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止老人課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汐止老人課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DANIELE.LIEBERMAN寫的 天生不愛動: 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 和湯瑪士‧特洛曼的 印度:南亞文化的霸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表單下載- 好家園老人長期照顧中心(養護型)也說明:(二)加強每一鄉鎮市老人文康中心之服務內涵,輔導辦理長青學苑業務,強化文康休閒功能,提昇老人精神生活。 (三)開辦各項語文、才藝、休閒、健身、育樂課程,提供老人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鷹出版 和時報所出版 。

環球科技大學 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陳銘村所指導 林昀慧的 原住民社會支持對生活滿意度影響之研究 (2021),提出汐止老人課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原住民、社會支持、生活滿意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 黃心蓉所指導 丁靖佳的 社區高齡者代間視覺藝術學習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高齡、視覺藝術、代間學習、終身學習、活躍老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汐止老人課程的解答。

最後網站工作執掌 - 汐止社區大學則補充:3、學員、課程、請休假、調課等資料彙整。 4、成果展、開學活動等。 ... 10、社會服務(如老人共語)之規劃、聯絡及節目安排。 11、支援社大其他各項活動。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汐止老人課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天生不愛動: 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

為了解決汐止老人課程的問題,作者DANIELE.LIEBERMAN 這樣論述:

人類並未演化成愛運動,懶惰才符合人類的天性! 當運動變得商品化和醫療化,我們對運動也變得更焦慮、更加愛恨交加, 破解12個身體迷思,讓你徹底解除關於不運動的罪惡感。 要活就要動,動與不動之間 ――哈佛大學人類演化學教授李柏曼最新鉅作   《天生就會跑》一書作者克里斯多福.麥杜格(Christopher McDougall):   「沒有人比李伯曼還要瞭解人類的身體!」   當我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四體不動,導致肥胖率大幅攀升,帶來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各種現代疾病,活動量不足在全世界每年造成約五百三十萬人死亡,與死於吸菸的人相仿,卻仍有70%的成人表示自己閒暇時從不運動。   如

果運動真的對我們的健康有益,為什麼那麼多人不愛運動、無法堅持運動計畫、甚至逃避運動?   本書作者丹尼爾‧李伯曼(Daniel Lieberman)是哈佛大學人類演化生物學教授,透過自然史和演化,帶領我們探討現代人久坐、睡眠不足、走路蔚為風潮、運動量不夠、以及越來越多慢性疾病背後的種種健康危機,徹底改變我們看待身體運動和不活動的方式,並破解我們從媒體上得到對於自己身體知識的種種迷思。   這些迷思包括:如果人類天生就走路和奔跑,為什麼大多數人只要能休息就不動?跑步傷膝蓋嗎?該做重量訓練、心肺訓練還是高強度訓練?久坐真的是吸菸的接班人嗎?走路無法減重嗎?以及年紀大活動量減少是正常的?等等。

  藉由自己在世界各地的研究和經驗,他深入淺出地說明人類如何及為何因為演化而走路、奔跑和從事其他種種必要且有實際回饋的身體活動,但不喜愛不必要的勞累,其餘時間能不動就不動。因此,現代人在跑步機上花上幾小時跑步,但哪裡也去不了,在原始部落的人眼睛是難以想像的行為。又或者現代人透過鐵人三項運動來鍛鍊自己,在原始部落人的眼中也是愚蠢不堪的自虐行為!     藉助演化生物學的深入理解,李伯曼羅列出各種現代疾病與運動之間的關係,告訴我們現代人不能動,但要提高身體活動量,把運動醫療化、商品化和工業化,是遠遠不夠的。明知道運動並非健康的萬靈丹,但不動絕對不行,在深知醫生、教練、健身房經常嘮叨要我們運動,但

