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部發育遲緩疾病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腦部發育遲緩疾病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姿盈寫的 兒童職能治療師教你玩出無限潛力!:給0〜6歲孩子的分齡學習遊戲書(含附錄:全彩16P) 和鮑杏儀的 提升孩子專注力,家長自己來:40個鍛鍊腦力、穩定情緒、促進學習的整合運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羊水晶片基因罕見疾病異常篩檢也說明:羊水晶片適用對象:; 具有先天性異常或發育遲緩,但無法找到原因者。 ... Oligo羊水晶片可檢測之常見疾病: ... 腦部發育異常、腦迥發育不良。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台灣東販 和張老師文化所出版 。

國立陽明大學 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 蔡英傑所指導 郭玟君的 在MPTP 誘導類帕金森氏症小鼠模式中探討乳酸菌 YM_A 之神經保護功效與機制 (2016),提出腦部發育遲緩疾病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帕金森氏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 郭靜姿所指導 黃琬純的 自閉症類群障礙兼藝術才能優異青年之家庭支持系統網絡及其歷程 (2015),提出因為有 自閉症類群障礙、藝術才能優異、青年、家庭支持、網絡的重點而找出了 腦部發育遲緩疾病的解答。

最後網站發展遲緩- 兒童發展評估及療育中心- 特色部門- 科別介紹則補充:發展遲緩高危險群兒童 ... 發展性協調不良、腦性麻痺、脊髓損傷、智能不足、腦瘤、頭部傷害、腦缺氧、腦部感染、肌肉失養症、 ... 遺傳疾病:唐氏症、小胖威利、其他。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腦部發育遲緩疾病,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兒童職能治療師教你玩出無限潛力!:給0〜6歲孩子的分齡學習遊戲書(含附錄:全彩16P)

為了解決腦部發育遲緩疾病的問題,作者吳姿盈 這樣論述:

  帶孩子親近大自然、運動,或外出與人互動、學習人際相處,不管對孩子的腦部或身體發育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體驗。   然而,若不巧碰到下雨天、孩子生病剛痊癒、夜晚,或疾病流行期等,不方便外出的日子,或是無法與同儕一起玩的時候,待在家裡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些什麼、提供他們哪些對成長有幫助的刺激、養分呢?     本書是寫給家有0〜6歲學齡前孩童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   依據孩子的年齡分為0〜1歲、1〜3歲、3〜6歲三個不同階段,   介紹52款在家就能玩、不需複雜道具就能進行的親子遊戲。   希望能提供靈感,讓大家的居家相處的時光過得更加充實、愉快。     邀請大朋友小朋友一起放下智慧型手機、平

板,   盡情享受對大腦與身心發展都有益處的52款居家親子遊戲吧!     第一階段0-1歲學習目標   【感官發展】【情感依附】【翻身訓練】【坐姿訓練】【站立行走訓練】【口語發展】【表達發展】【動作模仿】【認知發展】【身體概念】【手眼協調】【感覺統合】【肢體動作】【精細動作】【環境探索】【問題解決】【親子互動】【寶寶瑜珈】【親子運動】【嬰兒按摩】   第二階段1-3歲學習目標   【認知學習】【配對認知】【觸覺刺激】【肢體動作】【手眼協調】【精細操作】【感覺統合】【環境探索】【親子互動】【創意想像】【生活自理】【家事參與】【自製教材】   第三階段3-6歲學習目標   【認知學習】【視知

覺】【聽知覺】【核心肌群】【肢體協調】【手眼協調】【精細動作】【運筆發展】【感覺統合】【專注力】【正向情緒】【情緒穩定】【平衡感】【反應力】【親子互動】【生活自理】【兒童瑜珈】【自製教材】 作者簡介     吳姿盈   國家高考合格職能治療師、中華民國兒童瑜珈協會合格教師。   總是用「全人」的觀點關心著所有與孩子生活相關的議題,希望藉由分享遊戲活動與教養觀念,幫助每一個孩子與家庭更順利、更快樂地成長。   目前擔任永和醫院、善牧嬰兒之家、馥康職能治療所等機構的職能治療師、專業課程講師及親職講座講師。   FB粉絲專業   www.facebook.com/FunPlayWith

