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設計理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都市設計理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子葆寫的 城市的36種表情 和洪傳祥,劉政寬,陳盈升的 臺灣與麻六甲的荷蘭港埠規劃溯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新的都市設計理論也說明:六合出版社發行部: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一段103巷33號1F 電話:02-27521195 傳真:02-27527265 E-mail : [email protected] 營業時間:週一~週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務印書館 和成大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建築系 施乃中所指導 謝承宇的 街道紋理的流動與變化 - 以彰化鹿港為例 (2021),提出都市設計理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老街、三維掃描、都市紋理、觀光永續、二次表皮。

而第二篇論文高苑科技大學 建築研究所 江文理所指導 鄭之昊的 都市更新的開發與崛起: 以台灣信義計畫區與菲律賓Bonifacio Global City開發比較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都市更新、BONIFACIO GLOBAL CITY、信義計畫區、城市設計、都市更新的重點而找出了 都市設計理論的解答。

最後網站要成為一個好的都市設計師,需要看過很多城市 - 眼底城事則補充:都市設計 作為空間專業的一環,尺度介於都市規劃與建築之間的介面。這個層次的設計, ... 不過那只是一堂選修課,並並沒有太多理論基礎。我的畢業設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都市設計理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城市的36種表情

為了解決都市設計理論的問題,作者楊子葆 這樣論述:

城市是現代化的產物。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歷史和性格,體現在一盞路燈、一片路牌、一座雕塑之中,亦或通過紅綠燈、公共座椅、候車站、屋頂、陽臺來表達,它們像是城市的“街道傢俱”,通過不同的安置與擺放,訴說著自己的故事。   本書作者以輕鬆隨意的筆調,帶領我們漫步城市的街頭巷尾、角角落落,透過最能體現城市特質的36種“街道傢俱”,親領城市的豐富多彩,體會多元、立體、各異的城市個性。如同十九世紀的波德賴爾,作者一方面觀察城市匆匆變化的細節,一方面感慨“城市的面貌變得比人心還快”。生花妙筆,信手拈來,妙趣橫生,圖文並茂。閱讀此書,就像開啟一場絕妙的紙上旅程。 精彩書評   ★ 專業達人帶你看世界:城市各有

樣貌與脾氣   從飲水泉、路燈到城市雕塑、屋頂、廣場、河流……作為長期旅歐的工程師、走遍全球的外交官員,楊子葆兼具實用和審美眼光,絕不放過任何透露城市個性的細枝末節。他帶領讀者神游世界,細數“街道傢俱”的淵源與內涵,言說城市的歷史與價值,自有形之處深入城市的精神本質。   ★ 輕鬆便攜的漫遊指南:城市也是一本可讀的書   36篇充滿巧思的美文,筆調輕鬆隨意,用平易近人、趣味橫生的表達方式,讓讀者學會觀察人與環境的有趣互動,鍛煉對城市肌理的敏銳度和想像力。陸智昌擔綱設計,一本輕裝便攜的口袋漫步指南,為街頭尋訪提供新鮮視角,並邀請讀者隨時隨地去思考:我們的城市應該具有何種面貌?   ★ “愛城主義

”者的文化深思:將城市還給人   本書融合了旅行筆記、歷史書寫、文化批判,是一部關於都市設計理論與實踐的深度之作。作者將從波德賴爾、本雅明到桑內特的西方理論融入筆下,認為文化才是城市塑造自身的原因,而在對現代城市的解構和質疑間,在關於另類城市實踐的展望中,是作者對人類社會更深刻的人文反思。     楊子葆,法國國立橋樑與道路學院交通工程博士,曾為巴黎公共運輸局研發工程師。曾任新竹市副市長、國際合作發展基金秘書長、輔仁大學客座教授等。現為中華航空公司副總經理。著有《看不見的巴黎》、《捷運公共藝術拼圖》、《世界經典捷運建築》、《街道傢俱與城市美學》、《葡萄酒文化想像》、《微醺之

後,味蕾之間》等。   輯一 城市容顏   第一部 生活在城市   01口渴,請喝這水   02散步之必要!給市民一張座椅   03地下鐵候車椅   04催促著城市的時鐘   05為你點一盞燈   06服務城市超過百年的電話亭   07淡出的城市書香   第二部 免於狼狽   08從垃圾桶看城市   09公廁,羅馬皇帝照顧子民的設計   10旅途中的消防栓   第三部 城市掠影   11城市招幌牌匾   12巴黎櫥窗   13歐洲海報柱   第四部 城市交通   14庫里蒂巴之路   15城市公車站   16“地鐵”與“城鐵”   17流動的城市地景   第五部 城市雅趣   18 城市雕

