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學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鋼琴學費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姝伶余怡菁寫的 教出這樣的好孩子:幼教博士陳姝伶的媽媽經 和天下雜誌編輯部的 請問洪蘭老師+親子天下31期(2012年1月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線上學鋼琴2023也說明:但經過kk耐心又生動的教學後,我開始真正的明白鋼琴的樂理,並開始了解 ... 學鋼琴是許多人心中的夢想,但學費真的不便宜,又或想要在家裡弄一台鋼琴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文化 和親子天下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胡夢鯨所指導 謝麗香的 中年在職者自我導向參與業餘弦樂團學習後的改變之研究-以嘉義市溫豆弦樂團團員為例 (2021),提出鋼琴學費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中年、在職者、業餘弦樂團、自我導向。

而第二篇論文嶺東科技大學 高階主管企管碩士在職專班 劉自強所指導 杜宛蓁的 家長對孩童鋼琴才藝課程購買意願之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鋼琴才藝、消費者行為、從眾理論的重點而找出了 鋼琴學費的解答。

最後網站2023 何傳耀- sokratam.online則補充:八級鋼琴學費. Odd keystone. Socket h pile. 台灣移民創業. Trade in iphone. Atorrege ad 舒敏補濕面膜. 手提電腦開倉. Bruno mars kids.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鋼琴學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教出這樣的好孩子:幼教博士陳姝伶的媽媽經

為了解決鋼琴學費的問題,作者陳姝伶余怡菁 這樣論述:

  兩位作者在美國長期累積專業和個人經驗;陳姝伶是親職教育專家,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十六年實務經驗,不僅教出人人稱羨的一雙兒女,更經常在舊金山灣區演講、上課,為數以百計的父母解答教養上的難題;余怡菁則是資深媒體工作者及作家,擅長從讀者角度切入,與大眾對話。   本書不談教養理論,而是談如何在生活中實踐。姝伶教小孩子不浪費,身體力行,每餐碗裡不剩一點食物;她教孩子誠實,超市少算了一把蔥的錢,她帶著兩個稚兒回到服務台去補錢。真正的教養,就是透過生活中的點滴,去體現價值觀,否則將只淪為說教。   這本書除了記載姝伶和孩子之間發生的故事,也是許多媽媽共同經驗的呈現。對於育兒技窮的爸爸媽媽們,將可以在

書中找到一些實際可行的方法;遇到挫折時,也可以在書中找到堅持的鼓勵。 作者簡介 陳姝伶     台大社會系、社會研究所畢業,奧瑞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幼兒教育系博士,專攻幼兒認知發展及親職教育。1991年在舊金山灣區成立親子樂園,義務解答華人父母在教養上的疑惑,近年並應邀在灣區各處演講,帶領讀書會和父母成長班。與余怡菁合著有《教出這樣的好孩子》(天下文化出版)。 余怡菁     台大外文系畢業,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新聞和大眾傳播碩士。曾於美國有線電視網CNN實習,並在紐約從事記者工作五年,報導作品散見各大媒體。著有《與藝術相遇

在紐約—華人藝術家訪談錄》、《杜黑傳》(以上皆為時報文化出版)、《教出這樣的好孩子》(合著,天下文化出版)。目前定居矽谷,任職於美國非營利事業,專長於家庭教養資源。 來自媽媽們的推薦 自序: 以孩子為中心的教養法 -陳姝伶 自序: 教養的完全實踐  -余怡菁 1.別讓孩子失去自主力 媽媽抱抱 可怕的兩歲 孩子的無敵鐵金剛時期 有理說不清 數到多少,可以輪到哥哥? 什麼是救火車? 害羞的孩子 2.自信心,從與父母的親密關係開始 包容是愛孩子的第一課 你是我的無價之寶 爸爸真偉大! 魔鏡,魔鏡,我是什麼樣的小孩? 尊重四部曲 老大難為 3.讓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培養情緒智商三

步驟 快樂選擇權 到底該怪誰? 我最大的缺點,是我最小的優點 我可以和別人不一樣 4.自動自發學習樂 孩子的興趣,最好的指標  每個孩子的學習路不同  做功課的快樂原則  在遊戲中學中文  粗心大意怎麼辦?  不是媽媽要我學的! 陪孩子一起看電視 5.正確的價值觀,讓孩子受用一生  謙虛,聰明孩子的第一課  兩毛五就換到一個祝福 誠實,就從兩把蔥開始 貓頭鷹的故事  愛地球從小開始  可不可以吃洋芋片? 6.當孩子犯錯時,別急著罵!  允許孩子犯錯 乖,不一定是好事  孩子說謊時  獎賞與讚美打孩子,有用嗎? 頂嘴不是壞事 序 以孩子為中心的教養法   去年母親節收到姪女傳來的一篇

作者不詳的英文小品的簡訊,題目是「媽媽的愛」。內容大致是這樣:「一歲時,媽媽辛勞餵飯、洗澡,你回給她一夜的哭鬧。二歲時,媽媽教你走路,你用跑離回應她的呼喚。三歲時,媽媽用愛烹煮三餐,你回給她滿地食物。……九歲時,她繳了鋼琴學費,你卻練也不練一下。……十一歲時,她帶你和你的朋友去看電影,你叫她坐到另一排。……二十歲時,她問你有沒有異性朋友,你回答不關你的事。三十歲時,她打電話提供照顧嬰兒的忠告,你告訴她時代不同了。四十歲,她提醒你親人的生日,你答說我很忙。五十歲,她說她病了,需要你的照顧,你讀了一段老人如何變成子女負擔的文章回應她。然後,有一天,她悄悄的走了,一切你没能為她做的事,像雷電般敲擊著

