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初期不明顯3症狀應注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糖尿病初期不明顯3症狀應注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徐載杰寫的 吃一口薑黃,打開身體自癒力(破萬更新版): 天然的最佳抗生素,1天吃3次,韓國名醫已連吃8年,效果有如不必動的有氧 和江守山的 腎臟科名醫江守山教你逆轉腎:喝對水、慎防毒、控三高【暢銷增訂版】(四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糖尿病也說明:其他型糖尿病。 4.糖尿病的症狀: 糖尿病最明顯的症狀為以下三多: 多喝(不正常的口渴).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是文化 和新自然主義所出版 。

東海大學 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 潘忠煜所指導 陳燕雯的 初期慢性腎臟病個案管理成效之探討- 以中部地區某區域醫院為例 (2017),提出糖尿病初期不明顯3症狀應注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初期慢性腎臟病、個案管理成效。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臨床醫學研究所 謝松蒼所指導 李靜娥的 神經痛與神經受損於缺血性神經病變之研究 (2012),提出因為有 缺血性神經病變、缺血及再灌流、神經痛、小纖維神經病變、皮膚神經退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糖尿病初期不明顯3症狀應注意的解答。

最後網站糖尿病的早期症狀? - 劇多則補充:總體來說,糖尿病的早期症狀大概有以下型別:1、性功能障礙性功能障礙者, ... 或娩出巨大兒的產婦,或三高人群,都應注意定期檢查血糖及尿糖情況。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糖尿病初期不明顯3症狀應注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吃一口薑黃,打開身體自癒力(破萬更新版): 天然的最佳抗生素,1天吃3次,韓國名醫已連吃8年,效果有如不必動的有氧

為了解決糖尿病初期不明顯3症狀應注意的問題,作者徐載杰 這樣論述:

  「降三高、降血糖、加速新陳代謝,消脹氣、使皮膚恢復光澤彈性……   我吃薑黃已經八年了,藥辦不到的事,薑黃卻辦到了。」——本書作者韓國醫學博士徐載杰   什麼是薑黃?其實就是咖哩的調味原料,   過去20年來,已有七千多篇論文記載,   薑黃具有抗炎、抗菌、抗癌的效果,是最佳的天然抗生素。          本書作者徐載杰在美國念書時,經常感到脹氣、消化不良,   沒想到連續吃一週薑黃素(薑黃的成分),這些不適症狀通通消失。   他開始深入研究發現,薑黃素就是植物裡的天然抗生素,   人體吸收後能防止細胞受損,清除自由基,降三高、降血糖、加速新陳代謝,   使皮膚恢復光澤彈性……好處

不勝枚舉,   只要連續吃4週,體內廢物都可清光光。   ◎攝取薑黃素,增代謝、除發炎,有如懶人做有氧:   .好細胞30天替換一次壞細胞:所以代謝很重要,代謝失調,是所有疾病的根源。   .健康食物很多,但為何優先選薑黃:因為只要攝取薑黃素,就算沒時間運動,也能達到有如做完有氧運動之效。   ◎連續4週吃薑黃,體內廢物清光光:   .嫌麻煩的人,可直接吃:1天吃3次,1次3公克,直接吃或泡成茶都有效。   .跟油脂一起食用,吸收力更好,煮飯、煎魚或是煮肉時都可以添加。   .靠皮膚吸收,效果也百分百:用薑黃水按摩臉部、製作薑黃面膜或用薑黃油按摩身體,除紋、除斑、除痘。   ◎當你有這些

問題,先別吃藥,試試薑黃吧!   .消化不良、胃炎、胃潰瘍多喝薑黃醋   .糖尿病患者,一週兩次薑黃飯   .加入香蕉的薑黃果昔,促進脂肪分解   .薑黃牛奶,預防心血管疾病   .沙拉用薑黃淋醬,腸道更健康   .肝不好、脂肪肝,喝薑黃切片茶   .用薑黃洗半身浴,緩解生理痛   .早餐喝薑黃濃湯,補充成長所需能量   ◎不過,這些人要注意:   .孕婦嚴禁:薑黃會造成宮縮,胎盤形成前的懷孕初期,禁止食用薑黃。   .患有膽石者:如果膽石嚴重,須注意用量。薑黃會促進膽汁分泌,刺激膽道,會引起疼痛。   .腎臟不好:腎臟病人如果吃太多薑黃,身體會水腫。   徐醫生獨家提供從基本款到挑戰款的