我們還是不想動,甚至對於別人指定我們做什麼運動以及運動量該多少感到厭煩,他還是提出預防各項疾病的可能運動選項。   他特別這本書想讓所有人瞭解:我們為什麼很難規律運動,以及我們為什麼應該運動。李柏曼同時建議現代人應該要讓運動變得更有樂趣,不管你幾歲才開始運動,對於身體修復和延年益壽來說,開始運動永不嫌遲。   這是一本寫給運動愛好者,同時也寫給對運動感到焦慮又困難的一般大眾,為了自己健康必備關於運動和健康的好書。 各界推薦   ◎王道還╱生物人類學家   ◎李家維/清大生命科學系教授、《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李匡悌/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邱鴻霖/清大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吳韋廷/汐止國泰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林則彬╱台灣大學傑出教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     ◎屈慧麗/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主任   ◎張嘉哲/真男人文創商行、跑步專家   ◎黃彥鈞/兒童職能治療師   ◎鄭國威/泛科知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暨知識長 各界讚譽   .「李伯曼同時身為研究者和不大有恆心的體適能愛好者,探究事物的好奇心讓他對這個主題擁有獨特優勢……藉助他對演化作用的專業知識和瞭解,他破解許多一再出現且經常沒根據的說法……李伯曼除了破除迷思和仔細說明人類擅長哪些運動,以及這些活動為何對身體健康格外重要,還允許我們在不想運動時對自己好一點……最重要的是,李伯曼不

批評那些明知自己該運動,但還是覺得運動很困難的人,因為運動畢竟不是那麼有趣。」――紐約時報   .「《天生不愛動》是李伯曼教授最知名的研究領域(人類奔跑生理學)的一大進展…我最喜歡這本書中探討跳舞的部分。在許多社會中,跳舞是與儀式連結的身體活動,對參與者而言,這個活動十分社會化,而且具有深刻的象徵性意義。此外,它也讓我們瞭解,美、喜悅和通過儀式對人生非常重要,身體活動往往充滿生氣和令人入迷…我認為在赤足跑步和舊石器飲食蔚為時尚的世界中,李伯曼教授中庸的看法值得肯定……我們不該訴諸被神格化的人類演化過往,而應該多瞭解周圍形形色色的真實人類。這些人都生氣蓬勃地(而且快樂地)過著自己的生活。讀讀《

天生不愛動》是好的開始。」――華爾街日報   .「令人著迷……極富吸引力……李伯曼啟動了破解運動迷思的過程。《天生不愛動》最吸引人的一點是李伯曼堅定地指出,很難堅持運動計畫的人不需為此感到羞愧或可恥……這本書另一個格外具教育意義的部分在於探討運動引發的損傷與修復循環。李伯曼詳細地解說運動對人體的影響,以及人體在運動後如何開始自我修復……李伯曼絕妙地帶領讀者瞭解我們為什麼往往很難規律運動,以及我們為什麼應該運動。」――美國國家公共電台   .「說理有力……讓人耳目一新……李伯曼的作品具啟發性又處處可見幽默,不僅會受健身愛好者喜愛,也讓其他人更加喜歡辛苦的健身課程。」――出版商周刊   .「

人類天生就會跑、走路或是坐在沙發上?世界首屈一指的人類生物學家帶領我們穿越數百萬年的演化過程和全球各地的文化,發掘令人驚訝又十分簡單的答案。《天生不愛動》可以說是人體使用手冊,也可以說是探索人類演化的推理小說,它將改變我們對運動、飲食和自身福祉的想法。」—芝加哥大學有機體生物學與解剖學教授及暢銷書《我們的身體裡有一條魚》(Your Inner Fish)作者尼爾‧蘇賓(Neil Shubin)   .「非常棒的書。文筆生動、有趣、深入每個人的生活。我很少讀到一本書讓人這麼喜歡,這本書適合每個讀者,無論喜歡運動或不喜歡運動都應該讀一讀。」—《Origins Reconsidered: In S

earch of What Makes Us Human》共同作者理查‧李基(Richard Leakey)   .「這本書非常棒。它以令人驚奇、博學又具啟發性的內容,帶領我們了解身體活動的自然史,以及運動為何對我們如此重要,但又如此不符自然。它拓展並改變了我們對運動、健康、動機的了解,並且了解我們為什麼對跑步機有現在這些想法。身體和心理健全的人都應該讀讀這本書。」—《紐約時報》暢銷書《運動黃金20分鐘》作者葛瑞真‧雷諾茲(Gretchen Reynolds)   .「李伯曼在早先的作品中解釋人類如何「天生就會跑」,而在《天生不愛動》中,他解釋人類其實也天生就愛坐著,因此經常導致肥胖、糖尿

病、高血壓和心臟病這些早期人類不知道的慢性病。幸運的是《天生不愛動》也解釋了身體活動如何讓我們避免罹患這些疾病。這本書讀來相當有趣,而且會在不知不覺間帶我們走向更健康(也更長)的人生。」—《跑者世界》(Runner’s World)特約編輯安比‧貝富特(Amby Burfoot),1968年波士頓馬拉松冠軍

