教法使其風格有一種瘋狂喜劇性;理學則從儒家觀念中尋

找新的存在解決,它不是文章之學,而是生命之學。   【第八冊突破看點】   ◆「近世」概念怎麼來的?它的最大特色?   ◆深入理解宋朝的「祖宗家法」   ◆琴、棋、書、畫,趣看中國的文人文化   ◆什麼是機鋒、棒喝?重新認識禪宗   ◆宋明理學為何是教人自由的學問?     【第九冊簡介】   宋代的關鍵詞是「士人與皇帝共治」。帝王的統治意識相對薄弱,武勇作戰幾乎不成選項。而黨爭帶來的最大破壞,是將道德修辭大量運用在政治上,成為沒有妥協空間的零和競爭;「陞官圖」反映的近世官場,是另一個抗拒變化的力量。   宋代的「市制崩壞」是城到處有「市」,聯繫天下財利;南北分裂後,南宋其實是以每年的「宋

援」支撐住了金朝。古文運動強調文章必須「致用」,但程頤等理學家反而認為「溺於文章」是天下三弊之首?宋詩躍動著打破唐詩規矩的活潑精神;宋詞則在音樂中誕生,文句解放的極致處站著蘇、辛。   遼、西夏、金,先後興起的「中介王朝」,從部落集體領導到二元統治體制,為草原帶來爭端與失序。蒙古以戰爭攻伐崛起,戰鬥就是他們的生活;保持強烈草原性格的成吉思汗,以個人獨大的領袖模式,創造有效的戰爭機器與威嚇力量。而此時的南宋,已淪為新興草原大故事中的一個角色。   【第九冊突破看點】   ◆解密宋代的黨爭和皇帝統治個性   ◆重讀宋詩、宋詞,與古文自覺運動   ◆遼、西夏、金,中介王朝探祕   ◆成吉思汗為何

是真正的英雄造時代?   【第十冊冊簡介】     蒙古帝國奉行低度統治,也是停留在中國漢化程度最低的王朝。普遍的身分制,宗教地位提高,異質外來文化,漢人面臨「重新選擇」的自由與壓力。能阻止蒙古人西征腳步的只有蒙古人,伊斯蘭、十字軍、驛站、海上絲路,十四世紀已然存在環遊世界的觀念。   草原習慣與農業文明的混搭,終究腐蝕了元朝,官軍無力鎮壓反亂,使得元末社會快速軍事化。白蓮教串連各地反抗勢力,民間蜂起並非訴諸民族仇恨;朱元璋最大的挑戰不是「殺韃子」,而是在地方普遍散架下收攏情勢。明朝初建,從《大誥》到「胡惟庸案」,士人集團備受打壓,官僚從此降等,只被皇帝當作「吏」來使用。   朱元璋想像

的天下秩序,是大家都安居在里甲制度中,反而使得城市與商業的自由愈發吸引人。晉商憑「開中制」坐大,徽商明確提出「士商異術而同志」的主張,建立門風價值觀。百科刊物、奢侈品市場、專業化百工……,明代商業以百倍的力量在發展,卻沒有沖倒文人文化,成為驅動歷史的關鍵力量。   【第十冊突破看點】   ◆跳脫民族本位,好好認識大蒙古帝國   ◆探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與東西交通   ◆朱元璋何以得天下?揭祕其政治天分與歷史作為   ◆明朝繼承宋?繼承元?稱得上「資本主義萌芽」?   ◆深入了解「商幫」和俗民文化的崛起   【第十一冊簡介】   十五世紀開始,西方海上而來的歷史力量已經在中國作用,近世後期由此

分野。窺看明朝的整體社會現象,充滿「逾制」心態,從衣裝、飲食、建築到公共空間,皆成為僭侈炫耀的展示場。原為統治工具打造的驛道,消除了中國人對「行」的禁忌,讓行旅普及於日常。   朱學定為官學,與士人內在修養的聯繫慢慢消失,直到王陽明悟出「知行合一」,那是對詐偽社會風氣的嚴厲批判。明代戲曲的精緻創新,源於專業觀眾的眼光品味及文人的關懷參與;從話本到章回小說,中國文字終於可以記錄長篇語言,開啟一段「新造字運動」。   文官用道德意識干預皇帝的私生活,宮中、朝中分際被打破,宦官擁有超越前代的掌權空間,幾個史上罕見的昏君也在明朝出現。國家財政有個不變的「兩千七百萬石」作為預算基礎,從朝廷到地方,數

字上無法管理,官僚系統隨之失能。流寇是明朝政治崩壞的總體現,與此同時,中國已被新世界體系置放在邊緣地帶。   【第十一冊突破看點】   ◆從食衣住行看明朝的「流行」文化   ◆理學到戲曲小說,明朝的思想、藝術躍動   ◆深度解讀黃仁宇《萬曆十五年》的「大歷史」視野   ◆擺脫選擇性扭曲重新認識滿洲崛起   ◆從「心理史學」探看崇禎皇帝     【第十二冊簡介】     清朝和明朝在三件事上不一樣。滿漢官並行、以八旗為滿洲命脈與統治基礎,以及「永不加賦」的祖宗家法,清朝歷史的變動主軸亦由此梳理。康熙完成史無前例的「政統」與「道統」合一,雍正有著折服天下的想像,延續至乾隆打造了百年盛世。   

