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心情小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工作心情小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曾暐傑寫的 如果經典裡有隻喵(套書) 和藤野博的 小學生必學社交力(全2冊):人際溝通&網際交流活用術(日本SLA全國學校圖書館協議會選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辛苦的报价语和感谢您- 移动- 2022也說明:关于两只掉进一罐奶油的小老鼠的故事讲的是努力工作总能带来回报的原理。 跌倒后,其中一只老鼠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只是淹没在奶油中。 另一只老鼠挣扎着。 这只老鼠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好優文化 和小熊出版所出版 。

南華大學 宗教學研究所 李芝瑩所指導 王姝丹的 一位在教育場域實踐信仰者的自我生命敘說 (2019),提出工作心情小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生命敘說、宗教信仰、福智教師、觀功念恩、廣論。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狄百彥所指導 李璟瑩的 台灣與法國越南移民比較研究—整合政策或同化政策 (2019),提出因為有 移民政策、同化政策、整合政策、新住民女性、新住民之子、新南向政策的重點而找出了 工作心情小語的解答。

最後網站工作心情小語則補充:工作 祝福语大全_ 工作祝福语大全1、把窗户开启,让室内空气清新;把文件打开,罗列工作的清单;把心情放松,追逐平淡和安宁;把关怀传递,送上温馨祝福。 字詞庫(形容心情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工作心情小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如果經典裡有隻喵(套書)

為了解決工作心情小語的問題,作者曾暐傑 這樣論述:

人生有什麼問題, 是孔子、莊子、與墨子湊在一起都解決不了的? 看是要認真地解決、 或是問魚怎麼解決、 還是要找人出面解決 (還有水豚與貓,以及可以逃跑的方舟!)   ◎孔子:不論人生有多鳥,總之,不能爛爛的   領多少薪水做多少事?慣老闆凹我心情超不好?這時候,《論語》當然幫得上你!因為,關於職場這件事──孔子要比我們大多數,都要慘得多。   有多慘?慘到孔子找不到工作,得帶著學生們從陳國流浪到蔡國;流浪也就算了,還碰上缺糧!孔子連帶弟子們都沒飯吃,還碰上強盜。   就算是這麼慘、這麼背,連子路都忍不住酸老師說,老師你人這麼好,居然也落到這種下場;這是不是讓我們想起,當我們在職

場上盡心盡力,最後功敗垂成的時候,總是會有討厭鬼說,事情做那麼好幹嘛?你看時機一不對、一有人欉康,就通通完蛋啦。大家一起爛,這樣不是很快樂嗎?   孔子卻不這麼想。   ▶人爛己爛,到底害到誰?看起來好像在說教的孔子,說的,也是自己的心聲啊   對於子路的馬後炮,孔子只淡淡地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但他其實不是說君子窮是應該的,而是困厄也該保有自己的原則。聽起來像是說教,但是真的快餓死過的孔子很清楚:因為事情很不順就一起爛──到底我們放棄的是壓力,或是我們自己的機會?   當我們認同人生的這個爛劇本,而且完全妥協時,我們是不是就跟開口嘲諷的子路沒什麼兩樣?   或者,也就跟人

生中出現的那些討厭鬼沒什麼兩樣?   ◎有貓、有莊子,有時,還有惠施與魚……他們在幹嘛?   《莊子》是中國文學、哲學上,最美、最夢幻,也最為通透的一部經典。透過莊子與惠施兩個人的對話,以及衍生流傳的各種故事,將莊子與學生們的想法做了最生動卻也易懂的詮釋。也為後來的人留下各種關於解釋人生的線索,與詮釋人生的角度、方向。即便是在數千年後的現在,仍能夠解決我們在人生中碰到的大多數問題,開解我們遭遇的大多數難關。   -關於有沒有用這種事……   種了一個超大的葫蘆,不能拿來舀水也不能拿來裝水,雖然看起來很酷,但惠施認為這就是無用之物,便將之打碎了;莊子卻說,為什麼這麼好的葫蘆只能拿來裝水呢