原住民社會支持對生活滿意度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汐止老人課程的問題,作者林昀慧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原住民社會支持對生活滿意度影響之研究。根據社會支持、生活滿意度相關文獻發展而成「原住民社會支持對生活滿意度影響之研究」問卷,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本研究總計發放230份問卷,最後回收有效問卷205份,問卷完成率89.1%。根據統計分析結果,本研究歸納下列研究發現:(一)「訊息支持」是原住民社會支持中得分最高,可見訊息支持是影響原住民社會支持的重要因素;「人際互動」是原住民認為是生活滿意度中最重要滿意的項目。(二)原住民的背景資料與社會支持構面及整體變項有部分顯著差異性存在。(三)原住民的背景資料與生活滿意度構面及整體變項有部分顯著差異性存在。(四)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兩變

項間有顯著差異存在且都為正相關,可見原住民社會支持越高,其對生活滿意度越滿意。(五)由迴歸分析結果可以發現社會支持能正向預測生活滿意度、「人際支持」正向預測生活滿意度、「情緒支持」正向預測生活滿意度,且社會支持是影響原住民生活滿意度的首要因素。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針對研究發現給予相關建議,期待本研究提供未來在原住民社會支持、生活滿意度相關領域實務上與學術研究的參考。

印度:南亞文化的霸權

為了解決汐止老人課程的問題,作者湯瑪士‧特洛曼 這樣論述:

印度為何能成為稱霸南亞的主宰? 文字、宗教、建築、藝術,又如何影響南亞諸國? 專為入門者量身打造, 人生的第一本印度歷史入門   印度,擁有多元民族與文化的國度,   在歷史洪流中兼容中亞、伊斯蘭與西方的優點,   透過其文字、宗教、政治的影響力,奠定南亞霸權的地位。   在長達五千年的歷史洪流中,印度的社會制度與宗教規範於吠陀時代奠定,是現今印度傳統文化的源頭。天文、科學等知識,是跟阿拉伯與中亞間相互交流後,彼此影響而來。藝術、文學與王制在笈多王朝時建立起古典形式,代代沿用並傳承下去。即便經歷穆斯林與大英帝國的統治,仍未完全伊斯蘭化、西方化,反而融合成印度獨有的樣貌。民族主義更是為印度注

入新思想,甚至蔓延至周邊國家。   歷經各個時代的演變,融合多元文化的經驗,才塑造出今日璀璨亮眼又與眾不同的印度文明。印度文明可以說是印度史的縮影,而印度文明不僅屬於印度,從古至今,無論是文字、藝術、宗教、建築等,許多方面都影響南亞國家,進而轉化為歷史與文化的一部分。印度是南亞地區歷史的源頭,了解印度,就能掌握整個全南亞。本書史軸縱觀古代至當代,從文明起源到形成民族國家,全面總覽印度五千年的歷史軌跡。   市面上有許多與印度歷史有關的著作,但真正能概括全印度的卻鮮少。本書由知名古印度學者、美國密西根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湯瑪士‧特洛曼,為了解決學生因了解冗長又複雜的印度文明史而信心大失,進其去

蕪存菁,並以見微知著的寫作手法,搭配三十四張地圖與圖片,寫出精彩的著作。無論是對印度有興趣,或是想到印度旅行、經商、求學,甚至是生活的人,本書能滿足你探究印度歷史的好奇心,這絕對是人人都該擁有的印度史、南亞史入門聖經。   從印度文明與歷史中發生的大事件,   一一解讀印度與南亞的區域發展史:   ●印度河文明曾出現過都市文明,從摩亨佐─達羅與哈拉帕遺跡中發現下城、穀倉和高丘,呈現出井然有序的城市規劃痕跡。出土的滑石印章上的文字至今仍無法解讀,依據其他文物推測或許印度河宗教可能為印度教的前身。   ●雅利安人最早創造了梵文,並用於宗教祭祀,屬於獻祭的宗教。由他們產生的吠陀文化,衍生自西亞

