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癮治療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藥癮治療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秦文鎮寫的 實用藥癮團體治療八堂課:理論與實務 和張雲傑的 藥癮的DCH療法與分類催眠治療模式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鈺璽診所黃鈞蔚院長談藥物成癮也說明:藥物成癮,常常又被稱為「藥癮」或是「毒癮」;是指患者重複使用某種藥物而產生 ... 因此,藥物成癮的防治與治療,不單單是患者及其家屬自身的問題,也會影響社會大眾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白象文化 和台灣催眠研究學會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 吳毓瑩所指導 馬祖平的 藥癮治療性社區生活規範建立歷程之個案研究 (2021),提出藥癮治療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藥癮、治療性社區、規範、個案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 吳毓瑩所指導 劉家瑜的 從氣餒到鼓起勇氣— 從治療性社區生涯團體看見青少年社群情懷的成長 (2021),提出因為有 青少年、社群情懷、質性個案研究、治療性社區的重點而找出了 藥癮治療的解答。

最後網站陽明攜手6家藥癮醫療中心,探討多元創新治療模式則補充:台灣12至64歲民眾中約有23萬人曾濫用非法藥物,但因藥癮治療費用無健保給付,戒除過程又有許多不適,加上害怕使用毒品曝光被當作罪犯,導致藥癮者就醫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藥癮治療,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實用藥癮團體治療八堂課:理論與實務

為了解決藥癮治療的問題,作者秦文鎮 這樣論述:

  陪伴戒癮者擺脫藥癮、走出深淵、了解自我價值的最佳處方!     ◎目前國內多數毒品濫用或成癮個案,皆無實證療效藥物可治療!   ◎行為治療的理論與實務技巧運用,是從事藥癮治療相關專業人員需具備的重要知能。   ◎本書為台灣藥癮治療專業人員從事臨床藥癮團體治療處遇課程的設計與教學的重要參考。     藥癮為一種慢性的腦部疾病,   更是一種特殊表現的「習慣行為」,   為導正「重藥物治療,輕行為治療」的偏差,   促發用藥行為改變的「動機」及降低個案「阻抗」為藥癮治療的首務。,   而「跨理論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 TTM)的運用,   更是讓行為改變的團體治

療模式能以更具體、易操作及具實證的面貌呈現,並已在實際藥癮團體療程中看見新契機!     秦文鎮醫師以「動機式晤談法」合併「跨理論模式」,超越了認知行為治療(CBT)的框架,設計了八堂「藥癮團體治療課程」,活化了動機式晤談法於團體動力推移的力量,使團體成員及團體帶領者於每一次的團體療程都能有新的體驗與領悟。     動機式晤談法四個核心精神   (夥伴關係、接納個案、以個案利益為出發點、促發個案的個人動機)   +   跨理論模式之行為改變5個階段   (懵懂期、沉思期、準備期、行動期、維持期)   +   八堂臨床實務「藥癮團體治療課程」   =   運用團體課程的設計,協助個案降低阻抗,並

往正向的行為改變過程推移。 作者簡介   秦文鎮 醫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 醫學士   高雄醫學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 碩士   精神科專科醫師   成癮專科醫師   教育部部定講師   安泰醫療社團法人安泰區域教學醫院精神科主任   教育部屏東縣聯絡處青少年藥癮戒治醫療顧問   屏東縣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諮詢委員   屏東縣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臨床藥癮治療指導醫師    屏東縣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社區藥癮團體治療特約醫師    屏東縣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藥癮治療人才培力督導 推薦序一:龍佛衛    推薦序二:諶立中 推薦序三:黃三原  推薦序四:楊斯年  推薦序

