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經結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大般若經結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羅慶徽,高聖倫,陳柏威,劉詩玉,洪裕洲,許晉譯寫的 優活慢老:健康六波羅蜜養生法──教您如何開創樂活、優雅的銀髮人生。 和釋剛曉的 佛教中國化思維九講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免费大般若经结缘处 - 搜狗搜索 - Sogou也說明:免费结缘《大藏经》 - 结缘- 佛教在线 · 十月佛经免费结缘 · 免费大般若经结缘处- 相关书籍 · 86%的人还搜了 · 佛经法宝免费结缘流通- 佛弟子文库 · 《大般若经》中修六念处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經典雜誌出版社 和大千所出版 。

一貫道崇德學院 一貫道研究所 謝居憲所指導 李文成的 論天命金線緊繫一貫道得真道修真道 (2021),提出大般若經結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上帝、天命金線、道、一貫道、真傳、得真道、三寶心法、修真道。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謝世維所指導 鄭凱文的 證嚴思想與慈濟宗:經典教化與宗教文化形塑 (2019),提出因為有 證嚴思想、慈濟宗、慈濟學、經教脈絡、宗教文化、習經、慈濟現代佛像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般若經結緣的解答。

最後網站大般若经10册600卷结缘 - pcpn則補充:大般若经 10册600卷结缘,请问大般若经600卷共有几本,是繁体字吗?【妙印法师吧】_百度贴吧,商品名称:【二手9成新】大般若经10册精装16开600卷商品编号:64775821874 店铺: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般若經結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優活慢老:健康六波羅蜜養生法──教您如何開創樂活、優雅的銀髮人生。

為了解決大般若經結緣的問題,作者羅慶徽,高聖倫,陳柏威,劉詩玉,洪裕洲,許晉譯 這樣論述:

  優雅老化,是指「活得久、過得好、死得快」,要長壽、同時兼顧生活品質,而死亡的時候可以很平順,也就是「老有所安、更有所用」。     要達到這個境界,作者借用佛法的「六波羅蜜」帶入健康理念,即一好、二管、三動。一好是好習慣,二管是管好慢性病和營養,三動是運動、動腦、互動。鼓勵大家提早做好準備,讓自己身心愉悅地迎接老年。     面對高齡化時代的來臨,   長壽者該如何活得健康、活得優雅,   又兼顧生活品質?     健康六波羅蜜養生法──   教您如何開創樂活、優雅的銀髮人生。     如何優雅老化,已經成為全球化議題,人類順應自然法則,也要學習如何維持身體機能,保持心情愉悅,身心康健

地迎接慢老。     本書由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羅慶徽帶領高齡醫學跨領域團隊合作撰文,借用佛法的「六波羅蜜」概念,帶入六大健康識能──「好睡眠、慢性病管理、營養管理、運動、動腦、互動」,鼓勵長者和家屬正向面對老化。     這是一本對高齡長者、家屬或照顧者都非常有幫助的工具書,內容淺顯易懂,搭配清晰的圖表與實做圖片,請您翻開書頁,讓我們一起身心舒緩,優雅慢老。     老有所用:老是一種態度,如果常保對新事物的熱情,不斷學習,心態上永遠都不老,身體也就不容易老化。     生命的關鍵在功能,不在於不生病。優雅老化,就是要維持自己的身體功能,順應自然法則,讓身與心愉悅健康地迎接老化。──花蓮慈濟醫

院副院長暨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羅慶徽   推薦好評     年紀大了,身上的器官如同一部機器用久了,難免螺絲鬆脫,運作不順暢。雖然身體機能逐漸在敗壞,也不是力不可挽;只要有很強的求知欲,和即知即行的行動力,至少也能放慢老化的速度。《優活慢老》這本書,讓長者知道如何提升優質的老年生活;也讓即將走入老年的中生代,不驚不懼,知道如何老得充實、老得優雅。──釋證嚴(佛教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能夠做到優雅慢老,有三個很重要的元素:充足的營養且最好是素食、定期定量的運動、人際互動與活動參與。怎樣讓自己也能健康慢老,是全民必須面對與學習的課題。《優活慢老》這本書,是家家必備的一本實用書籍,值得推薦。──

林俊龍(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佛法有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羅慶徽副院長帶領團隊撰寫的《優活慢老》,提出「健康六波羅蜜」的概念,經由好睡眠、慢性病管理、營養管理、運動、動腦、互動等六種法門,讓老有所安,更有所用,不畏老也不懼病,生活得有品質,樂活長青不是夢。──林欣榮(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

論天命金線緊繫一貫道得真道修真道

為了解決大般若經結緣的問題,作者李文成 這樣論述:

