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化程度計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都市化程度計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IanGoldin寫的 未來生存地圖【全彩精裝版】:面對下一個百年,用100張地圖掌控變動世界中的威脅與機會 和達瑞爾.布瑞克約翰.伊比森的 無人地球:全面改寫經濟、政治、國際局勢的人口崩潰之戰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特斯拉又降价了:它还能赚钱吗?比亚迪敢不敢跟? - 新能源汽车也說明:南方都市报·湾财社回顾了特斯拉的价格历史走势,确实也有涨价的时候, ... 首先,我们以一辆特斯拉中型纯电动汽车成本来计算,一般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日出出版 和今周刊所出版 。

國立陽明大學 醫務管理研究所 錢慶文、黃松共所指導 林盈旗的 長期血液透析和認知功能障礙相關之人口學研究 (2012),提出都市化程度計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血液透析、認知功能障礙、腎臟衰竭。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文化資產研究所 喻肇青所指導 林詩雲的 台灣國家生態足跡衍生之地方性足跡試算方法之研究 (2008),提出因為有 逐步分流生態足跡、國家生態足跡、地方性生態足跡足跡的重點而找出了 都市化程度計算的解答。

最後網站社區發展季刊108期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而此方式除了可修正原有計算方式的不合理之外,也可達到諸多優點: 1.全國基於相同基礎計算,同步變化,相當穩定。每次變動可由中央 依都市化程度統一調整並發布。 2.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都市化程度計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未來生存地圖【全彩精裝版】:面對下一個百年,用100張地圖掌控變動世界中的威脅與機會

為了解決都市化程度計算的問題,作者IanGoldin 這樣論述:

「你不能靠舊地圖去探索新世界。」──愛因斯坦 100張EarthTime全新地圖, 看懂世界怎麼了?未來會怎樣?我們該怎麼辦? 全視角解析人類過去的決策所帶來的結果, 了解多重風險匯聚時代的現狀與趨勢, 提供不確定年代中,最有憑有據的生存行動方略。   世界在過去一個多世紀迅速改變,   新冠疫情爆發更加劇了改變的速度與力道。   面對各種未知與變動,我們急需新的地圖來確認方向,   看懂全球局勢,重新計算風險,   釐清在各種威脅與機會下,如何反應才能生存下去。   100張EarthTime全新地圖,   融合500多萬張衛星影像與2000多筆數據圖層,   真實呈現

最新地球樣貌,提出未來可能趨勢,   你將全面看見世界如何被改變,未來又將如何演變;   你將明白自己面對了哪些嚴峻的生存挑戰,並獲得解決方法;   你將走出驚慌焦慮,帶著新的理解與洞見,在不確定中穩定前行。   新冠肺炎的爆發,迫使全人類同時經歷多重變革,   這場傳染病雖突顯了全球化的某些優點,   但也暴露了各種體制上的問題,惡化了不平等,   舊時的確切急速瓦解,衝突、憤怒與前景堪慮,讓人們痛苦又費解。   儘管人類總是生活在不確定中,   但人類史上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時候,   由單一世代所做的決定,對後世的存亡影響重大。   早在文字發明前,人們就開始利用地圖理解世界,   然

而誠如愛因斯坦所說:「你不能靠舊地圖去探索新世界。」   我們急需新地圖協助確認方向,走向更確定的道路,邁向更好的命運。   全球化發展專家伊恩‧高丁與政治經濟學家羅伯特‧穆加,   融合了衛星成像技術與大量數據,   用100幅地圖勾勒出最新地球樣貌,   涵蓋科技、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醫療等層面,   視覺化呈現世界的過去、現在與可能的未來,   釐清在各種威脅與機會下,人類如何行動才能生存下去。   我們正進入未知的領域,   這100張地圖提供了迫切需要的觀點,讓判斷有所依據,   協助我們在不確定的年代中更具適應力,擁有持續前進的智識與力量。 好評推薦   黃益中(公民教

