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博物館定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社區博物館定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龔怡文,劉季宇,簡文郁,鍾立來,葉錦勳,張宜君,陳慈忻,陳淑惠,陳亮全,周偉賢,曾裕淇,林冠慧,林宗弘,林沛暘,邱聰智,李俊穎,寫的 巨震創生:九二一震災的風險分析與制度韌性 和布洛薩的 抵抗的人民.不屈的電影:布洛薩的電影、哲學、政治札記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我國國立博物館組織定位與經營模式之研究 - 國家發展委員會也說明:從以下羅列的較具公信力的博物館定義中,可以發現「公眾」被強調 ... 少的是安那卡斯提亞社區博物館。 ... 捐獻、創造好的社區關係以及扮演好監護決策制定的角色。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李靜芳所指導 許誌權的 類博物館教育機構駐校後之特色與價值探索─ 以嘉義縣自然史教育館為例 (2012),提出社區博物館定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館校合作、博物館教育、自然史教育館、類博物館。

最後網站從社區發展到社區營造- -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則補充:目前臺灣有關社區定義已有94種之多,多數學者共同認可的三個 ... 舉辦玉石、木藝、陶藝、雕塑等文物特展,辦理國立歷史博物館. 館藏巡迴展。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社區博物館定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巨震創生:九二一震災的風險分析與制度韌性

為了解決社區博物館定義的問題,作者龔怡文,劉季宇,簡文郁,鍾立來,葉錦勳,張宜君,陳慈忻,陳淑惠,陳亮全,周偉賢,曾裕淇,林冠慧,林宗弘,林沛暘,邱聰智,李俊穎, 這樣論述:

  九二一震災是臺灣災害科學發展與政策改革的里程碑,為什麼有些地方的災損較嚴重?為什麼有些受災社區能夠成功復興?本書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國立臺灣大學與師範大學等學者合作的成果,回顧臺灣地震科學,特別是九二一地震之後的研究發展。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震災風險研究導論,介紹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解構震前風險,介紹危害度、暴露度與脆弱度等概念與其對九二一震災的分析結果,提出「樞紐城鎮」(nexus township)的概念,認為介於都會區與麓山帶之間的中小型交通樞紐城鎮,是社會脆弱之所在。第三部分介紹韌性的概念、探討九二一震災後的房屋重建、社區

重建、校園重建以及心理重建;第四部分「面對下一場巨震」探討臺灣防救災制度變遷,並提供未來改革建議。巨災不僅留下傷痛,也帶來公民參與改革的機會之窗,這是臺灣民主對抗災害風險的「制度韌性」優勢。

類博物館教育機構駐校後之特色與價值探索─ 以嘉義縣自然史教育館為例

為了解決社區博物館定義的問題,作者許誌權 這樣論述:

近年來台灣地方性的社區博物館林立,漢寶德(2004)認為博物館的地方化與社區化是種國際趨勢,而依據地方特色建立的鄉土型博物館也該值得大力推展。不過,博物館的發展至今卻面臨考驗。目前全台各地區共有數間與學校合作之自然史教育館,其中不乏成為地方文化、精神寄託者,嘉義縣新港鄉自然史教育館即是其中之一。研究者發現該館資源豐富,亦有教師利用館內資源進行藝術課程的教學,是以該館應當不只是單純的自然史館或社區文物館,更是能統整自然與藝術等跨領域知識進行課程活動的學習場域。故本研究目的,首先能透過研究自然史教育館的發展脈絡,試圖釐清各方對於該館的態度與實踐;進而探究這些自然史教育館在地方上的角色地位,在博物

館潮流不斷的演進之下,它們行經至十字路口時,如何能夠毫無迷惘地,大步向前邁進,達到永續經營之目的。最後,歸納綜合並發展出該館所展現之駐校模式的特色及其價值所在。本研究透過訪談、文件分析等方法,輔以開放式問卷,蒐集相關人士對於該館現況優劣勢、困境、理念實踐與展望等各項看法與意見,建立起駐校類博物館教育機構的特色如下:一、以教育為名受教育之惠;二、穩定經費可供運用;三、保存地方歷史文化與自然史之重要據點。而其價值亦如下:對館方而言,館校合作更為密切且無隔閡;對學校而言,教育館為共生共利之不可分割的合作夥伴;對社區而言,為凝聚社區意識的重要場域。最後本研究綜合所得,給各學校及其他駐校類博物館機構之建