OT/ 推薦序 前言 第一章  0-1歲的親子遊戲 01面對面遊戲 02躲貓貓遊戲 03看一看,聽一聽,找找玩具在哪裡 04翻滾吧寶貝! 05大球搖搖搖 06我是不倒翁 07毛毛蟲爬爬爬 08爬小山、過山洞 09小腳腳向前走 10踩踩不一樣的地板 11寶寶伸展運動 12寶寶親子運動 13我是小小音樂家 14小手手玩玩具 15照鏡子遊戲 16翻翻小書、認識圖片 17寶寶的表達練習 18幫寶寶按摩前應該知道的事情 19按摩小腳腳 20按摩小肚肚 21按摩小手手 22按摩小臉臉 23按摩小背背 24隨著寶寶成長的按摩調整 第二章  1-3歲的親子遊戲 25走路真有趣 26爬上

爬下的遊戲 27好好玩的球球 28跳跳遊戲 29動物派對 30奶粉罐遊戲 31鞋盒DIY遊戲 32貼紙遊戲 33蓋印章遊戲 34撈魚遊戲 35黏土遊戲 36曬衣夾遊戲 37塗鴉遊戲 38疊高積木蓋房子 39剪刀遊戲 40我是生活小幫手 第三章  3-6歲的親子遊戲 41 Jump!開心跳跳! 42我是大力士 43平衡遊戲 44球類遊戲 45氣球不落地 46親子瑜珈好好玩 47聽覺專注力遊戲 48生活自理我最行 49視知覺遊戲 50數字與注音遊戲 51剪刀小高手 52運筆遊戲   自序 給爸爸媽媽的話   隨著科技的進步,您是否覺得孩子的童年被3C綁架了呢?在忙碌的生活中,會不會有

不知道該陪孩子玩什麼遊戲的困擾?   對這個時代的許多孩子而言,滑手機、看影片似乎比「玩遊戲」更有趣,因此他們花更多時間在盯著螢幕,而非與人真實地互動、體驗遊戲的樂趣。越來越多孩子出現感覺統合失調與專注力不足的問題,很多時候其實都只是因為「玩」得不夠。   全球化的疫情增加了我們與孩子居家共處的時間,我看到許多爸媽非常希望能夠了解「如何陪孩子玩耍」,更別說是遲緩兒童的家長,透過活動幫助孩子發展的需求更是迫切。   若我們希望孩子放下手機,最簡單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陪孩子玩。真心希望這本書可以變成每位爸媽實用的工具書。   拿到書以後,無須按表操課地帶著孩子進行書中提到的每個活動,而是當

我們想陪伴孩子玩、需要一些點子或靈感時,翻一翻這本書或許就能找到答案。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我們今天來玩什麼好呢?」、「這個遊戲看起來很好玩,要不要來試試看?」,然後找到一個爸媽和孩子都樂在其中的遊戲,給予孩子高品質的陪伴。   許多參與過親子遊戲課程的家長都會告訴我,在陪伴孩子玩的時光裡,他們發現自己學習到如何更專注地看著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喜好,也無形中提升了自己身為父母的自信心與成就感。和孩子玩遊戲的過程中,別忘了保持彈性,若孩子拋出不同的想法,我們可以試著去傾聽、理解與接納,讓遊戲隨時保持著改變的可能性。有時候會發現,剛開始是我們帶領孩子開啟遊戲,最後卻是由孩子的創意帶領我們,一