塑:人物篇   19城市雕塑:動物篇   20巴黎的現代雕塑   輯二 城市個性   第六部 城市風景   21葡式碎石路   22楊牧的巴黎屋頂   23拜訪巴黎墓園   24城市露臺   25城市之門   26城市之窗   第七部 城市丘壑   27城市之河   28城市之橋   29城市的天空   30城市之塔   31城市博物館   第八部文化片羽   32城市的美國化   35933金字塔、馬拉松與閒逛一一我的臺北地標聯想   34發現城市的色彩   35城市街頭藝人   36看不見的城市  

都市設計理論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自從2016年的《殘穢》後,大概《#犬鳴村》 算是比較符合日式恐怖(j-horror)的電影。這類日式恐怖電影,大概以2000年前後的作品為尚,像是《七夜怪談》、《鬼水怪談》、《咒怨》等等,這些作品用較為緩慢的步驟營造壓抑氛圍,透過日常的家庭空間與生活感,讓幽冥世界與真實世界混合成一個獨特的世界觀。我們就趁著鬼月的到來,談談作為日式恐怖電影翹楚的清水崇,及其最新作品《犬鳴村》,還有日本「#心靈地點」(#心霊スポット)的文化社會學分析。
.
📌 #今天內容有:
.
▶ 恐怖大師清水崇,你累了嗎?
▶ 超有名的「舊犬鳴隧道」都市傳說
▶ 心靈地點的文化社會學考察
▶ 《犬鳴村》的早期恐怖電影口味
▶ 太多揭露就沒有恐怖
▶ 恐怖片裡包裹的社會主義與家庭電影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du3i8hvoi4w0880j5qy3bwu?ref=android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6GgjjiOn34FwghnvguK5mN?si=1fpeCODwSnW2x1oB_iSwBw

