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厭 做作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討厭 做作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HBK(林聖淵)寫的 柯比•布萊恩用籃球挑戰人生:從童年到退休,超越極限和成就團隊的24種態度(隨書附贈書衣海報) 和叢非從的 願你擁有憤怒的自由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女生10种最做作的表现,看了就讨厌也說明:选“觉得最讨厌的做作女行为”。 TOP10、看到小孩或动物就“卡哇伊~”的不停叫. TOP9、刻意触摸男生或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真文化 和寶瓶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造形藝術研究所 屠國威所指導 林瓏的 愛自己,卻不愛自己的存在... (2011),提出討厭 做作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童話、注音文、鄉民、角色扮演、易容、殺身之禍、末日、奇蹟、無盡。

最後網站实用口语:让人讨厌的“做作”則補充:实用口语:让人讨厌的“做作”. 日期:2008-01-22 00:00. (单词翻译:单击). “做作”是指故意做出某种不自然的表情架势和腔调。它可能是矫枉过正的涂抹脂粉,可能是虚情假意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討厭 做作,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柯比•布萊恩用籃球挑戰人生:從童年到退休,超越極限和成就團隊的24種態度(隨書附贈書衣海報)

為了解決討厭 做作的問題,作者HBK(林聖淵) 這樣論述:

柯比•布萊恩相信自己、不斷挑戰自我、積極求勝的曼巴精神, 永遠留在球迷的心中。     ★隨書附贈柯比•布萊恩精美書衣海報   ★收錄多張柯比珍貴時刻全彩照片     柯比從小看著也是NBA球員的父親打球,就迷上了籃球,甚至立志要打進NBA。很多人都勸他,籃球當作一項興趣就好,因為要進入NBA是非常困難的事,只有百萬分之一的機會。然而,才十來歲的柯比已立下心願,要成為那百萬分之一。誰都阻擋不了他!     本書將柯比的一生,濃縮成24則精簡又熱血的人生態度和故事,從他年幼全家移居義大利,高中回美國念書和打球,到選入NBA湖人隊,可以看到柯比堅定追逐夢想的決心。在球隊中,柯比和隊友、教練相處

方式的轉變,更可以看到他漸漸成熟的人格、團隊精神和領袖特質。籃球是柯比一生的使命,退休後他成立了曼巴體育學院,協助孩子們在籃球技藝和精神上得到更專業的栽培。     拿起這本書,深吸一口氣,讓柯比的曼巴精神伴你闖蕩人生的下一場冠軍。   各界人士熱血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列)     10N NBA籃球YouTuber   TheAnswer0729 台灣NBA2K冠軍   周汶昊 運動專欄作家   紀 坪 《NBA X MBA》作者/專欄作家   徐展元 體育主播   張立群 體育主播/美食家   張誌頡 籃球筆記主編   啾啾麥 暢銷書作家   楊東遠 運動視界主編   楊德恩 台灣品格籃球協

會創辦人   各界好評     如果說,想要了解柯比一生的故事,一共有24種最好的方式,那在這些選擇之中,你可以期待HBK做出的嘗試。——周汶昊 運動專欄作家     柯比的籃球,是一代人的共同記憶,而HBK的文字,是這一代人的共同文本。——紀坪 《NBAxMBA》作者     HBK用富有溫度和情感的文字,交織出柯比傳奇的一生,故事貫徹了黑曼巴「堅韌成就非凡」的精神,使人再度憶起心中的英雄。——10N NBA籃球YouTuber     HBK是一個真誠的人,在這本書中透過許多細節和深層的面向,描述柯比傳奇的一生。每個人都能帶著「曼巴精神」努力堅持自己的信仰與夢想!——TheAnswer07