起享受遊戲的樂趣。   在這本書裡,我從職能治療的專業出發,根據孩子發展的脈絡,整合這些年的工作經驗,盡可能把不同類型的遊戲整理出來,包括肢體協調、手部操作、認知思考、口語表達、專注力、親子按摩、親子瑜伽等領域,大部分的遊戲都是在家就能玩。   「家」是孩子重要的學習場域,「遊戲」則是孩子享受童年的過程,而大人的任務,就是讓生活充滿遊戲的可能。   除了遊戲的方法之外,我也試著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解釋孩子的發展需求與歷程,希望能幫助更多人重視遊戲對於孩子發展的重要性。   也許在書中,您也能找到一些曾經帶孩子玩過的遊戲,希望透過我的描述,能讓這些遊戲的意義被看到,而且讓大家了解如何從一個

遊戲概念出發,去延伸、變化出更多好玩的遊戲。   這些年,我和許多父母與孩子共度了寶貴的時光,包括親子課程、特殊兒的職能治療、嬰幼兒按摩、幼兒瑜伽、親職講座……等,這些都是很重要的養分,成就了這本書的點點滴滴。   在此真心感謝我在專業路上遇到的每一位家長與孩子,和你們互動的過程讓我不斷反思與進步,成為更好的吳老師。   有些事,不做不會怎麼樣,但做了會很不一樣。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也許很多回憶會隨著歲月流逝,但被陪伴、被關愛的感受會留在孩子的心中。希望當我們的孩子長大後回想起童年,都是那些遊戲帶來的快樂記憶。   0-1歲遊戲 遊戲名稱 躲貓貓遊戲 【親子互動】【認知學習】【問題解決

】 適合年齡 0-1歲 發展重點  寶寶在2歲前,會發展出一個重要的認知能力叫做「物體恆常概念」,也就是能理解某個東西或某個人離開視線範圍但仍然存在的概念。有了物體恆常的概念,寶寶能穩定地與他人產生感情的依附關係,也能對於外在事物環境感到更有安全感與掌控感,而物體恆常概念也是將來空間認知與邏輯推理發展的重要基礎。 遊戲引導與變化  臉部躲貓貓: 看看媽媽在哪裡? 寶寶0-4個月大時,我們可以多和寶寶玩臉部躲貓貓的遊戲,像是在寶寶面前用手把我們的臉遮住後再打開,用誇張好玩的方式和寶寶互動,反覆和寶寶玩這樣的遊戲,除了可以增進我們和寶寶之間的親子互動,也能讓寶寶知道,大人的臉雖然被遮住了但依然存在

。當寶寶4-6個月大時,我們可以在寶寶的臉上蓋上一條小手帕,觀察寶寶能否知道如何將手帕拉開看到大人,若寶寶成功自己拉開手帕了,別忘了給寶寶一個最棒的鼓勵與微笑,讓寶寶知道他做得很棒! 玩具躲貓貓: 玩具怎麼不見了? 當寶寶更大一些,發展出坐姿或爬行動作後,我們可以故意在寶寶面前,用杯子將小餅乾蓋住,或是用布遮住玩具,觀察寶寶能否知道如何移除障礙物拿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如果寶寶知道把杯子拿起來就能吃到餅乾、移開布就能找到心愛的玩具,那就代表寶寶有基礎的物體恆常概念囉! 如果寶寶一直沒有主動的反應或是求助於大人,也不用太緊張,大人可以示範給寶寶看如何移開布找到玩具的過程,並且鼓勵寶寶模仿,反覆觀察與

練習後寶寶也能漸漸地學會這樣的概念。 1歲過後,可以繼續和寶寶玩猜猜東西在哪裡的遊戲,像是在寶寶面前把球滾走讓寶寶練習去撿回來,或是把幾樣東西在寶寶面前藏起來,讓寶寶練習去找出來,都是非常棒的親子互動遊戲。 ▲用手帕把玩具遮起來,鼓勵寶寶自己去找出來。 ▲用手帕和寶寶玩臉部躲貓貓遊戲。 ▲讓寶寶練習掀開杯子或碗蓋,找出被遮住的小餅乾。