師、《思辨》作者)   葉浩(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 創辦人)   融和迷人的地圖與引人注目的分析,描述人類所面臨的最緊迫挑戰,並提供創新解決方案,幫助我們駕馭複雜的未來。──美國實驗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   令人讚嘆……這本書會在我的荒島書單上!100張引人入勝的地圖與豐富的敘述,讓全球趨勢一目了然,再加上作者精煉的分析,是重塑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時,最好的指導與啟發。──馬丁‧芮斯(Martin Rees),英國皇家天文學家   收到書稿的那天晚上,我本來打算先粗略翻一下就好,但精采的內容讓我無法自拔,就這樣熬到凌晨一點。本

書採用的綜合方法讓我印象深刻,以如此清晰的方式解釋了因果關係,是一本真正值得大眾關注的著作。──克勞斯.施瓦布(Klaus Schwab),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第四次工業革命》作者

長期血液透析和認知功能障礙相關之人口學研究

為了解決都市化程度計算的問題,作者林盈旗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與目的末期腎臟衰竭已經是許多世界經濟發達國家重要的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的議題, 治療末期腎臟衰竭的方法中又以血液透析為主,但是近年來血液透析病人罹患認知功能障礙的問題逐漸受到重視。過去相關研究結果常因合併症等因素而無法釐清血液透析和罹患認知功能障礙兩者之關係 。有鑑於此,本研究以台灣全民健康保險學術研究資料庫為資料來源,透過回溯性世代研究來了解血液透析病人是否比未罹患末期腎臟衰竭的病人更容易得到認知功能障礙的疾病。此外,本研究也控制研究樣本的合併症據以了解是否合併症才是引起血液透析罹患認知功能障礙疾病的主要原因。研究設計與變項本研究以2000 - 2007年全民健保學術研究資料庫(Na

tional Health Insurance Research Database, NHIRD)百萬抽樣歸人檔為資料來源,進行回溯性世代研究。其中病例組選自2003年~2005年新發生長期血液透患者,以性別、年齡、都市化程度計算propensity score以1:4來配對其中病例組有545人,對照組有2,180人。本研究自變項為有無接受血液透析治療,依變項為有無認知功能障礙,控制變項包含性別、年齡、居住地都市化程度、Elixhauser合併症。本研究主要以開始洗腎後到罹患認知功能障礙,兩組發生的間隔天數以平均數、標準差,以T檢定分析各變項在平均天數上有無顯著的差異。接著以Kaplan-Me

ier curves法繪製存活曲線,分析有無洗腎對其發生事件機率的分布,且以Log-rank test檢定兩組的發生機率,探討有無洗腎對於罹患認知功能障礙是否有所差異。最後以Cox's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在控制病人性別、年齡、居住地都市化程度、Elixhauser合併症後,探討有無洗腎的病人在發生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顯著水準α設為0.05。研究結果總樣本2,725人追蹤兩年後,有認知功能障礙者有40人,無認知功能障礙者有2,685人。有無認知功能障礙兩組在有無洗腎的分布有顯著的差異。無認知功能障礙者,有洗腎的有524人(19.52%),有認知功能障礙者有洗腎的

有21人(52.50%)。合併症方面,充血性心臟衰竭、週邊血管疾病、神經障礙、糖尿病、腎衰竭、缺鐵性貧血、年齡的分布上有顯著的差異(P

無人地球:全面改寫經濟、政治、國際局勢的人口崩潰之戰

為了解決都市化程度計算的問題,作者達瑞爾.布瑞克約翰.伊比森 這樣論述:

不只是台灣, 全球人口都面臨災難性的衰退,衝擊著現在與未來的世界! 過去,人類的淘汰機制,向來是由饑荒與瘟疫主宰; 但這一次,我們選擇親手淘汰自己。   這背後絕非僅出於高房價、低薪資等眾人琅琅上口的因素。   這波人口急遽下降的趨勢,將比你我想像中來得更快、更猛、更危急。   全球經濟、政治等國際局勢與競逐版圖,更將遭遇徹底的顛覆與重塑!     過去多是因為氣候、瘟疫、戰爭等災難造成人口銳減;然而這一次,是我們人類自己選擇減少生育,造成經濟停滯、高齡化社會、缺乏新創活力與勞工力。     屢獲殊榮的記者和國際知名的社會研究人員走遍六大洲,親自採訪各國最重要的人口專家、深入當地人群與家庭,