四週飲用方案,   14道薑黃食譜,好吃到讓全家大小都說還要還要的。 名人推薦   臺北醫學大學食品安全學系副教授/楊惠婷   抗癌部落客/星希亞  

初期慢性腎臟病個案管理成效之探討- 以中部地區某區域醫院為例

為了解決糖尿病初期不明顯3症狀應注意的問題,作者陳燕雯 這樣論述:

台灣地區慢性腎臟病盛行,因初期症狀不明顯不易及早發現,而讓疾病快速進展進入末期腎病變需接受透析治療,造成衛生保健財務上沈重的負擔。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初期慢性腎臟病的個案管理對於疾病照護之影響。收案對象分為兩組,實驗組1277人接受初期慢性腎臟病個案管理,對照組3989人接受一般常規門診照護。收案後6個月及12個月之eGFR值與因慢性腎臟病之住院天數,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eGFR值,收案後6個月及12個月,實驗組皆比對照組平均值高,具顯著性差異(p=0.0000.05);收案後12個月,實驗組住院人次少於對照組,平均住院天數略高,無統計性顯著差異(p=0.962>0.05)。性別非eGF

R值的影響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兩組的各年齡組距都呈現eGFR值具顯著差異,顯示年齡是重要影響因素。再者,在各年齡組距實驗組的eGFR值都比對照組高,顯示個案管理對於疾病照護是有成效。

腎臟科名醫江守山教你逆轉腎:喝對水、慎防毒、控三高【暢銷增訂版】(四版)

為了解決糖尿病初期不明顯3症狀應注意的問題,作者江守山 這樣論述:

★增訂免費線上有聲書★ 台灣每8人就有1人腎臟出問題, 但96%的人有慢性腎臟病卻不自知!     腎臟是人體的「超級濾心」,負責過濾血液、調節體內水分、製造尿液排泄廢物與毒素,同時也是維持骨骼健康、調節人體免疫力、保護胰臟免於發炎、強化神經與肌肉機能的重要器官。但是,你知道嗎?「腎臟病」年年登上國人10大死因排行榜,可說是台灣人的「新國病」!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台灣罹患慢性腎臟病的人數超過200萬人,平均每8個人就有1個人罹患。更可怕的是,高達96%的人,不知道自己腎臟已經出了問題,往往病情發展到「快洗腎」,才知道自己罹患腎臟病!     腎臟科名醫江守山醫師,同時也是《吃對保健食品!》

、《食在安心》的暢銷書作者,他開宗明義指出,腎臟病之所以成為台灣人的「新國病」,全是因為錯誤觀念根深柢固。為此,他特別在書中破解國人對腎臟的8大錯誤觀念,像是男性常把泡泡尿、混濁尿,跟腎虧混為一談,寧願選擇來路不明的偏方而不願就醫,結果反而造成腎臟嚴重損壞、必須洗腎;有些人怕吃太鹹腎臟會受損,特別買標榜健康的低鈉鹽,卻不知低鈉鹽的鉀含量非常高,腎功能不佳者吃了反而更要命……等等。這些似是而非的觀念,都是腎病罹患率居高不下的主因。     事實上,腎臟病是有跡可循的,想要及早發現並非不可能,只要掌握腎病上身的5大徵兆,像是尿液顏色異常或尿量異常(每天高於3000 cc或低於400cc)、水腫、腰