?   惠施就像是我們人生的許多前輩,會在許多時候拿「有沒有用」質疑我們;對莊子而言,這要是只談有沒有用,就未免太可惜啦!我們的視野、格局,是不是就停留在裝水、當作水瓢上?與其當作水瓢,何不當作小船、讓我們能夠乘坐於其上,遍遊江海?   葫蘆只有一個,思考的方式確有千百種。當我們遭遇人生的關卡,是只看著眼前的那條窄徑,或者是能夠像莊子那樣,立刻左右張望,找到人生的更多可能?   -關於要偷,就要偷大的!……偷個國家怎麼樣?   除了物質上的思考,莊子也看透了這個世界──很難想像吧?在距今兩千多年前,莊子就已經看透了國家與權力的本質。偷一塊錢是偷,必須接受法律制裁;但要是奪取一個國家會如

何?會變成正義。手裡掌握的權柄,將可以定義何謂道德、何謂真理。而當有權勢的人如此恣意妄為,真正的公義自然也就消失了──然而,莊子談論的,卻不僅只是竊鉤、竊國者。   生活在每個國家、每個人都拚命爭取權勢、拚命求生存的的春秋時代,莊子看著各種沉淪,除了譏誚,他也不忘記提醒那些心懷理想的人: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聖人(理想)與大盜(沉淪)的兩面性,永遠有可能讓我們失去本心,忘卻最初動機的良善。   ◎普丁有問題!墨子如何出面解決?   開戰,有意義嗎?   兩千年前的墨子,可不只是提出這一句話後,就認為這些好戰的君主們應該聽他的。他詳詳細細地開了一張單子,希望這些君主想想,打這個仗,值得嗎?

  □造武器需要花多少錢,想過了嗎?   □補充武器需要花多少錢,付得起嗎?   □戰爭會損害基礎建設,有沒有錢修?   □百姓都去打仗了,田沒人種,國家也沒稅收,這樣不會餓死人嗎?   ──等等,這些問題我們是不是有點眼熟?烏俄戰爭後,我們是不是每天都看著各國算這樣的帳,困擾這樣的困擾?需知:說這些話的,可不是現代的大人物,而是兩千年前的墨子啊!   ▶商業顧問看過來──最實用的商業理論,居然出現在春秋戰國時代?   此外,墨子崇尚實用,他提出來的論述,可說都非常簡明易懂,且能夠發揮實際效益。大家都知道不應該在治理國家、治理公司時濫用私人,但做得到的老闆、做得到這些事的國家領導者,

比想像中要少。墨子並不說什麼大道理,他只是提醒這些領導者:你不會把皮草大衣交給毫無經驗的親信保養、甚至一塊和牛都可能考慮找專業廚師來料理。但為什麼關係國家、企業未來的要職,你要交給一個除了血緣相近外,在治理國家、管理公司上缺乏專業素養的親戚呢?   要知道,說到底,不論是牛肉、皮草或是國家、企業,都是錢啊!   沒有王道霸道之爭,只是務實地告訴你:治理國家也好、治理企業也好,為什麼不要去犯那些錯,不是因為什麼理論,而是別拿錢開玩笑。把名字遮起來,這聽起來怎麼會像是兩千年前的人說的話?說是顧問公司提出的專業建議,聽起來也十分有說服力吧!

工作心情小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水豚讀《論語》─厭世第一,黑特第二、憂鬱第三、迷茫第四、孤獨第五,最療癒的超譯經典」介紹

訪問作者:曾暐傑
   
內容簡介:
人生中的所有問題無法解決──都是因為缺了一本《論語》!

不是因為孔子說得太有道理,而是因為你碰過的鳥事他都碰過。
而且比你還鳥、比你還衰、
但他還是撐過來了?!

