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義書 名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奧義書 名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JonathanHaidt寫的 象與騎象人:全球百大思想家的正向心理學經典 和朱立安‧巴吉尼的 世界是這樣思考的︰寫給所有人的全球哲學巡禮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不二論Advaita Vedanta: 最新的百科全書也說明:阿特曼和婆羅門的非二元性,Advaita Vedanta 的名言,阿特曼與婆羅門無法區分。 ... 根據金博士的說法,Advaita Vedanta 將《奧義書》中已經存在的一元論思想“發展到了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究竟 和商周所出版 。

華梵大學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熊琬所指導 張雲凱的 漢譯《阿含經》之「厭離」研究 (2012),提出奧義書 名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厭離、情緒、捨、如實知見。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哲學系 鄺芷人所指導 林誠志的 僧肇般若思想研究:以《不真空論》為主軸的探討 (2012),提出因為有 空、僧肇、般若、天台宗、華嚴宗的重點而找出了 奧義書 名言的解答。

最後網站為令觀識,捨彼外塵 - 菩薩藏佛教學會則補充:初於名言能有覺悟,亦有隨眠; 次於名言雖有隨眠,而無覺悟; ... 而示別彌曼薩派特立為一吠檀陀派者,端在商羯羅以來之奧義書新派。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奧義書 名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象與騎象人:全球百大思想家的正向心理學經典

為了解決奧義書 名言的問題,作者JonathanHaidt 這樣論述:

  ★正向心理學經典之作   ★「心流之父」契克森米哈伊、「正向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等高度評價,國際媒體齊聲推薦!   ★吳相儀、海苔熊、許皓宜、賴佩霞、蘇絢慧  大力推薦   啟動你我內在如大象般強大的力量   我們的「心」,是頭放任的大象;   我們的「智」,是具備掌控能力的騎象人,   心與智往往意見相左,各行其是……   如何破除人象的對峙、拉扯?   如何引領大象找到人生幸福的方向?   學會馭象,就能獲得   愛、工作、審美、管理、人際關係、靈性覺醒上的諸多能力!   強納森.海德把人類思考了兩千多年的問題,歸結為十個假設,放在科學的天平上,探討到底哪些是真理,哪些是謬誤

。他融合了心理學、哲學、倫理學、宗教以及人類學等學科知識,並且大量引用了古今中外的哲學、文學與宗教中有關人心的看法,再用神經科學與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來驗證關於古老的關於幸福的假設。   他認為,人的心理可分為兩半,一半像桀驁不馴的大象,另一半則是理性的騎象人,面對改變時,理智與情感的拉扯就像是「象與騎象人」。這種人象的對峙,不僅會影響我們的決策,也會削弱我們的幸福感。   當我們學會駕馭心中的大象,我們就整合了各個面向的自我,而能全心投入愛、工作、關係、智慧成長中,最終能騎著大象,去到自己心中嚮往的幸福天地。 各界推薦   有人說,尋找人生智慧,要從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地方開始。   希

望每位惜時如金的讀者都可以從《象與騎象人》這本智慧之作中收穫意想不到的感悟。本書無論哪個方面,都能為大家帶來裨益。──全球華人正向心理學協會主席、劍橋大學幸福研究院亞太主任  蘇德中   駕馭內在的力量並不容易,但它值得我們用一生探究和學習。 ──諮商心理師/璞成心理學堂總監 蘇絢慧   我個人特別推薦第六章〈愛與依附〉及第九章〈靈性的覺醒〉,作者撰寫的方式具科學實證又能深入淺出,本書確為正向心理學經典之作。 ──高雄醫學大學正向心理學中心主任 吳相儀   要理解幸福,建議就從跟隨本書作者海德開始吧! ──正向心理學之父  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這是一本重要的、可讀性特別強的作品,能給讀者帶來愉悅的享受。 ──心流之父米  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   這是一部令人欣喜的作品……是一部源於正向心理學運動、內容充實的智慧之作。 ──《自然》(Nature)   從來沒有哪本書能如此清晰、如此充滿智慧地展示出對人類境況的理解。 ──《衛報》(The Guardian)   這本書引人入勝、令人欣慰,充滿了人文關懷與情趣,它將古代文明的洞見與現代心理學知識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泰晤士報》(The Times of London)   一項鼓舞人心、細緻入微的研究。──《人物》(Pe

ople)   本書能夠引導我們把每一天過得更好,它的觀點新穎、嚴謹、令人鼓舞。──《圖書館雜誌》( Library Journal )