摘要探討一貫道專用術語「天命金線」為何是一貫道的命脈,並論述其緊繫得真道(先得)與修真道(後修),是為本論文主旨。研究發現政府、道外人士將一貫道視為宗教團體,與道內認知的一貫道意旨不同,須加以釐清,以利外界正確了解一貫道。本文植基於相關文獻,進一步探討:天命金線之意涵與義理辨正、辨明天命金線之效用與傳承、一貫道道親因天命金線連繫,而得真道之因緣、內容與證驗,與如何修真道;並希望達到:1.闡明天命金線,令人易明白其真義,並證成天命金線是修道辦道者的命脈;2.天命金線義理辨正;3.辨明天命金線的重要效用;4.闡明天命金線的傳承;5.驗證一貫道之得真道;6.驗證一貫道確實有修持功夫,且是傳承中華道

統文化之真傳統。一貫道稱自1905年起,進入白陽期;1945年底始傳臺灣,至今七十餘年,再從臺灣快速傳至世界八十餘國,是一時宗教熱,還是道真、理真、天命真?是古今皆有,還是應時應運?是個人魅力,或是道中領袖與道親修辦等持所致?還是在強有力的天命主導下,天人共辦的成果?或是靠「剽竊」各教經典或法門?一貫道在臺灣經過嚴厲考驗,如1987年以前的官考、民間誤解、教門批評、學術界質疑等,及內部人事分裂,為何至今不僅沒有消散,且更見茁壯?學者楊流昌於2011年發表《天道傳奇—一貫道在臺灣的傳播與影響》一書,指出一貫道已成為最具國際化的中國本土型信仰實體;學者陳進國稱一貫道已經演化為准世界性宗教,已然通過

本土化、區域化,而達到全球化。主要道場更是形成制度化的集體領導,其強有力的組織運作,帶動全球中華道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於2015、2016年成立天皇、一貫道崇德學院一貫道研究所,與學術界接軌,如大陸社科院、哈佛大學神學院等,朝向一貫道之入世宗旨冀世界為大同之目標邁進。一貫道崇德學院陸校長嘗語:一貫道最殊勝處,一是明師一指,二是仙佛聖訓。本論文主要採文本分析,引用仙佛聖訓與經典、著作來互證真理,加以自己體悟與學者研究,推理演繹或歸納而成。內容扣緊天命金線,並開展至得真道、修真道,以真論真。總結天命金線的意涵,歸納為六點:一、天命金線的由來:乃皇母為救原胎佛子回天所降;二、天命金線的意義:①通天大

道;②天命明師;③先天的天命金線是人的天心自性;後天的人事金線是人因求道而與其引保師、點傳師、前賢、師尊/師母連上的金線。三、天命金線的作用:①得道者謹記三寶,不反道敗德,將來靈性可回理天;②金線貫通人道與天道,令白陽弟子的父母祖先跟著他們昇降,一子成道九玄七祖昇天。四、天命金線的重要性: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修道辦道者的命脈、得修真道的依憑。五、天命金線的傳承方式:以心印心的天命道統真傳,有直接、間接、遙接;有藉開沙飛鸞傳天命,但須與道德天命契合。六、天命金線連繫的具體實踐方法:遵前提後。遵前為道,提後為德,此為道德、感應前後相隨,是為天命金線連繫。經研究證成:有天命金線連繫,才能令人得真道三

寶心法,而後修真道;若未得真道,則無法修真道,只能漸修。具有完整道統、天命、性理真傳之天命金線連繫者,才是一貫道;離開金線或人為假造的天命,就根本不合一貫道定義;而喪失天命金線連繫者,即使仍用一貫道之名,卻是假一貫道,故辨明天命金線可辨明真假一貫道。一貫道道統自十八代祖張光璧/孫慧明之後的代理者,不只韓老前人、陳前人,還有其他組線的有德者。後繼者如發一組韓萬年老點傳師與發一崇德天命保管群,是為道脈延續之例。且不了解天命金線的道親渡人是有效的,前提是點傳師、引保師每人都保持正確的天命金線連繫。一貫道令人先得道、後修道的殊勝,是知行合一的,非只是學術理論的思辨。一貫道道統的意義之立論高度,是站在天

的無限高度,而非人的有限高度;是天主張,而非人主張;道統祖師是天與之,不是人與之,能明此才能根本解決一貫道道統祖師之爭議。一貫道得真道的內容是三寶心法,每一寶皆含攝「你是佛,你要做佛,你要教人做佛」之即人成佛義理。得真道可以超生了死,不僅有形而上的義理論證,還有往生道親普遍的身軟如棉、容顏端正瑞相之實證。一貫道修持功夫,融通三教,令人得真道而率性,以三寶心法為核心,依《神課》修內聖而無我、行外王而無為,含三曹普渡的宗教救渡、禮運大同的道德實踐、天人合一的哲理思辨,構成即宗教、即道德、即哲理,性心身一貫的修持功夫;在修道中辦道,在辦道中修道,修辦等持!故證成一貫道傳佈快速之因,非靠剽竊各教經典、

法門,而是奉天承運,接續道統,天人共辦,依獨有的三寶心法,與融通三教精髓並賡新的先得後修的修持功夫,真知真行所致!

