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捐款帳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愛心捐款帳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慧超寫的 這個世界沒欠你:沒有了原則,你的善良將一文不值 和趙翠慧、亓昕、張大諾的 周轉愛的人:兩次瀕死帶給我的生命領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捐款方式 - 雙連視障關懷基金會也說明:您的愛心捐款,幫助我們支持視障朋友發揮能力、融入社會、自在生活。 線上信用卡捐款.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海鴿 和圓神所出版 。

元智大學 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廖淑伶所指導 吳亞璇的 非營利組織策略規劃與行銷傳播之研究-以生命線協會為例 (2014),提出愛心捐款帳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非營利組織、行銷傳播策略、生命線協會。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古允文所指導 黃培潔的 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建制化過程研究:權力結構的歷史分析 (2013),提出因為有 台灣社會工作、批判論述分析、專業化、建制化、歷史脈絡、權力結構的重點而找出了 愛心捐款帳號的解答。

最後網站捐款方式 - 衡山基金會則補充:郵政劃撥. 戶名:財團法人臺中市私立衡山社會福利基金會; 劃撥帳號:2271-2671 ... 用說的:消費購物→店員開立電子發票前→告知要捐愛心碼2320→完成捐款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愛心捐款帳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這個世界沒欠你:沒有了原則,你的善良將一文不值

為了解決愛心捐款帳號的問題,作者慧超 這樣論述:

  我為你雪中送炭,你願我家破人亡   自古,中國有一句很耐人尋味的諺語:斗米養恩,擔米養仇。   我為你雪中送炭,你願我家破人亡,更有甚者,真的就上來把你弄死了!   有一種「缺德」叫人格破產   先講一個故事:   某人在城裡,有一間單位集資建的小房子,二十坪左右,因為房子小,家裡經濟情況改善以後,某人又買了一間大房子。因為裝修新房等原因,小房子一直空著。   這時,某人鄉下有個親戚過來打工。親戚就說,不如把房子租給我吧,我付你房租。某人同意了,考慮到當時租金也就五百人民幣,還不如不要。就這樣,過去了很多年,親戚一直沒給過租金。這段期間房價一直在上漲,租金自然也漲,某人在這

段期間又陸續貸款買了兩間房子。   後來,某人看中一個新建商場的商鋪,地段價格十分誘人。商鋪昂貴,某人要買商鋪就必須賣掉兩間房子。權衡之後,決定賣掉給親戚暫住的那間房子,再賣掉一間貸款的房子。好的地段當然看上的人很多,時間有限,所以某人就去和親戚講,能不能盡快再找個房子租住。   接下來,就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劇情。親戚非常生氣,表示:「你什麼意思,這不明擺著攆人走嗎?有話你就明說,我們交租金不就行了嗎?至於找個藉口把人往外攆嗎?你這不缺德嗎?」   最後的結果當然是親戚根本就不去找房子,某人實在等不了,直接自己去仲介找一間合適的房子,並且表示可以先墊付一個月的租金。親戚一看,實在是沒辦法,

說:「你直接把房子賣我吧!」   某人著急買商鋪,況且賣誰不是賣啊!但是萬萬沒想到,親戚提出十萬人民幣買這間房子!按照市價,這間房子已經升值到二十三萬,仲介甚至表示,如果賣二十萬可以直接現金收房。   某人無法接受。然後,親戚就找很多人過來說:「兩口子不容易,孩子還在上學,打工也不輕鬆,你們兩家又是這麼近的親戚,你們家好幾間房子,那麼有錢,也不缺他這點小錢,就算照顧親戚,便宜賣給他得了……」   某人最後表示可以看在親戚的面子上,二十萬人民幣賣給他,親戚要是不買,就直接委託仲介。然後畫風就變成這樣:「你們這是要把人趕盡殺絕啊!為了錢,連親戚也不認;為了錢,連心都黑了。你這樣要遭報應的,你

這樣要家破人亡的!」   最後的結果是,兩家人鬧得跟仇人一樣。   故事講完了,是真事,歡迎對號入座。   唐太宗曾經說:「以史為鑑,可知興替。」恩將仇報的故事簡直寫滿史書,當年北燕王高雲,救了兩個沒飯吃的壯士,又賜寶物又賜美酒,結果呢?這兩壯士某天突然想:憑什麼咱倆每天見到他還要鞠躬下跪,憑什麼他是王,我們連個官都沒有,然後兩個人持劍入宮,活生生把北燕王給弄死了。   自古,中國有一句很耐人尋味的諺語:斗米養恩,擔米養仇。   我為你雪中送炭,你願我家破人亡,更有甚者,真的就上來把你弄死了!   人格破產的原因一:「感恩邊際效應」   柏楊先生在《醜陋的中國人》一書中,對人類的