29 台灣NBA2K冠軍     或許你自認對人生付出極大努力,沒成功只好認命。看完此書,明瞭柯比的執著,你會發現,你的投入根本少得可憐。——徐展元 體育主播     柯比的一句經典名言「愛我或是恨我」,對照在死忠鐵粉的HBK身上真是再適合不過。一路以來見證HBK多年對於籃球寫作與社群經營的狂熱與用心,無論是面對支持他的粉絲或是討厭他的酸民,他仍舊秉持初衷繼續做好自己,恭喜他完成了夢想,呈現給大家這24則的精采故事。——楊東遠 運動視界主編     柯比曾說,偉大的定義在於如何影響你身邊的人,且讓影響力不斷傳下去,而不單是你生死所擁有的東西。讓我們一起從偉大球員的身上學習偉大,因為,每個人都可

以學習成為偉大。——楊德恩 台灣品格籃球協會創辦人

討厭 做作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課程大綱》一起上學吧~今天要幹嘛!
你也曾為了確定對方的心意而傷透腦筋嗎?
今天就讓高中生來告訴我們自己是如何「洩漏愛意」的!
那你又是怎麼透漏訊息給對方知道的呢?
快在下面留言告訴我們!!

💘💘追蹤我們IG►►schoolgogogo💘💘
特別感謝: 臺中市青年高級中學
==================================
張灝IG ►►https://pse.is/G9XC7
餅乾IG ►►https://pse.is/GKG75
千惠IG ►►https://ppt.cc/fxsVCx
泰菈IG ►►https://ppt.cc/fpbEQx
官方FB►►https://ppt.cc/fGqOjx
==================================
【工作拍攝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 [email protected]

#戀愛#校園#一起上學吧

愛自己,卻不愛自己的存在...

為了解決討厭 做作的問題,作者林瓏 這樣論述:

◎審視自己2006年開始的入學前後之創作歷程,並不停的嘗試在創作生命裡初次接觸的媒材,以及之前未試過的表現方式;我的思考模式與行為是跳躍的,時間與年代也沒有連續性。◎剖析各時期創作面向的演化,外與內的視角呈現,並用極度直白的敘事方式談自身與周遭環境的人、事、物如何產生關聯。◎沒有任何文字的潤飾,不需要假仙,曾被攻擊的我今天要正面反擊。◎閃開,讓專業的來!一切都是現場真實畫面,不做作不虛偽,沒人想聽外行人所掰的自我感覺良好理論。◎室外公眾場合下的泳裝行為藝術策展,為了這塊土地不要面臨末日的來臨,我要為它說話!我不能失去它,也沒有人能。◎假如今天你不得不去某個地方,但是若被人發現去了那個地方,就

會發生慘事,你會選擇怎麼做?這是我的負面思考習慣,所以一定先做最壞的打算。◎自己本身擁有的,以及教育養成的,還有受親近的人所影響的這些經歷,就算已經被遺忘,但仍在我的DNA裡烙印下了永恆的印記,改變了我的一生。◎波濤洶湧的黑暗海上,海象如此詭譎多變,給人一種恐懼失魂似的不安,最後一刻終能步過陰霾、找到出口嗎?◎人本來就有權力可以不說或不想某些事情吧?這是我的痼疾,輕輕一碰就血流如注!你不是我,不懂我的痛,我也只是想像個正常人一樣過生活,為什麼我的大腦就是無法控制我的身體?我討厭這麼沒用的大腦。

願你擁有憤怒的自由

為了解決討厭 做作的問題,作者叢非從 這樣論述:

  為了被看見,你真的很努力了,憤怒正是你努力的方式……   憤怒的人,都是受傷的人。   【第一本「拆解憤怒」的心理專書】     憤怒暴露了一個人內心的「地雷」,   藉著憤怒,我們靠近它、修復它──   處理憤怒,就是深度清理我們的「內在戰場」。     怒火是淚水,是一個人潰堤的委屈、恐懼、挫敗、自責……   它正無助地對你說:「請你看看我!」     ▲「都是他的錯!」「他竟然不聽我的!」「他怎麼能不愛我!」……我們生氣時,幾乎是反射性地冒出這些念頭。你可知這就是理解憤怒的關鍵?   ▲「都是他的錯!」(所以他應該改。)→但其實這是「你認為」。為什麼他必須遵照你的規矩呢?   ▲「他