但失去道統權威的士人,出現了知識結構真空。「實學」成為新的關鍵詞,卻因缺乏思想工具而回到古籍考索上,表現之一為乾嘉學派。太平天國是清中葉出現的一個內部挑戰,和來自西方列國對於中國中心的挑戰同時迸發。曾國藩所帶領的士人信仰雖力挽狂瀾,新的政治骨幹也抵擋不了官僚習氣的沉淪。   滿洲人必須進入漢人建構的「天下觀」中才能治理中國,這也是難以將自身放入「列國」新秩序的關鍵障礙。中國近代史的主題是「衝擊與回應」,開放通商口岸正是洋人與中國關係的突破點。西洋事物、制度、野心以驚人速度湧入中國,上千年文明無力再提供現實指引,如此迎來一個極其獨特的騷動時代。     【第十二冊突破看點】   ◆清朝立足中原

,何以稱得上「偉業」?   ◆從「內聖」、「外王」重新認識康熙皇帝   ◆《聊齋》到《紅樓夢》,看個人主義精神萌芽     ◆探看平等、狂想、價值撼動的太平天國   ◆深入理解東方帝國與西方帝國的根本差異   【第十三冊簡介】   晚清,或許對有些人來說,是與衰頹、騷亂、辱國、迷惘畫上同義詞的暗黑時代,也因史料紛雜而讓人難以親近。但在這本書中,作者用高度收束的線性描述,打造了一個讀史最迷人的世界:不是只當事實來讀,而是建立彼此間的連結,看到人事在個體或集體層次,會產生多少不同的因果關係。   此書罕見地從多個人物角度切入:慈禧太后、李鴻章、光緒皇帝、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由人物聯繫到置身

其中的大局勢,勾畫出愈來愈清楚的晚清面貌:這是一個皇權扭曲、帝制失能的時代;這是一個圖強思維下「保皇」與「革命」衝撞的時代;這是一個民間主動、官方被動,官民勢力消長的時代;這是一個封疆大吏探索時局出路、中國實質分裂的時代;這是一個與世界迅速接軌、和傳統價值辯證的時代;這是一個爆發集體想像秩序運動的時代,在頹弱中,仍激昂、積極地看向未來!   【第十三冊突破看點】   ◆深度解析慈禧角色造成的皇位皇權分離現象   ◆從平行角度看日本同時間的變革與壯大   ◆從康有為、梁啟超思路重新認識「戊戌變法」   ◆孫中山「領導」革命的真相   ◆中國歷史上少見的想像力發散時代:看晚清思想與晚清小說 系

列特色   (共13冊,陸續出版中)   ◆這是為臺灣讀者而寫的中國通史──只看臺灣,不可能真正認識臺灣。從臺灣主體性出發,中國史是構成及解釋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既是「一家之言」,又超越「一家之見」──楊照自比為「二手研究整合者」,站在前輩同輩學者的龐大學術基礎上,為讀者進行有意義的選擇,建立有意義的觀點。   ◆全「新」的讀史方法──考古挖掘、敦煌文獻、大內檔案……,王國維、陳寅恪等開啟的新史學革命,以及中、臺、日和歐美學界的新研究成果,充分運用近百年新史料、新觀點,取代傳統舊說法。   ◆用問題邀請讀者──探討歷史運作的深層邏輯,不只學What(歷史上發生了什麼),更要探究

How and Why(這些事如何發生,為什麼會發生)。   ◆點燃思考的靈光──從社會型態、民生經濟、食衣住行、文化思想的角度切入,關注歷史變化脈絡,自然而然引導獨立思辨的能力。   ◆學習「活」的歷史──打破傳統帝王將相的「王朝史觀」,去除「中國同質性文化」的假設,改用「求異」的眼光,凸顯長久以來被忽視或誤讀的現象。   ◆清奇的「說史」方式──既有平易酣暢的故事感,亦有歷史的現場感,更有啟迪思考的深度與廣度。 文化界、教育界 磅礡推薦   小野(作家).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作者).余遠炫(歷史專欄作家).   果子離(作家).胡川安(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張大春

(作家).張鐵志(作家).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詹宏志(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蔡詩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鄭俊德(「閱讀人」創辦人).   陳一隆(臺中一中歷史教師).陳婉麗(明道中學歷史教師).曾冠喆(薇閣中學教師).   黃春木(建國中學歷史教師).蘇美月(高雄女中歷史教師).黑貓老師(網路說書人).     臺灣是臺灣,但唯有認識中國,臺灣才顯現更自在的位置。──蔡詩萍   這一系列的書,對於臺灣人了解自己「為什麼是現在的自己」非常重要。──小野   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是世界的一部分。了解臺灣