探究為什麼人們不願意生小孩,且人口崩潰的趨勢如此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     在這場人口崩潰之戰中,中國因一胎化政策在崛起之路上大跌一跤、美國則受移民之賜重拾優勢、印度搖身一變成為新世紀經濟童話。但是加拿大早已認清人口崩潰的事實並做好準備,成為未來的明日之星。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本書將讓我們看清一個無法抵抗、阻止且不斷縮小的未來,但如果我們願意且現在開始行動,仍然可以塑造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你不須等個數十年,才能目睹一個正在變小或變老的世界。   你只須看看自己,因為這就是一個關於你的故事。 本書特色   ★《寇克斯書評》「當代與社會議題類」年度最佳書籍★   全球人口衰

退,已經衝擊著現在與未來的世界!   過去,人類的淘汰機制,向來是由饑荒與瘟疫主宰;   但這一次,我們選擇親手淘汰自己。 名人推薦   新書推薦人(依姓氏筆畫排序)   丘美珍|專欄作家   沈榮欽|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   林靜儀|醫師   胡采蘋|財經網美   曾啟瑞|醫師・TFC臺北生殖中心創辦人兼執行長   鄭雁馨|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劉必榮|東吳政治系教授   史蒂芬.平克|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路易斯.達奈爾 |《最後一個知識人》作者   丹.賈德納|《超級預測》作者   馬格納斯|牛津大學中國中心副主任   ►丘美珍,專欄作家   這是一部精采的人口歷

史學及社會學,從裡面我們看到女性在人口消長的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專家說:大腦是最重要的繁殖器官。當女性有了足夠的資訊,以及可以養活自己的經濟能力之後,她們的大腦會說:晚點生,或生得少一點,才是對自己有利的人生決定。因此,少子化可能變成全球的未來。以前是「高生育率,壽命短」的時代,如今是「低生育率,高齡化」的時代。如何在這樣的全球化趨勢中,找到生存之道,不但是企業的議題,也是個人的議題。   ►沈榮欽,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   雖然在全球尺度上,作者所提出遠比聯合國悲觀的人口增長預測,仍有待未來的檢驗;但是在長期為少子化與老年化所困的東亞,本書無疑是重要的及時雨,書中所提出對應少子化策略

,尤其是加拿大的開放移民政策,對此刻包括台灣在內的東亞諸國,具有重要的啟示。對於將少子化視為國安危機的台灣而言,本書或許是近年來關於人口危機最重要的一本著作。   ►林靜儀,醫師   老實面對吧,生育計畫已非美好家庭形象或社會責任可以左右。與其不斷討論為何女人不再想要更多孩子,不如支持每一個生育孩子的家庭。同時更重要的,是打破以年齡界定勞動力提供、社會福利需求的思維,未來的世界,必須智慧化與數位化改變勞動與服務輸出的模式,並且建立不同性別和年齡對經濟和產業的支持模式。   ►胡采蘋,財經網美   我們以為不生小孩可以一輩子自由,但是我們所揮霍的,是人類幾百萬年來努力進化、繁衍族群,使人性善

的一面得到發揚的,屬於我們族群共同的成就。   ►曾啟瑞,醫師・TFC臺北生殖中心創辦人兼執行長   我們居住的地球,因工業化、都市化及國際化在過去半個世紀,己造成過度的碳化,再加上塑化劑、戴奧辛等環境荷爾蒙的影響,已經引起全球暖化,海水逐漸上升,森林面積驟減,氣候極端,人類生殖能力受損。地球的反撲,加上高度都會化導致年輕人遲婚、晚婚及不婚,造成許多國家人口逐漸減少,變成一個老化的社會。如果我們不善待我們居住的地球,最後人類會自取滅亡。在此關鍵時刻,我們一定要正視此問題,解決人類的最大危機。   ►鄭雁馨,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作者以宏觀視野、生動筆觸來探討本世紀最不可忽視的

