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服務推廣中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志願服務推廣中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KarenHealy寫的 社會工作理論脈絡:創立實務的架構 和陳武雄的 志願服務:理論與實務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社會福利引進民間資源與競爭機制之研究 - 第 268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 年 12 月 31 日公設民營臺北市社區暨志願服務推廣中心社團法人世界和平會 95.06.01-96.12.31 方案委託委託辦理 95-97 年桃園縣志願服務推廣中心團法人桃園志願服務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心理 和揚智所出版 。

臺北醫學大學 護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苗迺芳所指導 簡惠英的 社區志工失智症知識、對失智症者態度及提供失智友善行為意願之研究 (2021),提出志願服務推廣中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社區志工、失智友善、知識、態度、意願。

而第二篇論文銘傳大學 諮商與工商心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顏志龍所指導 王珮齡的 志工持續服務影響因素量表之驗證 (2020),提出因為有 志工管理、志工招募問卷、預測持續服務意願的重點而找出了 志願服務推廣中心的解答。

最後網站馬偕學校財團法人-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首頁則補充:教育推廣中心(LINE官方)2 · 馬偕youtube · 就讀意願調查 · 招生專區. ::: 最新消息. 校園消息 · 招生訊息 · 推廣課程 · 防疫訊息 · 校外專文.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志願服務推廣中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社會工作理論脈絡:創立實務的架構

為了解決志願服務推廣中心的問題,作者KarenHealy 這樣論述:

  Karen Healy了解背景脈絡對社會工作理論在實務上的運用發展所帶來的深刻影響,她期望本書對當代社會工作學門有所貢獻。-Siv Oltedal 挪威Stavanger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透過最新且充實的論述,及與社工界對主流議題的延伸討論,此書成為受歡迎的社會工作理論。這是Karen Healy的另一個卓越的學術貢獻。- Liz Beddoe,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副教授   如何有效運用知識與技巧於複雜的實務脈絡中,是社會工作者正面臨的挑戰。《社會工作理論脈絡:創立實務的架構》一書提供了一個靈活和整合的架構,以連結重要的理論技巧及社工實務所面對的多樣化情境脈

絡。   本書首先探討社會工作實務形成制度背後的脈絡與思想,接著分析關鍵理論,運用練習與個案研討,以助讀者能將想法應用到自己的實務情境中。   為學生提供易理解及結構化的導引,以了解他們社會工作專業的工作環境,本書的優點有:   ● 擁有更清楚、更直覺性的結構,能從一開始就向讀者充分介紹本書包含的概念,理論和架構。   ● 涵蓋更廣泛的社會工作理論,包括簡短的焦點解決治療和和充權理論。   ● 探討最新議題的發展與思辯,如實證為基礎的實務、環境與社會工作和神經科學領域。   《社會工作理論脈絡:創立實務的架構》提供了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第一手及最新分析,是學生和社工從業者不可或缺的讀物。  