竟然不聽我的!」(不把我放在眼裡。)→你比較厲害嗎?人家為何非得以你的意見為主?   ▲「他怎麼能不愛我!」(我付出了那麼多。)→你的付出,對方一定要回報嗎?     事實上,這些是長久以來貼在我們內心深處、難以察覺的「標籤」。不但驅使我們直覺式評價他人、要求他人,更以此苛責自己,不符合期待的,一律嫌棄。由於害怕弱點一旦被發現,會被討厭,我們極力掩藏。因此,叢非從心理師說:     「憤怒是一個人看起來最強大的時候,但也是一個人最不設防、最脆弱的時候。」     然而,剝開憤怒的外衣,那是一個人遍體鱗傷之下的深深渴望,與最在乎的真相。透過家庭、親子、職場等眾多案例拆解,我們層層向內探索,能讓堵

塞的愛流動起來,使憤怒轉化為關係改善的良性動力。     看見、理解,而後轉化──當你對自己真正接納,便是擁有了情緒自由的寶藏。   本書特色     ◎獨創「憤怒分析表」,每章末並附「思考與表達」練習,幫助你善用憤怒,重整人生。      ◎你問:「道理我都懂,為何我還是會憤怒?」因為,最根源是要回到自己身上,自己滿足自己,就從練習這四件事開始:     1.你需要別人認同你,但你認同自己嗎?2.你需要別人體諒你,但你體諒自己嗎?3.你需要別人尊重你,但你尊重自己嗎?4.你需要別人保護你,但你懂得保護自己嗎?      ◎本書剝開憤怒外衣,按部就班、層層辨析,帶著讀者向「內」深究六大關鍵「心

結」,將你對他人的憤怒、他人對你的憤怒及你對自己的憤怒,轉化成為促進自我愛護、關係改善的良性動力。     ◎透過本書:在親密關係中,幫助你和你愛的人,重新理解彼此。在職場上,引導你找出衝突的導火線,不再壓抑憤怒,更健康地與同事相處。在生活中,不做情緒的奴隸,拿回自我意志的主導權。     ◎叢非從心理師以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貫穿整本書:憤怒不只是表面的生氣而已,其實還夾帶著許多更重要的「目的」──掩飾內在的脆弱,維持彼此的界限,表達由衷的渴望……在閱讀的過程中,你將能慢慢聽懂憤怒想要告訴你的訊息,讓你內在想被聽見、想被滿足的部分,能夠被溫柔地接住,打造更自在的關係與生活。(摘自本書推薦序/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名人推薦     心理師聯合推薦:   ◎【專文推薦】胡展誥(諮商心理師/《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作者)   ◎【共同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好評推薦     ◎透過這本書以及「憤怒分析表」,讓我能回到過去,療癒那個軟弱的自己。也讓我找到了總是感覺孤獨、沒有安全感的原因。     ◎當我們面對來自他人的憤怒時,很多時候的第一反應是「他為什麼要這麼生氣啊?」或者「這有什麼好生氣的呢?」讀了叢非從老師這本《願你擁有憤怒的自由》就會發現,根本的

原因是我們的關注點不同。我以為的「這件事不值得」,其實對方憤怒的並不是「這件事」。 憤怒可以讓我們更加瞭解自己的需求。憤怒本身不是目的,之所以會憤怒,是我們渴望被理解,希望彼此一起解決問題,或者只是想保護自己。當我說「你什麼都不願意和我說」,其實我是在表達「很多事情我想要分擔一些」。     真心推薦與「憤怒」糾葛的人讀這本書。理解了憤怒,也更能夠好好地理解他人、理解自己。     ◎憤怒原來是我們對他人的愛。     讀完《願你擁有憤怒的自由》這本書,我最深的一個感受是:原來我的憤怒,就是我的無助、我的脆弱、我的委屈、我的期待落空……     憤怒的背後,藏著我們不能立刻察覺的許多情緒,而這