劣根性表述得入木三分。不過,我想應該拋卻所謂的「中國人的劣根性」,嚴肅地談一談造成這種畸形情感狀態的根源。   很多年以前,我和蜘蛛人聊天,他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我說:「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擁有一顆悲憫之心是非常高尚的,許多有能力的人將這顆悲憫之心化為滿腔熱血,無私地幫助那些身邊的弱勢群體。很多慈善家、NGO組織者、心懷悲憫的好人,在對某些人(注意是某些人)進行幫助之後,卻事與願違,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幫助的人回饋我們的竟然是冷冰冰的傷害。   電視上曾經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新聞:一個饅頭店老闆,看到很多工人和流浪漢沒有飯可以吃,開辦「愛心饅頭」,免費送熱饅頭。結果竟然有不少人

過來和饅頭店老闆說:「今天的饅頭我就不領了,你登記一下,把饅頭錢退給我吧!」過分的不僅僅是「我不要饅頭了,你退錢給我吧」,更多過分的在於,停止免費送饅頭以後,很多「純潔善良的民眾」大鬧饅頭店,汙衊栽贓者有之,破口大罵者有之……   我真的很難忘記饅頭店老闆哭泣的畫面。老闆和她幫助的人非親非故,而且人數龐大,不可能來領饅頭的人都是「壞人」。為什麼這些人都沒有意識到:他們原本應該感謝這位在寒冬中送他們熱饅頭的善良女人啊!   為什麼?   如果用經濟學的概念解釋,我認為這是一種「感恩的邊際效應」。什麼是邊際效應?枯燥的經濟學定義,我就不在這裡複製,舉一個例子吧:   你快餓死了,有人送你一

個饅頭,你感激得恨不得給他做牛做馬;然後,又有人送你饅頭,你感激得痛哭流涕;然後,又一個饅頭之後,你飽了;然後,依然有人不斷送你饅頭……   當你手裡攥著幾十個饅頭,你幾乎已經忘記這些人救了你,你的心理很可能是:這幫慈善作秀的為什麼只知道送饅頭,我還需要衣服,我還需要錢……   第一次收到來自陌生人的幫助,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是心存感激的,但是如果同一個人對他施惠第二次、第三次、第一百次之後呢?   不好意思,他可能會覺得理所當然!一旦你停止對他的幫助,他反而會心生怨念。   重要的是,在這一連串的活動中,受到幫助的人心中的感激遞減,遞減到一定程度上,受助者幾乎已經坦然地接受別人的饋贈並且

認為理所當然。最後,受助者提出更多的要求,並且在心理上絲毫不覺得有任何不妥。   人格破產的原因二:「失敗者的憤怒」   你說,饅頭店資助的都是窮人,窮人畢竟有其思維局限性。好,我再舉一個例子,受資助者都是「天真無邪」的學生,其中不乏大學生:   有多少人還記得這位曾經感動中國的歌手——叢飛?   這實在是一個悲傷的故事。作為曾經風光的男歌手,叢飛短暫的一生參加過四百多場義演,累計捐款三百多萬人民幣,資助一百八十三個貧困學生,為了供貧困兒童上學拼命演出,耽誤治療,死於胃癌,終年三十七歲。   在叢飛身患胃癌實在無法繼續資助時,那些天真無邪的學生和號稱國家棟樑的大學生是怎麼做的?  

 受資助的學生甲:「騙子,他義演賺那麼多錢,得個胃病能花多少錢?」   受資助的家長甲:「你不是說要把我孩子供到大學畢業嗎?我孩子還在上初中你就不出錢,你不是坑人嗎?」   叢飛:「我現在在治療,所以不能繼續匯款。」   受資助的家長甲:「你什麼時候才能治好病演出賺錢啊?」   很難想像叢飛最後的日子是怎麼度過的。他去世的時候,家徒四壁,女兒還不到一歲,那些他曾經拼命工作省吃儉用去幫助的人,在他瀕死時刻,還在伸手向他要錢,態度冰冷而強硬,很多學生甚至拒絕承認被叢飛資助過,更別提看望。   《中國青年報》記者當年採訪部分受助者,有些受助者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從來沒有強迫他。」   為