你的心!」我把這篇短文傳給兩個孩子。隔天,兒子對我說:「媽媽那篇文章我讀了,很感動!」又補了一句:「我五十歲時,絕不會那樣對你的。」這回輪到我感動了。   在陪伴一雙兒女成長的過程,我對他們當然也有所期待。打從兒子五歲時,我對他們的將來提出三個條件,希望他們以後做的事是:自己真正喜歡的、可以充分發揮自己長處,以及對他人有益的。十幾年來,我們一直共同探索的是他們真正的興趣,協助孩子了解自己的優缺點,也不斷討論「對他人有益」的各種涵義和可能性。兒子高二時,當別人都搶著修很多AP(大學先修課)課,以利未來大學申請時,他卻選擇修一門生化實驗課,我舉雙手贊成。因為他很喜歡化學,打算走生化研究的路,但不

確定自己對實驗室是不是真的有興趣。結果,他發現自己非常適合,今年高三更成了那門課的助教,肯定了未來的方向。讀著他大學申請表裡寫的:「對大學我已準備好了……任何的挑戰都難不倒我……。」他是準備好展翅高飛了,而我卻有萬分不捨,十七年來的點點滴滴盡浮上心頭。   兒子成了實驗品   兒子一歲半時,我拿到博士學位,深感幼兒階段的重要,決定當個專職媽媽。兒童發展理論幫我了解孩子成長的過程,但並沒有教我怎麽當媽媽,也沒有提及媽媽是二十四小時的工作,需要無限的耐心和精力。一路走來,兒子自然成了實驗品,我也不斷的從錯誤中學習。最嚴重的一次錯誤發生在兒子五歲時。有整整那麼一星期,我像吃錯藥似的,每天挑剔兒子

的毛病,讓兒子每天都很不快樂,我也非常的沮喪。第七天時,我反問自己對孩子的吹毛求疵合理嗎?五歲的孩子會和其他小朋友跑上跑下,會丟小枕頭,真的那麼不能忍受嗎?我的同理心到哪兒去了?然後,我醒悟到,原來是自己那顆在乎別人覺得我「理論說得頭頭是道,孩子卻教不好」的心在作祟。由於旅居美國,有感於有許多和我處境相同的新手媽媽在異地孤軍奮鬥,兒子一歲半時,我組了「親子樂園」,把自己所學和其他人分享。在團體裡,自己一直扮演「顧問」的角色,在聚會時,無形中期望兒子表現得體,以不辜負「專家」的盛名。結果,我把自己的壓力加諸在孩子的身上。認清了是我的問題之後,我向兒子道歉。兒子搞不清媽媽内心的變化,但很大方的原諒

了我。   這件事對我最大的領悟是:養育孩子一場,等孩子長大了離開我們,維繫彼此之間的不就只是親子間的關係嗎?為了滿足別人心目中的媽媽形象,對孩子施加不必要的壓力,犧牲了關係,那是最不值得的事。別人認為你是不是成功的父母不重要,你的孩子覺得你是好爸爸、好媽媽,喜歡與你親近,那才是真正的成功。想通了這一點,讓我日後的教養之路輕鬆不少。   這本書除了記載我和孩子之間發生的故事,也是許多媽媽共同經驗的呈現。書中提到給予孩子自主性、尊重孩子、允許孩子重複犯錯、鼓勵孩子自動自發、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等等教養觀念,都是「以孩子為中心」(child-centered)出發。這和父母自身成長過程中是「以大人

為中心」(adult-centered)取向的教養觀念很不相同。   細水長流的教養工作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以大人為中心」的教養是較容易看到成果的做法,如打一頓,孩子就乖乖的,但缺點是孩子會失去自我,而不想失去自我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會反叛。「以孩子為中心」的理念養育孩子是件細水長流的工作,守護的是孩子的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希望孩子以自己獨一無二的自我快樂成長。以孩子取向的教養方法對很多父母是件極具挑戰的事情。因為自身的成長經驗,加上文化裡根深蒂固的權威主義,父母在採用站在孩子立場的方式養育子女時,除了常常出現的疑慮之外,有些情形也往往令人十分沮喪,如想要尊重孩子,卻忍不住使用了

命令、威脅的口氣;想要包容孩子的錯誤,情急之下,卻大聲斥罵。若有此情形父母請不必自責,要突破原生家庭的模式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這也是本書誕生的主因。希望此書,可以提供爸媽們在育兒技窮時一些其他可行的方法;也扮演著提醒的功能,在爸媽們遇到挫折時,可以在書中找到堅持的鼓勵。採用「以孩子為中心」的教養方式另一挑戰是如何拿捏,因為一不小心可能就會產生溺愛的情形。例如,孩子把不喜歡吃的東西吐出來是可以接受的行為,教他把吐出的東西放在桌上是尊重;而若允許他把吐出的東西亂扔到地上,就是放縱。如何在幫孩子保有天生的自主性和自動自發的精神的同時,不流於放任、寵愛,是本書的另一目的。   過去一年多來,每週一