  ◎先不要講薪水問題了,你知道孔子曾經拖著學生們到處去找工作,還碰到戰爭、缺糧,差點沒命嗎?
  領多少薪水做多少事?慣老闆凹我心情超不好?這時候,《論語》當然幫得上你!因為,關於職場這件事──孔子要比我們大多數,都要慘得多。

  有多慘?慘到孔子找不到工作,得帶著學生們從陳國流浪到蔡國;流浪也就算了,還碰上缺糧!孔子連帶弟子們都沒飯吃,還碰上強盜。

  就算是這麼慘、這麼背,連子路都忍不住酸老師說,老師你人這麼好,居然也落到這種下場;這是不是讓我們想起,當我們在職場上盡心盡力,最後功敗垂成的時候,總是會有討厭鬼說,事情做那麼好幹嘛?你看時機一不對、一有人欉康,就通通完蛋啦。大家一起爛,這樣不是很快樂嗎?

  孔子卻不這麼想。

  ◎人爛己爛,到底害到誰?看起來好像在說教的孔子,說的,也是自己的心聲啊
  對於子路的馬後炮,孔子只淡淡地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但他其實不是說君子窮是應該的,而是困厄也該保有自己的原則。聽起來像是說教,但是真的快餓死過的孔子很清楚:因為事情很不順就一起爛──到底我們放棄的是壓力,或是我們自己的機會?

  當我們認同人生的這個爛劇本,而且完全妥協時,我們是不是就跟開口嘲諷的子路沒什麼兩樣?

  或者,也就跟人生中出現的那些討厭鬼沒什麼兩樣?

  ◎不只是職場,還有黑特、愛情,以及人生裡那些微小的絕望
  譬如說,人生還會有想爛爛的時候,只想一個人去河岸吹風的時候;或者,覺得「我在幹嘛啊?」的時候,孔子也不會只顧著跟你說,要前進啊奮進啊,而是會在這個時候說,我也想去河岸吹風、我也想找到工作。

  碰到學生實在是沒自信的時候,也會摸摸他的頭說,子貢啊,你已經做得很好啦。人生哪能求一百分呢?被子路質疑去找南子是一種不正當的男女交際時,孔子也會不開心起來。講天厭之,可能大家會覺得文謅謅的,但說孔子指天發誓說,我要是對南子不懷好意,老天就打雷劈死我!大家就懂了吧?

  ◎這一次,我們不但可以吸孔子、還可以吸水豚!
  所以,這一次,我們不但要重新讀《論語》,而且要跟著師大國文學系的助理教授曾暐傑老師、與可愛的水豚一起在《論語》裡,重新找到力量!覺得《論語》裡都是心靈雞湯嗎?覺得《論語》都是無聊的教條嗎?曾暐傑老師說,不是的,我們除了可以在《論語》裡找到孔子,還可以在《論語》裡找到水豚(????)覺得人生有夠煩?趕快與我們用新的角度一起重讀《論語》,吸一下曾經很煩過的孔子與水豚!多吸幾下,總能為自己的人生,找到多一點方向。


作者簡介:曾暐傑
  政大中文系博士,現任師大國文系助理教授。
  研究道德哲學但對道德過敏,
  覺得道德魔人比無道德者更危險。
  討厭溫馨勵志幹話小語——
  覺得與其喝心靈雞湯不如面對自己去泡湯。
  擅長沉浸式經典課程,在思辨中玩出經典的當代意義。
  覺得閱讀經典關鍵是讓自己超有感,才能讓生活充滿暢快感。
  
出版社粉絲頁: 出色文化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一位在教育場域實踐信仰者的自我生命敘說

為了解決工作心情小語的問題,作者王姝丹 這樣論述:

  本研究透過生命敘說的方式,探討研究者自己成長過程如何成為老師,以及在小學教師職涯當中,以福智文教基金會所學習佛法概念對教學理念及教育實踐過程所產生的影響及反思。  本研究認為實踐自己所學的信仰概念及其相關無限生命、業果教育、觀功念恩、關愛教育。可以覺察自心以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看待周遭人事物,先處理心相再處理事項,教師本身學會人生遠大目標自然而然就會有力量傳遞給學生。  本研究建議教育是人類升沉的樞紐,老師的學習是關鍵,老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影響教學現況。有信仰力量對老師在教育場域,實踐信仰對其教學經驗是有幫助的。只要因對、次第無誤、果就一定會正,但需要時間與等待。努力的過程即使果沒呈現,但已

