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馨診所醫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詠馨診所醫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和田秀樹寫的 他是憂鬱,不是失智了:老年憂鬱症,難以察覺的心病(二版) 和劉秀枝的 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詠馨婦產科診所是位於台南的公司也說明:詠馨 婦產科診所是位于Tainan 的一个婦產科醫生。 實體的註冊地址為704台南市北區海安路三段340號。 在相應的部分中提供了更詳細的信息。 您還可以閱讀關於詠馨婦產科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仲間出版 和寶瓶文化所出版 。

亞洲大學 健康產業管理學系健康管理組碩士在職專班 廖宏恩所指導 賴品卉的 在台越南籍產業移工健康行為與認知調查之研究- 以中彰投地區為例 (2019),提出詠馨診所醫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健康認知、健康行為、醫療可近性。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美術學系 詹前裕所指導 方芸的 身心靈的平衡方芸膠彩創作理念與風格探討 (2006),提出因為有 平衡、生理平衡、心理平衡、靈裡平衡、畫面平衡的重點而找出了 詠馨診所醫生的解答。

最後網站糟糕透頂的詠馨婦產科與曾曉詩醫生 | 健康跟著走則補充:詠馨 婦產科糾紛- 哼我要來抱怨我懷孕以來遇過最氣人的婦產科經驗懷孕以來都開開心心的為了小Angeletta也去過好多醫院(吳俊賢黃昭彰婦兒安康乃...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詠馨診所醫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他是憂鬱,不是失智了:老年憂鬱症,難以察覺的心病(二版)

為了解決詠馨診所醫生的問題,作者和田秀樹 這樣論述:

別把「憂鬱」當「失智」,錯過黃金治療期 在台灣,每5個老年人就約有1人罹患憂鬱症, 我們卻對它一無所知…… 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 蔡佳芬  審訂推薦   【你身邊的老人家,有這樣的狀況嗎?】   ◎抱怨這疼那痛睡不好,卻找不到病因   ◎食欲不振、倦怠無力,做什麼都提不起勁   ◎情緒低落、悲觀消極,有時焦躁易怒   ◎記性變差、恍神散漫,懷疑別人要陷害他   →「上了年紀都會這樣吧,這也沒辦法……」   →「不會是失智了吧,這該怎麼辦?」   在以為這只是老化、或擔心已經失智之前,   我們或許該考慮另一種可能性——老年憂鬱症。   會老是自然,但憂鬱不該是應然。   老

年憂鬱因症狀近似老化、失智,而常被忽視或誤解,   讓我們開始認識它、發現它,幫助身邊的長者穿越情緒黑潮,   這不只是為了他們,也是為了我們自己。   相較於失智,憂鬱是盛行率更高、也很容易造成失能的老年病症。   老年人的自殺死亡率高居各年齡層之冠,約為一般人的2倍,而且和憂鬱密切相關;   失智症常會併發憂鬱,老年憂鬱若未妥善治療,也可能成為失智症的前兆。   老年憂鬱症的主要成因,   是大腦老化的〈生理因素〉和承受失落體驗的〈心理因素〉交相作用所致,   只要及時給予適當的生理與心理治療,病況就會明顯改善。   老年精神科專業醫師和田秀樹,詳盡說明老年憂鬱症的身心病因和判別症狀,

  並將其和失智、譫妄等老年認知障礙進行解說比較,   同時提供主要的治療方法和預防知識。   在「老老照護」漸已成形的台灣社會,   對於老年憂鬱症患者,以及擔負照顧責任的配偶伴侶或中壯年子女,   本書都希望給予必要的支持與指引,   為打造更友善的醫療、照顧和生活品質而努力,共創無憂老後。   【關於老年憂鬱症,你必須知道的事】   ◎老年人不只會失智,也會憂鬱,只要開始老化,人人都是憂鬱症預備軍   ◎老年憂鬱常以身體不適的症狀表現,也會有妄想、記憶衰退等認知障礙症狀   ◎老年憂鬱會引起「假性失智」,同樣是健忘,失智與憂鬱的差別在於「病識感」   ◎老年憂鬱症對患者和照顧者的身

心考驗,比失智症更為嚴苛   ◎只要運用得當,藥物治療對老年憂鬱多有良好效果,無須抱持偏見與恐慌   【預防老年憂鬱症的基礎知識】   ◎現在的老年人都比想像中年輕,不要輕易將憂鬱症狀概括為老化現象   ◎「忍耐」會使人老化,無論幾歲都要誠實面對自己的欲望   ◎人際往來、照顧孫子、通訊軟體……讓老人家保有「現在還能做的事」   ◎放下二分法思考和滿分主義,訓練自己容許灰色地帶的存在   ◎享用美食,可預防情緒老化;保養臟器,對容貌和大腦都有助益   ◎散步、運動、曬太陽,有意識地養成增加血清素的生活習慣   ◎收集醫療資訊做好準備,找到「心靈的家庭醫師」…… 本書特色   ◎台灣少見的