志願服務推廣中心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深圳博物館成立於1981年,現有歷史民俗館、古代藝術館和葉挺東江抗日遊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3處館址,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是集收藏、保護、研究、展示、教育爲一體的大型總分館制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和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一、成立背景:-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成立。1981年8月,廣東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赴深,會同深圳市圖書館等單位工作人員,在全市開展文物普查,並對部分遺址和古墓群進行考古發掘,出土和徵集了大量文物。爲收藏、研究這些文物,展示深圳的曆史和文化,1981年10月17日,深圳市編制委員會批準設立深圳市經濟特區博物館,後更名爲深圳市博物館,2008年初改爲深圳博物館。
二、場館建設
1、古代藝術館-位於深南大道北側。1982年基建立項,並被列爲深圳市八大文化設施之一,重點建設。1988年11月建成開館。占地面積3.7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84萬平方米,展樓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該館在20世紀80年代被譽爲國內最現代化的博物館,獲得“全國公共文化設施設計二等獎”,並被評爲“深圳改革開放十大曆史性建築”。2015年8月暫停開放,進行維修改造。
2、歷史民俗館-位於深圳市民中心A區。建築用地1.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36萬平方米,2008年12月建成開館。展樓共3層,包括5個基本陳列和2個專題展廳,展覽面積1萬多平方米。地下一層爲文物庫房。此外,展樓還建有多功能報告廳、貴賓廳、茶社、紀念品商店等配套服務設施。
3、 東江遊擊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位於羅湖區南慶街13號,占地面積240平方米,建築面積794平方米。該舊址是深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劃歸深圳博物館管理,2017年12月完成改造並對外開放。
三、編制及職能-深圳博物館是隸屬于深圳市文體旅遊局的市財政撥款公益性事業單位。2004年11月,考古隊從博物館獨立,成立獨立法人單位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2010年1月,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劃歸深圳博物館。目前,館內設有部室13個。現有在編人員129人,其中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人員91人。2014年底,深圳博物館建立理事會,成爲廣東最早實行理事會制度改革的博物館之一。深圳博物館的主要職能是收藏展覽文物、弘揚民族文化,具體職責包括:文物徵集、鑒定、登編、修複、複制、保管及陳列展覽,開展曆代文物、古代建築、古代藝術品、文物修複,深港地方史、民俗文化、博物館學及自然科學研究,考古發掘、文物宣傳出版等。
四、業務工作成果
1、文物收藏保護-深圳博物館藏品來自國家、省、市相關單位的調撥以及徵集和社會捐贈。現有各類文物藏品4萬多件,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5400多件套。收藏改革開放史實物資料6000多件,處於國內博物館前列。收藏的商周青銅器、陶瓷器、近現代書畫和世界野生動物標本等處於省內先進水準。2015年,完成國家文物局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物證征藏試點第一階段工作,制定了征藏工作流程和標準導則,爲廣東省乃至全國博物館開展該項工作提供了經驗。深圳博物館有設備先進、設施齊全的文物保護實驗室,包括文物保護修複室、常規實驗室、儀器室、X射線探傷室、文物薰蒸消毒室等,總面積500多平方米。擁有國家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甲級資質,可移動文物修複一級資質,複制、拓印資質。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文物保存環境監測系統,實行預防性保護與搶救性保護並重的措施,在該領域處於廣東省先進水準。每年開展大量文物保護修複工作。
2、陳列展覽
(1)基本陳列-深圳博物館曆史民俗館現有5個基本陳列。“古代深圳”、“近代深圳”、“深圳改革開放史”和“深圳民俗文化”系統展示了深圳的城市曆史及民俗文化,其中“深圳改革開放史”陳列開創了博物館徵集、收藏、研究、展示改革開放史文物的先河,成爲當代史陳列的典範,被評爲“第八屆全國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走進野生動物的情感世界——貝林先生捐贈世界野生動物標本展”展出大量珍貴的野生動物標本。正在進行改造的古代藝術館原有“館藏青銅器”、“館藏陶瓷器”、“館藏牌匾”、“野生動物”和“海洋生物”5大基本陳列,改造完成後將推出“館藏書畫精品展”、“館藏古代青銅器展”、“館藏古代陶瓷展”3大基本陳列。東江遊擊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目前有基本陳列《葉挺將軍與深圳》,集中展示了葉挺將軍的戎馬生涯和抗戰期間他與深圳的不解之緣,以及深圳地區艱苦卓絕的抗戰曆史。