議如下:一、設計「教育館本位」專屬課程;二、將教育館定位釐清以利事務推動;三、培養教師結合館方資源設計課程之習慣。

抵抗的人民.不屈的電影:布洛薩的電影、哲學、政治札記

為了解決社區博物館定義的問題,作者布洛薩 這樣論述:

布洛薩不曾對電影以及電影的「行動力」感到失望! 因為人民總會適時地警惕他們的統治者, 而電影也永遠不會完全地屈從!   電影和政治都是非常含糊的詞。我們該如何理解電影呢?是影片的總集嗎?是一種表達方式、一種藝術,還是一種生產機器?我們要談論何種電影呢?是所有的電影,還是主流電影(也可以定義為商業電影,或劇情片,而把其它類型都排除在外)?我們又該如何理解政治呢?是政治,還是政治學?首字母要大寫嗎?還要提一個不言而喻的問題:當我們談論電影中的政治時,我們總是在說「左翼的」政治。極少有人會把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稱作一名「右翼(甚至極右翼)電影人」,而人們卻會輕鬆地說肯

.洛區(Ken Loach)是一名「左翼電影人」。     阿蘭.布洛薩的這本書就是從上述難解的問題出發,在形式多樣的電影史中另闢蹊徑,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走出了謎團。他認為,只有當一部電影成為記錄人民的場所時,才具有政治性。他堅定認為電影能夠是一種行動的力量、甚至能在「人民的重構與復興」中做出一些貢獻。他這本書在一定程度上是種宣言,這是一名介入極深立場鮮明(且挑剔)的電影愛好者對當今電影人發出的宣言。他對我們說:你們要站到電影所能達到的高度上面,還要站到人民所願之事的高度上面。表明立場吧! 本書特色   1. 跳出傳統電影評論窠臼,以札記形式探討電影是否激發人民自覺與抵抗意識。   2.

以嶄新觀點引導讀者發現或再發現被忽視的電影,並將抵抗重新連結「尋求叛逃/逃逸路線」。   3. 本書試圖把人民電影的理論化為積極的行動,去創造具有立場、主體性,並有行動力的人民電影。 專文推薦   ・正如阿蘭.布洛薩所強調的,「站穩立場」與「擁有一種觀點」是不同的。「擁有一種觀點」只關乎視覺的凝視,而「站穩立場」則需要整個身體的全然投入,並需要經歷困難的鬥爭。「站穩立場」也意味著我們是屬於一個既存的陣營,知道自己站在哪一方。只要知道自己從何而來,知道自己站在哪邊,就能與同是「抵抗者」的人民交織出一條「相互理解的、同情的與同理的」抵抗紐帶。故,當製作電影的人屬於「一個抵抗的」人民時,他們

就以這個人民的組成部分生活著,他們只需站在人的高度上將人民拍攝下來即可。當我們帶著這樣的想法回看,一部能呈現一個抵抗的人民的電影,方才具有「政治性」!──尚-蓋博.貝里奧(Jean-Gabriel Périot)/法國電影人   ・布洛薩在本書中透過不同的時代背景與歷史脈絡重新定義什麼是人民?什麼是人民電影?人民在哪裡?又如何去「召喚」人民與人民電影?以促使人民能夠用電影作為行動,表達其訴求並進而改變社會。故,我們應當關注於用電影進行啟蒙教育、用電影重新形構人民的輪廓,除了重新勾勒出人民電影的疆界,並將電影作為社會改革的方法,讓電影成為一種改變社會的工具─這也是布洛薩寫這本書的目的。──井迎

瑞/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榮譽教授 共同推薦   ・井迎瑞/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榮譽教授、電影蒐藏家博物館館長   ・朱天文/作家   ・吳永毅/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助理教授   ・侯孝賢/導演   ・郭力昕/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   ・許仁豪/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   ・陳界仁/錄像藝術家、國家文藝獎得主   ・黃志翔/編劇、導演、作家   ・劉永晧/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專任副教授   ・盧非易/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   (依姓氏筆劃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