與中亞的先祖,卻在印度建立了嚴密的社會結構和階級制度。而種姓制度便是在這時期創造出來的。   ●在印度河─恆河平原出現的諸多小國,以摩揭陀國居優勢地位,吞併其他國家後,國力並將橫跨整個印度。此時婆羅門教式微,佛教、耆那教和宿命論等反吠陀宗教出現。   ●孔雀王朝是印度史上第一個帝國。第三代君主阿育王時代國勢強盛,統治範圍幾乎擴及整個印度次大陸。阿育王不僅宣揚佛法,也建立正法,終結派系之間的鬥爭。非暴力的慈悲原則,也首次成為君主治國的典範。   ●貴霜王朝的迦膩色迦王帝國版圖,延伸至印度,開啟今後印度每五百年一次,遭受中亞遊牧民族軍事入侵的輪迴。對於被攻掠的土地採向農民徵稅的方式,而非掠奪

以維持君主權威,對當地宗教也給予庇護。   ●笈多王朝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國政權,中央集權色彩薄弱,這時期吠陀婆羅門教獲得復興,並加入大眾化、虔愛形式的宗教,形成印度教,同時大乘佛教盛行,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黃金時期。   ●伊斯蘭勢力在印度建立德里蘇丹與蒙兀兒帝國,形成特有印度穆斯林文化,阿克巴大帝採取宗教寬容政策,但後繼者奧朗則布卻想讓印度伊斯蘭化,但因君主昏庸無能,計劃失敗收場。   ●大航海時代,印度成了歐洲列強的殖民地,卻在英國東印度公司獲得統治權後,結束蒙兀兒帝國,由大英帝國直接統治,但英國政府僅維持最低功能,並不涉入印度的社會與婚姻制度。   ●印度民族主義崛起,脫離大

英帝國統治。因宗教因素,分裂成印度共和國與巴基斯坦,更間接影響南亞地區的各民族國家建立。 名人推薦   吳德朗 夢想印度博物館及台北印度文化中心創辦人___________________專文推薦   印度尤 駐印度特約記者、作家   黃偉雯 歷史文化作家、講師 ___________________好評讚美   欣見這般簡潔卻又可以在有限的文字當中,精準寫出印度歷史的各種細節知識。尤其是闡述出「印度文明」與「印度共和國」兩種涵蓋的意象與內容大不同,相當適合對印度歷史有興趣的讀者,作為首選的入門書籍。――黃偉雯,歷史文化作家、講師   這是湯瑪士‧特洛曼的獨特之作。內容清楚明晰、引人入

勝卻又精微奧妙的印度史入門書。他提出印度歷史綜觀,時空橫跨上古至現代,可作為了解區域歷史動力的完美映襯。沒有任何其他南亞入門書籍,能比得上他處理描述不同歷史年代篇幅間的微妙平衡,以絕對清晰的論述與深廣博學的內容相互結合。本書精煉出一位史學大師終身的所學所思。――瑪莉娜麗妮‧辛哈(Mrinalini Sinha),密西根大學   特洛曼是少數有資格以權威口吻論述印度文明的學者之一,內容含括從古代至現代的所有歷史事實。他以專業方式書寫,卻不會刪除歷史中細微精妙之處。――蘇米特‧古哈(Sumit Guha),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本書達成僅有少數南亞歷史入門書可成就的壯舉――將印度整整五千年歷

史,轉化為可近好讀的書籍。特洛曼擁有印度史與人類學的專業,以富含願景與文筆優雅的寫作方式,精鍊成這部珍寶之作。本書對印度史的貢獻無價,更是教學良伴。――A. 阿茲法‧摩因(A. Azfar Moin),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本書雖然是印度全史,內容卻相當精簡;學術價值高,但卻意外好讀。我會將本書推薦給任何想要精彩印度史入門書的讀者。――希爾維亞‧格雷(Sylvia Gray),波特蘭社區學院 作者簡介 湯瑪士‧特洛曼 Thomas R. Trautmann   美國密西根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曾任該大學歷史系主任,南亞和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專長為古代印度史、印度的親屬關係和婚姻、印度

和歐洲的種族思想史與印度生態史等。編有《亞利安論爭》(The Aryan Debate,2008年);著有《大象與國王:環境史》(Elephants and Kings: An Environment History,2015年)、《政事論:財富學》(Arthashastra: The Science of Wealth,2012年)、《語言與國家》(Languages and Nations,2006年)、《亞利安人與英屬印度》(Aryans and British India,2004年)。   譯者簡介 林玉菁   紐約市立大學政治學博士班,劍橋大學印度研究碩士,政大新聞系。曾任職I

