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地名的由來與演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臺北市地名的由來與演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華勝寫的 吃貨簡史 和雙寶娘(譚惋瑩)的 別只教孩子善良與光明:其實孩子的世界是一場江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灣所有地名也說明:台中市地名‎ (3個分類, 206個頁面) 台北市地名‎ (2個分類, 15個頁面) ... 張的「張」、七堵的「堵」,我們只要了解單位詞,就可以猜出地名的由來!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出版 和方智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 蔡淑瑩、彭光輝所指導 謝秋吟的 以五營文化探討文化景觀暨地方產業促進地方創生-以臺南市學甲寮為例 (2021),提出臺北市地名的由來與演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文化景觀、地方創生、五營、地方特色產業。

而第二篇論文銘傳大學 商品設計學系創新設計與管理碩士班 大鋸智所指導 李孟謙的 鹿港供桌工藝文化為基礎之解說手冊創新設計 (2021),提出因為有 鹿港、傳統家具、供桌、說明手冊的重點而找出了 臺北市地名的由來與演變的解答。

最後網站從昔日榮景到今日清幽,天母人始終很做自己的在過生活則補充:「天母」地名的由來,較有根據的說法是1933年日治時期,由中治稔郎在今日 ... Photo Credit: Lig Lin 士林與天母的分界,70年代台北市政府為了從士林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臺北市地名的由來與演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吃貨簡史

為了解決臺北市地名的由來與演變的問題,作者陳華勝 這樣論述: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吃貨留其名。 從先秦到明清,尋找中國飲食起源,追溯52道經典菜品的歷史演變, 探討各地飲食文化,細數歷朝歷代愛好美食的老饕。 專文推薦 李廼澔 中國文化大學語文中心兼任助理教授/《百年飯桌》、《百年和食》作者|陳啟鵬 《商業周刊》歷史專欄作家/南陽街補教名師 好評推薦 余遠炫 歷史專欄作家|胡天蘭 美食家|黃春木 教育部師鐸獎得主/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歷史科教師 ──依姓氏筆劃序 一部鍋碗瓢盆裡的中國史。 一部柴米油鹽烹的發展史。 一部貫古而通今的吃貨史。 什麼樣的魚藏得了一把劍?──專諸刺王僚獻上的「鱖魚」。 什麼是晉元帝的「禁臠」 ?──沒人敢跟他搶吃的「

豬頸肉」。 「夫妻肺片」為什麼沒有肺?──因為只是牛雜碎的「廢片」。 公子宋的食指一動……──一隻「甲魚」竟會引起一場政變。 於盤碗杯盞、觥籌交錯之中,與歷代君臣、文豪共赴一場饕餮盛宴! 本書特色: ‧很多人走遍大江南北,吃遍天上人間,卻不知此菜由來。《吃貨簡史》融冶史話、菜譜、文采、趣味於一爐,一卷在手,可助食興,可廣見聞。 ‧「三世長者知被服,五世長者知飲食」,飲食文化是由時間養成的,《吃貨簡史》以時間為軸,分享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兩宋和元明清三朝的飲食情報,以及背後蘊含的文化內涵。 民以食為天,廚師寫菜譜,美食家畫美食地圖,吃客看《舌尖上的中國》,只有華勝從歷史、名人、名菜,

活靈活現的寫了一本《吃貨簡史》。 ——胡學東 北京冠月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家常也罷,盛宴也罷,有滋有味,才是快樂人生的境界。有滋有味,在於食材的天南海北,在於大廚的切燴烹氽,更在於千年吃貨那些海闊天空的故事。《吃貨簡史》讓我們在觥籌之間,品嘗到一種文化的至味! ——姜青青 南宋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高級編輯  

以五營文化探討文化景觀暨地方產業促進地方創生-以臺南市學甲寮為例

為了解決臺北市地名的由來與演變的問題,作者謝秋吟 這樣論述:

近年我國面臨人口少子化與高齡化的衝擊,中青壯年人口大量移往城市,鄉村地區面臨勞動人口外移與老化窘境,為因應人口結構變化與均衡區域發展問題,政府將地方創生列為當前重要施政項目。於2019年核定「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更積極協助地方政府挖掘在地文化底蘊,盤點各地方「地、產、人」的資源以「創新、創意、創業」的策略,帶動發展地方產業與提升地方文化,來達到振興地方經濟,吸引地方青年回流,促進城鄉均衡發展的目的。隸屬臺南市學甲區的學甲寮聚落,在人口外移、社區老化的時代洪流衝擊下也無法倖免,學甲寮聚落存有臺灣早期中南部沿海村落的五營營寨,其背後具有的文化意涵與象徵,深具保留與宣揚價值。因此本研究以學甲寮聚