【老年憂鬱症】醫療保健專書   老年醫療書籍多聚焦於失智症或抗老化防治,本書則為理想的入門讀本,呼籲大眾對於老化造成的幽微心理衝擊,有更正確的認知、更敏銳的察覺。   ◎理性專業的解析中兼具人性化的照護思考   作者論理清楚明確、文筆平易近人,除針對老年憂鬱症的防治完整說明,也適時表達對高齡者身心照護的務實觀點和醫者關懷。   ◎對於老年醫療與老人心理,我們都需要重新認知   時代進步延緩了身心老化,我們對老人的認知卻仍框限於刻板印象。即使已步入人生最後階段,老年人仍應享有肯定自我的生活權利與尊嚴,本書給予的提醒,讓我們在面對老化、與長者相處、擔負照顧工作時,都能以更貼近高齡者實際需求的角

度來思考。   【治療老年憂鬱症的實用資訊】   ◎老年憂鬱檢測量表:www.depression.org.tw/detection/index_06.asp   ◎董氏基金會老年憂鬱防治資訊:www.happyaging.tw   ◎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資源地圖:carersupport.com.tw   ◎求醫科別:全國各醫療院所精神科、老年精神科、身心科(若長輩抗拒看精神科,可先以失眠、腦力減退等身體症狀到家庭醫學科、老年醫學科門診掛號,與醫師溝通長輩狀況,必要時再做轉介) 關懷推薦   詹鼎正   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   朱為民   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陳亭秀

   永平身心診所所長   葉雅馨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   郭慈安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   吳若權   作家、廣播主持人   張曉卉   康健雜誌總主筆   ◎老年期追求的,不只是延長生命的長度,而是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讓我們從醫療老年憂鬱症著手,關注老年人的身心靈全面向,了解憂鬱對其他身體疾患的影響,同時也支持並關懷他們的照顧者,在銀色浪潮中,守護那粼粼波光。——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 蔡佳芬   ◎在老年人最常見的「失智症、譫妄症、憂鬱症」這3D疾病中,憂鬱症可能是最難被察覺的。本書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讓我們認識老年憂鬱症,提早為老年人生多一份準備。——老年醫

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朱為民   ◎從事基層精神醫療多年,發覺很多民眾對老年憂鬱症的了解都不夠,以致延誤了就醫。真心推薦大家閱讀本書,對家中的長者給予更適切的理解與照顧。——永平身心診所所長 陳亭秀   ◎老年憂鬱非老化,而且與失智有很大的不同。本書提醒我們該如何幫助高齡者,不要只關注他們外顯的身體症狀,一味誤解他們對病痛的抱怨,而忽略了內在的心理疾病。——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 葉雅馨   ◎作者的呼籲語重心長:「晚年罹患憂鬱症,可能在離開人世前,再也感受不到幸福快樂,是人生的悲劇。」唯有更多人認識這個精神流行病,才能協助長者走出憂鬱黑潮,這本書做到了。——康健雜誌總主筆 張曉卉

  ◎本書提醒我們「老年憂鬱症」這個仍未受到應有重視的課題,整理了日常生活常見的情緒狀況,讓樂齡者本人或周遭的親友按文索驥,可說是誠意堅實的居家必備良書。對老人醫護而言,努力保持心情愉快,是超越科學因果的王道,當年輕一代已把身心症狀視為日常的一部分,老人的心理症狀也應當受到去除污名的正視。——Openbook閱讀誌書評 讀者佳評   ◎我是老年憂鬱症患者的家屬,這本書好讀又發人深省,讓我用更客觀的角度看待自己及生病的親人,比起以前獨自盲目摸索,如今我對事實有更清晰的理解,身心也更為放鬆。   ◎罹患糖尿病的父親突然心情低落,甚至想要尋死,直到發現本書,我才驚覺他可能得了老年憂鬱症,立刻

帶他就醫。真心希望和我一樣為此受苦的人,都能從中得到切身的幫助。   ◎這本書讓我深感共鳴,高齡人口遭遇的身心衰退和失落,都是老年憂鬱的誘因。身處高齡化社會的我們,都必須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困擾,這不只是為了他們,也是為了我們自己。

在台越南籍產業移工健康行為與認知調查之研究- 以中彰投地區為例

為了解決詠馨診所醫生的問題,作者賴品卉 這樣論述:

中 文 摘 要背景:外籍移工從1978年開放至今己破70萬大關,移工的健康行為與認知是否也會因地域不同、傳統文化或人文背景…等而有所差異,以上因素的研究,都將在外勞政策上為推動健康促進與善用醫療資源,提供明確的發展方向。勞動部(前勞委會)自民國1989年首度開放引進外籍移工,至2019年底己破70萬大關,其中以越南籍產業移工19萬6,126人最多,約佔移工總人數的43%; 而中彰投地區則有6萬7,990人,約佔總人數的35%。基於產業移工的身心健康,將直接影響產業雇主聘僱移工所期待的產能效益,因此對於移工健康認知與行為進行研究分析,具有保障移工健康權益的重要意義。方法:本研究係以越南籍產業移