奧義書 名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發💩圖強!實用系 🗽勵志名言】

1.為了生活,我必須輸不起!
2.社會在走,基本行情要有))檳榔多粒,至少要有21粒!
3.以前的我一直以為,認真讀書才會贏在起跑點...
🏰後來才發現...有錢人 都生在終點......
4.能者多勞That’s NO NO.
「領一樣的薪水,卻做的比較多?!」台灣=能者過勞😱
5.吃虧就是佔便宜→來人呀!給本宮掌成香腸嘴!💋
6.唯一認真🎤『(爸爸)媽媽說我們不務正YA/您不懂/我們沒有甚麼對物質的追求/但我們幸運找到生活中的熱情/這比上學去念書還要重要得多了』-Leo王〈羊肉〉

TOP 實用系精華🏆其實有時候,看勵志的名言是))為了寫作文.........

00:00 精華Teaser榨汁機🍹
02:03 饒舌界效果后「MC捐嗎」?!
08:58 ⚠畢業生勿入:含淚跳恰恰...
10:49 萬眾矚目☠口水大魔王☠
13:24 再見了~嶺東高中
14:51 從各個角度探索「屁眼の奧義」
17:11 台中市南屯區某校園:一大票閒人
17:51 「民歌經典」涼亭下的長輩清談~
24:07 下集預告📢突襲特輯全揭露!

#羅時豐 #不務正YA #台中
#南屯區 #嶺東高中 #嶺東科大
#哇系社會大學CEO #一生懸命
#騎上BWS #今天的我沒有極限!

🐄LOVE & PEACE🐄
本集影片於四月底,疫情緩和時期拍攝完成。
過程依照防疫守則,工作人員全程配戴口罩,
開錄前,牛團隊全體確實消毒且體溫正常。

-------------------大牛重要公告------------------------
記得【每週五,晚上21:00首播】準時更新!!
「按讚👍訂閱🔨分享給親朋好友~」讚!!!
記得開小鈴鐺🔔,哞~~

-------------------各平台資訊------------------------
【DL.不務正YA】頻道 ►https://reurl.cc/q8jrlq
【DL.不務正YA】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dllivevil/
【羅時豐牛棚】FB粉絲團 ►https://reurl.cc/pDEd6b
【Instagram】 ►https://reurl.cc/D11Mg6

-------------------合作請洽------------------------
E-mail : [email protected]

漢譯《阿含經》之「厭離」研究

為了解決奧義書 名言的問題,作者張雲凱 這樣論述:

找尋世界背後的真實定律是印度宗教哲學家們的共通思維,對此釋迦牟尼佛如何承接與創新?本文以釐清《阿含經》「厭離」之意義及思想,做為佛陀對此之回應。經由版本比對、訓詁、分析、歸納等等之研究方法,得知《阿含經》之「厭離」蘊藏三種意義:第一、「出離的情緒」(巴saṃvega):面臨無常狀況而突然慌張、恐懼,急欲找尋安穩之歸依處,這可說是「宗教心」或是「厭離心」、「出離心」,是發現世界不完美而希望探求真實,轉迷成悟之起始點。第二、「對治煩惱」:依教奉行後,以戒律作為行為與思想依據,身心若破戒、違法,立刻覺知,並以所學之方法使之止息,使身心回歸平靜。第三、「中立的情緒」(巴 nibbidā):奉行戒律、

修持禪定而生起如實知見,於身心如實知見諸行無常,確認身心非「我」(巴 atta),對身心變化一視同仁,保持「中立的情緒」。修行至此,可謂見到世界真實定律:「見法」,因此而為「入流者」、「智慧者」、「解脫者」。此外,四禪之「捨」(巴 upekkha)與「厭離」(巴 nibbidā)同為如實知見生起,故為性質相同之情緒,為涅槃前之階段,然而「慧解脫」生起之「厭離」(巴 nibbidā)可能是當時之新興法門,故道次第中以「厭離」為此二者之代表。上述三種「厭離」在《大般若經》各有轉化,第一種衍生為菩提心;第二種可與「厭離此土,求生他方淨土」之思想做一比對;第三種則轉化成「平等」、「無分別」之觀念。可知