次,怡菁用她記者的專業本色,對我提出了許多育兒的問題。譬如,有關幼兒,哪些問題是爸媽們最困擾的?父母最關心的學習問題該如何看待?情感智商(EQ)應如何教導?管教孩子要注意那些事情?加上我常演講的内容,得出了本書的架構。而靠著怡菁卓越的文筆,讓文章更具可讀性。我只能說這本書是在她的催生下誕生的。把我所學和經驗,和更多没有機會碰面的爸爸媽媽們分享,是我的夢想,謝謝怡菁,幫我實現它。   最後要感謝一直支持我的先生,他常對人說:「我們家有一份收入,一份事業。我有收入,太太有事業,因為她做的事很有意義。」還要感謝兩個孩子,慷慨地讓媽媽把他們的故事公諸於世。 陳姝伶 序 教養的完全實踐  

 認識姝伶時,老大只有三歲,老二一歲半,那時我推著一個雙人座的嬰兒推車,去參加「親子樂園」的聚會。每月一次或兩次的聚會,媽媽們互相交換訊息,孩子們可以玩在一塊兒,身為創辦人的姝伶還為我們解答各種育兒上的疑難雜症。   那原是我在家帶孩子歲月中,最困頓挫折的日子,「親子樂園」成為我主要的精神支柱。在這裡我認識了很多媽媽,彼此扶持幫忙,成為好朋友;而收獲最大的是,從姝伶身上學到很多觀念和方法,成為我在教養孩子上最寶貴的資源。   老二上幼稚園後,我重回職場。為了兼顧孩子,我在社區的社服機構找了一份兼職工作,負責提供有幼兒的家庭各種生活和教養上的訊息。在社區中,我接觸到很多第一代移民父母,因為成

長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親職教育上面臨很大的挑戰,不知道去哪裡尋找援助,親職教育講座的構想於是應運而生。因為我居住的庫比提諾城華人眾多,我也在服務的機構中爭取到辦中文講座。當時經費有限,我央請姝伶幫忙,她慷慨地答應免費為我們主講。   欲罷不能的講座   二○○四年開春,我們以「如何挑選幼兒園」為題,分中文、英文、西班牙三種語言,辦了五場講座。中文講座來了五十多位家長,結束時,家長欲罷不能,圍著姝伶問問題,到九點鐘,因為場地時間的限制,我們只好清場,家長們圍著姝伶在走廊又講了半小時。很多家長耐心地等了半小時,只為問一個屬於自己孩子的問題。同時,我們幾個好朋友有感於孩子雖然上小學,但仍有很多親

職功課要學,所以找來姝伶成立了媽媽讀書會,每月兩次,一起研讀中英文的親職教育書籍,由姝伶指導。   後來我在工作上,又陸續請姝伶主講多場講座,每場都叫好又叫座。有次和卡拉巴薩圖書館(San Jose Public Library –Calabazas branch)合辦,合作的資深華人館員雪倫(Sharon)看著家長們圍著姝伶問問題,很感慨地說:「這些媽媽好幸福!我們當初在這裡帶孩子,沒有人告訴我們這些,也沒有人可以問問題。」回家的路上,想著雪倫的話,我突然想到,那我不是更幸福嗎?我有幸可以在姝伶旁邊學習、請益,解決我在教養孩子上的疑難雜症,我應該把這樣的幸運與福份和更多的人分享!   拉

拉雜雜的一段背景,只不過要說明這本書的源起。姝伶聽說我出過兩本書,很早就詢問過我一起寫書的構想,但我總覺得工作加上家庭,好像自顧不暇。很多人生的決定其實僅在一念之間,我一轉念之後,覺得這是因緣,這是該做的事情,就沒有什麼好猶豫的。這本書寫了兩年多,因為自己的工作,以及姝伶有八個媽媽團體和讀書會的指導工作,所以進度很慢,直到今年初我設立了部落格,開始貼上一篇篇文章,以部落格來催進度,慢慢看到書的雛型。   回頭看,我很慶幸自己做了這個決定。因為兩年多以來,和姝伶整理她的演講稿,一遍遍再推敲,把父母可能有的疑點和問題一一澄清,發現收獲最大的是自己。原本以為自己累積了很多親職的知識和經驗,但其實還

是不及格,還有好多功課要學。   真正的教育   我在姝伶身上,看到的不是理論,而是完全的實踐。她教小孩子不浪費,身體力行,每餐碗裡不剩一點食物;她教孩子誠實,超市少算了一把蔥的錢,她帶著兩個稚兒回到服務台去補錢。我那時心裡想,真麻煩!拖著兩個小小孩,再跑去多付五毛錢,這太折磨人了!但我慢慢了解這其中的差別。真正的教育,是透過生活中的點滴,去體現價值觀。就如姝伶所說,就是因為帶著兩個孩子,所以一定要去補少算的錢。真正的教育,是教化;很多時候,我們只教,沒有經過「化」的過程,於是淪為說教。   很高興這些年下來,我終於開竅了!這麼簡單的道理,其實人人都知道,但唯有通過驗證,你才會真正的相信