落的五營文化為基礎,針對聚落內文化景觀與地方產業來挖掘,探討聚落促進地方創生的課題。本研究方法採訪談法,訪問聚落各階層人士20人;KJ調查法,調查不同年齡層的地方人士10人;再輔以田野調查法,全面收集聚落內的各種地方特色景觀資源,作為本研究提出地方創生發展策略的依據。本研究提出以下結論:一、 經調查發現學甲寮的地方創生資源,有宗教文化景觀、農村聚落景觀與地方農業產品特色三項,但高齡族群對宗教文化景觀較認同,非高齡族群對農村景觀較喜好,不同年齡層對地方特色有看法差異現象。二、 宗教活動是學甲寮主要的文化景觀之一,五營營寨為當地特有的地方景觀,學甲寮的地方創生應以五營為主題,應致力於慈濟宮的遶境活

動,聚焦在學甲寮的行程上。三、 學甲寮在盤點地方特色上,需借助地方耆老經驗,在策劃推動上需凝聚社區共識,建立居民對文化景觀的保存和維護意識,以及尋求外力資源。四、 學甲寮原有農業產品,應結合地方特色與文化資源,以跨界合作、創新、創意設計促進產業升級,並連結附近觀光景點作區域結合,共同規畫行銷,讓觀光資源更多元,選擇更多樣。

別只教孩子善良與光明:其實孩子的世界是一場江湖

為了解決臺北市地名的由來與演變的問題,作者雙寶娘(譚惋瑩) 這樣論述:

  別為了教孩子溫柔善良,卻讓他變得畏縮膽怯、害怕犯錯;   別因為不想讓孩子承受挫折,為他過濾掉社會的陰暗面,卻削弱他的環境適應力!   愛孩子,就把真實的世界還給他們!   只讓孩子看見善與美的一面,會害了他們!   孩子有足夠的潛能去排除險惡,要激發這種能力,不要「好心地干擾」!   為人父母者常會告訴孩子要心存善良,要有禮貌,要有同理心,要相信這個世界始終充滿愛與美好,希望孩子活在童話世界裡,永遠不會遭遇危險和傷害。但不要小看孩子的世界,他們的世界和大人的社會一樣,有各種糾紛和衝突,有小團體,有領袖和追隨者,有受歡迎和不受歡迎的孩子,當然也有父母不想看見的人性黑暗面……   養育

一對龍鳳胎、大學主修幼兒教育的作者,從孩子的衝突事件中發現,被教得過度溫良恭儉讓的孩子,面對衝突和競爭時明顯居於弱勢,只會手足無措,不敢做決定並採取行動,且因為害怕犯錯,擔心受到傷害,而變得畏縮膽怯。   孩子將來要面對的競爭,不會因為父母的「好心過濾」,而降低其殘酷度。父母的迴避和過濾,無法讓孩子免於傷害和痛苦,反而會削弱孩子對苦難的承受力。孩子必須借助黑暗來感受光明,借助傷害來珍惜美好;孩子必須理解惡的發生,才能懂得善的由來。   如何教出有挫折耐受力的孩子?   如何教出面對人性黑暗面,仍氣場強大的小孩?   如何在每個教養的當下,面對真實,找到平衡,親子共同學習、成長?   讓本書

與你分享。   ★面對孩子的江湖,父母常有的迷思:   .孩子拿橡皮擦跟同學交換了一支手表?   →孩子對「公平交換」的定義跟大人不一樣,他們的世界裡沒有金錢的概念,交換東西的標準不是值不值錢,而是喜不喜歡。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   →別小看孩子的生存能力,急著介入去捍衛自己小孩的權益。有時先觀察一下,你會驚訝於孩子的生存智慧。   .「你以前都是讓著妹妹的好哥哥,怎麼突然打妹妹了?」   →在家庭裡,孩子會遊走於傷害與被傷害兩種模式之間,這是正常的能量轉換,孩子正在練習與人相處,父母不要過度反應。   .「都是地板不好,讓寶貝跌倒了。地板壞壞!」   →孩子如果從小就學