人口衰退現象。作者分析了來自六大洲、不同文化政經制度的國家所經歷的人口變遷過程,來呈現「低生育率」現象並非已開發高所得國家所獨有,而是伴隨著女性賦權、都市化與宗教世俗化等關鍵因素,迅速在非洲、拉丁美洲與印度等區域逐漸成為環球趨勢,而將導致本世紀末全球人口總數銳減。本書值得所有關心性別、環境與人口議題的讀者詳加研讀!   ►劉必榮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在國際政治上,錢流是跟著人口紅利走的。哪一國人民年輕,國際投資就往哪流動。人口的增減,直接影響到一國政經實力的消長。中國大陸警覺到人口逐漸減少,毅然放棄四十年的一胎化政策,轉而鼓勵一家可以生三個小孩,就是最好的證明。本書全方位論述了人口問題

的衝擊與影響,是非常及時且值得閱讀的好書。   ►史蒂芬.平克,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這本書擁有非凡的吸引力與重要性。兩位作者運用令人大開眼界的數據和生動活潑的敘述方式,闡述世界正如何以一種你我難以接受的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路易斯.達奈爾 ,《最後一個知識人》作者   儘管當今全球人口在膨脹,世界各地的出生率卻已經開始下降。過去人口下降由自然災害或疾病驅動,但現在這般低迷景象卻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在這本引人入勝且發人深省的書中,作者提出令人信服的論點,提出為什麼人口過剩不會是本世紀末的問題,而是全球人口迅速減少,以及我們可以如何因應。     ►丹.賈德納,《超級預測》作者

  為了實現正確的未來,必須挑戰我們的假設,而許多人都假設人口將繼續增長。但本書作者提出一個開放性的挑戰──人口崩潰。任何關心長遠未來的人(我希望是所有人),都應認真對待此一挑戰。     ►馬格納斯,牛津大學中國中心副主任、《紅旗警訊》作者   具有高度可讀性,針對都市化世界下的人口減少,提出非常具爭議性的見解。   ►《紐約時報》   雄心勃勃地重新構想人類的未來。   ►《華爾街日報》   結合新聞才華以及對社會科學的精通研究。     ►《新政治家》   這本書的美妙之處在於,它將難以掌握的全球趨勢,與當今世界上易於理解的個人選擇聯繫在一起。並針對深刻的變革,提出一番引人入勝的解說

。   ►《環球郵報》   小規模家庭和生育率的驟降,儼然已成為全世界的問題。多虧有這兩位作者為此寫了一本深具啟發性的指南。   ►《出版者周刊》(星級評論)   作者論點清晰、敏銳且可讀性強,顛覆了一般人對環境到移民的一切觀念,是場對傳統智慧的刺激挑戰。   ►《寇克斯書評》   自一九六〇年代以來,世界各地都發出災難性的人口過剩警告。但經過深入研究的專家解釋,警告並未成真背後的原因,將讓你我都大吃一驚……   ►《書目雜誌》   我們對於地球人口的認知是否有誤?多虧作者艱辛地查核事實與有力的分析,在這本書中進行重新評估,並提供充足且有說服力的論據。   ►《星期日郵報》   這本

易讀、易懂的書,需要你我的立即關注。     ►《星期日泰晤士報》   有趣的研究。   ►《文學評論》   論點清晰又平衡。   作者簡介 達瑞爾.布瑞克 Darrell Bricker   卡爾頓大學政治學博士,並擔任社會科學與人文學院博士研究員。在加拿大前總理穆爾羅尼任職期間,曾以公眾意見研究總監的身分服務於加拿大總理辦公室。現任全球最大調查研究公司益普索的公眾事務(Ipsos Public Affairs)首席執行長,是企業聲望、社會調查以及政治選舉預測領域的專家。 約翰.伊比森 John Ibbitson   加拿大最大的全國性報紙《環球郵報》(Globe and Ma

il)自由作家。擁有30多年媒體從業經驗,其報導與專欄主要涉及北美的政治與全球人口統計趨勢。出版多本作品,並曾獲國家報紙獎、唐納獎、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國家圖書獎、延齡草圖書獎和多倫多市圖書獎提名。   兩位作者本身都是成功的作家,第一本合著《大轉變》(The Big Shift)(暫譯)是對加拿大政治變化的一項研究,成為該國排名第一的暢銷書。 譯者簡介 李祐寧   畢業於政治大學新聞系,旅居海外,目前從事專職翻譯工作。譯作包含《投資心理戰》《會計帝國》《被壓榨的一代》《說理》《金融投機史》《異常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等。   各界推薦 序:走遍六大洲,窺見人口衰退的真相