些情緒,全部指向一個地方:愛的表達。     我對父母說:「能不能不要管我了,你們很煩。」其實我想說:「很多事我可以自己來,因為我知道你們會一直在我身邊。」我對伴侶說:「你能不能幫我做做家務?你怎麼一回家就不動了。你怎麼這麼懶?」其實我想說:「我好累,我需要你,我想和你一起分擔。」……      把這本書推薦給所有「憤怒」過的人,尤其是正被親密關係困擾的人,因為憤怒的另一個名字,是我對他人的愛。 作者簡介   叢非從     薩提爾模式心理師、講師,十餘年心理學專業,應用心理學碩士、中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同台灣諮商心理師)。主要接受薩提爾模式、精神分析、認知行為培訓。     目前在北京開

設了「北京叢非從心理諮詢工作室」,也是微信公眾號「丛非从」(congnotcong)的主筆。長期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開設「薩提爾模式自我成長工作坊」、「OH卡(潛意識直覺卡)探索潛意識工作坊」等課程,深度療癒上萬人。深邃與有趣並存,被學員稱為「叢牌挖掘機」。     另在台灣出版《我想愛你所不能愛的自己》、《這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一定很累吧》、《堅強很好,脆弱也沒關係》、《不是別人不懂你,而是你不懂得愛自己》等多本暢銷書。 009【推薦序】「憤怒」是通往內心深處的幽徑  文◎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016【前言】憤怒背後的六個「理所當然感」    1.評判──你是錯的,所以你應該改 02

8憤怒中的評判:你是什麼樣的人,我說了算  036憤怒要解釋:你不解釋,別人真的不知道你在生什麼氣 043化解評判:學習運用「具體化表達」 051憤怒時的否定:當我憤怒,你就是錯的 058全面否定:你怎麼什麼地方都不好 068憤怒中的規則:我的規則,即是真理 082協調差異:以接納與尊重,處理差異   2.期待──我比你厲害,你應該聽我的 092憤怒是期待過高:怎麼判斷一個人的期待是否過高? 105憤怒背後的嫌棄:表達期待,而非表達否定 112憤怒中的愉悅感:嫌棄你的時候,我就有了價值感 122憤怒是一種「忽視」:你只有滿足我的條件,我才愛你 130做出區分:有時候,你比問題更重要 139憤怒

中的審判:憤怒帶來極大的愉悅感 147走出偏執:接納自己的平凡   3.自我要求──因為我不能這麼做,所以你也不能這麼做 156憤怒是因為太累了:解決憤怒,就是解決自己的累 166自我要求:我怎麼要求你,就是在怎麼要求自己 174自我要求高的四個特點:你是自我要求高的人嗎? 183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六十分的自己,就是足夠好的自己 190為了迴避「陰影人格」:我不喜歡你,正如我不喜歡我自己 201與自己和解:比起變好,「輕鬆、快樂」也很重要 210重新定義你自己:打破內在規則   4.情感連結──因為我不開心,你也要像我一樣不開心 218憤怒是一種「嫉妒」:你的愉悅度,不能超越我 224憤怒是一

種「偽裝」:憤怒看起來強大,背後是受傷的自己 233憤怒是一種「傳遞」:我想讓你感受我的脆弱 240讓對方難受的好處:感受一致,才能親密 246誰惹你生氣,你就向誰學習:練習放過自己 254難受是故意的:負面情緒是對父母的忠誠   5.恐懼──因為我很擔心,所以我不能那麼做 262怒是一種「理性」:越理性,越易怒 269憤怒是一種「恐懼」:我理性,因為我害怕失控  276憤怒是一種「保護」:我希望你改變,以保護我,或者保護你 283轉化憤怒:發現錯誤,破除死亡邏輯的恐懼 293相信你的「自然能力」:你就不會恐懼、不會累 301憤怒是一種「創傷」:小時候的恐懼,一直遺留到現在   6.愛──因為