,認識中國,才能立足世界。──楊斯棓   歷史是思辨的題材,楊照老師以臺灣為本,提供嶄新的視角。──黃益中   學院中的歷史過於艱深,普及的又著重帝王將相,無法給予知識上的啟發。幸好我們等到了楊照。──胡川安   這是一套非常適合高中師生共同閱讀的好書。──曾冠喆(薇閣中學教師)   我的朋友楊照,以十年時光,透過漫長的「民間講堂」,爬梳中國史的層層迷霧,最終要推出一套十三冊《不一樣的中國史》!我衷心期待,也誠心推薦。   楊照是臺灣典型「公共知識份子」,博雅多聞,見識恢宏,能見人所不及見,敢言人所不敢言。在「去中國化」的臺灣史論述風潮中,他標舉多角度、多面向,客觀理解中國史,才可撥雲

見日,凸顯臺灣史的獨特性。這就是師承胡適之,不被人家牽著鼻子走的獨立思考,自由主義學風!   臺灣是臺灣,但唯有認識中國,臺灣才顯現更自在的位置。   ──蔡詩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     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閲讀這一系列的書,也認為在此時此刻出版這一系列的書,對於臺灣人了解自己「為什麼是現在的自己」非常重要。記得三十年前陪伴兒子讀國中歷史時我非常焦慮,因為歷史課本中完全是刻板的,甚至帶有政治立場的中國史,臺灣幾乎是故事裡的路人甲,是不存在的。於是我決定矯正這樣的觀點,為兒子完成了一個「有臺灣」存在的歷史大表格。我本身也是在這樣的歷史敎育中長大,所以我的能力很有限,只能靠大量閲讀可以找到的臺

灣史料。多年以後,我陸續讀過楊照寫的關於臺灣歷史的觀點,有很多的啓發,也更加相信,要了解臺灣的歷史,中國歷史絶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拋開所有的政治論述和目的,中國史是臺灣史的一部分,這樣的說法是我最能接受的論點。想要了解臺灣,我們得先了解中國,這並不違背臺灣的主體性和尊嚴。   期待這一系列書籍的出版。   ──小野(作家)   過去臺灣人所受的教育,總被教導「臺灣史是中國史的一部分」,近年則以「去中國化」一詞挑動眾人的敏感神經。其實「去中國化」並不是指揚棄漢字(揚棄漢字的是共產黨政權)或和中國有關的一切,「去中國化」去的是「奉中國為正朔,視臺灣為邊陲」的史觀。   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臺灣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國則是我們無法選擇的鄰居,我們不能閃避,甚至要深入了解,如此,才能用最高明的態度尋求相處之道。   了解臺灣,認識中國,才能立足世界。   ──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歷史是一條延續的長河,知道從哪裡來,才能找到方向往哪裡去。問題在於,歷史的詮釋權往往落在政治權力擁有者手上,由此建構的史觀,不僅單一而且偏狹,淪為政治服務的工具。偏偏執政者樂此不疲,古今中外比比皆是,生長在臺灣的我們,過去教科書裡所描述的中國史,自然也不例外。   歷史應該是思辨的題材,是啟迪人心的寶庫。楊照老師以臺灣為本,放眼中國千古歷史,提供嶄新的視角,給讀者重新省思,前事不忘,後事之

師。   ──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如果我們看鄰近的日本,長期以來對於中華文化的理解是相當深刻的,不管在學院或一般知識界都是如此。然而,長期以來,臺灣缺乏引路人帶我們走進中國歷史。   臺灣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寶庫,中華文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管對於中國是何種態度,我們都要理解這個鄰居給我們的影響,透過歷史理解中華文化是一把很好的鑰匙。   然而,學院中的歷史過於艱深難懂,普及的又著重帝王將相的稗官野史,無法給予我們知識上的啟發。幸好我們等到楊照的這部通史,幫大家補了一堂不一樣的中國歷史課。   ──胡川安(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在戰後幾代人的體制教育中,我們從未好

好地認識中國史,而過去三十年來,當我們(正確地)典範轉移到臺灣史視角,更不重視中國歷史了。但誠如楊照所寫,要回答臺灣怎麼來的,不能不理解中國歷史。若能認識那漫長文明所留下的遺緒,如何作為一個外在力量與內在因素,影響或形塑了當下在臺灣的文化內涵與自我認同,我們才更能建立起新的主體身分。這個工作或許沒有人比楊照更適合,一位受過專業中國史學訓練又懂得跟大眾說故事的作家與民間學者。   ──張鐵志(作家)   中國歷史淵遠流長、浩瀚紛繁,想要從中梳理,有時望而興嘆,不知從何讀起。楊照先生這一系列《不一樣的中國史》,則巧妙地找到了詮釋的角度與觀點,不僅思辨歷史的意義,也讓過去的歷史鮮明地活在當代。  