五:張麗玉 作者序  壹、動機式晤談法與跨理論模式 1.動機式晤談法精要 2.跨理論模式概論  3.結合動機式晤談法與跨理論模式於藥癮團體治療   貳、八堂藥癮團體治療內容與核心操作技巧 4.八堂藥癮團體治療理論與實務綜論 5.第一堂    6.第二堂  7.第三堂  8.第四堂 9.第五堂  10.第六堂  11.第七堂  12.第八堂 參、藥癮治療綜論 13.藥癮的腦部疾病與行為模式 14.台灣毒品法規重要沿革及藥癮治療之現況與困境  參考書籍與文獻 推薦序一     據我對「動機式晤談法」的瞭解,是以人本為核心,強調個案的自主性,及治療者的協同性,以喚起個案的初心及行為改變動

機。     秦文鎮醫師從事藥癮團體至多年,在藥物使用防治的政策及行動方案貢獻頗多。相信此書對藥物使用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必有貢獻。   迦樂醫院院長 國防醫學院精神醫學研究所合聘教授 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合聘教授 中山大學教育與人類發展研究所合聘教授 龍佛衛   推薦序二     藥物濫用及成癮問題一直都是全世界每個國家政府治理的重要挑戰,不論是先進的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無不被各種各類的所謂「毒品」氾濫所困擾;而僅以犯罪防治的方式來處理,已被認為是無效的手段。近二十年來,由於腦科學的快速進展,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成癮行為」涉及腦部酬償系統的改變,不能只用個人意志或自我決定來解釋;也就是說「成

癮」可能可以被看做是一種腦功能被毒品綁架的現象。吸毒者從此不再被認為只是「犯人」,也應該自「病人」的角度予以治療與協助。     自民國106年起,政府開啟了「新世代反毒策略」,投入大量預算,從拒毒、防毒、戒毒及緝毒,四大面向來全面防止各類物質的濫用;其中又以強調「戒毒」策略為核心,在全國推動各種成癮治療。惟毒癮戒治長久以來並未納入相關精神心理衛生專業人員的基礎教育訓練,相關治療人才也十分缺乏;雖然透過「緩起訴附命戒癮治療」強制許多個案到醫療系統中接受治療,也以公務預算及「毒品防制基金」提供了治療經費,在治療的專業訓練及人才培育上仍有極大的需求。      安泰醫院的秦文鎮主任投身於藥癮治療多

年,並與屏東縣政府衛生局合作,領導進行「藥癮治療金三角模式」成效斐然,特別是他在社區中帶領的藥癮團體治療,整合最先進的「動機式晤談法」及各類跨理論的治療方法,幫助了無數的成癮個案擺脫毒品的控制。為了能有效的培力藥癮治療專業人才,秦主任將他在實務操作過程中的經驗,整合設計了八堂藥癮團體治療的課程,彙整成書,以方便同道及後輩學習;相信這本《實用藥癮團體治療八堂課》的理論與實務,能大大地滿足第一線成癮治療教育訓練的需求,特在此代表衛生福利部予以推薦。   衛生福利部 心理暨口腔健康司 司長 諶立中   推薦序三     藥癮是一複雜性腦與行為的疾病,且藥物濫用會帶來許多的健康與社會問題,從身心健康與

疾病、家庭功能、再到社會參與(如工作)之影響,嚴重者會出現自殺、自傷議題,並延伸出搶奪、槍枝、販毒、偷竊、殺人等行為使犯罪率升高。雖國人已逐漸認識物質使用障礙症(藥癮)是一慢性大腦疾病,但僅有少數物質使用障礙症有藥物治療之實證依據(如美沙酮及丁基原啡基因治療海洛英成癮,及Naltrexone、Acamprosate、Disulfiram治療酒癮是國際認可且具實證依據之藥物)。目前國內占多數之藥物成癮個案如甲基安非他命、搖頭丸(MDMA),K-tamine、大麻成癮皆無實證療效藥物可治療藥癮患者。     在臨床實務之藥癮個案幾乎皆缺乏病識感及主動就醫動機,大多數藥癮者如甲基安非他命,搖頭丸(M