工人數最多的台中市以及彰化、南投地區越南籍產業移工為研究範圍及對象,進行問卷調查與統計分析。所使用的資料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卡方分析、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e事後多重比較分析、二元羅吉斯廻歸分析、多元羅吉斯廻歸分析等分析方法。結果:1.越南籍移工在台灣的健康態度比較好可是飲食習慣大體而言還是台灣會比在越南好一點,只是在台灣他們的蔬果吃的量比較少,可是在自我健康管理則產生一些奇異的狀況,整體而言還是在越南的自我健康管理比較好,在台灣的移工狀況都是因為工作關係被集中管理。2.醫療可近性的顯示看診比例為37.96%;掛急診比例為10.25%;住院比例為4.34%;看牙醫的比例為1

6.25,不管在越南或台灣看西醫的比例均高於看中醫;不管在越南還是在台灣沒有去就診的原因都是覺得不嚴重不需要看醫生比例最高;會選擇附近的診所及由仲介協助比例最高。3.影響醫療利用的因素發現急診、住院以及門診均是以30-34歲最高;看牙醫則是以35歲以上最高;急診、住院及看牙醫的比例均是國中學歷最高,門診則是以高中程度最高;急診、牙醫及住院均是己婚最高,門診則是未婚;佛教信仰者在牙醫及門診比例比其他宗教低;住院跟急診則比其他宗教高;住院、急診、門診及牙醫則是居住在台中的最低;急診在汽車、紡織、食品產業比電子廠低其他都是高;看門診在汽車、紡織、電鍍產業及食品產業比電子廠低;看牙醫則為電子業最低;住

院滿5年以上最高;急診及看牙醫則是未滿半年居多;門診則是滿1年未滿5年居多;月收入26001-29000住院最高;月收入26001-29000急診最高;看牙醫門診則是月收入29000以上最高;均選擇固定的醫療場所;自行前往看診均是最高;整體在台灣健康狀況最自認較差。結論:越南籍移工在台灣的健康行為與認知,不僅其在工作類別及社會人口學變項,均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在越南大致比在台灣高。另外對於人力仲介機構及雇用移工產業規模的大小是否也對移工服務的完善性造成直接的差異進而影響問卷的結果。如何在補充性外籍移工不斷增加的同時透過政府、企業、人力仲介機構、移工四方相亙提升移工的健康行為與認知是一個可以深入討

論的議題。

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

為了解決詠馨診所醫生的問題,作者劉秀枝 這樣論述:

從現在起,我決定要「快樂老」。 ◎研究顯示,對老年的負面看法是一種慢性壓力, 可能會間接引發心血管疾病。 劉秀枝醫師◎著 [國內失智症領域權威‧前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   變老,並不一定是負面詞彙,   重要的是你用什麼心態面對「老後」,   消極或樂觀,年老卻不衰老,   只在你的一念之間。   父母和二姊皆失智,她是失智症的高風險群。   作為醫師,她也得過乳癌,動了白內障手術,頸椎、腰椎開刀,   銀髮獨居的七十三歲,面對「老」的狀況一樣也沒少。   不一樣的是,她從不哀嘆,她選擇樂觀。   她要活出一個閃亮的鎏金歲月!   ‧怕「失智」?多閱讀、多動腦、多遊山玩水、歡聚共

餐,就能防失智。   ‧怕「生病」?老年人的健康不是沒病痛,而是跟疾病「們」和平相處。   ‧怕「癌症」?如果生病,別問「為什麼是我」,好好治療就是了。   ‧怕「獨居」?有老本和老友,能自立又自主,是很快樂、很自豪的事。   愈怕變成怎樣,反而愈容易變成那樣。   面對年老,你愈是從容看待,愈能活出精采。   怎麼想,就會怎麼做,最後達到你所想像的結果。   ──你想要什麼樣的老後?   ◎六個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主張:   1.獨居而不孤獨:接受變老的事實,往好的方向看,做好自我心理建設。   2.求助,也能自助:老而能自立、自主,是很快樂、很自豪的事。   3.年老卻不衰老:旅行

能增加認知存款,運動能帶來健康長壽。   4.一起預防失智:多動腦、多活動、多做家事、多與人互動,可以降低失智風險。   5.積極照顧健康:生活有目標,維繫社交人脈,健康的生活型態。   6.持續學習新知:銀髮族也要有目標,才會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感。 本書特色   ◎劉秀枝醫師的「每日必做清單」,退休十四年,從來沒間斷。她寫道:如此,身心、人際都顧到,大腦、腸胃都滿足,相信失智會遠離我(詳見內文第72頁)。   ‧運動(如至少走路四十分鐘)和心智(如看書):可強身、健腦。   ‧愛己(如吃美食)和利他(如讚美人):是人際潤滑劑。   ‧應做(如參加醫學討論會):貢獻所長,且覺得自己有用。

