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慢性疾病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長者慢性疾病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羅慶徽,高聖倫,陳柏威,劉詩玉,洪裕洲,許晉譯寫的 優活慢老:健康六波羅蜜養生法──教您如何開創樂活、優雅的銀髮人生。 和吳佳樺(瑞莎),李淑真(康妮)的 《康妮瑞莎 精準控醣:連續血糖機檢測為你與家人有效減肥並改善慢性病》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預防及延緩失能之長者功能評估服務試辦計畫」 工作手冊也說明:國民健康署106 年國民健康. 訪問調查結果顯示,65 歲以上長者有8 成5 罹患至少1 種慢性病,6 成4 罹患2 種以上慢. 性病,文獻指出多重慢性病會大幅增加衰弱及失能的風險(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經典雜誌出版社 和吳佳樺所出版 。

高雄醫學大學 醫務管理暨醫療資訊學系碩士班 高浩雲所指導 張宇傑的 探討國家癌症防治計畫對可避免住院之影響:以大腸直腸癌為例 (2018),提出長者慢性疾病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可避免住院、國家癌症防治計畫、門診敏感性病症、大腸癌、卜瓦松迴歸模型。

而第二篇論文慈濟大學 公共衛生學系碩士班 陳淑媛所指導 王耀進的 臺灣高齡者慢性病發生率、盛行率與醫療使用:全人口世代研究 (2013),提出因為有 高齡者、慢性疾病、發生率、盛行率、醫療使用的重點而找出了 長者慢性疾病的解答。

最後網站保護家中老人、幼兒、慢性病患者才是關鍵 - 上報Up Media則補充:此時,比「搶買快篩,搶打疫苗」更重要的是「保護家中老人、幼兒、以及慢性疾患者」避免感染,降低重症風險,才能防止死亡悲劇繼續發生。 美國聯邦疾病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長者慢性疾病,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優活慢老:健康六波羅蜜養生法──教您如何開創樂活、優雅的銀髮人生。

為了解決長者慢性疾病的問題,作者羅慶徽,高聖倫,陳柏威,劉詩玉,洪裕洲,許晉譯 這樣論述:

  優雅老化,是指「活得久、過得好、死得快」,要長壽、同時兼顧生活品質,而死亡的時候可以很平順,也就是「老有所安、更有所用」。     要達到這個境界,作者借用佛法的「六波羅蜜」帶入健康理念,即一好、二管、三動。一好是好習慣,二管是管好慢性病和營養,三動是運動、動腦、互動。鼓勵大家提早做好準備,讓自己身心愉悅地迎接老年。     面對高齡化時代的來臨,   長壽者該如何活得健康、活得優雅,   又兼顧生活品質?     健康六波羅蜜養生法──   教您如何開創樂活、優雅的銀髮人生。     如何優雅老化,已經成為全球化議題,人類順應自然法則,也要學習如何維持身體機能,保持心情愉悅,身心康健

地迎接慢老。     本書由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羅慶徽帶領高齡醫學跨領域團隊合作撰文,借用佛法的「六波羅蜜」概念,帶入六大健康識能──「好睡眠、慢性病管理、營養管理、運動、動腦、互動」,鼓勵長者和家屬正向面對老化。     這是一本對高齡長者、家屬或照顧者都非常有幫助的工具書,內容淺顯易懂,搭配清晰的圖表與實做圖片,請您翻開書頁,讓我們一起身心舒緩,優雅慢老。     老有所用:老是一種態度,如果常保對新事物的熱情,不斷學習,心態上永遠都不老,身體也就不容易老化。     生命的關鍵在功能,不在於不生病。優雅老化,就是要維持自己的身體功能,順應自然法則,讓身與心愉悅健康地迎接老化。──花蓮慈濟醫