,而唯有相信,才能成為你的相信系統(believe system),成為自己的價值觀。教育孩子不也同理嗎?我們做父母的,能做的就是提供機會和情境,讓孩子自己去經驗,透過他自己的驗證,而建構他的價值觀。我想這應該是姝伶這本書最主要的精神。   感謝有這樣的機緣,可以和姝伶合作,從她身上學習到做父母的功課,最難得的是,她提供了一個示範,讓我看到原來自動自發、快樂自信的孩子,是如何教養出來的。另外要強調的,這本書是姝伶十多年來專業和經驗的累積,我只是個催生者,有幸利用我的專長協助這本書問世,讓更多的父母可以在教養的路上多一份支持,多一份工具。 余怡菁 做功課的快樂原則很多父母不喜歡陪孩子做

功課,視之為苦差事;有些父母則是興致勃勃地陪孩子做功課,卻因為過度糾正,或是孩子怎麼都教不會,於是忍不住動氣發火,甚至責罵孩子,弄得最後不歡而散。古時候有所謂的「易子而教」,其實是有道理的。因為面對自己的孩子時,往往會有一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恨鐵不成鋼」的期待心理,因此父母常不能保持理性而心平氣和的態度。如果每一次陪孩子做功課,都是氣急敗壞地結束,長期下來,不僅破壞親子關係,孩子也會失去信心,對做功課和學習的動機,自然會愈來愈少。一定要快樂的結束陪孩子學習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快樂原則。假使過程中不小心發脾氣,也一定要快樂的結束。千萬不要在盛怒之下離開,好像你放棄了孩子一樣,這樣孩子會覺得

自己是沒有能力學習,無可救藥的。舉個例子,教孩子做數學,孩子同樣的問題一錯再錯,你忍不住罵了孩子一頓,孩子開始大哭。在這種情形時,應該自己先冷靜下來,找幾題孩子以前會做的題目讓他練習一下,全部都做對了,就誇他做得很好,高高興興的結束這一段做功課的時間。你可以隔天再教孩子一次,如果孩子還是教不會,此時就要檢討你教授的方法是不是需要修正,但每次仍然要堅持快樂原則。我們常說,在孩子成長過程,父母要積極參與。但積極參與,並不只是每天跟在孩子後面,問他功課做完了沒?而是分享孩子學習的東西,和他們討論,讓他們體會學習的內容是有趣,有意義的。有些父母雖然很注重孩子的功課,但對孩子學習的內容卻沒有興趣,或是因

為其他因素,動不動就對孩子說:「我聽不懂,不要和我講這個!」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再和你分享他的學習。

鋼琴學費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Subscribe Us ▶️ ▶️ ▶️ http://bit.ly/subscribelol
從小到大學音樂的我們真的都為家裡花了不少錢!想讓家裡小朋友學音樂的爸媽趕快來看吧!今天就讓我們來告訴你學音樂到底要花多少錢!

中年在職者自我導向參與業餘弦樂團學習後的改變之研究-以嘉義市溫豆弦樂團團員為例

為了解決鋼琴學費的問題,作者謝麗香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中年在職者學習提琴之歷程,及自我導向性參與業餘弦樂團的學習過程中,對轉化學習所帶來的生活與心理的改變。本研究採質性立意取樣之深度訪談作為研究資料來源,由結果分析了解其轉化所顯示的生活與心理層面是富有正向效益的。本研究之目的與研究結論如下:一、了解中年在職者為何選擇學習困難度較高之提琴原因:成人學琴的動機主要為物盡其用與便宜的學費,不浪費與不會造成經濟與學習的壓力;學琴年資與歷程是持續性與生活化的相關連性;在樂團中除了技巧之外,還有學習傾聽與團體的協調性以及合作性。二、中年學習提琴的困境與社會支持的因素:得到家人或親友、同儕的支持,是有效推動成人持續學習的重要因素;練琴時間

,百忙之中撥時間練琴,有時亦會給在職學琴者帶來些許的壓力,卻也是團員的日常;心流現象,音樂使人著迷,練琴的投入至令人忘我的境界;繼續學琴的支持動力,成人為學習任務型的自我要求者;遇到練琴的問題之解決方式,成人善用網路學習,以及不恥下問的同儕交流。三、探討中年愛樂者加入業餘弦樂團對生活與心理的改變:加入溫豆弦樂團的動機主要是想提升及學習合奏的能力;參與樂團的演出後,對自信及優越感的正向心理轉化;參與樂團的練習對生活的改變,包括生活的規律與個人休閒的壓縮;對社會化的改變因參與樂團而增加公益活動與公眾演出的機會;參與樂團後從中得到合奏與被肯定的成就;中年學琴者的特質是樂於經驗分享與興趣的交流。四、業

餘弦樂團所面臨的困境與解決策略:參與樂團後對未來的規劃則是隨遇而 安,珍惜現在、活出自我;對人生的省思,懷抱著夢想與無私的奉獻;練團對生活的阻礙或影響,來自於缺乏家庭的支持及個人的毅力;業餘樂團所面臨的困境,主要有壓力與程度的差異;導致團員無法持續練習的因素,來自於工作與家累;團員的共同目標為一起站上音樂表演舞台而努力

請問洪蘭老師+親子天下31期(2012年1月號)

為了解決鋼琴學費的問題,作者天下雜誌編輯部 這樣論述:

請問洪蘭老師洪蘭∕著,定價280元 洪蘭老師我想問……來自千萬家長迫切、焦慮的提問,洪蘭老師最真誠切實的回應 全書完整蒐集、整理洪蘭老師:★演講現場最常見的疑惑與提問★部落格中最想獲得的教養建議 霸凌事件頻傳,現今的品格教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父母想盡辦法讓孩子讀書,孩子卻找不到學習的熱情。當人們對於成功人生的定義,只狹隘的限於財富地位的追求,整個社會又會被帶往哪裡呢?多年來,洪蘭持續不斷的在各地演講,結束後總被提問的人群圍繞。大家心中有太多疑問、太多不解,而洪蘭老師就像是一股穩定的力量,從理性思維出發,直搗問題的核心,點出不同的思考角度。在這本書中,對於大家所關注的議題,洪蘭老師再一次做出精采

的觀察與剖析。她以宏觀的人文關懷,為這個社會發聲,為每個人解惑。 親子天下31期(2012年1月號) 封面故事:101個改變人生的學習經驗一月號,新的一年開始,親子天下透過採訪、邀稿、書摘,蒐羅了國內外一○一個人物,請他們分享記憶中印象深刻的、改變了他們人生的學習經驗和成長體悟。 ◎發現自我王陳彩霞.陳文玲.傅娟.呂紹嘉.張曼娟.潘瑞根.梅莉史翠普.陳俊良.嚴詠能.蘇天從.卡特莉娜費克.周俊勳.柴智屏.黃國倫.安藤忠雄.徐海鴻.李國修.大衛艾登堡.林之晨.蔡兆誠.李佩穎.黃訢.蔡柏璋.彎彎 ◎建構價值沈芯菱.陳國鎮.陳樹菊.劉銘.賴清德.蔡穎卿.侯友宜.稻盛和夫.王顏和.陳斐娟.阿恩鄧肯.魁格

柯柏格.黃善華.戴勝益.林玫伶.吳晟.王念慈.張正.黑柳徹子.陳彥博.高祚甯.徐薇.王育敏.薛明玲.古又文 ◎啟蒙知識魏德聖.加來道雄.林明瑞.吳金黛.黃春明.邁可彭博.蕭志如.吳寶春.蔡昭偉.皮科艾爾.朱諾迪亞茲.女神卡卡.黃嘉俊.傅月庵.王文華.林媽利.賴芳玉.九把刀.蘇國垚.彭明輝.梁語喬.郝玲妮.南方朔.顏擇雅.許炳文.陳海鵬.馬克 ◎開拓視野黃聲遠.蕭青陽.童子賢.拉吉帕特爾.手塚治虫.唐心慧.大江健三郎.唐湘龍.黎文明.林育賢.幾米.曾志朗.馬中珮.劉威麟.葉怡蘭.李永豐.賴青松.J. K. 羅琳.韓家寰.李家維.鄒駿昇.杜書伍.哲也.胡乃元.童嘉 推薦序 直言裡的溫情   《親

子天下》邀請我為即將出版的《請問洪蘭老師》寫推薦序的時候,我的第一個感覺是很傷心。因為早在三年多前,我與另一家出版社熟識的主編就「密謀」著要出一本書名叫「洪蘭老師我想問」的書。雖規劃了好幾回,卻踟躕著老師這麼忙,我的提問與她的回答到底要如何進行才會更完善;所以,這麼想做的事並沒有真正開始。   主編三年前退休後,我們見面或書信往返時,還是常談這件事。終於在今年七月和十一月,我兩次與洪蘭老師在馬來西亞演講之後,與主編又討論過一次,訂出兩人都同意的方向,準備要問老師並著手累積,而我電腦桌面最右邊的資料夾中,也開始建立提問要點。但在此時,《親子天下》卻更有行動力地已把書編好,並準備付梓了。   看完

書稿後,我的難過很快地轉為愉快與安慰。畢竟,站在讀者的角度,誰來出版這樣的書、或誰來提問並不重要;把洪蘭老師對教育、對社會的關心化為可以收存的書本儘速傳遞出來,才是它的意義所在;這也是該主編與我本初的心願。   七月在馬來西亞與老師談過後的隔天早上,我又聆聽一場老師的演講,整整三個小時,知識與心情都得到豐沛的澆灌,當晚我在紀錄中寫下:   十七日中午十二點鐘整,在不得不有的時間控制之下,洪蘭老師結束了她此行在馬來西亞的最後一場演講。老師從台上順著中央階梯走下來,她跟我握手說謝謝與再見之後,快步地通過長走道往禮堂的盡頭而去。大約有一千名的聽眾全都起立,掌聲不斷地送老師離開去趕下午兩點的飛機,那掌

聲之中有敬、有愛,還有大家的依依不捨。望著老師背影遠去的那一刻,我的眼淚止不住掉了下來。兩天的相處,洪蘭老師對於「教育責任」的負擔,我清清楚楚地在她永遠行色匆匆,卻又溫和穩定的交疊中看到、聽到、也深深感受到了。   我常常覺得,我們的社會擁有洪蘭老師是非常幸運的事。老師的才學與研究只是其中的一件寶物,她苦心積極地把自己貢獻給社會、設法要改變任何錯誤教育所產生的影響,才是我們真正的幸運。洪蘭老師對任何人都一樣的溫暖,這便使得她的心急絕不給人壓迫感,你只會覺得自己不要再浪費時間繞遠路,或膚淺地判斷行動的價值,而一定要貫徹價值、一定要真心誠意。   這本書的四大問「大腦與學習」、「教養與教育」、「品