 ̄ ̄ ̄ ̄
//// 完整論述提供閱讀 ////
.
清水崇導演以2003年的《咒怨》為代表作品,這部作品延伸開展出近20年的恐怖IP(intellectual property),共約有8部,像是續集《咒怨2》,或是外掛的《呪怨 白い老女》(2009)、《呪怨 黒い少女》(2009),近期就像前幾集談到的Netflix《咒怨之始》(2020),還有美國版的《怨咒》(The Grudge, 2020)。算是一個做好做滿的恐怖典範。
.
清水崇或許自己覺得伽耶子看膩了,開始展開新的系列計畫,他以日本知名的「都市傳說」、「心靈地點」為基礎,目前展開《犬鳴村》、《樹海村》兩部電影系列,為「#實錄的恐怖村莊系列」(実録!恐怖の村シリーズ)。犬鳴村,指向「舊犬鳴隧道」的恐怖故事,而樹海村則是關於富士山下自殺森林的都市傳說。兩者都有真實的傳說脈絡,也是認真的「心靈地點」。但是,甚麼是「心靈地點」?
.
▓ #心靈地點的空間考察
.
立命館大學的宗教社會學研究者住家正芳(2004)認為,1970年代是日本心靈主義的源起,傳播媒體上瀰漫著各種預言、幽浮、超自然現象的論述內容,像是電視節目設計了讓民眾投稿心靈寫真的單元。如Giddens所談及的「#後傳統社會」(post-traditional society)的特徵,新興宗教與認同的興起,這類觸及地域認同解離、心靈體驗探索的議題,成為一種流行(福西大輔,2019)。
.
根據「#全日本心靈地圖網站」(全国心霊マップ心霊まとめサイト),截至2019年為止,整個日本共有1690個地點。心靈地點可分類成「隧道」、「廢墟」、「山林」、「墓地」、「病院」、「海川」、「橋」、「學校」、「神社寺院」、「公園」、「其他」等12種,各自依照地點的空間敘事而被產生。鈴木晃志郎等(2020)則展示心靈地點的GIS數據呈現,從研究的分類可以發現,心靈地點時常出現在「社會與經濟弱勢者」、「智能與身體弱勢者」、「廢棄處理設施」、「地形限制設施」等逐漸遠離社會生活的公共空間,例如「舊犬鳴隧道」就反映出水壩設施公共計畫下所犧牲的社會弱勢壓迫與反抗。
.
▓ #舊犬鳴隧道的都市傳說
.
說明一下「舊犬鳴隧道」的恐怖故事吧!犬鳴村位於今天的福岡縣宮若市,如今在地圖上已找不到該村莊,已淹沒入1994年興建的水壩中。此地自古名為犬鳴谷村,不過現在大多數人習慣稱犬鳴村。也因為封村,舊的犬鳴隧道便禁止通行,而隧道中其實還有村民存在的傳說,自此不脛而走:這個犬鳴村一個賤民居住的地方,因為不公平的對待,村民們拒絕與外界有任何接觸,甚至連整府都設立「#前方將不適用大日本帝國憲法」的警告。
.
自此,犬鳴山的各種傳說大量被反覆傳送。漫畫作品、小說、網路鬼話、民眾自製影片,無論虛實真假,都以犬鳴山作為故事背景,創作者們想像著村莊被封閉與限制的各種可能性。像是這裡住著左翼份子、痲瘋病人、遺傳著畸形模樣的村民、被遺忘而淹死的村民,他們與這個地方以一種負面的姿態存在於架空的地理中。雖然實際上來說,根據《#犬鳴鉄山由来書》在江戶時代起,是一個製煤鐵為業的村區。
.
清水崇的《犬鳴村》基本上沿用都市傳說的原型與謠言流傳的架構,講述一家人在去犬鳴村探險後,被村民鬼魂纏上的恐怖故事。被鬼嚇死了人,大都是在日常的居家空間中被「淹死」,這也埋下了「犬鳴村」誕生的因果關係解釋。故事中的女主角森田湊(三吉彩花 飾),在劇中表現優異,為了拯救自己的家人與血脈,深入村莊揭開犬鳴村民慘死於公共開發的暗黑歷史。
.
▓ #符合早期日本恐怖觀眾的味口
.
討論完「操作型定義」:清水崇的電影語言,與心靈地點的概念。就開始進入《犬鳴村》的批評吧。影片開始時,清水崇運用youtuber前往心靈地點的靈異影片「實錄」作為序曲,恐怖氣氛的拿捏非常細膩:攝錄機的晃動鏡頭,幽暗的廢村,youtuber的企劃執著,在在都趕上當下新媒體的潮流,也點明了「心靈地點」的系列主題。
.
遇見不可知、不可見村民攻擊的youtuber,回到家後便發了瘋似了,成天關在房間裡唱著奇怪的歌曲:大水來了,趕快逃。一頭霧水的觀眾,還可以在她的房間裡明顯地看見一張恐怖藝術大師稻川淳二的海報,應該是清水崇向愛講鬼故事的大師致敬。在醫院、家屋、庭院中,不時出現的鬼魂錯視(角落的女人),與汙穢象徵的暗示(尿液),安心與緊張弔詭的共存,讓作品的前半段,相當符合早期日式恐怖觀眾的偏好。
.
▓ #對於未知的恐懼與過度揭露
.
一直到電影中段前,電影中犬鳴村的具體認知,停留在大家所熟知的「封閉的舊犬鳴隧道」,未知的愁雲慘霧、死亡之謎、母親的瘋狂,壟罩在整個情節的推展下。這一直是清水崇在《咒怨》擅長的,就是讓你摸不透鬼到底在想什麼,用力拼湊著故事碎片,還是看不清事物的原貌。更何況「舊犬鳴隧道」的都市傳說原本就沒有一個完整的脈絡解釋,只是片段事件帶來的恐怖想像。
.
可惜很快地,女主角開始解謎,她的敏感體質讓她快速地進入到村莊過去的秘密當中。這些莫名其妙出現的諸多鬼魂,其實就是當年被水壩興建強迫滅村的人口,他們被以很慘忍的方式,囚禁、虐待,並強迫女子與狗交配,生下帶著犬隻血統的人類,最後被大水淹沒在深湖底下,永遠與社會世界隔離。
.
因為鬼魂的可憐身世突然被過度揭露,削弱了村民令人發毛的曖昧性。本來電影最後女主角侵入犬鳴村,與逃脫「犬女」追殺的過程,應該是全片中的關鍵恐怖場景,但卻因為過度的資訊揭露,而毫無緊迫刺激之感。
.
▓ #社會主義與家庭電影的混合
.
可以看的出來,清水崇想要在這系列「實在實錄」的都市傳基礎上,再架構出一個富有完整世界觀與人物關係的敘事整體。一方面他帶著社會主義的價值,控訴著現代性發展的歷史中,被掩蓋的地方與人民,像是 #福島核災被掩蓋與模糊化的事件真實;另方面,他企圖使用家庭電影的手段,透過隱喻的方式,暗示著這些被遺棄的人,並不會真的消失。而都市傳說與恐怖電影的建構,則是讓大眾得以用某種迂迴的途徑,持續讓這個現代性的失落被不斷談論下去。
.
其實綜合前述對心靈地點的討論,《犬鳴村》揭露了心靈地點的現代性過程,這些被納入公共建設計畫的地方,被掩蓋了過去的、壓抑的集體記憶。而靈異地點之所以成為靈異地點,並且富含傳說故事,也是因為這些公共設施逐漸從都市生活中遠離,被棄置的公共設施,#同時反映著地方消滅與集體記憶續存的社會主義觀點。
.
總體而言,我承認清水崇的作法,或許有更深層次的論述意涵,但說故事的方式,讓電影的深度與恐怖性打了折扣。我還是大推三宅唱在Netflix上扎扎實實的批判,《咒怨之始》就是日本的黑暗史。也期待本片中的伏筆,可以有更巧妙的延伸,也期待其作品《樹海村》可以構成一個系列性的論述。我還是很崇拜清水崇啊~~
.
📒 #參考文獻:

1. 住家正芳. (2004). 宗教的多元性の探究: 宗教社会学における宗教的多元性と世俗化の理論的構図に関する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東京大学).
2. 福西大輔. (2019). 現代における橋の怪異と地域社会に関する一考察: 人口流出にともなう 「心霊スポット」 の発生.
3. 鈴木晃志郎, 伊藤修一, & 于燕楠. (2020). 心霊スポットは何と空間的に随伴するのか. In 日本地理学会発表要旨集 2020 年度日本地理学会春季学術大会 (p. 31). 公益社団法人 日本地理学会.
.
📲 #全国心霊マップ心霊まとめサイト:https://ghostmap.net/

街道紋理的流動與變化 - 以彰化鹿港為例

為了解決都市設計理論的問題,作者謝承宇 這樣論述:

老街的維護與保存是各界重視的議題,而推動觀光發展後各地老街的街道景觀都開始有所變化,為了瞭解觀光對地方紋理造成的各種衝擊,本研究將透過三維紀錄方式擷取並分析建築紋理的變化與流動以了解背後之關係。研究中的流動紋理指的是因節慶或商業活動等不同原因而出現在街道上的臨時性設施所呈現的紋理狀態。本研究從歷史文化與都市發展背景下觀察並分析鹿港的紋理變化,利用觀察及三維記錄方式去比較保存區、商業區空間模式特徵。在近年地方政策與都市規劃的演變下,當地空間感受以舊街區入口意象、節慶紋理變化最為顯著,空間資料經由點雲資料以及歷史空拍圖資擷取分析,針對道路遮蔽率、道路占用率、立面加工比計算,得以量化傳統老街二次表

皮與比鄰的空間變化,進一步闡釋建築物的為表情及老街空間語彙。研究結果顯示,鹿港當地紋理的變化與流動都有類似的成因與背後推動的動力,這些因素都是構成都市紋理之生長與循環中重要的一環,此外在紋理的流動上能看到街道的生活軌跡,且每日的紋理流動可被視為紋理變化循環的縮影,以鹿港的現況來說大量的推動觀光發展已讓當地紋理進入一個快速變異期,要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保持過去的歷史樣貌是鹿港的未來須面對的挑戰。

臺灣與麻六甲的荷蘭港埠規劃溯源

為了解決都市設計理論的問題,作者洪傳祥,劉政寬,陳盈升 這樣論述:

  在大航海時代裡,為了與漢人貿易,荷蘭人進駐大員,這啟迪了臺灣的開發歷史。基於貿易與墾拓的需要,荷蘭人營建港埠,以利船隻停泊、人員住宿與貨物進出,並吸引漢人來臺。為了找尋本土聚落的空間原型,本書以荷蘭海事地圖為基礎,並追溯回荷蘭古老的港埠開發與土地規劃傳統,然後搭配以荷蘭殖民統治下麻六甲市的空間分析,以為比較論述的依據,最後再分別針對臺南與鹿港在17世紀時的聚落內涵進行深入探討,以找出它們的規劃過往與空間印記。這些印記潛藏在市區深處,既不具備建築形體,又長期被遺忘,鮮為人們所知曉,但它們卻是我們的共同文化資產。

都市更新的開發與崛起: 以台灣信義計畫區與菲律賓Bonifacio Global City開發比較為例

為了解決都市設計理論的問題,作者鄭之昊 這樣論述:

Bonifacio Global City 經濟特區簡稱 BGC 占地 150 公頃,是菲律賓第一個民間參與公共建設 PPP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的案例。亦是由民間大型開發商 (Ayala Land) 與政府機關BCDA所主導的都市更新案例。而當局更繼續大刀闊斧地在菲律賓其他地方進行以BGC成功間驗模式為複製的都市更新行動,宣稱18個月即完成一個都市量體的建設(新克拉克城)。本案就其開發的歷史與操作模式,探究其何以在 菲律賓馬尼拉 16 個行政特區中,成功、快速地自政府軍事用地蛻變成一個綜合了國際企 業總部、博物館、醫院、及高級住宅的新興城市,並與台灣台

北市信義計畫區都市更新比較,作為都市更新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