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津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失業津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HymanPhilipMinsky寫的 穩定不穩定的經濟:明斯基金融危機經典,當代最敏銳的金融資本主義分析 和Peter Edelan的 貧富之惑:美國如何才能消除貧困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勞動法律】如何申請失業給付?條件、資格是什麼?也說明:申請失業補助條件2:雇主有為自己投保就業保險、符合就業保險法的保險年資規定:. 如果年滿15歲至65歲,公司或雇主有為自己投保就業保險的話,發生非自願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所出版 。

國立臺北大學 財政學系 林翠芳所指導 楊正苓的 影響我國主觀幸福感之因素與社會福利政策之探討 (2019),提出失業津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主觀幸福感、絕對所得、相對所得、社會資本、社會網絡、快樂、生活滿意度。

而第二篇論文元智大學 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 劉阿榮所指導 彭麗華的 公部門就業促進制度之比較:以台灣與新加坡為例 (2017),提出因為有 就業安全、就業促進政策、比較研究的重點而找出了 失業津貼的解答。

最後網站【含紓困4.0】失業補助懶人包(上)資格流程一把罩! - 法律010則補充:失業給付 金額、期間 · 補助金額:每個人不同,依據申請人「離職前6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的60%,每月發放。 · 補助期間:一般人最長領6個月;如果申請人失業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失業津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穩定不穩定的經濟:明斯基金融危機經典,當代最敏銳的金融資本主義分析

為了解決失業津貼的問題,作者HymanPhilipMinsky 這樣論述:

探究金融不穩定與經濟週期波動的根源 解析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反覆爆發的原因     明斯基是美國當代最重要的經濟學家,   他提出開創性的金融投資理論「金融不穩定假說」,直到今天讀來仍讓人震驚。   他解釋為什麼美國經濟會經歷疲軟的通貨膨脹、失業率上升、成長明顯放緩,   以及為什麼在金融海嘯期間經濟會經歷他預見的信貸危機。     明斯基主張「金融不穩定是資本主義經濟體的常態」,   而這樣的常態,源自於經濟體系內在的融資活動,   而非主流經濟學家所認為的外在不利衝擊。   本書分析市場在經歷一段繁榮後,資產價格會因過度投機而膨脹,   並

在造成泡沫後,資產價格一夕崩盤,而資產價格崩盤的時間就被稱為「明斯基時刻」。     「明斯基在這本書強調,每個經濟體的制度會改變、會演化,尤其在全球化的時代,彼此的資金與投資往來相互連動,只要有一個環節發生問題,那就是全球的問題。明斯基的見解在1990年代、2000年、2008年幾次經濟危機得到印證。他提出「金融不穩定假說」,分析不穩定是資本主義的本質,穩定的經濟環境,將生出不穩定的金融因子。這本書的分析對任何一個處在承平時期的經濟體來說,有著非常大的提示作用。得知我的老師明斯基集大成之作《穩定不穩定的經濟》將在台出版,我非常開心。這本書的內容並不容易,分析非常細緻,需要用心閱讀。期

待這本書的讀者都能有滿滿的收穫。」——梁發進|中央銀行前副總裁     投資活動過份熱絡,使金融體系愈來愈脆弱     明斯基是第一位提出不確定性、風險及金融市場如何影響經濟的經濟學家。他在本書分析,資本主義需要仰賴融資活動來獲利,而企業則是藉由取得外部融資來投資,利用賺到的獲利來償還債務,如果未來的獲利無法償還之前的債務,就會引發危機。     本書以凱因斯《就業、利率與貨幣通論》為根基,提取後人忽略的政策意涵,並擴充概念,提出一套針對政府規模、就業策略、金融改革與市場力量的政策規劃,根本改善資本主義不穩定的特質,開發促進效率、正義與自由,而且與時俱進的制度,真正適用於