第一章 人口簡史 第二章  馬爾薩斯與後繼者們 第三章  歐洲一片白髮蒼蒼 第四章  亞洲經濟奇蹟的代價 第五章  寶寶經濟學 第六章  非洲問題 第七章  巴西的工廠關門大吉 第八章  移民的推力與拉力 第九章  印度象崛起,中國龍衰退 第十章  第二個美國人的世紀 第十一章  衰退時代下的文化滅絕 第十二章  加拿大的解決之道 第十三章  未來的挑戰 致謝 註釋   序 走遍六大洲,窺見人口衰退的真相   「是個女孩。」   二〇一一年十月三十日,在即將跨過午夜時,丹妮卡.梅.卡馬丘(Danica May Camacho)在擁擠的馬尼拉醫院裡誕生,正式宣告全球人口突破七十億大

關。事實上,也有可能是幾個小時後在印度北方邦村落裡誕下的納吉斯.庫瑪(Nargis Kumar),帶領人類跨過這道門檻。或者,也可能是那名誕生在俄羅斯加里寧格勒的小男孩──彼得.尼可拉耶瓦(Pyotr Nikolayeva)。   當然,也有可能這一切跟他們無關。那個正式帶領我們邁向七十億人口大關的小生命,他/她的降臨並沒有任何鏡頭或儀式性演說為其留念,因為我們永遠都不知道事件發生的確切時間與地點。我們唯一能肯定的是,根據聯合國的最佳預測,全球人口將在該年的十月三十一日前後,突破七十億。各國也相應地選擇了幾名新生兒如丹妮卡、納吉斯和彼得等,做為這歷史性分水嶺的象徵。   對許多人而言,這並

非值得載歌載舞的時刻。印度的衛生部長古拉姆.納比.阿札德(Ghulam Nabi Azad)認為,全球人口上升到七十億「不僅無法讓人喜悅,反而使人憂愁︙︙只有當人口穩定下來後,我們才能享受喜悅。」   這也是許多人的擔憂,他們警告著人口危機降臨的可能。智人隨心所欲地繁衍著,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估計,每年有至少一億三千萬名新生兒,而這些小生命正壓迫著我們在食衣住行條件上的應對能力。隨著人類擴散到全球各地,森林消失了,物種開始滅絕,大氣變得溫暖。   這些先知們宣稱,只有當人類願意拆除這顆人口炸彈,我們才不至於面臨愈來愈嚴重的貧困、糧食短缺、衝突與環境劣化。如同某位現代版馬爾薩斯(Malth

us)所言,「除非出現劇烈的人口成長衰退、溫室氣體排放減少,或素食主義在全球廣泛興起──亦即所有與當代潮流為之相反的發展,否則人類將面臨富足時代的終結。」   然而,這一切都是徹頭徹尾的錯誤。   足以做為二十一世紀,同時也是人類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將在未來約莫三十年內,也就是人口開始減少時發生。一旦人口衰退開始,就無法停下腳步。我們面臨的不是人口爆炸的挑戰,而是人口驟減的隱憂──人類一族必須面對殘酷、且代代皆須承受其壓力的淘汰,而這樣的情況過去從未發生。   倘若你認為這聽起來過於聳動,我一點也不意外。聯合國預測在進入二十二世紀、人口開始穩定前,全球人口將在本世紀內從七十億,成長到一百一