  ‧感恩(如被讓座):提醒自己有多幸福。   ◎劉秀枝醫師:「臺灣目前的平均壽命是八十一歲,再以自己的基因、身體狀況加減年數──七十三歲的我,大概還可再活十八年吧。自己算好了期限,『心態』和『行動力』就會不一樣,就會更珍惜現在,且好好規劃,讓老年走得平穩、順遂。再說,意外隨時會造訪,不知什麼時候就劃上句點了,所以想做的事,還得有優先次序哪。」(摘自本書自序〈真希望將來老了,能跟你一樣〉。)                                              ◎‧有讀者問劉醫師,「為何你得了癌症,還能如此樂觀?」也有病人問她:「為什麼是我?」她回答:就想著是剛好抽籤抽

到了。   ‧許多人自認:「老了還打扮什麼?」「這年紀沒辦法了。」「體力不行了。」她卻說:別被自己對年齡的刻板印象拖累了。   ‧獨居老人,失智症遺傳高風險群,得過癌症,動了白內障、頸椎和腰椎手術……年老可能有的狀況,她已遇上不少。但她總想:既然這些是人生的過程之一,與其哀嘆,她選擇樂觀以對!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王署君(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講座教授)‧汪詠黛(臺北市閱讀寫作協會創會理事長)   ‧[聯合推薦]   王培寧(臺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夏韻芬(知名作家、主持人)‧蔡佳芬(臺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臺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   (以上

皆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作者簡介 劉秀枝醫師    國內失智症領域權威   前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兼任教授   《聯合報》「元氣周報」專欄作家   《康健》雜誌專欄作家   前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兼任教授,為國內失智症領域的權威,也是《聯合報》「元氣周報」、《康健》雜誌的專欄作家。   59歲時,她依規劃好的人生時間表從醫療第一線退下,將診療空間留給年輕醫師,而把時間留給了自己。   專業上,她「退而不休」,繼續擔任臺北榮總特約醫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神經學科兼任教授級臨床教師,致力於推廣民眾了解失智症,正視失

智症對於患者、照顧者乃至於社會所帶來的影響,專欄文章得到讀者的熱烈迴響。與王培寧醫師合著《假如我得了失智症》一書,榮獲國民健康署「優良健康讀物推介獎」。   在生活上,她過得比年輕時還精采。她認為,有了心理準備,對於年老就不會驚慌,懂得接受隨之而來的身心變化。她不但自己身體力行,更致力於將這樣的觀念推廣給大眾。   而她結合醫學專業與寫作興趣,以楊雲三為筆名所寫的短篇小說〈我得了「庫賈氏病」?〉,獲得二○一八年新北市文學獎黃金組的「優等獎」(收錄於第八屆新北市文學獎得獎作品集《這是好宅》)。   另著有《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退休醫生給

你的57個實用身心提醒》、《聰明活到一百歲》、《多動腦,不會老》、《當父母變老──關心失智症、中風及其他神經疾病》等書,並與王培寧醫師合著《假如我得了失智症》、《別等失智上身》。   ●劉秀枝醫師的部落格【Joy筆記】: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推薦序】想要優雅地老化,除了要聽媽媽的話,更要學習劉主任  文◎王署君  008 【推薦序】秀枝不老粉絲團  文◎汪詠黛  012 【自序】真希望將來老了,能跟你一樣  016   一、獨居而不孤獨 米店女兒的「幸好」人生  026 我是老人好自在  031 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  03

6 健康長壽的三個實用處方  042 獨居苦?獨居樂?端看你怎麼過  047 「超前部署」,才能瀟灑獨居  052 好朋友有益健康  058 我要怎麼說再見?  067   二、求助,也能自助 感恩的力量,超出你的想像  072   既能「自助」,也不怕開口「求助」  075   多樂觀,多健康  080 祝你「健康快樂」,不是隨口說說  085 人生中,何時「等得」?何時「等不得」?  089 多出來的時間,你都怎麼利用?  094 挺住了,一切好談  099 十八歲痛哭的事,六十八歲發現其實不重要  104 三、年老卻不衰老 吸收醫學新知,促進老年健康如「金」  110 做好準備,大齡

族照樣快樂出遊  114 多旅遊,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119 熟年要「腳勤」,健身、健腦又舒心  123 我愛健行  129 四、一起預防失智 朋友相聚,「快樂食堂」防失智  134 擔心會失智,需要提早檢測?  138 預防阿茲海默症,「聽媽媽的話」就對了  144 長期壓力大,當心形成失智危機  150 阿嬤變回小女孩?原來是失智的幻覺  156 失智變嚴重,最好別再戴假牙  161 帶失智的親人出遊,用「單選」更貼心  166 五、積極照顧健康 瘦身,如何聰明地吃?  174 聲音「變老」了,怎麼保養?  179 若你遇見「巴金森氏症」  183 記不住,可能是「失語」,不是失智 

189 突然不會說話?要小心!  194 「味覺」不見了,該看哪一科?  200 愛打高爾夫,也會有運動傷害  206 幸好,是帶狀疱疹  212 六、持續學習新知 「遠距醫療」的時代來了嗎?  218 無論世代如何變化,醫師醫病,也醫心  224 從人生看大腦,有無限可能  229 你有照著「醫囑」服藥嗎?  236 網路流傳的醫療資訊,能信嗎?  241 從寫作開始,人生總要試一回  247 *誌謝  252 推薦序 想要優雅地老化,除了要聽媽媽的話,更要學習劉主任 王署君(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講座教授)   劉主任又出新書了!   劉主任自從退休以後,