走在正確的路上仍須為自己喝采。

小學生必學社交力(全2冊):人際溝通&網際交流活用術(日本SLA全國學校圖書館協議會選書)

為了解決工作心情小語的問題,作者藤野博 這樣論述:

現在開始自學社交力,未來發揮自身影響力! 培養自信表達.擁有信賴夥伴.解鎖交友困惑 解決人際痛點.破解網路陷阱.邁向獨立之路   ★日本SLA全國學校圖書館協議會選書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最佳教材(目標17:夥伴關係)   ★含括社會情緒學習SEL五大核心能力: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負責任的決定、社交技巧   線上線下雙管齊下,在人際版圖上,為孩子打造全方位的優質社交力!   「人際溝通」和「網際交流」是孩子每天生活中,看似平常卻最需要學習的社交能力,但是身為家長,也許自己正身陷溝通不良的泥沼,更別說能手把手的教導孩子這門功課。然而,正當全球深陷疫情的風暴,人與

人的近身距離被限縮,而網際網路的遠距溝通卻發揚光大,在此同時,又有誰來指導孩子關於網際網路可以發揮的正向力量和暗藏危機的陷阱呢?   這套書共有兩冊,每冊規畫兩堂課,一共四堂課展示了人際溝通的基本與進階技巧,涵蓋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幾種人際關係,對於網際交流的疑難雜症則有周全的列舉,這些都回應了孩子內心常見的困擾與疑惑。加上大量的對話交流、圖像資料和實際案例,讓「溝通」這門學問變成孩子也能夠輕易上手的「科普課程」,按部就班的學習。   ※套書內容:   第一冊的重點是「人際溝通」:「溝通」就像玩傳接球,「傾聽」能接住對方投來的球,自我「表達」就是向對方投出好球,來回傳球不漏接,互動交流才能

更愉快,而且透過溝通,還能與自己不同的人成為朋友,拓展世界觀。   Lesson 1:適合自己的溝通技巧   首先要針對「什麼是溝通?」和「為什麼溝通很重要?」等溝通的基本概念來進行思考。了解基礎後,再和父母、朋友,以及親近的人開始練習如何「表達」、「傾聽」等需要牢記的溝通重點。但是溝通並沒有標準的學習手冊,希望你可以從書中內容慢慢領會溝通的樂趣。   Lesson 2:擁有跨越隔閡的勇氣   為了能更樂在溝通,第二堂課會將溝通重點一一提出來討論。透過溝通,可以和與自己不同的人成為朋友,可以認識不同年齡、性別,甚至是不同文化的人。這種溝通方式,帶給你跨越隔閡的勇氣,拓展自己的世界觀,學會溝

通的智慧。   第二冊的重點是「網際交流」:能向全世界發表自己的意見,是網路最大的魅力,不過要充分了解當中的危險性,培養面對資訊社會的生存能力,還要懂得善用5W1H進階技巧,傳遞想法與他人達到相互理解,成為溝通高手。   Lesson 3:安全愉快的網際交流   每天使用手機、平板、電腦和家人朋友互傳訊息或在社群平臺上交流,「和任何人」都能「隨時」、「隨地」取得聯繫,現今溝通比以往更便利,但也常因為不當使用3C招惹不必要的爭執和糾紛。了解線上溝通特性,適當使用「3C工具」,才能讓網際交流便利又安全。   Lesson 4:活用溝通的進階技巧   最後這堂課,將詳盡解說溝通的進階技巧:只要