 讀歷史學智慧,歷史不是教科書上的教條文字,更需要理解與善解,挖掘它的價值。《不一樣的中國史》就是這樣的好書,值得探閱。   ──余遠炫(歷史專欄作家)     有句話說:「歷史給人類最大的教訓,就是人類永遠無法從歷史當中獲得教訓。」   楊照老師以十年時間「說史」,匯集出百萬字篇幅的大作,訴說曾經輝煌帝王將相、熱鬧尋常百姓人家,儘管早已化為塵土,留下的典故依舊震耳欲聾。   ──鄭俊德(「閱讀人」創辦人 )   無論從文化傳承、地緣關係或全球視野來看,中國歷史的重要性一直存在,可惜因為過往糾葛及現勢衝突,中國歷史的價值逐漸在臺灣遭到忽略或誤解。   楊照新著《不一樣的中國史》系列逆勢而起,

意義何在呢?   一、從臺灣主體性出發,展現對中國歷史的重新理解及詮釋。   二、重視意義脈絡的「通」,扭轉目前簡化、割裂中國歷史的學習方式。   三、統整海峽兩岸、日本及西方學術界跨學科研究成果,非一地、一家之見。   要真正認識臺灣,至少得連結中國史及東亞史脈絡來理解,楊照新著做了連結中國史的部分,但還沒結束,後勢值得期待。   ──黃春木(建國中學歷史教師)     授課與學習方式的變革,這些年來在臺灣如火如荼地展開,然而有限的中學歷史課堂數,加上升學仍然是重要目標,歷史課的進行多半還是偏重於「歷史知識」的傳授與學習。至於課本上的「歷史知識」是如何產出的,通常也只是一句「歷史知識是史家研

究的成果」簡略帶過,於是綜合各家研究成果的歷史課本內容就只是一堆看似有系統的知識堆疊。   讀《不一樣的中國史》,欣然看到史家梳理史料、比較推論的過程,在楊照老師的筆下生動展開,「歷史知識」有了活脫脫的生命歷程,而「製作歷史」的曲折和迷人,也讓史家們的經驗成了一部動人的精采人生。這真是一套好書!   ──陳婉麗(明道中學歷史教師)   這是一套非常適合高中師生共同閱讀的好書。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將高中歷史課程從過往的編年史編排,改為主題式的探究學習,雖然能啟發學生思考歷史事件的各個面向,但也可能讓學生忽略客觀事件的細節與結果。因此在課堂學習過後,若能選擇閱讀楊照先生這套《不一樣的中國史》

,必能深化學生自身的文史素養,也能對臺灣、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更有時間縱深的理解,進而形成一套自我價值判斷的標準與主體性思考。   誠摯推薦給大家。   ──曾冠喆(私立薇閣中學教師)

大喜鍋評價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八歌仙 (家樂坊)
旺角登打士街56號家樂坊8樓802號舖
Tel: 23287303

??影片三級制, 所有影片上架前絕不會提交任何人審查??‍♂️
本影片為1級
✅(一) 老少咸宜,全自費睇得開心
(二) 純邀請拍攝,沒有金錢關係
(三) 合作廣告,支持頻道營運??‍♂️

多謝各位親愛的觀衆 ! 大家亦可緊貼我的
????????????
吃喝玩樂 ►Facebook: http://bit.ly/2HIr701
吃喝玩樂 ►IG: http://bit.ly/2Ol1tjq
吃喝玩樂 ►MEWE: https://mewe.com/p/吃喝玩樂

合作 Business contact ►Email: [email protected]
=============================================
Membership corner (會員專區)

成為會員和Stephen 緊密互動, 接收最新資訊, 半個飯盒的支持, 已經令我開心到彈起?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rquuQB6v1Ued2xyRKZreGQ/join

??想一次性的支持, 您也可以為我買杯咖啡,支援吃喝玩樂頻道:小弟非常感謝您的貢獻
You can always buy me a coffee and help supporting this channel: https://www.buymeacoffee.com/rDdTOWa
Payme 贊助我哋嘅頻道﹕https://payme.hsbc/stephenleung1226

⚠️??‍♂️ 溫馨提示:
所有體驗均屬於個人分享,食品質素及服務只代表當天的評價。歡迎留言及分享你們的用餐體驗。大家緊記酒店或餐廳質素可能因各種原因下跌, 本人沒能力亦不是我控制範圍內。還望大家明白????
??‍♂️ 互相尊重。
? 清清楚楚,如有推廣及贊助定必在影片中提及。從不掩飾,不需懷疑,,從不刻意將單據拍照,多謝!
❤️ 自由發揮,歡迎比 like,討論,批評,分享,更正,提點,改進,報料,甚至乎表示不喜歡?。唔好話我個樣就得啦??‍♂️??
? 如發表仇恨, 攻擊, 粗暴及破壞性言論,亦歡迎留言,不過不是在吃喝玩樂平台! 如有發現,3.75秒內會化為星塵 ✨✨

??‍♂️全港自助餐大集合,一次過睇晒全港最受歡迎自助餐???????? ⭐️⭐️⭐️⭐️⭐️ 5 Stars
?????????
https://bit.ly/3u6NL7q