痠背痛,以及30歲以前或60歲以後突然有高血壓……等等,都可能是腎功能出了問題。但是,高達九成的人在遇到真正的腎病徵兆時,往往缺乏正確常識與判斷力,以致罹患腎病卻不自知。     預防腎病!江守山醫師的獨門護腎祕訣大公開!     視病如親的江醫師,有感於台灣腎病罹患率年年攀升,特別將腎臟專科醫師的專業與多年來身體力行的護腎祕訣提供給大家:(1)聰明喝水,掌握起床就喝水、運動前中後要喝水、便祕或尿液呈深黃褐色時要喝水的喝水時機;(2)小心防毒,少外食、少吃加工食品、少喝飲料、少用塑膠餐具;(3)控制三高,三餐定時定量、體重符合標準、運動要足夠……等等,相信只要跟著江醫師一起身體力行吃、喝、住的

避毒要點,就可預防腎病上身,腎臟用到120歲也沒問題!     解析腎病檢查&治療,讓你知己知彼保健康!     更難能可貴的是,本書詳盡介紹不同種類的腎功能檢查方法、台灣5大常見腎病變與3大腎病併發症,如果你已經罹患腎病,本書可幫助你了解如何透過飲食控制、正確用藥、生活注意事項,避免腎病進一步惡化,成功逆轉「腎」!萬一不幸被醫師告知必須洗腎,本書也提供了尿毒症患者的飲食、治療原則,有效控制病情,保有良好生活品質。     本書不僅是一本腎臟健康照護的最佳指南,也是解答你心中對腎臟保健所有疑惑的寶典,擁有本書,就好像家裡住了一位腎臟科醫生!   本書特色      ■第1本針對台灣人而寫的護腎

完全指南!    本書作者江守山醫師擁有專業腎臟科背景,並長期致力於預防醫學的推廣,他以數十年豐富的臨床經驗,一一破解一般人對腎臟的迷思,同時提出了獨門的腎臟預防保健觀念,無論你是想要養生保健或是對症解惑,都能在本書中找到答案。     ■一次破除對腎臟的9大迷思,全方位護腎知識大解密!   小心!以下都是害人喪命的錯誤迷思:長期吃西藥會傷腎?鈣片吃太多,容易形成腎結石?腎臟病會遺傳嗎?治療腎病千萬不能吃類固醇?一旦開始洗腎,就得洗一輩子嗎?……等。想要擁有健康的腎,必須先破除這些錯誤觀念,並導正你的腎知識,才能追求健康,不再走冤枉路!     ■腎臟科名醫獨門護腎祕方大公開!   江醫師多年

來不斷推廣安心飲食、無毒空間,現在更大方公開自己的護腎祕訣,只要力行護腎祕訣,腎臟用到120歲也沒問題!      祕訣1──聰明喝水:(1)每天至少喝2000cc,且至少排尿6次;(2)解身體的渴,請喝溫開水;(3)不喝瓶裝水、山泉水;(4)多喝經過6道過濾的醫療級好水;(5)掌握起床就喝水、運動前中後要喝水、便祕或尿液呈深黃褐色時要喝水的喝水時機。     祕訣2──小心防毒:(1)少外食、少吃加工食品、少喝飲料、少用塑膠餐具;(2)吃看得到原形和原味的食物;(3)房屋裝潢不使用含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4)不燒香、燒金紙、點蚊香;(5)室內濕度維持在40~60%;(6)不亂吃減肥藥、感冒

藥、止痛藥或偏方。     祕訣3──控制三高:(1)茶、紅麴、納豆、魚及魚油,可調節血壓、血脂兼清血管;(2)三餐定時定量、體重符合標準、運動要足夠;(3)掌握先喝湯、再吃魚或菜,最後吃肉和水果的飲食順序,腰圍就能瘦一圈。     ■完全圖解,把艱深醫學變簡單!   聽說中藥比較不傷腎?為什麼喝很多水還會腎結石?多尿+夜尿,是腎臟的求救訊號?糖尿病會引發腎衰竭?腎病對健康的傷害是什麼?治療腎病千萬別吃類固醇?醫師說我要洗腎時要怎麼辦?洗腎患者飲食怎麼吃才好?……等,本書針對所有有關腎臟的相關疑問,輔以插圖說明方式,帶領讀者快速、清楚且正確地了解腎臟跟腎病,擁有本書,就像家裡住了一位腎臟科醫生