從一位一號難求的神經科教授及醫師,變成了醫學新知的最佳傳播者,更是暢銷作家。這十四年來,共出了五本書,每本書都是經典,很高興能夠先睹為快。   新書《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除了高齡社會的最新醫學研究報導、身邊親朋好友的經驗分享,還有更多是劉主任親身的生活經驗,或是應該說是生活實踐,讀起來非常有趣、非常實用,也讓人非常佩服。   劉主任告訴我們她從米店小女孩到醫學院的成長歷程,如何在沒有「被期待」下,反而自在、逍遙。她謙稱沒有專長,只會讀書,還有舊社會的男女差別,更讓我看到她的努力。尤其是考到當年第二志願的臺北醫學院,而沒有上臺大。醫學院的資源差別很大,但對她與同學們而言,從他們

六十八歲回頭看十八歲時,反而是一種確幸,她與許多同學也都成為醫界的佼佼者;讀起來都是人生的智慧。對照現今的醫學教育對師生緊迫盯人的要求,還真是兩個世界。   劉主任對追求醫學新知的熱情,絲毫沒有因為退休而稍減。星期四下午四點鐘,是臺北榮總神經內科的出院病歷報告,大至主任,小到實習醫學生都會參加。每週會由兩位住院醫師各報告一名出院病例,同時回顧最新的醫學期刊相關研究。這是本院神經內科多年來的傳統,住院醫師都戰戰兢兢地準備,許多退休老師也都會前來聆聽與指導。劉主任幾乎每次都是第一個到,而且也會提出很多寶貴意見。這項兼具臨床服務的會議,更多的是新知傳承與醫學教育。劉主任對於學生的指導不遺餘力,也從

不吝於讚美。處在一個動不動就是智慧醫療、遠距醫療與人工智慧的醫療革命時代,劉主任也提醒我們,醫病的本質還是要回歸到互信、誠意、溝通與開放的心胸。   「失智症」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健康議題,劉主任在新書中當然也多所著墨。從美國百健藥廠(Biogen)的失智症新藥是否會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審核,就造成股票大起大落三十%;相較之下,輝瑞藥廠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獲得美國授權使用,股票漲幅不到十%,就知道失智症的影響有多深遠。在還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劉主任提供了我們很多實際例子,作為照顧身邊所愛的人之參考,如關於單一選擇、假牙問題、溫馨的幻覺、可以坐飛機嗎……這些內容都非常實

用。   劉主任對於老年的準備是很有心的「超前部署」,怪不得看到她的人都很羨慕她,希望能像她一樣。除了有病立刻治療,即使在防疫期間,她也二話不說,接受腰椎與白內障手術。而她能夠快樂地獨居,最大的本錢就是「好朋友」。好友們幫她度過開刀後的不便,但又不過度干擾她,更與她一同健行、遊山玩水,周遊列國。這種有點黏、又不太黏的好朋友,真的不好找,劉主任真該開班授課,教教大家。好朋友有益健康,所以每個人都要開始儲蓄。富有不再是靠金錢衡量,好朋友可能更重要。結交好朋友,一起與你優雅地邁向老年,你準備好了嗎?   劉主任提到,以前認為只要沒有焦慮、沒有憂鬱、沒有壓力感就很不錯了,但是近期的研究,更著眼於「

樂觀與幸福感」對健康的重要。因此,劉主任也提到如何轉念看事情、如何正面思考,我想這樣才是真正的樂觀、有幸福的感覺。比如她提到一位失去味覺的朋友,三個月內看了很多位醫師,才找到病因是「乾燥症」。朋友覺得拖了太久,劉主任卻告訴她,「換個角度想,這段期間,醫師替你排除了身體其他系統的疾病,最後做了正確診斷,而且有效地治療,可真是幸運。」   「身體力行」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我常常告訴病人不要熬夜、喝咖啡要有節制、要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有時看診,病人見我咖啡不離口,還會提醒我,「醫師,你有照做嗎?」良好的生活習慣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還真不大容易。但是這些好的生活習慣對疾病的預防良效,確確實實有流行病學研

究的科學根據,而且都是發表在一流的醫學期刊。不管你是準備退休、或是已經退休的人,想要有健康的老年,一定要學習劉主任「說到做到」。正如她說的,這些也正是大家所講的要聽媽媽的話:「要努力讀書,多運動,要合群,不熬夜,多吃蔬菜,要愛護身體……」 推薦序 秀枝不老粉絲團              汪詠黛(臺北市閱讀寫作協會創會理事長)   開門見山不廢話,推薦這本書給「每一位」會慢慢變老的你,以及你的親朋好友。   什麼?有人說不想面對「老」這個字?那我更要用力說三遍:如果不看這本「魔法書」,你可就虧大囉!   理由很簡單,秀枝姊以她專業的醫學素養、輕鬆幽默的筆觸,既現身說法寫自己的經驗,也