??‍♂️香港美食推介 , 放題, 街坊小店, 特色餐廳, 真實食評! 食吧! ???????
?????????
https://bit.ly/31C5IOF

??‍♂️Youtube 最強放題推介試食
?????????
https://bit.ly/2P9gYzL

吃喝玩樂 ►Facebook: http://bit.ly/2HIr701
吃喝玩樂 ►IG: http://bit.ly/2Ol1tjq
吃喝玩樂 ►訂閱我們: http://bit.ly/2OibRYQ
商務合作 ►Email: [email protected]
商務合作 ►watsapp: 55053986

#吃喝玩樂 #放題推介 #香港美食

台北市夜市冷飲產業與遊客訊息知覺幸福感之研究

為了解決大喜鍋評價的問題,作者王益群 這樣論述:

夜市在臺灣發展歷史中,所占的角色是舉足輕重,尤其是小吃,更是外國人來台觀光必須品嚐的特色之一,其中並不只有美食、湯、水果而已,還包含不起眼的冷飲,本文透過台北市夜市的冷飲產業對遊客的享受程度與訊息知覺幸福感,來了解冷飲對遊客的重要性及關係。以地理實察、訪談、問卷,透過美食、冷飲,來了解背後幸福感的意義。 瞭解台北市夜市冷飲產業形成發展與變遷、環境享受的程度及冷飲商品訊息知覺的幸福感。研究結果,台北市夜市冷飲產業三種形態類型、四個時期,國際型夜市遊客環境享受的程度對於冷飲自然健康的想像有男性顯著高於女性,對冷飲口感層次的合成有男性顯著高於女性;學生型夜市遊客環境享受的程度對於老闆很

熱情的中介在年齡上有明顯的差異;地方型夜市遊客環境享受的程度,對於冰品製程標準化的合成上有青年的遊客顯著高於壯年遊客。國際型夜市對於元氣舒壓的精神幸福感上男性顯著高於女性;學生型夜市注重輕鬆去火的清涼幸福感上有年齡有明顯的差異;地方型夜市對於酸甜開脾的精神幸福感上有軍公教的遊客顯著高於工商的遊客。半小時以上等待在精神面訊息知覺幸福感上有特殊的意義。

文革五十年祭

為了解決大喜鍋評價的問題,作者何與懷 這樣論述:

  歷史可以原諒,但不能被遺忘。   只有直面過去,才能撫平傷痛。      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的文化大革命,對中華民族來說,是場為時十年的浩劫。然而,在五十年後的今日,中國官方仍然沒有準備好面對這段歷史傷痛與過錯。一群來自大洋洲、關心文革創傷與中國未來的華人作家集結起來,各自以詩歌、散文、小說、紀實、評論等獨特且多元的寫作方式,對過去這場十年人禍的前因後果予以反芻反思,並對遲遲未能直面過去之中國當局,給予最振聾發聵之呼籲。      文革開始早在開始之日;文革結束於遠未結束之時。   中國轉型正義的漫漫長路,何時才能見到陽光普照?    本書特色          *囊括了大量來自澳、紐

大洋洲華裔作家,一同在文革五十週年的今日,抒發各自對文革浩劫的所思所感,並齊聲呼籲中國展開文革傷痛的轉型正義。      *內文涵蓋詩歌、散文、小說、紀實、評論等多種創作體裁。      *何與懷主編特撰三萬字代序,回顧文革主導者毛澤東與當今中國社會之關係。 作者簡介     主編/何與懷   一九四一年出生,廣州市人。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外文系。曾任教於廣州外國語學院。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博士。現定居澳大利亞雪梨。除一般寫作外,主要研究興趣是當代中國問題和華文文學。著作多種多樣,例如有涉及英美文學的《英美名詩欣賞》,有用英文寫出的辭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文化用語大典》和學術論著《緊縮與放鬆

的循環:1976至1989年間中國大陸文學政治事件研究》,有評論、隨筆、報告文學之類的選集《精神難民的掙扎與進取》、《北望長天》、《他還活著》、《海這邊,海那邊》、《龍年之變》。主編《依舊聽風聽雨眠》、《丹心一片付詩聲》、《最後一課》、《文革五十年祭》、《澳洲排華政策的歷史終結:公祭十九世紀排華騷亂中的死難者》和《悉尼中國古典文學論壇文集》等。各種文章散見世界各地刊物、報紙和網站。   現為澳大利亞雪梨華文作家協會榮譽會長、澳大利亞南溟出版基金評審、澳大利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校友聯誼會名譽會長、雪離詩詞協會顧問、澳大利亞新州華文作家協會顧問、澳大利亞南瀛出版基金顧問、澳洲酒井園詩社顧問、澳大利