!     ■9個自我檢測表,3分鐘測出你的目前狀態!   在進入每一章前,都會有自我檢測表,分別檢測你的「護腎敏感度」、「腎知識正確度」、「腎臟健康度」、「喝水正確度」、「謹腎防毒度」、「腎臟危險度」、「腎力掌握度」、「逆轉腎成功率」以及「洗腎知識正確度」,解答和正確方法就在內文中,只要照著書中建議調整,就能輕鬆逆轉腎!

神經痛與神經受損於缺血性神經病變之研究

為了解決糖尿病初期不明顯3症狀應注意的問題,作者李靜娥 這樣論述:

神經缺血目前已知是引起末梢神經病變的相當重要的一項原因且越來越受重視。 當負責供應末梢神經血液的神經膜血管出現問題、且導致神經得不到足夠的血液供應而缺血,進一步神經因缺血傷害而產生病變,即所謂的缺血性神經病變(ischemic neuropathy)。已有許多臨床研究指出缺血傷害於末梢神經的型態及功能受損與末梢血管病變的關連性,而臨床上諸如周邊動脈血管阻塞疾病、血管炎、嚴重長時間休克、以及糖尿病的病人也有研究指出存在末梢神經功能受損症狀,且其神經切片顯現缺血性神經病變的病理變化。缺血性神經病變臨床上的神經病變類型可為表現為單一神經病變,或多發性不對稱性神經病變,但以多發性神經病變居多,且其發

生過程多為急性或亞急性發作。臨床症狀常見有肢體感覺異常,無力甚至伴隨疼痛。我們注意到在這些缺血性神經病變的病人的症狀中,難耐的疼痛不適感是常見的抱怨與就醫的理由。考慮同以缺血為主要疾病本質的疾病,如周邊動脈血管阻塞疾病,之前也有臨床研究提及於周邊動脈血管阻塞疾病中,除了血管缺血的症狀外,約有43%-58.8%的病患也伴有肢體疼痛不適感之症狀。臨床上另一類可能導致神經缺血的疾病就是血管炎,其特點在於它侵犯血管而造成發炎性反應及壞死現象,進而導致血管阻塞及所支配器官的缺血性變化。若血管炎發生在供應神經血液的神經膜血管,導致神經因此得不到足夠的血液供應而缺血,病人就可能產生缺血性神經病變的臨床神經症

狀。缺血性神經病變臨床症狀常見有肢體感覺異常,無力甚至伴隨疼痛。由其症狀來分析,動作無力意指末梢神經中的運動神經(屬於粗髓鞘神經,large-myelinated nerves)出問題,而感覺異常暗示感覺神經(屬於粗、細或無髓鞘神經,large-myelinated, small-myelinated or unmyelinated nerves)受到影響。這些缺血性神經病變的病人症狀提示我們神經缺血對末梢神經的影響可能包含了粗髓鞘神經、細髓鞘神經甚至無髓鞘神經的病變。過去對於小纖維神經是否比大纖維神於缺血傷害時更容易受到影響未有深入探討,也未將病理結果與臨床上的疼痛症狀做聯結與分析。前述提到

細或無髓鞘神經病變時特別容易出現疼痛感,而病患常抱怨的難耐疼痛感這個現象,令我們開始去懷疑神經缺血與疼痛感之關連性、且這疼痛是否是因為傳遞疼痛感的痛覺神經本身受損所產生的呢?因此,由血管炎此疾病本質上可能令神經產生缺血的特質配合上病人臨床出現的疼痛及其他神經相關的症狀,啟發了我們想以血管炎合併末梢神經病變的病人進一步探究血管炎與缺血性神經病變及神經痛之產生的關聯性。目前對缺血與神經痛是否產生及背後相關機制尚不清楚;特別是兩個議題至今顯少有人深入探討,那就是神經缺血的程度與神經痛產生之關連性,及皮膚內小纖維感覺神經對缺血的耐受性。一些臨床上或實驗室的電生理研究關於神經類型對缺血傷害耐受性之探討,