我愛你,所以你也要愛我 312憤怒是一種「需要」:我很可憐,需要被愛 320雖然你想要,但他為什麼得滿足你?:沒有理所當然的關係 328憤怒是一種「付出」:「我為你雪中送炭,你願我家破人亡」的悲哀 336愛自己的第一步:停止刻意付出 342父母欠我的,你要還給我:過去的匱乏,現在索討 349終極答案是「愛自己」:願你擁有憤怒的自由   356【附錄】「憤怒分析表」及使用指南 推薦序   「憤怒」是通往內心深處的幽徑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作者)     「憤怒」是一條通往內心深處的幽徑。     身為一個諮商心理師,很多人都以為我會勸人「不要生氣」、覺得「生氣是錯的」。但

實際上,我最常問來談者:     「你的生氣,有幫助你好好表達出內心真正想要說的嗎?」     「你的生氣,有幫助對方更理解你嗎?」     假如沒有,那麼你的生氣只是淪為一種情緒宣洩的手段,內在的憤怒依舊沒有被聽見、被接住,也沒有被好好地呵護。     有時候,我們只是感覺到內心有一團模糊不清的東西攪和著,這種渾沌的感覺讓我們很不舒服、靜不下心,也無法好好思考。總覺得需要找到一個宣洩的出口,卻又不知道該如何表達。     每一天在新聞版面上,有太多令人遺憾的社會事件。這當中有許多人其實都只是因為一時的憤怒驅使,失控地做出難以挽回的憾事。     所以,叢非從心理師這一本書來得真是時候!  

  聽見自己憤怒背後的聲音     大多數來找我做諮商的人,帶來的故事幾乎都與憤怒有關。他們氣什麼呢?     ●氣對方「不理解我的用心」   明明自己很努力為對方著想、細心安排一切,對方非但不領情,還惡言相向。     ●氣對方「不接受我的提醒」   你苦口婆心、好言相勸,甚至不吝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與智慧,對方卻依舊往你不樂見的方向前進,因而犯錯、甚至受傷。     ●氣對方「過得比我好」   其實你清楚每個人的家庭背景、能力都不同,沒有什麼好比較的。但是當你看見對方的經濟游刃有餘,輕輕鬆鬆就達到你努力許久,卻未必能達成的目標,還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內心就無法克制地升起一把火。     ●氣

自己「總是不夠好」   有些人是因為找不到可以究責的對象,有些人則是習慣了將憤怒往內傾倒,總之,我們會用莫名嚴厲的標準、難以入耳的批評,毫不留情地攻擊自己。氣自己無能,氣自己不如人。     細細傾聽這些故事就會發現,憤怒往往只是一件外衣,在這件衣服底下,掩藏著許許多多的挫折、失落、羨慕,以及自卑。面對內在的脆弱,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甚至不知道該對誰說、如何說),憤怒就是在這種情況底下,反覆交織而成的產物。     在這種情況底下,我們真正該做的不是壓抑憤怒、自我否定或攻擊別人,而是陪伴自己聽見憤怒背後的情緒,試著安撫自己、表達需求。     看懂憤怒偽裝的樣貌   作者以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貫

穿整本書:憤怒不只是表面的生氣而已,其實還夾帶著許多更重要的「目的」:     ●用憤怒來掩飾內在的脆弱   直接表達擔心、失望、難過,會讓自己顯得很脆弱。把脆弱攤在他人面前,對我們而言經常是危險的事情。但是,當我們用憤怒擋在脆弱之前,雖然能保有些許安全和價值感,卻也無法如實表達內在的情緒。     ●用憤怒來維持彼此的界限   有時候我們對於和某人的距離拉近、變得親密,感到恐懼,藉由憤怒,製造出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問題,能夠幫助自己拉出一段與對方的距離,讓自己喘口氣,覺得安全一些。     不過,這麼做也可能引發關係當中沒有必要的衝突。     ●用憤怒來表達由衷的渴望   我常說:「如果輕輕