十億。然而,有愈來愈多世界各地的人口統計學家認為,聯合國的預測過高。他們認為,較有可能的情況是人口在二〇四〇年至二〇六〇年間,攀升到九十億的高峰,接著開始衰退,而這種情況甚至會促使聯合國,為這個趨勢選出代表性的死亡個案。在本世紀結束前,我們或許會退回此刻的水準,且人口成長也會穩定下跌。   全世界約有二十幾個國家已經出現人口衰退的情況;到了二〇五〇年,數量甚至會攀升至三十幾個。某些最富裕國家的人口,年年都在衰退:日本、韓國、西班牙、義大利以及多數東歐國家。「我們是一個瀕死的國家。」義大利衛生部長比阿特麗絲.羅倫辛(Beatrice Lorenzin),於二〇一五年時感嘆。   但這不是什麼

大新聞。真正的大新聞是:人口最多的開發中國家也因為生育率愈來愈低,而變得愈來愈少。數年後,中國就會開始面臨人口流失;在本世紀中葉,巴西和印尼也會跟進。即便是很快就會成為全球人口最多國家的印度,其人口也將在一個世代後進入穩定,接著開始下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中東部分地區的生育率,目前仍舊很高。然而,即便在這裡,年輕女性獲得受教權和學會避孕方法的發展,也讓事情出現了改變。非洲國家那隨心所欲的嬰兒潮,很有可能用比聯合國人口統計學家預期還快的速度,畫下句點。   在學術研究與政府報告中,處處皆能看到生育率正在加速下滑的跡象,而其他現象只能透過與一般民眾的訪談得知。所以為了搜集本書的研究資訊,我們這麼

做了。我們飛到六大洲的數個城市:從布魯塞爾到首爾,奈洛比到聖保羅,孟買到北京,還有棕櫚泉、坎培拉、維也納。當然,還有更多停留點。我們和學者及政府官員交談,而且更重要地──我們也和年輕人談:大學校園和研究機構,以及各地的貧民窟。我們希望知道他們對於自己這一生最重大決策的想法:是否、以及什麼時候生孩子。   人口衰退無法被歸類為一件好事或壞事,但其確實是一件大事。今天所生下的孩子,將在一個與我們當前處境和預期極為不同的世界裡邁入中年。她/他發現這個世界更為都市化,犯罪率更低,生活環境更理想,但也有著更多的老人。要找到一份工作並不難,但要滿足生活開銷卻變得不容易,畢竟醫療看護與老人退休金吃掉了她/

他大部分的收入。學校變得更少了,因為沒有那麼多的孩子了。   要想感受人口衰退所造成的衝擊,不需要等到三十或四十年後。在已開發國家,我們早就置身其中:從日本到保加利亞,由於年輕勞動力與消費者數量銳減,導致提供社會服務,甚至是推銷冰箱都變得更難。日漸都市化的拉丁美洲與少數非洲區域裡,由於女性愈來愈能掌握自身命運,相同的情形也在上演。我們會發現許多家庭中的孩子變得愈來愈晚才搬出去,因為他們根本不急著成家立業,也絕對不想在三十歲前就生孩子。在動盪不安的地中海區域,我們也能看見為了逃離艱困局勢的難民們,湧入那已經開始變得空曠的歐洲領土。   很快地,我們或許就會目睹此一發展對全球國力角力戰所造成的

影響。而人口衰退或許也會主宰數十年後的戰爭與和平本質──某些國家必須焦頭爛額地應付著人口縮減與老化問題,某些國家的人口卻依舊平穩。未來數十年所必須面對的地緣政治挑戰,或許將涉及該如何適應並協調那因為一胎化政策而被憤怒與驚惶包圍的中國。   某些擔憂人口衰退會導致災難的人,提倡透過國家政策來提高每對伴侶願意擁有的孩子數目。然而證據已經顯示此舉無效。「低生育率陷阱」告訴我們,一旦生一個或兩個孩子成為常態後,常態就會繼續下去。伴侶們不再視生孩子為實踐家庭義務或向神交差的一部分。相反地,他們視撫育孩子的舉動為一種個人成就,而就這個目的而言,一個孩子就滿足了。   解決人口衰退問題的其中一種辦法,就