發現結果差異很大;從以感覺神經影響為主,到以運動神經影響為主的報告都有。神經受損後,可能在周邊或中樞神經的神經纖維與細胞本體出現型態或功能上的改變,這些包含有位於初級傳入神經元(primary afferent neuron)鈉離子通道的變化、與強化痛覺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例如substance P, N-methyl-D-aspartate (NMDA)與galanin等)及其受器(receptor)的合成增加,以及減弱痛覺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及其受器的合成(例如opioid receptor等)受到抑制,而相似的變化也可見於脊髓背角及背根神經結內的感覺神經元細胞中,且被認為與神經對疼痛刺激過

度敏感,痛覺反應異常強烈的現象有關。愈來愈多的研究指出,神經受損後不單是神經纖維與細胞出現型態或功能上的改變,連過去被認為只是負責提供營養及修復功能的神經膠細胞,如星狀細胞(astrocytes)與微膠細胞(microglia),巨嗜細胞與嗜中性球等免疫發炎細胞以及一些細胞激素(例如IL-1, IL-6及TNF等))也被指出可能與神經痛的產生及持續有關。有研究指出,神經於缺血傷害後,細胞膜電位逐漸下降,進而導致神經興奮度短暫增加接著出現電流傳導障礙。至於神經電生理上出現神經興奮度短暫增加這變化,對臨床上血管炎或糖尿病合併神經病變病人初期出現的痛麻感與皮膚對感覺刺激過度敏銳這現象可能有很重要的意

義。神經於受損後與痛覺傳遞有關的感覺神經元細胞出現神經長期過度興奮性,並進一步強化往中樞神經系統的痛覺傳遞迴路,則可能與神經受損後疼痛長期存在未消失有關。在缺血後因血液再灌注對血管內皮細胞的氧化性傷害伴隨神經內膜水腫、脂肪過氧化物的產生,以及神經纖維的退化也被注意到。神經傳導檢查是臨床上最常用來評估神經功能的檢查。然而神經傳導檢查僅能評估粗髓鞘神經的功能,無法檢測細或無髓鞘神經(簡稱小纖維神經)之功能是否有問題。感覺定量測試(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雖包含檢測小纖維神經的功能是否正常,但其受限於受試者的配合度,因此感覺定量測試並非全然客觀的檢查。神經切片屬於從病理觀

點客觀評估小纖維神經病變的工具。然而神經切片會造成切除部位神經的不可逆傷害,病人的施行意願多半不高,也因此常使小纖維神經病變的診斷及病因探究出現困難。近年來已有多個包含我們研究室在內的研究單位建立出另一種客觀評估小纖維神經病變的檢查方式,那就是皮膚切片。隨著免疫組織化學法(immunohistochemistry)的發展與應用,學者們可利用各種神經軸突標記,清楚的標示出表皮內神經(epidermal nerves),也就是俗稱的游離神經末梢(free nerve endings)的存在,其中最敏感的標記為protein gene product 9.5 (簡稱 PGP 9.5)。PGP 9.5

可以標示出所有種類的神經纖維,尤其是清楚標示出其它神經軸突標記不易染出的無髓鞘神經(unmyelinated nerves),而這類神經正是我們感興趣、與疼痛相關的神經。利用免疫細胞化學染色的方法研究皮膚上的這些小纖維感覺神經並加以定性及定量,便得以客觀檢視表皮內的小纖維感覺神經是否有退化與數量減少。這對小纖維神經病變之診斷無疑提供了具體又客觀的證據。除了前述可供檢視皮膚內神經狀態外,皮膚切片也可檢視存在於表皮層中的小血管是否有血管病變或其他異常之訊息,這對臨床上懷疑血管炎的病人等於提供了除了進行內臟器官切片以外另一個評估血管狀態的途徑。具備表皮內神經部分去神經化但又不至於嚴重到完全去神經化的