亞中華文化促進會副會長、《澳洲新報.澳華新文苑》主編、《澳華文學網》榮譽總編、《澳大利亞華人年鑒》編委、澳華文化博物館籌委會召集人、澳大利亞華人文化團體聯合會召集人。   代序/毛澤東與當今中國社會   艾 斯:文革五十年祭 安 紅: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院內院外 冰 夫:久纏心頭的「五‧一六」夢魘─確實與金敬邁無關 高誦芬、徐家禎:抄家(山居雜憶‧四十九) 高誦芬、徐家禎:掃地出門(山居雜憶‧五十) 海曙紅:途中的一抹記憶 何丹尼: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讀項德寶《「文革」牢獄之拍案驚奇錄》 何與懷: 那顆曾經劃破夜幕的隕星─紀念文革中慘遭殺害的思想者遇羅克 何與懷:沉淪

神州的血祭者 黃冠英:「主角」的體味 黃惟群:因記憶而存在 胡仄佳:生命中的血紅碎片 進 生:五十年來磨滅不了的記憶 劉 放:文革殺人現場目擊記 劉 放:荒唐歲月的荒唐事 劉 放:文革五十周年─必須再來一次反文革 陸揚烈:誰也完不成的任務 喬尚明:無法無天─一件刻骨銘心永生難忘的往事 沙 予:文革憶趣 沙 予:染血的吉普 沈嘉蔚:是夜人性缺席 沈嘉蔚:一幅畫的命運 沈嘉蔚:1966年北京吉普 孫嘉瑞:夏雨中的鮮血─追憶廣州打勞改犯慘案 孫嘉瑞:他在黎明時死去 孫嘉瑞:「長征」姑娘 田 地:文革是每一個中國人都繞不過去的坎 田 地:文革中的那些齷齪事 田沈生:文革離我們有多遠? 田沈生:血色「八

‧一八」 田沈生:血腥的清隊運動 田沈生:文革劄記─死亡的恐怖 田沈生:一首詩的由來 汪應果: 強抹不去的「文革」記憶─南京市第四中學「文革」紀實 汪應果:地平線下的紀念碑 王曉雨:涼城新村和靶子山的故事 王曉雨、田地:黃河的憂傷─記澳洲華裔作曲家儲望華 王亞法:善和惡的手 吳中傑:復旦園裡炮聲隆 項德寶: 無限感慨嘆「絕食」─摘自《「文革」牢獄之拍案驚奇錄》 蕭 蔚:東八樓 辛夷楣:「文革」噩夢 崖 青:天道胡不公─紀念我的同學徐子榮 楊恒均:下一場「文化大革命」離我們有多遠? 楊鴻鈞: 做了「秋桐」的紅衛兵─《中國「文革」十年史》讀後 張奧列:知青─文革產物仍招搖 趙九歌:家國十年 代

序 毛澤東與當今中國社會 何與懷      一、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國廣大民眾、中共思想理論界以及中共高級領導幹部,經歷十年「法西斯專制暴政」後,痛定思痛,熱切參與「撥亂反正」,體制外和體制內都出現了一股「評毛批毛」浪潮。      1976年10月6日,江青、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一夥被抓。消息傳出後,全中國民眾無不拍手稱快,為這場反文明、反人類、摧殘中華民族的大劫難的結束喜極而泣。當時人們把文革定性為極其殘酷的「十年法西斯專制暴政」,全國掀起一個鋪天蓋地的控訴、批判浪潮。在文學領域,出現「傷痕文學」,後來進而有「反思文學」。各式各樣的非官方刊物也像雨後春筍,紛紛問世。從1978

年冬到1981年春,僅北京就有五十餘種出版,較著名的如《探索》、《四五論壇》、《中國人權同盟》、《今天》、《北京之春》……等等。北京在1978年至1979年間還出現令人矚目的西單民主牆,每天群情洶湧,張貼許多不同政見的大字報。許多文章,包括文學藝術作品,以激烈悲憤之情,揭露、控訴江青、林彪兩個所謂「反革命集團」及其爪牙的罪行,這也是當局所需要的,可以堂而皇之進行,加之他們的種種罪行確實罄竹難書;而其中所透露的精神實質,是要肅清專制餘毒,要言論自由,要爭取人民權利,是呼喚第五個現代化―民主化,是評論、批判毛澤東(「評毛批毛」),找出罪惡的根源……這個「非毛化」浪潮,一時聲勢浩大,波及全國,儼然中

國民主運動的開端,被史家稱之為「北京之春」。中共當時要「撥亂反正」,所以領導人也給其以很高的評價。葉劍英在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黨內民主的典範,西單民主牆是人民民主的典範。」胡耀邦認為,西單民主牆是「人民新的覺醒」。有一段時間,鄧小平對西單民主牆也是肯定的。1978年11月,他借接見日本客人的機會表示:「寫大字報是我國憲法允許的。我們沒有權力否定或批判群眾發揚民主,貼大字報。群眾有氣讓他們出氣。群眾的議論並非一切都是深思熟慮過的,也不可能要求完全正確,這並不可怕。」在當月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的總結講話中,鄧小平更擲地有聲地說:「一個革命政黨,就怕聽不到不同