現代金融與資本主義經濟體的政策。     穩定不穩定經濟的改革方案     在這本書中,明斯基從解析1975年發生的經濟危機開始,拆解現代資本主義的不穩定根源,並思考以主流理論觀點制定的政策缺陷,以及這樣的政策所引發未來更嚴重的危機,最後提供一套政策建議。他主張——     .市場機制雖然是有效控制各項政策的有效工具,但要經過公平、效率與穩定性的測試。   .因為金融體系內部的不穩定會造成深度經濟蕭條,所以不能將金融事務留給自由市場決定。   .大政府可以利用赤字、租稅措施等方式來調控經濟,因此比小政府更能讓資本主義穩定。   .政策目標不該只著重投資與經濟成

長,還要重視就業。   .政策有其侷限,利用市場與操縱市場的機制,比影響經濟細節的監理與管制規定更受歡迎。     2007-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見證「明斯基時刻」出現。   即便金融海嘯已經經過十年,全球經濟似乎還是走不出金融海嘯的陰影,經濟變得更不穩定。   沒有什麼時刻比現在更適合閱讀明斯基的經典理論,徹底了解經濟波動的根源,並找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失業津貼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這周我們要來談美國宇宙無敵超級大的紓困方案。

我們川貴人不久前才宣布,希望美國在4月12日復活節,也就是我們節目播出的10天後,全面恢復經濟活動!還要讓美國各地的教堂都被信眾給塞滿。

這讓我馬上聯想到南韓的新天地教會,印度的聚眾祈禱喝牛尿,馬來西亞的穆斯林傳教士集會,果然川普的復活節說,馬上就成為笑柄!

川普講這話的時候,美國才剛成為全球第一個確診數突破10萬的國家,超越中國和義大利,這時候喊話復活節全面復工,大家全都昏倒。許多專家都要他看看數據和科學,但你們是今天才認識川普?他如果看數據跟科學,我們也不用看他一個七十多歲的堂堂總統跟17歲的環保少女互罵了。

不過川普心急也是可以理解的啦,因為截至3月21日的這一週,全美首次申請失業救濟金人數,一口氣飆上328萬人,改寫史上新高!這個數字在一個星期以前是28.1萬,一個星期就暴漲了12倍,還把2009年(66.5萬人)和1982年(69.5萬人)兩次經濟大衰退的歷史紀錄遠遠甩在後頭,連車尾燈都看不到。

為什麼提到失業率大家那麼害怕,要知道失業的人一定會看緊荷包不願意花錢,就算還沒失業的人,看到別人失業也會怕,一樣看緊荷包不願意花錢,大家都不花錢的結果,餐廳誰去吃,旅館誰去住,結果就是餐廳旅館都裁員,整個經濟馬上就進入惡性循環。

這是為什麼平常打的你死我活的美國兩黨,這次了不起了,合作意願空前,這個金額高達2.2兆美元(66兆台幣)的美國史上最大紓困案,規模相當美國政府年度預算的一半。兩黨只打了一個星期。真是民主國家的典範啊!

這次美國紓困案共分三項

第一項是83億美金(2490億台幣) 是抗疫直接支出。
以台灣做例子,就是給抗疫指揮中心及所有相關的醫療體系有足夠的經費去買防護衣、器材、加緊研發疫苗等等

第二項 是補貼民眾去做測試。
讓中小企業員工能延長有薪病假,讓員工可以請假去照顧親人跟被停課的小孩。這部分要花多少錢,不知道。不是我不知道,是美國政府還沒算出來。

第三項占了一兆美金(30兆台幣),但又分成兩部分,對個人紓困及對企業紓困
個人的部分主要分兩種
A失業津貼因為這波疫情而丟掉飯碗的人,包括自雇者和自由工作者,每人每週可以領600美元失業津貼(18000台幣)。看疫情狀況延長,最多可領到六個月。
B消費金:這是政府直接發錢給你。只要個人年收入低於7萬5千美元(約225萬台幣),每人可以獲得1200美元津貼,(相當3萬6千台幣),如果是有小孩的家庭,每個孩子還可以額外獲得500美元(15000台幣)。但年收入超過9萬9千美元(297萬台幣),很抱歉,沒你的份兒