DMA),K-tamine、大麻……使用者常否認自己有藥物成癮疾患,且認為這些藥物不會上癮,而錯失初期治療最好機會。由於藥癮個案缺乏治療動機及不知自己用藥行為已成癮,故臨床實務成癮治療人才訓練之初學者,應須了解基礎動機式晤談及如何促發個案改變自己行為而增強戒癮動機。     由於任何物質成癮並非一天促成,而在戒癮過程中想改變其行為亦非幾天就可達到戒癮成效,故須了解個案嚴重度程度及其處於治療的何種階段?方能思考用何種方式協助藥癮個案逐漸脫離藥癮危害。本書特點在提供成癮專業人才初學者了解簡單扼要之基礎動機式晤談法的四個核心精神(合作、接納、喚起及仁慈),及如何運用跨理論模式中的改變五個階段(懵懂期

、沉思期、準備期、行動期及維持期),並融合運用於八堂課之實務臨床藥癮團體治療,深信此書將可嘉惠初學藥癮團體治療之同好。   國防醫學院 醫學系 教授 三軍總醫院 精神部 主任 黃三原 2021-11-16   推薦序四     成癮行為是一種腦、行為與遺傳性的病變,造成身心靈失調且常合併精神病理現象,影響個人健康與家庭功能並製造社會問題。百年以降,台灣的成癮物質從清朝及日治時期之單一鴉片到聯合國毒品與犯罪辦公室1961年《麻醉藥品單一公約》及1971年《精神藥物公約》所列管非法物質,以迄現今數百種新興精神活性物質,毒品種類推陳出新,跨國毒品來源威脅日益嚴重,毒品濫用防制工作層面廣泛而複雜,雖有

賴政府單位研訂周全有效的反毒策略,但更須與家庭、學校、民間各界共同合作推廣,才能有效防堵毒品與相關成癮行為的危害。     在藥癮治療服務機構中,心理社會介入是重要的治療元素之一,而動機式晤談(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和動機增強療法(motivational enhancement therapy)都是透過心理社會介入的方法以增加個案改變行為的動機,它必須透過協同合作的、具有啟發性的並且能夠確認患者的自主權。臨床醫生通常是以諮詢而不是威權者的角色,以尋求了解患者的價值觀。這樣的作法能夠建立同理心並形成治療聯盟,從而促進行為的改變,讓患者們意識到吸毒行為與對他們而言並

不是生命中重要的一件事情,從而減少高風險行為。     藥癮治療服務模式特別強調一站式服務、以社區為基礎的網絡服務、持續復元管理等,讓接受治療者能夠去除在接受治療過程中的障礙,完成完整的評估與治療,並朝向社會復原的目標邁進。秦文鎮醫師投入國境之南的屏東縣司法繫屬藥癮個案分流評估及社區多元處遇模式多年,定期參與藥癮治療金三角網絡會議,深入鄉里推動友善藥癮治療社區處遇的工作,為完整的社區藥癮多元處遇模式而努力。而秦文鎮醫師的大作《實用藥癮團體治療八堂課-理論與實務》的推出,除了闡述藥癮的腦部疾病與行為模式、治療的理論與方法、藥癮治療之現況與困境等議題,更以多年臨床經驗,詳細介紹藥癮團體治療課程的內

容與操作技巧,透過八堂課程的訓練來達成個案復原的目的。     這本新書的誕生,提供我國成癮治療專業人員做為臨床治療實務或教學的重要參考。拜讀秦文鎮醫師的大作後,特為此序,以感謝秦文鎮醫師在藥癮治療領域多年的貢獻與努力,達成協助推廣台灣各地的藥癮社區治療工作,維護全體國民的身心健康。   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 社團法人臺灣成癮學會理事長 楊斯年   推薦序五     動機式晤談在跨理論模式,創造更多的生命亮點。     藥癮是行為也是疾病,「動機式晤談」是助人工作者用來協助藥癮或其他物質成癮者,使其能有自主性改變動機來改變成癮的問題,重新復歸正常生活。藥癮者行為改變透過動機式晤談,