FRC國際紅十字與紅星月會聯合會美洲辦公室,雲門基金會,北藝大傳統藝術研究中心及國內外NGO組織。現為專職口譯、筆譯。 推薦序  透過「不可思議的」印度史,全方位掌握印度大小事  吳德朗 前言 第一章 導論 印度、印度人、印度文明 印度文明歷史 印度文明地景 第二章 印度的文明起源 摩亨佐-達羅與哈拉帕 經濟、科技與文字 宗教 印度河文明的起源與存亡 第三章  吠陀時期 《梨俱吠陀》 印度-歐洲、印度-伊朗、印度-亞利安 晚期吠陀 史詩:《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 第四章  新宗教、新帝國 棄世宗教 摩揭陀 孔雀王朝 第五章  印度古典時期 古典印度文明形成期(

西元前一八七至西元三二○年) 古典時期(三二○至六○○年) 古典印度文明晚期(六○○至一千年) 第六章  家庭、社會與政體 家庭 社會 政體 第七章  心智 宗教 法律 科學 古典藝術文學 第八章  印度文明創造的世界 中亞 東亞 東南亞 中東與歐洲 第九章  突厥人與蒙兀兒人 伊斯蘭與印度 突厥人 蒙兀兒人 第十章  歐洲人 歐洲商人 英國統治 印度與歐洲文明 第十一章  民族國家 印度民族主義的興起 甘地與真納 印巴分治與獨立 第十二章  新國家群 印度共和國 巴基斯坦與孟加拉 尼泊爾、斯里蘭卡、不丹與馬爾地夫 印度文明的未來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推薦序 透過「不可思

議的」印度史,全方位掌握印度大小事 吳德朗 夢想印度博物館及台北印度文化中心創辦人   湯瑪士‧特洛曼為美國著名歷史學家,獲有倫敦大學博士學位,且擔任密西根大學歷史與人類學榮譽教授及歷史系主任暨南亞研究中心主任。他的專業著重在古代印度和其他相關學科。其著作《亞利安人和英屬印度》及《亞利安論爭》是印度吠陀文化的根,一九七四年出版的《南亞的親屬關係和歷史》是泛印度文化區塊的見證。同時他也被認為是古代政治經濟學治國聖經《政事論》(Arthashastra)的專家之一;他具備了西方專業的訓練,以及深入印度人的今古智慧,成就了他在《印度:南亞文化的霸權》的可讀性及公信力,本書的誕生可說駕輕就熟、為去蕪

存菁大作,同類書中出類拔萃的佼佼者。   《印度:南亞文化的霸權》寫於特勞特曼在密西根大學教學期間,為許多學生指導時所提供的教學講義,而後編寫成書。本書絕不單純是「印度文明史」記述報告,而是特洛曼對印度漫長而複雜的歷史深耕後的論述,及其對其歷史的態度和理解。特洛曼在書中以一種率真的態度與讀者分享他淵博的印度歷史觀點,概述印度五千年的歷史卷帙浩繁,全書分成十二章,將印度的多樣性、文化深度、多元民族與宗教,以及晦澀艱深的歷史,以獨特的用字遣詞與風格鋪陳出清楚的層次,幫助讀者抓住整個印度文明歷史的精神圖像,展現其歷史形貌與時代精神。書中三十四幅插圖及地圖亦將複雜糾結的歷史化為清晰的敘述,除了極具說

服力外,也給予讀者最直接實惠的助益。   ◆   以縱線的歷史而言,印度早期歷史可能太過久遠,口傳故事多過文獻記載,但作者在比例上,試圖讓古代的篇幅多於近代的論述。不過,欲探索印度古代歷史,必須從皇宮廟宇的銘文或硬幣來考證。但在阿育王時代之前,廟宇宮廷是木造,早已不復存在。至於史料,印度各地使用了不同的文字傳承記錄,但這卻造成還原歷史的困難:比如說阿育王時代使用佉盧文及婆羅米文,但到了錫蘭卻是使用僧伽羅文。   以上述為例,欲一探這時期整體的風貌,就必須將這三種語文融會貫通才能減低失誤風險;但其後便會面對更大的難題,也就是資料殘缺而難以完整拼湊出真相。至於近代五百年的歷史,則歷經了德里蘇