在MPTP 誘導類帕金森氏症小鼠模式中探討乳酸菌 YM_A 之神經保護功效與機制

為了解決腦部發育遲緩疾病的問題,作者郭玟君 這樣論述:

帕金森氏症 ( Parkinson’s disease ) 是全球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因為黑質多巴胺神經元退化,導致紋狀體多巴胺總量大幅降低,產生許多行為缺失的問題,包含:靜止時不自主的顫抖、運動遲緩、肌肉僵硬以及姿勢不穩定等等。基於菌腦腸軸線學說研究發現許多精神益生菌可透過菌腦腸軸線影響宿主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和表現。在本實驗室先前研究發現預先長期給予乳酸菌YM_A的老鼠可以恢復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 ( MPTP ) 誘導的運動行為缺陷。因此在本研究繼續使用MPTP誘導之類帕金森氏症小鼠模式進一步了解YM_A改善帕

金森氏症之功效性與機制,並以爬竿試驗和平衡木試驗評估老鼠行為缺陷改善之能力。因此設計了三種實驗策略欲探討YM_A對中樞神經多巴胺系統的保護功效,分別是事先長期餵食YM_A連續28天並在最後5天進行MPTP注射( pre-treat )、同時餵食乳酸菌和MPTP注射連續19天 ( co-treat ) 以及MPTP注射連續19天期間的後兩週餵食乳酸菌 ( post-treated ) 的實驗流程。實驗結果發現相較於其他親源相近菌種 ( YM_B以及YM_C ),YM_A改善老鼠行為缺陷的能力皆為最佳,而且餵食YM_A或常用於治療帕金森氏症的藥物L-3,4-dihydroxyphenylalani

ne ( L-DOPA ) 的老鼠可以增加腦部紋狀體superoxide dismutase ( SOD ) 含量,用以對抗MPTP注射所造成的氧化壓力。此外也發現雖然在給予YM_A並進行MPTP注射的老鼠無法使紋狀體的tyrosine hydroxylase ( TH ) 蛋白質表現量恢復至正常水平,卻可以降低因為MPTP誘導所增加的α-Synuclein蛋白質表現量,使之恢復至正常水平,又α-Synuclein對於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過程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表示YM_A可能透過調節腦部多巴胺之釋放,來達到改善MPTP誘導所產生的行為缺陷問題。

提升孩子專注力,家長自己來:40個鍛鍊腦力、穩定情緒、促進學習的整合運動

為了解決腦部發育遲緩疾病的問題,作者鮑杏儀 這樣論述:

  去除生理壓力,進入全腦學習     孩子上課容易分心,問他問題反應也很慢嗎?   甚至因為老是坐不住干擾到同學而被排擠?   還是坐沒坐相,尤其喜歡趴在桌上寫作業?   寫字也潦草、超出格外,而且寫沒多久就喊累?     如果你再三規勸,孩子仍是依然故我,   在埋怨他調皮、懶散、不聽話之前,   請先確認他是不是因為原始反射而「身不由己」!     原始反射是新生兒最初的動作,主要做為保護及求生之用。   這些動作若因創傷、疾病、腦部發展遲緩……等未能及時整合,   就會對專注力、自主動作、姿勢、行為、情緒等造成負面影響,   像是在學習障礙兒童身上都可發現殘留的原始反射。     

從事物理治療工作長達二十餘年的作者   見過許多孩子因殘留的原始反射,影響到腦部成長及學習,   因此致力於推廣相關對策──   教導家長在家中為孩子做初步評估,並藉由運動來促進原始反射整合。   書中簡易、趣味、在家就能做的七大類親子運動,   可強化身體技巧、集中注意力、舒緩焦慮、促進感覺統合、平衡原始反射,   讓孩子不必再於生理緊張下學習,學得更輕鬆更愉快,   更容易專注、反應機敏、姿勢端正、寫字工整、情緒穩定!      本書特色     特色1: 香港協康會資深物理治療師經驗分享   讓每個學生都是在整合狀態下學習,而非在生理緊張中學習。     特色2: 完全圖解,專業知識一目