在尊重個案自主及接納關懷中,本書作者運用動機式晤談及跨理論模式(TTM)協助藥癮者行為改變的多年專業實務經驗,提供在地實務有效的治療模式。個人從1993年至今的藥癮者實務服務中,也看到藥癮者行為的改變歷程呈現循環的樣貌,而行為改變更非一蹴可幾,在實務及研究皆發現藥癮者行為改變,透動機式晤談及跨理論模式的結合有了顯著性進展。     本書從動機式晤談的實務運用介紹,再加上有多年運用於成癮行為改變治療之跨理論模式,從其三個面向的5個階段(stages)、10個過程(processes)、2個指標(marks),在書中皆有詳盡及實務運用介紹,加上跨理論模式也融合各心理學的理論及治療的技巧,因此,本書

不僅可提供對成癮服務專業知能的學習,也對目前在成癮實務一個有效性及理論架構之重點標竿之一。很榮幸,先大家一步深讀此書,也獲益良多,相信此書有助於成癮專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師、護理師、個管師等相關實務專業對藥癮者輔導處遇服務參考,提供了深入淺出有效的藥癮團體治療處遇課程的設計及理論運用。     很開心這本書的出版付梓,不僅引領在成癮領域有興趣的助人工作者及專業人士,同時提升在成癮服務實務及理論之知能與運用,也喚起對藥癮、物質成癮者在尊重與自主的行為改變動機下,並鼓勵物質成癮助人工作者在以個案為中心的概念,重視當事人行為改變動機主動性的治療立場,循序漸進走向社會復歸的道路。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副教授 行政院毒防委員 台灣世界快樂聯盟執行長 張麗玉   作者序     藥癮為一種慢性的腦部疾病的概念,已由無數的實證醫學驗證無誤,惟過度強調其腦部疾病的觀點,卻易忽略藥癮疾病是以一種「習慣行為」來表現的特殊性;致目前台灣臨床藥癮治療,出現了「重藥物治療,輕行為治療」的普遍現象,若不及時導正上述偏差,恐將令台灣的藥癮治療水準落後其他先進國家,而政府近年積極投入的龐大藥癮治療資源,也難見成效。     由於近年台灣毒品相關法規的修法,大幅增加一、二級毒品施用者裁定緩起訴附命戒癮治療人數(近年每年約有7、8千人由地檢署裁定至醫療機構進行藥癮治療),其中又以二級毒品施用者為主,約占八成。因此更突

顯行為治療的理論與實務技巧運用,是從事藥癮治療相關專業人員需具備的重要知能。     自1980年代的「動機式晤談法」(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MI)強調行為的改變首重動機的促發後,成癮的治療模式有了劃時代的改變,更突破了以往心理衛生領域最常用的認知行為治療、心理動力分析或是傳統的衛教認知技巧。而奠基於動機式晤談法,繼而有「跨理論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TTM)的發展,更是讓行為改變的治療模式能以更具體、易操作及具實證的面貌呈現,該理論是以動機式晤談法的精神及技巧為靈魂,融合各行為治療學派理論的核心精華而成,非常實用,也是從事成癮治療專

業人員應具備的知能,本書有專章介紹上述理論。     近年我本身以動機式晤談法合併跨理論模式設計了八堂藥癮團體治療的課程,配合屏東縣毒防中心「緩護療藥癮治療金三角模式」,在實務操作過程中廣邀社工師、護理師及心理師為協同帶領者來培力更多藥癮治療專業人才,於整體療程中,藥癮個案及參與的協同治療專業人員均對此課程設計給予許多正向回饋;在某種使命感的驅動下,我將以上八堂課之理論基礎與操作實務彙整成此書,期能嘉惠更多同道及後進,共同為台灣的藥癮治療努力。 1動機式晤談法精要 動機式晤談法(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最早是由美國的心理學家William R. mille

r博士於1983年發表於Behavioral Psychotherapy 期刊中的原著,而第一版的動機式晤談法專書則由William R. miller與英國的心理學家Stephen Rollnick博士合著,於1991年出版問世,兩位作者都是長期從事成癮行為、心理衛生及愛滋病等相關領域之臨床治療、疾病預防和學術研究的傑出學者,更在上述領域貢獻良多、獲獎無數。第二版的動機式晤談法則於2002年出版,時至今日,該書已於2013年完成第三版的出版。在以實證醫學為依據的基礎上,該書每十年更迭的新版中都彙整了最新的成癮行為之腦科學研究發現及治療與預防,更值得一提的是自1991年第一版動機式晤談法出版至