鬆鬆就能有效溝通,有誰會想花大把力氣去生氣?」     或許正是因為怎麼努力都無法讓對方理解你的需求和期待,所以憤怒是另一種更高強度的表達,希望讓對方能夠尊重你、保護你,並且以你期待的方式去行動。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憤怒,你會發現支撐在憤怒背後的,往往是一道厚實且溫柔的力量,它的目的很單純,那就是要:     「保護你自己」。      所以,我們不需要否定自己的憤怒、也不需要再苛責憤怒的自己。練習聽見憤怒背後的聲音,與之和平共處及友善對話,不僅能減少因為憤怒而失控的頻率,甚至還能善用憤怒的力道,幫助我們生活得更好。     現在,換我們來照顧憤怒吧      如果以前你經常把憤怒當成可怕的

敵人,請容我告訴你:      「把敵人變成朋友,就是與它相處最好的方式。」     這本書提供許多很棒的策略,提醒你從日常生活中許多簡單的行動開始,以自我照顧的方式來進行「情緒保養」:      ●過於頻繁的憤怒,往往代表能量耗竭     內心缺乏餘裕時,一點點小事都會引發憤怒情緒。   如果你發現自己最近看什麼都不順眼、都想要攻擊,記得停下來問問自己:最近是否太疲累了?並且讓自己休息一下。     ●過於嚴厲的自我要求,是引發憤怒的原因     強迫自己做不喜歡的事、達到難如登天的目標、不能有計畫之外的行動(即使是更好的創意)。   如果你有這些狀況,請你友善對待自己:放寬標準、放寬標準、

放寬標準。你很擅長對自己嚴格,但也要學會放鬆一些。     ●累積的失落與挫折,也會引發憤怒     如果你的努力付出總是被辜負、得不到回報,期待也總是落空,憤怒就會跳出來抗議:「親愛的,你不可以這樣被對待!」   假使在關係中,你經常經歷到這種事,就得嘗試在照顧別人的同時,也花一些心力照顧自己,而不只是委屈自己來成別人的全。     從聽懂憤怒,到表達憤怒   學習一件事,最重要的就是:     ●從「知道」→到「做到」。     我已經幫你導讀了這本書的精髓,但這本書還有許多你絕對不能錯過的精采內容,以及更重要的──在生活中反覆練習。這部分就要交給你去努力囉!   在閱讀的過程中,你將能慢

慢聽懂憤怒想要告訴你的訊息,讓你內在想被聽見、想被滿足的部分,能夠被溫柔地接住,打造更自在的關係與生活。     祝福你。   前言   憤怒背後的六個「理所當然感」     熟悉又陌生的憤怒   憤怒,每個人都很熟悉、卻又都很陌生的情緒。      熟悉,是因為它很日常,幾乎每天都在跟我們打交道。有人憤怒得明顯,有人憤怒得隱晦;有人用發火表達,有人只用冷漠抵抗。無論你用什麼樣的方式表達憤怒,憤怒都會經常在你內心深處萌生。     陌生,是因為我們只知道自己憤怒了,卻很少去思考憤怒背後是什麼。憤怒只是一種最外層的現象,憤怒背後有委屈、有期待、有評判、有無助、有恐懼。可是我們習慣表達憤怒,卻很少

去理解憤怒「背後」的訊息。     憤怒裡面也有愛。你很難說你的憤怒──哪怕一點點──不是在為對方好。     我有很多個案也會訴說他們的憤怒,對伴侶、父母、孩子、上司、同事、陌生人的憤怒,這些憤怒困擾著他們,又讓他們無能為力。好像除了發火和隱忍,他們不會用別的方式處理憤怒。     很多關係,因為憤怒而走向破裂;很多事情,因為憤怒被搞砸。      其實結果可以不必這樣,完全有另外一種更好的可能。但在憤怒當時,人瞬間喪失思考能力,跟隨本能做了遺憾的決定。     我自己也會憤怒,有時有控制不住的憤怒,有時有釋放不出來的憤怒。我常感到自己在憤怒時,會產生一些「理所當然」的想法,覺得「就是你的錯