會把自己做錯的事歸咎給其他人事物,會養成難以逃脫的受害者心理。   .孩子跟朋友起衝突,急著幫忙修補關係?   →父母經常「好心辦壞事」,成人的規則在孩子的江湖往往無用武之地。 名人推薦   ★南琦(作家、臨床心理師)、徐淑英Elsa Hsu(「媽媽經」副總經理)、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二花小姐(親職教育專欄作家) 同感推薦!   我始終相信,教養技巧的東西只是技巧,這些只要你想學,都能設法從各個知識管道學習。但父母的教養觀、價值觀,甚至家人間的關係潛移默化了孩子的行為,這些真的是非常地「心理學」,而雙寶娘用了非常自然的語言來說這些事,勝過許多教戰守則的技巧書。——南琦   

我們看得到的是在數頁之間,雙寶在雙寶爹娘的呵護下,於異地健康成長,並且持續茁壯;看不到的則是在數夜之間,雙寶讓雙寶娘學以致用,使出在師範學校學習的專業,運用在家庭、學校,以及無數個生活場景。——徐淑英(Elsa Hsu)   作者簡介 雙寶娘(譚惋瑩)   旅居上海的臺灣人,畢業於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育有一對龍鳳胎——雙寶哥太陽,雙寶妹饅頭——另一半是廣告狂人。   做過老師,當過全職媽媽,現為自由寫作者。   還沒生小孩時,認為孩子的世界是充滿粉紅色泡泡的童話王國;成為父母之後,覺得孩子的世界其實是一場江湖。   臉書粉絲專頁請搜尋「雙寶娘」,或www.facebook.com

/twins0807   〈推薦序〉為人父母或想要為人父母者都須一讀 南琦 〈推薦序〉關於雙寶的美麗江湖傳說 徐淑英(Elsa Hsu) 〈作者序〉只讓孩子看見善與光明,終究會害了孩子 第1章 孩子的世界是個江湖 原來孩子的覺知這麼早就開始了 孩子初遇的難題 成人的規則在孩子的世界往往無用武之地 別小看孩子的生存能力 晚開竅的孩子需要的只是時間和經驗的累積 第2章 在人生路上,誰的身上沒有傷痕 受傷害或製造傷害,都是不堪回首的往事 維持家庭的基本正義 校園裡的刀光劍影 虛擬世界的無形傷害 勇敢不是無所畏懼,而是帶著傷痕前進 第3章 該關心的不只霸凌,還有…… 孩子難以

逃脫的受害者心理 從受害者變成加害者的孩子 大人為孩子製造的環境氛圍 孩子世界裡的沉默旁觀者 以同理心和陪伴,為孩子的人際關係打下基礎 第4章 為孩子的人際關係奠定穩固基礎 面對孩子的人際關係問題,別急著下指導棋 戳破孩子友情之網的,也許正是父母 誤解愛的教育,會養出自我中心的孩子 父母陪伴不足,會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不是越多越好,穩固才是重點 第5章 教養,父母給孩子的成長祕笈 接納與肯定,讓孩子喜歡自己 從發現自己,到關心他人 手足衝突是最好的人際關係練習題 不要幫孩子交朋友 把真實的世界還給孩子 第6章 你也可以教養出有強大氣場的孩子 讓孩子在生活中累積成功的經驗 培養孩子

的表達能力 允許孩子有選擇事物的自由 讓孩子擁有至少一個以上的優勢 鼓勵孩子勇於嘗試新事物   推薦序 為人父母或想要為人父母者都須一讀 南琦(作家、臨床心理師)   這是一本有趣的親子溝通術書籍,你可以在輕鬆之中學到很有用的觀念。   我也書寫過好幾本親子議題的書,總覺得教養議題是永遠說不完的。不只是如何教養,還包括為人父母該有怎樣的教養態度,或者更根本一點,我們如何把自己照顧好,以便給孩子身心健康的生活。   我始終相信,教養技巧的東西只是技巧,這些只要你想學,都能設法從各個知識管道學習。但父母的教養觀、價值觀,甚至家人間的關係潛移默化了孩子的行為,這些真的是非常地「心理學

」,而雙寶娘用了非常自然的語言來說這些事,勝過許多教戰守則的技巧書。   例如孩子之間再自然不過的交換禮物、交朋友,這些事看似平凡,其實很不簡單。孩子交朋友不是想交就會有,稍微不慎,就會演變成有加害人與被害人的霸凌戲碼。關於這點,作者也不逃避,反思自己過去的經驗,然後不斷學習怎樣才能讓傷害減到最低。   雙寶娘是個很努力,並且自我期待有點高、有點育兒焦慮的媽媽,這是很多盡責母親的樣貌。但是她不斷從與孩子的互動中、從孩子身上看到不同於大人的世界,進而學到彈性,看到小小孩也有生存能力。提到霸凌議題時,她也反思自己的經驗,我覺得這是為人父母需要勇敢面對、無可逃避的事情。藉由面對孩子類似的霸凌遭遇