今,已有超過25,000篇期刊論文引用過動機式晤談法,超過200個關於動機式晤談法的隨機臨床試驗(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發表,目前動機式晤談法已是精神醫學、心理學及健康照護促進領域的暢銷書籍。 值得特殊推薦的是2013年出版的動機式晤談法,其奠基於過往第一、二版內容於實證研究的運用成果,更加入了語言心理學(psycholinguistics)運用於行為改變的理論與技巧,成為第三版書中的重要元素,作者強調該版有超過90%的內容是新的,尤其是將動機式晤談法的運用以四個過程的模式(four-process model)重新框架,書中並以豐富的真實臨床案例分析及會談技巧

對話內容,引導閱讀者學習及領悟動機式晤談法的核心精神及臨床運用技巧。

藥癮治療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大麻煩不煩 #成癮 #北極星反毒

「大麻其實是被污名的對不對?」「大麻事實上不會上癮對不對?」這些問題,對專家們來說,真的很難回答。
🌵 大來賓:成癮醫學會秘書長 aka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防治中心 陳亮妤醫師受不了的癮:

1) 從醫療、法律和社會學來解釋,什麼叫做「成癮」?
2) 「成癮」與「犯罪」:公共衛生與個人自由的拔河
3) 舊思維:生理成癮(戒斷症狀) vs 心理成癮(渴望)
4) 新思維:成癮是綁架意志力的疾病
5) 酒癮是大宗、再來是安非他命,大麻微攀升
6) 替代療法:美沙冬
7) 大麻成癮治療:行為治療與共病
8) 「成癮性」不是二分法,是看它被濫用與成癮的「潛力」
9) #北極星反毒專案計畫 24HR諮詢專線:0800-770-885(放心打,不會送你去警局)
10) 知情不報:開轟趴用藥過量,卻因怕被判刑而見死不救?
11) 放心就醫:就算驗出陽性反應,醫生也不會送你去警局啦!
12) 記得!要對「病史」誠實
13) 戒癮治療者輪廓
14) 「病犯」需要的是「治療」而非「監禁」
15) 新興毒品:咖啡包
16) 制度的改變非一朝一夕:社會論述的過程

🥦 再強調一次,成癮是疾病,建議主動尋求醫師的協助,不用擔心會被通報!

👉 Apple Podcast 五星評分+留言+分享:這很重要!可以幫節目排名往上爬~~
👉《大麻煩不煩》訂閱集資中,真心喜愛我們的節目,ㄅ拖 💰💰💰:https://bit.ly/ep34_zec

💡 本節目由 鬼島之音 Ghost Island Media 出品
👉 官網|https://ghostisland.media/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ghostislandme/
👉 IG|https://www.instagram.com/ghostislandme/

💡 製作團隊:
主持 - 李菁琪律師 (有麻煩 Better Call Zoe)
製作人 - 凱西 Cathy Hsu
剪接混音 - 育辰
📩 聽眾信箱|節目合作:[email protected]

節目聲明:大麻 🥦 雖有神奇療效,過度使用還是會讓你腦袋壞掉。
MB01YCAGUXFQNHZ

藥癮治療性社區生活規範建立歷程之個案研究

為了解決藥癮治療的問題,作者馬祖平 這樣論述:

文獻顯示協助物質濫用的藥癮者不能僅靠個人、家庭,還要有系統的支持,穩定居住在治療性社區一段時間,有助於藥癮者復歸社會。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個案為都會區某藥癮治療性社區,屬半開放式,定位為住民自主管理型。研究以呈現該社區生活規範建立歷程為目的,研究者以參與式觀察住民大會為主軸進行研究,進入社區觀察一年四個月,參與住民生活討論會2次,住民大會15次,工作會議18次,相關會議3次,擔任團體課程共同帶領者7次、團體課程觀察3次,個別訪談住民與工作人員15次,以收集資料。研究發現,依主持人選的不同,生活規範的形成有四個階段,受以下原則影響:1.信賴原則(當工作人員獲得住民信賴時,住民可接受工作人員身兼

關懷與約束的角色,願意遵守規範,工作人員也更願意配合住民需求去調整生活規範)、2.公平原則(住民們覺得被一視同仁地對待時,他們更不會對生活規範產生抱怨)、3.模範原則(成人住民發揮自我管理的精神時,青少年會將其視為模範)以及4.嚴謹原則(社區嚴謹地執行生活規範時,住民較能相信被公平對待)。當生活規範的建立歷程是從嚴格漸漸調整變寬,並被嚴謹執行時,更能實踐住民自主管理的目標。最後,本研究提出三點討論與三點結論。關鍵字:藥癮、治療性社區、規範、個案研究

藥癮的DCH療法與分類催眠治療模式

為了解決藥癮治療的問題,作者張雲傑 這樣論述:

  ◎心理治療史上第一部傳授藥癮催眠治療法的專業教學指導手冊     ★華人催眠治療大師張雲傑博士之曠世巨著!台大、師大、政大、北大、北市大、警大、輔大、淡大、銘傳大學等頂尖學者及心理治療專家聯合強力推薦!   ★最專業催眠治療技術完全解密與公開!讓你成為催眠治療大師的必修秘笈!   ★首部全方位傳授「前世、今生、未來、夢境、富裕療法」的分類催眠治療指南!     ◎本書最大特色是寫給︰   ➢想學習催眠理論與「高級催眠技術」之自修者   ➢想探究「成癮原因」與治療藥癮個案之治療師   ➢想運用「分類催眠模式」降低藥癮復發之學者   ➢想發揮「前世療法」優越治療效果之專業人士   ➢想以「

未來療法」協助案主生涯規劃之諮商師   ➢想用「解夢術」化解惡夢與心理創傷之分析師   ➢想以「回溯療法」治癒憂鬱焦慮症之醫療人員   ➢想以「解離療法」消除身心症與強迫症之專家   ➢想藉「認知催眠」矯治個案自我概念之教育者   ➢想以「靈療催眠」提昇靈性能力層級之靈修者   ➢想用「時空療法」解決愛情婚姻問題之輔導者   ➢想學會史上最強「分類催眠治療法」之催眠師     「DCH療法」乃臨床心理師張雲傑博士累積20年實證資料,整合「心理動力、認知行為、醫學催眠、大腦重塑」等最新治療理論所創建,DCH療法專書之問世,正如同佛洛依德《夢的解析》一書般,將改寫21世紀心理治療史。因DCH療法建

立出一套可有效矯治藥癮者「異常自我概念與負面情緒」、快速化解「憂鬱、焦慮、絕望感、自殺意圖、強迫行為」及「降低藥物再犯率」的IPDA、HCD方案與分類催眠治療模式,而且藥癮戒治效果顯著優於其他療法。     本書以DCH首創之「五我結構」與「太極動力發展階段」為基礎,根據個案之「視覺心象能力強弱」及「分類催眠、個案構念、大腦重塑、自我概念、想像模仿、靈性頓悟、情緒障礙、夢境解析、情感創傷、強迫行為」等治療理論,詳細解說藥癮的「DCH催眠治療策略與技術、單元療程設計、催眠倫理規範、個案系統評估模式、前世今生療法功效、分類治療科學實證效果、成功案例追蹤分析」等,並傳授結合家族排列、心理劇、艾瑞克森