舉出諸多經過當事人同意的案例,告訴我們:老,是不可逆天的事實,但是只要好好看待老年,它就會好好回應你。   至於方法如何,答案當然就在此書中。   秀枝姊在自序裡透露,常有人對她說:「真希望我將來老了,能跟你一樣。」是的,我就是說這話的「秀枝不老粉絲團」成員之一。臺北市閱讀寫作協會的姊妹們肯定也會跳出一大票,舉手搶著「對號入座」:是我,是我啦,我就是粉絲團員之二、之三、之N。因為我們從秀枝姊的筆下,學到許多有關身心健康的智慧,尤其是關於「老」這碼事兒。   她總是很高明地消化各種科學數據和論文,以準確且精簡的白話文、對一字一句高度自我要求且負責任的嚴謹態度,再清楚傳遞深奧的醫學知識與正確

常識,而不是那種讓讀者努力看完,卻還是霧煞煞的「權威之言」。(她的寫作動機,請見本書第二百四十七頁〈從寫作開始,人生總要試一回〉。)   秀枝姊深入淺出的醫學專欄廣受歡迎,難怪報章雜誌主編不斷邀請腹有詩書的她撰稿,嘉惠讀者,堪稱「專欄常青樹」。感謝寶瓶出版社,將秀枝姊已發表、未發表的文章編輯出書,我們只要人手一本,就可以將秀枝姊的聰明與智慧帶回家。   說到秀枝姊的聰明與智慧,讓我想透露一段趣事。有一回,我們幾位閱寫協會的同學,在一間咖啡館討論彼此的文章,大夥兒很認真交換意見,卻也不時爆出笑聲,那笑點都是被秀枝姊的機智逗出來的。結束後,大家魚貫出門,我走在最後面,被熟識的女老闆悄悄拉住,問

:   「黛媽咪,我真的很好奇,你能不能告訴我那位個頭最小的女士是誰?我看她一定不是普通人,你們那麼喜歡她,EQ高是一定的啦,我猜想她的IQ一定也是超乎一般人的高!『以她這種年紀』,是我看過最聰明、反應最快、最幽默的人……」   她連珠砲似的讚嘆,「一定」、「最」個不停,彷彿秀枝姊真的不是地球人,我也連珠砲似的促狹回應:   「我的想法跟你一樣,懷疑她是外太空派來,以聽診的特異功能到娑婆世界,教化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耶!她在地球上是失智症權威、醫學院教授、專欄作家,出版好幾本書,致力推廣衛教,做醫病之間的橋梁。她依照自己的規劃,從醫療第一線退下,把診療間留給年輕醫師,不過她退而不休,『以她這

種年紀』好像才剛剛開始發揮喔!醫師也會生病,即使自己抽到『癌籤』,但樂觀以對,努力治療。痊癒後,繼續開會、上課、演講、打球、旅行,右手寫作,左手拿文學獎……」   秀枝姊從小至今都保持閱讀和寫作的好習慣,她面對文字虛懷若谷,學習毅力與謙遜態度最是令我佩服。她已是醫學專欄名家,但對於各種文體都抱持好奇心,樂於學習,勇於嘗試,經由「國際崇她社」好友劉家馴推薦,加入臺北市閱讀寫作協會後,不但參與各項課程,認真當學生,更被邀請進入協會理監事義工團隊,全力推廣閱讀、寫作,利己利人,創作不斷。散文詼諧、小說感人,得個文學獎不是難事。   那位老闆聽完我的描述後,忍不住說:「真希望我將來老了,能跟她一樣

。」   嘿嘿,地表最夯的「秀枝不老粉絲團」立馬新增一位團員!我樂於贈送這位老友二○二一辛丑年春天出版的《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新書,當作最佳祝福禮,一起共學怎麼看待老年;我確信,喜歡把好東西分享出去的她,也會廣為推薦這本好書。   花開四季,耕耘心田,歡迎親愛的讀者藉由閱讀,加入「秀枝不老粉絲團」。 自序 真希望將來老了,能跟你一樣   以前在醫院工作時,無意中聽到有人說我是個好醫師,就很開心。退休後,跟團旅遊,常聽到初識的中年人說:「真希望我將來老了,能跟你一樣。」雖然覺得自己沒有很老,也很高興。   年輕時,我就對老化議題很感興趣;之後踏入失智症的臨床與研究領域,隨

著歲月增長,親身感受了器官老化、功能減退,並歷經頸椎、腰椎和白內障手術。以醫學背景加上個人經驗,很想和讀者們分享我心中的「老」是怎麼回事。   六十八歲的朋友伸出雙手,說手痠痛,在靠近指甲的關節處有點腫脹。我判斷應該是退化性關節炎,可能因年節將近,努力打掃,關節使用過度了。   朋友不同意,說:「我以前也打掃,怎麼都不會腫脹呢?」   我說:「老了嘛!總有個開始吧。」   看她有點慍意,我接著說:「每個人老化的部位不同,從手指開始老化是很幸運的啦。」   要長壽,當然要先老。那麼,我們可以選擇從哪個器官或部位開始,且加以排序嗎?   大腦老化,記憶減退,思緒變慢,當然不是首選;銀髮