,如何想起過去受傷的自己,如何讓自己宣洩這些感受,並避免重蹈覆轍,讓孩子有機會可以做得更好,這不只是教養手法,也是必定要走過的自我療癒歷程。經過這樣的省思,雙寶娘才可以成為一個溫暖與溫柔的成熟母親。   心理學不排斥神祕經驗與超自然現象,我也相信所謂的胎內記憶,甚至是母子神奇的連結性。而雙寶娘用非常生活化、非常自然的筆法,鉅細靡遺敘說身為母親的感受,甚至連在子宮內也有孩子的江湖這件事也不放過,讀來自是非常順暢有趣。   《別只教孩子善良與光明》這本書雖然是父母觀點,但除了站在成人的立場,也保有很大的空間給孩子,懷抱強烈的好奇心觀察孩子世界的一切,並從中整理出心得,那就是:孩子的江湖不是我們

的,他們有他們的遊戲規則,這點身為大人的你必須尊重,且容許孩子去嘗試,你無法幫孩子過他的人生。   最後,我想很多人都跟我一樣,很難理解一次來兩份禮物的辛苦是什麼。但經過雙寶娘分享後,我除了佩服(雙手合十),也覺得這樣的一本書能讓大家減緩育兒的不安,並多了些樂趣與欣喜,為人父母或想要為人父母者都須一讀。 推薦序 關於雙寶的美麗江湖傳說 徐淑英(「媽媽經」副總經理)   如果說「生兒育女」是一種生活狀態的順序,那雙寶爸媽無疑從雙寶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展開了為期一生的時間軸進行式。畢竟,異卵雙胞注定就是要父母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說穿了就是一心非得二用。   說起和雙寶的緣分,是從雙寶爹開

始的,我和雙寶爹曾經在同一家國際廣告代理商任職。我還記得第一次見到雙寶,是某一個週日下午,在臺北市國父紀念館旁的巷子,雙寶當時仍在雙寶娘肚子中。隔天,我跑去問雙寶爹,為什麼懷孕才六個月,肚子驚人地大到像要臨盆?雙寶爹瞇起雙眼微笑著說,因為是雙胞胎呀!由於我的外婆也是龍鳳胎,所以從那一天起,我成為雙寶的粉絲,即使雙寶爹娘去上海工作,我還時不時要雙寶爹發幾張雙寶的照片來滿足姨母飯的心。   閱畢《別只教孩子善良與光明》,我也煞有介事地寫下了我的心得分享。畢竟我是雙寶的鐵粉,對於雙寶的小事,有姨母的想法。   我們看得到的是在數頁之間,雙寶在雙寶爹娘(正確說來是雙寶娘和部分雙寶爹)的呵護下,於異

地健康成長,並且持續茁壯;看不到的則是在數夜之間,雙寶讓雙寶娘學以致用,使出在師範學校學習的專業,運用在家庭、學校,以及無數個生活場景。點滴日常絕對不是歲月靜好的體認,而是雙寶娘從本書命名起,就已經清楚告訴我們,這一腳踏入的是一個此生無法回頭的真江湖。   如同現在親子之間對孝順的定義,大多是「孝而不順」,面對兩個都是一百分的雙寶,雙寶娘無疑完整落實了生養和教養的責任。在雙寶的每一個階段及面向,隨著他們的成長,雙寶娘持續改變自己的任務及身分,在那時那地助力雙寶之外,還要演出雙寶爹因工作忙碌暫時消失的父親角色。這些戲,雙寶娘詮釋得恰如其分,帶著雙寶生活得有滋有味。   有人說,出了家門就是江

湖,我相信的則是除了家,都是江湖。孩子的成長是一條單行道,永遠不會重來。一個小女孩加上一個小男孩,終有一天會變成一個大女孩和一個大男孩。期盼雙寶在雙寶娘和雙寶爹的手中展翅高飛,勇敢地享受青春與人生,創造自己的美麗江湖傳說。 作者序 只讓孩子看見善與光明,終究會害了孩子   因為在網路上寫教養專欄的關係,我常常接到很多爸爸媽媽的詢問,大部分都是關於人際關係上的衝突,比如孩子的東西被搶了、人被打了,身為父母究竟該如何做才好?是要跟孩子說沒關係,還是要教孩子打回去?   說沒關係會覺得讓孩子一味忍耐、受委屈,擔心養成孩子軟弱怕事的性格,以後會遭到更惡意的對待;教孩子打回去吧,又覺得不符合社會