局部神經傷害模式對建立一個神經痛模式是其中一項重要的考量。當神經受損後,感覺神經位於皮膚的末梢端與位於坐骨神經的近端是否有不同的變化,以及可否呼應神經痛之行為表現一直是討論的重點。一個具神經痛行為表現且可提供感覺神經皮膚末梢端客觀評量並且加以定量的動物模式對此問題的深入探討也就愈顯重要。以目前大部份的缺血動物模式來看,要符合可模擬局部缺血性神經傷害且具有高重現性又接近實際病生理狀況這些要求,現有的缺血動物模式都令人不甚滿意。常見的缺血動物模式主要是利用綁住血管、栓塞微小血管、或對血管進行壓迫阻斷血流方式來製造缺血效應,這些方式包括:綁住或切斷脊髓或坐骨神經,以雷射照射或以光化學反應搭配光感物質

使用使血管產生栓塞,將主要供應後肢的血管進行栓塞,以止血帶捆綁營造肢體缺血,或是利用人造微栓子進行阻斷血流等等。這當中有些模式的方式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因綑綁作用所帶來對坐骨神經的直接機械性壓迫效應,或雷射直接照射效應對神經的傷害,都可能干擾判讀缺血傷害對神經的影響。若要避開這些干擾, 將動脈綁住使其供應的神經產生缺血似乎是較單純且接近病生理的狀態。然而過去以將動脈綁住方式的動物模式大多是在體型較大的動物身上以方便進行,僅有少數報告曾於小鼠身上進行綁住動脈手術阻斷血液製造神經缺血狀態,且這些模式報告不是將重點放在探討關於神經痛的議題。考量到目前已有許多模擬人類疾病的基因轉殖鼠可供使用,若能直接

於小鼠上建立一套手術方式容易進行且具備神經痛產生之缺血性神經病變之動物模式,將對未來探討缺血與神經痛之相互關係與病生理機制有莫大助益。我們的研究計畫目的是要探討︰1. 缺血傷害對末梢神經的影響及神經類別對缺血之耐受性有無差異 2. 神經痛之產生與缺血傷害之關聯性。我們將計畫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進行臨床病人的觀察與研究:就臨床上以缺血為主要疾病特質來考慮, 我們選擇血管炎同時合併末梢神經症狀的病人為研究對象,藉由觀察其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結果,分析探討兩個主要議題︰(1) 血管炎病人神經痛之類型及其皮膚內神經的病理變化及特徵 (2) 血管炎病人皮膚內血管發炎的狀況。第二階段設計研發一個模擬臨床

神經缺血合併有神經痛表現的動物模式:基於將來方便適用於基因轉殖鼠之考量,我們欲在小鼠身上建立一個操作簡單且結果重現性高的缺血性神經病變之動物模式,並利用此模式來探究神經缺血是否會引起神經痛。利用簡單易行的股動脈綁住手術搭配血液再灌注,然後從疼痛行為觀察及測試,電生理評估, 病理學分析等方式多面向探討缺血傷害對末梢神經的影響,及不同類別之神經纖維對缺血耐受度之差異。並利用此缺血性神經病變之動物模式測試神經痛藥物對神經痛行為的改善效果。我們的假說為缺血的程度會影響神經痛的嚴重度及神經痛的類型,此與掌管痛覺的神經受損有關;經由檢查皮膚內的感覺神經末梢狀態評估小纖維感覺神經對此缺血傷害之耐受度與神經痛

行為之關聯性,進一步測試神經痛藥物對神經痛之改善效果。第一階段進行臨床觀察與研究血管炎併末梢神經病變與皮膚小纖維神經退化。研究所選取的病患需同時符合下述兩項條件:(1)臨床表現為急性或亞急性多發性神經病變(2)具有符合血管炎認定的神經切片病理檢查結果。所有收案的病人都經過詳細的神經學評估及一系列的實驗室檢查以排除代謝性或感染性疾病相關的末梢神經病變,並於病患單側小腿外側位置臨床上無明顯血管炎病灶處進行皮膚切片,然後以免疫組織化學分析皮膚中的浸潤細胞類型,包括標記巨嗜細胞的CD68,標記T細胞的CD3,以及標記B細胞的CD20。表皮內神經支配狀態的定量分析則是以計算表皮層中PGP 9.5陽性反應