蒼蒼,可以染成各種顏色,展現創意,即使任其白髮閃閃也是展現自信,所以不是問題;臉上的黑斑和皺紋讓人避之唯恐不及,但去趟醫美診所,微修就可以改善了;白內障造成的視茫茫,可以植入人工水晶體,較不困擾;聽力減退,裝助聽器雖然不方便,但還可接受。頸椎退化造成脖子痠痛,或壓迫神經造成手腳發麻、無力,或是腰椎退化的腰痠背痛,壓迫神經而雙腳疼痛、麻木,雖擔憂,但可以用藥物、復健或手術治療。內臟功能也在不知不覺中退化,如腸胃的消化能力降低、蠕動緩慢,食量減少;腎功能下降,藥物代謝物的排出漸慢;動脈管壁變硬,血壓容易上升等。還有個性僵化,變得固執、嘮叨,甚至憤世嫉俗,既不滿意自己,也讓人不想接近。   如果可

以,我希望臉部最後變老,即使彎腰駝背、動作遲緩、忘東忘西,也要做個臉蛋漂亮的老人,讓人家羨慕,「你好年輕,真看不出你的年齡啊。」   但是,年輕的臉蛋配上衰老的身體,這樣搭嗎?選擇,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就像到了水果大賣場,迷失在堆積如山的各種水果中,不知從何下手。優柔寡斷如我,想從一堆黃澄澄的橘子中挑出幾個,看著不錯,但拿在手裡卻發現有些斑點,放下,再挑一個,顏色好像偏綠或太軟了,再換一個……如此花費了不少時間與精神。但若是有人或老闆遞來一顆橘子,自己卻可以很篤定地接受,覺得很好。   有時費盡心思下了決定,還是會後悔。例如團體出遊時,買便當吃,其實便當可選擇的菜色不多,大多是排骨、雞腿

或炸魚,但看著人家享用的樣子,總覺得別人的便當比較好吃。   幸好,對於老化,我們不用這麼費勁去選擇,大半都是老天事先就替我們決定好了,也就是「基因」。有次,在電梯裡遇見一位年過半百,但臉蛋美麗、光滑且體態輕盈的鄰居,我真心稱讚。她欣然接受,頭輕輕一揚,說:「那要感謝我的媽媽啊!」是啊,那我也要感謝父母給了我長壽基因,因為他們往生時都已高齡九十多歲。還要感謝雙親慢慢地老給我看,讓我知道老與隨之而來的疾病是怎麼回事,心裡有所準備。   當然,並不是基因決定一切;基因也常常不是單一基因就可決定,而是多種基因的共同作用。幸好,我們還可以從「環境」與「生活型態」著手。例如,常常頂著大太陽而不防晒(

如撐傘、戴帽或擦防晒油),久了,臉上也會長黑斑。如果有糖尿病或肥胖的家族史,但小心飲食不過量、多運動等,就可預防。   年輕時,細胞和器官都新鮮、旺盛,充滿能量,疾病常是來得急,也去得快,不礙事。中年時,生命力稍減,有些慢性病開始浮出,但忙著成家立業,只能繼續衝刺,無暇關注。到了老年,事業、家庭大致塵埃落定,有時間來沉澱回想:在基因、環境、生活方式與機遇的錯綜交織作用中,這大半生成就了什麼?滿意嗎?值得嗎?還想做什麼?還是只要平安、健康地過日子?   或許,還可以從生命盡頭的這端回頭看自己。不問哪一年生、今年幾歲,而是根據臺灣目前的平均壽命:男性七十八歲、女性八十四歲,再以自己的基因和身體

狀況來加減年數,推算出自己的餘命是多少。以七十三歲的我為例,應該還可加個幾歲,所以大概還可再活十八年吧。   姑且不算「無常」的因素,十八年等於從小學念到碩士學位,只是體力與各方面都會逐漸衰退。自己算好了期限,心態和行動力就會不一樣。就好像參觀博物館,如果被告知只剩兩個小時可觀賞,而不是一整天,就會挑重點、選擇自己有興趣或必要的展示觀看。人生也一樣啊,只剩十八年,就會更珍惜現在,且好好規劃,讓老年走得平穩、順遂;再說,意外隨時會來造訪,不知什麼時候就會劃上句點,所以想做的事,還得有優先次序哪。   我退休的這十四年,從動作敏捷、精力充沛,對醫療外面的世界充滿新奇感的後中年,踏入銀髮世界,體

驗了身體的退化,有些順其自然,有些努力修復,既珍惜目前所擁有的身心功能,也做好身體隨時會出狀況的心理準備。最重要的是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持續閱讀、寫作,並常常與同好們出遊互動;沒事時,就是望著天空的浮雲蒼狗,感覺自己的存在,也很滿足。 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 【你看自己是幾歲?】 才踏入捷運車廂,立刻有一位老先生從博愛座起身讓位。看他的年紀跟我沒差多少,動作也不是很敏捷,卻這麼有紳士風度,讓我非常感動。 我連忙稱謝,並說:「我再一站就要下車了,不用坐。」他才看似釋然地坐回去。 我只是沒染髮,看起來有那麼老嗎? 不禁想起最近讀到的多篇國際期刊論文提及,「別人眼中的你」、「自我感覺」和