佛陀以戒、定、慧滅除現象世界對人的擾亂,找到世界背後的秩序,安住於平穩的知、情、意當中。對現代人而言,佛法修行有助情緒穩定,可運用現代媒體達到與需要大眾接觸的目的,再運用簡易的法門傳達穩定身心的法門。

世界是這樣思考的︰寫給所有人的全球哲學巡禮

為了解決奧義書 名言的問題,作者朱立安‧巴吉尼 這樣論述:

當代最暢銷的天才型哲普作家朱立安‧巴吉尼 橫跨希臘、印度、日本、中國、伊斯蘭國度的哲學行腳, 跟著哲學地圖走,尋思我們是怎麼理解事物、怎麼認識世界、怎麼看待自我, 以及怎麼思考我們應該如何生活。 哲學是走進世界的一扇窗,是理解生命、自然及人類思想的工具。 我們可以在紫禁城的建築裡找到儒家思想的軌跡,在雅典市集裡看到亞里斯多德的生命價值,在巴黎左岸的個人日常中體驗存在主義的哲學觀點。 本書是一部世界哲學史選輯,以哲學的筆,速寫各地思考特徵。 作者透過實地觀察與比較論述的方式,捕捉中國日常生活裡言必稱和諧、伊斯蘭世界抗拒俗世化、印度的生死輪迴、西方社會的個人主義,為世界建構一個更完整的圖像與更客

觀的理解。 -------------------------------------------------------------------------------------   人類歷史有個無法解釋的奇妙之處,就是世界各地的哲學大約在同個時期繁盛。代表印度哲學的古奧義書,成書於西元前八至六世紀;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孔子生於西元前五五一年;希臘蘇格拉底之前最知名的第一位哲學家「米利都的泰利斯」生於西元前六二四年;佛陀悉達多誕生於約西元前五六六至四八六年間。   哲學始於人的困惑,最重要的問題是「事物實際上是什麼?」以及「如何解釋事物的變化?」對這些問題給出的答案,後來就被稱作哲學。這些思

考的前提在於人們逐漸認識到:事物並不像表面上所看到的那樣。現象往往不同於實在。哲學家們用不同的眼光來審視這些問題,不同於以往那種神祕的視角。   早期哲學對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影響了人們的信仰、思考問題和生活的方式。我們的文化會吸收哲學的世界觀、道德觀、生活目標,將之融入生活各層面。   在希臘時代,對人和科學的認識都是哲學的一部分。哲學要能解釋人類生命,也必須能解釋世界、自然及其後的一切。其實,我們的日常思考很多都是植基於豐富的哲學傳統。如果我們想要知道為什麼人們會相信他們相信的事,最重要的是去理解他們的知識與相信從何而來,而這些知識來源往往就是哲學傳統。   ☆太棒了!這

本書豐富我們的知識與心靈,是憤怒又危險的分裂年代所不可或缺。 ――英國國教前愛丁堡主教暨知名作家Richard Holloway ☆引人入勝,深具啟發性。 ――劍橋大學哲學教授Simon Blackburn,《文學評論雜誌》Literary Review ☆充滿吸引力、文筆洗鍊、帶有人道精神……在我們這個危機重重的年代,巴吉尼的自覺、敏銳,以及願意傾聽與學習有益的觀點,遠離了短視近利,邁向更有建設性的對話。 ――劍橋大學希臘文化教授Tim Whitmarsh,《衛報》TheGuardian ☆巴吉尼的新書來得及時且非常重要……我會說,這是他至今最棒的作品。 ――資深書評人、前布克小說獎評委St

uart Kelly,《星期日蘇格蘭報》Scotland on Sunday ☆啟迪人心、轉換視角、拓展思維,以博學又平易的導覽帶我們遊歷一趟世界哲學的美妙旅程。 ――《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作者Sarah Bakewell ☆這本書可以填滿智人的腦洞。 ――《觀察家報》The Observer ☆對一門複雜領域絕妙又原創性的介紹,充滿個人觀察、事實論證,甚至娛樂性。值得一再品讀。 ――藝術評論員與作家Marina Vaizey,英國藝術新聞網站TheArtsDesk 作者簡介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哲學家雜誌》(The Philosophers