(2)專題展覽與巡展-深圳博物館以“引大展、求精品、重品質”爲目標,以原創、引進、合作辦展等形式舉辦專題展覽900多個,年均20多個。曾展出四羊方尊、金縷玉衣、秦始皇兵馬俑、越王勾踐劍等國寶級文物,以及英國、法國、美國、義大利、印度、埃及等國家和地區的文物藝術精品。堅持“走出去”的辦展思路,組織館藏古代藝術精品、出土文物、民俗文物、近代文物等赴香港、澳門、北京等地20多家境內外著名博物館展出,“深圳改革開放史圖片展”赴北京、四川等全國10多個城市展出,影響遍及全國。此外,還積極組織流動展覽到基層社區、公園、學校、部隊、企業巡展。2016年,掛靠在深圳博物館的“廣東省博物館協會陳列藝術專業委員會”成立,20多家地市級以上博物館加入。
3、學術研究-深圳博物館是深圳市重要的研究機構之一,在深圳地方史、改革開放史、深圳民俗文化、考古學、博物館學、文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産等領域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課題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核,被列入國家可移動文物保護總項目庫。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動物標本製作和保存的環保安全新材料研究》通過驗收,共申請國家專利3項,發表高水準學術論文6篇,研製的標本防黴劑處於國內領先水準。此外,與廣東海洋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深圳易尚展示股份有限公司等合建研究基地,取得多項重要研究成果。
4、文物調查與考古發掘-深圳博物館曾組織參與深圳市第一、第二次文物普查,發現衆多遺址,上報深圳市政府公佈3批共36處文物保護單位,主持對大鵬古城、南頭古城等古跡進行維修。組織對鹹頭嶺、大梅沙、小梅沙、赤灣、鶴地山、向南村、追樹嶺、疊石山、鐵仔山、屋背嶺等數十處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廓清了深圳7000年文明史和城市發展脈絡。其中,屋背嶺商代遺址和鹹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先後被評爲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5、非遺宣傳保護-宣傳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深圳博物館(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的重要職責。在宣傳方面,每年舉辦“歡樂鬧元宵”、“非遺進社區、進校園”、“文化遺産日”等展演展示活動20多場;組織非遺項目參加深圳文博會;拍攝大型專題紀錄片《鵬城遺韻》,在電視台播出。在非遺保護方面,積極開展非遺基礎理論研究,出版多本圖書;推動非遺項目申報國家、省、市級代表性名錄,全市現有市級以上名錄項目59項,其中國家級名錄項目7項、省級名錄24項;組織專家赴項目保護單位調研督查;組織非遺項目參加各類比賽,獲省級以上獎項10多個;舉辦多場非遺保護工作座談會、研討會、培訓會;制定《深圳市非遺保護補助經費管理暫行辦法》等制度,使全市非遺保護工作落到實處。
五、社會服務
1、參觀接待-深圳博物館是市民觀衆參觀學習、深圳市政府接待和外事活動的重要場所。開館至今已接待國內外貴賓及觀衆1000多萬人次。目前年觀衆量超過150萬人次,位居國內博物館前列。接待的貴賓有:江澤民、胡錦濤、李克強、溫家寶、劉延東、李源潮、汪洋、胡春華、尉健行、李嵐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聯合國秘書長加利、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前國務卿基辛格、秘魯總統藤森、新加坡總理吳作棟、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緬甸總統吳登盛等外國元首政要。深圳博物館已成爲展示深圳和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視窗。近年榮獲廣東省博物館最佳導覽服務獎。
2、教育活動-深圳博物館堅持館內館外兩個陣地,爲市民大衆提供優質的文化教育活動。在館內舉辦“曆史文化大講堂”、“非遺手工坊”、“考古小作坊”、“繆斯少年體驗營”、“國際博物館日”、“環球自然日”、“小講解員培訓班”等品牌活動,每年100多場,使博物館成爲觀衆接受教育、享受高雅文化的殿堂。選派專家在市內外開設講座、培訓;編寫校本課程,深入全市大中小學校舉辦系列活動“博物館小講堂”。近年榮獲廣東省博物館開放服務最佳社區服務獎、最佳宣傳推廣獎等獎項。
3、志願者工作-深圳博物館現有各類志願者2000多人,包括團體志願者隊伍11支,隊伍規模及素質處於國內博物館前列。在博物館和志願者自治管理委員會的引導下,深博志願者全面參與展覽講解、諮詢引導、展品看護、宣傳教育、活動支援等工作,每年參與服務6000多人次,2萬多小時,成爲深圳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力量。