的神經的數量算出表皮神經密度(epidermal nerve density)。結果顯示,所有病人都有急性或亞急性表現的肢體無力及感覺異常。大多數的病人都有疼痛的抱怨(六個病人當中有五個)。有三位病人的脊髓液蛋白質呈現異常增高。神經傳導檢查結果為軸突型多發性神經病變。經過免疫相關方式治療後(類固醇, 血漿置換或cyclophosphamide),所有病人在肢體無力都有顯著進步,且神經痛也都有減輕。血管炎的病理檢查結果方面,在腓腸神經及皮膚的真皮層血管可見到T細胞及巨嗜細胞標記為主的發炎細胞圍繞血管浸潤的現象。這些血管炎病人的表皮內神經數量明顯的減少,甚至有些病人的皮膚表皮層為完全的去神經變化(

completely denervated)。所有血管炎病人的表皮神經密度與正常人相比都有顯著的下降(0-3.18纖維/公釐)。此外,真皮層內的神經亦呈現神經退化的型態表現;有些病人的皮膚切片中甚至可見環繞汗腺的神經也有神經退化現象。第二階段進行研發一個模擬臨床神經缺血合併有神經痛表現的動物模式,即小鼠缺血-再灌流之動物模式,將單側股動脈綁住搭配血液再灌流,然後以雷射都卜勒血流儀評估供應脛神經之神經表層血管之血流狀態。行為測試包括了機械刺激引起之感覺異常冷刺激引起之感覺異常之定量分析。神經的電生理評估則是進行坐骨神經的運動功能檢查。腳底足墊(後腳的第一對足墊)的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是以 PGP 9

.5標示出有髓鞘與無髓鞘神經,並且進行表皮神經支配的定量分析算出表皮神經密度。藥物試驗則分別於以腹腔注射生理食鹽水或溶解於無菌水的gabapentin。結果顯示,在股動脈綁住後,手術側的神經外膜的血管血流(血液流速:術後流速/術前基礎值)在術後10分鐘內明顯降到術前的40%以下(流速比值flow ratio 37.5% ± 9.2%, p = 0.002)且神經外膜的血管血流減少狀況在動脈綁住的過程中持續存在,直到鬆開綁線才恢復;鬆開綁線後1小時內,原本減少的血流即回升到綁線前的流速。缺血傷害導致小鼠產生明顯的神經痛相關之行為。這些行為改變及異常的走路型態在術後4到14天之間最明顯,然後約於術

後21天開始減輕。股動脈綁住經3、4、5或6個小時不等的缺血時間後在術後1週可產生機械刺激引起之感覺異常。在缺血5小時的這組,於術後第4到第56天可見手術側的機械刺激縮腳閥值相較於對照側有顯著降低的現象(POD 4:0.04 ± 0.06 vs. 0.1 ± 0.03 g,p < 0.001;POD 56:0.01 ± 0.008 vs. 0.06 ± 0.03 g,p = 0.017)。小鼠經股動脈綁住缺血5小時後也產生丙酮刺激引起之感覺異常。在術後第1到第56天相較於對照側來看,手術側對冷刺激()的反應相較於對照側來看顯著更為強烈(POD 1: 2.81 ± 0.97 vs. 1.33 ±

0.47,p < 0.001; POD 56: 2.57 ± 0.53 vs. 1.71 ± 0.7, p = 0.003)。在術後第7天,缺血效應導致手術側的複合肌肉動作電位的振幅較對照側明顯下降且存在劑量效應(p = 0.009 on ANOVA and post-hoc analysis)。在缺血5小時的這組,手術側其複合肌肉動作電位振幅下降的現象持續到術後第56天且未見改善(3.38 ± 1.83 mV on POD 7 vs. 4.00 ± 1.68 mV on POD 56, p = 0.559)。缺血傷害於術後第7天可見相較於對照側來說,手術側的表皮神經密度顯著減少。真皮層內的