什麼?   除了「感恩的邊際效應」之外,我再向各位陳述一個心理學概念:「失敗者的憤怒」。   失敗者的憤怒,是源於對自己失敗的境遇感受到的自卑與恐慌,但是由於人總是能夠無條件地原諒自己,因此這種對自身境遇的自卑與恐慌,在自我心理的調節(或是你可以理解為扭曲)下,從一開始就跳出自我的檢討而轉嫁到他人。   叢飛的例子就是典型的「感恩的邊際效應」加上「失敗者的憤怒」。因為這種心理上的扭曲,受助者搖身一變,從「受人資助」變成「被叢飛利用」的弱勢群體,不僅逐漸忘記當初第一次受到資助的感動,到最後,受資助者反而認為叢飛幫助自己是有目的的,轉而仇恨叢飛。   醜陋的「失敗者的憤怒」之相:「你現在過

得比我好,早晚有一天會倒楣」   強於自己的人總是在提醒自己的失敗,人們又無條件原諒自己的無能並且轉移自己的自卑,因此「失敗者的憤怒」在越親近的關係中表現得越明顯,因為他的潛意識裡認為你們的能力、思維、格局都是同一個層次,你比我過得好,只是運氣好而已,他永遠看不到你自身的努力,雖然有些人確實是因為運氣好而過上好日子。   當年都是一起玩泥巴的小夥伴,憑什麼你開好車;當年都是一起吃路邊攤的好閨蜜,憑什麼你拎名牌包而我給孩子買尿布還要比價;當年都是村裡的破落戶,憑什麼你住別墅而我依然只能在土坯房裡打麻將……   「你現在過得比我好,早晚有一天會倒楣」就是一種典型的「失敗者的憤怒」。   「

我給你一顆糖,你看到我給別人兩顆糖,你就對我有意見,但是你不知道他曾經給我兩顆糖,而你什麼都沒有給我。」曾經在朋友圈盛傳的這段話,也是一種典型的失敗者的憤怒。糖果數量的不公平,使他在潛意識中有自己處於「失敗的朋友關係」中的擔憂與自卑,本能引導他直接將問題轉移到送糖者身上,「是你做人有問題」,如果不幸你一直無私地送他糖,他已經沒有當初接受第一顆糖的溫暖與感動,所以一旦你送的少了或是停止贈送,他將不可逆轉地產生憤怒!   好了。   如果你不幸遇到開篇故事中那樣的親戚,甚至叢飛這樣的極端例子,這個時候,你想一想,也許應該神情閒淡地對那些正在恬不知恥向你伸手要錢的忘恩負義者說一句什麼呢? 本書

特色   ■不是一針見血,而要一刀見骨——30篇戳穿現實、顛覆觀念、筆力辛辣原創文章!   透過本書,作者對人性進行深入骨髓的透視,揭開當下社會的浮華和空虛,表現在人際交往、職場生存、家庭教育、婆媳關係、兩性關係中,我們感受到的難以言喻的痛苦事實,其中《我為你雪中送炭,你願我家破人亡》、《孩子最慘的是活成父母的樣子》等名篇,單篇轉載超過1,000,000次,累計點閱量500,000,000次,深受讀者喜愛!   ■世間最可怕的愚昧不是無知,而是無知卻不自知,無知卻不求知!   作者從社會心理學原理分析出發,深度剖析「偽同情心」、「偽道德心」、「偽羞恥心」的醜陋心態和行為,讓我們反思:自

己如今所擁護或是正在厭惡的,是不是自己曾經所厭惡和理應容忍的?本書不是針對某個群體或是某個社會現象加以嘲諷和批判,而是出於對人性本質的深刻反省和良性探索,期望給讀者一個審視世界的全新角度。   ■只有洞悉人性的弱點,我們才不會淪為人云亦云的烏合之眾!   在本書中,可以看到人間百態,於細微之處洞察人性,揭穿現代人的真面目。同時,作者以這些言辭犀利的文章告訴我們:只有洞悉這個時代和人性中的平庸之惡——明知愚蠢,卻甘於愚蠢;明知惡俗,卻甘於惡俗;明知無恥,卻甘於無恥,我們才有可能免受其害。   ■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讓自己避免平庸,走向偉大!   獨立思考的停滯,往往意味著集體的盲從和

