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大般若經的好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誦大般若經的好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愛生活編輯部寫的 自控力:寫出安定身心的力量,般若心經最強實踐練習帖-每日5分鐘,超越自我修練的基本功 附【靚白晶鑽經典鋼筆】 和冀劍制的 緣起性空通往一切美好:放下執著、人生沒煩惱的佛法36問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廣海明月0074 解說《大般若經》經文品(三)也說明:00:00. 上述的一種譬喻講完了之後已經夠震撼的,我們已經說了很多種不可思議了。然後佛陀又比喻了,佛陀說:「復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贍部洲諸有情類,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繪虹企業 和商周出版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陳錦釗所指導 張雅文的 《聊齋誌異》果報故事研究 (2006),提出誦大般若經的好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聊齋誌異、蒲松齡、因果報應、果報故事、淨土宗。

最後網站一看就懂的圖解心經| 誠品線上則補充:一看就懂的圖解心經:◎一次解答,所有你對心經的疑惑「般若心經」千餘年前由印度梵文譯為漢文以來,因其言簡意賅,大乘佛教六○○卷「大般若經」的精髓均濃縮在二六○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誦大般若經的好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自控力:寫出安定身心的力量,般若心經最強實踐練習帖-每日5分鐘,超越自我修練的基本功 附【靚白晶鑽經典鋼筆】

為了解決誦大般若經的好處的問題,作者愛生活編輯部 這樣論述:

提高效率、邁向成功的最強自我鍛練 每日一句《般若心經》寫出 安定身心X情緒管理智慧X超越自我的最佳實踐力!      一天一句,用最短時間快速進入《自控力》習慣養成法!   《般若心經》最強正念學習法則,以「心」為本:   靜心→培養思考智慧力   專心→強化專注力   修心→鍛練安定持續力   信心→正能量的強化力   本書特色     「自控力」並非與身俱來!   一天一句,每日5分鐘,開始練習定心抄寫《般若心經》,只要持續不間斷,   就能付諸行動做好規劃,達到超越自我、提高生活效能的最佳成功法則!     一、《般若心經》最強實踐練習帖   抄經如禪修的五大好處X超詳盡的美文字運筆

教學X簡潔有力的經文解說     1.讓人心生安定、具足勇氣   短短260個字的《心經》,又稱為「智慧的教義」,字字充滿人生哲理。藉著抄寫或誦讀使人心生安定,激發出勇氣。     2. 每日5分鐘提昇專注力,增加自控力   抄經不同於一般的書寫,需一字一句投入其中需凝心專注。每日5分鐘的堅持養成習慣性,於是在抄經的過程中,就能提升專注力,養成自我控制的高效能。     3.身心放鬆,舒壓靜心   根據醫學研究報導,抄經和坐禪同樣具有讓人「修心,除煩惱」的效果。當心靈自然而然獲得調適後,便能轉換負面能量及壓力,讓緊繃的身心得以適放。精神得到放鬆之後,再重新投入工作,效率反而會更高,而高效的工作

成果也能讓我們心情愉悅。     4.字變好看,信心也倍增   本書教學篇,從筆劃練習到字間配置,一筆一劃詳盡解析美文字技巧,徹底掌握美文字的再進化!字好看,信心也倍增。     5.簡潔有力經文解說,靜心安定,激勵人心   工作效率不好、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容易受影響…面對惴惴不安的生活壓力時,就抄寫一句經文吧!     二、嚴選【靚白晶鑽經典鋼筆】   極簡中流露出充滿自信的靚白,在華麗晶鑽的襯托下,更能感受獨特丰采,成為手上是亮眼的筆款。   1.因閃耀醒目的水鑽而倍受珍視,面對光線時能反射出美麗的星光。   2.流線型彈性筆夾,讓靚白晶鑽筆擁有風雅品味魅力。   3.修長圓潤的筆身散發

出洗鍊的色彩光澤。男生用自信,女生用優雅。   4.書寫滑暢的筆尖,鐫刻著精緻花紋,略帶彈性的筆壓讓人書寫更自在。   5.附有鋼筆專用的卡式筆芯、吸墨器筆芯

《聊齋誌異》果報故事研究

為了解決誦大般若經的好處的問題,作者張雅文 這樣論述:

佛法是諸佛如來對法界眾生(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佛教導我們要透過修行,將精神的染污、心地的染污、思想見解的染污斷除掉,恢復自性的清淨心,佛陀的教學就圓滿了。修行該從何處著手呢?無論是世間聖賢或是諸佛如來的教育都是以孝道、師道為中心,圓滿孝道、師道,是佛法自初發心一直到修成如來果地的不二法門。佛法是師道,從佛弟子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根本的老師)即可看出端倪,而師道是要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地藏菩薩本願經》便是佛門孝經,它教導我們如何落實孝道與師道,「孝親尊師」不僅是待人處世的基礎,也是開發我們自性寶藏的根本大法。釋迦牟尼佛在淨土宗三經之一的《觀無量壽佛經》中為我們敘述

了一個故事:韋提希夫人遭遇家庭重大變故,她的兒子阿闍世王在提婆達多慫恿下,為了篡奪父親的王位,犯下殺父、害母的重罪,韋提希夫人在此巨變下萬念俱灰、了無生趣,懇求釋迦牟尼佛開示宇宙間離苦得樂的所在。釋迦牟尼佛非常慈悲,以神力將十方世界變現在韋提希夫人面前,讓她自行選擇,她看了之後,選擇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教區,之後她再度請求釋迦牟尼佛開示,要用什麼方法才能到達?世尊首先要求她修淨業三福:「佛言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佛特別為她說明,

這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他們修的法門一定是不一樣,修學的宗派也不一樣,但是都能成佛。就好比我們無論蓋什麼式樣的房子,多麼高的大樓,都一定要有堅固的地基為基礎,「淨業三福」是世尊教導我們的修行基礎,這十一句就如同十一層大樓,後面的包攝前面,前面無法涵蓋後面的,必須按部就班循序漸進才行。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為世間及出世間不變的道理。天理昭彰,報應不爽。無論世間聖人,或出世間諸佛如來,皆以因果大道施行教化。若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大亂之道也。世間聖人的教化著眼於現生並及於子孫,諸佛如來則曉以三世因果之說,使人自然而然地隨順性德、斷惡修善,以

趨吉避凶。而小說對世道人心的教化,往往比聖賢的教誨更容易讓人接受。蒲松齡在科舉途上不遂意,終生都在鄉下坐館教書,這對於曾積極追求福祿皆至、立志拯濟蒼生的他,無疑是落魄失意的。這種失意的悲憤,訴諸於文字,就是他自稱為「孤憤之作」的《聊齋誌異》。透過瀰漫全書的佛教思想,蒲松齡創作命意的另一方面也展現出來,即:教誡世人,匡扶民俗,勸善懲惡,婆心救世,曲筆為文。佛法法門無量,有些宗派在明清之際幾乎後繼無人。唯有禪宗與淨土宗因其簡捷方便,仍在廣泛流行,但信奉者大多已經不拘泥於某一宗派,而是同時吸取和融合儒釋道三家的理論。蒲松齡在時代的影響下,反映在《聊齋誌異》中的佛教思想必然是以禪宗和淨土宗為主。筆者德

學疏淺,無法禪淨雙修,故擬以淨土法門為探討方向。近人以《聊齋誌異》為研究主題的學位論文數量頗豐,但卻少有人觸及此專題,或是尚不夠深入,因而引發筆者強烈的研究動機,希望藉由對故事中事理因果的探討,達到明瞭宇宙人生真實智慧的目的。本論文在第二章首先討論在佛法傳入中土前,中國本土早已有因果報應的觀念,遠至夏商週三代,便有敬鬼神之說。在先秦諸子的典籍裡,如墨子即有禮敬上天、賞善罰惡的觀念,孔孟老莊諸子欲以倫理常道代替傳統的鬼神信仰,而這種轉化與因果報應觀亦有密切關聯。秦漢時期有祭祀之風,漢有天人感應之說,皆承襲前人觀念而有所變通,並且指出有時候報應不一定是必然的現象。直到佛法傳入中土,它的教義始為此觀

念提供了理論基礎。這一學說解釋了傳統道德無法解釋的惡人得福,善人反而受欺的現象,殷殷勸導人們必須斷惡修善,隨順諸佛如來教誨,並遵守倫理道德及社會規範,以圖避免禍殃,獲取善報。再者就蒲松齡的宗教思想作一分析,他出生於一個平凡的半耕半讀家庭,對傳統儒家的道德規範、民間信仰及佛教、道教的通俗教義,從小耳濡目染,早就習以為常。而他所處的又正是民間秘密宗教最為盛行的時代,這些教派參雜在儒釋道三教思想內涵中,應該也或多或少影響著他。這些因素都融入在他的宗教世界,而具體地呈現在《聊齋誌異》的果報故事中。人生在世,無不追求功名利祿、聰明智慧及健康長壽。功名利祿、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都是福報,想得到它就一定要修佈