丹、蒙兀兒、英國東印度公司、英國統治到印度獨立:蒙兀兒的文獻相對完整度較高,除了當時因受中國影響備有史官記載,亦有皇帝自傳可查,加上各國東印度公司日誌及英國、葡萄牙的史料可佐證,其篇幅遠多過古代史。而我們對近代史的演繹,可有助於預測印度未來的可能性。   至於橫向的資料更是條理分明,每一個年代,都附有淺顯易懂的背景介紹,而不是冷冰冰的朝代登錄。例如文明如何起源,印度亞利安的源流及梵語的分布,從北歐芬蘭到中南半島,一目了然。文明地理、文化及生態和宗教的起源等,和印度人的生活休憩相關。季風、四季的變換和糧食生態農耕,不只是收成良莠不齊的參考。三千多年來,南印度馬拉巴海岸線上的香料,更吸引中世紀海

上帝國開啟大航海時代,引爆翻天地覆的殖民時代。   眾所周知,印度文化或印度教就像一棵巨大的樹,其分支代表著各種宗教思想體系。所謂「旁遮普人與南印度人迥然不同,德里人與孟買人也不盡相同」,很多人認為所有的印度人都會說印地語(Hindi),其實不然。人們大多將印度的多樣性視為其優勢之一,但在多樣化的文化環境體制下處處充滿了矛盾,因為在印度並沒有「放印度皆準」的理論。當你到了不同邦與不同人打交道,在孟買暢通的行為模式用在清奈或科欽,可能有理說不清,起不了作用;自古以來世人對印度的認識更是莫衷一是。   ◆   儘管全世界有許多關於印度歷史和文化的著作,但是沒有任何一書能夠涵蓋整個印度,即便是

印度人本身,也多半呈現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狀態;更別論外國人欲一探印度風采更是艱難。對多數群眾來說,印度地理、歷史和文化的話題是全然陌生的;複雜多元宗教及神祗因此更顯得艱澀難懂。儘管筆者也曾撰寫過《100個神話故事》一書,但不可諱言地,複雜多元的印度神話與其專業術語,以及眾多歷代帝王將相,無非漫長而考驗讀者記憶。為了全方位深入印度,本書的作者以一種讓讀者能見樹又見林的方式書寫,為其特色。   記得在一九九○年左右,回台灣在孟買過境轉機時,因風聞孟買維多利亞車站美名,朋友決定帶我親訪一回。我的印度初體驗正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波爾在《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中所描述的光景如出一轍:要人施捨的老人、牽

小童且手抱嬰兒的乞討婦人;就連車站的收票員口中也念念有詞伸手要錢……進入車站就像是跳慢動作的探戈。十九世紀殖民政府所建的美麗維多利亞車站,成為金玉其外,極度反諷的大舞台。十年後因缘際會,我僑居紐西蘭,在甘地文化中心學習印度塔布拉鼓(Tabla),而教我的美國老師Dr. Boos,竟意外啟蒙了我對的印度文化感知,造就了日後我閱讀體驗印度文化的獨特視野。然而,回到台灣後,能找到有關印度文化的書籍,都是二十世紀初、從大陸退居台灣重印之硬梆梆的教科書或佛經。當時中文網站也只有寥寥數語,英文又隔靴搔癢,不甚其解,難窺印度堂奧。多年深耕學習印度文化後,二○一七年我在台北汐止,以不到一年的時間,打造出亞洲第

一座兩百坪全方位的印度博物館。開幕至今超過兩千人次來訪。   正值台灣如火如荼的新「新南向政策」,印度尤其重要。全世界五百大莫不到印度插旗投資設點。但美國創投公司亦警告:「如果你不了解印度文化,成功的機會很低。」我國駐印度代表田中光大使說:「要想在印度成功,用對人和用對方法很重要,更要了解印度歷史文化和印度人的生活習慣,找對了方法,很多事才能迎刃而解」。因此,本書對了解印度文化非常有幫助。對從事旅遊業的人士,或前往印度旅行經商的人,不論要深入或淺嘗印度文化,無疑的將會是了解印度文化的「聖經」。另外文史工作者,包括學校老師或藝術工作者,熟讀這本書,對印度疑慮必將煙消雲散。近十年來我在各大學教印

度有關的通識課程,對本書可是相見恨晚。特別是在課程上如何的「減」量,避免學生不甚負荷的靈感深得我心。而在未來博物館的更新布局上,我相信也會受到本書的啟發。   ◆   整體而言,這是一本對印度各方面都有興趣的人來說,是最簡明易懂的入門書。即便知識會與時俱進地提昇,但這依然會是你愛不釋手的概論書。可在短時間獲得全面的印度文明歷史的全貌,還包括基本文化知識和對各年代的簡史。我非常贊同作者說的一句話:「它應該是一盤開胃菜,而不是完整的一頓飯。」而那道開胃菜必定是Masala開胃菜。   記住印度並沒有放四海皆準的答案。博大精深的印度,永遠是「當你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更多」,真是不可思議的印度!