神經也可見明顯的退化。此表皮去神經化之效應與缺血時間長短也有關係,缺血時間較長的相較於缺血時間較短的組別表皮神經密度明顯更低 (p = 0.027 on ANOVA and post-hoc analysis)。此外,比較缺血5小時的這組術後第7天的神經密度8.34 ± 1.62 fibers/mm及術後第56天的神經密度7.89 ± 1.44 fibers/mm 兩者並無顯著差異,這代表了皮膚去神經化的現象直至術後第56天仍未見改善。若比較術後第56天複合肌肉動作電位的振幅與表皮神經密度兩者在手術側/對照側之比值,發現表皮神經密度之比值(27.5% ± 6.1%),顯著低於複合肌肉動作電位振

幅之比值(50.5% ± 24.0%) (p = 0.026),此說明了缺血對小纖維神經的傷害比對大纖維神經來得嚴重。機械刺激引起之感覺異常及丙酮刺激引起之冷感覺異常在給予gabapentin後(劑量各為50 與 100 mg/kg)30分鐘到3小時之間明顯的被改善,效果最顯著是在給藥後1小時且有劑量效應。從第一階段關於血管炎合併末梢神經病變的臨床研究中,我們得到了兩個重要的結果以評估及了解末梢神經病變與血管炎的關係:1.神經痛是這些病人常見的感覺症狀;除了過去認為易受缺血傷害影響的大纖維神經外,小纖維神經於這些血管炎的病人也同樣出現受損現象。2.即使在臨床上皮膚外觀無明血管炎病灶處仍可存在明

顯的血管發炎病理變化。我們研究的這些血管炎病人的表皮神經密度與正常人相比都有顯著的下降,這證據客觀說明了於血管炎併神經變的病人皮膚內的感覺神經末梢存在著退化現象,而這點正呼應了臨床上這些病人的神經痛及感覺不適之症狀。我們的研究結果清楚的證實在血管炎存在下皮膚內小纖維感覺神經末梢退化受損的現象。研究的第二階段進行了模擬缺血性神經病變的動物實驗。在此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小鼠模式:以股動脈綁住及再灌流產生缺血性神經病變。由於股動脈綁住處直接產生的血管物理性傷害距離坐骨神經還有一段距離,因此這模式避開了可能對坐骨神經直接產生物理壓性傷害的疑慮。這套缺血及再灌流系統重現了兩件臨床上重要的現象:神經痛與神經

退化。其中神經痛的部分又包含了於術後7天出現且持續到術後56天的自發性神經痛相關行為變化及經刺激誘發之神經痛相關行為(包含機械刺激引起之感覺異常及丙酮引起冷刺激之感覺異常),且這些神經痛相關行為可經由給予抗神經痛藥物獲得改善。本研究之主要貢獻在於:我們發展了一套簡單且結果重現性高的新的缺血性神經病變小鼠模式以模擬臨床上的缺血性神經病變與神經痛。此局部缺血性神經傷害系統包含了:1.在病理及電生理上提供關於大纖維神經及小纖維神經受損神經退化的證據 2.神經痛的產生,此包含了自發性神經痛相關行為、以及可被抗神經痛藥物減輕的機械與冷刺激誘發之感覺異常。此動物模式可供我們經由多面向探究缺血性神經傷害之程

度與神經痛之產生彼此間的關聯性,而評估的方式可由行為觀察、電生理檢測、以及病理學研究多種客觀方式進行。由於我們的模式是建立在小鼠,具有可利用基因轉殖鼠進一步探究缺血性神經病變神經受損與神經痛之產生彼此間的關聯性及致病機轉,並以之測試欲研究的分子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及相關的藥物研發之優勢。我們期待新建立的缺血性神經病變小鼠模式能為缺血性神經病變及相關疼痛的病生理研究帶來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