聲音,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      如果說,歷經十年暴政的體制外廣大民眾通過地下刊物和民主牆自發評毛批毛,為民主、自由、人權大聲疾呼,並不足為奇,那麼,1979年1月18日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召開的全國理論工作務虛會,則可謂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理論界一件破天荒大事。在第一階段會上,體制內的思想理論界,首次公開出現大規模評毛批毛的壯舉。近兩百位與會者解放思想,爭相發言,痛快淋漓,會議氣氛非常活躍。   與會代表以「實踐標準」的精神廣泛地論及到1949年以來中共思想理論路線方針各個方面,指名道姓公開批評毛澤東,批判毛澤東的個人崇拜,批判他極左的思想、理論、指示和決策,諸如社會

主義歷史階段的階級和階級鬥爭理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全面專政理論、關於走資派―黨內資產階級的理論,等等。所有這些文革中被認為是毛澤東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貢獻、體現了「第三個里程碑」的寶貝,全都受到批判。與會代表對中共建國以後歷次政治運動提出質疑,認為反右派、大躍進、反右傾、四清、文化大革命,統統是毛澤東左傾路線的產物,造成的冤假錯案,都應該澈底平反。特別是文化大革命,被批得很凶。為「十七年」正名也得出「毛主席革命路線」就是極左路線的結論。      與會代表批判「兩個凡是」,全面否定中共十一大仍表示要堅持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與實踐」。會上很多人還主張:把西單民主牆變成一

個常設的發揚民主的陣地,要給它建一個擋風避雨的場所,大家可以到那兒去自由發表意見。      在會上,王若水一馬當先,開公開評毛之先河,作了振聾發聵的長篇發言,題目為〈文化大革命的重要教訓是必須反對個人迷信〉,整整講了一天,反應異常熱烈,被譽為評毛「第一炮」。哲學家王若水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得以參與高層意識形態工作的討論,因而對毛澤東的為人和毛澤東思想有深刻的研究和認識。在王若水看來,毛澤東總是犯左的錯誤,越左越反右,越反右就越左,惡性循環,越搞越亂,終於無法收拾。左在經濟上的表現是「大躍進」,這和毛的好大喜功有關;左在政治上的表現是「殘酷鬥爭,無情打擊」,這又和毛的缺乏容人肚量和猜忌多疑

有關。這裡是毛的個性起作用。毛澤東的這種個性之所以能不受抑制地發展,這就有制度的條件(高度集權體制),也有文化的原因(包括傳統文化和來自蘇聯的黨文化)。在這種體制下,加上意識形態方面的個人迷信,毛幾乎可以為所欲為。王若水一針見血地指出:「個人迷信是文革能夠產生的重要條件。」      當時擔任中國歷史博物館黨史研究室主任的李洪林也在會上做了一個長篇發言,題為〈領袖和人民〉。他認為,要求人民都用封建社會忠於皇帝的標準去對待國家領袖,絕不符合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要求每個黨員都忠於黨的領袖,也顯然根本不符合共產主義政黨的綱領和組織原則。他說,從歷史觀來看,《國際歌》和《東方紅》就是不一致的。

一個說「從來沒有什麼救世主」,一個說「他是人民大救星」。還有一首歌,叫做《大海航行靠舵手》,它把魚水關係完全弄顛倒了。如果黨是「水」,人民是「魚」,那麼1921年以前,幾萬萬人民豈不是都變成乾魚了嗎?他的結論是:「不是人民應當忠於領袖,而是領袖必須忠於人民。」      公開評毛批毛的思潮甚至發展到中共領導幹部大會上。1980年秋,中共黨內四千高級幹部(中央機關約一千人,地方、省軍級幹部三千人)加上當時在中央黨校學習的一千五百多名學員,就〈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草案)〉進行了一次大討論。史家認為,如果說理論務虛會是理論界的思想解放,那麼,這次討論會就可以說是黨內高層幹部的一次思想

解放。      當時會議簡報刊登許多精彩的發言。例如:中共元老、中央統戰部長李維漢在發言中列舉了毛澤東的片面性和十大錯誤:不熟悉科學社會主義;不熟悉產業工人和資本家;不熟悉工業;不懂政治經濟學;不研究經濟規律;對知識分子按世界觀劃階級,主張「外行領導內行」,批「臭老九」;搞農民平均主義,1958年搞「大躍進」是小資產階級狂熱性發作;在需要「外為中用」時,大批國際修正主義,把「自力更生」變成「閉關自守」;1964年提出四個現代化,1966年又開始搞四個大破壞;鑽進線裝書,搞他的「古為今用」。中華全國總工會秘書長李頡伯說,毛澤東發動文革的動機不是為了反修防修,而是以整人開始,以整人告終。團中央書