要求的道德規範。況且,怎麼可以這樣負面教養?孩子日後會不會只用武力來解決衝突?   老實說,孩子的這些人際關係問題也曾經深深困擾著我。幼兒園時期的某一天,女兒回家後對我說:「媽咪,我們不喜歡XX,她每次流鼻涕都不擦,還動不動就哭。」接著又說:「可是XX有時玩遊戲的時候會幫我占位子,如果我跟她玩,其他小朋友會不會討厭我?」「我和XX玩,大家都不跟我好了,有人偷偷捏我的手。」   孩子的人際煩惱很讓我驚訝,聽著聽著,漸漸歸納出心得:和之前我當老師時觀察到的一模一樣,不要小看孩子的世界,他們的世界和大人的社會一樣,有各種糾紛和衝突,有小團體,有領袖和追隨者,有受歡迎和不受歡迎的孩子,當然也有父母

不想看見的人性黑暗面,爾虞我詐,鉤心鬥角。   雖有此體認,卻難以改變自己身為父母那種想保護孩子的心情。每次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回家哭訴時,我還是忍不住使用濾鏡,幫孩子過濾掉陰暗、汙穢和苦難,把美好篩留給孩子。我告訴孩子要心存善良,要對人有禮貌,要體貼,要有同理心,要相信這個世界始終充滿愛與美好;我想讓孩子活在童話世界裡,希望他們是最美麗善良的公主、最帥氣體貼的王子,永遠不會遭遇危險和傷害。   很快地,我的教養方法在孩子進入小學之後遇到了更大的考驗。小學階段的孩子比幼兒園的小孩有更強的自我意識,人際關係上的衝突當然也只增不減。從孩子幾次的衝突事件中,我發現被教得過度溫良恭儉讓的小孩,在面對

衝突和競爭時明顯居於弱勢,只會手足無措,不敢做決定然後採取行動,且因為害怕犯錯、擔心受到傷害,而變得畏縮膽怯。這種教養下的孩子同時會出現另一種極端行為:總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只懂得揮舞善的旗幟撻伐別人,一副得理不饒人的模樣,卻不懂得檢討自己。這兩種個性是硬幣的兩面,通常是同時存在的。   而這個發現像一記火辣辣的巴掌,惡狠狠將我打醒。   首先,我看清自己強烈的控制欲,容不得孩子的世界有半點黑暗,這是對孩子過度要求完美而產生的副作用。就像白雪公主必須生活在童話世界裡,溫和體貼的孩子也要存在於人人有愛的環境中。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事。如果父母習慣用謊言催眠自己,然後妄想把同一套價值觀套用

在孩子身上,親子之間不但會產生摩擦,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也會被排山倒海而來的失望和恐懼擊敗。   而孩子呢?如果他選擇相信父母,躲避成長過程中所有的黑暗面,放棄啟動自己與生俱來的強大保護力和自癒能力,有一天卻發現自己和這個世界都不如父母形容的那般盡善盡美,他會做何反應?   最終我發現,自己也是過度強調善與正確教養方式的受害者。隱藏在身體裡的完美主義宛如一顆毒瘤,讓我看不清世界真實的模樣,還牽引出身為父母的恐懼,將單一視角的壞習慣傳給自己的孩子。我不僅不尊重自己身為人的存在,也不敢直面那些真實存在於孩子世界裡的人性,總是自動刪除生活中所有的負能量,擔心自己和孩子不符合這個世界鼓吹的正面文化

。   其實,父母的迴避和過濾不能讓孩子免於傷害和痛苦,反而削弱孩子對苦難的承受能力。殊不知,一個不永遠純淨、美好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孩子要借助黑暗來感受光明,借助傷害來珍惜美好;孩子必須理解惡的發生,才能懂得善的由來。   如果我不希望孩子長大後指責我明知世界的醜陋與不堪,卻還是不停編織美好的謊話來欺騙他,那麼,我得從現在就開始改變。身為父母,我需要調整自己對世界的看法,把當老師時的冷靜與從容找回來,不去扭曲真實的世界。   說穿了,這個真實的世界不就是「江湖」兩個字代表的意義嗎?而什麼是江湖呢?江湖就是社會,江湖就是人與人的關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不只有是非善惡,也有公正道

