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籍全文資料庫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漢籍全文資料庫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曹銘宗寫的 遠見與承擔:中央研究院數位人文發展史(1984-2015)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資料庫說明與指引/ 漢籍電子文獻 - 逢甲大學行動圖書館也說明:中研院漢籍電子文獻(舊稱漢籍全文資料庫)是迄今最具規模的中文古籍資料庫之一,由中研院各文史研究所共同建立。它包含二十五史、十三經、小說戲曲、 ...

國立臺北大學 歷史學系 陳俊強所指導 洪正浩的 中晚唐國家政策下的宦官與佛教 ──以功德使與會昌滅佛為中心 (2021),提出漢籍全文資料庫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唐代、佛教、功德使、宦官、會昌滅佛。

而第二篇論文銘傳大學 應用中國文學系 汪娟所指導 黃薇靜的 敦煌識字類蒙書與國小國語教科書生字之比較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敦煌蒙書、國語教科書、一O八課綱、生字、識字教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漢籍全文資料庫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則補充:「漢籍全文資料庫計畫」的建置肇始於民國七十三年,為「史籍自動化」計畫的延伸,開發的目標是為了收錄對中國傳統人文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獻,並建立全文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漢籍全文資料庫,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遠見與承擔:中央研究院數位人文發展史(1984-2015)

為了解決漢籍全文資料庫的問題,作者曹銘宗 這樣論述:

  臺灣文化資產數位化的豐碩成果並非憑空而來,本書專訪近40位國內數位人文發展歷史參與暨見證者,回顧中央研究院走過的30年漫漫數位之路,細數其「為而不有」的「數位貢獻」!   1960年代,電腦的崛起帶動資訊科技,引發數位浪潮,先進國家紛紛展開國家重要文物的「數位化工程」。臺灣受限於語文,難以施展拳腳,直到1980年代克服「中文電腦化」難題,臺灣才在中研院等單位的帶領下急起直追,終在1990年代成為國際漢籍資料庫的領導者。   在臺灣數位文化建設工程的路上,中研院始終扮演領頭羊的角色。不僅推動「史籍自動化計畫」(1984-1993年)、「漢籍全文資料庫計畫」(1994年

至今),更在1998至2015年間主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今科技部)的「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臺灣數位成果永續維運計畫」等,運用國家力量創建全國性的數位典藏基業。共建置560萬筆數位資源、逾760個網站及資料庫,並建立國際規格的後設資料,將臺灣數位典藏成果推向國際。   2013年,中研院設立數位文化中心。除持續維運和拓展數位資源,更希望以數位科技傳播、創造文化,積極推動數位人文研究,並從深具底蘊的內容出發,進行文化與數位科技共舞的實驗與示範,以開創臺灣數位文化新價值。   臺灣數位文化之路走了30年,起於中研院等官方單

位,並逐漸由公及私、擴展至各行各業,今後也將與成千上萬的人攜手耕耘。這是中研院的遠見與承擔。   本書除了回望歷史,也向無數和中研院一起對臺灣做出巨大「數位貢獻」,卻「為而不有」的幕後英雄致敬!

中晚唐國家政策下的宦官與佛教 ──以功德使與會昌滅佛為中心

為了解決漢籍全文資料庫的問題,作者洪正浩 這樣論述:

  宦官權勢被認為是中晚唐政治上的重要問題。在宗教方面,宦官不但出任管理佛道等宗教事務的功德使,當中也有許多佛教信徒。然而宦官既崇信佛教,對佛教的護持應不遺餘力,卻仍發生打擊佛教的行動──「會昌滅佛」(842-846),令人好奇宦官在滅佛中的角色究竟為何?本文試圖透過法律與中央衙司層面討論唐代對佛教的管理,並且在信奉佛教又擔任功德使的背景下,重新審視會昌滅佛時宦官之立場。  在唐代尊崇道教的方針及寺院經濟的影響下,除了對佛教採取壓抑的政策,也從法律著手加強對宗教的控制。唐律中存在對道士、僧尼的特別規範,像是「稱道士女官」(總57)與「盜毀天尊佛像」(總276)皆顯示道士、僧尼及其戒律始終被擺

在王朝的律令秩序之下。  唐初對於佛教管理也展現其抑佛的傾向,將崇玄署歸於鴻臚寺之下,隱含佛教為外來之意。武則天則拉高佛教地位,將僧尼隸屬祠部,不再強調佛教的外來性。玄宗時期,使職被予以重用,其中佛教事務也另設功德使來管理。貞元四年(788),德宗復設功德使,並由宦官充任,從墓誌材料來看,許多宦官與其家屬都信奉佛教。故在信佛以及受皇帝信任的背景下,宦官長期壟斷功德使一職。  透過《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可藉圓仁視角分析會昌滅佛的經過,其中顯示除了以往佛教對經濟影響的因素外,武宗個人意志也主導滅佛行動展開。在會昌滅佛的參與者中往往談及宰相李德裕,但在民間史料中又見李德裕不反佛的紀錄,可見李德裕非純粹

基於信仰原因而參與滅佛。中晚唐宦官本因透過功德使有管理僧尼的權力,但是仇士良與楊欽義都無法阻止武宗滅佛,顯示宦官的權力始終來自於皇帝,宦官實際上只能將皇帝的旨意付諸實行。

敦煌識字類蒙書與國小國語教科書生字之比較研究

為了解決漢籍全文資料庫的問題,作者黃薇靜 這樣論述:

識字是影響閱讀能力的關鍵因素,對學習、工作與生活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本研究以古今識字教材之生字為研究文本,首先透過歷代蒙書發展的論述,確立敦煌蒙書的定位,再探討敦煌蒙書的分類,展現其多元化的特色。之後將敦煌識字類蒙書依照其編輯體式,細分為押韻體式、四聲體式、分類體式等三種。 其次,透過研究敦煌寫本識字類蒙書在時代、形式、內容等方面編撰形成的探究,顯示其文字特性與文化價值。另一方面,根據108學年度通過教育部審定之南一、康軒、翰林版國小國語教科書,進行生字「量」的分析,並與教育部「九七課綱」、「一O八課綱」、「識字處理原則」、「字頻總表」等標準進行對照。 再者,探

討與比較敦煌寫本識字類蒙書與各版本國小國語教科書生字之數量、字頻符合的情形,並從兩者共同選用字中,了解文字的延續性;更能從其部首反映蒙書的特色;從其筆畫數提供國小國語教科書編輯的借鏡。 最後,除了識字教材以外,唐五代敦煌的識字教學與現代國小國語教科書識字教學亦有古今之別。依照教材內容與性質,探討古今識字教學方法之異同,提供教學者多元的思考,以提升識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