、NLP、認知催眠療法的「暗示、放鬆、投射、聯想、想像、解離、前世回溯、死亡重生、預見未來、夢境解析、時空穿越、催眠CD」等12種技術與3大分類治療模式,另依個案「宗教信仰類型、通靈能力之有無」等特質,提供特殊治療計畫。     對於想學習「前世今生療法、預見未來療法、孵夢/解夢療法、死亡重生療法、時空穿越療法、宗教靈性療法、富裕催眠療法」等高級催眠治療技術,並將之應用於「藥癮矯治、舒眠減壓、情緒管理、情緒障礙(憂鬱、焦慮、恐懼症)治療、創傷後壓力症與強迫症等身心症狀治療、自我傷害防治、愛情婚姻輔導、生涯發展規劃、靈修能力提升」等領域的助人工作者、以及「想成為史上最強DCH催眠治療師」的讀者而

言,本書是最佳的必備專業參考書籍。   專家推薦     ★心理治療與犯罪防治專家聯合強力推薦:    陳世哲(台大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新竹醫院精神科主任)   許春金(北大犯罪學所特聘教授、社科院院長、犯罪防治專家)   李思賢(師大健康衛教所特聘教授、耶魯客座教授、諮商心理師)   趙家琛(北市大心理諮商所教授、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理事、臨床心理師)   張平吾(銘傳犯防系教授、河南理工大學榮譽教授、安全管理專家)   謝文彥(警大犯防所副教授、推廣教育中心主任、諮商輔導專家)   陳玉書(警大犯防所副教授、犯罪問題研究中心委員、藥癮防治專家)   楊立行(政大心理所副教授、英

國華芮克榮譽研究員、類神經電腦模擬專家)   王鵬智(輔大臨床心理所副教授、史丹佛博士後研究、輔大診所臨床心理師)   邱惟真(淡江教育心諮所副教授、臺中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   張淑慧(臺大兒少家庭中心執行長、桃園縣社會局長、社工師全聯會理事長)   鄭志強(台灣司法臨床心理學會理事長、皓心理治療所院長)   陳映程(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好日子心理治療所所長)

從氣餒到鼓起勇氣— 從治療性社區生涯團體看見青少年社群情懷的成長

為了解決藥癮治療的問題,作者劉家瑜 這樣論述:

研究者進入物質成癮治療性社區進行阿德勒取向生涯團體,本研究分析團體中兩位青少年的生命故事,藉由青少年與社區成員間的互動,看見社群情懷的成長。研究者採用質性個案研究,以主題分析進行資料整理。資料源自於團體紀錄與質性訪談資料,生涯團體共執行兩個梯次,長度各為十四週和七週。研究者在團體中擔任協同帶領者兼觀察員的角色,分別從兩梯次中邀請一位青少年參與研究,兩位個案在特質與背景上有明顯不同:來自第一梯次的小豪,彷彿一隻張開刺的刺蝟,有衝動控制困難;來自第二梯次的阿平就像一頭有著雙面的獅子,在群體生活中表現隨和,面對外在世界不斷地出現衝突事件。兩人在團體中描述過往的犯罪行為,語氣裡對於自己何以走上

這條路充滿了氣餒。 研究分析與結果書寫上,首先呈現兩人的背景脈絡,以對兩位主角認識的時間序作爲撰寫順序,進行跨個案的整理並給予討論建議。本研究結果如下:1. 由兩位主角成長經驗中看見青少年的社群情懷種子:小豪講義氣的生涯價值與阿平和父親間具支持性的關係,成為兩人往後發展社群情懷的關鍵。2. 生命風格的不同,需以多元策略強化社群情懷發展:小豪因過往的經驗呈現出難以信任他人的狀態,阿平難以拒絕他人,兩人生命風格迥異,在團體中需以不同方式催化其社群情懷之能力。3. 現實生活中脆弱的社群情懷:團體後一年的訪談,研究者發現兩位主角面臨同樣的困難,擔心自己若重新接觸原本的朋友人際圈則會再次陷入令

人氣餒的循環,遊走法律邊界。本研究透過治療性社區中的生涯團體的介入與和兩位不同背景的青少年互動詮釋,提供豐富多元面向的資料,讓未來實務工作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