了然   兩百多幅案例照片與解說插圖,讓你秒懂有礙成長學習的七大原始反射。     特色3: 詳列自行檢測要點,及早發現問題   提供簡易測試和觀察重點,讓家長立即評估孩子學習困難的背後原因。     特色4: 多種居家整合運動,時時激發腦力   介紹40種動作簡單、不需特殊器材的運動,讓孩子在家隨時做全腦開發。   各界好評推薦(謹依來文順序排列)     王群光 資深自然療法醫師   吳東昇 仁德醫護管理專科調理保健技術科主任    曾嫦嫦 臺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顧問    李倩欣 物理治療師    李紫雲 高級特殊幼兒導師    蔡慧明 國際肌應學院觸康健教務理事    盧美玲 物理治療師

    珮妍媽媽 典型自閉症兒母親    莊潔瑜 RDI® 關係發展介入法顧問    溫德怡 社工    何美君 物理治療師   周潔芳 高級特殊幼兒導師   許鳳櫻 物理治療師   蘇健勤 高級物理治療師   專家推薦     認識杏儀學姐已有超過七年的時間,她一直是一位精進的人。不論自身修行還是兒科物理治療工作,她都不只安於傳統,一直在努力學習及進修,祈望找到更好的方式及技術去幫助有發展障礙的兒童。這本《提升孩子專注力,家長自己來:40個鍛鍊腦力、穩定情緒、促進學習的整合運動》便是學姐多年學習原始反射整合及工作應用心得,真心推薦給每一位家長,本書絕對能幫助你更了解自己的小孩,以協助他們成長

得更美好。──何美君(物理治療師)     在教育生涯裡需要不斷學習及反思我們的「不懂」。我真的慶幸能在有工作歷練後,閱讀《提升孩子專注力,家長自己來:40個鍛鍊腦力、穩定情緒、促進學習的整合運動》,使我更明白我的「不懂」。它的確啟發我對教育有需要兒童的新思維。   這本書以簡單文字帶領讀者了解影響兒童學習的基礎元素,又以直接方法及易懂的例子引領讀者學習整合技巧。真的要感謝這書的誠意及面世,請好好運用及珍惜它,它定能讓我們重新找到學習的樂趣。──周潔芳(高級特殊幼兒導師)     做為兒科物理治療師,我時常會觀察孩子成長中的各種發展範疇,不單單體能,更要全面地配合其情緒、社交和專注力等。我們為

特殊學習需求的孩子,訂立以目標為本的訓練和提供別具創意的遊戲,讓他們更投入學習。但往往在訓練期間,總遇上難以解決的根本──原始反射。   作者在這本《提升孩子專注力,家長自己來:40個鍛鍊腦力、穩定情緒、促進學習的整合運動》中,詳細列出如何從不同角度觀察孩子的問題,再引伸出因體能的不足,影響長遠學習。她融合各身體系統,整合原始反射,設計多元運動,提升學習狀態。家長們和孩子定能獲益,更重要的是:在愉快的氣氛下學習和成長。我除有幸在專業的角度看此書外,身為一位物理治療師媽媽,深深感受到作者為我家當時仍是三歲的孩子治療時,其智慧和獨到的慧眼,讓我重新擴展治療師的眼界和思維。   鮑:謝謝妳出版此書,

無私地分享專業上的知識,更為一眾孩子及家長提供明燈。──許鳳櫻(物理治療師)     有幸蒙邀推薦鮑杏儀老師的著作《提升孩子專注力,家長自己來:40個鍛鍊腦力、穩定情緒、促進學習的整合運動》,與杏儀同窗修畢物理治療學士,一起踏上兒科物理治療師的專業生涯,各盡所能在不同崗位服務有特殊需求的幼兒,轉眼已廿五戴。杏儀在健腦操及原始反射整合的專業知識及臨床經驗豐富,亦樂於與人分享心得,我亦受惠其中。時代促使杏儀執筆撰寫這本書,深入淺出地讓大眾(尤其是育有發展及學習困難子女的家長)了解原始反射的重點,及圖文並茂地闡述整合的步驟,相信必有助將原始反射整合運動普及化,給家長多一個可在家中應用又能改善學習表現