'' Magazine)編輯與共同創辦人,定期為《衛報》(The Guardian)、《獨立報》(The Independent)、《泰晤士報》(The Times)、《展望》(Prospect)與《新人文主義者》(New Humanist)等報刊撰稿,並且固定在英國廣播公司第四電台上發聲。 朱立安出版了許多哲普作品,是英國知名的暢銷作家。《衛報》形容他:「擁有一顆清明的心智,在哲普書籍的領域中格外傑出。」《金融時報》讚譽:「每個社會都需要良好思維的守護者:朱立安‧巴吉尼正是我們的守護者。」  出版作品包括:《自願被吃的豬》(The Pig That Wants To Be Eaten:An

d ninety-nine other thought experiments)、《新聞挖挖挖》(Making Sense:Philosophy Behind the Headlines)、《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Do You Think What You Think You Think?)、《哲學家的工具箱》(The Philosopher’s Toolkit: A Compendium of Philosophical Concepts and Methods)、《我們為什麼要活著?》(What’s It All About?Philosophy and the Meaning

of Life)、《一把鑰匙,走進哲學》(Philosophy: Key Themes)、《只有這本!必讀的西方五大哲學家經典》(Philosophy: Key Texts)、《鴨子中了大樂透》(The Duck that Won the Lottery:And 99 Other Bad Arguments)、《吃的美德》(The Virtues of the Table)、《你以為你的選擇真的是你的選擇?》(Freedom Regained)。譯者簡介林宏濤台灣大學哲學系碩士,德國弗來堡大學博士研究。譯著有:《鈴木大拙禪學入門》、《啟蒙的辯證》、《菁英的反叛》、《詮釋之衝突》、《體會死亡》

、《美學理論》、《法學導論》、《愛在流行》、《隱藏之泉》、《神在人間》、《眾生的導師:佛陀》、《南十字星風箏線》、《神話學辭典》、《與改變對話》、《死後的世界》、《正義的理念》、《與卡夫卡對話》等作品。   導論 前言  從軸心時代到資訊時代的歷史概述   第一部  世界如何認知 第一章:洞見 第二章:言語道斷 第三章:神學或哲學 第四章:邏輯 第五章:俗世理性 第六章:實用主義 第七章:傳統 第八章:小結   第二部  世界如何存在 第九章:時間 第十章:業 第十一章:空 第十二章:自然主義 第十三章:獨一性 第十四章:化約主義 第十五章:小結   第三部  在世界裡的我

們是誰 第十六章:無我 第十七章:在關係中的自我 第十八章:原子化的我 第十九章:小結   第四部  世界如何生活 第二十章:和諧 第二十一章:德行 第二十二章:道德典範 第二十三章:解脫 第二十四章:一彈指頃 第二十五章:公平 第二十六章:小結   第五部  總結的思考 第二十七章:世界如何思考 第二十八章:場域感 原文注釋 深入閱讀 專文推薦 全世界哲學思想的大織錦 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陳瑞麟       朱立安.巴吉尼是知名的「哲普作家」,他已經寫了很多暢銷全球的哲普書,例如《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你以為你的選擇真的是你的選擇:關於自由意志的哲學思考》,這些書甚至不是純粹

的「哲普書」,而是有別於學院哲學、具哲普風格、好讀又引人深思的哲學專著。現在,巴吉尼挑戰「世界哲學」,以他的寫作功力,可以想像這幅「世界哲學思想大織錦」的富麗堂皇……     接到商周編輯寄來一疊厚厚的書稿之時,我很擔心不能如期讀完並寫出推薦專文。不過,打開書稿開始閲讀之後,發現自己不由自主地被巴吉尼的鮮活敘述拉著跑,彷彿在他的導遊下一起旅行世界各大文化,神遊古往今來的智慧結晶。這趟思想之旅,也讓我回想起研究生時代「苦讀」印度哲學的往事,當年似懂非懂、囫圇吞棗地嚥下的那些既陌生又奇怪的概念,油然浮上心頭……此番重新接觸印度哲學,卻令人驚豔無比,更不用說還有大篇幅的中國哲學,以及較陌生的日本哲學