施。佛教導我們「有施斯有財,有施斯有智,有施斯有壽」,財佈施得財富,愈施愈多;法佈施得聰明智慧;無畏佈施得健康長壽。財佈施是因,財富是果報;法佈施是因,聰明智慧是果報;無畏佈施是因,健康長壽是果報。第三章則依據釋迦牟尼佛在《佛說十善業道經》中的開示,分別就孝順與忤逆、護生與殺生、不淫與邪淫、捨財與慳貪、和顏愛語與惡口戲言等主題,進一步探討《聊齋誌異》中的果報故事。世尊在此地教導我們: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我們的心地善、念頭善、行為善,絕不會造惡業,當然也就能夠永離一切惡道苦。「積德修善、積功累德」,這也是儒釋道三家教化眾生的共同理念。吉凶禍福都在一念之間,世人若能真心懺悔,過去罪愆

永不再造,務必做到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定能年年如意、歲歲平安。筆者在第四章中從敘事時間、敘事角度及敘事修辭等三方面,來探討《聊齋誌異》果報故事的敘事方式。由於敘述者對故事時間的重視與否,使得該事件的敘事時間得以拉長或縮短,從而展現出深度的描寫、精緻的敘述,並透過省略、延宕、懸念等敘事手法,給予讀者不同的感受。因為這些都是敘述者的操縱與處理,其間蘊含敘述者及所敘人物的感覺、感情和理智,將所謂的敘事時間人文化,這也是研究敘事方式,何以不能疏忽敘事時間的原因。在敘事文學作品當中,敘述者與故事存在著相當重要的關係,西方小說理論家認為,二者之間實際上就是一個敘事角度的關係。敘事角度關係到事件被感知的具體

過程和方式,它要解決的問題是:故事中的人、事、物是誰看見的?是看到了事件的全部乃至透視到了所有人物的內心活動,還是只看到了事件的某些部分、只透視到了某些人物的內心活動(抑或沒有人物內心活動的透視)?觀者與被觀者、敘事者與被敘事者的態度及關係又是如何?由此不難看出,敘事角度確實關係一部作品的基本風貌甚至質量的好壞,容不得作者有絲毫的馬虎。而修辭或修辭法,一般都理解為是語言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主要指作者敘述技巧的選擇以及文學閱讀的效果。蒲松齡一生從事教育工作,除了在王村和豐泉鄉等地各教了幾年書外,便是在康熙十八年設帳於淄川西鋪村畢際有家,直到康熙四十八年才回家養老,其時年已七十。他特別強調因果報應

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是什麼呢?教育就是教導我們不愚癡,就是對於是非、真妄、邪正有能力辨別。換句話說,就是培養我們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正確的行為。正的標準是什麼?與真如本性相應就是正,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就是佛菩薩,不相應仍是生死凡夫,這也是古大德所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唸唸相應唸唸佛。」換言之,佛法教育的宗旨在教導我們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要想瞭解這個真相需要真實的智慧,唯有真實智慧才能破迷開悟,才能解決一切的問題。世間及出世間一切法,就是一個因果報應,連佛法都不例外。因果何以不空?第一個「因果轉變不空」,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第二個「因果循環不空」,因果循環,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第三個「因果相續不空」,佛門偈子有言:「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免。」因為有轉變、循環、相續三種因果,所以它不空,佛法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就是說的這個事情。佛法修習的目標,是令眾生明白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從而通達「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的道理,當下覺悟在菩提路上勇猛精進、斷惡修善,不受一切境緣的干擾,能夠得到真正的自在安樂。因果循環的運行是一種自然現象,所謂解鈴還需繫鈴人,眾生所種的因,必有果報,這不是神明可以主宰的。既是自作自受,佛菩薩雖然大慈大悲,也是沒有辦法代替眾生受苦的。淨土法門斷惡修善,是依《大乘無量壽經》第三十二到三十七品為準則,世尊將五戒十善

的形相、修學的方法,以及業因果報的事實真相,苦口婆心的為我們說明善因善果,讓我們曉得修善得福的好處,對佛的教誡,要像窮苦人得到寶物一般的珍惜。並藉此勸勉我們要發心求生淨土,親近極樂世界諸上善人,達到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超凡入聖,究竟解脫、不可思議的境界。蒲松齡在《聊齋誌異》〈龍飛相公〉(卷十)中描述戴生「因思重泉下無善可行,惟長宣佛號而已」,佛號為何有如此大的功德呢?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的跋文中說:「《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而得度。嗚呼!今正是其時矣,捨此不思議法門,其何能淑?」我們生在此時,億億人修行,卻難得有一個人成就。為什麼呢?成就都要斷盡煩惱,我們的貪瞋癡慢、