被操縱成為一種主流。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謠言與流言的影響,進而讓自己無所適從,甚至做出錯誤判斷。閱讀此書之後,有助於我們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謠言與流言永遠不會消失,但是可以讓謠言與流言在自己這裡「終結」!   每一篇文章都值得細細品味!你雖未救贖,我已自救!——網友張大瘋兒forever      每一篇文章都很讚,深刻,以筆當矛,直刺社會問題的心臟!——網友字符集   這些文章有對現實的審視,對人性的剖析,不誇張黑暗,不阿諛光明,不溫暖,卻赤裸裸。它讓你忠於現實,更忠實於自己的內心,教你在黑暗中摸索自己的方向,傾聽和反思自己的聲音。

愛心捐款帳號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今天我們來到雲林縣口湖鄉的海邊,看到吳家父女齊心協力、全家族投入照顧失智老人的愛心行動,讓我感動萬分。

吳靜盈小姐原本是重症病房護理師,返鄉協助父親成立老人日照中心,在過程中發覺缺少失智症的照護專業,便自己去進修學習。妹妹吳貞怡與姊姊相差十歲,原本不是相關科系出身,也在看見偏鄉年輕人的缺乏後,毅然決定返鄉進修社工學分、投入看護的行列。

吳家姊妹放棄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回到家鄉的海邊小漁村照顧失智老人,她們近期的目標是與父親共同將荒廢校舍改造成完整一條龍服務的老人照護中心,用「在地人照顧在地人」的使命感行善,這樣犧牲奉獻的精神令人為之動容!

本週,讓我們一起敲開這扇承擔的大門!

☀️邀請您和我一起愛心捐款,散播更多善的力量
戶名:雲林縣家園關懷協會
銀行:雲林縣口湖鄉農會下崙分部
匯款帳號:00333210742670

#韓先生來敲門
#莫忘世上苦人多

非營利組織策略規劃與行銷傳播之研究-以生命線協會為例

為了解決愛心捐款帳號的問題,作者吳亞璇 這樣論述:

本研究是探討非營利組織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POs) 的策略規劃 (Strategic Planning) 與行銷傳播 (Marketing Communication),並以「生命線協會」為個案做分析。生命線協會成立於民國66年,係以全日24小時的電話守候,致力於自殺防治的公益團體。在審視其願景 (Vision) 、使命 (Mission)、目標 (Objectives) 、內/外在環境的強勢 (Strength) 、弱點 (Weakness) 、機會 (Opportunity) 、威脅 (Threats) 的SWOT分析,以及競爭環境與主策略 (Mai

n strategy) 後,本研究特別就其行銷策略規劃 (Strategy planning) 與行銷組合 (Marketing mix) 做詳細診斷,包括:STP分析、4P (product, price, place, promotion) 與品牌行銷手法,尤其是行銷傳播的部分,更以 AIDA 模式、效果層級模式與創新採用模式,核對其現行之具體行銷活動,找出缺失與不足之處予以補強,再提出數樣行銷方案供其運用:(一) 各級學校製作海報。(二) 培育種子師資宣導。(三) 建立行動通訊之官方帳號。(四) 設計行動通訊貼圖。(五) 創作標語/廣告金語。(六) 與「張老師」同業結盟:。此一研究結果,

可供其他同類型非營利組織經營者參考。

周轉愛的人:兩次瀕死帶給我的生命領悟

為了解決愛心捐款帳號的問題,作者趙翠慧、亓昕、張大諾 這樣論述:

從沒見過像她這樣的人,就像一個充滿能量和愛的巨大銀行,只是這個銀行周轉的是愛……她的愛越轉越多,在每個人心裡存下美好感動,一個接一個的,把愛轉出去!   全球數十萬人驚歎於她瀕死體驗後的圓滿生命領悟!  她的人生就像一個謎,在走過生命低谷之後,卻依然能笑看世間一切……   她動過四次大手術,身患重病六年,每每從夜晚咳到清晨,卻能安之若泰;   她兩次瀕臨死亡,痛到靈魂出殼卻又回到人世;   她受過巨大傷害,卻還替傷害她的人還債;   她曾陷感情幽谷,卻對丈夫充滿感謝,並對丈夫成就由衷讚歎;   她推動公益做到借錢或者甚至變賣家產;得知不相識者的痛苦,還能趕早班飛機去關懷對方。   在經歷種

