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法會2021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另外網站《法鼓山故事》第五集(8之5) - 聖嚴法師的有聲書也說明:本書是聖嚴法師口述法鼓山世界佛教園區建設的歷史,將法鼓山蓽路藍縷的創建過程,完整的呈現,是法鼓山開山史的第一手資料,亦為瞭解法鼓山的第一手 ...

輔仁大學 宗教學系 鄭志明所指導 沈家弘的 當代臺灣佛教施食儀軌研究:以《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為例 (2021),提出法鼓山法會2021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甘露門施食要集、佛教儀式、施食、法華寺、劉智雄(劉祖基)、釋真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李玉珍所指導 金正煥的 戰後臺韓佛教之現代化比較: 以聖嚴與吞虛法師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禪教一致、後殖民時期、法鼓山、韓國佛教、僧團教育的重點而找出了 法鼓山法會2021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灣中油全球資訊網則補充:關於中油; 產品與服務; 新聞廣場; 石油生活館; 資訊公開; 業務公告; 電子書城; 社會責任; 網站資訊; 總經理介紹; 公司主管; 性騷擾申評會; 主持人介紹; 歷史沿革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法鼓山法會2021,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法鼓山法會2021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2020年,新冠病毒蔓延全球,面對這場生命無常的試驗,法鼓山積極發揮宗教安定人心的力量,除在配合防疫下,舉辦一連串線上祈福法會,為全球疫情祝禱外,更結合海內外各弘化據點,推出各式網路共修活動,提供民眾於防疫期間,一樣能修行增上,安度疫情難關;此外,各項慰訪、急難關懷等工作及大學院教育的學術深化交流,也未因疫情停歇;四眾弟子仍秉持著聖嚴師父悲願,持續為推動人心淨化、世界祥和而努力。
而《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全套108冊,也於今年重新編校完成,並已提供全球漢學中心及各大圖書館典藏,將聖嚴法師的智慧菁華,傳送至世界各地。
迎向2021年,祈願你我能共同以佛法安心力量,轉化人間的苦難與災厄,使人人皆得平安自在。

法鼓山網路電視
https://ddmtv.ddm.org.tw/index.aspx

當代臺灣佛教施食儀軌研究:以《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為例

為了解決法鼓山法會2021的問題,作者沈家弘 這樣論述:

摘要 《大甘露門施食要集》是日據時期法雲寺派下釋真常法師所編纂的施食儀軌,此儀軌結合了「瑜伽焰口」及「蒙山施食儀」,初期僅為臺中后里毘盧寺僧人所用。釋真常法師圓寂後,其弟子臺中市法華寺劉智雄(或稱劉祖基居士)校訂,後由妙禪法師修訂,最後為林錦東居士(宗心法師)發心贊助流通。在劉智雄的努力教學與弘傳之下,《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由臺中寺院逐漸流傳至全臺,主因其內容精簡扼要,便於入手學習,因此也成為早期臺灣在「瑜伽焰口」未普及以前,民間佛寺和地方宮廟等啟建施食法會的主要儀軌。 本論文將研究《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的形成與演變,並

進一步探究閩臺佛教儀式之傳承與交流,和法雲寺儀式傳承系統。在《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的經典依據中,將針對釋真常法師的生平、法嗣傳承和其所依據的經典儀軌做進一步文本比較,此外也將說明臺灣本土在施作《大甘露門施食要集》之演法系統。 關於《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的儀式分析,本文將針對其儀軌文本、儀式演法、梵唄唱誦方式做相互的比較參照,並將介紹施食儀式中之密教色彩、施食法器和儀式音樂。另關於儀式演法的現況以及田野調查部分,本文也將介紹具有特色的儀式場域,並進一步論述佛教與臺灣本土信仰對鬼神觀念的現況與歧異。 本文亦將深度闡述施食法會的功能意涵和生命關懷、探討經懺佛事的利弊、佛教施食法會中儀式常見的

訛誤現況、儀式的功能分類,以及大甘露門施食儀式之特別的生命關懷。末論說明臺灣本土佛教施食儀式的特殊現象以及田野工作窒礙難行的問題,反思和釐清相關問題,以策進未來開展新研究議題之契機。

戰後臺韓佛教之現代化比較: 以聖嚴與吞虛法師為例

為了解決法鼓山法會2021的問題,作者金正煥 這樣論述:

當代韓國唯一的僧團宗派「大韓佛教曹溪宗」,其繼承臨濟宗,以華嚴思想為中心。當今曹溪宗第四教區的本寺為月精寺,共管理六十多間末寺與八間庵廟。月精寺的本山五臺山,即為文殊華嚴信仰的亞洲中心。於高麗時期,知訥禪師 (1158-1210)所推廣的「禪教一致」(公案禪與華嚴禪之融攝)運動,其影響至當代月精寺釋吞虛(1913-1983)的「禪教一致」與「宗派統一運動」。釋吞虛歷經日本殖民強迫韓國佛教「帶妻僧團」、「比丘僧團分裂」的政策,繼而用禪教 一致與宗派統一性的理念,來推動僧團淨化運動,因此釋吞虛的禪教一致以朝鮮 僧團教育現代化為基礎,包含1956年建立五臺山修道院、三本寺修練所等。此外,釋吞虛更以

「定慧等持」與三教會通,以及「懸吐譯解」的事業,提昇曹溪宗僧伽大學的課程與品質。如同韓國,戰後臺灣佛教界也和韓國一樣,同時進行「去日本化」和恢復獨身僧團,並於1950年代開始傳戒和提升僧伽教育。當中,建立中華佛研所、法鼓山的釋聖嚴(1931-2009),是以「禪教融攝」推動漢傳佛教禪法的著名典範。釋聖嚴具有日本立正大學博士學位,專研明末蕅益智旭大師(1599-1655)的天台思想,將其教觀的植根建於《法華經》與天台學。從1979年開始,釋聖嚴奔波台美教導禪修,1989年成立法鼓山僧團,2005年立宗「中華禪法鼓宗」。法鼓山的禪宗家風以及國際化,均奠基於禪教融攝,其思想融合天台、華嚴、禪宗及淨土

法門,而且承繼臨濟與曹洞兩大禪宗法脈,重整禪法次第。曾經受日本殖民統治的韓國與臺灣,在戰後均分別以「禪教一致」的觀念來進行其僧伽教育改革及現代化,本文將介紹比較月精寺釋吞虛和法鼓山釋聖嚴的禪教融攝理念與方式,以此進一步探討後殖民時期,東亞禪僧以禪教恢復傳統和推廣禪修的動機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