格與情緒」、「自我的實踐」中包含了五十四篇洪蘭老師的引導,有些文章架構在科學實驗的基礎,有些貼近生活所見,每一篇都很「洪蘭式」地靈活穿梭在容易理解的舉例與援古證今的解說中。其中有知識的傳遞,有觀念的扭正,也有實用的建議。至於令人擔心的教育問題與社會現象,老師也在某些篇章中用了幾句簡明的話來表達她的意見;那直言裡的溫情,提供給我們自省的勇氣。   我很高興洪蘭老師的想法與引導變成書本。書可以慢慢讀,不像演講總受時間限制,老師的主張也不會在言談之間被斷章取義。如果你細讀這五十四篇,無論從例子、觀念或社會現象進出討論,也無論輕鬆或嚴肅,你一定會發現,洪蘭老師是如何重視「本質與基礎」這件事,思想再散漫

的人,也會在讀完文章後看到「固本」的思想;也就是說,我們要務實,要用決心來改善問題、改變命運。   這本書能提醒你不受困在「個人的經驗與煩腦」當中,如果你逐篇閱讀又靜心思索,它一定會幫助你用比較寬廣的方式來思考自己所面臨的教養問題,也會引發你付出對整個社會教育的關心。好的教育絕不可能是獨善其身的作為,或狹窄地只在乎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安全經過大學的窄門、順利謀得一職的問題;它是「要怎麼收穫就那麼栽」的耕耘考驗;不只考驗我們的辛勤、誠懇,更考驗我們的眼光。在書中的每一篇文章裡,你都可以找到這三種我們必須要慢慢累積的素養與力量。 蔡穎卿(作者為作家) 錯誤的評量,霸凌的元凶霸凌其實是現行不公制度下的

必然產物,當一個社會只重視成績:好學生做壞事可以原諒,壞學生記大過留校查看,這種差別待遇會驅使學生走上不歸路。一個常在校園中霸凌好學生的孩子跟我說:「老師,人不是生而平等嗎?如果不平等,我們不是應該把它變成平等嗎?我打功課好的同學就是把他變得跟我一樣,你們就沒有理由罵我笨了。」我非常驚訝這孩子觀念的錯誤,更恐懼他把自己的行為合理化。盧梭的「人生而平等」並不是指天賦,因為天賦不可能平等,它是父母基因隨機的組合,每個人的基因不同,組合的方式也不同,人本來就有聰明才智愚劣的分別,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這孩子誤解了平等的意思,當受到不平等待遇時,就用他的手去製造平等,還以為是替天行道,忘記了天也是不公平

的,有的土壤肥沃,有的土壤貧瘠,種子落在哪一種土壤上也是沒有選擇的。既然天賦能力是沒有選擇的,我們的評量就不應該只注重天賦,因為用孩子沒有選擇權的資質去評量他是不公平的,就像歧視智障或畸形的人是不公平的,因為沒有人選擇要智障或畸形。要去除校園的霸凌首先要改變我們評量的觀念,不能用同一把尺去量所有的人,四百公尺賽跑時,起跑點會因內圈、外圈而調整,因為外圈必須多跑一點,我們的教育也應該如此,不要只看他聰不聰明,課業表現好不好,要看他有沒有盡力去學習,換句話說,我們重視的不應該是天賦本身,而是這個天賦能力的運用。天賦無法選擇,但品德可以我們要教孩子人是有選擇權的,你可以選擇快樂或不快樂,就像你可以選

擇道德或不道德,很多做不道德事的人並非沒有道德,而是他選擇去做不道德的事。「生而平等」是指人人皆有同樣尊嚴的權利,不因他天賦而有所不同,這個尊嚴是建立在這個人的自由選擇上,你選擇了道德的行為,你受人尊敬;你出賣了國家,你被人唾棄。這個觀念不澄清,功課不好的孩子不論品性有多好,還是會被分到放牛班去,被老師、家長放棄。可嘆的是,我們到現在仍然用孩子無選擇天賦的能力,而不是用他可以自由選擇的品德去評量他,這是非常不公平的。我們都喜歡聰明、美麗、功課好的孩子,但是不要忘記關在監獄裡的很多正是這種人,白領階級殺人不見血,看到聰明美麗的人,用他們天賦的能力去做卑鄙下流的事,更令人不齒,因為他們辜負了上天給

他們的福賜。在球場上,我們常會替不被看好的隊加油,因為他們選擇不屈,這個選擇是道德的,所以我們為它喝采。因此在教育上,我們應該先教正確的觀念再教知識,公民課不可以再淪為自修課。霸凌其實是現行不公制度下的必然產物,當一個社會只重視成績:好學生做壞事可以原諒,壞學生記大過留校查看,這種差別待遇會驅使學生走上不歸路。生命應該是一場公平的競爭,這個公平是每個人運用他天賦能力的表現,而不是天賦本身。 不要為了一件衣服剝奪小孩的樂趣孩子的好奇心是創造力和學習的原動力,遊戲是成長過程重要的一部分,孩子需要各種各樣的經驗,去幫助他分辨和歸類外面世界的刺激。朋友的公司要去宜蘭的不荖部落自強活動,他