種身心的創傷後,她領悟到:這個世界上給你最大困境的人,一定是那個最愛你的人,因為是他讓你完成最重要的成長……   她叫趙翠慧,她時時走在生命的鋼索上,卻感覺一切圓滿。為什麼別人看她如此苦,她卻能甘之如飴?那些生命圓滿之謎,一旦破解,必能影響且啟發我們的人生,你絕對不想錯過她最珍貴的生命領悟! 好評不斷的瀕死演講   聽過他數次瀕死體悟演講的聽眾說:「聽趙翠慧的演講,我從來不會聽膩,因為每一次聽都是鼓勵,鼓勵我們面對死亡時能夠放下、能夠坦然。鼓勵我們向著正向慈悲的人生行走去。」 趙翠慧震撼人心的生命語錄!   .如果不是你願意,快樂悲傷都沒辦法主宰你。悲和傷是分開的,你可以很悲,但是不要傷到自己

。   .出去的愛,宇宙就會送回來。讓對方知道你的思念,你的愛就會有回應。   .活著不是獎賞,生病也不是處罰。   .讓感激變成一個習慣,甚至變成你每天的一個工作,好好練習,你就會發現,人生非常溫暖,內心也會非常強大……至於你,這一輩子有可能變成無敵鐵金剛……   .批判過去很對不起自己,因為在今天之前,你也在很努力地活著,過去成就今天的你。你只是在一個很好的機會裡轉變了,僅此而已。   .你要在最脆弱的地方找到力量,然後在最放心不下的地方把它處理掉。   .面對挫折時,千萬不要怨恨,始終要秉持一種「學習」的態度,靜靜等待背後的禮物的到來……   .不用擔心把自己寵壞,我們總是對自己太刻薄,

然後就對自己不滿,馬上也會對別人不滿、遷怒,如果今天對自己滿意點,對他人自然也會非常好。   .當你心無罣礙,就沒有恐怖,也會遠離顛倒夢想,這在臨命終時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簡介 趙翠慧   多年前,罹患肺腺癌的趙翠慧經歷兩次靈魂出竅,在鬼門關前走一遭,讓她轉換態度看人生,學習以感恩心待人接物,以愛擁抱生命,目前擔任周大觀基金會執行長,以及佛光山的檀講師。   她同時在全世界進行公益演講,已超過一千場。宣揚「圓滿生命」「關愛他人」「正視死亡」,足跡遍及歐洲、澳洲、美洲、非洲,更別說是日本和韓國。在美國紐澤西時,有人為聽其演講,開了六個小時的車子趕來;有的人傾聽四次而興致不減;更多的人找了朋友親人

一起聆聽,而和她相熟的人更是表示:「哪怕只是想起她,就覺得被注入巨大的正面能量!」 採訪撰文簡介 張大諾   1972年生,畢業於黑龍江大學。榮獲「北京十大志願者」「全國十佳生命關懷志願者」公益稱號。擔任黑龍江廣播電視報編輯期間接獲肌無力患者張云成的求助信,開始發願指導張云成撰寫《假如我能行走三天》一書,本書賺人熱淚、催人上進,張云成因此與姚明同列當年的中國青年年度勵志人物。張大諾現在指導四十位殘疾人士,創作「殘疾勵志心靈史詩」叢書。 亓昕   生於1975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曾任黑龍江人民廣播電台、哈爾濱人民廣播電台DJ、《中國青年》雜誌專題部主任,現為《surface》雜誌執行主編。已出

版《假如給我三天聽力》《我把青春唱給你聽》《蘭花傳奇》等圖書,內容涉及人物傳記以及身心靈等。 30歲以後開始關注身心靈,對一切能夠為心靈帶來成長、為靈魂帶來精進的人都興致盎然,且能心意相通,本書恰為此初衷的成果。

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建制化過程研究:權力結構的歷史分析

為了解決愛心捐款帳號的問題,作者黃培潔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索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制度建構的過程,放置在歷史脈絡下進行權力結構分析,採取批判典範路徑,以社會建構論為研究之方法論,透過批判論述方法來描述、詮釋與解釋所蒐集到的資料。試圖透過對歷史過程因素的了解、實際狀況發展的歸納分析,以爬梳出台灣社工專業建制化的過程,並以此為基礎,論證專業如何建制、專業建制的正當性以及專業化是否等於證照化這三個議題。在文獻整理的階段,本研究認為台灣社會工作專業發展可區分為社會工作師法立法前、立法後及修法前三階段,這三個階段各自擁有該階段的發展特質,也擁有多元的介入力量及運作策略。在探討各階段專業發展過程時,需涵括社會事件及社會結構部份、需區辨出權力主體及權力客體