我們再來看給企業的部分: 其中的5000億美元(15兆台幣)要花在救助疫情直接打擊的產業,光是航空業和貨運業就可能要花上750億美元(2.25兆台幣), 另外有4250億美元(12.75兆台幣)是用來貸款大大小小企業讓他們應急。

這麼大金額,各國政府看到流口水,真是豪氣,只有美國這種大戶才發得出來。但很多專家跳出來說,不行啦!說這紓困方案(一)太小(二)太慢(三)不持久。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規模太小。
兩兆美元看起來宇宙超級無敵大,但很多專家已經說了,如果要防止企業大規模倒閉裁員,方案規模必須是現在的四到五倍才夠。而個人消費金1200美元對美國的物價來說,恐怕連塞牙縫都不夠,這錢只有我以前在紐約房租的一半,租了睡房就沒客廳,有了客廳就不能要廚房!要廚房你就沒廁所,我看留著廁所好了,浴缸鋪一鋪可能可以睡吧?問題是這錢只夠付一個月,下個月連浴缸都沒得睡。

再看第二個,到位太慢。
美國小企業管理局行政長官Karen Mills表示,根據他們的統計,美國小企業手上的現金,平均只夠撐26天,用光現金的時候就死定了,能在26天內拿到政府貸款嗎?沒人說的準。
至於個人消費金的發放速度,還要看你有沒有銀行帳戶。美國國稅局IRS會把錢直接存進納稅人報稅用的銀行戶頭,或是透過郵寄方式寄出支票。
不過根據聯準會數據,2018年全美共有5500萬人沒有銀行帳戶,或完全沒在使用銀行服務,幾乎等於五分之一的人口。沒關係,還有支票這個選項,但等一張支票少說要等一兩週,最久恐怕要耗上四個月。
根據理財網站GOBankingRates數據,2019年有69%、將近七成的美國人存款低於1000美元,也就是3萬台幣,有45%的受訪者銀行帳戶裡沒有半毛錢,收到錢以前,那是要這些火燒屁股的「日光族」去吃土嗎?

最後看第三個,效果不持久。
疫情哪時候結束,沒人知道,只能確定美國的疫情高峰根本還沒到,不少公衛專家都看壞,美國直到夏天都無法控制疫情,甚至一整年都必須實施隔離措施,但這個紓困包頂多只能撐三個月。美國財政部長梅努欽(Steven Mnuchin)警告,美國失業率恐怕很快飆升到20%,每五個人就有一個人失業,這還可能是樂觀數據。很多專家己經不是拿2009金融危機做比較,而是直接跳到1930年代的經濟蕭條,那次的大蕭條失業率是從1929年的3.2%,逐漸爬升到了1933年的25%。

我知道,聽起來真的滿嚇人的,所以你能怪川貴人急著讓大家回教堂祈禱嗎?

最後幫大家複習一下,這周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
#復活節復工 #失業創新高 #史上最大紓困 #大撒幣時代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影響我國主觀幸福感之因素與社會福利政策之探討

為了解決失業津貼的問題,作者楊正苓 這樣論述:

現代社會中,個人的幸福越來越被大眾所重視,國家社會福利的衡量不只關心經濟指標,更包括非經濟因素的幸福感基礎,本論文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影響我國民眾主觀幸福感之因素。採用「2015年臺灣社會變遷調查第七期第一次:綜合問卷組」之問卷,並利用機率模型(Probit Model)和序列機率模型(Ordered Probit Model)進行分析。本研究的解釋變數聚焦在所得、社會資本以及其他社會經濟變數,所得又分為絕對所得及相對所得;社會資本則包括社會參與指標及社會網絡指標;其他社經變數涵蓋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居住地區、自評健康狀況及主觀社會階層等。 實證結果顯示絕對所得、相對所得和主觀社