在「表達」、「傾聽」時多花點心思,更能將想法傳遞給對方,進而理解對方的意思。溝通技巧並不難,如同第一堂課所言,溝通的基礎就是要誠實待人,忘記這點,光有技巧也無法讓溝通順利進行。 套書特色   1.漫畫角色對話分享,貼近生活經驗!   透過幾位動物主角,各有不同個性和人際關係的困擾,孩子能夠從他們解決問題的討論中得到共鳴,也從他們的生活經驗中學習與成長。   2.圖表資訊條理分明,邏輯輕鬆易懂!   將溝通當作科普學問,藉由圖像和圖表的資料解說,讓孩子釐清事情的因果關係與人際間的心理感受,進而理解何為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方法。   3.內容解說循序漸進,學習按部就班!   章節的安排由淺而

深,溝通技巧的教學由初階到進階,包括線下和線上,引導孩子從近身的親朋好友和老師的互動,擴展至不同文化和價值觀,甚至陌生人的交往。   4.專家的話輔以重要提醒,深入理解!   每個章節最後都有重點總結,還有專家的話或重要提醒的說明,除了加深學習記憶,更要帶領孩子深思溝通中涉及自我意識、誹謗、隱私等嚴肅的議題。   ※登場角色介紹   羊川同學:個性溫和的室內派,唯一的缺點是處處迎合別人。   鳥山同學:善於交際,愛聊天。朋友很多,煩惱也很多。   大神同學:我行我素的獨行俠,喜歡獨處,勝於跟朋友相處。   熊田老師:對任何人都很和善,值得信賴,是溝通的高手。   羊川同學的母親:個性溫和穩

重,卻有點愛操心。   羊川同學的弟弟:勇於挑戰,最喜歡哥哥。   羊川同學的阿公:住在鄉下,很會用手機。 各界讚譽推薦   Tey Cheng/「小學生都看什麼書」FB粉絲專頁版主   王介安/GAS口語魅力培訓創辦人&廣播主持人   林依柔/小大人表達學院創辦人&暢銷書作家   張美蘭(小熊媽)/親職&繪本作家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書作家   番紅花/親職教養作家   楊俐容/兒童青少年心理暨親職教育專家   歐陽立中/暢銷作家&故事教練   諶淑婷/親子作家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依首字筆畫排序)   在現今,傳遞溝

通的方式已經越來越多元化,這也代表著更要提升人際溝通的敏感度,和自身對世界的適應性。如果你正在煩惱怎麼更有方法的引導孩子的溝通表達力,那麼絕對不能錯過這套書《小學生必學社交力:人際溝通&網際交流活用術》!——林依柔(小大人表達學院創辦人、暢銷書《表達力決定你是誰》作家)   人類是社交的動物,大腦發展就為了與人連結,透過團體生活達到增加生存機率。小學生在學校裡除了課業學習之外,人際關係也是重要的環節。不懂社交的孩子,不僅自我價值低落,也會覺得學校生活苦悶無趣。然而,情緒控管與解讀能力不佳的孩子,也難以與他人發展良好的人際互動。因此,人際力與情緒力,互為表裡、相輔相成,是小學生必備的軟

實力。而近來,孩子在網路上的互動頻繁,網路陷阱防不勝防,孩子也得學習合宜的網路社交策略,並能辨識危險情境。《小學生必學社交力:人際溝通&網際交流活用術》這套書來得很及時,為新時代的孩子提供了發展實體與虛擬社交能力的指引!——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台灣與法國越南移民比較研究—整合政策或同化政策

為了解決工作心情小語的問題,作者李璟瑩 這樣論述:

本論文《台灣與法國越南移民比較研究——整合政策或同化政策》旨在探究兩國移民政策之優劣,以越南籍新住民與新移民之子為研究對象,反思我國過去三十年政策的轉變,以及檢視現今政府新移民照顧輔導之決策,並回應當前全球化時代,政府的新南向政策與台灣社會的東南亞熱潮對新住民子女雙重文化與身分認同的影響,同時透過分析法國移民政策,盼能提出對台灣移民政策的批評與具體建議。一九九〇年代以後,台灣男性娶越南籍女性人口快速增加,根據內政部移民署統計,從一九九四年開始,台越婚姻的越南配偶與其他東南亞籍配偶相較之下,比例居冠,但是這些越南配偶嫁來台灣多年,儘管具備流利的中文口說與識字能力、瞭解台灣的傳統文化及宗教儀式和