是輸入替代品。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兩位加拿大人想要寫下本書。數十年以來,與多數大型已開發國家相比,加拿大接受的移民人口數量最多(按人均數計算),同時種族對立、貧民窟問題或針對此議題爭執不休的情況,也比其他國家來得輕微。這是因為加拿大視移民為一種經濟政策──在擇優制度下,加拿大移民者平均受教程度比本地人還要高。此外,加拿大也採納了多元文化主義:在其文化馬賽克(cultural mosaic)之下,人人共享慶祝自己原生文化的權利,這也塑造出地球上少數幾個較和諧、繁榮且多語言的幸福社會。   並非所有國家都能以加拿大那般泰然自若的態度,接納湧入的移民潮。許多韓國人、瑞典人和智利人有著強烈的民族意識。法

國堅持移民者必須有身為法國人的自覺(儘管許多老法國人根本不認為辦得到這種事),導致移民社群被孤立在邊緣地帶,與社會格格不入並低人一等。英國則預測該國人口會繼續成長,並在本世紀末時,從今日的六千六百萬成長到八千兩百萬──只要英國人願意繼續接納穩定的外來移民。但脫歐公投顯示,許多英國人希望將英吉利海峽變成一道護城河。為了應戰人口衰退,各國必須同時接納新移民和多元文化主義;前者很難,而後者對某些人而言,更是不可能。   在諸多強權中,美國獨特地因為人口衰退而受惠。數世紀以來,美國總是歡迎新移民,先是大西洋彼岸,然後是太平洋,接著是今日德州的格蘭河岸(Rio Grande)。數百萬人興高采烈地跳進這

個大熔爐(美國版的多元文化主義),豐富了彼此的經濟與文化。移民讓二十世紀成為美國的時代,而繼續接納移民能讓二十一世紀依舊為美國的天下。   但凡事總有例外。近年來,高漲的陰謀論、本土主義者與美國優先者,威脅要切斷那曾經讓美國之所以強盛的移民潮,並在邊界築起一道與世隔絕的高牆。在川普總統(Donald Trump)的率領下,聯邦政府不僅嚴加遏阻非法移民,更同時遏阻了具有技術的移工。這對美國經濟而言,無疑是一道自殺政策。如果這樣的變化是永久性的,如果美國人毫無理智的恐懼讓他們背棄了原有的移民傳統,並將世界拒於門外,那麼美國在人口、權力、影響力及財富方面,也將步上衰退一途。這是每一位美國人都必須做

出的決定:做一個開放、具包容力且歡迎外來者的社會,還是一個閉關自守並因為孤立而凋零的國家。   過去,人類此一種族的淘汰機制,向來是由饑荒與瘟疫主宰;但這一次,我們選擇親手淘汰自己。我們自發性地選擇減少人口,而這樣的選擇會是永久的嗎?答案是:非常有可能。儘管有時政府確實能透過慷慨的兒童照顧福利及各種補助,來提高夫婦願意撫養的孩子數量,卻怎麼樣也無法將生育率提高到足以永續維持人口數量的替代率──也就是每名婦女生下二.一個孩子。除此之外,這些政策的代價也非常高昂,因此在經濟不景氣時,預算往往會立刻被刪減。而讓政府去說服一對原本不打算生的夫婦生孩子,在道德上也有一定程度的爭議。   在我們逐漸適

應這個愈來愈小的世界時,我們該慶祝抑或哀悼人口的凋零?我們會努力確保人口的成長,還是欣然接受一個人人都能活下去且比較不需要拚命的世界?答案仍然未知。或許某位詩人會發現,人類有史以來,這是頭一遭顯得如此蒼老。   第四章  亞洲經濟奇蹟的代價愈來愈老的日本井深大(Masaru Ibuka)是一名深感挫折的執行長。身為索尼(Sony)企業的共同會長,他很喜歡一邊走路一邊聽歌劇,而索尼那台旗艦型攜帶式卡帶錄音機 TC-D5 儘管常見,卻還是太笨重了。於是,他請工程師為了他的個人需求,設計出一台真的能便於攜帶的產品。井深大對交上來的成品非常驚艷,因此帶著產品跑到會長盛田昭夫(Akio Morita