社區志工失智症知識、對失智症者態度及提供失智友善行為意願之研究

為了解決志願服務推廣中心的問題,作者簡惠英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瞭解社區志工對於失智症知識、對失智症者態度程度,以及提供失智友善行為的意願,以臺北市12行政區健康服務中心社區志工為研究對象,為橫斷性研究,以分層等比方式抽樣,採用研究對象自填問卷收集資料,有效問卷共404份,有效問卷率99.5%。研究結果摘述如下:一、研究對象以女性為多數,平均年齡為64.61歲,教育程度以高中(職)占多數,除了擔任志工服務以外沒有任職其他工作及志工年資10年以下為最多;近半數有接受過失智症相關教育訓練、65.1%沒有照顧過失智症者經驗。二、失智症知識平均答對率為42.9%, 4個構面中以「照護注意事項」平均答對率54.5%最高,「溝通與行為」平均答對率28.8%

最低;各題平均得分為0.29分至1.70分,以「運動對失智症患者通常是有益的」答對率最高(75.7%),「突然發生認知問題是常見失智症類型的特徵」答對率最低(10.1%)。三、對失智症者的態度各題平均得分為1.34分至2.37分,九成以上的研究對象覺得當家人有罹患失智症時不會感覺羞恥(94.6%),並且認為失智症者應該多多參與社區活動(96.5%);有59.9%認為失智症者能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但是又覺得難與失智症者溝通(62.1%),甚至覺得失智症者會造成他人困擾(62.2%)。四、提供失智友善行為意願各題平均得分為1.88分至2.37分,九成以上研究對象若遇到疑似失智症者時,能不勉強的將失

智症者挽留在原地,陪同等候支援(91.6%),主動辨別其需要他人協助(94.8%),主動關心需求(95.3%),並且聯絡當地派出所或撥打110請求協助(97.5%);七成的研究對象有主動加入失智友善天使之意願(70.8%)。五、研究對象的年齡、失智症知識、對失智症者的態度與提供失智友善行為意願達顯著正相關,其中失智症知識程度與對失智症者的態度之間也達顯著正相關,且年齡愈大愈有提供失智友善行為之意願,而失智症知識程度愈佳,對失智症者的態度會愈好,更能提供失智友善行為意願。六、所有變項可解釋提供失智友善行為意願總變異量的37%。依據研究結果建議將認識失智症、了解「失智友善天使」及與失智症者溝通技巧

,納入社區志工與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培訓課程內,辦理研討會或論壇讓社區志工分享服務失智症者的經驗,提升社區民眾主動提供失智友善行動的意願。

志願服務:理論與實務

為了解決志願服務推廣中心的問題,作者陳武雄 這樣論述:

  本書共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認知篇,完全以志願服務法規定志工基礎訓練的課程為主軸,首先從志願服務的內涵及志願服務法規之認識切入;第二部分為進階篇,說明志工的角色及任務與志工對社會福利應有的認知,並強調社會資源的結合與運用對推展志願服務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第三部分為成長篇,敘述志願服務的原則、方法及方案設計,且強力主張志工團隊的正常運作及穩定成長,務須重視民主素養的凝塑,尤其懇切呼籲志工應該要有絕對的信心與決心,遠離一切的禁忌;第四部分為管理篇,針對志工的召募、任用、管理及教育訓練提出具體的看法,同時論及志工督導應有的專業體認及督導志工的原則與技巧,更特別對志工管理機制的建

構提出相關的見解;第五部分為推廣篇,綜合論述志願服務的經營策略,尤更明確提及災害應變時運用志願服務應予重視的議題,最後由祥和計畫之推廣總結回顧與前瞻我國志願服務的發展。 

志工持續服務影響因素量表之驗證

為了解決志願服務推廣中心的問題,作者王珮齡 這樣論述:

本研究之目的在驗證「志工持續服務意願影響因素量表」(許禔素,2020),此量表包含「參與動機」、「人格特質」、「社會支持」三個影響志工參與願意之分量表,可用於志願服務機構招募時使用之工具,預測志工未來持續服務意願,以降低志工流動率,節省志工管理成本。研究採二階段紙本問卷施測,以檢驗量表之再測信度、同時效度、預測效度。對北部稅捐處、志願服務推廣中心等共計六個機構進行取樣,第一階段有效問卷為247,第二階段有效問卷為133,效標變項為持續服務意願量表,控制變項為社會期許量表。結果發現︰(一)信度方面:「志工持續服務意願影響因素量表」各分量表Cronbach Alpha內部一致性係數介於.90 ~

.97;再測信度介於r =.36 ~ .75間(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