累積相當的工作經驗與社會參與,這群東南亞新住民卻不被視為台灣人。此外,二〇〇二年後,「新台灣之子」的稱呼出現在各家媒體版面時卻含有貶意,報導多著重在新住民家庭長期缺乏完善的家庭教育,導致幼童的發展較同齡兒童遲緩,甚至有學習障礙等相關疑問。為了消除國人對於異國婚姻族群標籤化與社會歧視,內政部將過去以國籍稱呼外籍配偶(例如:越南新娘或是印尼新娘)統一改為「新移民」或「新住民」,而「新台灣之子」一詞也在二〇一二年底移民署開啟「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後逐漸取代為「新住民之子」或「新二代」,然而經由民間團體發起的正名運動實際上並沒有發揮相當的助益,即使立法規定,種族歧視一直都存在於台灣社會當中。直到二〇一

六年,鑒於東協組織在國際經貿、外資轉移和地緣政治逐漸在國際地位佔有一定的重要性,「新南向政策」的制定以「新住民力量發揮」:「協助第一代新住民利用其語言及文化之優勢,取得相關證照與就業(如母語教學、觀光等);鼓勵大專院校開設南向專業科系或學程,給予具南向語言優勢的學生加分錄取機會,培育第二代新住民為南向種籽。」為主軸。隨著政策宣導,這股東南亞熱潮更是一改過去社會大眾對於婚姻移民女性及第二代新住民的社會觀感,從過去的「社會問題」轉變為「社會資本」,新二代更是被國家賦予「南向種籽」之期待,盼為台灣開啟與東南亞國家雙邊和多邊的協商與對話,然而在一連串的計畫底下,台灣的新住民第二代並不是很熱衷新南向政策

,甚至對於在同儕之間表明自己是跨國婚姻之子的身分感到排斥,移民團體更是批評政府和社會大眾在這股東南亞熱潮中,短時間內對他們由劣轉優的態度感到虛偽,新南向政策如火如荼且多頭馬車式地開啟新住民與新二代之子的歷史新頁,卻在陰溝裡翻船,這樣既不同心又不同力的國民認知將考驗蔡英文總統於第二任總統任期期間如何改進並強化第二期的新南向政策。同時筆者於二〇一七和二〇一八年期間到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研究所交換一年時,受過輔仁大學法文系四年及一年法文研究所的專業訓練,學業上沒有遇到太大的挫折感,生活中能夠自然地與當地人溝通,然而,在異地交換一年當中卻還是深刻地體會到即使身為一位外國人在法文能力和法國的人文歷史文化有

著一定的認知與掌握,外語能力與熟捻外國文化並沒有自然而然地對移入國(法國)產生歸屬感,甚至得到法國人的接納與認同,似乎直接地驗證了「融入當地社會是海外華人永恆的話題」。雖然沒有具備新住民之子的身分,但是置身事外的感受讓我開始對在台灣的東南亞移工和新住民有著跨地域相同的處境與心情,透過夏曉鵑老師一書《流離尋岸 : 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讓筆者在研究者的角色從「客觀中立」的桎梏中逐漸被解放出來,重新定位自身與本論文之間的關聯與研究立場,以別於以往的思維模式解析當代台灣的移民議題。根據當前台灣社會的移民政策,移民現況、亞洲國家的國際情勢與筆者親身經歷,在全球化時代的影響之下,跨國空間中流動