並盡力描繪當中諸多之關係、亦不能忽略觀察決定社會重要議題當中權力關係運作的決策與非決策元素。第四章針對三個階段的社會工作專業發展進行文本及過程分析,歸結出各階段發展重點:立法前追求專業化,立法後辨識建制化,修法前確保專業化。追求專業化是由學術界提出專業化的必要性開始,專業化途徑為「納入國家體制以維護並確認社會工作的專業性」,使得台灣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與國家產生密不可分的關係。立法後辨識建制化階段,則因對專業證照為主的立場不同,而發展出兩條不同的路徑,此不同路線的兩方,在本階段沒有出現相互對話的機會,而是運用不同的方式及行動,各自表述。在辨識建制化階段,產生出主流與邊緣等多方面的論述,這些的論述

加上政府、學者及專業團體三方權力交互運作後,產出專業化不足的聲音,開啟確保專業化的序幕,出現社工師法修法行動。修法行動除展現社工群體間無法辯證討論、無法平行對話的事實,也呈現另一個專業權力掌控者-主流專業團體。最終,三階段的歷史文本中所勾勒出的專業化發展過程現象包含:社工師法與專業發展的共構關係,國家與專業間權力替換的交錯關係、社工專業中的內部對立關係。第五章運用Lukes三面向的權力作為社會分析架構去描繪、詮釋以及解釋:社工專業化發展中決策的權力、非決策的權力、型塑並決定什麼是社會重要議題且形成決策的權力。以立法院公報作為決策權力的分析文本、以社工社群內部論述及行動作為非決策權力之分析內容、

以報紙內容進行社會分析。之後,交叉比對三個文本分析結果,討論社會重要議題且形成決策的權力過程,進一步,去解釋權力的運作方式、權力的結構及分配策略、政治權力與專業發展的關係,從而爬梳出存在於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建制化中,既重疊又斷裂權力圖像。本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台灣社會工作專業過程是圍繞著生存議題而建構的,使得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建制的過程中存在著權力關係,其中核心參與者為:政府、學術菁英、主流專業組織。在專業建制過程中,社會事件的影響力,不是一種直接的權力,但卻促使社工專業必須去面對社會問題,發展專業解決社會問題的機制及有效的工作方法。整體而言,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建制化的發展,從未跳脫尋求國家認可的思維

及框架,國家角色也從未在爭取專業建制化的論述過程中缺席,甚至社工群體將社會工作專業制度,視為國家應當進行的社會政策之一。從追求專業化、辨識建制化及確保專業化的三階段發展中,更可清楚的看到國家在當中所被賦予及被給出的位置。雖然在三階段中出現不同的發策略及路徑,來執行社工專業的建制化,但對話的對象仍不脫國家、學術菁英及主流專業組織。這樣的意識形態及行動選擇,是來自於歷史脈絡,也來自於現實困境,其產出結果的確讓社會工作擁有專業的位置,但也實質的宣告著,透過納入國家相關考試及審查制度所建構出社會工作專業,必然與國家保持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於是以國家證照化所發展出的社工專業化,兩者間形成一種糾結暫時無解的

困境。所選擇的研究取向使得研究者採在一個事後諸葛的位置,在這趟研究旅程中,研究者持續的面對進出研究場域的壓抑、失語及解套過程。透過反思發現,參與社會工作師法立法及修法的團體及人士,在過程當中所出現的壟斷或是附庸行為,呈現的是一種脫離現實、麻木不仁與喪失思考能力的狀態,在此狀況之下所產出的社工專業建制化過程,無形之中變成一種平庸性的邪惡,再加上不做為及沉默者的參與,於是造成目前社工領域不安、紛爭、對立甚至絕望的現況。在這個現況下,曾參與社會工作專業制度發展的人們,必須關注的是實際作為下所產出結果,不論如何反覆的辯證或陳述,都不能用集體的無辜或是共識,來擺脫自身在這個過程中的真實存在、角色位置及該

負的責任。而那些拒絕對此過程回應的參與者、喪失自主的從眾者以及盲目的實踐者,都必須嚴肅的看待自身在社工專業建制化中的參與行動,就是因為這些行動,現今的台灣社會工作專業才如此被產出。在台灣的發展過程分析中發現,證照化不必然是呈現專業化最好的選項,至於是否有更好的選項?除不斷重新思考社會工作的本質、初衷及專業的走向之外,就只能在後續的歷史、發展過程及結果中,去尋獲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