會階層對主觀幸福感影響為正向顯著影響,主觀社會地位越高者及所得越高者,感受較快樂,生活較滿意。此外,自評健康狀況、婚姻、宗教信仰對主觀幸福感呈顯著正相關。再者,參與運動社團及社會網絡指標對主觀幸福感也呈正向顯著影響,當個人越常參與運動性質的社團、與人接觸、和朋友聚會及和親戚聚會,主觀幸福感相對較高。基於以上所述,在所得方面,期許政府透過多元政策提升弱勢者的主觀幸福感,例如:給予低收入戶生活津貼及失業津貼的現金移轉,亦或提供醫療教育服務的實物移轉。在參與運動社團和社會網絡指標方面,建議政府政策採行價格補貼,使國民運動中心入場費用降低,加上推廣網際網路的普及,減少資訊數位上的落差,使國民能透過網路

科技與家人或朋友通話及視訊,拉近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距離,增進個人的主觀幸福感。

貧富之惑:美國如何才能消除貧困

為了解決失業津貼的問題,作者Peter Edelan 這樣論述:

在美國這個富裕國家裡,現在的收入差距大於大蕭條以來的任何時候。2010年,標準普爾500指數成分股公司首席執行官(CEO)的平均薪酬超過1100萬美元,而全國1/4工作崗位的薪酬低於貧困線——一個四口之家2.2萬美元。然而,美國的GDP現在已超過了15萬億美元。為什麼有的人如此富有,而有的人卻如此貧窮? 本書發人深省,令人深思。反貧困運動的終身宣導者彼得•埃德爾曼,在書中對如此富有的美國為何卻有數目如此龐大的失業致貧者和工作致貧者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詳實的分析。儘管埃德爾曼認為,美國已經採取了重要的積極措施,若沒有這些措施,會有4000多萬人陷入貧困,但貧困仍會隨著商業週

期的波動而波動。美國今天的經濟結構使半數勞動者的工資增長停滯不前,而底層和有色族裔勞動者的情況甚至更糟,但公司高層卻坐享數十億美元的薪酬。 本書深入研究了統計資料背後人們的真實經歷,尤其是探討了有色族裔年輕人所面臨的持續危機。作者指出,這些年輕人在步入成年之路時,往往失去了過上富足生活的可能性。對於任何想瞭解21世紀美國困境的人來說都不可或缺。    

公部門就業促進制度之比較:以台灣與新加坡為例

為了解決失業津貼的問題,作者彭麗華 這樣論述:

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以促進勞工權益為其成立主要宗旨,而於1999年其總幹事胡安索馬維亞(Juan Somavia)更提出尊嚴勞動(Decent Work)的概念。在此概念下所發展出勞工的工作權利、就業及社會保障策略,而就業促進政策就是協助人民提高就業機會的政策保障。台灣與新加坡同為東南亞海島國家,多年來同樣經歷影響就業市場的經濟危機,但在不同的因應策略及經濟發展方向,在21世紀的今日彼此在經濟指標及其國際競爭力的懸殊愈來愈大。因此筆者針對台灣及新加坡在公部門就業促進制度上透過文獻分析、半結構深度訪談、比較研究等方法了解及彙

整雙方影響就業促進制度上的因素及其異同處,並根據訪談內容提出建議。本研究發現台灣與新加坡在背景上相同之處有:在地理環境上同樣具有經濟及戰略位置的價值、在社會結構上同為華人為主的多元文化、同樣經歷過殖民時期及一黨獨大的威權政治。而雙方雖然有著如此相同的人文社會發展背景,但卻有不同趨向的就業措施:不一樣的就業促進理念、對非自願性失業者的作法不同、職業訓練資源連結合作方式不同,而在不同的政治取向上所產生的環境及其因應發展策略造成不同的國際競爭力及經濟表現。最後本研究彙整訪談內容提出建議:落實公共政策及法治的本意、修正就業津貼補助資格及雇主中高齡及高齡進用比例、擴大連結就業體系及民間資源、深耕技職教育

及公民觀念、公務人力彈性進用及提升薪資水準。希望能透過研究建議,提供就業促進相關措施修正參考,促進台灣就業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