的資金、人力資本、商品、資訊及無形的語言、文化和身分認同皆在跨境移動中重新建構新的社會型態。在多元文化融合的台灣社會,以越南籍婚姻移民女性族群為研究對象,筆者將重新審視過去台灣與法國的移民政策:台灣的整合政策和法國過去實施的同化政策。雖然學習移入國的語言和文化在兩國移民政策佔有一定的重要性,但是會說當地語言和熟知他國文化,這兩項因素是否能夠視之為融入當地社會與穩固婚姻關係的必要條件? 再者,二〇〇〇年代全球性的移民潮衍伸出「移動力」的新概念,但是台灣一直以來對於新移民的接納與包容潛藏階級性的歧視與偏見,來自東南亞的婚姻移民女性時常被視為造成社會不安定的源頭,受到家庭內部成員的排擠和被當地社會邊

緣化。透過剖析台法兩國移民政策指出當前台灣社會現象的問題,並提出如何在兩種政策之下營造友善的生活環境,進而落實台灣人與新住民之間的融合與整合。最後,全球化的趨勢下,新住民與新二代如何提升自我認同與自信,開拓國際視野,並運用自身「跨國文化」與「語言溝通」的優勢,在新南向政策懷抱參與意願並握有主導權。本論文分為三章節。首先,第一章旨在探討一九五四年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法國在奠邊府戰役落敗遷出海外殖民地,這些舊殖民地人民為了逃離當地戰後貧困的生活,確保孩子的受教權,甚至是畏懼當時主張共產體制的北越政府,紛紛遷往發展較好的西方國家,開啟一連串大規模的戰後越南移民潮。同時,在法國殖民政府與軍隊遷離南越時

,法國當局以教育為名、民主奉行為命,將當地法越籍的「混血兒」送回本國。透過Le Huu Khoa和Georges Condominas共同著作的 « Les Vietnamiens en France »,本書解析從法國殖民時代到越南難民移居法國的過程,此外,本書的兩位作者,一位是越南人,另一位是在越南長大的法國人,雙重跨文化的經驗使他們在書中能夠針對越南人的移民問題提出客觀且貼近現實的研究成果;同時記者出身的Pierre Daum,透過訪談當年移往法國的越南籍移工與移民,彙整對話語錄並發行 « IMMIGRES DE FORCE : Les travailleurs indochinois

en France (1939-1952) »,本書能夠提供筆者對於越南移民的歷史有更多元且具真實性的考究。此外,關於法國的同化政策將參考Abdellali Hajjat 的著作 « Les frontières de l’‘‘identité nationale’’, L’injonction à l’assimilation en France métropolitaine et coloniale » 鉅細靡遺地闡述法國「同化」一詞的在各個領域的轉化與運用,從最初的宗教領域到政治策略,同化的概念在法國移民政策佔有一定的影響力,透過剖析字源歷史能夠更深入明白「同化政策」的核心價值並非一昧地

迫使移民者放棄自身的文化價值;最後Chloé Szulzinger的著作 « Les femmes dans l'immigration vietnamienne en France »,作者解析同化政策下的教育制度、移民者的職業、移民的社會融入問題、亞洲國家海外同鄉會在法國的實質影響,更提出越南移民女性的內在矛盾,如何在傳統越南文化的家庭觀念與法國同化政策下改變的家庭結構取得平衡,還有越南移民對同化政策所引起的敵視心態,讓筆者能夠和台灣政府所推行的整合政策互相對照。在第一章的第三節,« Grain de Riz » 經由FOEFI 協會(協助法國當局法越混血兒在法屬中南半島的保護與教育權,在

殖民地戰爭結束後,法國政府直接授權此協會負責越南移民遷往法國一事) 所發行的線上期刊,藉由當時移民者自述接受同化政策的親身經歷以還原歷史,加上後代子女對父母親的緬懷,讓筆者能夠與先前的理論資料相互比較並歸納法國的移民政策。本論文第二章著重於台灣整合政策之下,以越南新住民為研究對象探究臺灣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文化關係和貿易發展;從兩國地緣位置、漢化影響和歷史角度切入來瞭解新移民在原鄉文化與本地文化之間的衝突、矛盾或融合,進而解析他們在移入國家的社會適應、社區參與、歸屬感、身分認同和文化融合的過程。在第二章的第一節先分析越南新住民移民來台歷史,分為越南當局於一九七〇年代經濟政治改革開放和台灣經濟起飛