「實際年齡」,三者常有落差。通常,熟年者會覺得別人比較老,自己比較年輕,而且比實際年齡少個兩三歲,甚至更多。那位先生一定也是覺得自己年輕,才會讓位。 【「自覺年輕」是有好處的】 有一篇發表於二○一五年《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文章。在一項關於英國長期老化的研究中,六千四百八十九位、平均年齡六十六歲的社區居民被問到:「你覺得你幾歲?」 有七十%的人覺得自己比實際年齡至少年輕三歲;二十五%的人自認為與實際年齡接近(多或少個一、兩歲);只有五%的人,覺得自己比實際年齡老了不只一歲。 追蹤八年後,研究人員把年齡、性別、認知功能、憂鬱症、身體狀況等因素,

也納入統計分析,發現與「自覺年輕者」相比,「自覺年老」這組的死亡率高了四十一%,而且以心血管疾病最為顯著。 可見,「自覺年輕」不僅令人感覺良好,甚至可預測其將來死亡率的降低,這可能是他們具有韌性與自信,正面看待老年,並且常與同樣自覺年輕的人相處的關係吧。 【愈怕變老,愈會被年老困住】 儘管年老帶來了人生經驗與智慧,但自古以來,無論東、西方的文化,都常把年老與衰弱、孤寂、失能、失智等疾病劃上等號,令人害怕變老。 對許多人而言,這種對老年與老化的負面刻板印象,不僅從小就深植腦海,等自己變老了之後,也常不自覺地認同這種觀念。 因此,有些人年紀大了,就自認外貌、體力與智力都變差,而不再積極從事各種活動

、或與人互動,也不在意穿著、打扮,果真把自己塑造成了刻板印象中的老人。 【負面思考,可能會帶來慢性壓力】 歐美各國有許多大型研究計畫,分別對數百人至數千人,追蹤兩年至三十八年,探討「關於老年的正面或負面看法,對健康有什麼影響」。

身心靈的平衡方芸膠彩創作理念與風格探討

為了解決詠馨診所醫生的問題,作者方芸 這樣論述:

摘 要 本研究係以最古老的繪畫媒材——膠彩來詮釋平衡的觀念。我認為平衡是人類、動物、植物,乃至於宇宙萬事萬物的生存法則。所以我採用歸納法:將我們周遭所有事物分成身體、心理、靈性三方面來探討,其最終目標都歸納到追求「平衡」的原則之上。文獻學研究法:蒐集、分析、彙整關於平衡理念之文獻資料,不分宗教、學科、族群,而以「平衡」為目的之各家學說。風格分析法:剖析我的創作風格與影響我風格之藝術家與理論。 本文第二章我探討「天地為一大宇宙,人身為一小宇宙」這源自東方的思想。先以太極拳、法輪功,與科學理論三方面來探究人的身體與大宇宙之關係;再以印度瑜珈靜坐、佛教坐禪理論來討論小宇宙──人體的

平衡。 第三章將「身心靈的平衡」分成「生理平衡」以中醫理論、生理平衡之原則與人體經絡系統來說明。其二「心理平衡」分別以下列議題來討論:理性與感性、右腦與左腦、超我與本我、抽象與具象間之平衡。其三「靈性平衡」則探討美與醜之間、善與惡之間、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平衡。其四更重要的既然是繪畫創作,我們更要注重「畫面平衡」,先討論其原理、原則,再以我的作品來實際說明。 第四章個人創作理念探討與風格分析。原本我所學的「牙醫學」就是一種「SCIENCE AND ART」「科學與藝術」的一門學問,而我的創作則可說是「ART AND SCIENCE」「藝術與科學」之結合。有我對於醫學新知的描繪、有我醫生

生涯之心得、有我對於醫療環境之感想等等,透過畫面,運用膠彩媒材來表現! 在我的認知中,「膠彩畫」既具有東方畫之美,有水墨畫的特色──可以暈染,又有西方畫之美──可以堆疊厚塗的特性。所以我也將自己不是很長時間鑽研所得到的對於膠彩畫技法、媒材使用之探討與心得予以記錄,可做為將來的借鏡。 最後再討論平衡可以說是無所不包括的,而「身心靈的平衡」更是人類的最高境界!既然說是境界,就表示它是一個很難達到的目標。人類自詡為萬物之靈就為所欲為,其實也是破壞這個地球生態平衡、甚至破壞宇宙安定最嚴重的生物,我們雖然因人類發明了許多科技而歡呼,但也應該提防生物界的大反撲;要常常自覺到人類的渺小而要謙卑,

應思考如何在「自然的維護」與「日新月異的科技」之間求得「平衡」,地球生命才能夠延續。 如何達到「身心靈的平衡」這個話題將永遠考驗著我們人類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