知道我喜歡吃那裡的煙燻苦花魚,便邀我一起去。那天細雨濛濛,雨中的青山分外美麗,我愉快的欣賞這一路的美景,但是到達寒溪派出所的接駁站時(山路太陡,一般車爬不上去,須接駁),我就知道不妙了。同行的一輛賓士車中,出來一對盛裝的夫婦及兩個穿蓬紗裙子、白褲襪的女孩,這身打扮去赴喜宴很恰當,但在荒郊野外就顯得有點突兀。果然一路上,母親不停的斥責孩子「不要踩水」、「不要弄髒衣服」、「不要摸」、「不要碰」,不但兩個孩子苦著一張臉,連我們大人也變得很緊張,不自覺的檢討自己有無「犯規」。反觀另一家庭,孩子都穿著球鞋短褲,戴著棒球帽(這樣就不必打傘),在山裡竄來竄去,玩得不亦樂乎,那兩個女孩羨慕的看著他們在泥中打滾

。我想起電影《真善美》中,家庭老師瑪莉亞替馮崔普男爵的每個小孩用窗簾布縫製了一件遊戲衣(playing cloth),帶她們到處去玩。遊戲時,若要擔心衣服會弄髒,就玩不盡興了。中國人一般來說不講究場合和打扮,常看到有人穿著睡衣就上街買油條,也有人大白天穿著綴滿亮片的衣服來上班。打扮也是禮貌的一種,很多人不管什麼場合都穿金戴銀、珠寶滿身,父母可以藉機教育孩子,有內涵、有自信的人不需要外表來裝飾,只有本身沒有價值的人,才要靠珠寶來為自己添值。遊戲也是一種學習孩子在出生時,他一生所需要的神經細胞都有了,出生後主要在發展神經的連接,綿密的連接就像一個知識網,可以幫助孩子快速的吸取新的訊息。研究已發現,

促使神經連接最好的方式是經驗,孩子需要各種各樣的經驗,去幫助他分辨和歸類外面世界的刺激。遊戲正是孩子學習最快的一種方法,因為大人想都想不到的新奇玩法會刺激他的大腦神經做出前所未有的連接;同時遊戲時,大腦分泌一種神經營養素叫BDNF(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可以幫助神經生長,使神經分叉更多。幾乎全世界的小孩都喜歡雨天,他們都喜歡雨水打在身上的冰涼感覺,也喜歡踩水時,水花濺起的感覺,這就是一種學習。全世界的孩子也都喜歡在床上跳,因為這個彈性是他以前所不曾有過的經驗,像這種好奇心是父母禁止不了的。我的美國鄰居就說,與其每天盯著孩子說不准跳,不如買一個彈跳

圈架在後院,讓他們跳個夠。孩子的好奇心是創造力和學習的原動力,父母不要剝奪他體驗大自然的機會。若是你覺得玩水會弄髒衣服或彈跳會跳壞沙發,請替他換件可以洗的普通衣服,或像我鄰居一樣,替他找一個可以安心、開心的去體驗各種新經驗的環境。遊戲是成長過程重要的一部分。天下沒有什麼比童年更珍貴了,請不要為了一件衣服剝奪他做小孩的樂趣。別急著找孩子的興趣真正的興趣自己會出來,就像生命自己會找出路一樣。時機到了,孩子會告訴你。只是當孩子告訴你時,你要能放手讓他去走。一位媽媽說,為了找出她孩子的潛能,她每天加班賺錢,送孩子去上各種才藝班。每個月三萬元的學費,她已經花了八年,但是孩子仍找不出特別的興趣。她問:「還

要多久,興趣才會出現?興趣定型後,能改變嗎?」 其實人的興趣一直在改變。小六與國一才差一年,他們玩的玩具就大不相同,孩子會隨著年齡、心智的成長而轉移興趣,甚至進了大學,興趣還會再變。一九九五年艾美獎得主彼得.巴菲特(股神巴菲特之子),就是幾經轉折才走上音樂之路。他有個朋友更厲害,幾乎每學期都在轉系:大學一年級念的是機械工程,後來覺得工程太呆板,轉去念抽象的物理;念了物理後,又發現他最愛的其實是物理有秩序的模式,所以轉修數學;數學吸引了他兩學期,又覺得數學只空談模式,缺乏動手做的實際感,所以轉去念藝術;藝術仍不能滿足他,也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有藝術天分,又轉去念建築。建築既是藝術又是科學,

建築的設計要用到物理和數學的知識,建築藍圖的繪製使他的藝術訓練可以派上用場,照講是很理想了;但是他又發現,很少人肯花大錢實現建築師的理想,反而要聽雇主的意見,覺得很挫折又想轉系。在念建築時,他發現對各種建材所表現出來的美感很有興趣,所以轉去念材料科學。 兜了一大圈,結果又回到了工程,但是這一圈的經驗使他變成獨一無二的都市計畫專家。他知道造型的美感、建材的選取會影響在裡面工作者的心情,因此開始做綠建築,所學所用,現在過得非常愉快。所以,一開始的迷惘沒有關係,「遊蕩的人未必都是迷路的人。(Not all who wander are lost.)」人生的路,只要好好走,沒有白走的。放手讓孩

