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縣地理資訊系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金門縣地理資訊系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正珍寫的 悲憫大地:1946-1964年金門鼠疫防治檔案暨其它相關史料調查研究(一)附光碟 和李承峻,劉靜慧的 不死背:國民旅遊領團人員試題指南之觀念整合(三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金門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也說明:10年之間臺灣建商與投資客來金炒房,台商與陸商在金門投資多項BOT與企業進駐,提供當地就業機會,地理位置緊鄰对岸經濟特區廈門市,多項優勢條件促使房價飛漲,造成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金門縣政府文化局 和考用所出版 。

國立金門大學 海洋與邊境管理學系碩士班 徐崑明所指導 林雅雯的 論土地政策的演進與改革之比較-以金門與臺灣為例 (2018),提出金門縣地理資訊系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土地政策、戰地政務、金馬安輔條例、離島建設條例、公有土地返還。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建築與室內設計系 王貞富、林廷隆所指導 林雨萱的 金門傳統民宅轉型為民宿空間設計之研究-以前水頭聚落為例 (2013),提出因為有 金門傳統民宅、民宿空間、轉型、古厝氛圍、干預層級的重點而找出了 金門縣地理資訊系統的解答。

最後網站記憶與認同: 金門婦女隊員出操的回顧 - 第 58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第一節金門婦女特色在此以明清時期的金門婦女作為討論的開始,說明金門地區在明清時期 ... 從閩南地區傳統婦 記憶與認同 由於金門的地理位置鄰近福建沿海,承襲且保留相當濃.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金門縣地理資訊系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悲憫大地:1946-1964年金門鼠疫防治檔案暨其它相關史料調查研究(一)附光碟

為了解決金門縣地理資訊系統的問題,作者林正珍 這樣論述:

  鼠疫(plague)是由鼠疫耶爾森氏菌(Yersinia peslis) 所引起的烈性傳染病,致死率極高,屬於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 ,也是一種與動物生態循環有關的野生動物病,其形成是長期生物演化的結果,而在地方的肂虐一般稱「人間鼠疫」。   這個讓人聞之色變的古老疾病,在歷史上被冠上「黑死病」之名,在西元6世紀、14世紀、19世紀曾造成世界性鼠疫大流行,除人命傷亡慘重之外,更對被波及地區的國家社會產生重大影響與變遷。 人類對這個疾病的理解和控制,目前基本上被認為和現代醫學與醫療進展,以及國家力量對社會的有效支配與管理相關連。近期以來學科整合和新技術引進,如生態環境、醫學

地理、空間流行病學及地理資訊系統(GIS)等,均為這一古老而威脅重大的疫病,注入了更多理解面向,也在跨學科多維視野下開發新議題,並重啟了部分歷史研究課題,而對於「人間鼠疫」流行所造成的社會經濟問題,也有了更多討論,例如有關「明清易代」的見解 。引發人間鼠疫流行的鼠疫菌、宿主和媒介各有特定分布區域,並存在着各自的社會空間屬性。   由於自然環境的變化不受人為國界限制,因此若將長期而跨區域流行的鼠疫,放到環境史和全球史的視野中,相信能更好瞭解這一傳染病所造成的影響。 在此前提下,本書聚焦於東南海域下的金門,試圖理解這個位處九龍江口,自大航海時代以來編織入世界史脈絡中的蕞爾小島,在邊界與樞紐的雙重

地理位置上,百姓如何面對黑死病的肆虐,以及惡疫橫行時,國家與地方社會的位置。   疫病本身及其傳播途徑牽連起人間鼠疫的流行,因此生態環境、區域地理、自然災害、移民、交通、人口流動,將是觀照這個議題的指標和背景。 當前對鼠疫的鑑定來自細菌學及血清學的認定,而這是近代以來醫學進展的重要成果,因此鼠疫目前已是醫學學科認定下的一項疾病;而在歷史上對於這項疾病,除文獻欠缺之外,更大的問題是過去大多以「瘟疫」、「時疫」、「大疫」等詞彙,涵蓋了大多數的烈性傳染病,因此目前有關歷史上鼠疫的研究,主要是臨床上以淋巴及血管系統的炎症和組織出血為基本特徵,並依據發病部位的病理變化,通常分成腺鼠疫(bubonic