佛教中國化思維九講

為了解決大般若經結緣的問題,作者釋剛曉 這樣論述:

只有部分事實,不等於是事實 釐清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之異同, 對實修者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大事。   本書作者是從中國佛教史談論佛教中國化思維,釐清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之異同,對實修者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大事。列舉如下以供讀者思維:   1.    佛是人不是神,佛教最初傳入中國,曾以神靈觀待,這與大乘自性化身佛有何不同?   2.    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對「孝」的觀念有何異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出家是否違反中國孝道?   3.    中國佛教以老莊思想解讀般若思想是否正確?老莊思想是否等同佛教思想?   4.    中國佛教獨有的禮儀、儀軌、制度,與印度佛教實修有何關係?   5.    中

國禍延子孫的因果觀,與印度佛教因果觀有何差異?   6.    中國格義佛教與反格義佛教的適應與不適應?   7.    中國魏晉玄學與佛教般若學有何異同?   8.    中國禪宗「祖師禪」為何有高於印度「如來禪」之說?   本書是作者跟學院學生上課的講話內容,談「佛教中國化思維」不外乎是為了更進一步理解佛教中國化的過程,對研究佛教與修行之實踐,有很大的裨益。因此,並不是為了研究佛教中國化,反而分化了佛教與中國文化。應該朝正向思維,以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精神,釐清其中的主客關係,令正法久住。   儒家最開始覺得引進佛教沒有什麼,而且漢明帝在歷史上,也是一個好皇帝。但《牟子理惑論》裡頭說佛

是大道,惹怒了儒家。在我們中國這裡,儒家才是大道啊!你們佛教要來爭道統啊!儒家就槓上佛家,以儒家質疑佛教。從此中國就開始排斥佛教。當時皇帝請佛教過來,是很尊重的。就因為道統之爭,佛教招到一連串的打壓與質疑。中國第一本佛書《牟子理惑論》書中提三十七個問題,在當時的社會,可說是拋出三十七個震撼彈,這是佛教初傳中國時,必經的磨合過程。這包含儒家提出和尚不懂禮貌的禮教之辯,孝道觀之差異,布施和勤儉的衝突。當道家槓上佛家,就以道家的觀點質疑佛教,以道家解釋佛教。其中有神魂滅不滅,以及事人、事鬼神之辯?有沒有鬼魂?還有道家辟穀不食的長生術,以辟穀長生挑戰佛教的食榖涅槃!……等等。   有關般若進入中國文

化精英階層的問題,當《道行般若經》、《放光般若經》、《小品般若經》、《大品般若經》等等,傳進來的時候,從竺法雅開始提出來格義問題……。也就是說儒家是怎麼解釋般若,道家又是怎麼說的。有人說道家的解釋比較貼近,其實不是道家說的對。佛家的「空」用道家的「無」來解釋,人們搞不清楚般若經典裡頭的空到底是啥!那個「無」跟「空」,到底該怎麼個區別呢?尤其是法師講到般若與空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宣說,實際上「空」根本就不是「無」。因此以老莊語詞解釋佛教,應必要加以釐清。   關於佛性的問題,竺道生第一個提出,人人都能成佛,壞人也可以成佛,這個觀點當時是無法被接受,結果竺道生被趕出了僧團。等到《大般涅槃經》傳入

中國被翻譯出來後,大家才相信他的觀點。   為何壞人(一闡提)也能成佛?《大般涅槃經》的核心即是「人人本具佛性」,也就是佛性潛藏在自己的心中。學佛不相信自己有佛性,這是人們不能成佛的重要原因。在本經的觀念中,可說只有不行善的人,沒有不具善心的人,這正是儒家常說的「人皆有惻隱之心」,行事殘暴惡劣的人,仍舊有慈悲的本質。眾生成佛的根本依據在於人人都有一個本性無瑕的淨心,即是清淨心性。   佛教的普世價值與精神,無非是從入世的修行開創理想的人生。而這只有從佛性入手才是根本,大般涅槃經正是佛性論的根本經典。透過本經,可以從一切有情身上看見他們與自己的佛性,讓您在成佛的路上,照見自心、頓悟佛性、成就

生命的圓滿與大自在。

證嚴思想與慈濟宗:經典教化與宗教文化形塑

為了解決大般若經結緣的問題,作者鄭凱文 這樣論述:

目 次第一章 緒論 1前 言 佛陀法脈與當代續脈:佛教傳統的生成、傳續與再創 1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目的與問題 2第二節 研究回顧與文獻探討 15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30第二章 靜思法脈史論:證嚴法師宗教思想溯源探脈 42前 言 證嚴慧璋:「印證法源•依止靜思」慈濟宗的新創建 42第一節 清水到豐原:家世溯源與生平行誼 53第二節 失親化辭親:生命探索與宗教行旅 69第三節 靜思入印證:經典會遇至拜師受戒 87第四節 法華無量義:木屋苦修到創辦慈濟 99小 結 比丘尼法脈:當代漢

傳比丘尼高僧傳的歷史定序與定位 113第三章 法脈宗門經藏:慈濟宗術語新釋與法藏建構 114前 言 慈濟宗新系統之術語界定、藏經新詮、法藏定位 114第一節 語脈界說:「慈濟道場語境」與「慈濟宗經教語彙」 115第二節 名相新詮:「慈濟大藏經」詮釋轉化之多層次定義 116第三節 《靜思法藏》:證嚴法師佛經宣講之法脈文獻定位 126小 結 慈濟宗特色語脈、經脈結構及其釋經文獻「再出土」 128第四章 證嚴思想心髓:慈濟宗根本佛典與經教系譜 130前 言 「靜思法髓」思想形塑:識經•講經•釋經•行經•弘

經 130第一節 「靜思法脈四義論」:燈脈、史脈、理脈、經脈 132第二節 經教體系:證嚴法師宣講釋經史與慈濟宗經教系譜形成 136第三節 宗典核心:「法華三部經」之《無量義經》講述論析 165第四節 宗典主軸:「法華三部經」之《妙法蓮華經》講述論析 174小 結 「宗門化•宗典化」:證嚴思想系統與慈濟宗經教史重構 187第五章 慈濟宗文化鏈:習經法門與宗教文藝跨界形塑 190前 言 宗門教育•特色法門:慈濟宗經教文化史與跨界傳法新範式 190第一節 經教宣流:佛教文化史上的多元傳布進

路與形式轉變 192第二節 跨藝習經:「宗教文化鏈」慈濟宗文藝法門體系化 217第三節 弘宗演教:宗教文藝法門與「經藏演繹」之修行意蘊 267小 結 在地創發•全球傳布:宗教文化創藝與慈濟宗之經變再造 297第六章 慈濟聖像藝術:當代東亞漢傳佛像新樣創造 303前 言 供像•藝像•意象:慈濟宗佛像體系的在地識別與人間轉向 303第一節 聖像與聖地:佛教造像與宗教朝聖之間的當代現象反思 305第二節 傳統到現代:靜思精舍供像至「新樣釋迦」的獨特演變 308第三節 開顯時代性:證嚴法師

造像思想與慈濟宗佛像系統論述 325小 結 觀像•觀心•力行:從禮敬聖像到身心對話的觀像教育 338第七章 結論:證嚴思想與慈濟宗的續創性與歷史定位 340前 言 慈濟研究的範式轉向:「慈濟學」之「法脈宗門論」 340第一節 從「慈濟」到「慈濟宗」:法華無量義人間菩薩道場再定位 342第二節 「證嚴時代」創發新傳統:與宗教學理論的反思對話 346第三節 證嚴法師思想行誼再探脈:家世、生平、尋佛、經典 355第四節 慈濟宗的獨特性:語脈、法藏、經

譜、文藝、習經 366第五節 宇宙大覺•人間佛像:人像、法像、星象、地象、心像 372結 語 「慈濟宗」與「慈濟學」研究趨勢新建立 377參考文獻 378附錄(附圖) 403圖 次圖1-1:宗教研究特色視角inbetweeners「研究區位之光譜調頻」示意圖 34圖1-2:「六宗融一」:本研究思路關係圖 37圖1-3:「五脈開顯」:「慈濟宗」創新研究架構 37圖5-1:靜思精舍「主堂新鐘」鐘面鑄銘與紋樣 253圖5-2:靜思精舍「主堂新鐘」鐘面鑄銘放大圖

253圖5-3:靜思精舍「主堂新鐘」 255圖5-4:靜思精舍「主堂新鼓」 255圖5-5:「淨斯菩提鐘」(1:10縮製版) 255圖5-6:「淨斯菩提鼓」(1:10縮製版) 255圖5-7:慈濟宗「宗教文化鏈」:光譜概念之螺旋進化示意圖 302圖6-1:當代宗教聖像藝術「委製者、繪塑者、觀像者」三角結構分析圖 326表 次表4-1:「證嚴上人佛經開示」簡表 137表4-2:從王錦雲到證嚴法師:早期經典會遇史簡表(1963年受戒前後) 138表4-3:慈濟宗經教系譜:證嚴比丘尼僧涯釋經歷程暨著作史(1963年受戒出家後) 139表5-

1:慈濟宗現代佛教音樂「漢譯佛典系列新創曲」 227表5-2:「宗教文化鏈」:慈濟宗之宗教文化法門跨界形塑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