的方法,實在值得推介。──蘇健勤(高級物理治療師)

自閉症類群障礙兼藝術才能優異青年之家庭支持系統網絡及其歷程

為了解決腦部發育遲緩疾病的問題,作者黃琬純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究ASD藝術才能優異青年的家庭系統與網絡對其才能發展的支持歷程,以及青年對家庭支持的評價與感受,並蒐集青年藝術才能發展歷程的藝術表現和認知特徵。採用立意抽樣三位ASD青年並邀請其家庭參與,先透過半結構式的訪談蒐集資料,再以敘事研究「整體—內容」進行支持歷程分析。研究結果發現ASD青年出現學者症候群藝術家的藝術表現與特徵,包括特定於繪畫和雕塑領域、天分於幼年時出現、擁有透視法繪圖與物體三度空間感知能力、大量的主題式作品、新穎原創的表達派與素描性質的寫實派、媒材的選擇依喜好而固著、現實生活經驗為創作的主要題材。藝術表現與其認知特徵有關,包括不喜複雜好單純、高度系統化、文字創作能力帶動

繪畫思維力與創造力、延伸練習。ASD青年家庭支持系統具父母次系統且無隔代教養,僅一家庭無手足次系統。ASD青年與父母次系統的互動能形成支持;與手足次系統的互動能形成正向影響;而用餐時光,則能增進和家庭成員的認知和情感交流。ASD青年家庭內部支持網絡包括父母親、手足、親戚,外部支持網絡包括學校、臺師大特教系藝術才能研習班、家庭教師、安親班幼教老師、社會支援團體與宗教團體、朋友。家庭內部支持較多時,外部環境支持來源稍少未見得對藝術才能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但學校及臺師大特教系藝術才能研習班均作為三個家庭外部環境重點支持來源,給予家庭所無法提供的支持,對ASD青年的藝術才能發展有其增強作用。此外,情緒性

支持無性別差異。三個家庭支持歷程內容相似為「重視情緒發洩或行為管理」、「陪伴」、「愛與尊重,安慰與鼓勵」、「扮演經紀人或祕書」、「旅遊或外出經驗」;各自特有的內容為Snow家庭的「推動另類安置」、「情境與人脈支持」;Forest家庭的「一般人的教育」、「不忌諱自閉症標籤」;以及Wood家庭的「母親為藝術啟蒙者」、「信仰支持」、「對生涯持寬鬆心態」。另一方面,歷程裡發現階段性變化的七個項目包括「家長對特殊才能的認知、態度與行動」:初無栽培想法,後因ASD或升學對優勢才能轉而重視,最後正式發展藝術才能並全力支持;「青年的變化」:藝術媒材均先經歷硬筆時期,再至軟筆時期,且ASD特質和藝術才能呈消長趨

勢;以及「手足對ASD青年的認知變化」;「Snow母子關係的變化」;「Forest母女權力移轉」;「Wood母親心境變化」;「Wood父親家庭參與的變化」。並歸納出青年才能發展的主動性因素為教師發掘發展和母親挺身而出;被動性因素為青年的升學或轉學事件。發展良好的可能因素有四:青年的天生藝術才能與執著、家庭支持、適時出現啟蒙者或重要他人、外部環境支援。關於ASD青年對家庭支持的感受與評價是三位青年均對家庭或父母表示感謝之意,亦可發現他們對母親有較多的支持感知,比如母親給予較多的愛與鼓勵、需要母親協助處理日常和藝術事務。研究結果可作為家庭與社會網絡成員對ASD藝術才能優異青年之親職和支持的依據及參

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