呀」、「你就是不應該呀」,這些理所當然感讓我非常驚訝。     我嘗試去問自己為什麼,發現在自己背後,有個豐富的、我未曾覺知的、讓我驚嘆的世界。於是我開始思考:一個人憤怒所憑藉的是什麼?是什麼讓人們在憤怒時,會有那麼理所當然的感覺?     憤怒背後的動力如此之多、訊息如此之複雜,為什麼我們能表達出來的卻如此之少?     於是,我研發了「憤怒分析表」(見第三百五十六頁)。這是一個可以幫助人探索自己憤怒歷程的表格。你只要按照引導、填完一些句子,然後反覆地朗讀、思考,就會對自己的憤怒有新的認識,進而有了理解憤怒、轉化憤怒的可能。     憤怒背後的六個「理所當然感」   順著這個問題,你可以找到

「憤怒分析表」拆解的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憤怒是一種「評判」。當你憤怒時,你會覺得對方是錯的,違反了你的規則、違反了真理。你會以上帝視角對他進行審判,然後憤怒。──「因為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所以你應該改。」這是憤怒的第一個理所當然感。     ●第二部分:憤怒是一種「期待」。當你憤怒時,你會對於對方有要求、有需求,甚至是向他求助。你希望他為你做點事情,成為你的輔助,而他沒有,你就生氣了。──「因為我希望你做,所以你應該去做。」這是憤怒的第二個理所當然感。     ●第三部分:憤怒是「自我要求」。憤怒看起來是對別人的要求,背後其實是「對自己」的要求。一個人怎麼要求自己,就會怎麼要求別人

。潛意識裡,人總覺得所有人都應該按自己的「正確」方式來活。──「因為我是這麼做的,所以你也要這麼做。」這是憤怒的第三個理所當然感。     ●第四部分:憤怒是「情感連結」。當一個人憤怒時,背後有委屈、恐懼、無助等脆弱的感受;憤怒,其實是希望對方能看到、並安撫自己的這種感受。憤怒可以讓他人也感覺到委屈、恐懼、無助,與自己內在有同樣的感受,這樣他人就有了理解憤怒者的可能。──「因為此刻我很可憐,我也要讓你感到自己可憐。」這是憤怒者的第四個理所當然感。     ●第五部分:憤怒是一種「恐懼」。人之所以有自我要求,是他覺得不這麼做就會有更大的危險。之所以要求別人,也包含了希望別人不要遭遇更糟糕的危險。

憤怒背後是恐懼、是害怕有更嚴重的結果。所以憤怒既是自我保護,又是保護他人。──「因為這是糟糕的,所以我們都不能做。」這是憤怒者的第五個理所當然感。     ●第六部分:憤怒是一種「愛」。憤怒背後,包含了大量的付出感,人總會覺得「我為你付出了很多,你就要為我付出」、「我想得到你的愛,就先為你付出愛」。所以特別愛付出的人,其實才是特別愛憤怒的人。但實際上,付出與回報完全不是對應關係,付出得不到回報也非常正常。──「因為我愛你,所以你也要愛我。」這是憤怒者的第六個理所當然感。     願你擁有憤怒的自由   憤怒從來不是壞事,我們需要的是「理解自己的憤怒」,而非壓抑或衝動發洩憤怒。理解,才是改變最好