院副院長暨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羅慶徽   推薦好評     年紀大了,身上的器官如同一部機器用久了,難免螺絲鬆脫,運作不順暢。雖然身體機能逐漸在敗壞,也不是力不可挽;只要有很強的求知欲,和即知即行的行動力,至少也能放慢老化的速度。《優活慢老》這本書,讓長者知道如何提升優質的老年生活;也讓即將走入老年的中生代,不驚不懼,知道如何老得充實、老得優雅。──釋證嚴(佛教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能夠做到優雅慢老,有三個很重要的元素:充足的營養且最好是素食、定期定量的運動、人際互動與活動參與。怎樣讓自己也能健康慢老,是全民必須面對與學習的課題。《優活慢老》這本書,是家家必備的一本實用書籍,值得推薦。──

林俊龍(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佛法有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羅慶徽副院長帶領團隊撰寫的《優活慢老》,提出「健康六波羅蜜」的概念,經由好睡眠、慢性病管理、營養管理、運動、動腦、互動等六種法門,讓老有所安,更有所用,不畏老也不懼病,生活得有品質,樂活長青不是夢。──林欣榮(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

長者慢性疾病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台北市今天開打長者莫德納疫苗第二劑,醫師提醒,第二劑接種常見接種部位疼痛以及畏寒疲倦等,副作用可能比第一劑來得強烈,建議長輩要避開炎熱時段接種,若有慢性疾病要先諮詢醫師,等病況穩定才可接種。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5848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探討國家癌症防治計畫對可避免住院之影響:以大腸直腸癌為例

為了解決長者慢性疾病的問題,作者張宇傑 這樣論述:

研究目的 「門診照護敏感狀況(ACSC)」也就是所謂的「可避免住院」是一個在國際上已被廣泛使用的指標,用於衡量初級醫療照護的可近性、照護品質及效率,及進一步地減少民眾不必要的住院,進而降低醫療費用。然而,許多學者的研究發現,實施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的醫療環境不盡然可以促成初級醫療照護的均衡發展,進而減少可避免住院的地區或族群差異。然而,關於國家癌症防治計畫的介入如何降低可避免住院的議題,在現有的醫務管理與公共衛生文獻上付之闕如。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使用世代研究(Cohort Study)探討國家癌症防治計畫介入後,可避免住院人次/人年的長期趨勢,還有國家癌症防治計畫與可避免住院之間的

關係。研究方法 本研究資料來源為國家衛生研究院(NHRI)2000 年所發行之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百萬抽樣歸人檔,採用1997年至2013 年之健保申報資料進行世代研究分析。以各年度的大腸癌患者作為基線族群,並使用卜瓦松迴歸模型(Poisson Regression Model) 對政策介入前與政策介入後的可避免住院人次/人年進行分析,探討「病患特性」、「醫療照護品質特性」在國家癌症防治計畫介入前、後對可避免住院的影響。本研究之門診敏感性病症採用美國AHRQ之統一的預防性品質指標(Prevention Quality Indicators, PQIs)測量。研究結果 本研究發現國

家癌症防治計畫的介入將能降低可避免住院,且在政策介入後(2005~2013),可避免住院人年開始呈現下降的趨勢。透過卜瓦松迴歸發現,介入後相較於介入前的住院風險為0.74倍。性別、共病情形、投保金額、醫療院所地區、醫療院所層級,皆為可避免住院的重要影響因子。男性的住院風險為女性的1.15倍、共病每增加1分住院風險也將提高2.15倍、投保金額小於17280元將增加住院風險1.1~3.1倍、未在北部就醫將增加住院風險0.5~0.8倍、未在醫學中心就醫將增加住院風險0.9~1.5倍。1而上述因子也都符合社經地位較低的患者人群。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發現國家癌症防治計畫與可避免住院相關。且政策介入後

可避免住院人年開始下降,與先前文獻探討結果相同。本研究因使用資料庫進行分析,故無法取得患者之社經條件,建議未來可避免住院的相關研究,可以使用問卷調查或輔以病例審查之方式獲得病患之社經條件、疾病嚴重度等相關資訊,以彌補資料庫之不足。也建議醫療提供者臨床上遇到高風險族群,如年長者、慢性疾病患者、就醫持續性低者,應提高敏感度與加強醫病關係。

《康妮瑞莎 精準控醣:連續血糖機檢測為你與家人有效減肥並改善慢性病》

為了解決長者慢性疾病的問題,作者吳佳樺(瑞莎),李淑真(康妮) 這樣論述:

  全球第一本連續血糖機全攻略~血糖是萬病之源,精準控醣便能逆轉慢性疾病!     ◎藥物可以控制病情,但絕對不是你逆轉與恢復健康的解方。   ◎好身材不是餓出來的,吃對吃好吃飽的美食,才能減肥瘦身更健康!   ◎每個人的體質是獨一無二的,唯有規劃個人化精準營養才能治標治本。     榮譽成為「中華低醣飲食推廣協會」推薦用書!   12個吃出健康好身材祕訣X外食策略8技巧   48道美食減肥料理X逆轉三高增肌減脂5階段   40歲過後,女神的腰還是跟大家一樣越來越熊?   吃麥片、喝蔬果汁、學健康食譜做飯、八分飽、餓得心悸,   日常還用手機運動軟件

每天鍛鍊——   結果,健康檢查報告   膽固醇還是超標、體重依然只漲不跌!     健檢紅字和疾病是源自於長年積累,每天做出數百種結果所造成的。   藥物只能作為一時的控制,但它並不是修復身體的原材料。   修正你日常數百次飲食的選擇和導正生活方式才是完全根治的解方。     減少血糖震盪改善慢性病是通往健康長壽與凍齡美麗最天然的捷徑,   本書所介紹的平穩血糖方法和「飲食與運動全方案設計」,   適用於健檢紅字或肥胖或被診斷為慢性病前期的你或家人使用。   讓你和女兒一起穿短褲和露臍裝,再也不是夢!  

臺灣高齡者慢性病發生率、盛行率與醫療使用:全人口世代研究

為了解決長者慢性疾病的問題,作者王耀進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隨著醫療的進步,人們的平均餘命也隨之增加,人口老化已是關注已久的問題,而且不只是全體人民人口老化嚴重,就連65以上的年長者都有老化的趨勢,85歲以上的年長者也逐年增加,而且隨著平均餘命的增加,慢性疾病的罹患風險也相對的增加。根據研究顯示65歲以上的年長者基本上罹患一種以上的慢性疾病。且隨著醫療的進度,許多以前會造成高死亡率的疾病都被藥物或是新的醫療技術控制的很好,其醫療成本與醫療費用相對的昂貴。研究顯示各種疾病的發生率與盛行率,在性別與年齡分布有所差異,而且每種疾病醫療的費用也不盡相同。所以本研究想探討糖尿病、憂鬱症與血液透析的發生率與盛行率,在不同性別年齡組年長者有無差異,並且探討

其疾病醫療使用情形有無差異。研究方法利用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2000至2010年承保資料檔中「2010年在保者」隨機取20萬歸人檔資料庫,從中抽取65歲以上的年長者。根據ICD-9-CM疾病分類碼,將其分成糖尿病、憂鬱症與血液透析等三部份。醫療使用分成醫療使用情形與醫療費用兩部分。65歲以上的年長者分成65~69歲、70~79歲與80歲以上三組,用以分析不同年齡組與不同性別,其糖尿病、憂鬱症、血液透析與發生率、盛行率與醫療使用有無差異。研究結果糖尿病、憂鬱症與血液透析在2000至2010年發生率與盛行率都有增加的趨勢。憂鬱症與血液透析發生率以女性較男性高,在糖尿病與憂鬱症盛行率以女性較男性高,但

血液透析盛行率以男性較女性高。在醫療使用部份,在新發生糖尿病、憂鬱症與血液透析非特定疾病醫療使用大部份以男性較女性多,但針對糖尿病、憂鬱症與血液透析做治療之醫療使用以女性較男性多。不論發生率、盛行率與醫療使用,大部份疾病以70-79歲族群最多。結論糖尿病、憂鬱症與血液透析疾病不論盛行率、發生率與醫療使用的情況都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發生率、盛行率與醫療使用大都以70-79歲、女性居多,但非特定疾病醫療利用來看以男性醫療使用較女性多,如果針對糖尿病、憂鬱症與血液透析做治療之醫療使用則以女性較男性多。