、伊斯蘭哲學、甚至非洲哲學、美洲與澳大利亞的原住民思想等等。讀完後的思想飽足感,久久不散。     第一章起,巴吉尼以他參與印度哲學會議的經歷開場,描述西方哲學訓練之下的他如何地坐立難安,會議冗長而拖時間,開幕歌頌高官政要,而且「任何談話都是在證明主講者的學識淵博,他們的主要任務似乎只是作為某個傳統哲學學派的傳聲筒。」更糟的是,「會議裡瀰漫著對於西方文化和哲學強烈的敵意,一方面是由於它明顯的缺點,另一方面則是它相對於印度文化的倨傲優越感」。巴吉尼描述他在這場會議中感受到的文化震撼,但是他並未馬上為西方哲學辯護,他設想「人們或許會以社會學角度去解釋印度哲學會議的這個特徵……但是這個觀點忽略了整個

哲學的背景。」他相信,「如果我們要認真地把他們當成哲學家來看待,就必須探究他們的思考模式除了社會學的理由外,是否還有哲學上的理由。」第一章揭櫫的這種態度,構成了巴吉尼討論全球各大文化哲學的基調。     以一種包容且同理的心態,這本書不僅摘錄、詮釋各大文化的經典文本與經典名言,還針對各文化哲學中最重要的概念與思想的特徵,記錄自己親身接觸的經歷,並與當代的哲學研究者對話,加上針對不同文化哲學觀念的比較分析,而不只是同情地理解異文化觀念,還能真正欣賞那些看似奇特、怪異、荒謬的觀念,甚至為之辯護,更反過來反省西方哲學與西方文化中的問題,都是這本書引人入勝的因素──用白話來說:這本書實在既營養又好讀。

    對一本好書來說,寫作心態、技巧與策略只是部分因素,重點仍在於內涵。本書內容分成四大部分,分別對應了西方哲學傳統四個最基本的哲學議題。第一部分「世界如何認知」對應著知識論問題,「世界如何存在」對應著形上學問題,「在世界裡的我們是誰」對應著自我的問題,「世界如何生活」對應著倫理學問題。可是,不同的文化會採用不同的概念、問法、態度去回答那些問題。例如,對西方哲學來說,要認識真實世界不能透過直覺或信仰,但是對印度和伊斯蘭而言,後兩者才是認知世界的恰當管道。類似地,西方人重視個體性的自我,但是佛教卻強調「無我」,中國的儒家、日本文化和伊斯蘭文化則強調「在關係中的我」。     值得一提的是,巴

吉尼並不是一昧區辨其他文化哲學與西方哲學的觀念差異,他也十分關心差異中的共同目標和想法,例如「無我」並不是沒有自我,而是沒有一個獨立永存的、稱作「自我」的實體(靈魂)。在這一點,筆者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巴吉尼告訴我們在藏傳佛教中,「記憶、知識、信仰或所謂的人格」並不會透過轉世而延續,能延續的只是過去行為留下來的業習,事實上,這種「無我的自我觀」也在西方哲學、甚至當代神經科學中變成主流觀點。同樣地,在「世界如何生活」這一部分,巴吉尼比較了儒家和亞里斯多德的德性倫理學,發現他們在很多想法上互相呼應。類似的精彩比較不勝枚舉,筆者在此僅能點到為止,其他曼妙風光,就有待讀者自行領略。筆者想說的是:這本書不

只是一本「哲普書」,還是一本「世界哲學」、「比較哲學」的導論書,卻完全沒有一般「導論書」的一板一眼。     這本精彩好書之所以精彩,實在不能不歸功於譯者林宏濤的翻譯功力與學識底蘊。他不僅遊刃有餘地駕馭本書討論各大文化哲學中,層出不窮、令人眼花撩亂的觀念術語,還以大量的「譯按」為讀者補充中文的相關著作,沒有深厚的思想學術功力難以做到。甚至在一些作者缺乏批判的地方(例如談到中國政府在西方各大學成立的「孔子學院」),也以「譯按」提醒讀者留意。可以說,本書(中譯本)不僅是巴吉尼原著的忠實翻譯,還是譯者林宏濤增補後的優秀成果。     筆者最後想特別提出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也許不在於作者以生花妙筆導覽