後產業與社會結構的改變,隨著女性主義的蓬勃發展,高等教育與女性就學普及化,間接促成台越兩國跨國婚姻的模型,勾勒出台灣移民政策的雛形,進而完善其整體制度。透過夏曉鵑老師一書《流離尋岸 : 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提供筆者全新的視野歸納台灣、越南、新移民女性及跨國婚姻所帶動的經濟循環,國與國之間的剝削制度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對等(婚姻移民家庭中台灣丈夫與越南妻子和台灣婆婆與越南媳婦上對下的相處方式),同時本書作者更是台灣第一位創立外籍新娘識字班,採用巴西教育家Paulo Freire 的「解放教育」,推動識字教育來啟發社會受壓迫者的自身批判性反省,形成「賦權」運動,透過當時的推動者之一

吳美雲女士發表的碩士論文《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班」為例探討》, 筆者能夠瞭解當時推動課程的動機與背景來分析台灣整合政策當中,中文課程設立的目標與轉變,另外新住民生活適應輔導班亦是台灣移民政策中重要的一環,除了彙整諸多相關資料增加對課程承辦方向的了解,筆者於二〇一九年度申請課程觀摩,在暑期七月與八月參與新北市三重厚德國小——新住民72小時華語專班以及同年六月至新北市三重及蘆洲戶政事務所——新住民生活適應輔導班。藉由觀摩教學,筆者能夠直接驗證目前政府對於語言與文化學習是否延續當初開課課程宗旨。最後在第二章節第三小節,藉由新住民報紙《四方報》收錄二十篇婚姻移民女性的

投稿著作並出版《Biệt Ly (離) : 我們的買賣,她們的一生》,新住民親口敘述在台灣社會、夫家家庭以及日常生活當中的無助與隔閡,促使筆者重新檢視台灣過往的移民政策並開啟與二十位越南籍新住民女性一對一深度訪談,讓新住民自己發聲來建構事實並還原真相。在最後一章節,首先介紹訪談的研究動機、研究方法和研究限制,透過訪談紀錄表輔助程序進行,分為五大方向來進行 : 受訪者基本資料、婚姻移民過程、學習中文的經驗、適應班課程分享與身分認同探討,並將資料繪製成圖表以利分析,有鑑於第二章的課程觀摩,以五大要素來剖析當前台灣人對於婚姻移民女性的誤解以及政府移民政策的易達性。第二小節的部分為探討移民家庭當中,新

住民母親原生國語言和文化的代間傳遞是否受到限制來回應當今新住民子女面對雙重身分認同的的困惑與排斥,此外,透過訪談經驗,針對移民家庭親子教育提出三個面向的見解 : 丈夫對於妻子母國文化的接納、新住民女性如何建構自身的移民軌跡和新住民家庭以柔性的方式讓新二代願意接納雙重文化與身分認同。另外,蔡政府於二〇一九年,一〇八課綱將東南亞七國包括越南、印尼、泰國、緬甸、柬埔寨、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等官方語言,納入國小語文領域的「必選」科目,由於過去小學的東南亞外語學習成效不彰,筆者於同年九月向新北市蘆洲忠義國小申請課程觀摩,蒐集相關學術論文與期刊,歸納整理,目的是檢視新課綱的實施是否改善過去提出的困難與缺失。最

後一小節,以第一部份和第二部分的研究結果,歸結出兩國政府面對越南人移入的態度和移民政策的實施,新住民在移入國如何提升自身能力以開創新生活,同時面對異文化時心理層面產生的變化;著眼兩國移民政策的比較,加上過去親身參加新住民議題的研討會和分享會,期許能夠為台灣當前的移民議題提供有用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