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長庚兒童心智科電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桃園長庚兒童心智科電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伊莉莎白‧洛格森寫的 PEERS®青年社交技巧訓練:幫助自閉症類群與社交困難者建立友誼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全台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分佈也說明:門診醫師: 吳洽明、宋成賢、李國平、林峯立、許元彰、陳美珠、陳質采、謝迪忱. 33058桃園市桃園區龍壽街71號. 點我連結. 電話:03-3698553. 科目:兒童精神科.

高雄醫學大學 心理學系碩士班 余麗樺所指導 林玉雯的 認知行為取向療效探究:後設分析 (2018),提出桃園長庚兒童心智科電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後設分析、認知行為治療、理情行為治療、正念認知治療。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陽明大學 臨床護理研究所 穆佩芬所指導 張家慧的 比較早產兒與足月新生兒其母親的不確定感與依附關係 (2015),提出因為有 早產兒、足月新生兒、母親、依附關係、不確定感、焦慮的重點而找出了 桃園長庚兒童心智科電話的解答。

最後網站《活動訊息》 - Yahoo奇摩則補充:洽詢電話:(03)3196200轉3419桃園長庚社會服務組游佳倫小姐。 ... 和護理師朱雅玲主講「溫馨的提醒~生活中之注意事項」及精神科莊永毓醫師主講「您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桃園長庚兒童心智科電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PEERS®青年社交技巧訓練:幫助自閉症類群與社交困難者建立友誼

為了解決桃園長庚兒童心智科電話的問題,作者伊莉莎白‧洛格森 這樣論述:

  一般人習以為常的社交應對,對自閉症類群患者來說卻舉步維艱。人生長路上,「社交」永遠無可迴避,社交技能直接影響社會適應與生活品質,但鮮少有針對「成年後」社交技能的訓練方案。   《PEERS®青年社交技巧訓練》補足了這個缺憾。   「PEERS®」是指由洛格森博士與同事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所研發的「人際關係技巧教學與增強課程」,是一套經實證驗證有效的社交技巧介入模式,從青少年到成人皆可適用。透過對案主及其照顧者同步進行團體訓練,以提升自閉症類群患者的社交技能,建立長久而有意義的友誼與親密關係。   本書的訓練方案以18歲以上成年人為對象,幫助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社工

師、教師或各級助人與教學工作者帶領社交訓練團體,內容涵蓋一般社交的應對進退、約會禮儀、霸凌處理等等,全面性地協助社交障礙者突破困境。 本書特色   ※是少數聚焦協助「成年」自閉症類群疾患者提升社交生活的教戰守策。   ※所有方案均經嚴謹的實證研究確認有效。   ※翻譯為數十種語言,在超過二十五個國家廣泛使用。   ※不只是自閉類群者,所有社交困難或焦慮者,如過動症、社交焦慮症患者,均能從本書設計的教案獲得幫助。   ※操作方式解說詳盡,課程講義均附於書內,只要按書演練即能上手。   ※收錄實務上所有可能遇到的問題之應對方法。   ※譯者臺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簡意玲親受作者指導。   ※繁體

中文版加入台灣實務觀察,兼具原著專業與本土親近性。   專業推薦   王浩威/作家、心理治療師   丘彥南/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精神科主治醫師   宋維村/天主教若瑟醫院首席顧問及小兒心智科主治醫師   吳佑佑/宇寧身心診所院長   林朝誠/昱捷診所精神科醫師   姜忠信/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高淑芬/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精神科主治醫師   陳俊鶯/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現任理事長   陳質采/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蔡文哲/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精神科主治醫師

認知行為取向療效探究:後設分析

為了解決桃園長庚兒童心智科電話的問題,作者林玉雯 這樣論述:

  認知行為取向介入係當代最快速成長、研究數量最多的心理治療學派,同時也是一種結構化之短期心理治療模式。它主要針對個案的失功能認知做評估,藉此協助治療者修正他們的失功能思想、行為。近二十年來,國內認知行為取向介入之研究累積已趨成熟,並被廣泛運用於各類心理議題,但卻尚未有人針對這些研究做較全面性之療效評估,因此本研究欲以後設分析對此主題進行探討。 本研究使用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華藝線上圖書館,搜尋1998年至2018年8月間所有符合認知行為治療、理情行為治療、正念認知治療定義之實徵研究,刪除不符合收錄準則之研究後,最終保留86篇研究,其中包含2122位研究對象。除了評估國內認知行

為取向介入效果外,本研究亦探討對不同介入議題使用認知行為介入方式之成效,以及可能影響整體介入效果之調節變項。 結果顯示:(一)國內認知行為取向介入無論於立即 (g=.632)與維持(g=.613)成效層面,皆具中度效果。(二)當使用認知行為介入對不同心理議題進行處遇時,焦慮、人際問題與情緒教育具高度立即介入效果;憂鬱、生理疾患、成癮問題、兒童期疾患、生活壓力問題具中度立即介入效果;失眠問題則是接近中度立即介入效果。介入效果之維持層面,焦慮、人際問題、情緒教育之介入具高度維持效果;憂鬱之介入則具中度維持效果。(三)次群組分析結果顯示並無顯著的調節變項,但部分特徵變項對介入效果可能有些影響趨

勢。 本研究對國內近二十年來認知行為取向介入之研究進行一整體性分析,並就理論與方法上之缺失,為實務工作者與相關領域研究者提供建議及改進方向。

比較早產兒與足月新生兒其母親的不確定感與依附關係

為了解決桃園長庚兒童心智科電話的問題,作者張家慧 這樣論述:

摘要背景:由於新生兒醫療照護的精進與醫療器材的改良,使得近年來早產兒存活率日漸提升,早產兒父母親無預警的產下提早到來的早產兒,因為身體器官發育的不成熟,合併症也會隨著週數愈低愈趨嚴重,於早產兒出生後住在醫院接受醫療與照顧時,父母在面對種種的疑慮及不確定性,如果此時的依附關係連結不好,將會造成往後依附關係之連結,進而影響孩童照護與發展,因此,此時期依附關係的連結相對重要且需要。目的:為探討早產兒與足月新生兒出生後住在醫院接受醫療與照顧時,早產兒母親與足月新生兒母親對於疾病的不確定感與親子依附關係的相關性。方法:本研究為縱貫式研究設計,並使用廣義估計方程式,樣本來源為北部某家醫學中心之兒科加護病

房的早產兒母親與嬰兒室的足月新生兒母親,早產兒母親20位以及新生兒母親46位參與研究。以自填問卷方式蒐集資料,針對早產兒母親與足月新生兒母親對個案疾病的不確定感及親子依附關係做結構式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個人基本資料問卷」、「早產兒疾病嚴重度量表量表」、「雙親不確定認知感量表」、「母親依附量表」、「貝克焦慮量表」等五部分。研究結果以描述性統計、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相關係數、多元迴歸分析及GEE之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結果: 本研究發現足月新生兒母親的人口學變相、焦慮程度與不確定感,與親子依附關係並無明顯地關聯性存在;但在早產兒母親職業的t檢定達顯著水準(p < .05),表示

不同職業的早產兒母親會在親子依附關係的知覺程度上有明顯的差異,經平均數可知,從事家管的母親在親子依附關係上的感受程度顯著高於有在外從事工作的受訪母親。足月新生兒母親及早產兒母親,從嬰兒出生兩天內到返家當天後的情境焦慮程度有明顯的下降,足月新生兒足月新生兒母親從嬰兒出生兩天內到返家當天後的親子依附關係程度有明顯的提升;而早產兒母親則為返家後兩個禮拜的分數顯著高於出生三天內及返家當天,這也表示早產兒母親從返家當天到返家後兩個禮拜後的親子依附關係程度有明顯的提升。而不確定感量表的統計量達顯著水準,表示早產兒母親從返家當天一直到返家後兩個禮拜後的不確定感的知覺程度才有明顯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