的出路。     也許在這個過程中,你無法對每個點都認同。這沒關係,可以找到你有感覺的部分,那些足以幫助你去思考憤怒。也不必非要在憤怒中思考,有時這會有些難。你可以在憤怒過後,一個人的時候,去反思、去回看,把本書附錄提供的「憤怒分析表」做過一遍,問問自己,為什麼憤怒。     成長,就是從後知後覺、到現知現覺、再到先知先覺的過程。      也許你會有疑惑:知道這麼多,有用嗎?道理我都懂,然而還是會憤怒。     改變也許是陌生的。改變就是從單一視角到多元視角的轉變。改變從來不是必須怎樣,而是「可以」怎樣。當你對憤怒有了覺知,就多了一個選擇。你可以從更深的層面去處理憤怒,而非單純地壓抑憤怒。

    以前的單一視角是熟悉、熟練、非常自然的,新視角卻是陌生、彆扭、懷疑、抗拒的。當你把思考問題的角度切換到新視角時,會有一些不適感。你可以在能量不足時,依然按照原有的思路去憤怒;然後在情緒緩過來、能量恢復以後,再重新去思考:那時我怎麼了?為什麼會憤怒?     如此,你就會一次次強化、鞏固,有了更多自我理解的可能。     無論如何,你依然擁有「憤怒的自由」。憤怒的自由,就是你可以思考憤怒、可以壓抑憤怒、可以發洩憤怒、可以運用憤怒,而非單一的必須、一定要怎樣。     此外,本書中主要處理的是針對他人的憤怒。而對自己的憤怒,很多原理也是相同的,可以嘗試做一些類比性思考。   憤怒中的評判

──你是什麼樣的人,我說了算 ◎一種情緒,有一百種理解的可能 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吃東西時,總是吃一半、丟一半。」如果你是這位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這樣做,你會怎麼想?你會有什麼樣的情緒和反應?你會如何解讀孩子的這個行為?關於這個行為,有太多解讀的可能性,比如: .你這樣吃太浪費了。我好生氣啊!.你想吃就吃、不想吃就扔了,簡直是太任性了。好生氣啊!.我這麼辛苦地為你做飯,你卻隨便就扔掉,這是對我辛苦的不尊重。好生氣啊!.喜歡的就吃、不喜歡的就不吃,我的孩子好有主見呀。開心 .邊吃邊扔,這飯是有多難吃啊。這麼難吃還得忍著吃,真是太難為你了。心疼!.小孩子玩玩具,就是邊玩邊丟的。這樣扔飯,是把飯當

成玩具了吧,小孩子可真會玩啊。有趣! 孩子吃飯的這個行為有不下一百種理解。不同的理解,完全會導致當事者不同的心情。即使同樣是生氣,原因也可能完全不一樣。那麼,哪一種理解才是對的呢?孩子之所以這麼做,真實的原因是怎樣的呢? 其實這些理解都是對的,並不衝突。在沒有與當事人溝通、核對之前,一切都只是自己的猜想。大多數媽媽在看到孩子吃飯的這個行為後,會直接進行自己的解讀,緊接著根據自己的理解做出反應,比如生氣。 所以讓一個人生氣的,並非他人做了什麼,而是我們如何理解他人的行為。這個解讀的過程,就是在「貼標籤」。 ◎什麼是「貼標籤」? 他人做了什麼、說了什麼,這都是一些外在刺激。這些刺激被你的眼睛、耳朵

、鼻子、皮膚等感覺器官所感受到,這時,他人的行為就對你產生影響。但這些刺激本身不足以導致人憤怒,得經過中樞神經系統傳輸到大腦,然後大腦完成一個判斷,給他人的行為做一個命名。經由大腦對這個命名的理解,你對他人的憤怒就開始了。 因此,「貼標籤」也叫做「命名」、「評價」。 這個過程是非常快速的。快速到你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做了判斷,就根據這個判斷做出了反應。 比如:孩子放學一回到家就開始玩,直到晚上八點仍然在看電視,完全沒有去做作業的想法這時,對於這個畫面,你的大腦自動地對「孩子看電視」的行為貼的標籤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