plague)、肺鼠疫(pneumonic plague)和敗血型鼠疫(septicaemic plague)等三大類型 ,而在過往的大規模流行上,最主要是由腺鼠疫所造成的危害,部分地區腺鼠疫和肺鼠疫並行。   依據《金門鼠疫防治檔案》的資料紀載,金門最主要是腺鼠疫肆虐,少數仍有肺鼠疫流行的記錄。 在資料方面,金門自光緒20年(1894)方才出現明確的疫症之名 ,但一直要到戰地政務時期(1956~1992) ,鼠疫作為一種現代醫學界定下的傳染疾病,方被清楚認知,並被有效管控及留下相對可靠紀錄。在此之前,金門鼠疫的流行,夾雜在「時疫」一詞中,記錄在方志的祥異或五行志、口傳、地方文獻和驅疫的民間

信仰習俗上,因此方志、民間刊行的珠山僑刊《顯影》 、族譜、《正氣中華報》 、官方檔案及田野資料,這些是目前理解金門鼠疫疫病及防治的主要資料依據。特別是《顯影》中和鼠疫相關的記載,更是國史館《金門鼠疫防治檔》資料公布前,最真實報導記錄的民間史料,這些來自當時民間人士的所思、所見、所感和所聞,而「幸存」的史料 ,留下了當時金門百姓面對鼠疫時的衝擊和心靈景況,強化且生命化了冰冷檔案的記錄和敘述,後代人在閱讀文獻時,能經由敘事,有著設身處地,生命交會後所產生的溫度與感動。   1894年金門鼠疫的流行,被視為是19世紀以來歷經百年(1855-1959)世界性鼠疫大流行的一環,從1946年《金門鼠疫防

治檔》的檔案事由「奉令轉知英國駐東南亞特派員公署疫情情報科宣部溫州為鼠疫區」(詳本書陸、〈金門鼠疫防治檔案〉(一)(1946~1951))也可看出防疫無國界的區域性。根據《金門縣志》的記載,1894年在後浦頭(浦頭)、後水頭(汶水)、沙尾(沙美)等地,造成數百人的傷亡, 1908年鼠疫流行,當時約有8千人喪命,占全島五分之一人口, 這對於一個孤立且維生條件不佳的島嶼,所帶來的社會衝擊,自然是相當嚴重。襲捲金門的鼠疫,除可納入這波世界性鼠疫大流行之外,自1894年直到再無病情傳出的1953年,將近一甲子的歲月,卻歷經滿清、日本和中華民國政府三個不同的政權統治,並對於這一「烈性傳染病」分別有著不同

的對應,因此選擇金門作為研究焦點與田野場地,也可觀測傳統和現代性的議題,特別是被國家力量相對徹底整編的金門地方社會。

論土地政策的演進與改革之比較-以金門與臺灣為例

為了解決金門縣地理資訊系統的問題,作者林雅雯 這樣論述:

社會狀況的平穩是國家推動各項建設與政策之重要後盾,而土地合法取得且於合理範圍內依法使用,如容積率、建蔽率或地域綠化程度等,更是明顯影響政府在整體治權上追求穩健並確保社會長治久安中,應絕對重視及維護地權取得可能產生之後果,誠如國父 孫中山先生所提倡民生主義中的最早具體成形的「平均地權」重要思想,並由國家規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徵收法和地價稅法;私人所有的土地,由地主估價呈報政府,國家就價徵稅,並於必要時依所報價收買之。自報價後,土地所增加的價值,歸諸公有(「漲價歸公」)等節奏,目的在防止土地集中在少數人的身上,從而促進政府效能,進而提升國家競爭。由於知曉土地歸公之重要性,就不能不探究所位於