子追尋真正的興趣真正的興趣自己會出來,就像生命自己會找出路一樣。回頭再說彼得,彼得學鋼琴中斷過四次,他說心中一直有個聲音在纏繞著他,但不知道是什麼。他吃不下、睡不著,只好從史丹佛大學退學去尋找,最後成為音樂家,並與父親一起在洛杉磯登台演出。那天他父親開玩笑說自己是來「驗收鋼琴學費的投資成果」。可見為了他學鋼琴,他父親也花了不少錢。 人的興趣是要花時間去尋覓的,它可能隱藏在很多面具之下,但只要是真的,終究會浮現出來。反而是出現後,人不見得有勇氣去走這條路,因為這條路往往不容易走;人有好逸惡勞的天性,喜歡走阻力最小的路。 所以父母不必急著去找孩子的興趣在哪裡,時機到了,孩子會告訴你

。只是當孩子告訴你時,你要能放手讓他去走。吳季剛成功最大的功臣是他的母親,她有勇氣抵擋別人的閒言閒語,保護吳季剛走跟別人不同、卻是他衷心喜愛的路。 人只有做自己喜歡的事才會成功。這位媽媽可以停止送孩子上才藝班了,時機到了,孩子會來求你。管愈多,反彈愈大父母不能管太多,因為我們不可能照顧孩子一輩子;但訓練孩子獨立不是萬事由他去,因為學習需要紀律。有天演講完後,一群媽媽圍上來。一位媽媽說,她為了鼓勵孩子閱讀,特別在新居規劃一間閱讀室,裡面有沙發、音響、不傷眼的日光燈,但孩子還是不喜歡看書。我問她給孩子看些什麼書,她報出一長串的世界名著。這就難怪了,不喜歡,怎麼肯看呢?有意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

父母,一開始應讓孩子選他喜歡的書,不必急著要他讀世界名著;一旦他享受到閱讀的樂趣後,他有一輩子時間可以慢慢的看。父母也不必花大錢買沙發,看書什麼姿勢都沒關係,站著、坐著、躺著,趴著都可以看。閱讀是隨時隨地都可以做的事,不要讓孩子以為只有在教室或書房中才能閱讀。另一位媽媽則說她孩子很愛看書,但不愛做功課。每天回家敷衍了事,把功課趕快做完,就去看喜歡的書,她也很煩惱。其實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總得做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我父親常說:「先做你必須做的事,你會發現,突然之間,你有時間去做你喜歡做的事了。」在二十一世紀,知識已不分課內、課外,只分有用、沒用。背景知識愈廣,讀課本愈輕鬆,與其硬性規定未做完功課不

准看課外書,不如把時間支配權交給孩子。建立紀律,讓孩子學習獨立有時候父母管得愈多,孩子反彈愈大、學習效果愈差。如果什麼都替他規劃好,孩子失去了自主權,反而會認為「這是你的事,不關他的事」。我們常看到,在後頭一直催的母親,她的孩子走路反而慢吞吞;一直提醒孩子帶東西的母親,她的孩子反而忘東忘西。還不如告訴孩子,從放學回家到就寢前,這段時間都是他的,只要把功課做完,時間由他自己分配:功課做得快,多一點時間玩;做得慢,少一點時間玩。媽媽信任了他,他不可以讓媽媽失望。你會發現,孩子常因為你信任、尊重他,而更加自重自愛。父母不能管太多,因為我們不可能照顧孩子一輩子;但訓練孩子獨立不是萬事由他去,美其名曰「

自由發展」。我曾見一個七歲大的女孩,一個不高興,甩她母親的門。我大吃一驚,問怎麼可以容忍孩子如此不禮貌?母親無奈的說,她是按照英國夏山學校的方式在教孩子,讓孩子身心自由發展,結果變成這樣。這根本錯了,自由發展不是任性發展,更不能一言九「頂」:母親說一句話,孩子頂九句話。紀律非常重要,孩子需要從小學會尊重他人;一個沒有紀律的孩子,是無法學習的,因為學習需要紀律。一場演講下來,發現父母的問題還真多,但綜合起來,都跟管教有關。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中說:「種樹不難,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樹種好了,就不必天天把樹挖起來看有沒有活。教養孩子也一樣,家中規矩定好了,就不必天天問他過得

好不好,持之有恆,孩子自然成長。

家長對孩童鋼琴才藝課程購買意願之研究

為了解決鋼琴學費的問題,作者杜宛蓁 這樣論述:

近12年來,臺灣少子女現象日益嚴重,少子女化對於整個才藝補教行業衝擊相當大,特別是音樂教育。原因是: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需要購買樂器、更換樂器、勤加練習,且相較其他才藝,學費又更加昂貴,使得家長會再三考慮或轉而學習其他才藝的想法。也因為少子女化的現象產生,家長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和別人不一樣的才藝,參加比賽贏得自信,在眾多的人群裡氣質出眾,培養優雅的生活品質及態度。縱使孩童的各項啟蒙教育如此重要,但決策者並非子女本身而是家長,因此消費者的購買心態、選擇方向及對子女寄予的期待皆在此研究範圍內。本研究以尋找消費者購買行為模式、消費者決策模式、從眾與衝動行為,及現階段家庭消費的型態、家庭選擇

才藝班的動機現況,做為相關文獻資料。並以田野調查及深度訪談所得到的結果顯示:1. 多數家長認為,鋼琴教育除了可以學習琴藝之外,更能訓練腦力開發智能、培養藝術氣息。2. 家長在選擇才藝前會先做功課,顯示此項才藝衝動型購買的家長為少數。3. 期待孩子在求學過程中,擁有此專長在群體的表現更為出色。4. 研究生在研究過程瞭解目前家長需求後,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以開放態度正向與學生互動,鋼琴課不再枯燥無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