)的面前,說道:「你不覺得一台可以讓你邊走邊使用的立體聲卡式播音機,是一個超棒的點子嗎?」隨身聽於是問世了。索尼的工程師刪去原有卡式錄音機的揚聲器及錄音功能,設計了一款更輕盈的耳機,並將裝置的效能強化到僅用兩顆三號電池就能驅動的程度。在進行了少許的宣傳活動後(畢竟當時對攜帶式音樂播放裝置的需求仍為未知),索尼於一九七九年七月推出了 Walkman,並期望能在一個月內賣出五千台。然而,銷售量居然直接大破五萬台,卡式隨身聽也成了一九八〇年代的象徵性代表。而研發出更便宜、音質更動聽的攜帶式音樂系統的嘗試,在歷經 Discman、iPod 及智慧型手機後,演化成如今我們隨身就能享受的音樂串流資料庫。W

alkman 成為日本創意及行銷遠見的巔峰里程碑,但自此之後,幾乎是一路往下。倘若你想要了解人口衰退對一個社會的影響,不妨看看日本。一九五〇年,在日本努力地想要重建因為二戰而被摧毀的經濟時,日本婦女的平均預期生育率為三個孩子。但當「日本製造」在一九五〇年代成為廉價且劣質的代名詞時(請回想老舊的電晶體收音機),日本母親開始選擇生少一點孩子。到了一九七五年代,隨著日本製造成為品質與高價位的代表(以豐田汽車的 Corolla為例),且該國也成為已開發國家後,曾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這個國家,其生育率下滑到替代率之下,並於二〇〇五年降到最低點一.三,接著再些微反彈到如今的一.四。這種情況在大型已開發國家

內並不罕見,但日本與典型的歐洲或北美洲國家卻很不同。日本人可是──嗯,非常的日本人。日本是一個秉持血統主義(jus sanguinis,也稱屬人主義)的國家:獲得公民身分的條件就是透過血緣,或更準確而言──透過擁有公民身分的雙親。倘若丹麥籍夫妻在加拿大生下孩子,這名孩子同時會是加拿大與丹麥的公民;但同樣一對丹麥夫妻在日本生下孩子,這名孩子只會是丹麥的公民。

台灣國家生態足跡衍生之地方性足跡試算方法之研究

為了解決都市化程度計算的問題,作者林詩雲 這樣論述:

生態足跡是二十世紀末所發展的永續性評估指標系統,是一個將「資源消耗量」轉換成土地面積的測度工具,其呈現結果具體並容易判讀,因此廣被全球應用。近期英國方面廣泛地應用於地方單位,以「地區生態足跡」作為政策評估、環境影響評估、規劃設計輔助工具的運用。都市計畫是擘畫願景的工作,是要面對未來五十年、百年甚至更久的以後,在人口快速成長及環境問題越來越惡劣的今天,更需要有智慧去處理面對環境問題,判斷其資源運用的情況,「地區性生態足跡」就是一個以生活中切身數據計算的工具,因此可以實際了解該地區資源消耗的情況。本研究以台灣2006年的數據,將「國家足跡」計算帳戶分流成「逐步分流足跡」,再計算依都市化程度計算都

市、城市及鄉村時,意外地需從消費端思考,並以逐步分流所得數據,建立了「地方性足跡」方法。一、第一章針對研究動機與目的作說明,強調建立「地方性足跡」的重要;二、第二章回顧相關理論背景,關於生態城市的發展脈絡、全球永續行動及比較永續性評估工具應用;三、第三章「逐步分流方法」是以Best Food Forward Ltd. 的Stepwise ™方法分流,並以國家足跡計算式計算;四、第四章實證研究部分:以「國家足跡」計算結果驗證「逐步分流足跡」結果,並且以消費端的「地區性足跡」歸納「逐步分流足跡」的數據。2006年都市化程度生態足跡分別為都市6.313(gha)、城鎮5.078(gha)、鄉村4.8

00(gha);第五章 針對生態城市的發展,檢討地區足跡方法及後續建議本論文主要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確立「地方性足跡」計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