中華民國最前哨之金門縣,本研究試圖由「離島建設條例」之設計與執行面,探討邊境地區(以金門縣為例)執行時所面臨之工作壓力、困難與其成果等關聯網絡,同時探討歷史背景因素(包含戰地政務之實施、軍管取地與下南洋等)及法律層面因素(包含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與相關法律)在執行程度上所扮演之角色。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以金門縣土地取得研究對象,除過濾相關法律判例、引導土地改革法律比較等,更深度訪問對於土地有償、無償條件使用者、對於地制法熟悉之民意代表及地政局相關之執法工作者,透過文獻分析等比較方法,深入瞭解人民與土地間關係,並提供相關建言及未來展望。研究發現: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提出若干建議,以供實務界與學術

界參考。

不死背:國民旅遊領團人員試題指南之觀念整合(三版)

為了解決金門縣地理資訊系統的問題,作者李承峻,劉靜慧 這樣論述:

  1.台北市旅行商業同業公會聯合學界共同發起『國民旅遊領團人員認證』,並採行『學界培訓、業界認證』的合作模式,由學校負責人才培育,業界負責檢定、授證,達到『訓、考、用合一』的目標。   2.本書是針對「國民旅遊領團人員認證考試指定用書——《國民旅遊領團人員試題指南》」一書所書寫的「觀念整合」參考書,除將試題指南中的題目融入書籍觀念之中,並將其做完整且有系統的整合;讀者先讀本書再做試題指南,如此一來才能事半功倍、如虎添翼,更能讓相關考題觀念吸收內化。   3.精準破題,每題考題皆有精準解析 ,讓你一手掌握出題意涵。 本書特色   ※第一本國民旅遊領團人員認證考試之完

整觀念整合   ※作者榮獲台北市旅行公會主辦的「國民旅遊領團人員認證(DTL)」103年績優推廣教師

金門傳統民宅轉型為民宿空間設計之研究-以前水頭聚落為例

為了解決金門縣地理資訊系統的問題,作者林雨萱 這樣論述:

在台灣許多歷史建築的保存案例,都已打破過去僅為古董式的保存修復方式,使建築與地方發展的主軸與新的使用機制結合,除了可以延續建築的壽命,也為建築物找到新的生命意義,從改造過程創造新的經濟價值,成為文化保存的重要手法。眾所皆知,金門是傳統閩南聚落與社區建築保存最完整性的區域,但是隨著聚落人口外移,產業結構驟變讓社會價值的改變,導致許多空屋與老房子破損失修,傳統民居的文化價值與實用指數江河日下。直至西元1995年金門國家公園成立後,聚落與傳統民居的保存才逐漸被重視。其中將民居轉型為民宿使用已成為熱門主題,然而具歷史建築風貌的傳統民居建造年代久遠,轉型為民宿空間在格局與使用型態上有不少差異與矛盾,如

何在現代經營與管理使用之需求外,同時考量到現存相關法規的規定,找出其空間設計的出路是本研究的重要議題。金門共有168個傳統自然村聚落,因其特殊歷史背景地理環境條件下,保留許多傳統民居類型建築,在空間組織與建築形態上同質性高,有利於傳統民宅空間之探討與整理。本論文以金門前水頭聚落七棟「傳統建築轉型為民宿使用」為例進行調查,以質性方式分析深入了解建築物實際之空間使用狀況,並針對經營者、遊客客進行訪談與問卷調查,相對於空間再利用設計改造後之古厝氛圍保留、設計元素互動程度與民宿設備需求更新所實際產生之問題進行彙整。本文同時利用國外「干預層級」的概念,針對歷史建築之干預策略進行空間解析。研究發現干預層級

與歷史氛圍滿意度有關;干預層級低者顧客滿意度高(層級1-2);通常為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干預層級高者(層級3-4)增加機能與設備,導致歷史氛圍的滿意度偏低。本研究結論認為「儘量以原貌修復保存」較「變更格局以符合使用者需求」更具有吸引顧客之效力。傳統建築轉型民宿不僅針對居民生活所需,更在定位上滿足消費者的使用需求及空間層面的傳統文化想像,其背後意義有十足心理的層面,如何使傳統民宅轉型後延續原建築的生命,從設計情境與歷史脈絡中交互編織轉型的新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