煩惱妄想,能不能斷掉?這兩樁事情斷不了,修行什麼法門都屬枉然,都不能成就。念佛為什麼得度呢?不要斷煩惱,不要斷妄想,只要深信切願執持名號,就能往生。如果念佛也要斷煩惱斷妄想,我們也沒有指望了。這個法門的殊勝處,就在此地。真心切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放下萬緣,身心世界不再牽掛,一心一意繫念極樂世界,這一念求生淨土、求見阿彌陀佛的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修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圓成無上佛道,方法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信願持名是一切諸佛所修,這不是普通法門,是一切如來果地上所修所證的法門。「阿彌陀」是無量的意思,「佛」是覺悟的意思,「阿彌陀佛」就是無量的智慧、無量的覺悟。世尊教導

我們要深信因果,此處的深信因果,是指深信念佛法門──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十方世界諸大菩薩,都是念佛成佛的,我們稱念佛法門為難信之法,真正能相信者,就如同《大乘無量壽經‧皆願作佛第十品》上所說的阿闍王子與五百位大長者一樣,他們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太深厚,曾經供養過四百億佛,安住於菩薩之道,但人有隔陰之迷,一轉世捨生受身還是不免退轉。所以要認真念佛,對於念佛法門能信、能解、能願、能行,才能了脫生死,修行證果。

緣起性空通往一切美好:放下執著、人生沒煩惱的佛法36問

為了解決誦大般若經的好處的問題,作者冀劍制 這樣論述:

佛法到底在講什麼? 佛學裡,最基本、最重要的觀念是什麼? 哲學教授以生活化的語言、豐富的實例、深入淺出說明── 緣起,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沒有必然性,而是由許多條件匯集而成; 性空,事情沒有一定好,也沒有一定壞,除了緣起條件之外,追本溯源就會發現,那裡什麼都沒有,也什麼都有! 從透徹思索,到具體實踐,不可不讀! 佛法三十六問,為你的生命帶來成長── ●如何放下執著?放不下的時候,怎麼辦? ●人真的可以沒有煩惱嗎? ●如何以「緣起性空」看球賽?看生死? ●佛教的終極人生意義是什麼? ●「業力」如何運作?為什麼說「業力來自於無明」?「無明」又是什麼? ●佛學主張「我」不存在,那「他人」存

在嗎?如果他人也沒有「我」,還需要「慈悲心」做什麼呢? ●「無常人生」是好還是壞? ●為什麼做很多善事卻沒有功德?只要有拜就有保庇嗎? ●學佛時,也需要運用思考和懷疑? ●現代社會中,為什麼學習「內在體悟」的哲學很重要?   了解佛法最重要觀念,帶著緣起性空到達離苦得樂人生── ◆人生中的事物好壞如何評斷? 好與壞沒有絕對客觀的答案,只是人心的作用。這表示人生中的一切,是好、是壞,都可以由我們自己決定。 ◆如何放下「我執」,解開人生中的執著? 佛學主張「一切皆空」,一切皆無必然性。用客觀哲學思考、慈悲心化解「執」、改造「我」,加上時間淬鍊,走向放下容易生煩惱的我執。 ◆緣起性空觀會為人

生帶來什麼? 緣起性空觀能帶來各種好處,其中最重要的是心靈的自由。沒有任何思想、觀念的框架可以束縛我們,只要有足夠智慧就一定能從煩惱掙脫,自由自在的遨遊人生。 佛學從一開始就說,語言文字所描繪的世界並不是真正的佛法世界,讓我們試著返回內心看看,在「一切皆空本身也是空」的想像世界裡,是否有些什麼。去尋找吧!它就是被手指指著的那輪明月,也就是真正的佛法。 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 洪裕宏 華梵大學董事長 悟觀法師 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謝哲青 熱情推薦 作者具有深厚的分析哲學背景,用深入淺出的日常語言,介紹佛學的核心觀念「緣起性空」,並闡述如何應用緣起性空在一般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佛

學很艱深,若你想用平易近人的方式,一窺佛學精髓,這本書無疑的是絕佳的選擇。——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 洪裕宏 這本書的訊息,告訴我們依「緣起性空」所體驗的人生觀,人是自己的主宰,用「緣起性空」之「智自在、慧境界」的思想精神,來善導我們的情緒。啟人遠思,曠人心境。——華梵大學董事長 釋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