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生研究計畫歷屆成果報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另外網站科技部補助大專學生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 - CNU IR也說明:大專學生研究計畫 研究成果報告 ... 學生計畫編號: MOST 106-2813-C-041-009-U. 研究期間: 106 年07 月01 日至107 年02 月28 日止,計8 個月. 指導教授: 梁育誠.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觀光休閒與餐旅管理學系 林士彥所指導 陳堉騰的 永續發展觀點在生態旅遊遊程規劃之研究–大學社會責任(USR)實踐 (2020),提出大專生研究計畫歷屆成果報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永續發展、永續觀光、生態旅遊、遊程規劃、新產品開發、德爾菲法、層級分析法、地方創生、大學社會責任。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景觀與遊憩碩士學位學程 歐聖榮所指導 賴雅歆的 「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之回應性評估 (2015),提出因為有 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回應性評估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專生研究計畫歷屆成果報告的解答。

最後網站歷屆會議所累積之成果有目共睹。 - CFP則補充:Participants 徵稿對象. 第一組:國內外大學博、碩士生、參與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之大專生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專生研究計畫歷屆成果報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永續發展觀點在生態旅遊遊程規劃之研究–大學社會責任(USR)實踐

為了解決大專生研究計畫歷屆成果報告的問題,作者陳堉騰 這樣論述:

全球化趨勢的衝擊深化加速了全世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與安全等各層面的交互與衝突關係串聯,各國城鄉的環境、經濟、社會區域發展失衡問題日漸嚴重。面對偏鄉人口外移、地方建設停滯、農業生產環境惡化等城鄉差距問題,我國政府開始積極投入以地方文化特色為方向的「地方創生(Regional Revitalization)」事業來平衡區域發展問題。位置偏遠的南投縣埔里鎮成功社區的各項發展停滯落後,地理環境遠離都會城市不利獲得政府大型計畫經費配合,但有幸藉由在地大學的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實踐計畫,以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來實現成功社區的生態旅遊(Ecotourism)遊程規劃(Tour Planning)帶動觀光休閒發展,吸引遊客認識在地文化、振興地方產業經濟、協力愛鄉護土環境保育,進而消弭城鄉差距平衡區域發展。本研究以南投縣埔里鎮成功社區為遊程規劃的活動基地,依據新產品開發(New Product Development, NPD)流程的機會辨認與選擇(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Selection)、概念產生(Concept Generation)、概念評估(Concept / Project Evaluation)、開發(Developmen

t)及上市(Launch or Commercialization)五階段,進行本研究地點成功社區生態旅遊的遊程規劃。首先邀請政府單位、產、學各界專家學者應用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建構成功社區生態旅遊與永續觀光(Sustainable Tourism)遊程規劃評估系統的構面與指標,接續運用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訪談政府單位、產、學各界專家學外、同時納增訪談消費者族群,將評估系統構面與指標加以量化決定重要性。研究結果獲得「永續環境」(47.92%)、「體驗經濟」(33.31%)及「社會人文」(18.77%)三大構面的重要性,

以及10項指標「手作體驗」(39.33%)、「自然探索」(23.92%)、「傾聽大地」(15.60%)、「在地食農」(21.16%)、「安全維護」(31.88%)、「生態地景」(22.22%)、「生態保育」(45.90%)、「社區參與」(27.25%)、「回饋社區」(22.89%)及「在地文化」(49.86%)的重要性。依據策略規劃和市場目標定位理論(Segmenting, Targeting, Positioning, STP)的推展,設計開發出「探索教育青少年族群」及「終身學習教育成人族群」兩大目標族群,據此展開三大構面與10項指標相對應景點和活動方案的的生態旅遊與永續觀光遊程規劃。經由本

研究遊程規劃的實踐對在地永續觀光發展有利助益外,亦將秉持地方創生的精神,繼續善盡與貢獻這所大學於在地的社會責任。

「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之回應性評估

為了解決大專生研究計畫歷屆成果報告的問題,作者賴雅歆 這樣論述: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自2011年起辦理「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以競賽的方式創造誘因,鼓勵年輕學子於暑假期間實地進入農村場域,藉此將大專學生的專業知識及創意引進臺灣的農村社區。其辦理的規模逐年擴大,報名隊伍的數量亦呈現倍數成長,所投注於其中之經費及人力、物力資源亦逐年增加。目前水保局對於「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執行效益大多以量化的問卷調查為主,較無法深度瞭解當事人個別的參與經驗。因此,本研究採取質性政策評估中的「回應性評估」理論,並以深度訪談的方式,從當事人對於參與經驗及感受的描述當中,了解其對於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的認知與看法,補足現有量化政策評估之不足,以期能提供相關單位政策管理與修正之

參考。本研究針對曾參與第一屆至第四屆「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之大專學生及社區代表進行深度訪談,訪談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受訪者共計11人,第二階段共計30人,第三階段計2人。根據上述研究發現,研究者提出五項建議,分述如下:一、現有行前培訓機制仍有改善空間,應加強學生對於農村的了解,並促進團隊內部及與社區之間的共識凝聚。二、駐村計畫執行前端的整合及後端延續的運作模式尚缺乏,宜建立在地輔導員機制,深度了解社區需求後再媒合學生團隊進駐。三、學生駐村時間短,駐村計畫缺乏延續性,宜促成社區與學校之間的長期伙伴關係。四、競爭關係導致三方之間互動關係的緊張與壓力,削減了學生對於農村事務的熱情,建議弱化競爭關

係,強調學生駐村的過程及學習。五、針對不同的專業領域,分別訂定明確評估指標、評分標準、成果呈現方式及獎勵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