各大文化的哲學思想,而在於本書最後一章「場域感」中提出的多重視角和使用多重視角的三種方法:第一,「把不同視角組合起來,以提供相較於單一視角更加豐富的資訊」;第二,以多重視角觀之,可以把種種難題「拆開來看」,從而更加客觀地理解它;第三,多重視角提醒我們「不管是理解世界或建構規範,都不會只有一種正當的方式。」讀者如果覺得有道理,何不「學而時習之」?     導論 人類歷史有個難以解釋的驚奇︰幾乎在同時間,在世界不同的角落,各自綻開了書寫的哲學。早期的《奧義書》(Upaniṣads)(印度哲學的奠基文本,作者不詳)約莫成書於西元前八到六世紀之間。中國第一個偉大的哲學家孔子,生於西元前五五一年,而在

古代希臘,先蘇時期(pre-Socratic)第一個重要的哲學家泰利斯(ThalesofMiletus),則生於西元前六二四年。傳統上也認定佛陀大約出生於西元前六世紀,雖然現在學者認為他直到西元前四八○年才出生,大約和蘇格拉底同時期。 這些早期的哲學家對於世界各地獨特文化的發展影響甚巨。他們的價值觀和教義形塑了人們不同的信仰與生活方式,以及如何思考關乎所有人的「大哉問」。大多數人執持潛移默化得到的哲學假設(assumption)而不自知,我們渾然不覺關於自我的本質、倫理、知識的起源、生命的終極目標之種種假設,深植於我們的文化和思考架構當中。哲人影響的證據甚至植根在世界偉大遺蹟的結構裡,我們可以

視之為現存的書加以解讀,也可以說是建造者的哲學表現。北京的紫禁城是依據儒家原則建造而成,格拉納達的阿罕布拉宮(Alhambra)則融合了伊斯蘭的思想,而巴黎左岸咖啡店的個人日常則見證了存在主義的哲學觀點。 哲學的世界觀被文化吸收的歷程,有時候叫作沉積(sédimentation)。「如果可以揭露或展開我在任何時候所謂我的理性或觀念裡的預設(presupposition),」二十世紀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MauriceMerleau-Ponty)說:「我們應該總是會看到各種沒有外顯的經驗,大抵上由過去和現在構成的,一整個『沉積的歷史』,它不僅和我的思想的『生成』有關,更決定了它的『意義』。」(注1

)正如河床經過沖刷而漸漸累積沉澱物,價值和信念也會「沉積」在各個文化裡。而一出生就棲具在那些文化裡的人們,心裡沉積著那些價值和信念,使得我們把這個累積誤以為是個永恆不變的河床。我們的思想和經驗順著心智的河道汨汨而流,未曾注意到它們是如何被疏導的。比較哲學(comparativephilosophy)的價值就在於,藉由揭露他人的不同假設(你也可以說是他們的哲學沉澱物),我們自己的假設也會水清魚現。

僧肇般若思想研究:以《不真空論》為主軸的探討

為了解決奧義書 名言的問題,作者林誠志 這樣論述:

本論文題為〈僧肇「不真空論」研究〉,其主要目的,乃在於展示僧肇《肇論》的意義,這包括〈不真空論〉與龍樹《中觀》的關係、《肇論》在魏晉時代的歷史背景、〈不真空論〉的理論結構,及〈不真空論〉對其後中國佛教的影響等。僧肇以鳩摩羅什為師,且僧肇和竺道生是羅什最有影響的兩大弟子。羅什不但是南北朝時期佛教的大譯師,而且又特別講授印度般若空宗。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譯經不完備,造成當時的人對了解般若空觀有所差別 ,於是便形成六家七宗的般若學派。直至鳩摩羅什全面翻譯「般若類經」,才確立大乘空宗的中文經典,推動了般若學的傳播。鳩摩羅什翻譯般若類經,特別是龍樹空宗的論著。本論文雖然以分析僧肇的〈不真空論〉為主軸

,但是,由於《肇論》的〈不真空〉是立足於般若性空的觀點,所以,本論文便因探討「不真空」的命題而不得不也同時涉及龍樹的《中觀》及吉藏的三論宗之研究。本論文對佛學性空的探討與一般佛教研究者略有不同。這是說,一般佛教研究者皆在銓釋佛教思想,不但為佛教辯解,甚至扮演為佛教信仰護法的角色。本論文對佛教的研究則從意義分析的觀點出發,解讀相關的文本,在必要時對相關理念提出檢討或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