第一章   導論 印度  由於印度文明為一特定社會或社會體系,我們不能將印度理解為一個實體或特定地域, 而應視為是與此社會相關的地域。這地域對我們檢視印度文明具有某些非常重要的結構或限制性作用。我們必須謹記,印度並非世界地圖上具有固定疆域的恆常地點,而是伴隨著印度文明產生,界線隨其成長而移動擴張的區域。特別的是它同時擁有內部與外部疆界。在印度文明早期書寫中,我們看到已有判定野蠻人(梵語為mleccha)的概念出現,並將印度中央內陸區的人民視為尚未融入印度文明者。  同樣重要的是,我們也需謹記當談及印度時,指的是印度文明及其地域,而非七十年前隨著英國統治結束而建立的印度共和國。今日的政治地

圖中七個民族國家,即是分據概念上的印度文明地域: 印度共和國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前身為錫蘭)尼泊爾不丹馬爾地夫 這些民族國家的政治實體多數相當年輕:印度(共和國)與巴基斯坦是一九四七年印巴分治後建立;一九四八年錫蘭由英國統治下取得獨立;一九六五年馬爾地夫獨立;一九七一年孟加拉脫離巴基斯坦,成為獨立國家。直到二○○八年革命建立共和國之前,尼泊爾認定自己為最後一個印度教王國。雖然在英屬印度下,尼泊爾維持主權,但仍不脫英國影響力。不丹是佛教徒為主的小王國,位於印度東方,直到二○○七年才舉行第一次全國性國會大選。  為了避免混淆印度文明與印度共和國,有些人放棄使用「印度」一詞,改以「南亞」來指稱由

這些現代國家組成的區域。這個詞具有政治中立的優點,然而缺點是除了專攻區域研究的學者外,鮮少有人使用。「印度」的優勢來自這名稱數千年來,已為希臘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及中國人在指稱印度文明及其地域時廣泛使用。除了描述印度共和國外,本書中的「印度」一詞,皆指其他學者所稱呼的南亞地域及文明。

社區高齡者代間視覺藝術學習之研究

為了解決汐止老人課程的問題,作者丁靖佳 這樣論述:

臺灣自民國82年進入高齡化社會;在民國107年進入高齡社會。隨著醫療設備與衛生觀念的進步,人民壽命延長,臺灣社會中的老年人口照顧需求越加多元而龐大,這些因素是激發政府推動老人在地老化照顧等相關政策,使得社區關於年長者的課程與活動逐年增加。視覺藝術的學習可以是很貼近生活層面的,社區又是與自己生活貼近的單位,社區的簡單的視覺藝術課程能讓高齡者彌補失學的遺憾、在日常生活中發掘美感、點綴生活、抒發情緒、培養興趣、穩定情緒等功能。世界衛生組織於西元2002年提出活躍老化的概念,高齡者可以透過持續學習,維持好的生活品質,甚至透過持續學習達到活躍老化、達到自我實現,而視覺藝術學習可以刺激大腦運作、增加血液

循環,且在創作過程中訓練耐心、降低孤獨感、走出負面情緒。研究者透過扎根、參與觀察的方式進入田野調查場域;最後選擇八位高齡者做半結構式訪談,透過訪談來了解他們參與課程的動機、高齡者視覺藝術課程學習偏好,代間學習課程的看法等。社區活動中心視覺藝術課程參與者多了國小學童的加入更能活化高齡者的學習,小學生的創意增加高齡者美的感受力,小學生可以發現自己的潛能,可以感覺到小學生和高齡者在這裡是一起成長的。高齡者喜歡具有實用性質的作品,能用在生活中,完成後帶來成就感、自信心、自尊心,社區代間的上課方式、學習方式刺激高齡學員學習也帶給他們歡樂,活絡大腦與四肢,滿足身心靈層面達到藝術養生,高齡者利用空閒時間到社

區學習補足白天的空檔,把視覺藝術課程當作是休閒活動,也彌補以前無法學的內容。最後,研究者指出「模仿」對於高齡者而言是有安全感的學習方式,可以感受到學習從模仿開始。關鍵詞:高齡、視覺藝術、代間學習、終身學習、活躍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