義;有黑暗,亦有光明。   更何況,孩子江湖的複雜程度堪比成人世界,甚至更為精妙深微。請對孩子的世界心存敬畏,要相信孩子在承擔痛苦與傷害時,也能享受江湖帶來的美好;鼓勵孩子自由探索生命的真相,讓他在自己的江湖中闖蕩學習。   帶入江湖的視角,並時時對孩子保持好奇心,父母就多了一次重新認識、探索孩子世界的機會,也許可以為教養帶來新的啟發。   第1章 孩子的世界是個江湖 ■原來孩子的覺知這麼早就開始了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的江湖是從幼兒園開始的,因為幼兒園是孩子進入社會化的第一個團體。真的是這樣嗎? 我懷孕時從胎教書籍中得知,胎兒從四個月開始有身體知覺,不但聽得見子宮外面的聲音,還感覺得到

父母的撫摸;到懷孕五個月的時候就更神奇了,居然可以與父母互動、玩遊戲。為了做好胎教,我們夫妻倆立刻照著書裡的方法如法炮製,拿著胎音器一日三餐瘋狂和雙寶說話,還和雙寶玩起遊戲,只要我和老公用手掌輕壓腹部,雙寶就會用手腳頂回來回應我們。 這個專屬準爸媽的溫馨小遊戲,讓我和老公玩得樂此不疲,也讓我明白一件事:原來胎兒真的已有能力和外界互動。不過,真正讓我發出驚歎的,是下面這個畫面: 大螢幕裡出現他和她的身影,他抹臉玩腳掌,她便嘟嘴撥手指,同時吸引眾人的眼球,賣萌指數不相上下,這次比賽算是平局。過了一會兒,他伸展四肢,一不小心侵略到她的地盤,只見她也不甘示弱,用力推擠回去。 「醫生醫生,兩個寶寶在肚子

裡就吵架啦?他們是異卵雙胞胎,不住在同一個房間裡面也能吵啊?」這個畫面太過刺激,誤觸準媽媽的玻璃心,我不顧自己正光著肚子躺在診療檯上,激動地大叫。 「同住一個屋簷下,就算住在不同房間也會有磨擦啊。媽媽的子宮空間有限,不攻城略地、搶奪糧食,怎麼有辦法生存呢?」醫生扭過頭來,平靜地對我微笑。 「不會吧!原來江湖這麼早就開始了?我的媽啊!」我小聲嘟囔抱怨。就算是在肚皮裡,孩子已有能力影響父母的情緒,第一次親眼目睹手足衝突的我不免神經繃緊。不料,這句話又不小心被醫生聽到。 醫生仰頭大笑。「遠遠超過你的想像。但是,江湖體驗提早開始,不見得是壞事。雙胞胎比單胞胎提早學習怎麼跟手足相處,不是很好嗎?」對婦產

科醫師來說,安慰準爸媽似乎是基本能力,我好像沒那麼緊張、擔心了。 那次產檢顛覆了我以往的認知。我本來以為,一個孩子的江湖是從呱呱墜地那一刻開始,誰知雙胞胎的江湖之旅居然從肚子裡就開始了!那麼,單胞胎孩子的江湖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鹿港供桌工藝文化為基礎之解說手冊創新設計

為了解決臺北市地名的由來與演變的問題,作者李孟謙 這樣論述:

鹿港因地利關係,從清朝乾隆晚期成為中國泉州蚶江港的對渡口,雙方的貿易與文化交流逐漸頻繁,尤其是工藝文化方面,鹿港也因此成為臺灣中部傳統家具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本研究鑑於鹿港傳統文化隨著時代式微,本著文化保存的角度,選定傳統家具中最具代表性的供桌作為研究及創作對象,以研究產出作為保存鹿港傳統文化素材之一為研究目標。研究方法為文獻探討和田野調查:一方面從文化資產的角度探討傳統家具「榫卯、雕刻、繪畫、鑲崁等」工法之於國家民族特色及地方軟實力的關係及重要性;另一方面彙整鹿港木工匠師和鹿港佛具店家訪談結果,整理出鹿港地理環境,鹿港傳統家具歷史,供桌與信仰的關係,鹿港傳統供桌造形與分析四個面向,

作為本研究供桌創意說明手冊的設計藍圖。本研究及創作結果可供一般民眾及傳統文化消費者參考,相信有助於鹿港傳統文化的保存,期許本研究拋磚引玉,引發後續研究者更深入探討鹿港供桌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