記胡克實說,毛澤東後來的思想走上唯意志論,認為個人意志可以創造一切,可改變客觀經濟規律,改變黨和國家的根本大法,甚至改變歷史發展的趨勢,走上追求絕對權勢和個人意志的王國、唯我主義的道路,實際上是犯了「左」傾機會主義錯誤。……胡克實舉例說毛出爾反爾的事情很多。他說,毛的問題「只有觸及本質問題,才能解釋。不能用(草稿中的)驕傲情緒、主觀上要反修防修來概括,否則群眾不滿意,我們這些正統派也不誠服。」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張香山說:毛澤東的錯誤太大、太多。因此,很難把毛的錯誤思想排除在毛澤東思想之外。著名作家、對外友協副會長夏衍概括毛澤東的錯誤是十六個字:「拒諫愛諂,多疑善變,言而無信,綿裡藏針。」

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李銳則言簡意賅地概括毛澤東的性格特徵是翻雲覆雨、任性生變的「權變」謀略。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張愛萍上將說,毛是「言必稱秦始皇」。著名經濟學家、國家統計局副局長孫冶方說,毛「熟讀的不是馬列著作,而是二十四史。線裝書看得太多,把封建社會帝王將相的權謀用到黨內鬥爭上來了」。中紀委駐農機部紀檢組第一副組長宋敏之說,毛是「封建主義打底,馬列主義罩面」。國務院副總理方毅說得更直白,他認為毛澤東是歷史上最大的暴君,連朱元璋也不如他。      許多參與討論者反對把毛澤東「同林彪、四人幫區別開來」。他們強調,1949年中共執政後存在一條「左」傾路線,毛澤東就是「左」傾路線的總代表,不能回避,毛

的錯誤太大、太多,很難把毛的錯誤思想排除在毛澤東思想之外。最後,許多參會人員要求重新撰寫〈決議〉這個文件。在重新寫的過程中,應該解放思想,要擺脫一些人為的思想障礙。要明確毛澤東思想到底包不包括毛澤東的錯誤思想,或者把毛澤東的錯誤思想說成不屬毛澤東思想這個說法對不對。再則,〈決議(草案)〉為把毛主席同林彪、四人幫區別開來,而說什麼存在的路線一條是「極左」(林、四),一條只是「左傾」(毛),這種通過文字遊戲來區別兩者的論斷顯得太勉強了。還有,把明明是毛澤東個人的錯誤寫成是全黨的錯誤……等等。大家認為,草稿講「我們黨在大部分時間執行的路線基本是正確的」,這個估計顯然與事實不符,以這種錯誤估計來寫這段

歷史,不能不處處文過飾非,為毛的錯誤路線及其造成的災難後果開脫。      這些中共領導幹部,以其幾十年的親身經歷,對毛澤東的思想、品性、行為及其在各個階段引發的後果,深有體會,切膚之痛難以忘懷。他們所發表的言論,固然由於時代局限、自身局限,未必具有理論深度具有系統性,但句句實情,句句中的。      在那幾年的撥亂反正、思想解放運動中,當時先後擔任中共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央書記處秘書長兼中央宣傳部部長的胡耀邦功勳至偉。他以「我不下油鍋,誰下油鍋?」的非凡膽略和高超的政治智慧,開始並完成了中共史上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平反冤假錯案,給右派摘帽,基本解決了殃及一億人的問題。他斬釘

截鐵地強調:所有冤假錯案,即使是毛主席定的、批的,都要實事求是地改正過來。胡耀邦在平反冤假錯案的同時,還悄悄地取消了以「五類分子」(「地富反壞右」)為代表的賤民群體背了三十年的恥辱桎拷。他這個貢獻堪比解放黑奴的美國林肯總統。在意識形態方面,胡耀邦頂著來自各方面甚至是最高層的政治壓力,一步步推進那場「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特別是,他毅然決然破除「兩個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由此,那場此後被反復追憶、讚譽的思想解放大討論全面鋪開。原《人民日報》評論部主任馬立誠在其《交鋒三十年》一書中評論道:如此重大的舉動,即使以今天

的眼光來看,也屬膽大包天!    文革五十年祭 文/艾斯 (一)我們一直在悲哀一百五十年前的圓明園雨果說起兩個強盜大清帝國失去了臉面 (二)我們一直在紀念八十年前南京大屠殺八年抗戰的教訓與艱險 (三)能否讓我們也拿出一點心情拿出一點時間回首五十年前 (四)和平時期卻硬要製造全國性的內亂十年殘酷的革命卻道貌岸然使用文化的名義 陰險如蛇卻說要引蛇出洞那本來見不得光的陰謀忽然閃耀太陽的光輝 翻手為雲你剛謳歌偉光正的洗禮覆手為雨你已跌入萬劫不復的谷底 「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而劉主席自己談笑間死無葬身之地 寶書如林紅旗如海亢奮的人群如山的手臂 那雙滿是魔力的巨手下面你我全是提線的木偶爾虞我詐沒有

底線以鄰為壑全是對手 手舉得再高終歸要放下眼睜得再久還是要閉上南山的竹子據說都已用光支支指向天堂安檢門前的廣場 據說現在流行夢遊今天滿天海印的鈔票飛向明天貪心的你我蒼蠅嗜血般地追趕管他什麼理論公式主義還是昨天: 一個共和國家的十年當時長著一張怎樣的苦臉我們還要等待幾個五十年來為祖國苦難的十年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